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浙江新農村建設任務

浙江新農村建設任務

發布時間:2021-02-22 15:19:45

❶ 浙江省農建建設的政策變遷路徑

「土地是一切產生和存在的源泉」,自古以來政權的斗爭與土地的斗爭連在一起。因此,共產黨從建黨以來一直把土地問題放在重要地位,不斷完善土地政策,解決好土地問題,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要求。
一、國民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帝國主義勢力重新加強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和政治壓迫,在國內各派軍閥連年混戰,中國經濟發展陷於停滯甚至是倒退的境地。加上地租和高利貸的盤剝,中國的農業日益陷入嚴重的危機。在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下,土地日益集中到極少數地主手中,農民對土地的渴望更加強烈。
「共產黨必須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取消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作為黨的最主要任務,並先後發動和領導了百餘次武裝起義,打倒土豪劣紳,分配田地浮財。雖然大多數起義因為敵人的鎮壓或准備不足而失敗,卻宣傳了共產黨的土地革命主張,為以後的土地政策的制定積累了經驗。
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
1928年11月毛澤東在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提出應把武裝斗爭、建立根據地和開展土地革命三者結合在一起。
1929年12月湘贛邊蘇區政府制定《井岡山土地法》,這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紅色政權後制定的第一個土地法。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禁止買賣土地;除老幼疾病沒有耕種能力及服公眾勤務者外,其餘的人一律強制勞動。《井岡山土地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中國農民分配土地的神聖權利。1929年,根據中國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農民問題決議案》關於「沒收一切地主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的精神,結合贛南土地革命的經驗將《井岡山土地法》中「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了中農及富農,受到了廣大農民及富裕中農的歡迎。
1936年7月22日《中共中央關於土地政策的指示》中規定:沒收一切漢奸、賣國賊的土地及財產;對地主階級的土地、糧食、房屋、財產一律沒收;對於自由職業者、技術人員、教員、醫生、學生、小商人、手工業者等小業主的土地應給予保護,不準沒收;富農的土地及多餘的生產工具不得沒收。這一決定進一步發展完善了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極大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為取得土地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中國農村經過土地改革,解除了封建制度對生產力的束縛,極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黨和政府為了引導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改變農業的落後面貌,在農村開展了互相合作運動。從1953年起,各地開始普遍試行土地入股、統一經營,成立了有較多公共財產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全國基本實現初級合作化,同年秋又實現了高級合作化。農業生產合作化的實行提高了抵禦災荒的能力,使農業有力量得以擴大再生產。但中國這場社會大變革由於對農村情況估計過於樂觀,到1955年下半年後,脫離實際的傾向越來越嚴重,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運動,強調「以糧為綱」,把糧食高產作為首要目標,與此同時,人民公社運動席捲了全國,原有生產隊集體財產一律無償歸公社所有,實行單一公社所有制、公社統一核算,貧富拉平;社員的自留地被取消,自養的牲畜、自營的林木及較大的生產工具收歸社有;實行供給制或半供給制。這些錯誤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損害了農業的利益,農業生產元氣大傷。
為糾正農業合作化後期以來農村工作上的失誤,中共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步驟,推行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1980年9月14日,中央召開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專門討論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問題。並發布了座談紀要《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文件指出:實行包產到戶是聯系群眾、發展生產、解決溫飽問題的一種必要措施。黨中央正式決策在全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至此,中國的土地政策基本趨向成熟、完善。

黨的十六大以來,浙江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統籌城鄉興「三農」的政策,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對「三農」的帶動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速。 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35元,連續22年居於全國各省區首位;農村全面小康的實現度達到68.1%,也居全國各省區之首。

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業增長方式加快轉變

把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線。做大做強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竹木、花卉苗木、蠶桑、食用菌、中葯材等十大優勢主導產業。目前,這十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畝均收入超過了1500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的強縣強鎮,進一步提升農業的塊狀經濟發展水平。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優化配置。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000多家農業企業、50多萬農戶在省外經營種養業,建成各類基地2000萬畝左右。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努力開拓國外市場,加快外向型農業發展,農副產品出口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的態勢。2006年,全省農副產品出口額60.2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103.7%。

把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作為建設農業的緊迫任務。率先頒布《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分散農戶的市場談判地位。積極構建「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經營體系,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11066個,帶動農戶780萬戶,建成產業化基地1828萬畝,其中,農業龍頭企業5049家,銷售收入1106億元,28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915家,帶動農戶211萬戶;農產品行業協會50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65個;產業化帶動農戶472.26萬戶。針對單個合作社服務能力和服務范圍的不足,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著力構建現代農業服務平台,加快組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供銷合作社為依託、農村信用合作社為後盾、政府部門公共服務和管理為保障的服務聯合體。今年全省在18個縣市開展試點。

把培育現代生產主體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積極推進市場化土地流轉和企業化規模經營,到2006年底,全省耕地流轉面積35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5.0%;實行適度規模經營(面積10畝以上)耕地面積246.3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0.3%,規模經營種養大戶23.4萬戶。引導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過去五年每年投入農業的工商資本在120億元以上。加大對農業創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從2006年起對就讀大中專院校農業種養專業類學生實行免交學雜費的政策,2007年又擴大到園藝類的花卉、果樹、蔬菜等專業,鼓勵他們學成後在現代農業領域創業。

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強大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服務平台建設,實施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十大農業科技專項,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以上。啟動實施「百萬農民信箱」工程,2006年底注冊用戶達到136萬戶。加快推進農業標准化步伐,農業標准化推廣面積達到1249.2萬畝。針對欠發達地區基層農業科技力量薄弱的問題,從2003年起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並於2005年向全省推廣,實現鄉鄉都有科技特派員,促進了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和完善首席專家、推廣教授、科技特派員和責任農技員制度,積極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推廣組織、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多方參與的區域性專業性和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推廣組織。

把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保障。先後啟動實施標准農田建設、千庫保安、千萬畝十億方節水、百萬畝標准魚塘改造和標准漁港建設等工程,農業的生產條件和防災抗災能力大大增強。全面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補償標准提高到12元/畝。加快推進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累計已經建成標准農田1430萬畝,連續10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二、大力發展區域特色塊狀經濟,縣域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

做大做強特色塊狀經濟。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依託,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把鄉鎮企業、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了工業化支撐城鎮化、城鎮化提升工業化的發展格局,特色塊狀經濟為農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和就業門路。鄉村企業蓬勃發展,經營管理機制日趨規范,技術創新和競爭能力不斷提高。2006年,全省共有各類鄉村企業113萬家,從業人員1300萬人,實現增加值7366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47%。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到35.2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44萬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涌現出了一批農產品名牌產品和知名商標。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超過80%。

積極培育「中心鎮」。充分發揮中心鎮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企業集中和產業集聚,提升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全省共有268個鎮進入全國千強鎮行列。新城鎮成為農民務工經商的廣闊天地,這兩年每年新增轉移農業勞動力50萬人,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水平達到70%以上,全省城市化率達56.5%。2006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重點培育200個左右有區位優勢和特色產業支撐的中心鎮,進一步優化城鄉人口和生產力的空間布局,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極、農村人口的集聚點和公共事業服務中心。目前已經啟動141個中心鎮的建設試點。

積極發展「農家樂」和來料加工等二三產業。順應城鎮消費升級的趨勢,發揮農村山水景觀、農耕文明、人文歷史等優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業,把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遊業作為新產業,引導農民和村集體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發展農村第三產業。2006年,全省累計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村(點)2084個,經營農戶14678戶,直接從業人員72557人,營業收入24.6億元。同時,針對廣大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富餘婦女勞動力多的特點,積極發展來料加工業,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鼓勵農民創新創業。全省共有個體工商戶接近180萬戶,從業人員364.8多萬人;私營企業40萬戶。個體私營經濟約佔GDP的60%。省外、國外經商創業人員400萬左右,投資總額已超過1萬億元,其規模相當於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總量。這些務工經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農民,他們為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深入推進「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農民就業增收能力不斷提高

2004年,省委、省政府實施「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培訓100萬現代農民,新增轉移就業400萬農民,提高500萬農民工的就業技能。近年來又根據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要求,轉變培訓思路、提高培訓標准、改進培訓方式,推進農民培訓由適應性培訓向戰略性培訓轉變。到2006年底,全省已培訓農村勞動力640.9萬人,培訓後實現轉移就業的178.8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培訓農民59.5萬人,轉移就業培訓資格證書發證率達到74.61%。

圍繞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發展服務業,開展農業剩餘勞動力培訓、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督促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計提培訓經費用於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培訓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經營者、合作社社長,使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圍繞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業,重點培訓「4050」農民,擴大中老年農民就業。採取政府發放培訓券、企業訂單培訓等辦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覆蓋面,對未升入大中專院校的農民子女開展6個月至1年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扶貧助學行動計劃」,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全面實行就業政策、失業登記、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和勞動用工管理的城鄉「五統一」統籌就業制度和農民工無「證卡」就業制度,推動勞動就業服務網路延伸到鄉鎮,為農民提供有效就業信息中介服務。實施百萬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養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00萬人。

四、大力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農村環境面貌和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變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決策,計劃用5年時間整治10000個村,並把其中的1000個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快建設規劃科學、環境整潔、設施配套、服務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社區。加大各級財政對村莊整治建設的投入,至2006年底,全省累計投入村莊整治建設資金555.61億元,各級政府投入佔到1/3。注意把「萬里清水河道」、「千萬農民飲用水」、「鄉村康莊」、「生態富民家園」、「百萬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沼氣」等工程與「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配套實施,形成了城鄉統籌建設和各方協同建設的局面,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五、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

大力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200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農村中小學食宿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愛心營養餐」),計劃三年內投入資金32億元,全面提高農村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2006年秋季起,全省城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全部免收學雜費,513萬名中小學生免交了學雜費;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深入實施「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兩年內全省將安排專項財政資金10.2億元以上。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衛生服務。2005年,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路,把鄉鎮衛生院改造成為社區服務中心,把村衛生室改造成為社區服務站。目前,有1751萬名農民享受了免費體檢,12項公共衛生服務達標率達到80.6%。建立農村社區責任醫生制度,加快培養社區全科醫生。實行農民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健康體檢制度。

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實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工程」,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發展民間自辦文化,深入推進文化下鄉。2005年起,還開展「雙萬結對共建文明」活動。今年上半年,各地組織開展種文化百村賽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養了一大批不走的農村文化能手。

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省共有農村低保對象53.98萬人,平均低保標准每月149.65元,實現了應保盡保。率先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以來新增的被征地農民實行「即征即保」,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234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保障,其中196萬名被征地農民參加了基本生活保障,有88萬人已按月領取基本生活保障或養老金。2003年率先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全省87個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全部建立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2936萬人,參合率達86%,人均籌資水平達到81元。推進職工社會保險向農民工覆蓋。2006年底,農民工參加工傷險145萬人,參加醫療保險200萬人。完善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制度。2006年底,全省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92.4%,年人均集中供養標准5005元。

六、積極創新農村民主形成,農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積極創新農村基層民主形式。推進村務公開的內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全面推行村級會計委託代理制、電算化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全面實行村委會直選,創造村級民主懇談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廣泛參與的民主形式,推行村幹部「雙述雙評」、村務監督委員會等民主監督辦法,大力推進村務決策和管理民主化,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積極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大力推廣新時期「楓橋經驗」,探索依靠農民群眾,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有效機制。

大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著力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推進廉政文化進農村。開展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努力提高基層幹部的素質。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辦公場所建設,做到全省村村都有活動場所。

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積極探索資源開發、資產管理、資本經營、社區服務等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子。針對城市化推進中城郊村集體資產管理和分配出現的新問題,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保障農民享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目前全省700多個村完成了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省財政每年拿出6000萬元專項資金,對經濟薄弱村村級組織運轉和村幹部報酬進行補助。

全面建立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從2004年起連續三年從省、市、縣、鄉鎮四級機關抽調機關幹部,為全省每個行政村派駐1名農村工作指導員,履行村情民意調研、政策法規宣傳、富民強村服務、矛盾糾紛化解、民主制度規范、組織建設督導等六方面職責。積極推進鄉鎮農村工作指導員專職化,60%的鄉鎮建立了專職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

七、大力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欠發達地區加速發展

大力推進下山搬遷脫貧。省政府每年都把下山搬遷5萬人作為政府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把下山脫貧與工業化、城市化結合起來,以高山遠山區域、重點水庫庫區、地質災害隱患區域的整體搬遷為重點,依託縣城、中心鎮和工業功能區建設下山移民小區,促進下山農民進城落戶、轉產轉業,實現易地致富。推進整村搬遷,加快下山脫貧小區建設,對搬遷村莊的交通、水利、通訊等項目資金應轉用於下山脫貧小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以小戶型、農民公寓、廉租房等方式,降低搬遷成本,促進低收入農戶搬遷。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下山搬遷農戶8.2萬戶、29.71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下山移民3.93萬人。

促進低收入農民轉移就業。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協作、企業參與」的方式,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就業致富。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培訓農民244萬人次,40.3萬農民通過培訓實現了轉移就業。開展低收入農戶普查,建立低收入農戶檔案,推行「一戶一策一幹部」的針對性扶貧。鼓勵企業定向招收農村低保戶勞動力,符合條件的企業享受促進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

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充分發揮欠發達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選派科技人員到欠發達鄉鎮任職,2003-2006年,共到位專項資金3184萬元,實施科技項目665項,引進新品種新技術2474個,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積極利用欠發達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優美的生態資源,扶持發展來料加工業和休閑旅遊業,促進農民增收。僅2006年一年,211鄉鎮年規模型來料加工企業吸收勞動力7.2萬人,發放加工費2.2億元。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結對幫扶的力度。發揮「省管縣」的財政體制優勢,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特色產業培育的財政扶持力度。「十五」時期,省級財政用於支持欠發達地區及海島地區的支出累計達336億元,年均增長17.7%。深入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加強區域協作,引導發達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組織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發達地區轉移。

八、不斷深化城鄉配套的體制改革,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加快建立

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今年全省2/3的新增財力要用於民生問題。2006年,全省各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到373.5億元,比上年增長19.9%。今年,全省財政預算內「三農」投入預計達41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成為財政投入的重點。加大對鄉鎮尤其欠發達鄉鎮的轉移支付,提高基層政權的運轉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率先終結農民「皇糧國稅」。按照平等城鄉居民稅賦的要求,以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為取向,自2001年率先停徵欠發達地區農業特產稅和屠宰稅起,從局部地區到全省范圍、從少數稅種到全部稅費、從「減調改穩」到全面停徵,率先邁出免除農業稅收的破冰之步,2005年全面停徵農業稅收,成為全國第一個終結農民「皇糧國稅」的省份。

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推進以改革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縣鄉財政體制和化解鄉鎮債務、建立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為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增強鄉鎮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職能,基本消除農民負擔反彈的基礎。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省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免費義務教育實行全額轉移支付。加大對村級組織的財政扶持力度,省財政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經濟薄弱村的村級組織運轉。

著力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新型合作金融體制基本建立,農村信用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信貸主力軍作用。針對農業種養大戶投入增多、風險增大的趨勢,2005年開展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試點,首創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共保經營模式,2006年12個縣開展試點,今年又擴大到32個縣市。2006年推行政策性農房保險制度,至2007年2月,全省已有757.1萬戶農戶參保,參保率71.7%。支持和鼓勵創新信貸支農產品,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方式,增加農村小額信用貸款供給。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在不斷增加公共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同時,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開展萬家工商企業與村結對,以經濟顧問型、產業帶動型、合作開發型、直接參與型、公益捐助型等方式參與新農村。開展萬個城鎮文明單位與村結對。今年上半年,工商企業和社會各界資助新農村建設金額達到5.3億元。實現萬名科技人才送科技服務到農村,浙江大學、浙江工大、浙江林學院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紛紛與地方建立共建新農村。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民間慈善組織、企業家紛紛開展扶危濟困,弱勢群體得到及時救助。

❷ 浙江新農村建設資金短缺的現狀有哪些啊 網上都找不到,幫幫忙啊,寫論文呢 急啊

黑龍江省肇東市海城鄉長興村52歲的村民劉國梁,很想養一頭奶牛創些副業收入,買上幾件像樣的電器。可是,當地的信用社以缺少有價值的抵押物為由拒絕了他的貸款請求。劉國梁說:「也許,我只能靠種地活著了,我沒有本錢去干別的。」

春節以來,肇東市農村信用聯社向當地農民發放了2.5億元貸款,但估計僅能滿足一半左右的需求。聯社副主任胡喜慶說:「我們已經盡力了。」盡管城市開發一擲億金,但在廣大農村,幾百元的購買種子和化肥的錢卻讓許多農戶一年都喘不過氣來。

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已於3日下午開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今年兩會的主要議題之一。「農村建設資金匱乏,不僅僅是長期以來的工農產品剪刀差所致,金融機構吸收農村儲蓄外流也是重要原因。」全國政協委員龍超雲說:「資本的逐利性,使廣大農村被遠遠拋在了城市的後面。」

據統計,1998年以來,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共撤並了3.1萬個縣及縣以下機構,剩下的也只存不貸,2004年,各類金融機構向農村放款僅9843億元,只佔總量的5.5%。目前,農村主要靠農村信用社放貸苦撐。然而,盡管農村信用社的網路已覆蓋了廣大農村地區,但是每年能夠獲得其貸款支持的農戶只佔農戶總數的25%左右。

隨著國有商業銀行大舉撤離農村,農村資金每年通過餘下的國有銀行網點和郵政儲蓄被大量抽往城市,農村信用社也通過轉存中央銀行等方式獲取存貸差額利潤。匯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的調查表明,以2002年為例,通過以上三種渠道從農村流出的資金大約8000億元。

中國農村金融的供需矛盾,為非正規的「地下」金融機構的活躍創造了條件。據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的研究報告,目前中國農民來自非正規市場的貸款大約為來自正規信貸機構的4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在一份對15個省份24個市縣的一些村莊的調查報告中說,民間借貸的發生率高達95%。

「解決資金的來源問題,是新農村建設的最現實也是最關鍵的方面之一,」全國政協委員李慕唐說,「僅靠國家的財政投入是遠遠不夠的。」據一些專家估算,未來五年,新農村建設所需的資金規模將達數萬億元之巨,這需要國家財政、金融機構以及社會資本的共同投入。龍超雲委員建議,應當盡快改革和創新農村的金融體制,徹底扭轉中國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離農傾向,通過稅收等政策引導商業銀行把一定比例的貸款投向農村。

❸ 同樣是新農村建設的扶持,全國農村什麼時候才能發展得像浙江農村那樣好

只能說任重道遠,可能再過10年20年才差不多吧。

❹ 浙江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是什麼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策問答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是什麼?
答: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其總體目標。這20個字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實現這五句話提出的要求,就是農村各方面實現協調、全面發展的過程。
「生產發展」,新農村的物質基礎。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要達到生活寬裕的目標,就是要千方百計開辟各種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鄉風文明」,提高農民整體素質。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內容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
「村容整潔」,改善農民生存狀態 ,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的要求,最主要的是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管理民主」,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所在。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把握的原則是什麼?
答:要把握好五個「堅持」原則:一是堅持發展經濟,富裕農民;二是堅持政府引導,農民主體;三是堅持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四是堅持循序漸進,務求實效;五是堅持節余資源,持續發展。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內涵是什麼?
答: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這20字方針,既是我國新農村建設長期的奮斗目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各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為因果,主要包括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構築新設施、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等方面的豐富內涵。發展新產業,就是要打牢物質基礎,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著力點。建設新村鎮,就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農村的發展得到合理規劃。構築新設施,就是要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包括清潔安全飲水、道路交通、電力、信息網路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培育新農民,就是要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推進農村科技推廣和醫療衛生體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講文明」的新型農民。樹立新風尚,就是要加強和完善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倡導新風尚。
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路是什麼?
答:在指導思想上,明確了一個基本認識,即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生產力,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新村莊建設;強調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推進。在具體工作思路上,不僅注重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改變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僅重視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而且重視在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強調繼續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不僅強調立足於促進農業和農村自身的改革與發展,而且重視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不僅強調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而且注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倡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不僅立足於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而且謀劃長遠,提出了保障新農村建設持續進行的政策框架。
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什麼?
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的共同行動。但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廣大農民群眾,要引導農民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自己美好的家園。

六、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能得到哪些實惠和好處?
一是可以享受到完全取消農業「三稅」的實惠。在全國范圍內將全面取消農業特產稅、牧業稅和農業稅,使農業「三稅」劃上了歷史的句號。
二是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國家財政的直接補貼。國家繼續強化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加大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和財政困難縣的獎勵補助力度;加大農業綜合支持和服務能力建設力度,增加農田水利、農業科技、扶貧開發和農業投入,完善減災防災體系、動物防疫體系和農村流通體系,加強飲水安全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可以在教育、醫療、保障和文化服務上得到直接好處。國家實行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同時,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中央和地方財政將較大幅度提高補助標准,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加快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和農村醫療求助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農村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建設,逐步做到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
四是可以享受到國家公共財政對農村的更多支持。2006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廣大農民都可以從中央的這些惠農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好處。
七、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如何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
答:一是認真組織學習,不斷激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黨組織要帶領村「兩委」成員和廣大黨員認真學習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做到先學一步,學深一點,同時幫助廣大農民搞好學習,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主要措施,以及給廣大農民帶來的實惠,深刻認識農民自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進而把廣大農民動員起來、組織起來,積極投身到建設新農村的偉大實踐中來。
二是增強創業能力,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要努力實現生產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廣大農村黨員、幹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骨幹力量。因此,要選好配強農村基層幹部,積極發展新黨員。選拔農村基層幹部要突出「發展能力強、奉獻精神強和公道正派理念強」的要求,發展農村黨員要在堅持黨員標準的前提下,突出「帶頭致富能力強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能力強」的要求。同時,加強對現有農村基層幹部和黨員的培訓,努力使他們掌握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以過硬的本領積極投身到全民創業行動中來,以實際行動促進新農村建設。
三是發揮示範作用,不斷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開路先鋒。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帶領黨員幹部,組織農民深入討論研究,制定好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要動員廣大黨員幹部當好新農村建設的開路者,要求農民做的,自己先走一步、先做一點,要求農民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當好幫帶者,積極參加「雙培雙帶」先鋒工程,帶領群眾共同創業;當好保護者,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讓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首先得到實惠;當好調解者,積極化解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

❺ 外省人在浙江農村買了舊房子,現在要新農村建設,那我的房子會得到怎麼樣的賠償

首先,對於新農村建設,他房子不是隨意的拆遷,拆遷也不是隨意的賠償,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三農」發展,改變農村面貌,說到底是為農民造福,比如說建設農民新村,是村裡統一規劃、開發建設房子,多數是精裝別墅或者公寓,然後按照家庭人口等條件免費分配給村民,新農村建設在住宅建設上也是拆遷,但是是以舊房換新房,用平房換樓房

其次,在農村裡面新農村的拆遷,其實把你舊的房子拆了,然後給你一套新的房子,只不過這些房子是經過統一規劃的,所以面對這個時候,能夠分配的安置房的,所以不用擔心拆遷的補償款不夠你買房子,既然是新農村建設,也就是把原來的農村拆掉,重新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房就是給農民住的,至少會保障每家都有房子住,因為國家把原來的宅基地收了,等於農民用宅基地換的安置房,如果不願意要房,也可以申請經濟補償,經濟補償各地區的標准都不一樣,是根據當地人均收入和消費,還有當地市場房價等多種因素決定的
最後,國家建設新農村把農民的宅基地回收了,就會給農民安置房,除了房子,還會有一部分賠償款,農民既有了房又有了錢,如果不想要房,可以把房子折成錢補給農民,農民可以用補償款在縣城裡買房還是夠的,如果想去一二線城市買房的話,賠償款還真不夠

❻ 新農村建設

永康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與發展研究

【摘要】本文從永康市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市政府採取的措施、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對永康市新農村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永康 新農村建設 現狀分析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全面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的根本舉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項系統工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句話有機聯系,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發展思路。縣級政府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橋頭堡,如何破題、如何規劃、如何解決困境、如何真正的把中央的各項精神落到實處,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將就永康市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一、 永康市新農村建設現狀分析
永康,古稱麗州,中國五金之都,地處浙江中部,俗稱「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境1049平方公里,轄五鎮四街道一開發區一風景區,置729個行政村,內含61個居(委會)民區,人口55萬。從三國東吳赤烏八年(公元245年)置縣,至今已有1750多年歷史。1992年10月撤縣設市。
在十一五規劃中,永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農村現代產業體系、農村新社區、農民素質、公共服務體系和城鄉配套的制度建設」為五個重點,全面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業鄉高效生態農業轉變、村落向農村新社區轉變、農民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轉變的目標。永康市新農村建設始於2003年,主要是從四個方面入手:
1、 農業生產發展方面。
提出了「調明區域特色、調大種養殖規模、調高科技含量、調整投資方向」的戰略方向。通過增加農業產業投入力度、根據各鄉鎮特點對永康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從而達到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實現農民增收的目的。同時市政府每年撥出200萬元作為農業發展基金,主要用來獎勵農業龍頭企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村。
2、 實施村莊整治工程。
從村容村貌、環境衛生、道路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造,以達到溪水凈化、道路硬化、路燈量化、環境綠化、衛生潔化的新農村形象。並制定相關的驗收標准,目前永康市已有7個村莊被評為浙江省級小康示範村、11個金華市級小康示範村。在村莊整治投入方面,永康市2005年投入了4000萬元、2006年預算為8000萬元。
3、培養新型農民。
從2003年開始實施了農村勞動力免費培訓工程,主要是通過對農民進行培訓,增強農民素質、提高農民從業技能,從而達到農村農動力轉移的目的。目前,永康市農村勞動力人口為28萬,從事非農產業的人數為13.8萬,永康市可用耕地面積為24萬畝,根據規劃市政府希望到2010年能從農業從業人口中轉移出10萬左右農村勞動力。在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方面,市政府每年投入都在逐步增加,03年投入60萬元、04年120萬、05年投入500萬、06年投入600萬元。同時,成立了27個農村勞動力培訓基地,農民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學校和專業進行學習。另外,投資10萬元建立了永康市農村勞動力資料庫,把握永康市農村勞動力的具體動態。每年舉辦一到兩期農村勞動力交流大會,鼓勵企業招收本地勞動力,市政府還對招收本地勞動力的企業進行獎勵。
4、進行基層組織制度建設。
為了加強村級組織在民主政治建設,2005年在村級組織中實施「三項制度建設」,即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通過制度建設達到鞏固村級政權、壯大集體經濟。
二、永康市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困境分析
在永康市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王上店村、高鎮村等7個村以通過省里驗收,被評為省級小康示範村),但在政策落實、措施實施、村莊整治、農民增收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境。
1、 對新農村建設內涵的理解問題。
在政府管理層面上,鄉鎮一級特別是駐村幹部中,有部分幹部對於新農村建設的理解並不到位。他們中很多人對於所駐村的基本情況並不了解,也沒有認識到新農村建設對於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作用,只是停留在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層面上,更有甚者認為新農村建設不過是一場造勢運動。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沒有具體的認清作為與農民聯系最緊密的基層幹部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從如何增強與農民的聯系與感情方面做好工作。認為新農村建設不過是農民自己的問題,搞好了對自己是一種政績,搞不好就是農民自己的問題。這樣導致市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不能落實到位。其次,部分村領導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我們的調研過程中,有些村長和支書把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政府交代的政治任務,認為新農村建設不過是「建新房、刷大牆、大掃除」,把村容村貌搞好就可以了,認識停留在村莊整治層面上。沒有認識到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使農民增產、增收,真正達到提高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另外,部分村民思想觀念也存在差距,沒有認識到新農村建設是關系他們自身和子孫後代切身利益的問題,在村裡實施村莊整治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抵觸情緒和不配合行為,導致有些措施沒法落實。
2、 新農村建設資金來源問題。
在我們的調研過程中,大多數村莊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都產生了負債。畢竟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有些村集體經濟非常薄弱甚至沒有,如何對這些村進行建設,如何加大這些村的投入力度,如何籌集必須的建設資金都成了各級管理者的必須思考的問題。
3、 資源制約問題。
永康市各鄉鎮的產業狀態、自然地貌等資源情況各有不同,從而對新農村建設產生了制約。如土地問題,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由於國家對土地的控制政策,有很多村在建辦公用房、村民住房、道路硬化工程、綠化工程的時候,都沒有土地可用。另外,有些村莊沒有什麼特色產業、特色農作物,依然依靠傳統的農業耕種為主要收入,如何才能使他們真正實現增收?如何解決這些困難成了當前新農村建設迫在眉睫的問題了。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1、加強宣傳培訓力度,正確理解新農村建設內涵
新農村建設,是中共中央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提出的一個戰略目標。所以如何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刻內涵是開局階段的首要任務,只有準確把握其內涵才能更好的實施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因此,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加強宣傳發動工作,要在農村深入開展宣傳工作。要開展多方式、多渠道、多載體的宣傳工作,如通過電視廣播、遠程教育、組織社會主義新農村宣講團等到農村對村民、村幹部、駐村幹部進行宣傳。還可以通過對基層幹部的培訓教育,使他們成為農村新農村建設宣傳的主力軍,對農民進行宣傳,從而把新農村建設的各項精神深入人心,在農民中形成良好的新農村建設氛圍。
同時,應加大培訓力度。可以通過組織部、市委黨校等相關機構,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訓機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特別是鄉鎮一級的駐村人員、村指導員以及村三委的幹部。通過傳達中央的精神和永康市各項規劃與措施,使這些在新農村建設最前沿的人員對新農村建設有一個全面深刻的理解。還可以組織他們到國內外一些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去考察,吸取建設新農村的方法和措施,這樣可以對他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起到啟示作用。
新農村建設宣傳發動必須要把握好的幾個關鍵觀念,首先新農村建設首要考慮的是農民增產增收, 多予少取, 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其次,不能簡單地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在農村蓋新樓、起新房,否則只能勞民傷財,費力不討好。另外,要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群眾需要不需要為基本出發點。
2、 新農村建設需要進行制度設計
首先,要大力加強村組織建設。村三委是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施行者,是第一線的指揮員,新農村建設成敗與否,很多時候由他們所決定。因此,要進一步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增強村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使這些組織能真正幫助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進一步完善農村「三項制度」建設,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健全村民自治機制,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
其次,建設新農村一定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制定好科學的規劃。在規劃過程中,要追求實效,不要搞形式主義;要從自己的實際承受能力出發,不要盲目攀比;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地照搬照用其他地方的經驗;要和農民進行充分協商,不能靠強迫命令;要引導和扶持,不要包辦代替。永康市已在今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了各村改造的規劃圖紙,但有些仍需進一步修改和完善。
另外,要制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責任制度。各級組織要根據永康市委市政府總體部署,明確責任、細化工作、分工合作,以項目為載體,落實項目、資金人力、技術等要素,按目標任務限期完成。
3、擴大新農村建設資金來源渠道
新農村建設資金問題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瓶頸。在我們的調研中,王上店、儒家等建設資金,主要是通過村民自願捐贈、市相關單位捐助、村裡集體經濟收入等。但是這些資金遠遠不夠,如何擴大資金的來源渠道,各級政府應多想辦法。其實在永康,農村集體財產出租和土地流轉依然是村集體最大的收入,政府可以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讓村集體可以拿部分土地到參加市場拍賣,所獲資金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來,這也不失為解決問題的一個辦法。同時,還應鼓勵商業銀行特別是農村信用合作社加大對農村的扶持力度,增加貸款規模、給予更優惠的貸款政策等,來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資金。總之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要搞負債工程,增加農民的負擔。
4、採取非均衡策略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
永康市5個鄉鎮、4個街道、一個風景區、一個開發區,各個轄區的經濟規模、工業發展、農業狀態各有不同。要充分認識各地區、各行業發展的不平衡性,堅持從實際出發開展新農村建設, 允許起點有差別、過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 提倡多樣化,不搞一刀切。要立足鄉村特點,突出行業特色,尊重各地的傳統、習慣和風俗,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在農業產業化上,目前永康市農業產業規劃中已經初步形成石柱發展糧食和毛芋、芝英發展有機大米、唐先發展葡萄和蔬菜、花街發展小水果、市區發展第三產業的基本格局。但市政府仍需加大對農民的引導,對特色農產品的扶持力度,對農產品的科研投入。在村莊整治上各鄉鎮經濟發展不一,各村的經濟能力也不一樣,所以應根據各自資源特點,允許一部分鄉村通過逐步、逐項、逐年的解決關於綠化、潔化、道路硬化的問題,而不實行統一標准、統一的整治期限,不搞「千村一面」運動。而在勞動力轉移培訓上,還可以加大對工業不發達鄉鎮的傾斜力度,促使這些地方的農村勞動力得到更多的轉移,以改善地方的經濟狀況。另外,市裡應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為各村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長期規劃和短期目標,形成新農村建設的長效機制,使得新農村建設工作有可持續性,而不會因村班子的換屆等原因而導致不能延續。
5、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但目前農村農民普遍文化程度較低,各項技術技能等相對較弱。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急需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這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要通過多渠道、多層次開展農民培訓,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永康市最近幾年在逐步實施農村勞動力免費培訓工程,投入力度也逐年加大。但是還要繼續加強資金和人力投入,組織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和農村基層負責人培訓計劃,造就一大批種養能手、經營能人和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帶頭人,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村能人帶領鄉親建設家鄉;尤其要培養一大批忠誠於家鄉事業、懂經營會管理、能夠駕馭全局、為人正直辦事公道的村幹部。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的實施力度,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不斷提高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和城市就業的能力和競爭力。真正實現向新型農民、現代化農民的轉變。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全民參與的工程,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奮斗才能實現。經過3年多的建設,永康市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實的改善,得到了真正的實惠。雖然還存在一些問題,但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全體永康人民的努力下,通過「梯度推進、逐步實施、點面結合」的措施下,永康市新農村建設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績,真正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美好圖景。

參考文獻:
[1]永康市統計局 2005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6.4.
[2]永康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4. [3]仇保興.村莊整治是新農村建設長期的任務.城鄉建設,2005.12.
[4]全國村莊整治工作會議報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驗.小城鎮建設,2005.12.

更多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題材參看博客:http://my.icxo.com/416503/

❼ 浙江2019年新農村農保

可以。
《城抄鄉養老保險制度銜襲接暫行辦法》規定:參加職保和新農保或城居保人員在達到職保規定的法定退休年齡後,可以申請辦理職保與新農保或城居保的銜接手續。
其中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符合領取職保待遇的,可以申請將原參加新農保或城居保有關權益轉入職保,按照職保辦法計發相應待遇;二是不符合領取職保待遇的,可以申請將職保有關權益轉入新農保或城居保,待達到新農保或城居保規定的領取條件時,按照新農保或城居保辦法計發相應待遇。
《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規定:參保人員在繳費期間因戶籍遷移需要跨地區辦理新農保和城居保銜接手續的,可以在遷入地申請實時辦理制度銜接手續。參保人員從職保轉入新農保或城居保,其參加職保的繳費年限,可合並累加計算為新農保或城居保的繳費年限。參保人員從新農保或城居保轉入職保,其參加新農保、城居保的繳費年限不折算為職保繳費年限。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❽ 浙江新農村建設具體情況

黨的十六大以來,浙江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統籌城鄉興「三農」的政策,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對「三農」的帶動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速。 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35元,連續22年居於全國各省區首位;農村全面小康的實現度達到68.1%,也居全國各省區之首。

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業增長方式加快轉變

把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線。做大做強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竹木、花卉苗木、蠶桑、食用菌、中葯材等十大優勢主導產業。目前,這十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畝均收入超過了1500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的強縣強鎮,進一步提升農業的塊狀經濟發展水平。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優化配置。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000多家農業企業、50多萬農戶在省外經營種養業,建成各類基地2000萬畝左右。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努力開拓國外市場,加快外向型農業發展,農副產品出口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的態勢。2006年,全省農副產品出口額60.2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103.7%。

把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作為建設農業的緊迫任務。率先頒布《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分散農戶的市場談判地位。積極構建「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經營體系,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11066個,帶動農戶780萬戶,建成產業化基地1828萬畝,其中,農業龍頭企業5049家,銷售收入1106億元,28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915家,帶動農戶211萬戶;農產品行業協會50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65個;產業化帶動農戶472.26萬戶。針對單個合作社服務能力和服務范圍的不足,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著力構建現代農業服務平台,加快組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供銷合作社為依託、農村信用合作社為後盾、政府部門公共服務和管理為保障的服務聯合體。今年全省在18個縣市開展試點。

把培育現代生產主體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積極推進市場化土地流轉和企業化規模經營,到2006年底,全省耕地流轉面積35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5.0%;實行適度規模經營(面積10畝以上)耕地面積246.3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0.3%,規模經營種養大戶23.4萬戶。引導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過去五年每年投入農業的工商資本在120億元以上。加大對農業創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從2006年起對就讀大中專院校農業種養專業類學生實行免交學雜費的政策,2007年又擴大到園藝類的花卉、果樹、蔬菜等專業,鼓勵他們學成後在現代農業領域創業。

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強大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服務平台建設,實施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十大農業科技專項,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以上。啟動實施「百萬農民信箱」工程,2006年底注冊用戶達到136萬戶。加快推進農業標准化步伐,農業標准化推廣面積達到1249.2萬畝。針對欠發達地區基層農業科技力量薄弱的問題,從2003年起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並於2005年向全省推廣,實現鄉鄉都有科技特派員,促進了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和完善首席專家、推廣教授、科技特派員和責任農技員制度,積極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推廣組織、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多方參與的區域性專業性和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推廣組織。

把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保障。先後啟動實施標准農田建設、千庫保安、千萬畝十億方節水、百萬畝標准魚塘改造和標准漁港建設等工程,農業的生產條件和防災抗災能力大大增強。全面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補償標准提高到12元/畝。加快推進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累計已經建成標准農田1430萬畝,連續10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二、大力發展區域特色塊狀經濟,縣域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

做大做強特色塊狀經濟。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依託,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把鄉鎮企業、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了工業化支撐城鎮化、城鎮化提升工業化的發展格局,特色塊狀經濟為農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和就業門路。鄉村企業蓬勃發展,經營管理機制日趨規范,技術創新和競爭能力不斷提高。2006年,全省共有各類鄉村企業113萬家,從業人員1300萬人,實現增加值7366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47%。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到35.2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44萬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涌現出了一批農產品名牌產品和知名商標。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超過80%。

積極培育「中心鎮」。充分發揮中心鎮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企業集中和產業集聚,提升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全省共有268個鎮進入全國千強鎮行列。新城鎮成為農民務工經商的廣闊天地,這兩年每年新增轉移農業勞動力50萬人,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水平達到70%以上,全省城市化率達56.5%。2006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重點培育200個左右有區位優勢和特色產業支撐的中心鎮,進一步優化城鄉人口和生產力的空間布局,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極、農村人口的集聚點和公共事業服務中心。目前已經啟動141個中心鎮的建設試點。

積極發展「農家樂」和來料加工等二三產業。順應城鎮消費升級的趨勢,發揮農村山水景觀、農耕文明、人文歷史等優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業,把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遊業作為新產業,引導農民和村集體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發展農村第三產業。2006年,全省累計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村(點)2084個,經營農戶14678戶,直接從業人員72557人,營業收入24.6億元。同時,針對廣大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富餘婦女勞動力多的特點,積極發展來料加工業,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鼓勵農民創新創業。全省共有個體工商戶接近180萬戶,從業人員364.8多萬人;私營企業40萬戶。個體私營經濟約佔GDP的60%。省外、國外經商創業人員400萬左右,投資總額已超過1萬億元,其規模相當於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總量。這些務工經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農民,他們為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深入推進「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農民就業增收能力不斷提高

2004年,省委、省政府實施「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培訓100萬現代農民,新增轉移就業400萬農民,提高500萬農民工的就業技能。近年來又根據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要求,轉變培訓思路、提高培訓標准、改進培訓方式,推進農民培訓由適應性培訓向戰略性培訓轉變。到2006年底,全省已培訓農村勞動力640.9萬人,培訓後實現轉移就業的178.8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培訓農民59.5萬人,轉移就業培訓資格證書發證率達到74.61%。

圍繞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發展服務業,開展農業剩餘勞動力培訓、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督促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計提培訓經費用於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培訓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經營者、合作社社長,使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圍繞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業,重點培訓「4050」農民,擴大中老年農民就業。採取政府發放培訓券、企業訂單培訓等辦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覆蓋面,對未升入大中專院校的農民子女開展6個月至1年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扶貧助學行動計劃」,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全面實行就業政策、失業登記、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和勞動用工管理的城鄉「五統一」統籌就業制度和農民工無「證卡」就業制度,推動勞動就業服務網路延伸到鄉鎮,為農民提供有效就業信息中介服務。實施百萬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養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00萬人。

四、大力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農村環境面貌和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變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決策,計劃用5年時間整治10000個村,並把其中的1000個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快建設規劃科學、環境整潔、設施配套、服務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社區。加大各級財政對村莊整治建設的投入,至2006年底,全省累計投入村莊整治建設資金555.61億元,各級政府投入佔到1/3。注意把「萬里清水河道」、「千萬農民飲用水」、「鄉村康莊」、「生態富民家園」、「百萬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沼氣」等工程與「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配套實施,形成了城鄉統籌建設和各方協同建設的局面,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五、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

大力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200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農村中小學食宿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愛心營養餐」),計劃三年內投入資金32億元,全面提高農村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2006年秋季起,全省城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全部免收學雜費,513萬名中小學生免交了學雜費;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深入實施「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兩年內全省將安排專項財政資金10.2億元以上。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衛生服務。2005年,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路,把鄉鎮衛生院改造成為社區服務中心,把村衛生室改造成為社區服務站。目前,有1751萬名農民享受了免費體檢,12項公共衛生服務達標率達到80.6%。建立農村社區責任醫生制度,加快培養社區全科醫生。實行農民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健康體檢制度。

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實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工程」,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發展民間自辦文化,深入推進文化下鄉。2005年起,還開展「雙萬結對共建文明」活動。今年上半年,各地組織開展種文化百村賽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養了一大批不走的農村文化能手。

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省共有農村低保對象53.98萬人,平均低保標准每月149.65元,實現了應保盡保。率先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以來新增的被征地農民實行「即征即保」,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234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保障,其中196萬名被征地農民參加了基本生活保障,有88萬人已按月領取基本生活保障或養老金。2003年率先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全省87個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全部建立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2936萬人,參合率達86%,人均籌資水平達到81元。推進職工社會保險向農民工覆蓋。2006年底,農民工參加工傷險145萬人,參加醫療保險200萬人。完善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制度。2006年底,全省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92.4%,年人均集中供養標准5005元。

六、積極創新農村民主形成,農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積極創新農村基層民主形式。推進村務公開的內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全面推行村級會計委託代理制、電算化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全面實行村委會直選,創造村級民主懇談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廣泛參與的民主形式,推行村幹部「雙述雙評」、村務監督委員會等民主監督辦法,大力推進村務決策和管理民主化,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積極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大力推廣新時期「楓橋經驗」,探索依靠農民群眾,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有效機制。

大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著力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推進廉政文化進農村。開展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努力提高基層幹部的素質。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辦公場所建設,做到全省村村都有活動場所。

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積極探索資源開發、資產管理、資本經營、社區服務等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子。針對城市化推進中城郊村集體資產管理和分配出現的新問題,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保障農民享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目前全省700多個村完成了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省財政每年拿出6000萬元專項資金,對經濟薄弱村村級組織運轉和村幹部報酬進行補助。

全面建立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從2004年起連續三年從省、市、縣、鄉鎮四級機關抽調機關幹部,為全省每個行政村派駐1名農村工作指導員,履行村情民意調研、政策法規宣傳、富民強村服務、矛盾糾紛化解、民主制度規范、組織建設督導等六方面職責。積極推進鄉鎮農村工作指導員專職化,60%的鄉鎮建立了專職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

七、大力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欠發達地區加速發展

大力推進下山搬遷脫貧。省政府每年都把下山搬遷5萬人作為政府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把下山脫貧與工業化、城市化結合起來,以高山遠山區域、重點水庫庫區、地質災害隱患區域的整體搬遷為重點,依託縣城、中心鎮和工業功能區建設下山移民小區,促進下山農民進城落戶、轉產轉業,實現易地致富。推進整村搬遷,加快下山脫貧小區建設,對搬遷村莊的交通、水利、通訊等項目資金應轉用於下山脫貧小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以小戶型、農民公寓、廉租房等方式,降低搬遷成本,促進低收入農戶搬遷。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下山搬遷農戶8.2萬戶、29.71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下山移民3.93萬人。

促進低收入農民轉移就業。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協作、企業參與」的方式,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就業致富。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培訓農民244萬人次,40.3萬農民通過培訓實現了轉移就業。開展低收入農戶普查,建立低收入農戶檔案,推行「一戶一策一幹部」的針對性扶貧。鼓勵企業定向招收農村低保戶勞動力,符合條件的企業享受促進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

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充分發揮欠發達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選派科技人員到欠發達鄉鎮任職,2003-2006年,共到位專項資金3184萬元,實施科技項目665項,引進新品種新技術2474個,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積極利用欠發達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優美的生態資源,扶持發展來料加工業和休閑旅遊業,促進農民增收。僅2006年一年,211鄉鎮年規模型來料加工企業吸收勞動力7.2萬人,發放加工費2.2億元。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結對幫扶的力度。發揮「省管縣」的財政體制優勢,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特色產業培育的財政扶持力度。「十五」時期,省級財政用於支持欠發達地區及海島地區的支出累計達336億元,年均增長17.7%。深入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加強區域協作,引導發達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組織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發達地區轉移。

八、不斷深化城鄉配套的體制改革,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加快建立

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今年全省2/3的新增財力要用於民生問題。2006年,全省各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到373.5億元,比上年增長19.9%。今年,全省財政預算內「三農」投入預計達41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成為財政投入的重點。加大對鄉鎮尤其欠發達鄉鎮的轉移支付,提高基層政權的運轉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率先終結農民「皇糧國稅」。按照平等城鄉居民稅賦的要求,以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為取向,自2001年率先停徵欠發達地區農業特產稅和屠宰稅起,從局部地區到全省范圍、從少數稅種到全部稅費、從「減調改穩」到全面停徵,率先邁出免除農業稅收的破冰之步,2005年全面停徵農業稅收,成為全國第一個終結農民「皇糧國稅」的省份。

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推進以改革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縣鄉財政體制和化解鄉鎮債務、建立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為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增強鄉鎮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職能,基本消除農民負擔反彈的基礎。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省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免費義務教育實行全額轉移支付。加大對村級組織的財政扶持力度,省財政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經濟薄弱村的村級組織運轉。

著力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新型合作金融體制基本建立,農村信用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信貸主力軍作用。針對農業種養大戶投入增多、風險增大的趨勢,2005年開展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試點,首創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共保經營模式,2006年12個縣開展試點,今年又擴大到32個縣市。2006年推行政策性農房保險制度,至2007年2月,全省已有757.1萬戶農戶參保,參保率71.7%。支持和鼓勵創新信貸支農產品,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方式,增加農村小額信用貸款供給。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在不斷增加公共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同時,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開展萬家工商企業與村結對,以經濟顧問型、產業帶動型、合作開發型、直接參與型、公益捐助型等方式參與新農村。開展萬個城鎮文明單位與村結對。今年上半年,工商企業和社會各界資助新農村建設金額達到5.3億元。實現萬名科技人才送科技服務到農村,浙江大學、浙江工大、浙江林學院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紛紛與地方建立共建新農村。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民間慈善組織、企業家紛紛開展扶危濟困,弱勢群體得到及時救助。

❾ 浙江新農村建設分房子需要交錢嗎

答:漸江新農村建設分房子事實應該需要交錢。

閱讀全文

與浙江新農村建設任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