㈠ 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的主要措施有
一、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
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擰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
設小康社會而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2、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舉措。
3、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4、是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內涵
(一)基層內涵:
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個方面的目標要求是相互聯系、互相依存、相
輔相成的有機體,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內涵。
(二)主要任務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協調推進五個方面的建設:
①是經濟建設②農村政治建設③是文化建設④是社會建設⑤是農村基層的黨組織建設
(三)基本原則(五個「堅持」和「五要五不要」)
五個堅持是:
①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和農民持續增收。
②必須堅持農村基層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
③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
④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
⑤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
動。
「五要五不要」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
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措施
1、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支撐。
2、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4、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
5、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改革。
6、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治理機制。
7、切實加強領導,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廣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
(一)總體思路
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以基礎建設為突破口,以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為保障,科學規劃,統籌安排,試
點先行,點面結合,扎實推進,使產發展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有新提高、鄉風民俗體現新風尚。鄉村面貌呈現新變化,鄉村治理健
全新機制。
(二)工作重點
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貫徹落實《中央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精神,結合我區實際,
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要圍繞「三化」、強化「四基」、突出「五建」、實現「六新」。
所謂「三化」就是抓基礎設施建設、抓基礎產業發展、抓農民基本素質的提高、抓農民基本生活保障。
所謂「五建」就是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設施建設、文化設施建設、衛生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建設。
所謂「六新」就是培育新經濟、新風尚、新村貌、新機制和新農民。
五、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做到扎實穩步
①統籌規劃、分步實施。②因地制宜、分類指導。③針對實際、突出重點。④依靠群眾、政府幫助。⑤尊重農民、穩步推進。
六、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建立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良性互動的長效機制
1、黨和政府各部門合力、協調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工作機制。
2、「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投入機制。
3、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經濟和社會管理機制。
4、引導農民在國家政策扶持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依靠自己辛勤勞動建設自己幸福家園的激勵機制。
5、引導全社會力量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參與機制。
七、如何推進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工作中制定科學規劃,注重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防止形式主義和強迫命令,扎實穩步
推進。
㈡ 扎實做好國土資源工作 努力促進新農村建設
(2006年4月29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是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部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如何支持、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要立足本職,盡職盡責,提前介入,主動參與,切實把支持新農村建設提上重要日程,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促進新農村建設
我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過「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80年代初,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從歷史背景看,扶持力度更大。現在要建設的,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這既是一個全面的目標,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十五」期間,我國經濟調整增長,無論是GDP、政府的財政收入,還是整個社會的投資規模,都在5年內提高了1倍以上。然而,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廣大農民落後於現代化進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這對全面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建設是一個相當不利的。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也亟待改變。2005年,全國糧食產量雖比上年增加了5000多萬噸,但仍比歷史上最高的年份少2800多萬噸。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成為關系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一項迫切任務。
新的背景。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提出的課題。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重點,不是直接對農民進行收入補貼或對農產品價格進行補貼,而是指從用農業積累支持工業轉向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讓公共財政更多地覆蓋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提法,與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統籌城鄉發展的指導思想,以及隨後連續重申的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說法以一貫之,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具體化,是遏制城鄉差距拉大趨勢、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為解決「三農」問題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也為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後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更全面的目標。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應該是:在未來15年左右的時間,使農村的整體面貌大為改觀,城鄉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具體目標應該是:努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發展農村教育、醫療衛生和文化等社會事業,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強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明顯改變村容村貌;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
更完整的思路。在指導思想上,明確了一個基本認識,即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生產力,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新村莊建設;強調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推進。在具體工作思路上,不僅注重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改變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僅重視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而且重視在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強調繼續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不僅強調立足於促進農業和農村自身的改革與發展,而且重視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不僅強調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而且注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倡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不僅立足於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而且謀劃長遠,提出了保障新農村建設持續進行的政策框架。對廣袤的農村來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將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為整個農村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我國大部分國土資源分布在農村,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許多政策,直接關繫到農村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國土資源工作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關。說到底,建設新農村就是要發展經濟,增加收入,機制要民主,精神要文明,社會要穩定,要改革調動各方面尤其是農民的積極性,這些都對國土資源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級國土資源部門一定要在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的基礎上,立足本職、積極行動,切實有效地做好相關工作,通過扎扎實實的工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二、分析現狀、因勢利導,促進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一蹴而就,決定了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政治口號,更不是一個政績工程。它同建設農村全面小康社會一樣,是一項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促動的系統工程,前途廣闊,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要結合新疆的實際,根據現狀,實事求是地開展工作。
新疆土地面積166.49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6。至2004年末,新疆農用地6304.58萬公頃(其中,耕地402.5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7.89%;建設用地121.05萬公頃,佔0.72%;未利用地10223.35萬公頃,佔61.39%。土地利用呈現垂直地帶性和流域性特點和綠洲灌溉農業特徵,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
但是,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的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區,降水少而蒸發強烈,森林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區,廣大平原多為沙漠,植被稀疏,呈綠洲鑲嵌分布在盆地邊緣沙漠之中的格局,生態環境脆弱,荒漠化威脅嚴重。由於乾旱少雨,土壤淋溶作用弱,過量灌溉及渠系輸水滲漏嚴重,又使地下水位升高,在強烈的蒸發作用下,土壤鹽漬化嚴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造成自治區土地污染的自凈能力低。
在土地利用方面也存在著土地利用率低;投入不足,基礎設施配套差;水利工程建設滯後,水資源的調控能力差;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利用效益差;不合理的利用導致土地質量下降,生態環境惡化;架設步伐加快人,建設用地增速快,建設佔用耕地量呈快速增長趨勢,耕地保護與建設佔用的矛盾日趨突出;建設用地利用,節約和集約利用程度低等問題。
看到問題和不足,就是為了尋找差距,更好地、更有效地開展工作。在研究、實踐、探索中,我們捕捉到了發展的巨大潛力。自治區有豐富的耕地後備資源,且耕地中夾荒地、棄耕地多,土地開發整理的潛力巨大。
在農用地開發利用潛力方面,自治區耕地有很大的整理潛力。自治區耕地待整理區面積226.42萬公頃,通過整理可增加農用地43.56萬公頃,其中,可增耕地37.03萬公頃。耕地整理既可以促進農區生態環境的改善,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還可減輕勞動強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的質量,增加就業和農牧民收入,是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
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新疆人均農村居民點用地395.26平方米,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農村居民點中庭院經濟用地較大。農村居民點待整理區面積1.55萬公頃,可補充耕地0.69萬公頃。通過農村居民點整理,可挖掘農村居民點用地潛力,提高用地效益,改善人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全面推動新農村建設進程。
土地復墾潛力。新疆待復墾土地面積4.01萬公頃,可增加農用地2.96萬公頃,其中可增加耕地2.23萬公頃。通過土地復墾,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用地和建設用地面積,緩解用地矛盾。
土地開發潛力。新疆後備土地資源總量1486.67萬公頃。2030年以前有水源保證的、集中連片大於200萬公頃的可開墾的耕地後備資源量331.73萬公頃,是我國耕地後備資源的集中分布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決定著土地開發利用的水平。在新建水利工程設施的條件下,水資源調蓄能力進一步增強,將對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極大地推動作用,使土地開發潛力得到進一步挖掘。通過土地開發,能夠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是實現新疆及至全國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確保新疆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之一,將有力地促進新農村建設。
三、履行職責、維護權益,促進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黨全社會當前的重點工作,也是今後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我認為,依法做好國土資源特別是土地管理工作,保護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整頓土地市場秩序,主動研究政策措施,積極促進發展穩定,是我們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真正的最大的支持,這也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
我們既要積極主動地支持社會主義新建設,又要在支持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貫徹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和嚴格保護、合理利用資源的方針,落實嚴格的管理制度。按照這樣的想法,我們感到,國土資源工作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充分發揮土地利用規劃、計劃的統籌協調作用,為新農村建設中合理用地提供科學依據。要切實發揮規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統籌作用。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部署和總體要求,以嚴格保護耕地為前提,以控制建設用地為重點,以節約集約用地為核心,抓緊開展新疆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工作。新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工作爭取年底前基本完成,並為規劃資料庫和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做好准備。做好地(州、市)、縣(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期工作重大問題研究,加快開展「四清查」,「四對照」工作,年底前全部完成。完善(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優化農用地、建設用地的結構和布局,統籌安排城鄉各項用地。對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要優先安排,先期介入,爭取主動,保持同步。要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增強規劃的公開性和透明性。
二是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以建設促保護。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堅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的用地,要進一步提高審查報批效率和服務水平,重點項目要加以重點保障。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要求,依照土地整理規劃,進一步部署土地整理工作。堅持土地整理向糧食主產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地整理重大項目工程區傾斜。
加強對基本農田特別是自治區糧食主產區基本農田的保護和監督管理,做好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建設,支持糧食主產區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落實以保護基本農田為重點的耕地保護責任制,開展對全區耕地佔補平衡的核查工作,監督建立耕地佔補平衡台賬;研究制定自治區耕地開墾費收取使用管理辦法、區內易地補充耕地辦法和重點工程佔用集體土地補償辦法,落實佔用耕地補償制度,確保實現全區耕地佔補平衡。按照國土資源部的安排部署,做好補充耕地等級折算實施方案的編制等工作。
根據《全國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編制技術要求》,進一步完善《伊犁河谷地土地開發重大工程實施方案》;啟動伊犁河谷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重點抓好示範區項目和伊犁河谷南岸乾渠灌區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組織實施。抓緊編制准噶爾盆地北部綠洲區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實施方案和天山山麓南部綠洲區鹽鹼化耕地整理工程實施方案,2006年8月底前完成,爭取年底前通過專家的論證評審。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要求,編制《自治區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准》。建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巡查機制,強化對項目的實施管理。
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合理控制新增建設用地數量,鼓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促進土地集約利用機制的形成。進一步規范和發展土地市場,提高國土資源市場化配置程度。認真落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關於充分利用國有未利用土地加快推進自治區工業化建設的意見》,鼓勵區內外有實力的企業利用非耕地進行項目建設。大力支持特色鮮明、產業關聯度強、輻射帶動能力大的園區建設,為構建自治區特色經濟產業集群做好用地服務,提供用地保障。對已確定的國家、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用地,要提前介入,做好征地工作,確保工程按時開工。
三是加強村鎮建設用地管理,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目前新疆城鎮用地總量8.23萬公頃,全區城鎮用地中各種類型的閑置土地0.47萬公頃,隨著城鎮化發展以及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政策的深入貫徹,充分利用閑置土地,具有較大的潛力可挖掘。在新農村建設中,要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房屋和基礎設施改造,充分利用村內空閑地、閑置宅基地等存量建設用地,充分利用低緩坡和「四荒」地,盡是不佔或少佔耕地。有條件的地方,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在依法依規的基礎上,引導農民住房向中心村鎮集中,鄉村工業向工業用地區集中,農業向許諾規模經營集中,以集中促進節約集約,提高村鎮建設用地利用率。
要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穩步推進城鎮建設用地增加和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試點、集體非農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點,不斷總結試點經驗,及時加以規范完善。嚴防盲目大拆大建,侵佔耕地,損害農民利益。堅持建新拆舊。騰出的土地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宜耕則耕,宜建則建。村莊整理節省出來的土地優先用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四是嚴格征地管理,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按照縮小征地范圍、完善補償辦法、拓展安置途徑、規范征地程序的要求,穩步推進征地制度改革。以轉變職能為重點,推進土地審批制度改革。在農用地轉用、土地徵收的審查報批中,要嚴格控制征地數量和范圍。加強對征地補償標准、被征地農民安置措施的審核。對征地補償標准不合法、安置措施不落實、不能有效保證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沒保障的,不得報批用地。進一步規范征地程序,維護被征地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申述權。進一步落實征地補償安置的改革措施,重點建立征地補償安置爭議的協調和裁決機制、群眾利益訴求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大力推廣征地補償費預存制度,研究建立征地糾紛協調機制,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的權益。
五是大力加強農村地質災害監測預防,保護農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做好汛期地質災害巡查檢查、汛期值班、應急調查、災情速報、群測群防和氣象預報預警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群眾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及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與治理工作,積極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試點建設,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能力。全面實行村鎮建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在地質災害點多面廣、造成人員財產損失較大的農牧區,根據農牧民自願的原則,在科學調查、合理規劃的基礎上,有步驟、分階段實施地質災害防災避讓搬遷工作。
認真組織實施國家出資安排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中國——荷蘭政府合作開展的烏魯木齊河流域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設項目以及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項目的組織實施。盡快建立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投入機制,有條件的地方要抓緊建立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制度。加強農村地區礦山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加快農村小礦山的整頓和整合。繼續加強缺水地區農村地下水調查評價和供水水文地質勘查。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綜合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要從實際出發,要善於總結經驗,研究政策,及時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保證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國土資源管理有序推進。要深入開展「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它是進一步做好國土資源工作、支持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要重點加強鄉鎮國土資源所的建設。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能力。
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突出抓好的重要措施是 (多選)
D.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收入上不去,其它都是白談。有了錢,才有可能回發展公共答事業,才能談稅費改革,不然就是政府扶貧式的砸錢,很難長期維持。
還應增加一條 F.改變農民的思維方式和思想理念,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如果只將賺錢,那就很難持續、良性發展,可能後果是破壞性的,給以後帶來災難。
如果只有錢而沒有文化,那他就只能是一個暴發戶,不會享受生活,錢只會是負擔。生活沒有因為錢,而變得幸福。依然是開著豪車,大街上隔窗向外吐痰、向外扔東西,大白天在綠化帶撒尿,汽車亂停影響交通,晚上賭博、打麻將、找小姐。
所以說,經濟發展必須與精神文明建設同步,不然經濟發展只能使生活更加的不幸,是一種建設性的災難。
㈣ 如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
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是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關系。城鎮化發展不能離開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也不能離開城鎮化發展,兩者之間要協調發展,相輔相成。 城鎮化;新農村建設;關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就應當將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使城鎮化與建設新農村成為現代化戰略布局中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促進城鄉統籌、實現城鄉共同發展。
㈤ 新的新農村建設8大舉措是什麼
劉燕華表示,近期,科技部將重點推動八項舉措,促進農村和農村科技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建設現代農業。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糧食專項計劃,重點推動長江中下游平原水稻現代化生產科技研發、華北平原小麥玉米兩熟優質超高產科技研發、東北平原玉米優質高產高效科技研發和國家糧食安全預警系統開發。以863計劃、973計劃等為依託,發展農業高技術,搶占國際農業高技術領域的制高點。
——培育新興產業。推進農村資源節約和生態科技開發,培育一批農村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產業,提高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跟蹤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延長農業產業鏈。以「一縣一業、一鄉一品、一民一技」為方向,培育一批農村資源型特色產業,促進農村生產經營的專業化。
——發展農村社區。針對我國農村存在的突出問題,以農村社區為集成平台,統籌城鎮建設科技與農村社區科技的發展,大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節水節地節能、住宅建設、信息化等農村社區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提供支撐。
——推進城鎮化。以提高城鎮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實現農村經濟良性循環為目標,著力加強城鄉統籌規劃,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加快發展城鎮綠色節能建築,建立資源節約型城鎮;加強農村建築與住宅產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壯大科技型企業。依託技術創新引導工程等,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組建國家工程實驗室、行業工程中心或技術創新中心,提高技術研發和行業帶動能力,形成一批名牌產品。
——完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以科技特派員制度和農業專家大院模式為重點,推廣一批農村科技服務創新模式,把科技智力和科技要素引入農村一線。發展農技110等信息服務模式,推進農村信息化,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以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農村區域成果轉化中心為重點,培育一批農村科技服務中介。
——培養新型農民和優化科技人才隊伍。引導開展「百萬農民科技培訓」,培訓5000萬人次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造就一批新型農民和種田能手。以農村信息員、農村科技中介機構從業人員、農產品經紀人等為重點,不斷提高農村科技服務人員的素質,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村科技服務人員隊伍。
——開展試點示範。選擇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發展水平、不同文化民俗背景等各具特色的農村,有針對性地篩選成熟技術,開展集成技術與典型農村的耦合研究,從鄉村、城鎮、縣域等層次開展示範,引導建設300個科技示範村、200個科技示範鄉鎮和100個科技示範縣。
㈥ 如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其工作目標集中體現在「六個新」,即: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發展新產業、形成新機制、建設新村鎮、樹立新風尚、培育新農民、創建好班子。報告不僅要求統籌規劃,因地制宜,遵循客觀規律,尊重農民意願,扎實穩步推進。 第一,樹立現代農業理念,按照「希望在山、潛力在水、重點在田、後勁在畜、出路在工」的思路,大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1)切實保護耕地,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優質商品糧基地。(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推進「一村一品」,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3)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強一批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壯大一批覆蓋面廣、效益好的農業支柱產業。(4)大力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推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進一步拓展勞務經濟領域,支持和鼓勵農民兼業創業,促進農業持續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第二,切實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逐步將自然村落改造建設成現代文明的新型村落社區,使廣大農民成為有文化、講道德、守法紀、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1)以村鎮規劃為龍頭,加大鄉村道路、潔凈能源、安全飲水、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村莊整治,加快改善農村面貌。(2)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3)加快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救助制度。(4)繼續做好扶貧開發工作。(5)加強農村文化和體育設施建設,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6)大力開展以思想道德建設為核心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建設富裕文明的新農村。 第三,按照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1)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深化鄉鎮機構改革;(2)以落實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為重點,深化農村義務教育改革;(3)以增強基層財政保障能力為重點,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4)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規范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5)穩妥推進國有農(林)場改革,繼續搞好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6)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7)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形成對農業農村發展的多元投入和穩定增長機制。 (作者系江西省政協辦公廳副主任) 點擊進入相關專題編輯:楊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