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求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調查報告 論文,
2008年中國新農村建設進程調查報告
2008年2月11——18日,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赴江西東北部東鄉、余江、余干3個縣、5個鄉鎮、52個村莊進行了新農村建設調研。調研對象包括:農民個人、家庭、自然村、村委會、鄉鎮。既含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莊(往往是臨近城鎮的村莊),也包括非試點村莊。全面調查(對村領導進行系統訪談,並對每家每戶進行上戶全面調查)的村莊有招賢沅何村、河山村、桂家山村。其他村莊為部分抽查或個案抽查。調研內容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制度與組織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另外,還通過對農民工的隨機訪談調查了湖南、湖北、廣西、四川、安徽等省區的新農村建設情況。
報告認為,新農村建設不應是一般意義的農村建設,而是要根本改變傳統的城鄉分離、工農分離、城市單向抽取農村資源的城鄉關系與工農關系,重新定位國家與鄉村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使農村全面告別土地經濟、小農經濟、自然經濟、自足經濟,走上城鎮化、市場化、科技化、生態化、產業化、新工業化的現代化軌道,使土地農業文明轉型為市場工業文明與市場生態文明。21世紀中國的新農村建設與以往的農村建設根本不同之處,應在於制度創新、觀念變遷與文明轉型。
成績:環境普遍得到改善
電話普及率在95%以上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公路、電、電話等基礎設施建設較好。村鄉之間一般都連通了水泥公路,但村與村之間很多地方尚沒有連通水泥公路。農村個人交通工具主要為自行車與摩托車,其中摩托車越來越普及。鄉縣之間全部有公交系統,但鄉與鄉之間尚無公交系統直接相連。電話普及率在95%以上。靠近城鎮的農村有的也連通了寬頻網路。
宗教組織發展迅速 制度與組織建設方面,村民自治基本實現;宗教組織發展迅速,特別是基督教組織,信教群眾一般約占當地人口的3%——9%之間,不同村莊比例差異較大,有些家庭是全部信教。據調查,招賢沅何村人口數約為320人,信基督教者約為28人,有1個教堂。河山村委會約2600人,信基督教者約為120人,有3個教堂。
打工收入一般占農民家庭收入的80%以上 經濟建設方面,農村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有改善,農村能源利用由木材、草、糠逐漸為電與燃氣取代。農民全年總支出一般在萬元以上,多則達30000——4000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一般在2000—4000元之間,多則有達8000元以上,少的也有在1000元以下,甚至500元以下。農業人口中農民工比例高,農民外出打工比例一般占當地總人口的40%以上,占青壯年勞動力的70%以上,務農農民在農閑時一般也在當地打工,打工收入一般占農民家庭收入的80%以上,純粹靠務農收入的家庭已不多見。據調查,招賢沅何村外出打工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81%,桂家山村為23%,河山村為50%多。往往離城鎮越遠,打工人口比例越高。打工的主要城市為上海、廣東深圳、東莞、廣州、福建廈門、泉州、浙江溫州、寧波、義烏等地。打工的主要行業集中在建築裝潢、家電、紡織服裝、酒店餐飲等。打工者月工資一般在1000——1500元左右。也有600——800元之間者,甚至500元以下者。也有農民在沿海城市自主創業,有的辦公司,有的從事各種零售、傢具製造、發藝與餐飲服務。自主創業者的收入一般年人均在2萬元以上。
大部分村莊的參合率在95%以上 社會建設方面,住房條件大有改善,80%以上的農民住上了鋼筋水泥磚頭房,住房面積達到當地一般標准。普遍參與合作醫療,大部分村莊的參合率在95%以上。低保制度基本建立,原五保戶全部納入低保范圍。農村老齡化尚不嚴重,一般以子女養老為主。據調查,河山村委會老齡化率(65歲以上人口占當地人口比例)約為8%,河山村為8.4%,桂家山村約為15%,招賢沅何村約為12.5%。政府對耕地實行補貼,每畝平均100元左右。
義務教育完成達標率一般在80%以上 文化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方面,農民素質不斷提高,農民工普遍受到發達地區思想文化風氣的影響,思想觀念更加開放,對生活有更樂觀的預期。義務教育完成達標率一般在80%以上,有許多村莊達到100%,也有少數貧困村莊達標率極低,甚至只有10%左右。
生態系統逐漸恢復 生態建設方面,農村環境普遍得到改善,生態系統逐漸恢復。人均耕地面積在0.8——2畝之間不等。由於城鎮化速度加快,農村人口轉移數量日益增多,也由於沿海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就業工資較高,去沿海打工的農民工數量也居高不下,致使農村資源環境壓力不斷減輕,環境逐漸好轉。
問題:存在「豆腐渣」工程
村莊建設缺乏整體規劃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村莊建設缺乏整體規劃,整個村莊顯得雜亂無序,嚴重影響各種基礎設施建設,也有欠美觀。原因在於:一方面,農民往往根據合作化以前的土地產權建房,另一方面,土地批租時缺乏規劃。清潔飲水嚴重缺乏,基本沒有自來水,有自來水的地方自來水也沒有經過科學凈化,直接飲用的井水沒有經過技術檢測鑒定合格。水泥公路與公交系統尚未完善,有的地方公路損壞極其嚴重,一方面在於缺乏日常維護與管理,另一方面直接與公路質量相關。有線電視還沒有普及,寬頻網路極其有限。除家庭電視與體力勞動外,文化娛樂健身設施欠缺。消防設施、太陽能利用、沼氣利用等方面尚需加強。這次暴雪凍雨暴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主要是新電線干大量折斷,這一方面固然與本次惡劣天氣有關,但另一方面也對其質量是個嚴峻考驗,暴露了其明顯的質量不良。因此,在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中,一定要注意質量管理與質量監督,堅決保證建設工程質量,而不能再製造「豆腐渣」工程。
城鄉聯動缺乏體制的系統建構 制度與組織建設方面,除勞動力單向輸出外,城鄉聯動缺乏體制的系統建構。各類社會經濟組織不發達,集體合作經濟組織名存實亡。
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經濟建設方面,土地利用方式單一,一般以種植某種糧食作物為主,農業產業化程度低,鄉鎮民營農業產業化企業數量有限,缺乏規模經營。青壯勞動力基本上外出打工,打工收入佔全部家庭收入來源70——100%。
養老等社會保障體制欠缺 社會建設方面,除合作醫療、低保外,其他社會保障體制欠缺,如養老,應對各種突發事故等。一胎計劃生育達標率低,普遍生育在兩胎以上。直接原因在於:養老保障主要依靠兒女,尤其是兒子。維持家庭收入來源主要靠兒女打工。由於收入有限、觀念限制與勞動力轉移,家庭農業主要勞動力來源也主要靠兒女,而不是依靠僱傭。維持家族地位與勢力也主要靠兒女數量多。由於法治不完善,保障家庭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靠兒女。還有養兒防老、多子多富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由於城市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健全,許多城市的社會保障不是直接與戶口掛鉤,而是與就業單位掛鉤,因此,一些已轉移出農村的農業人口由於在城市找不到合適就業,生活極其困難,期待恢復農業戶口,出現了一種逆城市化現象。
文化娛樂單調貧乏 文化教育與道德建設方面,除看電視、打撲克、打麻將外,文化娛樂單調貧乏。家庭主要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一般為初中,女性則為小學。義務教育流失率高,達標率低。原因在於: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依靠打工,許多初中未畢業的農村學生紛紛外出沿海打工。以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教育為主題的新農民培育缺乏,大部分外出農民工未經過專門培訓,留在農村的農民更缺乏社會教育。消防意識淡漠,亂搭電線與違規使用電器與燃氣現象比較嚴重,火災隱患多。
生態農村與生態文明意識薄弱 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廢物與污物處理欠缺,廁所建設不合理,沒有良好的排污系統。生態農業、生態農村與生態文明意識薄弱,生態經濟不發達。
思路:新農村建設的六大誤區
有人把新農村建設歸結為「一看路,二看住,三看環境,四看樹」,新農村建設是否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新農村建設與以前一再反復倡導的鄉村建設、農村建設究竟有什麼不同?
新農村建設不是一般
意義的農村建設,而是要根本改變傳統的城鄉分離、工農分離、城市單向抽取農村資源的城鄉關系與工農關系,重新定位國家與鄉村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使農村全面告別土地經濟、小農經濟、自然經濟、自足經濟,走上城鎮化、市場化、科技化、生態化、產業化、新工業化的現代化軌道,使土地農業文明轉型為市場工業文明與市場生態文明。21世紀中國的新農村建設與以往的農村建設根本不同之處,應在於制度創新、觀念變遷與文明轉型。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新農村建設就只能是重復以前一再倡導的鄉村建設而已。
從這一思路看,新農村建設必須澄清以下六大誤區。
新農村建設固然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但它並不等於基礎設施建設 清潔用水、沼氣、電力、燃氣、通訊、網路、消防設施、住房、道路、橋梁、水利、農業機械、文化娛樂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完成這些工作,只是新農村建設的良好開端,而不是意味著新農村建設的大功告成。
新農村建設固然離不開國際開發機構、政府、企業部門的援助與救濟,但它並不等於外來的援助與救濟 農村資金與技術薄弱,外來的援助與救濟是十分必要的,但它僅僅只能發揮協助功能,並不能完全替代農村自身持續的成長活力。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仍然只能是農村與農民本身。
新農村建設固然需要建設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但新農村建設並不等於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醫療、教育、養老、撫恤、轉移就業等,都應該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之內,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新農村建設中的風險因素就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緩解,但社會保障僅僅是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安全網,是新農村建設成功的基礎與保證。
新農村建設固然要提高農村大多數地區與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水平,但它並不是以平均主義的方法去進行建設 中國農村區域的地方資源特點不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因此,不能以同等的投資、技術、方法去進行建設,而應該在原有發展水平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的具體資源與風情,建設富有地區特色的新農村,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發展起來。就單個村莊而言,新農村建設也不是平均分配集體財富,而是按照集體與家庭(或個人)的雙層經營模式,根據要素與效益進行分配,不能完全取消集體這一層次的分配收益,要留夠集體自主發展的空間。
新農村建設不是農村與城市分別建設 不是要農村獨立自主地發展,使農村永遠成為農村,而是要農村更加緊密地與城鎮結合互動,進一步融入城鎮化的軌道,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
新農村建設不應該進一步污染和破壞農村生態環境,而主要是保護、修復和改良農村生態環境 大規模地耗用土地資源、林木資源、水資源,不斷污染空氣、河流、土壤,不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方向。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點應該是構建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綠色食品產業)、生態經濟(生態農業)、旅遊經濟(觀光農業)、服務經濟。
對策:向著社會和諧化方向邁進
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在以下六個方面需要切實加強:
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使城鄉基礎設施差異不斷縮小,使農村也能夠較快地趕上市場化、工業化、信息化、知識化、服務化、城鎮化、生態化、社會化的潮流。因此,需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清潔飲水、有線電視、寬頻網路、消防設施、太陽能利用、沼氣利用、水泥公路與公交系統、文化娛樂健康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步伐。
通過制度建構使農村向著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和諧化、生態優良化、文化多彩化的方向邁進 制度與組織建設方面,要通過制度建構使農村向著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和諧化、生態優良化、文化多彩化的方向邁進。著力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農村管理規范化制度、城鄉市場一體化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生態安全監督與風險評估制度,農村環境責任制度與保潔制度,文化教育技術創新制度,進一步培育和發展各類農村經濟社會組織。必須在農村構建包含資本市場、信息市場、土地市場、技術市場、人力市場在內的完善的市場制度。穩步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農民漸進地市民化的制度安排。健全農民自組織化的制度,維護農民組織的合法權益。改良並發展以合作投資、合作管理、合作承擔風險、合作收益為基礎的農村各項合作制度。有序建設城鄉一體、互助、聯動的城鄉和諧融合制度。健全有關法律與管理制度,切實轉換政府管理職能,建設以引導和服務農民為職責,而不是以創業贏利為目標的新型鄉政府。
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技術創新 經濟建設方面,要使農業向著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公司化、多樣化、科技化、生態化、綠色化、服務化、自主合作化的方向邁進。大力發展節水節能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觀光農業,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技術創新。
要使農村社會向著安全保障化、社會和諧化、全面小康化的方向邁進 社會建設方面,要使農村社會向著安全保障化、社會和諧化、全面小康化的方向邁進。進一步完善合作醫療制度,積極推進老齡、孤兒、貧困與意外方面的保障制度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社會。對農民工要普遍推行綜合保險,包括勞動保險、意外保險、醫療保險等,有條件的城市,要有序地不斷地使長期在該城市服務的農民工轉為城市市民。
使農村文化向著多元化、多樣化、多彩化、現代化,農村道德向著規范化、合法化、合情合理化的方向邁進 文化教育與道德建設方面,要使農村文化向著多元化、多樣化、多彩化、現代化,農村道德向著規范化、合法化、合情合理化的方向邁進。在文化教育建設方面,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文化教育娛樂健康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要確保義務教育的完成與達標,大力發展多種形式與內容的社會教育。在核心價值觀與道德建設方面,要以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觀、八榮八恥觀、生態文明觀引領新農民培育,大力弘揚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積極推進傳統道德的科學化、規范化、合法化與現代化。從觀念變遷看,新農村建設要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自主性與自覺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面向市場、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新農民。因此,新農村建設應該成為對農民的一場思想、行為與文明的現代化啟蒙運動。政府及有關開發機構不僅要傳授農民各種實用的知識與技能,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資源知識及其技術,以提高農民的技術與管理水平,尤其要著力培育農民的市場與創業意識、法律與維權意識、風險與安全意識、生態與社會意識,使新農村建設普遍成為現代文明對農村的洗禮,真正使農村迸發出持續發展的內在活力。
使整個農村生態系統得到恢復與改良,切實建設農村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要使整個農村生態系統得到恢復與改良,切實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在農業生態經濟方面,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有機農業、觀光農業。科學使用農葯與化肥,加強食品生產的檢查與監督;在生態農村發展方面,要積極推進生態村落與綠色家園建設,全面推進農村保潔制度建設。
『貳』 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家鄉帶來的變化調查
一、 調查的背景與動機
當前,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要培養新型農民,這就對農民的文化水平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如何呢?對此,我利用寒假返鄉時間,對我家鄉幾個村莊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行了調查,希望能對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建設方面起到一點參考和借鑒作用。在我家鄉的農村裡,農民的生活情況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這幾個村莊是整個地區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可以代表家鄉農村的整體狀況。
時間:2007年2月7號至2007年2月27號。
地點: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七里店村及附近幾個村莊:沙坡池村,王莊村,毛庄村,孫庄村。
方式:在村委會幹部的協助下,我對自己所在的七里店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查訪和統計,而對附近的幾個村莊的調查主要是通過對一些親戚、朋友以及他們的家人進行個別詢問來進行。
內容:分別對不同時期(從過去二十年來到現在的變化及一年四季從農忙到農閑的變化);不同年齡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內容進行調查。
二、 總體狀況及分析
總的來說,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的文化建設也在蓬勃地發展和繁榮,農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化、多樣化。就我調查的范圍和人群來說,農民對當前的情況是基本滿意的,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 按時間來說
從近二十年來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狀況的變化來看,經歷了先慢後快的發展過程。
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於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以及市場經濟的逐漸形成,農村的整體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但同時由於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歷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輩們自身文化素質過低、觀念落後,使得他們在受到外來文化沖擊時顯得猶豫、盲目以及不適應,農村裡傳統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戲、聽說書、扭秧歌、祭祖等逐漸消失,農村文化陣地明顯萎縮,文化建設發展緩慢。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現在,這種情況開始逐漸好轉。80年左右出生的人開始成為農村家庭的家長,這些人大都受過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都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對各種新鮮事物感興趣,並且接受很快,於是,一度單調沉悶的農村文化生活逐漸變得豐富多樣,聽廣播、看電視、打撲克、搓麻將、看電影等文化娛樂活動得到廣泛接受和普及,發展到現在,在我所調查的農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電視,近40%的農村家庭安裝了有線數字電視,30%左右的家庭購買了VCD或DVD。在我們鄉鎮也有許多文化場所,如:音像製品出租、書報刊出租與零售、網吧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改善,農村的精神文化建設也發展迅速。
三、 當前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主要是:
2、 迷信活動
在這次調查中我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我調查的村莊幾乎全部是漢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於農村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當地農村的傳播中,為了吸納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揚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針吃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這已經帶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 部分農民的參與熱情不夠
有些農民仍然只注重掙錢,而忽視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對群體文化活動熱情不高,參與較少。
對此我提出幾點建議:
1、加強硬體建設。就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家鄉的農村鄉鎮有能力來建設一些公共文化場所,如:農家書屋,健身的器材和場地,放映廳等。
2、重視對農民的文化教育。上級部門應多開展一些「送文化下鄉」活動,並且應該針對農民需求,豐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
『叄』 對新農村建設的調查與研究
關注一下農村吧 這樣的論文寫得比較少 算是冷門
山區新農村建設的調查與研究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和國家根據時代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這為根本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前進方向。然而在縣級層面上,尤其是在古藺這樣的貧困山區,如何因地制宜,扎實有效貫徹落實這一戰略決策,使山區農村真正逐步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注意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是當前亟待各部門進行認真調研和積極探索的重大課題。據此,我們先後到古藺鎮、德耀、龍山、觀文、馬蹄、建新6個鄉16個村與上百名基層幹部及群眾座談調研。調研結果表明:發展縣域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載體,而推進新農村建設又是縣域經濟的拓展與升華,只有把二者緊密聯系和有機結合起來,古藺的新農村建設才能更加扎實有效。現將干群的建議與意見進行綜合,供各級領導決策實施參考。
認清縣情更新觀念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前提
以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為標志,我國農村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發展的新階段。古藺既是資源富縣和環境潔縣,又是經濟窮縣和災害重縣。全縣3182平方公里幅員面積,29個鄉鎮,269個村(原為614個村),16個社區,80萬人口,45萬個勞力。古藺有優質無煙煤儲量37億噸,硫鐵儲量16.6億噸,古海玉及古生物化石為全國少有,石灰石可開采萬年;黃荊原始森林為地球同緯度僅有,其間的金花茶,桫欏植物為全國稀有,紅龍湖和八節風光秀麗迷人;貯藏郎酒的「天、地寶洞」及「美酒河」摩岩石刻進入了吉尼斯大全;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二,四渡口」就在古藺『古藺郎酒系國家名酒,烤煙、茶葉、甜橙、蠶絲、中葯材、丫叉豬、馬頭羊、黃牛在全省榜上有名。全縣除郎酒廠、水泥廠外、在無大中型企業,更無污染企業;森林覆蓋率達31%。古藺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地理位置因素。古藺地處蜀南黔北,遠離大中城市,東南北三方均被赤水河包圍,歷史上漢稱夷地,唐置藺州,清末建縣。解放近60年來,既無鐵路過境,亦無高速公路察邊,唯一的公路交通基本上是級外泥石路。二是自然災害因素。古藺的自然災害極為頻繁,尤以旱災為甚。1957至1988的32年間,共發生旱災84次,年均2.6次,旱期最長為186天,最短為22天。低山河谷區的年均降雨量僅為757mm。三是人文素質因素。古藺由於偏居一隅,國民科技文化素質底下,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全縣6歲以上城鄉居民受教育程度分別是:未上過學的佔7.6%,掃盲初識字的佔2.1%,小學佔65.47%,初中佔20.43%,高中佔2.6%,中專佔1.1%,專科佔0.5%,本科以上的佔0.083%。2005年,全縣的人均國民總值僅為全國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全市的三分之二。為盡快將潛在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經濟優勢,廣大幹群,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應樹立和增強四個觀念:一是以人為本觀念。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在古藺80萬人民中,農民就有74萬,他們絕大數仍在發展上徘徊,相當部分尚在生存線上掙扎。在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無論是規劃定位與思路決策,還是制定政策與具體實施,都應有利於激發廣大群眾的聰明才智,切實做到發展為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惠及人民。二是改革開放觀念。改革開放既是強國之路,更始活縣之舉。在古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有著較強的現實意義。三是市場競爭觀念。在國際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貿易自由化和國內城鄉一體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農民城鎮化的新世紀,我們不僅應了解國內外市場動態,而且要分析國內外市場走勢;不僅要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而且要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四是科學發展觀念。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並重,人文價值與生態價值並舉,切實做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盡快使古藺的山青起來,水秀起來,地沃起來,業興起來,民富起來。
明晰思路科學規劃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先導
規劃既是先導和准則,也是動力和形象。根據中央「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結合古藺山區農村實際,明晰全縣長中短期發展建設的基本思路,對各級各地指定科學合理規劃有著指導意義。2006至2010年的短期發展建設思路是:以扶貧開發為中心,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提高農民就業技能為根本,保持農村社會穩定為前提,用好用活國家扶貧開發政策,鞏固和發展扶貧越溫成果,穩定解決農民溫飽問題。2011至2020年的中期發展建設思路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縣域經濟為載體,加快城鎮為依託,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有效實施農業穩縣、工業強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戰略,實現基礎設施基本穩固、工業體系基本構成、城鎮建設初具規模、縣域經濟基本形成、城鄉文化基本繁榮、人民生活基本改善。2021至2050年的遠期發展建設思路是: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生態作為第一追求,科技作為第一動力,二三產業作為第一重點,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協調發展。根據上述基本思路,規劃中應處理好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長遠目標與短期實踐的關系,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專家論證與群眾路線的關系。無論哪一級規劃都應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各顯特色。
強化科教提高素質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根本。
農民素質的高低事關縣域經濟的強弱,也是事關新農村建設的成敗,為使我縣農民逐步成為「有志氣、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把教育培訓作為根本任務抓緊抓好抓實。第一,加強農民的政策法制教育。事業要成,教育要先;工作有效,輿論開導。要充分發揮各種宣傳媒體作用,對廣大農民深入持久地開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國家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使之不斷成為「四有」新人。第二,鞏固和發展「普九」教育。當前,我縣邊遠鄉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尚存在不少問題。這主要是學校設備簡陋,合格教師缺乏,教學質量不高,干群意見較大。據此,應增加財政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其次是要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城鎮中青年教師和新分配教師到邊遠山區支教礪煉,這應成為一項制度。第三,穩步推進高中教育。我縣現有高中,尤其是縣城的兩所高中,要不斷挖掘辦學潛力,擴大教育規模,完善教學管理,晉升教學檔次,提高教學質量,為高等學校輸送更多合格新生。第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要在鞏固和壯大現有職業高中,尤其是古藺職高的前提下,力爭2010年內再新辦2-3所職業高中,實現年在校職高生達5000人,努力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第五,初中生增設職業技術課程。應根據古藺新農村建設的現有和後續支柱產業及縣外勞務市場需求,在現有在校初中生中增設職業技術課程,並列為畢業必考科目,為不能升學者提供就業技術支撐。第六,鼓勵和支持社會辦學。要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規定,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各類辦學,尤其是鼓勵支持民辦職業教育。第七,加強農民使用技術培訓。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企業,應根據本地產業發展及縣外勞務市場的需要,對現有中青年農民開展短期實用技術培訓,努力為農民增收提供信息技術服務。
內外聯動多元化投入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資金、人才、技術的投入問題,既是古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問題,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問題。實行上下內外聯動,整合資金、人才與技術,是我縣縣域經濟和新農村建設多元投入啟動的積極有效途徑。這就是實行「以農民投入為主,銀行貸款為輔,政府以獎代補,對外招商合股」。農民投入為主,就是要教育和啟發農民,充分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用活自己的錢,出足自己的力,創建自己的業,辦好自己的事」,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為投入和建設的主體。銀行貸款為輔,就是金融部門應根據國家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積極探索和實踐農民信貸抵押擔保方式,自覺為縣域經濟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放得出去,收得回來的優質信貸服務。政府以獎代補,就是各級財政應家大對縣域經濟和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教育科技、社會保障的財政轉移支付額度,保證這些投入有穩定來源。政府投入應實行以獎代補方式,從而激勵和調動農民主體投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對外招商合股,就是政府應創造寬松投資環境,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有效吸引外地資金、技術和人才來我縣投資合股創業。對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的有功人員應予以獎賞和重用。
改革體制創新機制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動力
其一是用地體制改革。農民依法承包的土地應有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的基礎上,放活經營權。一是各級政府征地應嚴格依法進行補償,在城鎮建設中,被整村整社征地的應隨之進行村改居,將被征地的農民轉為城鎮居民。如古藺的映月村和二郎鎮的黃荊村就應實行村改居。二是國家批準的企業用地,被佔地農民既可用土地投資入股分紅,也可由企業安置就業或按規定補償。三是村社公路、學校用地應參照國家征地標准進行補償,補償資金來源實行誰受益誰負擔。四是業主發展規模種養業的臨時用地,應實行依法、自願、有償轉讓,其二是流通體制改革。搞活農副產品流通是激勵農民生產增收的有效途徑,一是要加強對外聯系。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積極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引導農民有目的的生產。如縣農業局積極與順德晨光有限責任公司聯系,批量發展藺州香米。二是要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如縣糧食部門和有的種籽企業,頭年或年初就與農民簽訂生產收購合同,並指導農民按技術規程進行生產。三是培育發展營銷人才隊伍。各級政府要支持扶植轄區內有志之士發現、培養、組織營銷人才隊伍,依法有序組織農副產品外銷。四是要提供優質服務。行政執法服務機構,要積極為我縣農副產品營銷縣外市場提供便捷優質服務。其三是行管體制改革。這主要應突出三個方面:一是調整行政區劃。無論村社還是鄉鎮的區劃調整,總的應是基本穩定,個別調整。調整的基本原則是尊循歷史沿革及經濟流向,促進經濟發展,減少財政開支,方便群眾辦事。該合並的應合並,該取消的應取消,對行管人員該調整的應科學有序調整,該分流的應科學有序分流。三是要激活用人機制。各級選拔和使用幹部,都應堅持「德材兼備,群眾擁護和老中青結合」的原則。實行能者上,庸者讓,不稱職者下,違法違紀者撤的激勵約束機制。其四是農科服務體制改革。一是合理設置機構和人員。各鄉鎮原來的所謂「七站八所」應根據其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設置配人。做到該加強的加強,該收縮的收縮。二是進行科學有序管理。縣級行業下伸機構應實行縣上管理為主,鄉鎮管理為輔。三是實行技物結合服務。如農機站可以經營種子農葯,農機站可以經營農機及配件,畜牧獸醫站可以經營獸葯飼料等。四是政府應加大農技服務資金投入,主要用於農技培訓及推廣。五是要積極發展專業合作組織。要根據各地產業發展的需要,積極發展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民在發展農村經濟中專業合作化道路。
扶貧開發夯實基礎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點
古藺既是上世紀的國定貧困縣,也是新世紀的國扶工作重點縣。抓好扶貧開發,強化基礎設施,既是近期內古藺經濟建設的重點,也是發展縣域經濟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2006至2010年,我們應舉全縣人民之力,集全縣干群之智,突出實施好新村扶貧、勞務扶貧、教育扶貧、衛生扶貧和移民扶貧工程,著力改善貧困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穩定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主要應強化五個方面的建設:第一是強化水利設施建設。首先是要搞好微型水利建設。古藺相當部分農村,特別是赤水河沿岸農村的人畜飲水極為困難。今年4月底止,馬蹄、建新已有70%農戶人畜飲水困難。對這些地區應採取提引、建窖、移民等多種有效途徑,使85%以上農戶的人畜飲水問題得得到基本解決。如馬蹄鄉的馬蟥溝人飲工程,能輻射5個村1000餘戶,此類工程應優先實施。其次是對原有的水庫塘池進行維修政治。要通過清淤除障,排險加固,使原建水庫塘池發揮其應有作用,復次是對原有渠堰或石河堰。力爭堰渠防漏節水灌溉有較大突破。如古藺鎮的新橋、馬蹄鄉的果山、建新鄉的三岔、白沙河、龍山鎮的胡月溝大堰等應得到改造。此外,有條件的地方應推行噴灌和滴灌。第二是強化中低產田土改造。為培肥地力,御旱增收,要力爭用5年時間全縣實現坡改梯、薄改厚、瘦改肥田土25萬畝。第三是強化交通通訊建設。其基本思路:一似乎全面完成赤水河北岸公路建設,打通古藺到金沙的出口通道。二是縣城至29個鄉鎮的主幹道全部硬化。三是原614個行政村主幹線建為通達工程。四是村到社毛路基本溝通。五是為隆納高速公路及隆敘鐵路南延古藺作好前期准備工作。六是村社廣播電視、程式控制、行動電話全部開通,農戶佔有電話率達30%。第四是強化能源建設。其基本目標是全縣農網改造基本結束。全縣電網連為一體,城市農村實行同網同價。全縣建沼氣池5萬口。力爭三分之一農戶用上沼氣能源。第五是強化生態建設。實行保護生態與建設生態並重。要在實施好「天保工程」的同時,將全縣30度以上的耕地全部退耕還林(草),使我縣有林覆蓋面積達到35%左右。
優化結構做強產業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支撐
建設新農村,產業是支撐。這是整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客觀必然規律,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我們應發揮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結構,逐步實現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其 思路是穩定和優化農業,突出發展工業,放活第三產業。穩定和優化農業,就是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做到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林則林,宜牧則牧。要以項目為支撐,科技為推動,特色為牽引,努力更新品種,良種良法,提高品質,增加效益。突出發展工業,舊似乎要立足資源優勢,搞好論證包裝,強化對外宣傳,突出招商引資,創造寬松環境,提供優質服務。放活第三產業就是要在突出發展工業的基礎上,鼓勵和支持農民進入流通服務領域,為古藺的豐富資源和特色產品尋求市場。在今後10年內,古藺優化經濟結構,做強特色產業的基本思路是:優化提高糧食、烤煙、畜牧、勞務、釀酒、採煤六個產業的基礎上,著力培育和發展經果、中葯材、煤化工、旅遊、建材及農副產品加工六個產業。通過上述產業的發展和支撐,穩步扎實地推進我縣城鄉一體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民城鎮化進程。
建設城鎮轉移農民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依託
加快城鎮建設,既是發展縣域經濟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趨勢和要求,也是轉移農民就業的載體和依託。工業化是城鎮化的支撐,城鎮化是工業化的體現。工業化和城鎮化既是一個地區文明進步的象徵,也是改革開放形象的體現。要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育現代農民,就必須加快城鎮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較快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工農聯動、城鄉互動的發展格局。加快古藺城鎮建設主要分三個層次:首先是加快縣城建設。古藺縣城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我們不僅要做到規劃高標准,而且應做到建設高速度。為使古藺縣城在10年內達到10萬人規模,既要創造寬松環境,吸引外商開發,更要注重實際,支持和鼓勵縣內居民職工籌資合作建房。只有實行內外商家聯動,居民職工互動,縣城建設步伐才能加快。二是加快鄉鎮政府所在地集鎮建設。鄉鎮集鎮建設要注意准確定位,尤其要激勵有經濟實力的農民到集鎮建房辦企業。通過激勵措施的落實,力爭到2015年,雙沙、二郎集鎮規模各達1萬人。德耀、太平、永樂、大村、龍山、觀文、石寶、丹桂集鎮規模各達5000人,箭竹、水口、土城、護家、椒園、馬嘶、馬蹄集鎮規模各達3000人。三是加快中心村建設。中心村建設應以現已撤消的鄉政府所在地為基礎,交通渡口要道為補充(如馬蹄、建新交界的白沙河口,白泥、椒園交界的大田凹口,觀文的荒田,大村的桑木壩等),力爭到2015年中心村規模達到300-500人規模。通過三個層次的集鎮建設,爭取10年後我縣集鎮工商企業有效大發展,居民規模達20萬人以上。
選點示範探索模式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開端
為使古藺的新農村建設能穩步推進、扎實有效、選點示範、探索模式,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十一五」期間,縣鄉兩極政府應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產業支撐較強、人文素質較高、生態環境優良的極少數村組進行實驗示範。其基本思路是:以強村擴組前的村組為單位,縣上選擇2-3個村進行試點,各鄉鎮選擇1個村或1個組進行試點。通過試點,在取得經驗和成效的基礎上,2010年後再擴大推開。古藺新農村建設應因地制宜,創新模式。這有五種基本模式可供選擇和參考:一是集鎮工商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有經濟實力的農民先轉移到集鎮發展工商業。二是礦區服務型。隨著「古敘煤田」等礦產資源的深度開發,必將吸引農民到礦廠周邊提供各種服務。三是路旁交通型。隨著村社交通條件的改善,必將刺激農民遷移到公路兩旁,尤其是三岔路口和十字路口發展規模種養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四是河邊口岸型。隨著交通的發達和橋梁的增多,部分農民將向河邊渡口、碼頭、橋頭聚集發展。五是村寨庭院型。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必將激勵農民向村、社中心及宜居環境轉移,形成大小不等的村寨、庄園和庭院。無論何重模式,只要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各級都應予以積極引導和大力扶持,不斷促進我縣農村向產業園區化、居民社區化、生產規模化、組織合作化、環境生態化方向發展。應引導農戶盡快做到五個一:既人平培植一畝高產穩產田土,成年人學懂一門實用技術,有個一固定收入的經營項目,一個明白人和一個找錢人。實現五個好:既一幢好房子,一個好壩子,一口好池子,一套好圈舍及一個好環境。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的探索與建設,力爭10年內的試點村社基本實現產業優化、道路硬化、荒山綠化、村莊亮化、環境美化,為全縣的新農村建設樹立新概念、新氣象、新風尚和新亮點。
加強領導狠抓落實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保證
天下大事,貴在於實;說千道萬,重在於干。發展縣域經濟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是一項長期而重大的戰略任務,也是時代的中心和主題。各級黨政應高度重視、形成共識,以講政治、抓落實、辦實事的求真務實精神,既謀劃長遠,又狠抓當前;急全面統籌,又突出重點;既運籌帷幄,又身先士卒。只有實行一級抓一級,一級促一級,上級示範下級看,幹部帶著群眾干,古藺的縣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才有合力和成效。所謂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就是要在其各個發展建設階段中,做到思想落實,規劃落實,項目落實、資金落實、質量落實和監管落實。只有層層抓落實,上下求實效,這項「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權益、增進農民福祉」的民心德政工程才有保證。
建議你刪減一些
『肆』 新農村建設的現狀調查
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 陳樓村 甄舒傑 新農村建設是農村第二次飛躍式發展的基礎和關鍵。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統籌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推進農村全面小康。農業的弱質性,人口的眾多性,農村地域的廣闊性是中國"三農"問題的根本特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新農村建設關鍵在農村和諧,難點在農民增收。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及上級各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作為全省經濟薄弱村之一,我陳樓村經濟在糧魚支柱的推動下,基本實現了長足、快速、穩步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經調查表明,制約我村經濟發展的瓶頸以及影響農村穩定和持續繁榮的因素依然很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有許多新的問題和情況亟待解決,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 一、農民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期望和要求 1、迫切希望有新的支柱產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更有效地解決「三農」問題。陳樓村作為經濟薄弱村,目前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是靠出外打工、抓魚和糧食,但調查表明,這些收入很少且不穩定,但農民又一時無法找到更好的產業來發展。為此,不少農民都懷著一種「不得已而為之」想法來抓這半畝糧食,其實都迫切希望各級政府能夠多發展一些適合農村發展的新產業來推動經濟發展,通過更多新產業的發展,以此來促進新經濟組織組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村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促進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 2、希望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1)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希望各級在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動農村結構調整既要有量的擴張,更要抓質的提高。(2)希望加快對農業龍頭企業培育發展。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載體。希望各級部門能夠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集中人力、財力,對有一定規模且科技含量高、牽動力大的龍頭企業進行扶強扶壯,盡快培植起一批以主導產業和骨幹農產品為基礎原料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盡快改變目前這種「種菜無法賣,種糧無法加工」的局面。(3)希望著力推進農村專業經濟組織建設,不斷增強農業抗禦市場風險能力。(4)希望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以促進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 3、希望進一步加強村社道路建設。"要想富,先修路",縱觀陳樓村路面,道路硬化率低,農民群眾希望村民自治以後,村級組織應從關心熱點問題入手,發動農民,出資出力,解決村、組道路"雨天泥濘、秋季塵飛"的局面。 4、希望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要求構築政府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公共財政職能,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投入力度,使農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5、希望各級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堅持兩手抓。在落實財力投入的同時,希望各級黨組織要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層黨的建設,培養農民創造新精神,通過創業改善自己生活,幫助困難群眾致富,共同建設文明富裕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6、希望以實施提高農民素質為依託,培育新農民。"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素質。應依託產業發展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面向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60%以上的適齡農民成為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 7、希望以創建文明村為先導,塑造新風貌。應著力整治農村環境,植樹造林,美化、凈化村容鎮貌,盡快改變農村的臟亂差現象。同時,扎實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改變農村的各種生活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一個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 8、希望以抓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為重點。抓農村社會治安要以安排農村剩餘勞動力為突破口,俗話說:"游手好閑",人們都有事幹了,小偷小摸和聚眾賭博現象自然會銷聲匿跡;另外要對外來走村串巷的流動人口加以監管,避免不法行為發生;對村民要適時進行法制教育,嚴禁邪教等違法亂紀行為在農村中蔓延。 9、希望注重農村教育。孩子是社會發展的希望,再窮不能窮教育。從長遠考慮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壯大師資力度,提高教學質量;積極推進農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規模和現代化水平,節約資源;減免農村義務教育費、以及到城市就讀借讀費,讓城鄉教育同步發展。 10、希望整頓農村葯品市場,進一步加大新型合作醫療的減免力度,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提高醫務工作人員的醫療和職業道德水平,加大對葯品的監督管理,嚴禁假冒偽劣和過期葯品在農村市場橫行。控制葯品價格,讓農民能夠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二、當前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建議。 突出問題:文化生活單調,基層文化建設滯後。農村文化事業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民間文化遺產得不到發揮和有效保護。村文化室名存實亡,適合農村的各類科普資料缺乏;村有線電視普及率不足35%,村文化生活匱乏;導致賭博等不良現象突出。廣大農村群眾舊習俗、舊觀念束縛嚴重,思想不解放,幹部群眾創新意識不強,不思進取,小農經濟意識色彩濃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農觀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難以接受新文化、新技術和新觀念,阻礙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因此,應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引導農民樹立科學觀念,消除愚昧、落後的舊思想、舊觀念。應通過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宣傳教育,幫助農民劃清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的界限,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從根本上鏟除愚昧、迷信賴以存在和蔓延的社會土壤。村委應努力抓好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以寓教於樂、健康向上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來佔領農村陣地,抵禦和消除不良文化對農村的侵襲。要狠剎封建迷信歪風,對當前小廟小庵的回潮和愈演愈烈的封建迷信歪風,要結合農業農村現代化教育,採取教育與懲戒並重的方法,加大打擊和管理的力度。要敏銳注意各類宗教活動在農村中的新動向,對於非法宗教和宗教不良活動,堅決取締和制止,對於民間假道士等封建迷信職業者,應一打到底,徹底凈化農村社會風氣;並通過不斷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和宣傳教育,使賭博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所改變。應著力整治農村環境,植樹造林,美化、凈化村容鎮貌,盡快改變農村的臟亂差現象。同時,扎實開展文明村創建活動,改變農村的各種生活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一個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防止「形式多於內容」。即在新農村建設中,應作出詳細的規劃和年度計劃,並嚴格圍繞所作的規劃、計劃內容來實施,在防止只搞宣傳發動不注重實施行動的傾向。 2、要防止「不聯系實際,想當然」的現象。由於受農業基礎、農業推廣水平等因素影響,在新農村建設工作,在制定具體方案過程,應充分考慮各村的經濟總量、農民收入水平、增長速度等因素,盡可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方案,以縮短村與村、組與組、戶與戶之間差距,以防止新農村建設乏力。 3、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軟」的傾向。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是新農村建設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內容,在工作中,應做到一手抓經濟一手抓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硬,以促進新農村和諧發展。 四、農民群眾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願望和要求 1、由於農業基礎薄弱,希望繼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基礎設施。 2、隨著人口增長,飲水問題不斷突出,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對現有水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合理調配使用,以減少用水糾紛。 3、在村組道路建設中,希望上級有關部門能夠適當補助。 4、希望繼續加大「整村推進」和「小康村建設」扶貧項目的實施力度,分步分批實施,最終在所有村、組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項目。 總之,通過各級部門與廣大農民群眾的不懈努力,最終實現「環境優美、村舍整潔、經濟繁榮、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
『伍』 急求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調查報告範文!
相關範文:
關於我縣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調查報告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根據中央和省市部署,我縣自2006年2月起,堅持以「二十字」方針為目標,突出「建設新村鎮、培育新產業、塑造新農民」這一主題,全面啟動示範工程建設。
一、成效及做法
我縣先後啟動了兩批新農村示範村建設,第一批確定了34個示範點,到今年6月,圓滿完成了建設任務,並榮獲全市新農村建設年度考評第二名,取得了新農村建設階段性勝利;第二批選擇61個示範點(其中市點10個,縣點51個),截止目前,各示範村建設工程均已啟動,村莊道路、改廁、下水道等硬體建設正在推進。主要做法有:
——抓村莊規劃,繪就新農村建設宏偉藍圖。我縣先後投入資金110多萬元,聘請省級規劃設計單位,完成全縣村莊布點規劃和示範自然村村莊建設規劃。同時,安排建設設計部門按高中低檔設計多種戶型,免費提供給鎮村和農戶選擇。另外,對有建設規劃的村鎮,要求縣土地部門必須嚴格按照建設規劃要求審批農民宅基地,沒有規劃的,在規劃編制尚未完成前,一律暫緩宅基地和建房審批。
——抓凝心聚力,推進新農村示範工程建設。2006年,縣財政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對第一批示範村進行以獎代補,並出台新農村建設幫扶工作方案,確定縣直單位對示範村結對幫扶。對於第二批示範村,目前已有45個單位出資53萬元用於示範村建設。各示範自然村均組建了「五老」理事會,制定了理事會章程和村規民約,充分發揮了理事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理事、理財、監督」權力,突出農民主體地位,調動群眾積極性。截止目前,全縣第一批示範村全部建成水泥主幹道和通戶路,共修建水泥路71公里,改水2015戶,建成三格式廁所1475口,清理垃圾、雜草1500多噸,拆除破舊圈舍及廢棄房460多間,示範村村容村貌大為改觀。全縣第二批示範村已累計投入資金437.7萬元,修建水泥路37公里,改水1518戶,改廁147戶,清理垃圾、雜草669噸,拆除破舊圈舍及廢棄房487處。
——抓產業發展,夯實新農村建設物質基礎。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全縣已建成優質農產品基地9個、面積29萬畝;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162家;創建國家、省、市名牌農產品11個、綠色食品2個。二是推進「一鎮一品」、「一村一品」建設。推廣陶廠生薑、仙蹤草莓、清溪螃蟹等特色種養面積8萬畝,涉及品種10多個。三是加強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出台了《關於加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的實施意見》,截止目前,全縣共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56家,年經營收入2.3億元,帶動農戶3.2萬戶。
——抓和諧構建,解決新農村建設民生問題。一是實施村村通工程。去年共投入2400萬元,建成村級水泥路86公里。二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入1400萬元,重點實施萬畝以上圩堤達標、中小水庫除險加固和農業綜合開發等工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三是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投入648萬元,改造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9920平方米,新建校舍11824平方米。四是加大農村衛生投入。投入456萬元改造和修繕8個鎮衛生院,完善農村衛生網路建設;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全縣86%的農戶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的狀況。五是加強社會低保體系建設。將低保標准提高到180元/月,發放農村特困救助資金50萬元。六是實施飲用水解困工程,解決了2萬多名群眾飲用水問題。七是實施清潔能源工程,全縣累計建成沼氣池3230口。八是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全縣累計培訓4300多人次,轉移勞力3800人,轉移就業率達90%以上。九是實施農機富民工程。全縣共有高性能聯合收割機106台,農機總動力達25.3萬千瓦,去年共發放購機補貼44.7萬元。十是實施村村通廣播工程。投入100萬元,用於村村通廣播工程建設。
——抓鄉風文明,豐富新農村建設內涵。在各村成立「禁賭協會」,加強村「紅白理事會」建設,深化殯葬改革,推進移風易俗;開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創業帶頭人」等評比,用身邊的先進典型引導人、教育人、感化人。與此同時,本著「政府倡導、社會支持、農民自辦」的原則,將民間藝人組織起來,精心培育一支支生在鄉土、長在鄉土、服務鄉親的文藝演出隊伍,先後發展業余劇團24個。大力興建村級圖書室和文體活動室,共建設農村文體活動室92個,建成農民科技書屋5個,每個書屋配備2000本科技書籍和一台電腦。
二、問題和不足
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試點村的面貌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主要體現在:
一是思想認識存在誤區。一方面,領導重視程度不夠。少數地方領導幹部沒有拿出足夠精力來研究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無論從理論學習上、政策研究上,還是實踐探索上,都缺少實際行動,表面的東西多,實際推進的措施少。有的是思路不清,到底怎麼抓、抓什麼心中沒譜。同時,少數鎮、村幹部因對建設新農村認識模糊,遇到資金等困難時就產生畏難情緒,缺少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創新性。另一方面,農民主體作用沒有真正發揮。有的示範村群眾認為建設新農村是政府的事,認識不到自己是新農村建設的主人,對一些惠及自身的項目存在依靠政府投入的問題,不能夠積極主動配合、投工投勞,等靠要思想嚴重,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意識沒有樹立起來,出現上頭熱、下頭涼的現象。
二是建設資金嚴重短缺。盡管我縣已建立了「政府補助、部門幫助、社會贊助、群眾自助」相結合的投入機制,千方百計籌措建設資金用於新農村建設,但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龐大工程,這些資金還遠不能滿足教育、文化、衛生、道路等方面的建設需求。與此同時,一些幫扶單位或因客觀自身財力有限,或因主觀積極性不高,工作被動應付,截止目前,全縣第二批示範工程縣直幫扶單位中,只有10個單位幫扶資金到位。
三是農民素質普遍不高。當前,我縣大多數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都把重點放在了「村容整潔」上,而對「村風文明」投入甚少,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一方面,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不足,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嚴重製約了農民的增收。
四是長效機制難建立。村莊整治建設層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後,公共設施如何管理維護、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問題,也必須建立一整套長效機制來管理。雖然我縣在實踐中摸索建立了一些機制,但還是初步的,不夠完善,還必須建立起一套有利於新農村建設持續、健康、深入推進的長效機制。
五是發展生產辦法不多。我縣農業總體上看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中,只是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不強,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政府協調成立的多,農民自發組建的少。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
三、對策與措施
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內涵豐富、任務艱巨的系統工程,既要充分認識其長期性和復雜性,穩步推進,又要有隻爭朝夕、迎難而上的開拓精神。如何抓好新農村建設,我認為需要把握關鍵、突出重點,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一要更加註重思想觀念的更新。新農村建設主導是政府,主體是農民。針對當前部分幹部、群眾在認識上的誤區,要加強教育引導,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村幹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的認識,防止出現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緒。要放手發動群眾,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鼓勵群眾勇於創新,大膽實踐,調動他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要更加註重工作方法的創新。在示範工程中,要繼續堅持「三清三改三整頓」,但在方法上,要採取「捆綁式」的「組合拳」,把群眾意願與政府引導有機統一起來。比如把改路與「三清三整頓」捆綁,把改水與改廁捆綁,等等。同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勢而為,不搞大拆大建。要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實效,不過分堆砌和打造「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三要更加註重科學發展觀的落實。新農村建設不是要把農民固定在農村,固定在土地上,新農村建設必須與發展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城鄉發展,積極探索讓村民變居民、農村變社
『陸』 尋找一篇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調查報告範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家鄉帶來的變化調查
一、 調查的背景與動機
當前,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要培養新型農民,這就對農民的文化水平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如何呢?對此,我利用寒假返鄉時間,對我家鄉幾個村莊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行了調查,希望能對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建設方面起到一點參考和借鑒作用。在我家鄉的農村裡,農民的生活情況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這幾個村莊是整個地區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可以代表家鄉農村的整體狀況。
時間:2007年2月7號至2007年2月27號。
地點: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七里店村及附近幾個村莊:沙坡池村,王莊村,毛庄村,孫庄村。
方式:在村委會幹部的協助下,我對自己所在的七里店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查訪和統計,而對附近的幾個村莊的調查主要是通過對一些親戚、朋友以及他們的家人進行個別詢問來進行。
內容:分別對不同時期(從過去二十年來到現在的變化及一年四季從農忙到農閑的變化);不同年齡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內容進行調查。
二、 總體狀況及分析
總的來說,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的文化建設也在蓬勃地發展和繁榮,農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化、多樣化。就我調查的范圍和人群來說,農民對當前的情況是基本滿意的,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 按時間來說
從近二十年來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狀況的變化來看,經歷了先慢後快的發展過程。
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於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以及市場經濟的逐漸形成,農村的整體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但同時由於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歷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輩們自身文化素質過低、觀念落後,使得他們在受到外來文化沖擊時顯得猶豫、盲目以及不適應,農村裡傳統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戲、聽說書、扭秧歌、祭祖等逐漸消失,農村文化陣地明顯萎縮,文化建設發展緩慢。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現在,這種情況開始逐漸好轉。80年左右出生的人開始成為農村家庭的家長,這些人大都受過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都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對各種新鮮事物感興趣,並且接受很快,於是,一度單調沉悶的農村文化生活逐漸變得豐富多樣,聽廣播、看電視、打撲克、搓麻將、看電影等文化娛樂活動得到廣泛接受和普及,發展到現在,在我所調查的農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電視,近40%的農村家庭安裝了有線數字電視,30%左右的家庭購買了VCD或DVD。在我們鄉鎮也有許多文化場所,如:音像製品出租、書報刊出租與零售、網吧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改善,農村的精神文化建設也發展迅速。
2、 按不同人群來說
當前農村文化生活的主體30歲到45歲之間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裡還是自己家裡,他們主導著文化活動的組織方式和進行的內容,他們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裡看電視或者聽廣播,23%打撲克,10%左右搓麻將,7%下象棋,另外的6%讀書看報或作其他文化活動。
農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體來看缺乏指導、監督和引導。比如我在調查鄰村的一個網吧時,發現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學生幾乎全部是在玩電腦游戲或者聊天。電腦和網路本來是一種現代文明的傳播工具,而如果缺乏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導,使孩子們整日沉迷在游戲或聊天的虛擬世界裡,勢必會影響他們的學業,甚至毒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是一個比較容易被忽略的群體,他們的文化生活相較於其他年齡的人群顯得相對貧乏,我所調查的這些農村裡針對老年人的文化活動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組織。建議農村鄉鎮的相關部門和幹部多關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組織開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類的文化活動,為他們購置一些健身器材,使農村的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三、 當前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主要是:
1、 賭博風的抬頭
在我這次調查的幾個村莊里,有近30%的農民在打撲克、搓麻將的時候賭過錢,雖然數額不大,一般都是一元、兩元,並且按這些農民所說,「如果不來點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這種風氣必須加以遏制,阻止其擴散蔓延。
2、 迷信活動
在這次調查中我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我調查的村莊幾乎全部是漢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於農村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當地農村的傳播中,為了吸納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揚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針吃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這已經帶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 部分農民的參與熱情不夠
有些農民仍然只注重掙錢,而忽視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對群體文化活動熱情不高,參與較少。
四、 幾點建議
以上就是我所調查的家鄉農村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況,通過這次調查,我認為家鄉農民對目前的現狀是基本滿意的,農村的文化活動是豐富多彩也是農民喜聞樂見的。但目前的現狀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還不適應,存在著一些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
對此我提出幾點建議:
1、加強硬體建設。就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家鄉的農村鄉鎮有能力來建設一些公共文化場所,如:農家書屋,健身的器材和場地,放映廳等。
2、重視對農民的文化教育。上級部門應多開展一些「送文化下鄉」活動,並且應該針對農民需求,豐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
3、加強農村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應提高鄉村教師的知識水平和道德水平,使農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學到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這必將對未來農村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