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20年的十三陵新鎮
近日,北京市規劃委審查並批復了《通州區張家灣鎮總體規劃》。該規劃區范圍為張家灣鎮行政轄區范圍內除通州新城以外的村鎮用地,總面積65.19平方公里,在規劃區范圍內實行城鄉統一的規劃管理。確定2020年規劃鎮域村鎮人口為2萬人,村鎮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在3平方公里以內。
張家灣鎮是通州新城「一城、兩軸、三點、四鎮」區域空間布局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京津城鎮帶上的重要節點。該規劃對於推動張家灣鎮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保障實現通州新城總體發展目標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批復要求,張家灣鎮的發展建設,要按照通州新城建設的要求,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優先為前提,促進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利用較好的經濟發展基礎條件,發揮區位和交通優勢,建設成為通州中部地區城鄉和諧、經濟發展、環境優美、獨具特色的京郊新鎮。
② 十三陵的未開放陵寢將逐步開放嗎
據報道,1月27日,北京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昌平區擬將十三陵景區封閉管理專,十三陵剩餘10個未屬開放陵寢將逐步開放。
在修繕、復原祭祀文化的同時,整個十三陵景區將封閉運行,恢復陵區「寧靜」的文化特質,根據方案,景區內10個未對社會開放的陵寢及其他妃子墳、太監墓等都將進行保護修繕。逐步做到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全面對外開放。
同時,擬在十三陵門戶區規劃建設遊客集散中心,景區設置環保巴士,方便游覽。
希望十三陵在開發的同時可以做好文物的保護!
③ 十三陵水庫的修建背景是什麼
說到十三陵水庫的修建,還要源於毛澤東對昌平的一句評價,昌平區檔案館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根據當年陪同毛澤東視察的昌平縣老人的回憶文章,1954年4月明十三陵之行後,毛澤東曾說:「昌平是個好地方,有山,景色不錯,就是缺點水。」這句話讓十三陵水庫的修建提上了議事日程。
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庫破土動工,從開建到竣工,歷時160天。當年5月25日,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領導人走向工地,以普通勞動者身份,參加勞動。視察當天,毛澤東還親筆題寫了「十三陵水庫」五個大字。
(3)十三陵新農村建設擴展閱讀
十三陵水庫是時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於1958年號召修建的,當年 6月30日勝利建成。水庫面積是頤和園里的昆明湖的20倍,總蓄水量為6000多萬立方米。水庫大壩建在蟒山和漢包山之間,為斜牆式,總長627米,高29米,底寬179米,頂寬7.5米。
十三陵水庫位於北京昌平縣境內,在十三陵盆地的東南,距北京城區40公里。前些年因乾旱少雨,水庫蓄水量越來越少,1984年將延慶縣白河堡水庫的水引來,使十三陵水庫重振雄姿。補水工程完工後,水面寬闊如初,水質清澈碧綠。特別是修建北京九龍游樂園後,中外遊人來此觀光、旅遊更是絡繹不絕。
④ 專家挖掘十三陵時,當時發生了哪些千奇百怪的事情呢
因為一部小說《明朝那些事兒》,明朝皇帝走進平常老百姓的眼中。人們對明朝的歷史越來越了解,也對明朝的皇帝越來越熟悉。為了埋葬這些皇帝,明朝還修建了十三陵,其中那個在位45年的萬曆皇帝更是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也是考古隊唯一主動挖掘的陵墓。參加過定陵考古發掘的人員,卻遭遇了各種各樣的不幸,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而且定陵周邊的農民把考古隊員遺棄的那幾個上等的棺材板拿回家,希望給自己打棺材。結果棺材剛剛打好,自己就和妻子一起去世了。
還有一對夫妻把另一幅棺材拿回到自己的家中,看著這上等的木料,希望能夠做一個非常精美的櫃子。當衣櫃做好以後,他的四個兒子全部被衣櫃悶死了。後來這對夫妻又生了一個兒子,也因為車禍而去世。
總之這一次挖掘定陵,不管是對考古界,還是對中央政府都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從此中央政府也決定,如果不是搶救性的挖掘,我們將不再繼續挖掘皇家陵墓。就讓它永遠保持一份安詳,不要隨意去打破這份寧靜。
⑤ 十三陵遷出,要搬哪幾個村
十三陵鎮果庄村、大嶺溝村2個村莊的整體或局部搬遷。
搬遷范圍和時限:
1、搬遷范圍
以國土部門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數據和7個山區縣調查統計結果為主要依據,搬遷范圍確定為: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受洪水威脅地區及飲水困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經初步統計,新一輪山區農民搬遷共涉及7個山區縣、60個鄉鎮、399個行政村、35089戶、74458人。其中,地質災害易發區10838戶、25681人,受洪水威脅地區14460戶、29008人,生存條件惡劣地區9791戶、19769人。
2、搬遷時限。為期5年,即2013—2017年。
我區出台《新一輪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及生存條件惡劣地區農民搬遷工程的意見》。
新一輪搬遷任務涉及8個鄉鎮、24個行政村、1506戶、4241人,計劃利用5年時間(2013至2017年)完成。
為加快推進我區山區搬遷進程,保障地質災害易發區及生存條件惡劣地區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區將加大搬遷補助力度,在市財政搬遷農民每人1.8萬元、每戶4萬元補助標準的基礎上,區政府給予搬遷農民每人5000元補助。
《意見》自2013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
按照市級政府相關部署,昌平區啟動了新一輪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及生存條件惡劣地區農民搬遷工程。
該搬遷工程包括流村鎮禾子澗村、漆園村、狼兒峪村等12個村莊和十三陵鎮果庄村、大嶺溝村2個村莊的整體或局部搬遷。
搬遷規劃由流村和十三陵鎮政府分別為編制主體,規劃昌平分局和設計單位多次前往現場進行實地調研,並數次召開溝通協調會,聽取村幹部和村民的意願和想法,將搬遷工作與村莊集體產業、農民增收緊密結合。經區級聯合審查、公示等報審程序,近期區政府分別批復了流村鎮和十三陵鎮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及生存條件惡劣地區村莊搬遷規劃。
批復要求兩鎮政府要將搬遷規劃作為搬遷建設和管理的基本依據,搬遷規劃統籌指導各村有序推進搬遷建設,合理安排各項配套設施的建設規模和建設時序;加強山區生態環境保護,組織好綜合防災減災、洪水影響評估、山區水土保持等相關工作。
下一步,規劃昌平分局將按照鄉村建設建設審批程序積極協助鎮政府辦理相關建設手續,促進搬遷規劃有效落實。
⑥ 十三陵景區將採用封閉式的管理方式嗎
據報道,1月27日,北京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昌平區擬將十三陵景區封閉管理。目前,擬內在景區旁建設的十容三陵門戶區規劃已上報市規劃國土委審批。
昌平區有關部門了解到,該區擬按照明代87平方公里陵區規模,將陵區內影響文物保護和觀瞻的村落實施整體搬遷,對區域內影響文物保護的道路實現改道,對十三陵風景名勝區實行封閉管理。
與此同時,在十三陵風景名勝區保護范圍之外,規劃建設十三陵門戶區,安置拆遷出來的村民,同時集中展示明文化精粹,實現與十三陵風景名勝區的相互銜接、相互促進。
⑦ 為什麼明十三陵里只有定陵被發掘了呢
定陵考古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以研究歷史建墓博物館為主要目的,有計劃,是自發發掘的第一座,也是唯一的皇帝墓。明之定陵有十三座,為什麼要把定陵作為發掘對象呢?這么說來,這完全是歷史的偶然。為什麼挖掘定陵是偶然的?必須整理定陵發掘前後的經過。
在吳篋的大力支持下,長陵發掘計劃很快被採納,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和考古工作隊。但是,長陵的灰塵在地下已經封存了500多年。加上歷代帝王陵相關的文獻史料,記錄極少。幾個月的調查還沒有得到什麼。於是工作隊又把發掘的目標放在了明成祖的長子明仁宗的獻陵。無奈,經過將近半個月的實地調查,還沒有線索。
有一天,考古學家隊員在實地調查時發現了一堵紅色高牆。在距離地面三米多的城牆上,有幾座城磚掉落下來,看到了直徑半米的圓孔。經過挖掘,這里還是定陵玄宮的入口。由此,新中國成立以來,帝王陵的發掘才開始慢慢拉開帷幕。
⑧ 明十三陵2015至2020規劃
國務院在《總體規劃》的批復中,要求北京按照《風景名勝區條例》及《總體規劃》嚴格保護風景名勝資源、抓緊組織編制風景名勝區詳細規劃、依託風景名勝區外圍旅遊鎮建設旅遊服務設施,強化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的職能。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將按照國務院批復及市領導指示,會同市規劃委督促昌平區政府、延慶縣政府完成風景名勝區和核心景區范圍的標界立樁工作,加強長城、皇家陵寢、古樹名木等重要景觀保護管理,加緊完成詳細規劃的編制和申報工作。
據了解,該《總體規劃》是依據《風景名勝區條例》、《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等有關要求,由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組織編制。一是合理劃定風景區范圍。最終確定的風景名勝區面積為326.37平方公里,兼顧了資源完整性和管理可行性。二是構建總體空間結構。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呈「帶狀與掌狀相結合」的空間結構。三是劃定功能分區。將整個風景名勝區分為核心景區、一般觀賞游覽區、景觀培育與恢復區、環境協調區、綜合管理與旅遊服務區(該區位於風景區之外)。
四是強化保護要求。採取分類與分級保護相結合的保護管理措施,確保風景名勝區可持續發展。五是明確核心景區保護范圍。依據長城以及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劃定核心景區范圍,核心景區面積為178.24平方公里。六是合理改善交通組織方式。科學安排風景名勝區內外交通,建立相對獨立的風景名勝區內部環保游覽交通系統。七是完善風景游覽體系。根據景源屬性和地域分布特點劃定每個景區的范圍、特色以及規劃構思。構建了多種游覽線路的風景游賞體系,帶動其他文化休閑與戶外游覽活動。八是完善旅遊服務設施。核心景區內原則上不新增與保護管理無關建築。依託城鎮規劃建設,將主要服務基地安排在風景區之外,大型住宿與娛樂設施主要依託兩個新城和兩個旅遊城鎮來建設。
九是明確發展目標和遊人容量。提出風景名勝區發展的總目標,明確八達嶺-十三陵主要景區景點的遊人容量,便於遊客高峰期的分區調控。十是加強居民調控管理。嚴格控制風景名勝區人口規模,緩解景區人口壓力。協調解決風景資源保護與居民生產生活之間的實際矛盾。
⑨ 泉眼鎮的自然情況
長春市二道區泉眼鎮泉眼村坐落於泉眼鎮街道,是泉眼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於長吉南線13.7公里處,長吉南線一級公路橫貫泉眼鎮東西,二道東部中線公路毗鄰相依,長雙煙鐵路縱經泉眼鎮南北,泉眼鐵路中心站座落在村中心,可謂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有山有水有平地。泉眼鎮總戶數1376戶,總人口6700人,幅員面積25平方公里。村內擁有一處佔地8.7平方公里的工業小區;兩處牧業小區;兩處園藝特產基地。泉眼鎮較大工業企業項目23個,較大農業產業項目14個,初 步形成了以工業為先導、農業為基礎、旅遊、園藝、餐飲服務、交通運輸、養殖等第三產業為輔的多元產業結構。由於村內沒有「三廢」排放項目,再加之山林和水面資源豐富,所以生態環境較好。
內轄泉眼村、火石村、新立村、勤勞村、趙家村、崗子村、胡家村、雙山村。 該村經濟發展速度較快,2005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165元,村域內工業項目較為集中,有佔地8.7平方公里的省級工業小區一處,工業小區內較大的工業項目有:投資4000萬元的吉林省鵬程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投資3500萬元的吉林省邁豐葯業、投資3000萬元的日月星水泥製品廠和投資800萬元的天宇膠粘制劑廠等項目。目前投資1.5億元、年產值超億元的長春市電爐廠也在該工業小區內落戶 。村內的其他產業包括19戶餐飲業、95戶商貿服務業、120戶交通運輸業等。做為特色產業的泉眼華夏陵園已完成投資3000萬元,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長春的十三陵」。村域內以山林、水面資源為依託,旅遊經濟發展潛力較大,效果明顯。
2005年桃園村山莊和松泉山莊運營良好,每年可接待遊客3000人;古遺跡2處,分別是先鋒屯前廟、後廟,既可以通過開發弘揚民族文化,也可以做為進一步開發該村旅遊經濟的又一載體。畜牧業發展迅猛,年出欄存欄生豬9000頭;牛、馬、羊等大牲畜年出欄存欄達4500頭;梅花鹿260頭;家禽年出欄存欄23000隻;該村年可實現肉產品100噸;奶類產品90噸;蔬菜年產量3600噸;該村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突破2億元,村集體積累達到120萬元,總債權60萬元,沒有負債。 村內的居民和農民的房屋面積平均在90平方米左右,對於危倒房屋近幾年通過鎮村兩級幫扶及民政局實施的危倒房改造試點工作基本得到解決。水、電、路、通訊、醫療等網路健全。 水網:該村水面資源豐富,泉眼鎮水資源面積達40萬平方米。其中較大的流域是霧開河,該河主幹流流經本村6個社,支流流經本村8個社,猶如發達的根系擴張延伸到每個屯社。為了實現水面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進程,鎮政府和村委會於2004年和2005年分別在霧開河主流段實施了攔河蓄水工程,耗資300萬元建成了兩道攔河壩,蓄水量達到200萬立方米。村內較大水庫為臨近長吉南線公路的浪頭溝水庫和沈家水庫,其它各類水庫和塘壩總計16處。豐富的水面資源和對流域的綜合整治使該村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水網。
路網:隨著村村通的實施和村級每年春秋兩季對屯路的修整,使村屯路交通便利。再加之長雙煙鐵路經由該村並在該村建有貨場以及長吉南線公路的貫通使該村四通八達,路網健全。
電網:按照電業部門的統一部署,該村於2004年至2005年全部完成了低壓線路改造,實現了同網同價。、
通訊網:泉眼鎮現擁有程式控制電話1252門,占總戶數的91%,同時基本達到了戶均一部手機;有線電視戶數830戶,覆蓋率達90%以上。 醫療網:泉眼鎮有一所衛生院、五所診所、16個葯店,醫療網點總計22個,具有很健全的醫療網。
其它設施:村內擁有一所中學、一所小學、兩所幼兒園、5所託兒所,有一處省級標準的敬老院,郵電、通訊、電業、銀信等社會事業單位俱全,同時污水排放、垃圾處理等設施完善。
⑩ 十三陵水庫的建造歷史
十三陵水庫是時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於1958年號召修建的,當年6月30日勝利建成。水庫面積是頤和園里的昆明湖的20倍,總蓄水量為6000多萬立方米。水庫大壩建在蟒山和漢包山之間,為斜牆式,總長627米,高29米,底寬179米,頂寬7.5米。大壩外坡上有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十三陵水庫」五個大字,用漢白玉石塊鑲砌於紫色的安山岩護坡上,十分壯觀。大壩頂端修築了美麗而具有古典建築風格的游廊,廊中設有工藝品商品及冷飲店、小吃部等。大壩兩頭有遊船碼頭,為遊客乘船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