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中國如何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中國如何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發布時間:2021-02-19 10:36:09

『壹』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那些方面

很長慢慢看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歷史背景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時,我國農村社會生產力低,廣大農民的溫飽還難以保障,發展農業生產主要是解決農民的穿衣吃飯和糧食需求問題,建設新農村就是要維持農村和全社會的安定。正當幾億農民所關心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之後,農村生產力獲得了空前解放,農村各項事業都獲得了飛速進步,農民一直盼望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成了現實。這個時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兩個文明一齊抓。這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適應時代進步的要求而提出來的。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又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此次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
<一>是基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舉步維艱、農民收入增長困難重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任務艱巨,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如果這些問題和矛盾不根治、不解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就很難贏得主動、就容易出現波折。
<二>是基於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達2.6萬億元,這對於建設新農村非常有利,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加大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力度。否則,盡快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就會落空。
<三>是基於鞏固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加快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不僅是廣大農民的迫切願望,是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而且是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挑戰和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繼續通過改革找出路、通過創新促發展,積極建立起既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又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體制機制,使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四是基於緩解農村發展的資源、市場、體制三大制約,縮小日漸拉大的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一個基本事實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明顯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過去7年中減少了1億畝,人均下降到1.2畝,相當於世界平均值的1/3,而農村人口卻沒有減少多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57∶1擴大到3.23∶1;農村積累下來的種種矛盾,已經向國民經濟發出了強烈的預警信號。因此,中央審時度勢的提出,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與城市不同,應與農村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對農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既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改變我國農村落後面貌的根本途徑,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綜合性措施。
四、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十五"發展期間以來,我區在發展農村經濟和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取得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來,中央和自治區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出台和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和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4年,我區農業增加值由達到67.2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290.5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20元。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區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農網改造、林業生態建設、人畜飲水改造、縣鄉道路建設、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小康住宅建設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同時不斷加大農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產田得以改良,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發展有了後勁,可持續發展有了保證。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我區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建設、遠程教育網路建設、電化教育設施投入成為各地農村投資的重點。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培養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文化生活進一步改善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廣大幹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動廣泛開展,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實行村民自治,村務公開,農村基層民主得到發展。與此同時,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隨著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更加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行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那些方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片面地理解為單純的新村莊建設,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農村社會事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要建立五大機制:
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投入機制;
建立黨和政府各工作部門合力、協調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工作機制;
建立引導農民在國家政策扶持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依靠自己辛勤勞動建設自己幸福家園的激勵機制;
建立引導全社會力量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參與機制;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經濟和社會管理體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對以前概念的簡單重復,而是有著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徵。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全面、系統且完整。新農村建設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從農村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

『貳』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今後五年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自身活力,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加快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就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我國農業的發展始終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雙重任務。因此,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基本目標。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在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在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的同時,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新農村建設必須伴隨一系列體制創新,其中一大任務就是推進以鞏固稅費改革成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今年是「十一五」時期的第一年,全國將全面免徵農業稅,這是國家、集體與農民三者利益關系的一次重大調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進涉及面更廣、層次更深的農村綜合改革的任務。取消農業稅的積極意義顯而易見,但也使農村原有的深層次矛盾凸顯,並引發了大量的新情況、新問題,如全部取消農業稅後,如何遏止各種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卷土重來,避免農民負擔反彈;怎樣從財力上保證基層組織正常運轉。圍繞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推動農村綜合改革,是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的重點之一。中央已經明確,2006年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將著力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幹高效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統籌推進農村金融等其他各項改革。同時,加大對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力度。只有下決心深化改革,推進體制創新,才能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已經取得的成果,才能保證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順利推進。

要在著力解決直接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各類生產生活問題的基礎上,切實加強鄉村規劃,使鄉村的建設和管理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鄉村建設規劃的實施是一項長期任務,既要著眼於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願,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堅持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則,又要便於農民生產生活,體現地方特色。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要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建設新農村,離不開新型的農民,良好的社會風貌,完善的村民自治機制。要通過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要通過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活躍農村健康的文體活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完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等措施,在農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使新一代農民有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要發展基層民主,通過完善「一事一議」和村務公開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

正如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的那樣:「中國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事關全局,只有真正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我們要在中央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和農村改革的推動下,在2006年以至未來五年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把握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主動權。

『叄』 應該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是正確的

要進行正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要改變的便是我們的思想與認識。建設社會主版義新農村,是貫徹權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如果忽視農民群眾的願望和切身利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無法落實。遠景設計研究院建議應當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肆』 如何改造傳統農業

向現代化農業抄發展。

  1. 傳統農業特點:襲以人工為主要勞動力,自給自足、自產自銷……

  2. 現代農業特點:機械化、規模化、組織化、專業化……

    機械化:以機械取代人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有利於規模化生產。

    規模化:改變一家一戶三兩畝地的零散經營模式,通過流轉方式使土地適度規模集中,有利於機械化、集約化生產。

    組織化:改變單家獨戶經營模式,把農戶組織起來,把土地集中起來,形成全力生產、闖市場。

    專業化:改變一家一戶什麼都生產、什麼都准備的形式,形成一村一業,一鄉一品,生產、市場、加工以及各環節細分,專業化、流水線式發展農業。

『伍』 如何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關鍵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這五句話20個字,內涵豐富,不僅勾畫出了現代化農村的美好圖景,而且提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系統思路。
十七大強調,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實現農業現代化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唯有從實際出發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確選擇。綜合國內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經驗,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內涵和總體思路可以概括為: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是黨中央對統籌城鄉發展提出的新方針和新要求,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富裕的根本途徑,為下一步推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貫徹這一新方針和新要求,應著力推進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著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著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著力推進城鄉勞動力就業一體化、著力推進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又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重大歷史任務,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要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積極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行動。

『陸』 怎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呢

社會主義新農村該怎麼建?

www.XINHUANET.com 2005年12月07日 08:47:09 來源:經濟日報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背景色 】 【留言】 【評論】

———訪經濟學家韓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建議》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
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那麼,如何將這幅藍圖變為現實呢?記者采訪了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的經濟學家韓俊。

韓俊認為,從《建議》對新農村描述的20個字里可以看出,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完成這個系統工程,實現建設新農村的宏偉目標,「十一五」期間要突出抓好「六新」,即培植新優勢、培育新農民、發育新組織、形成新機制、資源新配置、塑造新風貌。

培植產業發展新優勢是建設新農村的經濟基礎

韓俊分析說,建設新農村的物質前提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有發展富民優勢新產業,新農村的建設才有產業支撐。

發展富民優勢新產業,必須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程。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與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產品品種,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推動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新時期培植新優勢產業的范疇經過探索會不斷擴大,尤其是在初級農產品的加工轉化、農產品的現代流通方式、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優勢農產品出口、鄉鎮企業、農村二三產業和勞務輸出等方面,都是培育新優勢產業的著力點和增長點。

培育新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根本措施

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要把培育新農民當作一項根本措施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為增產增收和改變鄉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韓俊說,毋庸諱言,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慢、農民增收難與農民素質不高有直接關系。「十一五」期間,一定要把開發農村人力資源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根本,首要的是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要讓所有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

要按照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標准,培養新型產業農民和務工農民,大力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有針對性地舉辦相關技術培訓。

他認為,要將農民工培訓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增加政府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投入。

發育新經濟組織是建設新農村的有效途徑

韓俊說,要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組建新經濟組織來提升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應當盡快制定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法,在法律上明確其財產關系和責任形式,明確其與政府的關系,明確政府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政策。根據《民法通則》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既有社會團體法人公益性的屬性,也有企業法人經營和營利的屬性,應賦予農民合作組織獨立的合作社法人的法律地位。為了使合作社能在經濟上逐漸自立,各級政府必須在稅收優惠、財政補助和金融支持方面給予必要的扶持。

韓俊特別強調,為了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要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出發,以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形成合理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為目標,加快培育新的農村金融組織。農村信用社要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特別是在提高對農戶的貸款覆蓋面,滿足農民的資金需求方面有實質性進展。切實加大中國農業銀行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農業發展銀行應真正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鼓勵、支持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發展,充分發揮小額金融的作用。適當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准入門檻,發育、培養民間金融機構,放寬民間資金進入金融業的限制。

以城帶鄉新機制是建設新農村的有力引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進一步調整城鄉關系,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市對農村發展的帶動機制。這也是保證城鎮化健康發展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他認為,城市帶動農村發展,關鍵是為農民進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為農民進得來、留得住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若城鎮化率按年均增加1個百分點計算,202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57%,城鎮總人口8.28億,比2002年增加3.26億。這意味著從現在到2020年,將有2.89億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

要對現行的一些政策措施進行清理,清除農民進城的障礙,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疏通農民進城的渠道。要調整城市建設的思路,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城市的財政支出和各種公共服務不能僅考慮城市戶籍人口的需要,應該有效服務於全社會。應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進城農民視同常住人口對待,應把外來人口對住房、就學、醫療等設施的需求納入城市建設規劃。要進一步放寬農民進入大中城市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在大中城市的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應給予辦理城鎮常住戶口,逐步實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職業為戶口准入條件。

資源新配置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舉措

韓俊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和國民收入分配中所處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財政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

在取消農業稅以後,不要急於對農民開征新的稅種,「以稅惠農」應該成為今後國家財政對農民支持的一項重要政策;

切實增加對農田水利、鄉村道路等小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要將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級政府基本建設投資的范疇;

加快實行免費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在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的基礎上,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

改善農村醫療條件,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要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使農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

完善對農村困難群體的救助體系,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縮小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終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對「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保證財政支持「三農」支出的增長幅度不低於財政總支出的增長幅度,並開辟新的財政支農資金渠道。

塑造新風貌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要求

未來新農村的面貌是什麼樣的呢?韓俊形象地回答說,新農村是陽光的、健康的、文明的農村,是「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農村。

人與環境有一種互動的關系。

長期以來,一些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一直不盡如人意。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代,應該大力改善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了。

要建設新農村,必須在農村廣泛開展塑造新風貌活動,使農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要大力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促使新風尚蔚然成風,不斷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

全面啟動鄉鎮基層政權組織改革,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要以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為重點,加快鄉鎮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強化鄉鎮政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緊緊圍繞服務群眾這個中心,切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和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堅持村務公開等公開辦事制度,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記者 李力)

『柒』 什麼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怎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找到一些,不知能不能幫上你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只有近8億農民全員加入現代化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後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為此,中央審時度勢,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今後我國農村勾畫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歷史背景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時,我國農村社會生產力低,廣大農民的溫飽還難以保障,發展農業生產主要是解決農民的穿衣吃飯和糧食需求問題,建設新農村就是要維持農村和全社會的安定。正當幾億農民所關心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之後,農村生產力獲得了空前解放,農村各項事業都獲得了飛速進步,農民一直盼望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成了現實。這個時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兩個文明一齊抓。這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適應時代進步的要求而提出來的。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又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此次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
<一>是基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舉步維艱、農民收入增長困難重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任務艱巨,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如果這些問題和矛盾不根治、不解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就很難贏得主動、就容易出現波折。
<二>是基於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達2.6萬億元,這對於建設新農村非常有利,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加大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力度。否則,盡快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就會落空。
<三>是基於鞏固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加快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不僅是廣大農民的迫切願望,是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而且是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挑戰和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繼續通過改革找出路、通過創新促發展,積極建立起既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又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體制機制,使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四是基於緩解農村發展的資源、市場、體制三大制約,縮小日漸拉大的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一個基本事實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明顯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過去7年中減少了1億畝,人均下降到1.2畝,相當於世界平均值的1/3,而農村人口卻沒有減少多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57∶1擴大到3.23∶1;農村積累下來的種種矛盾,已經向國民經濟發出了強烈的預警信號。因此,中央審時度勢的提出,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與城市不同,應與農村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對農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既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改變我國農村落後面貌的根本途徑,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綜合性措施。
四、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十五"發展期間以來,我區在發展農村經濟和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取得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來,中央和自治區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出台和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和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4年,我區農業增加值由達到67.2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290.5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20元。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區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農網改造、林業生態建設、人畜飲水改造、縣鄉道路建設、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小康住宅建設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同時不斷加大農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產田得以改良,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發展有了後勁,可持續發展有了保證。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我區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建設、遠程教育網路建設、電化教育設施投入成為各地農村投資的重點。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培養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文化生活進一步改善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廣大幹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動廣泛開展,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實行村民自治,村務公開,農村基層民主得到發展。與此同時,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隨著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更加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行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

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時期新階段的重大歷史任務。作為貧困地區要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行動最易見效的事情抓起,從農民最積極、幹部最主動、條件最成熟的地方抓起,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滿足農民需求,發揮農民作用,代表農民利益,讓農民得到實惠,調動農民積極性,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是發展現代化農業,形成產業發展新格局。「生產發展」是新農村的要義之首,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農民集體化程度不高,現代化農業發展步伐緩慢,應全面加強農村生產力建設,針對制約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突出問題,抓住支柱產業培育、特色基地壯大、龍頭產業經營、科學技術長入、基礎建設完善等關鍵環節,採取綜合措施,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南召的「三村」(移民新村、特色經濟專業村、文明新村)建設已走在全省新農村建設的前列,可資借鑒,就是緊緊抓住上級政策機遇,對以工代賑、人畜安全用水、國債沼氣、退耕還林等重點項目,集中捆綁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發展現代化農業夯實基礎。應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廣辟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途徑,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尤其是既要依託資源優勢發展現代化農業,又要敢於「無中生有」,跳出資源依附圈子,大力開發綠色產品、有機產品,把經濟觸角延伸到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

二是大力推進文化建設,實現農民生活水平新提高。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改善消費結構,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豐富內涵在於,除群眾的特質需求得到滿足後,更要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偏低,物質文化生活相對貧乏,應用組織經濟工作的理念和思路,組織好文化事業發展。近年來,南召縣採取了招商引資的方式,建成了縣綜合文化中心,改建了縣電影院、縣劇院,輻射帶動全縣鎮、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蓬勃發展。應堅持以項目為支撐,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築牢文化陣地,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應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加強政策調控,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培育特色文化產業,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應加強縣、鄉、村各級文化大院建設,深入開展文化下鄉、廣場文化、文化進社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充分挖掘、整理、利用民間藝術項目和民間傳統工藝。應完善配套縣鄉廣電光纜聯網,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擴大廣播電視覆蓋面,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加強宣傳教育引導,促成鄉風民俗新風尚。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造就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貧困地區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多子多福等傳統觀念和聚眾賭博、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陳規陋俗,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計劃生育、社會穩定等工作難度,必須盡快破解,加快「鄉風文明」趨向步伐。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文化事業,倡導健康文明的新風尚,提高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培育造就新型農民。應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導科學、文明,克服愚昧、落後,並採取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民間協會等多種措施和機制,把政府疏於管理又管不好的事情交給民間組織管理,營造人人講文明、自覺樹新風的濃厚氛圍,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四是加大資金投入,催生鄉村面貌新變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貧困地區農村公益事業投入普遍不足,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和環境、醫療、村容村貌等狀況相對落後。應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衛生、教育、醫療等公共基礎設施;加大對農村道路、安全飲水、農村能源、改廚改廁等設施的投入;完善電力、廣播、通訊、電力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環境建設,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溝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強危舊房屋更新改造,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生活環境,為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奠定物質基礎。在村鎮發展上應堅持規劃先行,既要認真規劃好新農村試點,做到典型示範帶動,又要規劃好每一個新農村的發展規劃,努力實現統籌發展。在資金投入上,既應加大政府投入,還應採取在外老鄉捐助、大企業贊助、對口單位幫扶等多種形式注入資金,更應調動廣大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激情和熱情,挖掘潛力,踴躍投資投勞,從綠化、美化、亮化等具體環節入手,改變農村面貌。

五是實施民主管理,健全鄉村治理新機制。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加強基層民主和基層組織建設,創建平安鄉村、和諧鄉村,是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部分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強,加上農民自身素質較低等方面的限制,基層民主管理意識不強,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困擾。應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務公開制度,開展普法教育,確保廣大農民群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應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統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全面增強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活力。特別應注重實效,杜絕形式主義,在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時,既要按照新農村的標准嚴格要求,又要切合實際,切實可行,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搞強行攤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後難,分步實施,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因勢利導,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範帶動,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扎實推進,務求實效。

下面有幾個公務員的網站,裡面有很都東西,看看吧,也學對你有幫助http://www.gwy8.com/XSLW/GLL/200604/25628.html
http://www.jinxiyu.com/
http://www.91fw.cn/Article/ShowSpecial.Asp?SpecialID=2
不知能不能幫上你

『捌』 如何堅持做好 三農 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簡答題

網路找答案。這個還不好答,每天新聞都可以看的到。

『玖』 社會主義新農村如何建設

社會主義抄新農村建設,苻合襲國家對農民建設的條件和要求,根據當地生活條件,和發展情況來建設,主要的農村經濟情況。中國是大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靠國家投資,靠國家扶貧的確是不現實的。當地政府不能糊作為,也不能亂作為。根據條件規劃庄基地安置在一起,自建點小院落,這樣可以減輕農民負擔,也可以減輕國負擔,並且不浪費材料。

閱讀全文

與中國如何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