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俗語「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廣」在農村有什麼意思
在農村俗語很多,這個講的是男人不去四川,女人不去西藏,老人不去廣州。
『貳』 四川甘孜新龍縣藏地農村房子大概多少人民幣一平方米
出發地點 湖北省抄 -- 武漢市 -- 江岸區
到達地點 四川省 -- 南充市 -- 營山縣
資費 每500克1.2元人民幣
總重量 5千克
摺合計價單位 10個
總費用 15.0元人民幣
其中:郵寄費 12.0元人民幣
其中:掛號費 3元
出發地點 湖北省 -- 武漢市 -- 江岸區
到達地點 四川省 -- 南充市 -- 營山縣
資費 每500克1.2元人民幣
總重量 10千克
摺合計價單位 20個
總費用 27.0元人民幣
其中:郵寄費 24.0元人民幣
其中:掛號費
麻煩採納。
『叄』 四川九寨溝安樂鄉安樂寨村藏區房屋改造,我的戶口以前在安樂寨村,在安樂寨村有一套房子,辦有宅基地使用
政府需要參考戶口,你們家的戶口都不在這,政府就沒法考慮你們家了
『肆』 衡水地區饒陽縣農村集中改建有這個計劃嗎/
已經有了,深縣那裡已經開始動手拆遷了。
省里也發了文件,全文如下: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於印發《河北省鎮、鄉和村莊規劃編制導則》(試行)的通知
(冀建村〔2010〕130號)
各設區市城鄉規劃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建設)局:
為有效指導全省鎮、鄉和村莊規劃編制工作,依據國家和我省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我廳組織制定了《河北省鎮、鄉和村莊規劃編制導則》(試行),現印發你們,請認真執行。執行過程中有何問題、建議,請及時函告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村鎮建設處。
附件:河北省鎮、鄉和村莊規劃編制導則(試行)
二○一○年三月十七日
附件:
河北省鎮、鄉和村莊規劃編制導則(試行)
目次
1 總則
2 縣域鎮村體系規劃
2.1 基本要求
2.2 鎮村體系規劃
2.3 村莊遷並與中心村確定
2.4 縣域鎮村體系規劃成果
3 鎮規劃
3.1 基本要求
3.2 總體規劃
3.3 控制性詳細規劃
3.4 修建性詳細規劃
4 鄉規劃
4.1 基本要求
4.2 鄉域規劃
4.3 鄉政府駐地規劃
4.4 鄉規劃成果
5 村莊規劃
5.1 基本要求
5.2 村域規劃
5.3 村莊規劃
5.4 村莊規劃成果
6 附則
1 總則
1.0.1 為指導鎮、鄉和村莊規劃,規范規劃編制內容和深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導則。
1.0.2 鎮、鄉和村莊規劃的編制,應當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並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其他相關規劃相銜接。
規劃期限宜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協調,一般為10-20年,其中近期5年左右。
1.0.3 編制鎮、鄉和村莊規劃必須採用符合規定的勘察、測繪、氣象、地震、水文、環境、經濟與社會等基礎資料。
1.0.4 已公布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有歷史保護價值的鎮、村的保護規劃,應當依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及其他相關規定編制。
1.0.5 鄉政府駐地規劃人口1萬以上的鄉,應當按鎮規劃要求編制。整體改造、新建村莊和多村聯合建設的村莊,應當按鎮區規劃要求編制。
1.0.6 編制鎮、鄉和村莊規劃除執行本導則外,還應當符合國家和河北省有關標准、規范的規定。
1.0.7 編制鎮、鄉和村莊規劃,應當廣泛聽取有關單位和公眾的意見,進行多方案比較,科學決策。
1.0.8 本導則適用於河北省城市、縣城規劃建設用地以外的鎮、鄉和村莊規劃的編制。
2 縣域鎮村體系規劃
2.1基本要求
2.1.1 縣域鎮村體系規劃主要任務是落實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要求,引導和調控縣域鎮村的合理發展與空間布局,指導鎮、鄉和村莊規劃編制。
「縣域」指縣域、縣級市的市域和設區城市中的區管轄范圍。
2.1.2縣域鎮村體系規劃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生態優先、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就近集中、保護資源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確定中心鎮、一般鎮、中心村和基層村的空間布局和人口規模結構,提出村莊遷並調整方案,合理布置區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2.1.3 縣域鎮村體系規劃應當進行多方案比較和經濟技術論證,並廣泛徵求有關部門和當地居民的意見。
2.2 鎮村體系規劃
2.2.1 綜合評價縣域的發展條件與前景,提出縣域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制定縣域鎮村發展目標,確定縣域產業結構和發展空間布局。
工業應當主要向縣城和較大鎮的工業園區集中,防止「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一般鎮、鄉和中心村除農業外,應著重發展為「三農」服務的第三產業。
2.2.2預測縣域人口規模和城鎮化水平,提出縣域鎮村體系布局和各鎮鄉人口規模、職能分工,制定分類管理策略和建設標准,確定鎮區、鄉政府駐地的空間布局形態和主要道路交通組織。
2.2.3提出村莊空間布局的具體方案,確定中心村、保留村莊、遷並村莊的數量、名單和布局,明確遷並村莊的遷並原因及去向。
確定遷並後各村莊人口的規模、建設用地規模、整合節約土地規模,編制全縣及分各鄉鎮遷並村莊一覽表、保留村莊一覽表。
2.2.4劃定縣域空間管制區域,界定禁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提出各分區空間資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導措施。
將基本農田保護區、水源保護區、自然災害易發區、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等劃定為禁止建設區;將一般農田保護區、蓄滯洪區、文物地下埋藏區、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的非核心區等劃定為限制建設區;將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以外的區域劃定為適宜建設區。
2.2.5 統籌配置縣域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確定縣域交通、供水、排水、供電、通信、廣播電視、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和教育、文體、科技、養老和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
2.2.6 制定近期建設規劃發展目標,確定近期縣域鎮村空間布局方案,提出近期縣域村莊遷並以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時序、空間布局。
2.2.7 提出實施規劃的措施和有關建議。
2.2.8縣域內空間管制分區、鎮區和鄉政府駐地建設用地規模,村莊建設用地標准,縣域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布局、配置標准,縣域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縣域防災減災設施等作為縣域鎮村體系規劃的強制性內容。
2.3 村莊遷並與中心村確定
2.3.1 村莊遷並應尊重村民意願,保證村莊遷並後村民居住安全、生活有保障、環境和居住條件得到改善,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和節約用地。
2.3.2在綜合評價縣域鎮村空間布局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可考慮將下列村莊予以遷並:
1存在自然災害安全隱患的村莊,主要是位於行洪區、蓄滯洪區、礦產采空區的村莊和具有泥石流、山體滑坡、地質塌陷、洪澇災害等地區的村莊。
2 人口少、難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生活環境差、村民有遷並意願的村莊;人均耕地不足以使村民生活自給,且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村莊。
3 用水嚴重短缺、嚴重不達標的村莊;地方病發病率高的村莊;位於大型水源地、自然生態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核心區等生態敏感區的村莊;重大設施和項目建設確定要搬遷的村莊、壓占重要礦產資源的村莊。
4 地域空間上接近,有可能相向發展逐漸融為一體的村莊,以及按新民居建設要求集中發展的村莊。
2.3.3 確定中心村(農村新型社區)應當綜合考慮以下條件:
1規模較大、經濟實力較強、基礎設施較為完備,能起到帶動周圍村莊建設和發展的村莊。
2有人口集中條件,一村或多村合建的村莊,宜以二、三層或多層建築為主、基礎和服務設施要配套齊全。
3中心村應布局合理,服務半徑宜覆蓋2公里左右。
2.4 縣域鎮村體系規劃成果
2.4.1 縣域鎮村體系規劃包括規劃文本、規劃圖紙和規劃附件。規劃文本必須明確表達規劃的強制性內容。規劃附件應包括規劃說明書、專題研究報告和基礎資料。
2.4.2 縣域鎮村體系規劃圖紙應包括縣域綜合現狀分析圖、縣域鎮村體系規劃圖、縣域產業發展空間布局規劃圖、縣域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縣域綜合交通規劃圖、縣域空間管制規劃圖、縣域環境保護與綜合防災規劃圖、近期發展規劃圖等。
3 鎮規劃
3.1 基本要求
3.1.1鎮規劃包括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其中,鎮總體規劃包括鎮域規劃和鎮區規劃。
3.1.2 編制鎮總體規劃,應當編制規劃綱要,確定鎮域、鎮區規劃的重大原則,統籌考慮影響鎮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作為編制規劃成果的依據。
鎮域規劃應當以縣域鎮村體系規劃為編制依據,從區域角度綜合評價城鎮發展條件,確定城鎮性質、發展目標、鎮村體系、鎮村建設用地規模和規劃區范圍,對鎮域范圍內的工礦企業、村莊居民點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進行整體安排,提出空間管制的原則和措施,指導鎮區和村莊規劃的編制。
鎮區規劃應當在鎮域規劃的基礎上,確定鎮區發展方向,進行建設用地的功能分區和布局,合理配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鎮區近期建設規劃應當明確近期建設用地布局和用地范圍,提出近期建設項目、土地使用和控制要求。
3.1.3 編制鎮控制性詳細規劃,應當依據已經批準的鎮總體規劃,對具體地塊的土地使用和建設提出控制指標。
3.1.4 編制鎮修建性詳細規劃應當依據已經依法批準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對重要地塊的建設提出具體的安排和設計。
3.1.5發展速度較快、規模較大或有特色的鎮,可根據需要增加專題研究。
3.2 總體規劃
3.2.1 鎮域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伍』 大力開展青海省藏區扶貧開發體現了什麼觀點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牢長遠發展基礎
擴大鐵路網規模。加強西部鐵路客運專線、區際通道和「三西」煤運通道建設。強化既有線路擴能改造,加快神朔線擴能改造和蘭渝、南廣、貴廣、太中銀等一批重點鐵路建設。開工建設西安至寶雞客運專線、西安至安康鐵路增建二線等。
加快乾線公路網和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銀川至武漢、西安至合肥等8條西部開發干線公路建設。開工建設連霍高速安西至星星峽段、庫爾勒至西寧西部通道敦煌至當金山口段等重點公路。加強西部地區國省道改造,繼續實施西部地區鄉村「暢通工程」和「通達工程」,重點解決鄉鎮、行政村通公路和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問題。繼續開展農村鄉鎮客運站、農村公路渡口碼頭改造和渡改橋等專項建設。進一步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北部灣沿海港口等水運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樞紐機場和支線機場建設。加快推進西安、成都、重慶等區域樞紐機場改擴建,以及阿爾山、固原、吐魯番等支線機場建設。完善干線機場功能,新開工建設一批支線機場,積極促進支線航空發展。
大力推進實施重點水利工程。繼續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防洪工程建設,支持「潤滇」、「澤渝」、「興蜀」、「滋黔」等水源工程建設。加大四川都江堰、寧夏青銅峽、內蒙古河套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力度。開工建設四川亭子口、內蒙古海勃灣、西藏旁多等水利樞紐工程。
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西氣東輸二線、骨架電網、農村電網改造等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完善西電東送電網。推進寧東等大型煤電基地建設,盡快竣工投產發揮效益。
加強城鎮、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重慶、成都、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做好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大力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建設。推動西部地區統一電子政務網路建設。
做好重點項目儲備和前期工作。抓緊做好中亞、泛亞、南亞等國際運輸通道規劃研究。加快國家高速公路、西安—成都和重慶—貴陽—南寧等鐵路通道以及中國至周邊國家(地區)鐵路通道前期工作步伐。推進陸上能源資源戰略安全大通道建設。開展引漢濟渭、重慶觀景口、新疆布爾津河西水東引一期工程、卡拉貝利水利樞紐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
二、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鞏固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組織實施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規劃,落實基本口糧田、農村能源、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發展、補植補造和退耕農戶培訓等各項措施,解決退耕農戶當前困難和長遠生計問題。做好荒山荒地造林工作。完善退牧還草政策,加快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擴大實施范圍,加強人工飼草地、牧區水利和棚圈建設,以建促退推動草畜平衡和舍飼圈養。
繼續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扎實推進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建設、甘肅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甘肅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等重點工程。抓好黑河、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推動黃河、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和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加快編制祁連山水源涵養區、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加大雲南迪慶兩江流域生態保護力度。推進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
強化環境綜合治理。加大丹江口庫區及上游、三峽庫區、黃河中上游、滇池等重點流域、區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繼續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做好環境監測,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和工業污染治理。深化第二批國家循環經濟示範試點,支持建設一批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加快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污染嚴重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積極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重點地區土地開發與復墾。推進災區建築廢棄物等資源化。
三、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積極改造中低產田,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節水農業。啟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建設一批高標准基本農田。加強四川成都平原、陝西關中平原、內蒙古河套地區、寧夏沿黃地區、甘肅河西走廊等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積極推進優質棉、糖料、油料、煙葉、水果、花卉、茶葉、蠶桑、馬鈴薯、畜產品、中葯材、天然橡膠等生產基地建設,建成一批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培育一批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陝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甘肅天水航天育種示範區和廣西、雲南亞熱帶農業示範區建設。扶持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提高產業化水平,加強農業農村先進實用技術轉化應用和科技服務。
推進工業優化升級。組織實施和認真落實國家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積極發展技術引領型產業,提高航天航空、現代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國防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規模和水平,推動陝西閻良民用航空、甘肅金昌新材料、四川成都生物、德陽重大裝備製造等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優化發展資源利用型產業,促進能源化工及礦產資源加工業集約發展,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建成新疆獨山子石化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項目,加快長慶、澀北等一批重點油氣產能建設。逐步建設鄂爾多斯、塔里木、准噶爾、柴達木、四川盆地石油天然氣的開發、綜合利用和外輸基地。進一步加大企業技術改造步伐,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在西部地區部署國家科技基礎設施,繼續建設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科研院所、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圍繞西部地區面臨的共性關鍵問題開展科技攻關。繼續保持和加大對西部高新區的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發揮國防工業科技優勢,鼓勵軍民結合、軍地結合,支持綿陽科技城發展。
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遊區基礎設施,積極發展自然生態旅遊、鄉村民俗旅遊,培育和開發一批精品旅遊景區線路。繼續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市場工程」及農村商務信息服務工程。積極培育電子商務服務業,著力發展文化、會展、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外包。加大地方金融資源整合力度,大力完善地方法人銀行機構的公司治理,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到西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推動村鎮銀行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發展,擴大西部地區農村小額貸款覆蓋面。
引導產業有序轉移。發揮東部地區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優勢和西部地區資源、市場、勞動力優勢,引導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地區梯度轉移。依託交通干線、樞紐,選擇一批具備一定基礎條件的城市開展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試點,推動建立承接產業轉移的示範園區和東西部地區互動產業合作示範園區。嚴把產業政策關、環境保護關和資源集約利用關,防止落後產能向西部地區轉移。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具體政策。國家審批、核準的重大產業項目優先在西部地區布局。
四、加強民生工程建設,促進社會和諧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快城市廉租住房建設,加大國有林區(場)、墾區、礦區棚戶區、城市棚戶區以及中央下放地方煤礦棚戶區的改造力度。擴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和農村危房改造試點范圍,加快完成邊境一線地區茅草房、危房改造。推進邊遠地區鄉鎮教師、醫務人員周轉房建設。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逐步取消公益性建設項目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力爭用2—3年時間,基本解決西部地區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到2010年基本實現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加快發展小水電代燃料及農村沼氣。完善農產品(15.00,-0.14,-0.92%)市場體系,支持西部地區大宗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連鎖經營向農村延伸。建立農村客運政策性補貼制度。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繼續增加扶貧資金投入,落實對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的措施。加大整村推進力度,提升產業化扶貧水平,積極穩妥地推進移民扶貧工作,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優先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扶貧開發,加大對特殊類型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制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辦法。
做好農民創業就業工作。在總結四川南充、甘孜和甘肅甘南等地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選擇部分條件成熟的縣(市),擴大農民創業促進工程試點范圍。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星火科技培訓、雨露培訓計劃。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提高非農收入。
五、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優先發展教育。進一步普及鞏固九年義務教育,繼續支持並盡快完成西部地區剩餘42個縣的「兩基」攻堅任務。爭取3年內基本解決農村「普九」債務問題。支持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繼續實施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加大危房改造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基礎能力建設,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基本實現每個地級市和30萬人口以上的縣有1所獨立設置的特殊教育學校。繼續支持高等教育發展,逐步提高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地區的高考錄取率。
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優化區域衛生規劃,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在縣醫院標准化等醫療衛生專項建設經費中給予西部地區更大傾斜。大力發展中醫葯和民族醫葯。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提高受益程度。加強重大疾病、地方病預防控制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等工作。加快婦幼衛生、基層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穩定低生育水平,擴大少生快富工程實施范圍。
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西新工程第四期、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流動舞台車和農村電影放映等工程建設,提高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等級標准。做好西部地區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大遺址保護,加強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等建設。加強搶救性文物、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保護工作。繼續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
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落實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困難群體就業的政策,努力提高就業水平。進一步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加強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全面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實行先保後征。提高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准,適當提高城市低保標准和補助水平。
加大人才開發力度。進一步完善西部地區人才開發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體制機制。採取多種形式,積極培養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專業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等西部開發急需的各類人才。鼓勵和支持設立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西部人才開發資金渠道。積極引進智力,大力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到西部地區創業。增加中央財政資金投入,對長期堅持在基層工作的教師、醫務人員給予獎勵,對符合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援西部邊遠貧困地區的教師、醫務人員給予資助。完善幹部交流機制,引導人才向西部地區流動,鼓勵社會志願者到西部基層服務。
六、統籌區域發展,積極培育經濟增長極
推動重點經濟區率先發展。積極推進成渝、關中—天水、廣西北部灣等重點經濟區成為引領和帶動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加快重慶、成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步伐,推動關中—天水經濟區率先構建創新型區域,支持西安建設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推動廣西北部灣地區開發開放,加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積極推進廣西欽州、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建設。研究設立西安陸港型綜合保稅區的可行性。開展成渝經濟區、陝甘寧革命老區、內蒙古呼包鄂、新疆天山北坡等重點地區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積極推進跨區域城市一體化建設,加快成渝城鄉一體化以及西安—咸陽、烏魯木齊—昌吉等城市一體化進程,引導各類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
引導資源富集區可持續發展。抓緊在青海柴達木、內蒙古鄂爾多斯、四川攀枝花、新疆准噶爾、貴州六盤水等資源富集區開展循環經濟區試點,推進資源有序開發。加大礦產資源勘探力度,形成一批能源、礦產資源重要接替區。加快甘肅白銀、寧夏石嘴山、雲南個舊、陝西銅川、重慶萬盛區等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研究制定資源富集區可持續發展指導意見。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發展。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西藏、新疆、寧夏以及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對貴州南部、廣西北部、雲南東部以及新疆南疆三地州、武陵山區、川北地區、甘南地區等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探索開發模式。支持發達地區與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勞務輸出對口支援工作。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扶持一批特困人口集中的民族自治縣發展縣域經濟。進一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計劃,組織編制邊境地區開發開放規劃。增強革命老區自我發展能力,重點解決好革命老區的交通、水利、教育、衛生等突出問題,鼓勵依託能源、礦產、農業、紅色旅遊等優勢,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開展《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編制前期工作。
推動重點邊境城鎮跨越式發展。加快重點邊境口岸城鎮建設步伐,完善邊境經濟合作區功能,擴大邊境互市貿易規模,提高出口加工水平。積極推動廣西東興、雲南瑞麗、新疆伊寧、內蒙古滿洲里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資源能源開發利用合作,建成沿邊開放的橋頭堡。
七、深化改革開放,構建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
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提高行政效率。強化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構建責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優化發展環境,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積極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加快推進資源稅改革,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補償費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研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先期在青海「三江源」等大江大河源頭區、生態位置極為重要的區域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建立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進一步完善西部大開發長期穩定的資金渠道。
加強東中西部地區互動。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機制創新、互利共贏的原則,鼓勵東中部地區設立各類區域合作專項資金,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推動東西部地區共建長期穩定的能源及礦產資源開發基地。建立和完善各類跨行政區的區域經濟協作組織和行業性組織。繼續建設好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西部國際博覽會等東西部地區互動平台。積極推動東部發達地區對口幫扶西部貧困地區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東中西部地區協調互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開展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加大引進國際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力度,提高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支持國際資本通過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投資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重點項目和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鼓勵和支持西部地區企業積極參與對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區域合作組織的平台作用,廣泛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和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建立中亞投資經貿合作示範中心,加快霍爾果斯國際合作中心、憑祥綜合保稅區建設。大力發展邊境貿易,積極探索邊境地區開發和對外開放的新模式。
八、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全面完成規劃任務
全面推進民生工程恢復重建。實施好《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優先保障災區群眾的住房建設,2009年底基本完成農村居民住房重建任務,全面啟動城鎮住房重建工作。抓好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恢復重建。重視解決邊遠貧困地區群眾的困難。
加快基礎設施和產業恢復重建。優先安排干線公路、農村公路、縣鄉公路客運站、通信、電網和供電設施等建設,積極推進農村飲水和新建城鎮水源工程建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生態修復,做好受損堤防、水庫的除險加固和堰塞湖治理,確保汛期防洪安全。結合群眾就業推進產業重建,加快農業生產設施和農產品市場恢復,促進旅遊業振興。
加強綜合協調。完善綜合協調機制,切實解決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加強督促檢查,落實財稅、金融、土地、環保、產業等方面政策。統籌用好政府投入、對口支援、社會募集、國外優惠緊急貸款、企業自籌等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工程質量。完善對口支援實施方案,做好項目、資金、物資等銜接工作。完成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中期評估,根據實際及時調整、充實和完善,開展災區長期穩定發展規劃研究。
九、加大投入力度,落實組織保障
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資金投入要繼續向西部地區傾斜,逐步增加對西部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中央擴大內需新增投資繼續向西部地區傾斜,重點投向西部地區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災後恢復重建等領域,增加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通過政府投入帶動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引導民間資本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
狠抓政策和工作落實。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結合實際,按照職能分工,切實落實好各項任務。發展改革委要積極做好綜合協調,完善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研究解決西部大開發的重大問題,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
『陸』 如何維護民族團結和藏區社會穩定
1.堅來定不移地維護社會穩定,鞏固源和發展團結和諧的政治局面
2.廣泛開展民族團結的宣傳和意識形態領域的反分裂斗爭教育
3.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實現藏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4.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風俗習慣,堅持文化的多樣性
5.加強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建設,為藏區的長治久安提供堅強的人才和組織保障
『柒』 中央關於農村土坯房改造
涼山州是國家確定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同時又屬於地震多發地區,建築物抗震設防要求在7度及以上,絕大多數邊遠閉塞的高寒山區,住房還是石板房、瓦板房、茅草房。經初步初步摸底調查,涼山州現有土坯房近57萬戶,其中C、D級危房43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1萬戶、非建檔立卡貧困戶32萬戶)。近年來,我州結合彝家新寨、藏區新居、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實施近10萬戶土坯房危房改造,今年1月制定了《涼山州「農村土坯房改造行動」實施方案》,計劃通過「拆、保、改、建」相結合的方式,用5年時間,到2022年基本完成全州近43萬戶農村土坯房的分類改造整治工作。力爭2018年啟動改造總目標任務的20%。一是分類實施改造。因地制宜因房因戶精準施策,將改造整治分類採用拆除重建、集中修建、改造提升等方式,對應拆未拆、無人居住、無力建新的危舊土坯房,採取限期拆除、政策鼓勵、經濟補償等方式拆除重建。二是優化農房布局。將土坯房改造納入村鎮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合理安排改造計劃和新建農房選址布局,制定改造和新建農房設計方案,編制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配套設施規劃,為推動土坯房改造工作提供規劃指引。三是發揮群眾自治。積極發揮村兩會、農民夜校等作用,大力開展建築工匠培訓、土坯房性能測試演練等工作,扎實做好群眾工作,讓村民意識到土坯危房存在的危險、感受到新改建後住房的好處,積極引導群眾其依靠自身努力改造土坯房,嚴格控制建房面積和標准,防止盲目攀比和貪大求洋,暢通群眾訴求渠道,維護群眾的選擇權、戶籍權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四是加強質量監管。實施《涼山州農房結構整體性能提升方案》,加強對新建房屋地基基礎、主體結構、屋面工程、抗震構造措施等關鍵部位和環節的監管,嚴格工序管理、建材管控和竣工驗收,全面提高土坯房改造質量。五是加大財政扶持。實施土坯房改造貸款貼息政策,對11個深度貧困縣州級財政在2018年至2022年間按照縣財政年度實際貼息額的20%給予財力補助。對無法對標中央、省政策的農村困難農戶土坯房改造,以獎代補配套專項資金。
『捌』 藏區六項民生計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藏區新居建設計劃。建成新村聚居點,藏區農村危房改造
2.教育發版展振興計劃。藏區權「9+3」學生招錄
3.醫療衛生提升計劃。完成包蟲病病情調查,免費葯物治療。診治病人
4.社會保障促進計劃。參加城鄉養老保險,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
5.文化發展繁榮計劃。為牧民定居點文化室配文化設備。
6.扶貧解困行動計劃。啟動實施新村扶貧任務
『玖』 藏區如何扶貧脫困方案
國務院的方案: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牢長遠發展基礎
擴大鐵路網規模。加強西部鐵路客運專線、區際通道和「三西」煤運通道建設。強化既有線路擴能改造,加快神朔線擴能改造和蘭渝、南廣、貴廣、太中銀等一批重點鐵路建設。開工建設西安至寶雞客運專線、西安至安康鐵路增建二線等。
加快乾線公路網和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銀川至武漢、西安至合肥等8條西部開發干線公路建設。開工建設連霍高速安西至星星峽段、庫爾勒至西寧西部通道敦煌至當金山口段等重點公路。加強西部地區國省道改造,繼續實施西部地區鄉村「暢通工程」和「通達工程」,重點解決鄉鎮、行政村通公路和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問題。繼續開展農村鄉鎮客運站、農村公路渡口碼頭改造和渡改橋等專項建設。進一步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北部灣沿海港口等水運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樞紐機場和支線機場建設。加快推進西安、成都、重慶等區域樞紐機場改擴建,以及阿爾山、固原、吐魯番等支線機場建設。完善干線機場功能,新開工建設一批支線機場,積極促進支線航空發展。
大力推進實施重點水利工程。繼續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防洪工程建設,支持「潤滇」、「澤渝」、「興蜀」、「滋黔」等水源工程建設。加大四川都江堰、寧夏青銅峽、內蒙古河套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力度。開工建設四川亭子口、內蒙古海勃灣、西藏旁多等水利樞紐工程。
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西氣東輸二線、骨架電網、農村電網改造等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完善西電東送電網。推進寧東等大型煤電基地建設,盡快竣工投產發揮效益。
加強城鎮、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重慶、成都、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做好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大力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建設。推動西部地區統一電子政務網路建設。
做好重點項目儲備和前期工作。抓緊做好中亞、泛亞、南亞等國際運輸通道規劃研究。加快國家高速公路、西安—成都和重慶—貴陽—南寧等鐵路通道以及中國至周邊國家(地區)鐵路通道前期工作步伐。推進陸上能源資源戰略安全大通道建設。開展引漢濟渭、重慶觀景口、新疆布爾津河西水東引一期工程、卡拉貝利水利樞紐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
二、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鞏固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組織實施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規劃,落實基本口糧田、農村能源、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發展、補植補造和退耕農戶培訓等各項措施,解決退耕農戶當前困難和長遠生計問題。做好荒山荒地造林工作。完善退牧還草政策,加快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擴大實施范圍,加強人工飼草地、牧區水利和棚圈建設,以建促退推動草畜平衡和舍飼圈養。
繼續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扎實推進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建設、甘肅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甘肅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等重點工程。抓好黑河、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推動黃河、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和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加快編制祁連山水源涵養區、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加大雲南迪慶兩江流域生態保護力度。推進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
強化環境綜合治理。加大丹江口庫區及上游、三峽庫區、黃河中上游、滇池等重點流域、區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繼續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做好環境監測,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和工業污染治理。深化第二批國家循環經濟示範試點,支持建設一批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加快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污染嚴重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積極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重點地區土地開發與復墾。推進災區建築廢棄物等資源化。
三、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積極改造中低產田,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節水農業。啟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建設一批高標准基本農田。加強四川成都平原、陝西關中平原、內蒙古河套地區、寧夏沿黃地區、甘肅河西走廊等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積極推進優質棉、糖料、油料、煙葉、水果、花卉、茶葉、蠶桑、馬鈴薯、畜產品、中葯材、天然橡膠等生產基地建設,建成一批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培育一批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陝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甘肅天水航天育種示範區和廣西、雲南亞熱帶農業示範區建設。扶持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提高產業化水平,加強農業農村先進實用技術轉化應用和科技服務。
推進工業優化升級。組織實施和認真落實國家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積極發展技術引領型產業,提高航天航空、現代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國防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規模和水平,推動陝西閻良民用航空、甘肅金昌新材料、四川成都生物、德陽重大裝備製造等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優化發展資源利用型產業,促進能源化工及礦產資源加工業集約發展,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建成新疆獨山子石化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項目,加快長慶、澀北等一批重點油氣產能建設。逐步建設鄂爾多斯、塔里木、准噶爾、柴達木、四川盆地石油天然氣的開發、綜合利用和外輸基地。進一步加大企業技術改造步伐,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在西部地區部署國家科技基礎設施,繼續建設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科研院所、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圍繞西部地區面臨的共性關鍵問題開展科技攻關。繼續保持和加大對西部高新區的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發揮國防工業科技優勢,鼓勵軍民結合、軍地結合,支持綿陽科技城發展。
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遊區基礎設施,積極發展自然生態旅遊、鄉村民俗旅遊,培育和開發一批精品旅遊景區線路。繼續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市場工程」及農村商務信息服務工程。積極培育電子商務服務業,著力發展文化、會展、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外包。加大地方金融資源整合力度,大力完善地方法人銀行機構的公司治理,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到西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推動村鎮銀行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發展,擴大西部地區農村小額貸款覆蓋面。
引導產業有序轉移。發揮東部地區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優勢和西部地區資源、市場、勞動力優勢,引導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地區梯度轉移。依託交通干線、樞紐,選擇一批具備一定基礎條件的城市開展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試點,推動建立承接產業轉移的示範園區和東西部地區互動產業合作示範園區。嚴把產業政策關、環境保護關和資源集約利用關,防止落後產能向西部地區轉移。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具體政策。國家審批、核準的重大產業項目優先在西部地區布局。
四、加強民生工程建設,促進社會和諧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快城市廉租住房建設,加大國有林區(場)、墾區、礦區棚戶區、城市棚戶區以及中央下放地方煤礦棚戶區的改造力度。擴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和農村危房改造試點范圍,加快完成邊境一線地區茅草房、危房改造。推進邊遠地區鄉鎮教師、醫務人員周轉房建設。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逐步取消公益性建設項目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力爭用2—3年時間,基本解決西部地區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到2010年基本實現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加快發展小水電代燃料及農村沼氣。完善農產品(15.00,-0.14,-0.92%)市場體系,支持西部地區大宗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連鎖經營向農村延伸。建立農村客運政策性補貼制度。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繼續增加扶貧資金投入,落實對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的措施。加大整村推進力度,提升產業化扶貧水平,積極穩妥地推進移民扶貧工作,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優先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扶貧開發,加大對特殊類型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制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辦法。
做好農民創業就業工作。在總結四川南充、甘孜和甘肅甘南等地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選擇部分條件成熟的縣(市),擴大農民創業促進工程試點范圍。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星火科技培訓、雨露培訓計劃。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提高非農收入。
五、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優先發展教育。進一步普及鞏固九年義務教育,繼續支持並盡快完成西部地區剩餘42個縣的「兩基」攻堅任務。爭取3年內基本解決農村「普九」債務問題。支持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繼續實施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加大危房改造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基礎能力建設,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基本實現每個地級市和30萬人口以上的縣有1所獨立設置的特殊教育學校。繼續支持高等教育發展,逐步提高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地區的高考錄取率。
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優化區域衛生規劃,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在縣醫院標准化等醫療衛生專項建設經費中給予西部地區更大傾斜。大力發展中醫葯和民族醫葯。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提高受益程度。加強重大疾病、地方病預防控制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等工作。加快婦幼衛生、基層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穩定低生育水平,擴大少生快富工程實施范圍。
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西新工程第四期、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流動舞台車和農村電影放映等工程建設,提高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等級標准。做好西部地區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大遺址保護,加強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等建設。加強搶救性文物、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保護工作。繼續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
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落實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困難群體就業的政策,努力提高就業水平。進一步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加強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全面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實行先保後征。提高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准,適當提高城市低保標准和補助水平。
加大人才開發力度。進一步完善西部地區人才開發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體制機制。採取多種形式,積極培養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專業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等西部開發急需的各類人才。鼓勵和支持設立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西部人才開發資金渠道。積極引進智力,大力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到西部地區創業。增加中央財政資金投入,對長期堅持在基層工作的教師、醫務人員給予獎勵,對符合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援西部邊遠貧困地區的教師、醫務人員給予資助。完善幹部交流機制,引導人才向西部地區流動,鼓勵社會志願者到西部基層服務。
六、統籌區域發展,積極培育經濟增長極
推動重點經濟區率先發展。積極推進成渝、關中—天水、廣西北部灣等重點經濟區成為引領和帶動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加快重慶、成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步伐,推動關中—天水經濟區率先構建創新型區域,支持西安建設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推動廣西北部灣地區開發開放,加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積極推進廣西欽州、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建設。研究設立西安陸港型綜合保稅區的可行性。開展成渝經濟區、陝甘寧革命老區、內蒙古呼包鄂、新疆天山北坡等重點地區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積極推進跨區域城市一體化建設,加快成渝城鄉一體化以及西安—咸陽、烏魯木齊—昌吉等城市一體化進程,引導各類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
引導資源富集區可持續發展。抓緊在青海柴達木、內蒙古鄂爾多斯、四川攀枝花、新疆准噶爾、貴州六盤水等資源富集區開展循環經濟區試點,推進資源有序開發。加大礦產資源勘探力度,形成一批能源、礦產資源重要接替區。加快甘肅白銀、寧夏石嘴山、雲南個舊、陝西銅川、重慶萬盛區等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研究制定資源富集區可持續發展指導意見。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發展。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西藏、新疆、寧夏以及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對貴州南部、廣西北部、雲南東部以及新疆南疆三地州、武陵山區、川北地區、甘南地區等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探索開發模式。支持發達地區與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勞務輸出對口支援工作。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扶持一批特困人口集中的民族自治縣發展縣域經濟。進一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計劃,組織編制邊境地區開發開放規劃。增強革命老區自我發展能力,重點解決好革命老區的交通、水利、教育、衛生等突出問題,鼓勵依託能源、礦產、農業、紅色旅遊等優勢,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開展《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編制前期工作。
推動重點邊境城鎮跨越式發展。加快重點邊境口岸城鎮建設步伐,完善邊境經濟合作區功能,擴大邊境互市貿易規模,提高出口加工水平。積極推動廣西東興、雲南瑞麗、新疆伊寧、內蒙古滿洲里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資源能源開發利用合作,建成沿邊開放的橋頭堡。
七、深化改革開放,構建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
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提高行政效率。強化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構建責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優化發展環境,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積極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加快推進資源稅改革,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補償費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研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先期在青海「三江源」等大江大河源頭區、生態位置極為重要的區域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建立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進一步完善西部大開發長期穩定的資金渠道。
加強東中西部地區互動。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機制創新、互利共贏的原則,鼓勵東中部地區設立各類區域合作專項資金,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推動東西部地區共建長期穩定的能源及礦產資源開發基地。建立和完善各類跨行政區的區域經濟協作組織和行業性組織。繼續建設好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西部國際博覽會等東西部地區互動平台。積極推動東部發達地區對口幫扶西部貧困地區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東中西部地區協調互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開展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加大引進國際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力度,提高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支持國際資本通過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投資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重點項目和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鼓勵和支持西部地區企業積極參與對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區域合作組織的平台作用,廣泛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和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建立中亞投資經貿合作示範中心,加快霍爾果斯國際合作中心、憑祥綜合保稅區建設。大力發展邊境貿易,積極探索邊境地區開發和對外開放的新模式。
八、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全面完成規劃任務
全面推進民生工程恢復重建。實施好《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優先保障災區群眾的住房建設,2009年底基本完成農村居民住房重建任務,全面啟動城鎮住房重建工作。抓好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恢復重建。重視解決邊遠貧困地區群眾的困難。
加快基礎設施和產業恢復重建。優先安排干線公路、農村公路、縣鄉公路客運站、通信、電網和供電設施等建設,積極推進農村飲水和新建城鎮水源工程建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生態修復,做好受損堤防、水庫的除險加固和堰塞湖治理,確保汛期防洪安全。結合群眾就業推進產業重建,加快農業生產設施和農產品市場恢復,促進旅遊業振興。
加強綜合協調。完善綜合協調機制,切實解決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加強督促檢查,落實財稅、金融、土地、環保、產業等方面政策。統籌用好政府投入、對口支援、社會募集、國外優惠緊急貸款、企業自籌等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工程質量。完善對口支援實施方案,做好項目、資金、物資等銜接工作。完成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中期評估,根據實際及時調整、充實和完善,開展災區長期穩定發展規劃研究。
九、加大投入力度,落實組織保障
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資金投入要繼續向西部地區傾斜,逐步增加對西部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中央擴大內需新增投資繼續向西部地區傾斜,重點投向西部地區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災後恢復重建等領域,增加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通過政府投入帶動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引導民間資本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
狠抓政策和工作落實。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結合實際,按照職能分工,切實落實好各項任務。發展改革委要積極做好綜合協調,完善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研究解決西部大開發的重大問題,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拾』 如何維護藏區社會和諧穩定王德祥
始終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西藏自治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科學發展觀與西藏實際緊密結合的成果,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並在長期奮斗當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論成果,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吸收人類文明進步的新成果,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創造性地回答了為什麼發展、怎麼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是我們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各種矛盾、各種問題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選擇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正是自治區黨委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實踐,努力把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認識成果轉化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謀劃發展的正確思路,轉化為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轉化為領導發展的實際能力,轉化為為了人民、服務人民的實際能力和行動的具體體現,它緊緊圍繞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這個主題,繼承和發揚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改革開放等各個歷史發展階段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深入研究新時期新階段西藏自治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克服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統籌發展,逐步改變發展不平衡,關心群眾生產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等問題,從戰略的高度、理論的深度明確回答了如何繼續確保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問題。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很好地將這些原則要求貫徹落實到我區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局勢長治久安的偉大實踐中。回眸西藏半個多世紀的偉大歷程,在舊西藏百業凋敝、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我們黨帶領西藏各族人民創造了無數人間奇跡,特別是經歷「一個轉折點、兩個里程碑」和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黨在西藏工作歷史上樹立新的里程碑後,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經濟快速發展,文化日益繁榮,社會祥和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一個充滿生機的西藏正在向現代化邁進,一個嶄新的西藏正在世界屋脊上崛起。西藏的發展速度備受矚目,西藏的發展質量令人贊嘆。站在這樣一個新的起點上,我們又如何繼續譜寫西藏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篇章?如何實現更大的跨越呢?對此,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深入分析了西藏自治區的區情:西藏自治區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當數量,包括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生態環境保護等在內的一些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亟待研究解決,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加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任務繁重;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平衡現象比較突出,縮小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脆弱,極易破壞而很難恢復、甚至永遠不能恢復,而西藏自治區是傳統的農牧區,在當前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方式還比較落後的情況下,群眾往往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在「搞飯吃」,保植被還是保「吃飯」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與此同時,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又為我們充分展示了西藏自治區面臨的有利條件和寶貴機遇:中央關於西藏工作的一系列大政方針和國務院制定的40條優惠政策、批准實施的180個項目,為我們繼續前進指明了方向;「十一五」規劃開局良好、進展順利,青藏鐵路的作用越來越大,對口援藏工作逐步深入,為我們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西藏各族人民思穩定、求發展,為我們今後發展打牢了堅實的群眾基礎。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深入研究、科學把握這些問題並站在時代前列,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為西藏自治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指出了一條光明、燦爛的道路,標志著自治區黨委、政府對西藏自治區發展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發展的要求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發展的內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我們只有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才能更好地開創西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才能更好地改變西藏的城鄉面貌,才能更好地改善西藏各族群眾的生活。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以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明白無誤地闡明了生產、生活、生態之間的關系——這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缺一不可。生產發展是物質基礎,生活富裕是核心任務,生態良好是根本大計。我們要實現生活富裕,就要不斷地增強物質基礎,就要大力發展生產,而增強物質基礎,就要很好地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不能為了滿足物質方面的需要而損害環境和健康,削弱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人類生存與發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關系。人與自然共處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類的繁衍與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大自然,必須以大自然為依託,不斷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時又必須保護自然,讓大自然造福於人類,服務於人類,不僅使人類得到發展,也使自然環境得到保護,進而實現自然界演化與社會發展的和諧與持續。總之,生產必須發展,不發展就不會有全面小康;生活必須富裕,不富裕就不叫全面小康;生態必須良好,不良好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推動整個社會走上文明發展道路,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生產發展為基礎,以人民生活富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生態良好為長遠大計。加快生產發展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文明發展道路的基礎環節。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在西藏自治區,改變西藏的面貌靠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的生活靠發展生產,鞏固和諧穩定的政治局面同樣靠發展生產。發展生產的內涵很豐富,其中,經濟發展是基石,沒有經濟的發展,什麼也幹不成,對於西藏自治區來說更是如此。西藏自治區的經濟發展沒有經過近代化過程,近代化與現代化要兩步並作一步走,西藏自治區又是在小農經濟發展極不充分的基礎上,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產力還很不發達。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西藏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作為根本任務抓緊抓實。要進一步明確,無論任何情況下,加快發展的意識不能淡弱,加快發展的熱情不能降低,加快發展的力度不能減弱,加快發展的目標不能動搖。當然,也不能光考慮發展速度,更要講求發展質量。我們強調的生產發展,它更加註重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和效益的統一,更加註重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更加註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整體推進全面發展,是又好又快的發展。實現生活富裕是推動西藏自治區文明發展的核心,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本質要求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在西藏的革命和建設中,黨的領導為西藏各族人民所擁護、所支持,黨在人民群眾中有著崇高的威望,關鍵在於始終堅持為了西藏人民,始終為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努力奮斗。現在我們所走的生活富裕的發展道路又再次體現了這一宗旨,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展示了我們黨團結帶領西藏各族人民昂首闊步奔小康的堅定信心和決心。生活富裕應當包含三個層次:一是物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等;二是精神方面,包括心理素質、道德修養、文化修養、身體素質等;三是環境方面,這主要指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空氣、水源、土地、野生動植物等。我們強調的生活富裕是物質、精神、環境三者融合的生活,是要滿足包括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在內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它讓280多萬雪域高原各族人民看到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美好而又廣闊的前景。建設良好生態是走文明發展道路的長遠大計。面對未來發展的重重壓力,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發展路子把「生態良好」納入文明發展道路之中,既體現了西藏自治區當代人的切身利益,又關乎子孫後代的長遠利益。生態良好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特徵,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求我們在推進發展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生態因素是重要發展成本的意識,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統籌安排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既重視經濟增長指標、又重視資源環境指標,既努力實現當前發展目標、又為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西藏,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發展和綠色共贏,使各族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關系西藏自治區各族人民生存繁衍的根本問題,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我們一定要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在全社會形成重視、支持、參與的喜人局面,使文明發展觀念在廣大群眾中生根開花,使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成為廣大幹部群眾的共識和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