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潮汕迎娶新娘十二版貼
一張紅紙折成12版,寫上一大堆客氣話,很多規矩,最好請懂的人寫。為了一張請柬得罪娘家人就不值。
⑵ 潮汕鄉村的潮汕村莊——血脈連成的聚落
本來,聚族而居是構成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的要素,沒有族,何來宗,哪來法?但是我們發現,把這種聚族而居的模式推向極致的不是在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而是在福建、廣東等南方省份。我們只要到黃河流域去采風或旅遊,就會發現,那裡的村莊多以小村落為主,一般是十幾戶幾十戶上百戶,千人以上的村莊已屬大村。究其原因,是這些地區自古代直至現代,長期成為兵家爭奪之地,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災荒之苦所造成的,百姓很難較長期的和較安定的居住於同一個地方,同一座村落,逃難與處遷成為家常便飯。因此,形成村莊雖古老人口卻稀少,且村民來自四面八方,多姓雜居。潮汕地區雖也有多姓雜居的村莊,但其主體還是一姓聚族而居,或以一姓為主,伴住其它姓氏。這在前文已所有論述,那潮汕地區聚族而居現象更甚於中原地區主要便是以下幾個原因了:
一,明代以後,潮汕農村相對而言,比較安定;
二,南遷移民有宗族認同感,到了某一遷移地,習慣於靠攏同宗同族;
三,人口少的姓氏改姓依附人口多的姓氏,希冀得到庇護;
四,潮汕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易於生存,人口發展較快。
這樣,一正一反,就造成了潮汕地區廣大農村,尤其是平原地區,大多是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而且很多不是小村小寨,而是動輒上千人幾千人甚至上萬人的大村落,而且這上千人幾千人上萬人的大鄉村同姓聚居是普遍現象。因此,在潮汕地區,人們提起某個地區時,便會如前文所舉的一些例子:往往會在地名上面冠上某個姓氏,如汕頭的官埭紀、砂尾李、月浦佘、外砂謝;潮州的東津劉、劉隴劉,郭隴郭,薛隴薛;普寧的洪陽方、果隴庄;惠來的周田黃;澄海的銀砂陳、壩頭王;潮陽的上堡張、金浦鄭;饒平的高堂吳;揭陽的洋淇楊、京岡孫;揭西的鴻江候、錢坑林等等不勝枚。有趣的是,一姓佔主導地位的大鄉村,對居住村裡的弱小群體,反沒有恃強凌弱的現象。不單沒有,對居住在村子裡間或有一兩戶三幾戶外姓人居住,反受到諸多照顧。如人口超萬人的澄海隆城張氏,就長期居住著一兩戶姓楊的,他們的祠堂里,既崇祀張氏入潮始祖,同時也有楊姓人的祖宗神主。據傳說,這是取吉祥和諧之意(根據潮汕諧音張楊即「張樣」,因潮汕土語中有一說法叫「有樣張」,意思是有辦法,有路子,能成功的;反之,「無樣張」就不大好了。所以,不知什麼時候起,也不知什麼人提議,凡有張姓聚居村落者,必羅置一兩戶楊姓人家來居住,並善待之,以取「有樣(楊)張」的吉祥兆頭。)往深層次分析,卻是體現了中國人「不欺弱小」的傳統美德和古求人追求和諧合的哲理觀念。
我們說潮汕地區的各個姓氏把聚族而居的傳統觀念推向了極致,是說在潮汕地區,由於它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環境,在以聚族而居的村落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向外擴張了,發展了,形成集群式的居住帶,這種形態實在值得一書。我們的中原先民一路南遷,渡黃河,過長江,進江西,入福建,而後入粵入潮。一路上有的零星四散,有的集體順利到達,零星四散的到達目的地之後又想方設法重新團聚,集體到達的又歡歡喜喜分散,各各分頭創業創鄉,一切看起來是那樣井然有序。相對的團聚與相對的分散,是潮汕姓氏的基本布局,只要你手頭有一頁潮汕姓氏圖冊,你就可以發現,那一帶,大部份是黃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這一片,則是林姓人的居住區域……但他們又不是密密麻麻擠在一起,而是錯落有致如棋局……這一切,是長期的,在有意識與無意識之間形成的,這一切,靠的就是就是氏族內部那種已經成為潛意識的凝聚力在起作用。這種精神,這種凝聚力,恐怕世界上恐怕只有中華民族才能做到。這種現象不能說僅存在於潮汕,但由於潮汕地區人口密度相當的高,1987年達到884人/平方公里,(現在已不只這個數字)為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因此,在全國其它幾個村落皆為一姓,加起來也不過幾百人、千把人,超過萬人的極為罕見。而在潮汕地區,尤其是在潮汕的平原地區,萬人村已不成為新聞。如在面積狹小的澄海,萬人以上的自然村就有23個(包括6個准萬人村),在稍大一些的潮陽和普寧就達到各了81個(包括11個准萬人鄉)、60個(包括9個准萬人鄉),而潮普兩地上兩萬人的鄉也非舉止可數,其中潮陽兩萬人大鄉達14個,三萬人以上的達8個;普寧兩萬人大鄉則達9個之多,由於一村人口過多,不得不一分為二,分為三,甚至更多。如汕頭官埭鄉原來是一個紀姓的大鄉鎮,解放後拆分為龍祥、新津、珠池三個街道鎮。潮州磷溪鎮的溪口村,原來是個大自然村,全自然村人口皆姓劉。由於人多村大,現在已分為溪口一到溪口八共八個行政村,整個溪口自然村人口達2萬以上。這還不奇,更奇的是汕頭龍湖區的龍祥街道,幾乎是一個「紀姓鎮」,全街道鎮紀姓人口佔80%以上。故汕頭龍湖區是潮汕最大的紀姓族聚地,歷史上全區紀姓老祠堂有21座占潮汕紀姓祠堂近三分之二,不包括近年來老公廳改建為新的祠堂。汕頭潮陽區的金浦街道,也簡直就是一個「鄭鎮」,其中居住著1萬人以上的管理區就有5個,還有幾個管理區或居委會(其實就是自然村)姓鄭人家也是6、7千,3、5千不等沙隴鎮也有3個自然村居住著1萬以上的鄭姓人,還有5千人以下,1千人以上的村落也近10個。難怪潮陽鄭姓人家取代了林氏,位居潮陽第二。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澄海有個溪南鎮,1985年進行人口普查時,全鎮總人口6萬多人,而姓陳的卻近5萬之眾!原因是在全鎮的21個自然村中,有13個自然村是陳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俗稱「金砂13鄉陳氏」,其它的村落也不少陳姓人和他姓混居。在饒平的三饒鎮一帶,有30多個黃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錯落有致的鋪開在山山嶺嶺和平洋之間,連成一個黃姓人集中居住的片區,每個村落雖人數不等,但這個集團式居住帶的總面積在潮汕地區卻可堪稱首位,其總人數也在10萬人以上。在揭陽,素有「林半縣」之稱,說明揭陽林姓人口眾多,1984年的統計是近16萬,佔全縣總人口的12%,其林姓人聚聚族而居的村落不單同樣眾多,共有幾十個村在揭陽這塊「卧鯉形」的地域上創鄉立籍,繁衍後代,形成了一個林姓人密集的居住帶,而且歷史悠久,古諺有「未有揭陽縣,先有高美林」的說法。舊揭陽縣超萬人的聚落還有地都鎮鄒堂十八鄉鄭姓、炮台鎮的桃山十八圍的謝姓、南潮·新寨·青溪的吳姓、石牌·下隴·坡林·鋪仔等的蔡姓、登崗的洋淇十八寨的楊姓、五鄉林的林姓、曲溪的龍砂十八鄉的吳姓、雲路的老桃·新桃等的謝姓、玉窖謝厝坑等的謝姓、漁湖的京岡十八鄉的孫姓等大聚落。
對這種文化現象,不知在全國可否稱之為「絕無僅有」?最少也是極為罕見。這種十幾個村、幾十十個村、幾萬人、十幾萬人集群式的中居住於某一地域,其形成的原因,有其宗法的,有其經濟的,也跟潮汕地區的人口密度過高有關。應該承認,這種一村一姓聚族而居,世世代代生於斯,長於斯,歌於斯也哭於斯的現象,是一把雙刃劍,有其利也有其弊,這後文會稍作剖析。 潮汕鄉村中有些萬人以下的中小村落名氣能夠大於某些上萬人但卻缺乏閃光點的大聚落,這些較小鄉村知名度很高基本上與一些超級大鄉一樣具備以下某些特點:
一、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源地或該文化遺產的發揚地!如普寧咸寮村,因為英歌舞出眾;又如創立潮劇「中正順」戲班的澄海鳳窖村,再有如「豎燈竿,掛彩鳳」揭陽龍砂古村,同樣民俗獨特的還有如澄海冠山村的「賽大豬」、 普寧石橋頭獨特而盛大的元宵夜遊神(即「營老爺」)、澄海塗城正月十九的「斗雞」;
二、過去曾經輝煌,有遺跡保存,如古建築林立的潮州呈陽岡、澄海前美村、潮州龍湖寨、洪陽德安里、揭西錢坑寨、潮州象埔寨、饒平所城道韻樓等;
三、一些出名的歷史事件曾發生在此,因而在故事被搬上各大傳播媒介的時候,村名便也被帶了進去,如普寧南婆城:祥興一年(1278)宋帝昺戰敗南逃,於此建「南方新城」,稱「南城」,後因宋帝昺卧地「沉蝕」而改稱「南婆城」(當然該地出名也與出產諸多名人有莫大關系:從這里走出了如原國家廣電部秘書長孔邁、原外交部部長助理孔泉等等、再有如清朝初年鄭成功余部屠殺澄海鷗汀寨、因1969年那場凶惡無情的VIOLA大台風而出名的龍湖「牛田洋」、因「楊德義賣劍」而出名的饒平大港村、因何婆賣客家擂茶而出名的揭西南關、因建有「八氏宗祠」而聞名潮汕的饒平上港鄉等等不勝枚舉。
四、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如普寧馬柵公村(又稱馬柵村),出自該村的名人有如我國第一個新聞學刊的創辦人黃天鵬;世界鍾表大王、泰國首富黃子明;華人巨商羅志清;法國潮州會館首屆會長、現任法國潮州會館名譽會長、潮人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中國暨南大學海外聯誼會顧問、華人巨富黃擎天等人,再有如近代以來涌現出抗英功臣許祥光,辛亥革命元勛許崇智,學政名士許夢榜,革命先驅許倬,農民領袖許懷仁,魯迅先生的夫人許廣平,著名教育家、中山大學前校長許崇清等名人的汕頭溝南許地!
五、承自然之福,風光迷人如饒平青嵐村的冰臼景觀、饒平萬山紅(綠島旅遊山莊)、南澳深澳漁村(海山漁村)、京溪園粗坑村、仙城深溪鄉……
六、戰略要地,首要者當推素有「潮汕屏障,閩粵咽喉」之稱的南澳島,其曾同屬閩粵兩地共管,海島上的「四澳」——雲澳、深奧、隆澳、青澳皆各具發展、戰略特點,另有:扼守榕江要道的潮陽石井、潮普惠三大南山紅色根據地指揮中心的普寧錫坑、潮汕海陸著名軍事要塞——惠來靖海所、資深衛、潮陽紅色故土深溪鄉、南下潮汕平原的必下之地鳳凰康美、攻佔潮州府的兵家必爭饒平瀛洲等等
七、經濟繁榮穩定,社會和諧發展,人民生活殷實,如工業強村潮南峽山村、陳店草尾村、谷饒上堡村、占隴占陳村、生態村洪陽岐崗村、燎原泥溝村、井都詩家村等,另外饒平新豐的葵坑鄉雖經濟一般,但社會安定、和諧,村裡包括教育、醫療、養老等基礎建設均來自民間,特別是「葵坑同鄉會」的支持,村籍同胞們人人獻愛心資助這個客家大村的建設,政務投資又公開公正!人民安居樂業,禮尚往來、奮發進取!這一點十分值得稱道!
八、土著特產,來自於大自然的,如潮州後隴紅番薯、潮州鳳凰單叢、普寧梅林的青梅、揭西鳳湖的橄欖、揭陽鄒堂的青皮梨、潮州樟林的林檎、潮陽內輋烏酥楊梅等源於潮汕人的「精巧細作」的如潮汕特產之普寧光南村的豆乾、潮州庵埠文里的九制陳皮、潮州意溪的烙餅、普寧南陽鄉的烏橄欖、潮陽仙門城束沙、普寧大長隴南塘、、饒平萊蕪的紫菜、饒平三饒香米、龍湖蓬中的橄欖菜和鹹菜皇等等數不勝數。 先民根據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情況,選址創村、定居。形成聚落,始命村名。這些村名,是歷史的化石,蘊含著豐富的自然、人文信息和興廢、演變的歷史,在這當中不乏生動有趣的故事,查看請點擊超鏈接:潮汕鄉村趣談。
以下便是潮汕地區地名由因的主要概括(當然還有其它原因)
(一)棄俗從雅類地名
所謂「棄俗從雅」,此類地名,俯拾皆是,如潮安縣「下尾」村,寫作「華美」。「華美」兩字,在潮汕十分典型,幾乎大部分口語叫「下×」或「×下」的地名,潮汕地區不少都寫成「華×」或「×華」。「尾」則寫成「美」。除「華美」之外,澄海市「下布村」寫成「華富村」,「下窖」曾寫作「華窖」,「下埔」寫作「華埠」,「埔尾」寫作「埔美」,「尾埭」寫成「美埭」,「埭尾」寫作「岱美」,「隴尾」寫成「龍美」,「趕尾」寫作「冠美」等。
澄城西南面有「嶺亭」,舊名「嶺頂」。城東有「山家」村,或稱「山坑」,但寫作「仙居村」。
南澳有「霞飛嶼」,原名「蝦尾嶼」,因島形似蝦尾而得名。後用諧音法作「霞飛」。朝霞晚霞,飄然欲飛,何其雅也!
(二)人物事件類地名
因人物或事件而得名的地名,這里指那些確實有可靠材料可證實的、跟某些人物和歷史事件有關系的地名,與下面要談的第三類歷史傳說類地名有明顯的不同。
澄海蓮上鎮南徽村,今屬蓮上鎮,原有北李、北朱兩村。1943年合並,取北李祖宗「南山公」之「南」,北朱祖宗「徽國公」之「徽」合稱之為「南徽」。「建陽村」村民多姓陳,舊稱「陳厝」,1938年取其始祖建陽公之名而改稱「建陽」。南澳隆澳鄉有「紅山十六村」。解放初期,東山大隊在紅山仔建農場,並組織了16位青年婦女到此安營紮寨,稱「紅山十六姑娘」,後簡稱此地為「紅山十六」。
(三)歷史傳說類地名
歷史傳說類地名指那些與歷史傳說有關、但又無史志可證實的地名。這些地名的命名起源,不一定很可靠,但通常有方誌或口碑記述了傳說,故也姑且立為一類考之。
澄海蓮下鎮有「槐澤村」,相傳宋代已有王姓居住,舊稱「上王」。村人都有「王?手植之槐於庭,其後代顯貴」的傳說,故取「槐庭遺澤」之義,於1938年改「上王」為「槐澤」。
(四)土特產類地名
所謂土特產類地名,即因當地出產的聞名遐邇的土特產(諸如礦產、動物、植物之類)而叫開了名兒。
汕頭市潮南區雷嶺鎮有茶園村,始建於明泰昌元年(1620),周圍遍植油茶樹,所以稱為「茶園村」。
(五)標志性建築類地名
所謂標志性建築,即在當地遠近聞名的建築物,不少地名因這些建築物而起。最典型的是汕頭的「媽嶼」,因島上有「媽宮」(即天後娘娘廟)而得名。此外還如:
又如普寧市石橋頭,由於明末建村初期,鄉的東頭有一石橋,故而改名「石橋頭」
⑶ 潮汕地區結婚的十二板貼要怎麼填寫
這個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你若需要到各地市面都有專門寫帖。這個要求也較嚴謹。
⑷ 潮汕風俗農村入厝的順序
潮汕入宅四句: 潮起潮落新房足 汕新居婚嫁俗 入景隨鄉講風俗 宅居雅園新氣象 每秋鄉入厝每晚村某角落響起鑼鼓及鞭炮聲音接著便搖鈴及讀經聲音便潮汕鄉入厝驅鬼儀式俗稱打油火...
⑸ 本人屬於潮汕地區的,農村建房子,求130方左右12.7m×10m三層樓房建築圖紙由於資金有限,預
⑹ 潮汕結婚的十二版貼
十二版帖用於請岳父母和舅父母
把請帖折成十二折,把請帖內容分十二段書寫就可以了。當然內容還有很多講究。
⑺ 潮汕農村自建房150平方平面設計
潮州的,建磚混吧?
總共建幾層? 各樓功能要求: 每層要幾個卧室、客廳餐廳廚衛都要嗎?
⑻ 求一個農村自建房的設計圖
總共建幾層? 各樓功能要求: 每層要幾個卧室、客廳餐廳廚衛都要嗎?
廣東的私房我常做/
這種面積的私房我做過不少。
⑼ 潮汕人說的厝縫是多大
瓦房的寬度計來量單位,潮汕自的瓦房,房頂的瓦按房屋由前至後的方向排成平行的排,這些排原則上不可能出現交叉,那麼一間瓦房最多能排多少排,就成了它的寬度估算依據了。一排就是一縫。通常的瓦房都是13、14、15縫。霸氣的有18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