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新農村建設一般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把祖國大地建設得無比美好,隨著許多新農村建設改造工作的完成,農村的面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約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1 勞力缺失
現在農村的經濟模式大多數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在家,年輕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輕人,越是選擇留在外面,好像無工不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有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還不足以提供足夠多的崗位來滿足年輕勞動力的就業需求,農村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也不足以讓許多的年輕一代在農業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工作,所以,現階段著力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勢在必行。
2 重工輕農
農村的一個主要體現,就在於一個「農」字,農業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現狀則是嚴重的重工、商,輕農業。甚至,所謂的新農村改造,農村城鎮化,更使人們逐步脫離土地,驅使勞動力思想上的對農業的輕視,加速務農人員的流失。
3 觀念落後
在農村,由於農村的特性,人老後不能像城市職工一樣,有退休金、保險等保障,只能靠兒女的孝心來維持老後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證生活的穩定及質量,更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會養。
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事實無疑是一個隱形的強大的社會地雷。這些都制約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減慢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具體的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好這些矛盾,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1)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是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⑵ 新農村建設
網路名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目錄
總體要求
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文化建設
社會建設
法制建設
建設背景
建設實質
重大意義
政策解讀一、科學規劃保證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
二、新農村建設融資渠道
農村旅遊為發展農村旅遊業具有指導意義
農村旅遊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作用
總體要求
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文化建設
社會建設
法制建設
建設背景
建設實質
重大意義政策解讀
一、科學規劃保證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 二、新農村建設融資渠道農村旅遊
為發展農村旅遊業具有指導意義 農村旅遊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作用展開 編輯本段總體要求
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做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編輯本段經濟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編輯本段政治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編輯本段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編輯本段社會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1] 新世紀以來,新農村建設有了新的社會內容。其中「三農問題」反復被黨中央列為工作重點。2007年之後又先後出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免除農業稅」等社會熱點話題,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尋求新的問題切入點、新的解決方案是黨給我們交出的新的答卷。
編輯本段法制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制建設,主要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同時大力做好法律宣傳工作,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農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覺悟和能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體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法進行,把保障農民利益的相關制度用法的形式確定下來,是依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然要求。盡管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作了許多規定,但是在具體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農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還需大力加強,所以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的法制教育與宣傳工作,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知識。
編輯本段建設背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新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編輯本段建設實質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質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以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 1.農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農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採取符合自身發展的措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3.堅持對內進行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堅持開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來的資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自己; 4.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編輯本段重大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如果我們忽視農民群眾的願望和切身利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無法落實。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系,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行列。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導致農村長期落後,致使整個國家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我們要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其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大部分地區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還不通公路、群眾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凈水、農民子女上不起學。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我們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集中了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社會和諧。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關系總體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更好地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編輯本段政策解讀
一、科學規劃保證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
受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影響,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仍然比較落後。從總體上來說,農村面貌沒有根本改變,環境臟、亂、差,使得城鄉差距表現得更明顯、更突出。而中央「一號文件」專門提出了要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進行新農村建設。 某些地區農村建設規劃的誤區 目前,各地建設新農村的群眾積極性不斷升高,地方政府也在全力推動,主流情況是好的,但是有兩種思想傾向值得注意。一種傾向是中央決定新農村建設後,有的地方沒有能夠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目標與要求,缺乏對農村基層的調查,沒有形成有針對性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驟,簡單地將新農村建設理解為搞工程建設,盲目地搞運動,有能力要干、沒有能力也要干。另一種傾向是懼怕做農民工作,怕接觸農村的工作,擔心矛盾復雜、政策性強、不易把握,擔心沒有錢不好做事、做不好事,不願意負責任。 著名旅遊規劃策劃機構——北京綠維規劃設計院有關專家認為:城鄉有別因地制宜有特色者生存。我國城市規劃歷來得到政府、學界與業界的高度關注,也取得了不少成就,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將城市規劃的經驗照搬到農村規劃建設中來呢?農村規劃有著不同於城市規劃的特點,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使農村規劃得到科學的發展。 1、因地制宜------全國現有村莊320多萬個,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生活習俗等情況千差萬別,東、中、西部地區有差別,同一個地區也有較大差別,村莊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和完善。立足已有條件開展村莊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經改造後能用的房屋和設施,都要加以充分利用。農民急需的是配套道路、供水、排水等設施,改變村容村貌。 2、量力而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財力有限,盡管中央已經和正在採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財政向「三農」的投入,但短期內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新農村建設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礎,解決農村發展中急需解決的緊迫問題。 3、突出特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要把是否能盡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風格、原有綠化,突出農村特色,作為一項基本要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農村若是失去其特色,只會變成一個個微型城市,很難吸引到適合的投資與尋求差異化的城市遊客。
二、新農村建設融資渠道
1、中央專項資金--2006年國家支農資金將達3397億元 1998~2003年,中央財政直接用於三農資金的支出累計為9350多億元。2004年為2626億元,2005年達到2975億元,2006年計劃在這一基礎上新增400多億,達到3397億元。2006年的支農資金比上年增長14.2%,占總支出增量的21.4%。今年總支出增量的五分之一強用到了農村。中央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決心之大,可見一斑。 2、金融機構支持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2006年2月召開的全國合作金融監管暨改革工作會議上強調,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支持。 農村信用社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村信用社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當前農信社要著力進行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科學管理機制的建設,大力抓好業務創新,在繼續做好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的同時,用新思路、新機制搞活小企業融資;加大對產業化、產業集群形成的支持力度,增加助學和消費信貸的投入,大力發展結算、信用卡以及理財服務等以手續費為重點的中間業務。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指出,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的改善已刻不容緩。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和發揮政策性銀行的職能,提高履行公共服務的能力,特別對農村「兩水」(飲水和灌溉用水)、「三網」(電、路、通訊網)、「兩氣」(沼氣、液化氣)、「兩個市場」(境內外銷售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等帶有政策性的領域要加大投入。 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貸款是市場行為,是把商業資金用於具有高回報的項目建設。貸款的原則是實施地區總量控制,與地方財政能力掛鉤,同時考慮區域、政策導向、貸款質量和銀行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把城建行業貸款總量控制限額分解到各省級分行,並通過監測確保各地不得突破,以防範對地方政府過度融資的風險。在項目分類指導上,對收費項目原則限定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地級市以上的市區項目,要求項目資本金比例在20%(含)以上;對非收費項目要求僅限於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以及人均GDP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地級市的項目,項目資本金要求進一步提高到30%(含)。 劉明康指出,商業銀行也要大力增加對具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的農產品產業帶、主導產業生產基地、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的資金投入,支持外貿和新興領域的農村商業企業,擴大對農村私營業主、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的覆蓋率。 3、經營土地資源的融資 這種方式以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為手段,充分利用土地規劃和土地儲備進行融資。經過對土地的開發,實現不同地段,不同價格,利用轉讓、租賃、拍賣等方式獲得土地資源的經營收益進行城鎮建設投資。跳出傳統的「先基建、後招商」和靠賤賣土地置換基礎設施的老路,改為以市場運作,整合經營城鎮資源,以整合實現增值,在增值中推進整合,邊開發、邊增值、邊經營、邊發展的思路。 4、以特許經營為主要方式的市場化融資 這種方式以國家與民營相結合、民營投入為主。特點是以少量國家投資帶動大量民間資金(外資、內資)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運作中實行建設項目的法人責任制,確保資金及時到位,責、權、利明確。什麼樣的項目可以市場化融資?根據項目區分理論,凡是可以收費的基礎設施如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應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吸引包括民營資本在內的各種資金投入,政府依法進行監管;在街道公共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中也可嘗試實施特許經營制度,將城市街道的路燈、垃圾收集設施、公廁、書報亭、廣告牌等設施統一規劃和委託經營管理。以特許經營為主要方式的市場化融資,規定了政府和企業雙方的責權利,實質上在政府和民營企業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合作關系。通過這種合作關系,使政府與企業雙方各展其長,各司其職,優勢互補,從而實現效率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著名旅遊規劃策劃機構——北京綠維規劃設計院有關專家認為:「四兩撥千斤」,引導農村多元化投資。中央專項資金看起來數額龐大,但如果撒在廣大的中國農村,卻是杯水車薪,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現狀,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支持綜合運用國債、稅收、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的政策手段,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從實質上來講是鼓勵各類工商企業投資農業,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形成農業多元化投入格局。
編輯本段農村旅遊
為發展農村旅遊業具有指導意義
我國農村旅遊的發展已有一定的時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教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施,又為農村旅遊大力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我國農村旅遊的發展已有一定的時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教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施,又為農村旅遊大力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農村地區發展旅遊業的最終目標是要在尊重當地農民意願的前提下,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規劃,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實現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可以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是我們發展農村旅遊業的指導方針。
農村旅遊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作用
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是新農村建設要解決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是否能夠解決,是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成敗的一把標尺。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一方面是保證農業生產的穩步增長,另一方面是推動農村非農產業的健康發展,以及通過城市的「反哺」,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農村的發展實踐證明了一點,那就是多種非農產業在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產業結構等方面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注意到,農村旅遊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對一些農村地區經濟與社會面貌的改善所起到的促進作用。 1.農村旅遊促進農村生產發展 發展農村旅遊,尤其是發展大中城市周邊的農村旅遊,可以實現城市自願支持農村發展,吸引城市的資金及人才向農村流動,且符合市場規律,真正的體現「城市反哺農村」的方針。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經濟產業。而旅遊產業,是鄉村經濟中最具有附加值的產業。同時,旅遊業能推進農村乃至全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農業的平均利潤率,實現「生產發展」的目標。 2.農村旅遊讓農民的荷包鼓起來 通過發展農村旅遊,可以使農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發展,進而減少國家對農村的扶持資金。同時,當地農民參與投資、經營旅遊業,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實現「生活寬裕」的目標。 3.農村旅遊拂動鄉村文明風 農村旅遊產業,最終是服務產業,是文化產業。沒有以遊客為上帝的服務精神,就難以獲得市場的認可,更不易獲得經濟的收益。因此,發展農村旅遊,必然在市場的引導下,在現實的教育下,培養了農民市場經濟意識和服務顧客的文明。市場是一所最好的學校,服務教育將農民培養成為文明衛生禮貌的公民。發展農村旅遊,大量的外來文化和先進思想帶入農村,可以迅速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使農民接受先進思想,實現思想轉變,實現「鄉風文明」的目標。 4.農村旅遊打造農村整潔環境 農村旅遊中的旅遊休閑環境的打造,農家接待條件的建設,都是最基礎的內容;旅遊對於環境衛生及整潔景觀的要求,將大大推動農村村容的改變,推動衛生條件的改善,推動環境治理,推動村莊整體建設的發展。最為重要的是,旅遊休閑要求,村莊面貌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遊最求個性化、特色化、原生態文化基礎、唯一性等等,都形成了旅遊村莊的獨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說,發展農村旅遊,有利於農村乃至全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於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農村科學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容整潔」的目標。 5.通過農村旅遊社區參與促進農村管理民主 在發展農村旅遊的過程中,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高旅遊業在當地社區的參與度,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進行農村建設,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或里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提高當地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實現「管理民主」的目標。
⑶ 建設新農村到底是指哪些方面啊
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回村容整潔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這20字方針,既是我國新農村建設長期的奮斗目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各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為因果,主要包括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構築新設施、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等方面的豐富內涵。發展新產業,就是要打牢物質基礎,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著力點。建設新村鎮,就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農村的發展得到合理規劃。構築新設施,就是要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包括清潔安全飲水、道路交通、電力、信息網路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培育新農民,就是要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推進農村科技推廣和醫療衛生體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講文明」的新型農民。樹立新風尚,就是要加強和完善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倡導新風尚。我們必須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新」的內涵,切實做好「新」的文章。
⑷ 我國新農村建設總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出台主要是為了解決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體制建設任重道遠。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體制性障礙,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還很多,城鄉二元結構還未根本破除,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農村綜合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以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例,盡管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已近20年,但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還普遍存在許多制度性、技術性、操作性問題。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農村信用社沒有發揮應有的支農作用;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又過窄,而且隨著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的完成,貸款業務又進一步萎縮;商業銀行出於自身經濟效益考慮,將部分分支機構從縣鄉退出;農業的保險制度落後,農業商業保險規模小,險種單一。二是農村資金流失嚴重。農業銀行及一些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在農村吸儲能力很強,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貸款卻較少;城市信用社下鄉攬儲挖走部分資金,轉向城市。三是缺乏農村特點的貸款擔保制度。在現行信貸政策下,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自身不能提供有效的貸款抵押擔保,難以得到需要的貸款。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勢必需要進一步採取措施,通過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強國家的政策扶持和完善農村金融風險規避機制等三方面加大金融支農的力度。
2.農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農業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
(1)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發展缺乏後勁。一是農業基本建設投入不足,其占國家基本建設投入的比重,「六五」時期為5.1%,「七五」為3.3%,「八五」為3%,可見逐年減少。由於基本建設投入不足,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全國約有1/3的水庫帶病運行,60%的排灌工程急需維修,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逐年下降,遭受災害面積逐年擴大。二是農業科研經費嚴重不足。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到0. 1 % ,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比重不到0.2%,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由於利益的驅使,社會、企業和農戶對農業的投入也不多。沒有建立國家、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的財政、金融、稅收、農產品價格補貼等體系和運行機制,農業投入不足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
(2)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雖然我國目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業生產品種結構單一,產品結構層次低;農產品加工業滯後,農產品增值困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落後,難以形成規模經營;缺乏科學的區域布局等等。
(3)農業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難以持續提高。我國人均自然資源少,加上在相當長時期內耕地縮減、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部分地區生態環境還在繼續惡化,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導致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難以保證。
(4)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信息等服務滯後。我國農業服務體系長期以來以推廣和服務為主,目前,農業服務體系存在隊伍膨脹、機制不活、負擔太重、觀念滯後、服務能力低、市場組織化程度低和經濟效益低等各種問題,很難適應市場農業發展的要求。
(5)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農業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國目前許多農村地區個體販運戶規模小且不穩定,區域市場發育不全,大宗農副產品難以及時有效地銷售出去,遠遠不能適應農產品的流通要求。
3.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滯後,農民權益難以得到保障。改革開放以未,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種民主形式和實現途徑被創新性地探索出來,廣大農村居民參與基層民主建設的積極性不斷增強,自身的權益也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但是,在新時期新情況下,我國目前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仍存在許多突出的問題,面臨很多挑戰,主要表現為:
(1)農村基層組織缺乏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性。我國目前一些農村黨員幹部思想觀念陳舊、能力不足,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缺乏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思想僵化、志氣退化、組織弱化「三化」傾向比較嚴重,致使黨組織在農村的戰斗堡壘作用得不到正常發揮。
(2)村民自治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如村委會直選中的賄選問題,村委會與村黨支部的「兩張皮」的問題、村民自治中鄉政村治異化的問題、村民自治中村規民約的違法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阻礙了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推進,導致農民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
(3)鄉村宗族勢力挑戰村民自治。農村宗族勢力的存在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與強制性的國家權力退出農村有關,是農村在適應現代政治的組織資源缺失狀態下傳統勢力的恢復。宗族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村落中集體組織的不足。合理利用宗族組織可以大大降低農村社會運行成本,對發展農村生產和村民自治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宗族文化與民主政治畢竟是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文化,宗族勢力對鄉村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許多消極影響。宗族勢力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入侵到農村基層政權,成為農村治理體制的組成部分,從而利用基層政權的力量牟取私利或擾亂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更重要的是,宗族勢力很容易被黑惡勢力所利用,從而形成以宗派宗族為基礎的、對社會具有嚴重危害的邪惡勢力。因此,農村基層民主要發展,必須逐步清除宗族勢力。
(4)人口流動使村民自治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一定數量素質較高的村民的存在是村民自治的組織基礎,但我國目前農村農民的大量外流,嚴重地削弱了村民自治的組織基礎。大量高素質農民的外流,一方面使村莊中可供民主選舉的高素質的村委會成員候選人減少,由此直接導致村委會工作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留在村裡的農民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有很多對行使民主的程序和意義不太懂,從而容易導致民主的程序流於形式,民主決策也很容易異化為少數村幹部決策。
4.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使我國農村社會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觀。但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難以滿足廣大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要。農村教育基礎依然薄弱,中小學師資隊伍數量不足、辦學條件差、留守學生多等問題十分普遍,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任務相當繁重;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健全,基層醫療衛生基礎薄弱,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十分突出;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十分短缺,不少地方文化活動場所和設施破舊殘損、年久失修,沒有文化活動場所、沒有文化活動設施、沒有文化活動內容的現象還普遍存在;農村社會福利嚴重滯後於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社會福利機構匿乏、社會福利覆蓋面狹窄、地區發展不平衡、各福利項目發展不平衡、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等諸多問題;農民生育觀念與國家政策有很大差距,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任務十分艱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致使農村居民公平享有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難以保證,極大地抑制了農民消費水平和發展能力的提高,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障礙。
5.農村環境問題非常突出,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我國目前農村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脅。這些問題突出地表現為:
(1)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由於受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當地局部生態平衡遭破壞,進而在整體區域范圍內造成生態功能失調,生態調節作用減小,各類自然災害頻發。
(2)農業污染加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不合理使用農葯、化肥、地膜等化學投入,造成嚴重的地面污染,不僅導致農作物減產、農產品品質下降,而且對土壤、水、生物、大氣和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同時,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廢棄物對農村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極大地影響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3)居民生活污染嚴重。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生活污染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種問題日漸嚴重。主要表現在:農村生活垃圾數量增多,而且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沒有進行有效處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致使河流、湖泊污染嚴重;生活取暖排放的大氣污染物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對當地空氣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4)工業污染增多。我國農村工業污染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鄉鎮企業污染。我國鄉鎮企業數量眾多,而且大部分設備簡陋、技術落後、能源消耗高、缺少防治污染的設施,致使由鄉鎮企業發展帶來的污染問題十分突出,加重了農村環境的壓力;二是城市向農村轉嫁的污染。由於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難以治理的企業遷移到農村,造成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同時,城市「三廢」直接轉移到農村,由此給城市周邊區域的環境帶來嚴重污染。
⑸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什麼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發展生產。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專是實現其他目標屬的物質基礎。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
⑹ 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什麼
生產發展,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鄉風文明,是農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面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
(6)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是擴展閱讀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物質基礎。總的要求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要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形成總量平衡、品種多樣、安全可靠和營養豐富的農產品生產格局。
要加快發展農區和牧區畜牧業,保護和利用好漁業資源,切實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廣良種良法,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加強農業標准化工作,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葯的節約型農業。
⑺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及其保障措施是什麼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科學內涵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生產發展。建設新農村首先要振興農村經濟,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這一條是首要的。農村經濟不發展,建設新農村就失去了物質基礎。有調查顯示,我們的很多領導幹部考慮新農村建設,更多的考慮是村莊的規劃,很少考慮農村生產的發展。沒有生產的發展,新農村建設是不可能的。要使生產發展,必須保障農業水利工程建設,為農村提供基礎設施,加大支農力度,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第二、生活寬裕。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使農民的財富增加,過上相對寬裕的生活。 「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這二條是要建設物質文明,「生產發展」為建設新農村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建設新農村的具體體現。要使農民生活富裕,必須增加農民收入,除掉農民背負的三大負擔:教育支出、醫療支出、住房支出;搬掉影響農民收入的三座大山:農民的准失業狀態、國內外市場機制對農民的擠壓、農民貧乏的自我組織能力。
第三、鄉風文明。精神文明也要有新進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鄰里之間,生產上要相互幫助,生活上要相互關心。鄉風文明是建設新農村的靈魂。在農村,文明之風若不能愉悅人們的身心,腐朽的東西就會侵蝕人們的心靈。據中華慈善總會統計的數據顯示:該協會獲捐贈的70%來自於國外和港澳台地區,內地富豪的捐贈不到15%。我國先富的一部分人,要麼積聚財富、要麼豪賭、要麼回家修祖墳,主動將自己的財富回贈社會的很少;因病、因自然災害致貧的農民多數相信封建迷信,信仰宗教的人數超出我們的想像。
第四、村容整潔。通過新農村建設改變農民的生存環境,讓農民有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整潔的街道,森林覆蓋率15%以上。現在很多地方是院內干凈,院外臟亂差。80%的村莊,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後、路邊,96%的村莊沒有排水溝渠。「村容整潔」就是要建設生態文明,這是建設新農村的外在表現。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了,為就學、就醫、結婚蓋房子四處奔波的農民,精神狀態沒有大的改變,衣冠尚且不整,村容村貌就更顧及不上了。
第五、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實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選舉和民主監督機制,實現農民自己當家作主。不以要挾、賄賂影響民主選舉。不以家族勢力影響村務公開。村民自治的形式應該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而有多樣性。江蘇的華西村、河南的南街村、山西的大寨村、河北的寺後村,都是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村民自治,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經濟發展成就;以「下派黨員幹部」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所採納;以經濟能人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在經濟較發達地區浮現;以農村民間協會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出現在中西部發展相對滯後地區。評價村民自治的形式先進與否,應當以能否推動農村的社會和諧和經濟進步為標准,應當以建設非農的先進村莊為方向,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管理民主」就是要建設政治文明,這是建設新農村的政治保證。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保障措施http://www.ggdj.com.cn/zt/xnc/wd/200609/3834.html
⑻ 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是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⑼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是什麼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版。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權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生活富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的要求。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發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
(9)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是擴展閱讀:
新農村建設首先必須發展經濟。經濟的發展,恰恰需要打破農業產業的界限,把農業產業與第三產業結合起來,以農林牧副漁業資源、鄉村田園資源、鄉村風景資源、鄉村民俗文化資源、鄉村歷史文化資源等等為依託,開發旅遊休閑產業。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經濟產業。旅遊休閑產業,是鄉村經濟中最具有附加值的產業。
⑽ 我國當前新農村建設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出台主要是為了解決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體制建設任重道遠。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體制性障礙,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還很多,城鄉二元結構還未根本破除,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農村綜合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以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例,盡管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已近20年,但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還普遍存在許多制度性、技術性、操作性問題。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農村信用社沒有發揮應有的支農作用;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又過窄,而且隨著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的完成,貸款業務又進一步萎縮;商業銀行出於自身經濟效益考慮,將部分分支機構從縣鄉退出;農業的保險制度落後,農業商業保險規模小,險種單一。二是農村資金流失嚴重。農業銀行及一些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在農村吸儲能力很強,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貸款卻較少;城市信用社下鄉攬儲挖走部分資金,轉向城市。三是缺乏農村特點的貸款擔保制度。在現行信貸政策下,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自身不能提供有效的貸款抵押擔保,難以得到需要的貸款。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勢必需要進一步採取措施,通過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強國家的政策扶持和完善農村金融風險規避機制等三方面加大金融支農的力度。
2.農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農業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
(1)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發展缺乏後勁。一是農業基本建設投入不足,其占國家基本建設投入的比重,「六五」時期為5.1%,「七五」為3.3%,「八五」為3%,可見逐年減少。由於基本建設投入不足,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全國約有1/3的水庫帶病運行,60%的排灌工程急需維修,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逐年下降,遭受災害面積逐年擴大。二是農業科研經費嚴重不足。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到0.1%,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比重不到0.2%,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由於利益的驅使,社會、企業和農戶對農業的投入也不多。沒有建立國家、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的財政、金融、稅收、農產品價格補貼等體系和運行機制,農業投入不足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
(2)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雖然我國目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業生產品種結構單一,產品結構層次低;農產品加工業滯後,農產品增值困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落後,難以形成規模經營;缺乏科學的區域布局等等。
(3)農業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難以持續提高。我國人均自然資源少,加上在相當長時期內耕地縮減、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部分地區生態環境還在繼續惡化,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導致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難以保證。
(4)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信息等服務滯後。我國農業服務體系長期以來以推廣和服務為主,目前,農業服務體系存在隊伍膨脹、機制不活、負擔太重、觀念滯後、服務能力低、市場組織化程度低和經濟效益低等各種問題,很難適應市場農業發展的要求。
(5)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農業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國目前許多農村地區個體販運戶規模小且不穩定,區域市場發育不全,大宗農副產品難以及時有效地銷售出去,遠遠不能適應農產品的流通要求。
3.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滯後,農民權益難以得到保障。改革開放以未,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種民主形式和實現途徑被創新性地探索出來,廣大農村居民參與基層民主建設的積極性不斷增強,自身的權益也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但是,在新時期新情況下,我國目前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仍存在許多突出的問題,面臨很多挑戰,主要表現為:
(1)農村基層組織缺乏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性。我國目前一些農村黨員幹部思想觀念陳舊、能力不足,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缺乏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思想僵化、志氣退化、組織弱化「三化」傾向比較嚴重,致使黨組織在農村的戰斗堡壘作用得不到正常發揮。
(2)村民自治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如村委會直選中的賄選問題,村委會與村黨支部的「兩張皮」的問題、村民自治中鄉政村治異化的問題、村民自治中村規民約的違法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阻礙了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推進,導致農民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
(3)鄉村宗族勢力挑戰村民自治。農村宗族勢力的存在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與強制性的國家權力退出農村有關,是農村在適應現代政治的組織資源缺失狀態下傳統勢力的恢復。宗族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村落中集體組織的不足。合理利用宗族組織可以大大降低農村社會運行成本,對發展農村生產和村民自治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宗族文化與民主政治畢竟是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文化,宗族勢力對鄉村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許多消極影響。宗族勢力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入侵到農村基層政權,成為農村治理體制的組成部分,從而利用基層政權的力量牟取私利或擾亂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更重要的是,宗族勢力很容易被黑惡勢力所利用,從而形成以宗派宗族為基礎的、對社會具有嚴重危害的邪惡勢力。因此,農村基層民主要發展,必須逐步清除宗族勢力。
(4)人口流動使村民自治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一定數量素質較高的村民的存在是村民自治的組織基礎,但我國目前農村農民的大量外流,嚴重地削弱了村民自治的組織基礎。大量高素質農民的外流,一方面使村莊中可供民主選舉的高素質的村委會成員候選人減少,由此直接導致村委會工作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留在村裡的農民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有很多對行使民主的程序和意義不太懂,從而容易導致民主的程序流於形式,民主決策也很容易異化為少數村幹部決策。
4.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使我國農村社會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觀。但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難以滿足廣大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要。農村教育基礎依然薄弱,中小學師資隊伍數量不足、辦學條件差、留守學生多等問題十分普遍,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任務相當繁重;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健全,基層醫療衛生基礎薄弱,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十分突出;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十分短缺,不少地方文化活動場所和設施破舊殘損、年久失修,沒有文化活動場所、沒有文化活動設施、沒有文化活動內容的現象還普遍存在;農村社會福利嚴重滯後於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社會福利機構匿乏、社會福利覆蓋面狹窄、地區發展不平衡、各福利項目發展不平衡、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等諸多問題;農民生育觀念與國家政策有很大差距,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任務十分艱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致使農村居民公平享有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難以保證,極大地抑制了農民消費水平和發展能力的提高,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障礙。
5.農村環境問題非常突出,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我國目前農村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脅。這些問題突出地表現為:
(1)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由於受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當地局部生態平衡遭破壞,進而在整體區域范圍內造成生態功能失調,生態調節作用減小,各類自然災害頻發。
(2)農業污染加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不合理使用農葯、化肥、地膜等化學投入,造成嚴重的地面污染,不僅導致農作物減產、農產品品質下降,而且對土壤、水、生物、大氣和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同時,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廢棄物對農村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極大地影響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3)居民生活污染嚴重。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生活污染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種問題日漸嚴重。主要表現在:農村生活垃圾數量增多,而且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沒有進行有效處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致使河流、湖泊污染嚴重;生活取暖排放的大氣污染物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對當地空氣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4)工業污染增多。我國農村工業污染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鄉鎮企業污染。我國鄉鎮企業數量眾多,而且大部分設備簡陋、技術落後、能源消耗高、缺少防治污染的設施,致使由鄉鎮企業發展帶來的污染問題十分突出,加重了農村環境的壓力;二是城市向農村轉嫁的污染。由於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難以治理的企業遷移到農村,造成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同時,城市「三廢」直接轉移到農村,由此給城市周邊區域的環境帶來嚴重污染。[1]
(5)應提高居民整體文化素養。只有居民文化教育水平上去了,科技生產力才能上去,視野開闊,才能更好的發展,做到:資源、環境、產能與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