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建設或新農村建設論文

建設或新農村建設論文

發布時間:2021-02-17 18:00:45

新農村建設論文(2000字)

網上很多啊

㈡ 大學生眼中的新農村建設論文(2000字左右)

關於農村改造 農村改造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短短幾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村改造被稱為「就地城市化」。近幾年,我國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快。專家表示,「農村因素」在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而且在來年及以後對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還會增強。引起廣泛關注的,是農產品供求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影響。在糧食增產情況下出現農產品供求失衡的局面,表明影響農產品供求格局的因素在發生變化,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城市化、工業化的影響將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從供給來看,工業化、城市化的影響更是有目共睹。其一,耕地面積減少成不可逆轉之勢。隨著工業化從沿海向內地推進,喊「建設指標太少」的聲音也已從沿海蔓延到內地,能否保住滿足糧食基本需求的耕地量將成為未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博弈的焦點。其二,誰來補糧食生產缺口成疑問。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東南沿海發達地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糧食生產大幅減少。到目前為止,東部地區減產後的缺口主要靠中西部地區在補充。但是,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諸省份正在步入快速工業化軌道,它們不僅不可能再為東部地區彌補缺口,而且自己是否能達到糧食供求平衡都面臨嚴峻挑戰。其三,隨著大量農民、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出外打工,農村「三化」(村莊空心化、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加劇。未來農業勞動者的主體是誰將成重大問題。 事實上,農村改造計劃的實施,大的一方面是正確、有效的。農村改造計劃推動我們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就幾年的變化、發展,農村的經濟就會有顯著的增長,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改善。原來破舊的房子大多被拆除,改建。外來小企業主也可以在村裡租用廠房,開設工廠,給本地的閑置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緩解當地的就業壓力,增加當地村民的收入,同時也引入外來務工人員,帶動本村住房業和飲食業的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速度也一直很高。因此,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說,這是一個世界奇跡。村裡也有很多年輕人到各個大城市打工、賺錢,回來建新房子,定居。城市化直接推動了農村改造,農村改造也有利於加快城市化進程,兩者是相輔相承的。 建設和改造新農村,需要農村的基層政權和廣大農民在加快經濟發展、改善自然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適合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觀念能夠形成並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持久的影響。廣大農村至今保持著數千年農耕時代的歷史記憶和根脈,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源所在。中國的現代文明就是從農村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農村改造要重視文化建設,而農村的文化建設貴在創新。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意見》也指出,要根據時代的特點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只有創新,才能不斷增強農村文化發展活力,才能實現農村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中國目前整體國民素質水平還較低,而這個群體多來自於農村。雖然,國家教育制度不斷地完善,教育也不斷普及,但農村人口的素質水平還是偏低。這應該與他們長久以來生活的周圍環境息息相關。大多數農民的收入著重用於改善家庭的物質生活,而精神文化生活卻存在著一個大缺口。要改變農村人口的知識教育程度或許不是難事,但是要改變他們根深蒂固的思想,決非易事!農村的改造計劃,一開始不會很順利。很多以土地為生的農民反對改造,他們的收入本來就不多,舊房子拆除重建,雖然有補貼,但還是需要一筆資金。這對普通農民來說,會是不小的經濟負擔。也有人向有關部門投訴,至少增加點補貼,但結果還是被迫接受。加上,除了住房的重建,大部分水果林地和一部分莊稼用地也被規劃到改造范圍,有的變成商業區,有的是商品房,還有墓園。 有消息說,村委會那邊有意也將村裡靠近河邊的大片農田規劃到改造范圍。那裡集中了村裡大部分農田,幾乎對全村的農民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事情。所以目前,關於農田改造這件事,還一直拖著,得不到合理的解決。 換個角度看,農村改造不僅涉及土地,更牽涉以土地為生的失地農民,它既會影響農業經濟發展,又和社會穩定緊密相關!所以,農村改造在規劃思想上要充分考慮本區域現狀,結合地形地貌和風土人情,因地制宜,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在規劃原則上要實事求是充分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要根據村裡的經濟水平,充分尊重村民的規劃意願。

㈢ 求 建設新農村的意義 的論文 1500字左右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論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論文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只有近億農民全員加入現代化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後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為此,中央審時度勢,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今後我國農村勾畫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歷史背景 早在上世紀年代,我國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時,我國農村社會生產力低,廣大農民的溫飽還難以保障,發展農業生產主要是解決農民的穿衣吃飯和糧食需求問題,建設新農村就是要維持農村和全社會的安定。正當幾億農民所關心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之後,農村生產力獲得了空前解放,農村各項事業都獲得了飛速進步,農民一直盼望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成了現實。這個時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兩個文明一齊抓。這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適應時代進步的要求而提出來的。上世紀年代初,我國又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此次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 (更多新農村論文www.st35.com) 一是基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舉步維艱、農民收入增長困難重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任務艱巨,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如果這些問題和矛盾不根治、不解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就很難贏得主動、就容易出現波折。 二是基於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萬億元,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以上,財政收入達萬億元,這對於建設新農村非常有利,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加大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力度。否則,盡快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就會落空。 三是基於鞏固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加快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不僅是廣大農民的迫切願望,是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而且是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挑戰和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繼續通過改革找出路、通過創新促發展,積極建立起既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又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體制機制,使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四是基於緩解農村發展的資源、市場、體制三大制約,縮小日漸拉大的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一個基本事實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明顯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過去年中減少了億畝,人均下降到畝相當於世界平均值的,而農村人口卻沒有減少多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擴大到∶;農村積累下來的種種矛盾,已經向國民經濟發出了強烈的預警信號。因此,中央審時度勢的提出,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與城市不同,應與農村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

㈣ 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新農村建設在全國轟轟烈烈地搞了快兩年,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受到廣大人民的歡迎。但我們仍然看到一些基層政府不能理解新農村建設的真諦,把新農村建設當作搞形象工程,或多或少地違背中央政府的初衷,有的還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為此,本文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想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貫徹好「以人為本」原則,做到發展為了農民,發展依靠農民,發展成果惠及廣大農民。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以人為本」
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祉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宗旨所在,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必然要把「以人為本」作為黨的基本執政理念,即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把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建國後我國為實施國家工業化戰略而長期實行工農、城鄉二元政策和以農業哺育工業政策,而形成所謂的「三農」問題——農村、農業、農民問題。「三農」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它與城市、工業、城市市民相比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即農村是弱勢地域,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具體表現在: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滯後,城市面貌反差較大; 農業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低;農民經濟上收入水平低,政治上缺少相應的話語權,城鄉居民在經濟上收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差距在拉大......「三農」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著我國社會的安定團結與持續發展,制約著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近些年來,我黨十分重視化解「三農」問題,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形勢依然嚴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化解「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規劃:「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短短二十個字,卻關注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建設,滲透著「以人為本」,把實現農民群眾利益,增進農民群眾的福祉當作根本出發點的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的出路所在。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何貫徹「以人為本」
1.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第一要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旨在化解「三農」問題,「三農問題」又集中體現在農民的生活質量偏低問題。具體表現在:農民生存環境惡劣、負擔過重、收入水平低且門路窄、缺乏相應的政治地位、進城務工受到不公正對待等。因而,著力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與根本目的,也是貫徹「以人為本」原則的首要要求。正如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的指出:「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得到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那麼如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第一,要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公共財政向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讓公共財政涉及農民關注農業、交通、教育、衛生等領域。開展專項治理工作,重點整治涉農亂收費,「一事一議」不規范,村務財務混亂以及鄉村債務問題,建立和完善減輕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體制。同時,推進以農村稅費政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精簡機構與人員,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推進「省直管理縣」財政管理體制和「鄉財縣管公用」財政管理方式的政策。第二,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探索「工業反哺育農業,城市反哺育農村」的長效機制。堅持以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發展農業,全力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興辦符合產業政策和地方特色產品的鄉鎮企業,大力吸納農村富餘的勞動力。第三,改善農民的生存環境,加強對農村道路、通信、電網、供水、校舍、衛生所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同時本著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的原則對村容村貌進行改造,改變以前農民住宅與禽舍混雜的臟亂現象。做好農村醫療保障、養老保險等問題。第四,提高農民的政治地位。消除城鄉二元體制對農民的不平等待遇,逐步提升農民在各級人大中的代表地位,以提高農民的政治話語權利。目前,重點在於治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及拖欠問題,探索務工農民的工傷、醫療、養老保險問題,認真解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
2.樹立農民的主體地位,激發農民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決不能簡單地把農民當作被同情、關懷、救濟的對象。在新農村建設中落實以人為本,就是要確立農民的主體地位,使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依靠力量,從而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目前,我國農村幅員廣闊,農民和農村還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部分,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單靠政府的財政支持是遠遠不夠的,新農村建設只有化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激發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出他們的聰明才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鄧小平同志曾充分肯定我包括農民在內的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他說:「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在他看來,要解決農村農業問題,「主要還得從生產關繫上解決。這就是要調動人民的積極性。」
因此,新農村建設要突出農民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要把農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擁護不(下轉第30頁)
(上接第17頁)擁護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檢驗工作成敗的根本標誰。做到凡事都要和農民商量,廣泛徵求農民的意願,隨時接受農民的監督,而絕不能搞強迫命令、搞政治運動。同時要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善於總結推廣他們在實踐中創造的新經驗,要破除一切影響農民創業的陳規舊矩,革除一切農民創業的體制弊端營農民創業的寬松環境,充分下放農民權力,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務公開。總之,要使建設新農民的過程成為農民群眾參與發展、共享成果、實現價值的過程。
3.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我國尚有八億左右的農民,而且我國農民由於長期處於儒家文化熏陶之下,在歷史的最底層,導致他們屈從現實、保守懦弱、聽天由命,缺乏個性和開創精神,他們在社會發展中缺乏主動性,被動地聽從政權的調整,不懂得自己的權利,缺乏公民意識。這些缺乏至今仍在部分農民身上體現,它們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障礙。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難以轉移,固然有體制方
面的原因,但跟農民整體素質偏低、觀點落後不無關系。這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因而,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把農民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對新農村建設至關重要。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關系著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成敗。
提高農民素質的具體措施如下:第一,要大力改變農村教育落後的狀況,強化普及農村九年義務免費教育,確保每個農村小孩都接受基本的國民教育。同時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各種技能培訓,讓每位農民掌握至少一門生產技能與技巧,提高農民的發展致富能力,使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和骨幹力量。第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革除千萬年來遺留下來的封建迷信、家族觀念、不思進取、小富即安等落後觀念,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逐步形成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家庭和睦、鄰里相安、創業光榮等新文明新風尚。第三,加強農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化,提高村民民主自治的素質,實現由「村民」向「公民」轉變,由「法制」向「法治」的轉變。第四,培育各種農民組織,增強鄉村自我治理的能力。如成立由全體農民加盟由能人負責的現代農會,負責鄉村的生產與經營;成立老年人協會,為新農村出謀獻策,同時監督和制止農村發生的各種不良現象:成立婦女協會,負責農村孩童,特別是留守孩童的教育,以及家庭感情聯絡等問題。

㈤ 本地新農村建設典型論文 1000字

這樣的問題,最好自己用心,根據當地情況認真寫。

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怎麼寫論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具體化,是遏止城鄉差距拉大趨勢、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推進。當前,應集中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真正帶給農民實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為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些理論問題需要深化認識,有些政策問題需要認真把握。
新農村建設新在哪裡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上世紀50年代以來黨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過這個提法。盡管是同一提法,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全面的要求。
新的背景。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提出的課題。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重點,不是直接對農民進行收入補貼或對農產品價格進行補貼,而是指從用農業積累支持工業轉向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找文章,到]惠及農民,讓公共財政更多地覆蓋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提法,與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統籌城鄉發展的指導思想,以及隨後連續重申的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說法一以貫之,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具體化,是遏止城鄉差距拉大趨勢、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為解決「三農」問題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也為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後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更全面的目標。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建議》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應該是:在未來15年左右的時間,使農村的整體面貌大為改觀,城鄉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具體目標應該是:努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發展農村教育、醫療衛生和文化等社會事業,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強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明顯改變村容村貌;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
更完整的思路。在指導思想上,明確了一個基本認識,即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生產力,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新村莊建設;強調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推進。在具體工作思路上,不僅注重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改變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僅重視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而且重視在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強調繼續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不僅強調立足於促進農業和農村自身的改革與發展,而且重視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不僅強調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而且注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倡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不僅立足於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而且謀劃長遠,提出了保障新農村建設持續進行的政策框架。
「十一五」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在哪裡
「十一五」時期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新農村建設要開好局、起好步,必須集中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真正帶給農民實惠。
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程。穩定黨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切實維護農民的權益。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產品品種,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加大初級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積極發展農產品的現代流通方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起來,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應對進口農產品的沖擊,擴大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出口。創造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勞動技能,培育新型農民。
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轉向農村。2005年國家財政收入達到3萬億元,而中央財政用於同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六小工程」建設方面的資金約為293億元,尚不足財政收入的1%。與此相對照,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8萬億元,其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達2萬多億元。應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由以城市建設為主轉向更多地支持農村中小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廣大農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逐步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的同時,不斷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其教育質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新機制。
逐步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看病難、醫療費用高、醫療保障程度低,是當前農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病戶的醫療負擔,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應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相關政策,逐步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逐步建立適合農村實際的社會救助和保障體系。完善農村「五保戶」和重病、重殘人群的供養、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救助標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養老保障方面,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和社會養老保險相結合,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㈦ 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中央正確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積極推進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社會的發展能有目前這樣的好形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黨和政府在近幾年的宏觀調控中切實加強了農業和農村這個薄弱環節,扭轉了前幾年糧食生產滑坡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局面。這次宏觀調控的一大成果,就是把農業農村穩住了,從而穩定了市場,穩住了人心。
中國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事關全局,只有真正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農業和農村始終是難點和重點。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別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全面推進農村的發展。經過全黨全國的不懈努力,使農業生產力水平有一個較大的提高,使廣大農民的生活有比較明顯的改善,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切實加強,使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使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繼續推進。歸根到底,要切實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使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

以工帶農

從農業支持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從農村服務城市,到城市帶動農村。工與農、城和鄉,這兩大關系正在實現著從未有過的歷史性轉變。我們正在尋找破解「三農」難題的「金鑰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全面的目標,絕不單純是搞新村建設,必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進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必須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注重實效,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使新農村建設帶給農民實惠、受到農民擁護,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還處在爬坡階段,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會議根據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實際,強調要重點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一)把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入更多地轉向農村,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圍繞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三)穩步發展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四)堅持農村土地基本經營制度和嚴格控制建設佔地,確保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五)引導農民有序進城務工,公平對待農民工及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六)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從多方面加強農村公共服務。
目前中央關於農村工作的大政方針已經明確,政策措施陸續出台,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在於加強領導,統一思想,狠抓落實。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充分認識「三農」工作對全局的重大意義,切實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領導幹部要經常到農村做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真正掌握農村的真實情況,了解農民的願望和要求,認真研究制定和切實落實促進農村發展的具體措施。

跨越城鄉之間的鴻溝已經不是夢想
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要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加大工作力度。要穩定、完善、強化各項行之有效的惠農支農政策,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要繼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
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正在農村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要結合農村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教育,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主要問題,解決群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務求取得實效,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光榮而艱巨,任重而道遠。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堅定信心,以腳踏實地的態度,求真務實的作風,銳意創新的精神,縝密細致的工作,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而努力奮斗

㈧ 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和途徑!論文1000字左右!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與城市不同,應與農村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對農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既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改變我國農村落後面貌的根本途徑,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綜合性措施。 資料來源:www.lunwenqq.com

㈨ 新農村建設論文怎麼寫

引文應以原始文獻和抄第一手資料為原則。所有引用別人的觀點或文字,無論曾否發表,無論是紙質或電子版,都必須註明出處或加以注釋。凡轉引文獻資料,應如實說明。對已有學術成果的介紹、評論、引用和注釋,應力求客觀、公允、准確。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等,均屬學術不端行為

閱讀全文

與建設或新農村建設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