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農村建設內涵和要求是什麼
新農村建設需要注意的問題有:
一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加快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體制、農村金融和土地徵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四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採取綜合措施,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可以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字,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新農村建設內涵)
參考資料
http://news.sina.com.cn/c/2005-10-19/18127211058s.shtml
關於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其他內容請參照http://news.sina.com.cn/z/sljwzqh/
❷ 請告訴我「新農村建設的含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基本途徑,是縮小城鄉差距、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要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明確任務、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強力推進,用科學規劃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用全新視角看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大決策,位列我國未來五年科學規劃的十大方略之首,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必須以全新的視角、系統的思維審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背景、新內涵和新特徵。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背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新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內涵。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這20字方針,既是我國新農村建設長期的奮斗目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各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為因果,主要包括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構築新設施、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等方面的豐富內涵。發展新產業,就是要打牢物質基礎,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著力點。建設新村鎮,就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農村的發展得到合理規劃。構築新設施,就是要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包括清潔安全飲水、道路交通、電力、信息網路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培育新農民,就是要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推進農村科技推廣和醫療衛生體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講文明」的新型農民。樹立新風尚,就是要加強和完善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倡導新風尚。我們必須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新」的內涵,切實做好「新」的文章。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特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具有五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時代特徵。這次新農村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三大理念引領下的創新,是新農村最富時代特色的標志。二是綜合特徵。新農村不僅僅局限於某個生產領域或者某個環節,而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綜合協調的發展。三是聯動特徵。新農村建設的含義和工作部署,是城鄉融為一體、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考慮的,而不是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業抓農業。四是漸進特徵。新農村的建設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的情況和狀況都不一樣,新農村建設必須通過科學制定規劃來推進永續實施,有效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連續性和持續性。五是動態特徵。新農村建設立意十分高遠、內容非常豐富,隨著時代的發展,還將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和新的內容,還要在實踐中不斷拓寬新的思路和新的眼界。 二、充分認識科學規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 科學規劃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任何重大建設事項的前提和基礎。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合理系統的規劃,農村的發展更離不開規劃的指導。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必須充分認識科學規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 (一)規劃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的一項重要公共政策作用越來越重要。規劃是政府指導調控城鄉建設和發展的法律依據及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手段,具有配置空間資源、保護公共利益和協調社會利益的重要職能,關繫到整體國民經濟與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大局,具有綜合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影響作用。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城鄉規劃宏觀調控引導各項建設、保障城市和區域健康快速發展的職能作用越來越重要,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城鄉規劃給予了高度重視,對規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和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一再強調,推進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必須堅持以規劃為依據,以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功能完善為基礎,以加強管理為保證。曾培炎副總理在講城鄉規劃時指出,「規劃的節約是最大的節約,規劃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規劃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促進城鄉健康發展,必須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可以說,規劃就是生產力,規劃已成為國家加強宏觀調控關鍵而重要的手段,是國家重要的公共政策和實施項目的依據,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越來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規劃的引領作用為國內外的成功實踐經驗所證明。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城鄉規劃的主要職能是培育和促進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構築和諧公正的社會環境,營造良好的景觀和文化氛圍,代表和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追求。科學到位的城鄉規劃工作,是指導城鄉建設,推動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健康協調發展的基礎,規劃的引領作用為國內外無數成功的實踐經驗所證明。例如:韓國的新村運動取得了很好的預期效果,成為不少國家學習和借鑒的典範,其成功經驗之一就在於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上世紀60年代,在重點扶持產業發展和擴大出口政策的作用下,韓國工業獲得了快速發展,然而在其整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卻引發了城鄉之間發展嚴重失衡、城鄉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等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韓國通過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有序推進新村運動,在最近30多年的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實現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這為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長足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也有大量生動實例,如新疆的抗震安居工程、江西省的村莊整治試點、浙江省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活動、廣東省的建設生態文明村試點等,由於堅持規劃先行,典型引路,投入資金和勞力雖然不多,但成效卻很顯著,受到農民廣泛擁護,這些都彰顯出科學規劃的顯著功能作用,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三)規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龍頭和先導。城鄉規劃是城鄉發展的藍圖,是城鄉建設和管理的基本依據。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要有統一的科學規劃,有全面系統的整體規劃,有科學具體的建設規劃,用科學規劃引領和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起點低甚至嚴重滯後,就無法改變「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的現狀,無法改變「走進房內過城市生活、走出屋外是農村環境」的現狀,無法改變「走進去是城市、走出來是農村」的現狀,甚至會陷入建了拆、拆了建的不良循環怪圈,過去是一代人建房三代人住,現在一代人建三次房,造成重復建設、反復建設和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引起了社會不滿,留下了歷史遺憾。這種情況近年來我國不少地方都曾出現,教訓十分深刻。因此,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揮規劃的龍頭和先導作用,統籌規劃城鄉建設,協調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要素市場;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科學預測規劃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要站在農村自然和文化發展脈絡的角度,尊重農村的實際和特點,因地制宜,突出農村特點和地方特色,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農村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給南陽市農村發展帶來大好發展機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重大而長遠的歷史任務,也是加強「三農」工作的重大戰略舉措,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我們一定要准確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吃透中央精神,用足用好政策,順應南陽發展的潮流,乘勢而上,實現新農村建設新突破。 (一)正確看待南陽市新農村建設的成效。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央實施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農富民政策,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免交提留款,擴大內需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南陽市農村經濟發展迅猛,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上看,南陽市農村建設呈現以下幾個主要特點:一是中心村地位日益凸現。隨著鎮、村合並,行政區劃的不斷調整及地方經濟的發展,一些鄉鎮政府所在地村及經濟強村因基礎條件較好,正越來越多地集聚村民,凸現出中心村的明顯地位,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理想場所。二是農村面貌迅速變化。南陽市村級經濟逐步增長,農村綜合經濟實力日漸增強,帶動了農村建設的發展,農村面貌大為改觀。三是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成為近年來南陽市村級建設的重點,村級主幹道路修建、農村有線電視入戶、電網改造等有了新的進展。四是農民參與熱情高漲。廣大農民對黨的農村政策衷心擁護,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農村生產和各項社會事業建設中來,農村形勢一片大好,這些都為南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強大活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南陽市農村建設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南陽市農村建設,縱向比,成績很大;但橫向比,尤其與先進地方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現:一是村莊布局不盡合理,規模小、建設亂,土地資源使用粗放;二是村級建設無序,空間布局雜亂無章,造成社會資源和個人財產的巨大浪費;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公共服務設施不健全,各項管理很難有序推進;四是建築品位普遍不高,缺乏人文內涵,沒有地方特色;五是人居環境不優,農村生活質量欠佳,臟、亂、差狀況亟待改變。應當說,這些都是由於沒有很好地發揮規劃的指導作用,致使農村建設到處是「只見新房,不見新村」,「只見新村,不見新貌」。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規劃的引導和帶動。 (三)南陽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空前機遇。南陽市作為一個農業大市,2.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鄉鎮總數212個、行政村4651個、自然村40131個,農村人口、農村經濟所佔比重很大,「農」字的分量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舉足輕重。近年來,經過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南陽經濟社會發展已經躍上一個新的戰略起點,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去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已突破1000美元,城鎮化率已超過30%,已經初步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條件,進入了全面提升產業層次、加快經濟轉型、統籌城鄉發展的新階段,建設新農村的條件日臻成熟。同時,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已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現在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關心、謀劃和加強「三農」工作。從全國宏觀環境看,中央明確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行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並在宏觀調控中把「三農」作為重點加強的環節,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惠農政策,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三農」,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政策機遇。機遇稍縱即逝,我們越是面臨千載難逢的黃金發展機遇期,越要更加重視搞好規劃,用科學規劃統領新農村建設,全力開創新農村建設新局面。 四、搞好科學規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各個方面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必須堅持規劃先行,按照適度超前、城鄉統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步實施的原則,積極主動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科學制定鎮(鄉)域規劃,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鎮(鄉)域規劃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應著重從區域規劃角度出發,對鎮(鄉)域村莊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戰略研究和合理布局,科學制定鎮(鄉)域規劃。要根據鎮(鄉)域村莊分布狀況和相互依存關系,預測合理的農村人口容量,通過改造鎮中村、拆除空心村、撤並行政村、合並自然村,建立合理的鎮、中心村、基層村體系,引導農民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分析研究本地域經濟發展條件,制定切實可行的產業發展規劃,引導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引導鄉村工業向開發區和工業區集中;合理確定鎮(鄉)域道路交通、電力通信體系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明確功能分工,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共建共享,引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健康發展。各類建設活動都要納入鎮(鄉)域規劃統籌安排,通過科學的鎮(鄉)域規劃,形成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配套完善、環境優美、協調發展的鎮村發展體系,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統籌制定村莊建設規劃,凸現新農村發展特色。科學的村莊規劃是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前提。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根據村莊的不同類型,在鎮(鄉)域規劃的指導下,綜合考慮人口的自然增長,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和村莊分布的調整以及自然地理條件、耕作半徑等因素,合理確定村莊規模;以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住宅美化、過道凈化、路燈亮化、環境潔化、服務強化為主要內容,統籌規劃村莊布局;根據村莊規模與等級,統籌安排村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布點,凸現新農村建設特色。通過統籌制定村莊建設規劃,因地制宜,依山傍水,依山就勢,突出地方特色,創造體現農村建設特色的村莊空間形態。 (三)合理制定配套設施規劃,努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應有內容,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重要保證。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主要是規劃和建設好「三大中心」、「三大場所」和「六條管線」。「三大中心」是指文化活動中心、村民休閑中心和醫療衛生服務中心,以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推進農村文化體育衛生事業健康發展。「三大場所」是指托兒所、敬老院和超市市場,通過教育、養老、購物進村,以滿足農民生活需要,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社會保障體系與商貿物流業的發展。「六大管線」是指公交線、寬頻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線、自來水管、排水管,做到適度超前,預埋鋪設,以保證農村可持續發展。通過高水平制定配套設施規劃,促進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讓農民分享現代文明成果,實現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 (四)強化居住建築設計,優化鄉村人居環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個突出重點就是要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在鎮(鄉)域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的指導下,根據農村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傳統習俗,結合不同村莊的實際情況,因勢就利,合理布局宅基地,使農民新居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相映成趣;農居建築設計要符合現代住宅理念,大小高低、內部結構、光照、保暖、通風等方面都要實用;要突出地方民居特色,充分體現地域風情,按高中低檔為農民免費設計各種戶型的住宅,滿足不同類型農民的建房需要,同時注意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住宅。通過強化居住建築設計,提高建築藝術水平,優化鄉村人居面貌和環境。 (五)注重搞好生態規劃,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增長和城鄉發展的基礎和條件。進行生態規劃,要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必須進一步強化可持續發展意識,妥善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尊重和悉心呵護自然環境,繼承村民們尊重周邊生態環境、與之共存的傳統思想,突出保護歷史風貌和自然生態,嚴格控制村莊周邊土地使用與開發強度,形成農田、林地、山體、河流池塘等生態復合系統。加強環境整治,實施「三改三清」工程,加快普及農村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動員農民治理臟亂差,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善人居生態環境。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高效集約利用資源,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努力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 五、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遵循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引導、依靠群眾,試點示範、逐步推進的原則,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一)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開創性、探索性的宏偉事業,是為廣大農民謀利造福的千秋功業。我們要深入領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實質,正確理解和把握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統一提高思想認識,勇於探索實踐。要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堅持以人為本,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堅持科學規劃、分類指導,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二)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南陽市農村地廣人眾,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生活習俗千差萬別,新農村規劃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注重實效;要堅持為民服務的思想,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要區分經濟發展水平、區位布局、地形地貌、鄉土風情、歷史文化、產業結構、自然資源、發展前景,立足適度聚集,突出特色,有利農業生產,方便農民生活。要區分輕重緩急,從解決農民最急迫、最直接、最關心的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供水、安全、環境衛生、污水與垃圾處理等實際問題入手,讓農民得到實惠。 (三)以人為本,尊重民意。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相信群眾、尊重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使新農村建設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幫助農民改變那些農村最基本的、最基礎的、最急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要充分尊重農民選擇,制定農民參與的途徑,以農民願意不願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開展工作的主要標准;要通過村莊建設規劃與行動計劃的編制予以引導和規范,防止簡單粗暴、強迫命令,層層下指標,浪費財力物力。 (四)典型引路,示範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必須先行試點,典型引路,示範帶動,逐步推進。要選擇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村、移民村、新建村、近郊村和一些富裕戶先行試點,集中規劃新建一批高標準的小康新村示範點,引導農民有序建設美好家園;要積極開展「百村示範、千村整治」活動,不斷優化農村人居環境;要根據新農村建設的實踐,通過分析對比,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新方法新途徑,通過抓點帶面,創造模式,逐步推開。 (五)加強領導,常抓不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億萬農民的迫切願望,也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必須超前謀劃,統籌安排,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堅持狠抓落實。要正確處理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的關系,客觀條件和建設目標的關系,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的關系,農民參與和農民受益的關系,硬體建設與軟體建設的關系,確立長期行動計劃,明確建設的重點、時序和組織領導方式。要堅持全市一盤棋,各級各部門都要積極跟進,凝心聚力,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場重大活動中去。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規劃投入,抓緊組織編制科學、規范、合理、操作性較強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有效指導全市新農村建設。各級規劃部門要站在全局高度切實發揮職能作用,研究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導則》和《農村住宅通用圖集》,積極開展農村規劃培訓,普及農村規劃知識,啟動實施「千人千村工程」,組織廣大規劃建築設計人員入駐廣大農村,宣傳、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具體指導新農村建設。要通過堅強有力的措施,組織動員全市上下迅即行動,扎實推進,努力譜寫南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篇章。
❸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及其保障措施是什麼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科學內涵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生產發展。建設新農村首先要振興農村經濟,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這一條是首要的。農村經濟不發展,建設新農村就失去了物質基礎。有調查顯示,我們的很多領導幹部考慮新農村建設,更多的考慮是村莊的規劃,很少考慮農村生產的發展。沒有生產的發展,新農村建設是不可能的。要使生產發展,必須保障農業水利工程建設,為農村提供基礎設施,加大支農力度,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第二、生活寬裕。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使農民的財富增加,過上相對寬裕的生活。 「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這二條是要建設物質文明,「生產發展」為建設新農村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建設新農村的具體體現。要使農民生活富裕,必須增加農民收入,除掉農民背負的三大負擔:教育支出、醫療支出、住房支出;搬掉影響農民收入的三座大山:農民的准失業狀態、國內外市場機制對農民的擠壓、農民貧乏的自我組織能力。
第三、鄉風文明。精神文明也要有新進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鄰里之間,生產上要相互幫助,生活上要相互關心。鄉風文明是建設新農村的靈魂。在農村,文明之風若不能愉悅人們的身心,腐朽的東西就會侵蝕人們的心靈。據中華慈善總會統計的數據顯示:該協會獲捐贈的70%來自於國外和港澳台地區,內地富豪的捐贈不到15%。我國先富的一部分人,要麼積聚財富、要麼豪賭、要麼回家修祖墳,主動將自己的財富回贈社會的很少;因病、因自然災害致貧的農民多數相信封建迷信,信仰宗教的人數超出我們的想像。
第四、村容整潔。通過新農村建設改變農民的生存環境,讓農民有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整潔的街道,森林覆蓋率15%以上。現在很多地方是院內干凈,院外臟亂差。80%的村莊,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後、路邊,96%的村莊沒有排水溝渠。「村容整潔」就是要建設生態文明,這是建設新農村的外在表現。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了,為就學、就醫、結婚蓋房子四處奔波的農民,精神狀態沒有大的改變,衣冠尚且不整,村容村貌就更顧及不上了。
第五、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實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選舉和民主監督機制,實現農民自己當家作主。不以要挾、賄賂影響民主選舉。不以家族勢力影響村務公開。村民自治的形式應該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而有多樣性。江蘇的華西村、河南的南街村、山西的大寨村、河北的寺後村,都是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村民自治,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經濟發展成就;以「下派黨員幹部」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所採納;以經濟能人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在經濟較發達地區浮現;以農村民間協會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出現在中西部發展相對滯後地區。評價村民自治的形式先進與否,應當以能否推動農村的社會和諧和經濟進步為標准,應當以建設非農的先進村莊為方向,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管理民主」就是要建設政治文明,這是建設新農村的政治保證。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保障措施http://www.ggdj.com.cn/zt/xnc/wd/200609/3834.html
❹ 怎樣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的內涵
黨中央多次來強調要把解決好「自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這五句話20個字,內涵豐富,不僅勾畫出了現代化農村的美好圖景,而且提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系統思路。
❺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版之重,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權義新農村的總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這五句話20個字,內涵豐富,不僅勾畫出了現代化農村的美好圖景,而且提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系統思路。
❻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涵義是什麼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總體要求】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經濟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政治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會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❼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與基本特徵是什麼
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社會主義」,一個是「新」。從「社會主義」這個關鍵詞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逐步縮小農村內部的貧富差距,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建設共同富裕的新農村;從「新」這個關鍵詞而言,其內涵非常豐富,如新的理念、新的設施、新的環境、新的房舍、新的公共服務、新的社會保障系統、新的社會風貌等等。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包括「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素質、塑造農村新風尚、建設和諧農村」,涉及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經濟上,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為支撐,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比較完善;農業科技水平、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顯著提高;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基本實現工業化;農村人口的比重大幅度降低;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就業比較充分;農戶家庭財產普遍增加,農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在政治上,在黨的領導下,農村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明顯進步,基層民主進一步擴大和健全,廣大農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村民自治更加完善,形成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干群關系密切,社會秩序良好,農民安居樂業。
第三,在文化上,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明顯加強,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農村教育事業有較大的發展,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教育體系,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農村衛生、文化等設施比較完備,農民享有較好的衛生保健和較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在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方面,表現為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人與自然更加和諧、更加相容。
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工作內容有:(1)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2)加快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建設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4)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5)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6)培養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7)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8)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確保現代農業建設取得實效。概括來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❾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與基本特徵是什麼A
第一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與基本特徵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後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分析了形勢與任務,系統回顧總結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明確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意義,提出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
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歷史背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不是最近提出來的,20世紀50年代就曾用過這一提法。改革開放以來,至少在1984年中央1號文件、1987年中央5號文件和1991年中央21號文件即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決定》中出現過這一提法。但這次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背景和含義與以前有很大不同。
「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要樹立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概念。要跳出「就三農抓三農」的傳統定勢,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把農業發展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大格局中,把農村進步放到整個社會的進步中,把農民增收放到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進而統籌規劃政策、公共資源、基礎設施及產業布局。
首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舉步維艱,農民收入增長困難重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任務艱巨,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如果這些問題和矛盾不根治、不解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就很難贏得主動,並容易出現波折。
其次,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第二、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達2.6萬億元,這對於建設新農村非常有利。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加大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力度,否則盡快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就會落空。
再次,鞏固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有利於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加快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不僅是廣大農民的迫切願望,是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而且是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挑戰和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繼續通過改革找出路、通過創新促發展,積極建立起既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又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體制機制,使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最後,緩解農村發展的資源、市場、體制三大制約,縮小日漸拉大的城鄉差距,可以加速實現共同富裕。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明顯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過去7年中減少了1億畝,人均下降到1.2畝,相當於世界平均值的1/3,而農村人口卻沒有減少多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57 ∶1擴大到3.23 ∶1,農村積累下來的種種矛盾已經向國民經濟發出了強烈的預警信號。因此,中央審時度勢地提出了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與基本特徵
所謂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以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為基礎,通過協調推進經濟與社會、文化、政治、環境和黨的建設,從而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新的農村社會狀態。首先,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一種新的農村社會狀態,這里的關鍵在於「新」。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要達到一個新狀態,實現經濟繁榮;農民生活水平要達到一個新狀態,實現生活富裕;農村環境要達到一個新狀態,實現村容整潔;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達到一個新狀態,實現鄉風文明和諧;農村社會管理要達到一個新狀態,實現管理民主。如何達到這種新的農村社會狀態,要以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為基礎,而農業與農村發展的途徑和手段是要通過協調推進經濟與社會、文化、政治、環境和黨的建設。在新農村之前加上社會主義,一是要強調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是在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進行的;二是指我國新農村的最終目標要實現共同富裕。
進一步分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體現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發展,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環境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統一的發展要求。這些建設內容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統一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和系統,是多元一體化的綜合建設和全面發展。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在科學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發展特徵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和戰略決策;是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擴大內需、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更是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必然選擇;是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共同富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3.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與時俱進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具有內涵與建設背景上的時代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雖然在戰略思想上與我們黨改革開放以來提出的農村改革發展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卻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科學發展觀在中國農村大地上的具體實踐;建設新農村的宏偉目標,集中代表了億萬農民群眾的強烈願望和根本利益,具有極大的動員性和鼓舞性,將高度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將指引億萬農民走上一條全面發展的幸福大道。
5.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動態的建設過程,具有時間上的長期性。一方面,農村落後是歷史形成的,徹底改變農村面貌,建成繁榮、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新農村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即使在實現了全面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之後,「三農」問題依然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必須堅持長期作戰的思想,堅持不懈地做好「三農」工作。
❿ 什麼是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
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10)新農村建設內涵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的富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