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促進什麼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
Ⅱ 如何理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區域發展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任務,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不但惠及億萬農民、而且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是 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擔負和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對此應當有明確而又深刻的認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上來,上下一心、步調一致地為之努力奮斗。
農村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 國當前的一個基本國情。 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只有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如果 忽視農民群眾的願望和切身利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後, 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無法落實。 應當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 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系,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行列。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導致農村長期落後,致使整個國家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 要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 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其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 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大部分地區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還不通公路、群眾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凈水、農民子女上不起學。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 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擴大國內需求,是 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集中了 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 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社會和諧。當前, 國農村社會關系總體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更好地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要深刻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決策的重大意義,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Ⅲ 多項選擇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 )。A: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新型國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一個全面的目標,又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認真聽取群眾意見,把握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善於做好為農民服務的工作。
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加強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立足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強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強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義,著力解決農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以讓農民擁護、讓農民滿意、讓農民受惠為最高標准。
要切實解決好農民工問題。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如何對待農民工問題,事關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社會基礎,要下決心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保護農民工權益,切實解決好農民工的切身利益問題。
(3)工業化新農村建設擴展閱讀:
新農村建設:
1、要堅持以發展農村生產力為中心任務,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促進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著力解決廣大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農業生產力水平有較大提高,使廣大農民的生活有明顯改善,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和各方面的實惠。
2、要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土地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別是在「多予」上下工夫,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的權益。
3、要千方百計地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建立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財政性建設資金要向農村傾斜。在加大投入的同時,要注意重視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形成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局面,要充分發揮農民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改善和改變農村落後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新農村
Ⅳ 如何理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區域發展的措施
新型工業化道路
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我國實現工業化的新道路。工業化是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新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我國必須突破傳統工業化模式,走一條有時代發展特點、符合客觀規律和我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要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要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
體經濟的關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體現,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理念。解決「三農」問題,關鍵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吃透中央精神,掌握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始終不渝地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切實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真正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的民心工程。
統籌區域發展是應時之舉的另一個體現是,它是基於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基礎之上的正確決斷。在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統籌區域發展」是五個統籌之一。時下,十一五規劃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表示,編制區域規劃是十一五規劃工作的一個新任務,要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Ⅳ 怎樣理解黨在現階段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內容極為廣泛,如果把有限的資金投資在內容極為廣泛的新農村建設項目上,結果是杯水車薪,辦不好任何一件事情。政府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為,應該要有輕重緩急和主次之分。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屬長遠大計,不是一年半載能夠完成得了的。所以,即便是政府該辦的事情,也應該分階段、有重點、按步驟地完成。既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個長遠大計,政府就得有個長遠規劃,而且需要通過立法的方式作為實現的保證。不能因為張三當領導要修路,李四當領導要修房而隨意改變規劃內容,更不能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作政績工程來搞。急功近利容易出政績,所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忌急功近利。將急功近利轉變為追求長遠利益,是政府行為轉換的又一個重要內容。基礎設施是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各級政府因而都喜歡基礎設施建設。如果對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總體規劃,就有可能導致基礎設施水平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相脫節的現象,不利於有限的資源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之所以強調新農村建設規劃的重要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把該由政府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新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包括近期的和長期的)協調起來,使有限的資源能夠發揮最大的效應。如果把公路一定要修到既無資源,又人口稀少的偏遠山村,除了資源浪費,別無其他效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注意突出重點、體現效益、分步實施。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不一定要遍地開花,政府有所作為的地方是,一要結合農業工業化的建設;二要結合農村城鎮化的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我們知道,農業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是一種辯證關系,沒有農業的工業化,就不可能有農村的城鎮化,農村的城鎮化要有農業的工業化為依託。反過來,沒有農村的城鎮化,也難以實現農業的工業化,因為缺乏農村城鎮化的服務體系,工業的發展也會受到障礙。在解決「三農」的問題上,有人提倡加快農業工業化,通過提高農業的工業化水平,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有人提倡加快農村的城鎮化建設。他們認為,「三農」問題源於農村地少人多,勞動生產率低下,如果能夠將部分農村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游離出來,就可以解決地少人多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問題。所以,加快農村的城鎮化建設能夠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過,沒有農業的工業化為社會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僅僅因為農村的城鎮化而游離出來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又到哪兒去找工作呢?沒有工作可做,鄉里人為啥要跑到城鎮來呢?所以,要解決「三農」問題,就需要農業的工業化和農村的城鎮化,也就需要政府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即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的配套項目上有所作為。
農業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建設,都需要基礎設施的配套。尤其是農村工業,更要有與治理環境污染的基礎設施項目相配套。從農村工業企業的現狀來看,因為產品的成本高、技術含量低,經濟效益普遍不高,要它們承擔環境治理的責任,顯然不現實。主管農村工作的縣鄉一級政府,財政入不敷出,也沒有多少資金用於環境污染的治理上。所以我們認為,只有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東風,將中央財政和省市一級地方財政用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專項資金,集中起來,突出農業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重點,著力把配套的基礎設施搞上去。一些農村工業項目,如果不把環境污染問題解決,它就不可能持續發展下去。如果因為環境問題而被責令退出生產,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就會減少,農村居民的收入也會降低。農村工業發展困難,地方稅收也會減少,縣鄉財政將進一步惡化。如果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把配套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好了,農村工業就不會因為環境問題而退出生產,反而有條件擴大再生產,增加就業機會,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可見,轉變政府的思維方式和工作職能,確實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三農」問題的解決。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屬於政府工作的職能范圍,政府應該盡職盡責做好。一些農村中小學,因為縣級財政困難,由公辦轉為民辦,地方政府未能盡到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因此,地方政府需要而且必須加大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有困難的地方,上一級政府要加大財政轉讓支付的力度,保證農村義務教育的實施。目前,農村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基本上也是由農村居民個人承擔。所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義務教育和社會保障工作尚任重而道遠。鄉一級人民醫院,缺乏技術人員和醫療設備,難以承擔大病的治療任務,可以作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一部分。在人口較為集中的地方辦好中心醫院,以解決農村居民就醫難的問題。同時,也應該像城市社區那樣,建立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盡量做到農村居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所有這些,雖然不是短期能夠辦好的事情,但都是政府需要做而且也應該做的事情,政府要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地予以實施。
Ⅵ 如何理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答抄:(1) 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①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完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適應信息化時代發展。加快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優化產業就業結構。
(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遏制城鄉差距拉大趨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一個重要舉措。是擴大農村市場需求,消化富餘的工業生產能力的根本出路。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新型的城鄉關系的一個實際步驟。也是我們黨執政為民和代表最大多數人利益的集中體現。
(3)統籌區域發展的重大意義:
所謂統籌區域發展,就是中央政府從區域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將不斷擴大的區域差距重新回歸到民眾能夠普遍接受的范圍,從而逐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目標的動態努力過程。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合理人口,經濟,國土,城鎮格局,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Ⅶ 如何理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區域發展的重大意義
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我國實現工業化的新道路。工業化是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新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我國必須突破傳統工業化模式,走一條有時代發展特點、符合客觀規律和我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要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要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
體經濟的關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體現,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理念。解決「三農」問題,關鍵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吃透中央精神,掌握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始終不渝地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切實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真正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的民心工程。
統籌區域發展是應時之舉的另一個體現是,它是基於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基礎之上的正確決斷。在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統籌區域發展」是五個統籌之一。時下,十一五規劃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表示,編制區域規劃是十一五規劃工作的一個新任務,要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Ⅷ 「工業化建設擴展至農村」是什麼時候
到2020年,河南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是:農村經濟全面繁榮,糧食綜合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屬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左右,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民生活更加殷實,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左右,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低於36%,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較大改觀,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林木覆蓋率達到30%以上。農村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農村醫療體系和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民主政府建設水平全面提高,農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得到保障。初步建成農村生產發展,農民生活寬裕,鄉風民風文明,村容村貌整潔,管理科學民主,社會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