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涵義是什麼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總體要求】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經濟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政治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會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⑵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運行機制研究
建設社來會主義心農村的源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要把堅持發展現代化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建立一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心格局是黨中央統籌城鄉發展提出的新方針和新要求
⑶ 求一篇《新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
你可以只接參考林毅夫部分新農村建設論文,
⑷ 有關 統籌城鄉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的論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於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建立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持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我市作為全省重工業城市,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什麼樣的新農村?是當前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建設新農村,重在實踐,貴在創新,關鍵在人,應從市情出發,因地制宜,扎實穩妥地搞好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要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
推進新農村建設,應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科學規劃,量力而行,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一規劃,穩步推進。規劃要統籌考慮產業發展、村莊建設、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等,體現特色,注重實效。要避免就農村論農村的舊模式、舊框框;避免一哄而起、政府大包大攬;避免脫離實際,盲目攀比。要做到不急於求成,不搞一刀切,不搞強迫命令,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搞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具體講我市新農村建設規劃要將全市農村分成好、中、差三類,分步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不要走過去村鎮建設一哄而起,採取行政命令,統一規劃,難以實施,勞命喪財的老路。更不要將全市新農村建設局限於一種或幾種模式,千篇一律,象火柴盒的堆積物,失去本地特色。建設新農村因地制宜地搞一些窯洞式建築也未償不可。
二、要發揮好農民的主體作用 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意願,讓農民自己說話,從而激發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內在的自信、決心和創造性、主動性。繁榮農村經濟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繁榮」的前提是「放活」。「放活」就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破除束縛農民自主創業的各種思想的、體制的障礙,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和氛圍,從而激活農民的創業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發展獲得不竭動力。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的改造、村居環境的改善等,都應當從農民的生產生活需要出發,不能按照城市小區的模式去套。新農村建設干什麼,不幹什麼應同進一步完善和發揮村民自治機制有機結合起來,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議」的民主議事制度來決定,讓農民成為各項農村建設事業的主體。但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的同時,並不是意味著政府放手不管,放任自流。在推進過程中,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指導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和提供公共產品的服務力度,從而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
三、要統籌城鄉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把農業發展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統籌部署,把農村進步放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統籌謀劃,把農民增收放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中統籌考慮。統籌安排的本質是讓農民與市民一樣平等享受現代化成果;統籌的重點是統籌各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合理分配,包括財力分配、信貸投放、資源利用、設施建設、勞動就業和市場開發等;統籌的關鍵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為此,應對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進行重大調整,較大幅度地增加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讓公共財政的雨露更多地滋潤農業,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多地照耀農村,讓公共財政的支出更多地惠及農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進一步調整城鄉關系,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市對農村發展的帶動機制。城市帶動農村發展,關鍵是為農民進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為農民進得來、留得住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要對現行的一些政策措施進行清理,清除農民進城的障礙,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疏通農民進城的渠道。要調整城市建設的思路,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城市的財政支出和各種公共服務不能僅考慮城市戶籍人口的需要,應該有效服務於全社會。應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進城農民視同常住人口對待,應把外來人口對住房、就學、醫療等設施的需求納入城市建設規劃。
四、要建立新農村建設的長效機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途徑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應建立五大機制。一是要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投入機制。投資渠道包括政府財政支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和各種渠道的金融資金;二是要建立黨政各工作部門合力、協調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長效工作機制;三是要建立引導農民在國家政策扶持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依靠自己辛勤勞動建設自己幸福家園的長效激勵機制;四是要建立引導全社會力量支持新農村建設的長效參與機制;五是要建立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經濟和社會長效管理體制。
新農村建設需要國家投入和農民投入相結合。新農村建設要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政府財政投入的增長,是建立穩定有效的投入機制的重要內容。由於目前我們還處於「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初始階段,政府財政的投入還不大,而且從功能上看,主要用於公共產品的提供,私人產品主要靠農民自己投入。即使在公共產品領域,在現有條件下,也得把財政投入為主同社會資金的籌措、農民自願的投工投勞結合起來。因此,只有以政府為主導,幾個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完成新農村建設的宏偉大業。
五、要典型示範穩步推進
當前,農村最大的問題是什麼?總體上看還是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一窮二白。「窮」就是缺錢,「白」就是發展不夠。因為發展不夠,所以缺錢。可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說到底是一項治窮的工程,是一項發展的工程,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靠正確思想來指導,要靠科學規劃來引導,要靠生產發展來主導,要靠科學文化來教導,要靠堅強班子來領導,還要靠嚴格監管來督導。其任務十分重大,工作十分艱巨,既要高度重視,積極工作,又要腳踏實地,典型示範,穩步推進。
要抓好典型示範,用典型帶動和促進全市的新農村建設。要集中財力、整合資源、抓點帶面,重點選擇公路沿線、城鎮四周、基礎條件好的村先行示範,分期分批逐步推進,把工作重點放在各類典型的培養推廣上,通過點上的示範建設和面上的廣泛推進,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
六、要著力培育新型農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涉及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的偉大事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進入21世紀,農民素質盡管有了一些提高,但大多數農民還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特別是與新農村建設提倡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求相比,差距還很大,知足常樂、因循守舊的小農意識還根深蒂固。農村的主體是農民,農業的主人也是農民,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必須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民。要堅持以提高農民素質為主線,大力實施「現代農民教育工程」,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十一五」時期,要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教育和培訓,使農村大批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達到新型農民的培養要求。同時要著力培養和建立新農村的帶頭人隊伍、農民技術員隊伍、骨幹農民隊伍、農民企業家隊伍和能工巧匠隊伍「五支」隊伍,增強他們帶頭致富和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骨幹力量。在此基礎上,教育引導廣大農民大力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的「三創」精神,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在建設新農村的征程中闊步前進。
七、要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也是建設新農村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村幹部和基層黨組織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一要把班子建設作為各項工作的龍頭,選優配強黨組織一把手,努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要堅持以發展論英雄,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念和用人導向,大膽把那些帶頭致富能力強、奉獻意識強和公道正派的黨員、群眾選拔到領導班子中來,引導和激勵廣大農村幹部在各自崗位上積極進取,努力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排頭兵;要多層次、多渠道加強農村黨員幹部培訓鍛煉,不斷提高廣大黨員幹部思想政治素質,提高建設新農村的能力和水平;要在農村扎實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二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的理念,不斷增強建設新農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引導廣大幹部進一步轉變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認真研究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堅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大膽探索,大膽實踐,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抓推進;要科學合理制定可操作的目標考核體系,強化對推進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的督查,重點加強對新農村建設五個方面內容的考核,強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各項關鍵措施的落實,從而不斷加快建設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
⑸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的社會調查報告
為了了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我鎮於近日就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白奎鎮轄12個行政村,農業人口32000多人,農村勞動力1.5萬人。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省、市、區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台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2006年全鎮GDP總量9.5億元,增長7%,其中農業總產值實現2.02億元,增長11%。全鎮糧豆薯總產5.3萬噸,糧食單產430公斤。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5.1萬畝,佔耕地面積的36%。日光溫室發展到51棟,面積2.3萬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個,面積16.7萬平方米,年產蔬菜2.44萬噸以上。畜牧產值實現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2005年向縣內外輸出勞動力9120人(次),創收32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00元,比上年增長5%;農民人均收入達3646元,比上年增長13%。實行村財鎮管,嚴格履行財務審批手續,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加強,2005年化解債務180萬元,沒有發生新的債務,農民政策性負擔為零。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鎮村屯公路20公里,實現了村屯道路暢通;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行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農民自編自演開展文體活動,縣鎮組織的科技、文藝下鄉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農業信息網路、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1所中學、12所小學,實現了區級標准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1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05年在全鎮7個村實行了村幹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全鎮「兩委」47名幹部平均年齡為45.4歲,大專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專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後出台了《**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范化建設標准》,在指導全鎮村務公開活動中,實行「五統一」(統一內容、形式、程序、時間、建檔),做到「三為主」(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鎮農經中心為主),突出「一個重點」(以財務公開為重點),把群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可見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范,訂單屢約率較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我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推廣型、農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專業組織協會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范,政府協調成立的多,農民自發組建的少,多數會員不繳納會費,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與其他經濟組織、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等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徵農業稅後,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6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佔35%,初中文化程度佔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佔15%。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鎮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開展,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做「撞鍾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於包產到戶後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群眾有意見。六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就白奎鎮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為:努力推進和實現農村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鎮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 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村鎮文明化: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衛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鎮村環境;編修村鎮規劃,推進現代化村鎮建設,改變農村面貌。採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發展戶用沼氣、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保障社會化: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幹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我鎮的實際,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要抓好統籌規劃、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衛生、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制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同時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各級要有總體的規劃,對全鎮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規劃設計以現代建築方式,力求形式多樣,既可生態庄園式,也可農村社區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嚴格規劃管理,建新拆舊,逐步推進,實現村屯城鎮化建設目標。 (五)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定標准、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農民自辦文化扶持基金,引導農民發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風情旅遊;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要繼承並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六、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免收義務教育的雜費,調整中小學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⑹ 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研究性課題 十萬火急
扎實開展"三下鄉"活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業部積極響應中宣部倡導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號召,高度重視農業科技下鄉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在中宣部的統一部署下,自1999年以來,農業部連續8年舉辦了全國性大型送科技下鄉活動。我們強調三條。一是求實效。幾年來,農業部根據當地的主導產業和農民需求,建設了近3000個農民科技書屋;為全國271個縣配備了科技入戶直通車。二是辦實事。我部機關和事業單位幾年來共捐贈了16萬冊圖書、45萬份資料以及農機具和種苗、農葯等生產資料,總價值2230多萬元。三是創機制。從2005年開始,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聯動抓戶」的要求,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構建了「專家組—技術指導員—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戶」的農業科技入戶機制,促進了科技常下鄉。
目前,正是冬閑季節,為了指導全國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全面深入開展,農業部已經發出通知,要求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農業科技下鄉活動。
一是提高認識。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的具體體現,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有利於在廣大農村樹立「學科技、用科技」的風尚,對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二是注重實效。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本著「務實高效、進村入戶」的原則,引導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手把手、面對面」的技術服務,努力為農民辦實事、解難題。三是廣泛動員。各級農業行政部門要積極引導社會各界為科技下鄉做貢獻,鼓勵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在農村掀起學科技、用科技的高潮。
推進科技進步,是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的關鍵所在。農業部將繼續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技術推廣和農民培訓工作,努力促進農業科技常下鄉、下長鄉。希望各級農業部門以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為契機,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把優秀作品獻給農民
文化部副部長陳曉光
多年來,文化部門將開展「文化下鄉」作為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任務,各級文化部門和文化單位按照「三貼近」的要求,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出色圓滿地完成了「三下鄉」活動任務。
去冬今春,文化部組織中國京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央歌劇院等中直院團的一批藝術家赴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為30多萬人民群眾進行慰問演出;各地文化部門集中放映好影片。同時進一步加強對西部藝術人才的培訓工作,近千名學員接受專業藝術培訓。文化部還將重大文化工程與文化下鄉工作結合起來,繼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文化工程之後,又實施了流動舞台車工程,為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7年我們要進一步創新思路,完善工作機制,繼續把這項深得民心的重要工作向前推進。
要結合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綱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動員各方面力量做好2007年「三下鄉」工作。各級文化部門要把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作為2007年工作的重點,充分認識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的重要意義,深入貫徹中辦、國辦《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精神,針對當前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倡導先進、文明、健康、有益的文化,抵制腐朽、落後、愚昧。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2007年送文化下鄉工作計劃或方案。
要精心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下鄉活動。2007年送文化下鄉活動,各地各級文化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不斷豐富送文化下鄉的內容和形式。要繼續組織中央直屬院團深入基層演出,選調有成就的藝術家和文藝小分隊與基層文藝工作者進行交流,爭取創作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作品。同時加大對西部藝術人才的培養力度,把送電影下鄉活動與加強農村電影放映隊伍建設緊密結合;各地群藝館等公益性事業單位要充分利用農閑、節假日,組織花會、燈會、講座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
衛生下鄉保障群眾健康
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
衛生工作關系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事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局。衛生系統高度重視衛生下鄉工作,積極開展和推動衛生下鄉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和歡迎。
衛生部、財政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從2005年起開始組織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選派城市優秀醫務人員長期在農村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工作,變「常下鄉」為「長在鄉」。
據統計,實施此工程一年多來,派駐醫師共診治病人198.4萬人次,收治住院病人7.4萬人次;開展教學查房4.6萬次,手術5.2萬次,學術講座1.7萬次;申報科研項目47項,開展適宜技術4467項,整章建制3759項;健康咨詢及宣教近105.6萬人次;贈送醫療設備和其他物品價值數千萬元。項目工作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衛生部和全國衛生系統還通過其他各種方式和途徑,不斷加大城市衛生支援農村衛生工作力度。以「部屬(管)醫院支援西部地區農村衛生」、「國家農村巡迴醫療車」等項目為載體,通過長期派駐與巡迴醫療相結合等形式,切實提高農村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建立健全衛生下鄉的長效機制。
首先,要提高認識,落實責任。最近印發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整合城鄉衛生資源,建立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制度。衛生部要進一步加強對這項工作的指導,地方衛生部門要加大工作力度。
其次,要拓寬思路,不斷豐富衛生支農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城市衛生支援農村衛生工作,在為農民群眾直接提供服務的同時,要重在增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造血功能」,拓寬技術支持、人才培養的方式和渠道。
第三,要精心組織,發揮對口支援雙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衛生下鄉要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衛生行政部門要牽好線、搭好橋,做好組織協調,還要加強監督、檢查。受援的地方要與支援單位加強溝通,密切協調。
2007年衛生下鄉工作,要配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和「農村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的實施,繼續深入開展「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繼續組織實施「部屬(管)醫院支援西部地區農村衛生」項目和其他專項衛生下鄉活動,繼續開展「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和「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項目,加快農村適宜衛生人才的培養,以相對低廉的價格為農民提供比較優質的醫療服務。
⑺ 開題報告怎麼寫急需《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開題報告!懇請高手幫忙
裡面部分內容你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去改。
開題報告正文
一、課題來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本課題自擬。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並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的 科學決策。這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重大決策部署, 充分體現了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移風易俗,革除陋習,推行文明鄉風,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探討的一項重要課題。所謂陋習,就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粗俗的、不文明的習慣或習俗。這些陋習,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制約了社會的向前發展,有的甚至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一定的危害。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討如何有效解決農村陋習,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完善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使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實現質的飛躍。本課題的研究將為新農村建設的鄉風文明和村容整潔的實現提供一個有價值的、值得參考的方法,為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民與環境和諧相處提供一個可靠的解題思路。
二、課題所涉及的問題在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分析
(一)農村陋習的研究現狀
我國農村地區分布廣泛,研究人員都是在具體的調查研究基礎上對農村陋習進行的研究,雖然他們是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做的調查研究,且對農村陋習的提法也不太一樣,有的稱作農村陋習,有的稱作農村畸形文化消費等,但他們所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課題是相同的,且不同省份的農村陋習也是基本相同的。從研究者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從三個方面來研究農村陋習,即農村陋習的形式、農村陋習形成的原因和解決農村陋習的方法。
1.農村陋習的形式。
學者雷珍在《陋習新農村建設的攔路虎》(西部大開發,2006年12月)中把農村陋習分為賭博、封建迷信、婚喪嫁娶比闊和配陰婚。用四個發生在現實中的例子向我們詳細的敘述了這些陋習的危害。
學者賈書海在《農村文化消費的悲哀》(領導之友,2005年第2期)中用農村文化消費的提法向我們介紹了以下幾種農村存在的陋習:一是婚事盲目攀比、大操大辦;二是喪事奢辦成風,封建陋習又抬頭;三是人情消費花樣多,借債送禮讓人愁;四是封建迷信死灰復燃,巫婆神漢大行其道;五是賭博惡習沉渣泛起,不法活動漸成規模;六是消費內容低級庸俗,先進文化市場難覓。他通過具體的事例和對這些陋習的具體描述,認我們看到了農村消費的悲哀。
學者徐學慶、徐新林、韓超在《河南農村的陋俗及治理對策》(學習論壇,2000年第4期)中介紹到,他們通過對農業大省河南的深入調查,把農村陋習歸納為以下幾種:一是「重男輕女」現象依然存在;二是早婚早育,婚事大操大辦之風日盛;三是厚葬隆喪,幾千年的傳統陋習香火依然;四是封建迷信活動猖獗。並且在每一項大的陋習下分為幾個小項,更全面、更具體的向我們介紹了河南所盛行的陋習。
記者徐少林在《農村陋習掃描》(農村視點,2003年第8期)中對山東農村存在的陋習做了介紹,他指出山東農村陋習主要集中在環境和飲食二個方面。環境方面指農家的家禽家畜一律散養,因此雞瘟、狂犬病、公牛抵死抵傷人等牲畜給人造成危害的事每年都會發生。最要命的是豬跑到廁所里吃屎和垃圾,結果豬的肉質很差,有很多米豬。柴草堆放在街道胡同里,不僅影響交通而且時常發生火災。飲食方面指農民在吃飯時都在屋外而且蹲著吃,不利於消化,喝生水等生活習慣。
學者晨旭在《影響農民生活的陋習》(福建農業2006年第5期)中指出農村存在以下幾種陋習:一是人與畜禽混住;二是廁所圖簡就近;三是吃飯的用具公用化;四是腳盆臉盆混用;五是對傳染病不忌不防。這些都是農民在生活方式方面的陋習。
綜合以上學者對農村陋習形式的介紹,筆者認為農村陋習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二個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方麵包括封建迷信活動、婚喪嫁娶鋪張浪費相互攀比、賭博、人情送禮等;日常生活方麵包括人畜混住、不講衛生、柴草亂堆、喝生水等。
2.農村陋習形成的原因。
學者雷珍在《陋習新農村建設的攔路虎》(西部大開發,2006年12月)中認為,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這些不和諧之音,最重要的是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極度匱乏造成的,而農村精神食糧匱乏的主要原因歸根結底是我國農民現在的文化水平整體較低所致。他通過一組數據來證實他以上觀點的正確性。
學者張博、潘立雲在《農村傳統陋習及對策爭議》(學習論壇,1999年第2期)中指出,當前農村迷信活動之所以盛行,除了農民群眾的偏頗認識外,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文化底蘊的影響;二是政策界限不清的影響;三是黨內不正之風和工作失誤的影響。
學者徐學慶在《現階段農村不良習俗泛濫的原因探析》(社會主義研究,2002 年第1 期)中對農村陋習形成的原因作了詳細的分析,並對具體的每一種陋習作了原因分析。他的分析如下:
(1) 現實根源
重男輕女的現實原因:第一,生產方式的決定作用;第二,由家庭的養老功能決定;第三,男孩是家庭的保衛者
早婚的現實原因:第一,大家族觀念的影響;第二,農業勞動依賴人工的影響;第三,宣傳貫徹《婚姻法》不力。
婚喪大操大辦的現實原因:第一,在一些農民看來,「閨女是賠本貨」、「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可見,索求彩禮的實質是為了「不賠本」,是一種經濟關系的回收;第二,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索求彩禮習俗的蔓延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三,婚姻不是出於當事人的情感意願而是包辦婚姻,因而必須在彩禮上多有計較;第四,不良的社會意識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第五,農村青年及家庭相互攀比的虛榮心在作怪。
婚喪大擺酒席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圖排場、擺闊氣、滿足虛榮心理。好像酒席擺的越多,越能說明當事人人緣好;第二,回收禮金。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們越來越重視禮節和交往,因而某家有紅白喜事,親戚朋友都要湊份子送禮,即使東家借,西家湊,打腫臉充胖子也要送。送禮少了一來顯得寒酸,二來表明關系疏遠,因而互相攀比,致使送禮風越刮越烈,人情消費逐步升級,加重了農民負擔。
賭博蔓延的現實原因:第一,充裕的時間、貧乏的精神生活和一定的財力為農村賭博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條件;第二,社會對賭博認定的多重性助長了賭博的蔓延;第三,家庭對賭博的「寬容」慫恿了賭博的蔓延。
封建迷信泛濫的現實原因:第一,小農經濟是封建迷信生存的良性土壤;第二,較低的科學文化素質,是阻礙農民接受新事物、割斷舊習俗的羈絆;第三,市場經濟的發展與沖擊誘發了農村封建迷信的蔓延。
(2)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一手軟」的影響
(3) 宣傳輿論的誤導
(4) 思想認識上的「誤區」
(5) 黨員幹部的參與
(6) 城市不良習俗對農村的示範效應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農村陋習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匱乏;二是腐朽落後的封建思想對中國農村有著深刻的影響;三是農民文化水平整體較低;四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一手軟」的影響;五是宣傳輿論的誤導;六是思想認識上的「誤區」。
3.解決農村陋習的方法。
學者雷珍在《陋習新農村建設的攔路虎》(西部大開發,2006年12月)中認為,農村的陋習和畸形的消費觀念,形成已有時間。我們現在要移風易俗,建設真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依靠的是我們大家的力量,需要依靠全社會的長期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他認為要想使農村整體面貌徹底好轉,必須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要先發展農村經濟;二是要培養新型農民;三是要組織農民學習《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組織移風易俗、改變觀念的宣傳教育活動;四是對於聚眾賭博、借封建迷信騙財害人、嚴重破壞社會風氣、造成極大危害的現象,進行堅決打擊和制裁,對於黨員參與的更要從嚴處理。
學者賈書海在《農村文化消費的悲哀》(領導之友,2005年第2期)中認為,抑制和根除農村的畸形文化消費是一個系統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比抓經濟、比讓農民從物質上致富更難。因此,首先需要各級、各部門從思想認識上引起重視,切實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其次要廣泛宣傳科學思想、科學知識和健康向上的先進文化,讓農民接受精神、思想上的洗禮、熏陶,讓他們能自覺地用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費去取代和抵制腐朽落後的文化消費。再次要搞綜合治理,採取有效措施組建農村紅白理事會,組建農村文化站,組織文化下鄉、電影下鄉,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最後執法部門更要加大對賭博等違法的、擾亂文化消費市場行為的打擊和教育力度。
學者徐學慶在《現階段農村不良習俗的治理對策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3年5月)中提出以下對策:一是提高全社會對現階段農村不良習俗危害性的認識;二是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三是切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四是建立農村紅白喜事理事會;五是堅持不懈地對農民進行無神論的宣傳和教育;六是加強科普工作,提高農民識別和抵制封建迷信的能力;七是整頓文化市場,加強對出版行業的管理;八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九是加強民俗學的研究和宣傳。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解決農村陋習的措施有以下幾點:一是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二是培養有文化、懂科學、有技術的新型農民;三是加快農村教育,包括農村義務教育和農民的素質教育;四是加大對先進文化的宣傳力度;
六是加強對賭博、借封建迷信騙財害人、嚴重破壞社會風氣等行為的打擊和教育力度。
(二)農村陋習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農村陋習在和新農村建設有何關系,不少學者對此作了一定的研究。
學者田慧在《論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問題與對策》(重慶職業技術學院黨報,2007年5月)中指出,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新農村建設所要實現的五個目標中,體現農村文化建設的「鄉風文明」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只有通過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才能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為實現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目標提供內在動力,提升農民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從而更好地參與到農村民主自治的進程中,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管理民主的政治文明建設目標。然而影響新農村文化建設進程的因素中就有農村陋習。作者用農村文化生活單調,負面文化影響擴大來說明農村陋習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影響,作者所說的負面文化指賭博、封建迷信活動和大操大辦婚喪嫁娶等,這些都是農村陋習的表現形式。
學者江泳輝在《關於農村文化建設的理性思考》[湖南行政學院學報(雙月刊),2005年第4期]中指出,農村地區特別是一些落後閉塞的農村地區存在著一些與先進文化建設不相適應的問題,它嚴重阻礙農村經濟發展及農民素質提高。其中,第三點是封建迷信盛行,科學精神欠缺。第四點是陳規陋習復活,現代文明難覓,明確指出農村陋習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影響。
毫無疑問,農村陋習制約著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影響。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和管理民主」,其中,鄉風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鄉風文明是指通過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和道德宣傳,使農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建立起科學文明的新風尚,崇尚文明、崇尚科學,鄉風文明出現新氣象;村容整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村容整潔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目標是要達到村容整潔,即通過凈化、綠化、美化等措施使得農村的生態環境和農民居住環境得到根本改善,而農村陋習正是對這兩項目標的實現造成了嚴重的障礙,所以,要實現新農村的美好目標就必須徹底解決農村陋習。
三、提出的任務要求及實現預期目標的可行性分析
本課題的研究要求我在規定的進度內完成所要完成的任務,論文的內容要充實、有說服力、對現實問題的解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且語言表達通順流暢,字數符合大學所規定的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字數要求,同時積極與指導老師聯系溝通,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論文的寫作。
在大學期間,我學習了《公共政策》、《管理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與社會調查》、《公共關系學》等相關的管理知識,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結合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來對此問題進行初步的認知分析。另外,可以通過書籍、報刊和雜志及網路等各種途徑來了解各地方解決農村陋習的新方法和新農村建設的新舉措。最後指導老師淵博的知識、豐厚的經驗、嚴謹的治學態度等都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以上各因素為課題的順利完成提供了必要條件,因此,筆者認為課題的任務要求及預期目標的可行性分析的完成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四、本課題需要重點研究的、關鍵的問題及解決的思路
課題重點研究的、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解決農村陋習,實現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民與環境的和諧共存。筆者通過大量閱讀有關農村陋習和新農村建設方面的文章和書籍,並對收集到相關資料進行系統的分析和整理,對此課題的解決思路如下:
首先,對農村陋習的存在形式進行掃描,只有先了解了有哪些陋習,才能有的放矢的對其進行研究。
其次,對農村陋習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只有知道了農村陋習形成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尋找解決的方法。
再次,通過對一些已經實施的試點方案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和對一些地方已經取得的成果的研究(如華西村、南街村等)找出一些可以推廣到全國的經驗,
提煉出值得借鑒的方法。
最後,通過借鑒一些發達國家在解決農村、農民問題時所總結的經驗,根據中國具體國情,尋找一條適合解決農村陋習的道路。
五、完成本課題所必須的工作條件(如工具書、實驗設備或實驗環境條件、某類市場調研、計算機輔助設計條件等等)及解決的辦法
(一)圖書館相關的文獻資料
圖書館的文科書庫和政法學院資料室里相關的圖書,以及圖書館的現刊室、過刊室相關的文獻資料,可以為我提供大量的參考文獻。此外,還可以利用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和政法學院電子教室的計算機,在相關網站上查詢所需要的資料。
(二)指導老師的幫助
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時常向指導老師請教,經常主動地與指導老師當面交流或用電話和電子郵件咨詢論文中的相關問題,為我開闊思路,更好的完成論文作了重要的保障。
(三)時間保障
從論文題目和指導教師確定到畢業論文的定稿需要較長的時間,(2007年10月到2008年5月)在這段時間合理的安排每一事項,按要求完成論文的各項安排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六、完成本課題的工作方案及進度計劃
這篇論文,先要對這個題目進行思考,明白自己要寫些什麼,從什麼方向著手,然後在去搜集資料,著手對資料的整理,使自己對這個題目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然後和指導老師積極配合,逐步完成規定的寫作步驟。完成初稿後,交給老師修改,然後自己修改,最後定稿。論文的工作進度為:
第七學期:
第三周 公布選題結果,指定指導教師
第五周 提交選題指南
第六周 下達和接受任務書
第七—十周 撰寫文獻綜述
第十一周 完成開題報告
第十六周 完成論文初稿
第八學期:
第一—三周 完成第一次修改稿,中期檢查
第四—六周 完成第二次修改稿,中期檢查
第七—九周 進一步收集資料,充實內容,完成第三次修改稿
第十一周 完成定稿及列印工作,答辯資格審查
第十三周 論文答辯
第十四周 論文答辯匯報會、提交論文自評報告
七、主要參考文獻
[1]田慧,《論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問題與對策》,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5月
[2]雷珍,《新農村建設的攔路虎》,西部大開發,2006年12月
[3] 晨旭,《影響農民生活的陋習》,福建農業,2006年第5期
[4]江泳輝,《關於農村文化建設的理性思考》,湖南行政學院學報(雙月刊)2005年第4期
[5]賈書海,《農村文化消費的悲哀》,領導之友,2005年第2期
[6]徐少林《農村陋習掃描》農村視點,2003年第8期
[7]徐學慶、徐新林、韓超,《河南農村的陋俗及治理對策》,學習討人論壇,2000年第4期
[8]徐學慶,《現階段農村不良習俗泛濫的原因探析》,社會主義研究,2002 年第1 期
[9]徐學慶,《現階段農村不良習俗的治理對策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3年5月
[10]黑龍江省縣域經濟學會編,新農村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⑻ 從文化創新角度談如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不知道你是不是寫論文,建議不妨以這樣的框架來寫:
1、社會主義新回農村建設及文化建設:答現狀、要求、發展方向、特點、目標、實現手段等
2、文化創新:何謂文化創新、目前的特點、國家指導意見、發展方向
3、如何促進:
(1)針對目前新農村建設文化領域的弊端,引入文化創新(建議運用個案,現實中很多新農村農民沒有土地後,過上了「包租公」的生活,每天無所事事,打牌賭博吸毒的情況屢見不鮮,他們缺乏精神文化)
(2)文化創新要針對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建議可以引用江蘇省張家港永聯村的一些經驗作為分享;或可著重分析「文化下鄉」活動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3)吸收城市文化創新精華,更加有針對性的面向農村挖掘與當地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相適應的內容,如:通過新形式,加強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廉政教育等。
⑼ 請從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角度說明建設文化牆的意義
愚弄人民。。。。。。。。。。。。。。。。。。。。。。
⑽ 求一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調查報告具體以一個村莊為例
農業的發展將最終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也證明,版農業發展權比較順利,就能夠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比較好的基礎,而一旦農業的發展出了問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就一定會出現挫折。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要發展現代農業,堅持把發展農業生產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二要增加農民收入,完善增收減負政策。三要改善農村面貌,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政府引導、群眾自願、因地制宜、注重實效,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四要培養新型農民,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五要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六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統籌推進農村其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