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求一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2500字左右的論文
試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引言 8-9
1.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9-16
1.1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背景 9-13
1.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13-16
1.2.1 建設新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 13-14
1.2.2 建設新農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14
1.2.3 建設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 14-15
1.2.4 建設新農村是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 15
1.2.5 建設新農村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 15-16
2. 當前我國農村建設現狀分析 16-27
2.1 農村建設取得的成就 16-19
2.1.1 農村經濟發展迅速 16-17
2.1.2 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推進 17-19
2.1.3 農村文化建設成績顯著 19
2.2 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9-27
2.2.1 農村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不高 19-23
2.2.2 農民綜合素質不高 23-24
2.2.3 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滯後 24-25
2.2.4 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不完善 25-27
3.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27-37
3.1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與突出農民主體地位的關系 27-29
3.2 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與促進公共事業進步的關系 29-30
3.3 創新體制機制與增加資金投入的關系 30-32
3.4 推進新農村建設與加快城鎮化的關系 32-34
3.5 做好整體規劃與體現個性特色的關系 34-35
3.6 搞好試點示範與做好面上推廣的關系 35
3.7 搞好當前工作與著眼長遠發展的關系
要了給你發送全文.
② 求3000字「服務新農村,建設新家園」的實踐報告(最好是在山東境內的)
××村為文殊鎮下轄行政村,緊靠蘭新鐵路復線,嘉-祁縣級公路橫貫境內,村域位於鎮區西北部,與嘉峪關市雙泉農業綜合開發區相連,距離市區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文殊鎮總體規劃的中心村之一。
一、××村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1、人口與收入。全村轄7個村民小組,455戶,1692人。現有勞動力1169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170人,初中程度470人,小學程度529人。現從事第一產業713人,第二、三產業456人。2005年人均純收入4809元,其中:種植業1551元,養殖業1130元,林業75元,第二、三產業2053元。1996年嘉峪關市政府對三鎮農民住宅進行了統一規劃設計,截止2005年,全村小康住宅磚混結構住房達67%,磚木結構住宅25%,戶均32平方米。
2、農業生產。全村現有耕地321.43公頃,人均2.84畝。2005年糧、經、飼結構達到10:81:9,其中,糧食作物面積407畝,經濟作物3146畝(以蔬菜、瓜果為主),飼草地341畝。××村因水資源較豐富,農業灌溉條件較好,是嘉峪關市主要的精細蔬菜供應基地,主要特色農產品有蔬菜、瓜果、大蔥、優質馬鈴薯等。全村現有日光溫室1000座。
3、基礎設施及社會事業。全村現有道路25公里,「u」型襯砌渠道22公里,人畜供水管線14公里。農村供電網改造已完成,可滿足10~15年之需。村內電話入戶率46%,有線電視入戶率87%。現有個體商店9家,從業人員9人。有小學1所,校舍面積1570.92平方米,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村內有公共汽車站1個。村委會現有辦公用房420平方米,村組幹部共13人,其中黨員9人。村集體收入3萬元。該村西端是雙泉農業開發區,現有各類企業138個,企業產品達20餘種,從業人員達386人;從事商貿、娛樂等服務業的個體工商戶達39戶,從業人員達70餘人;村域內雙泉水庫東側的××渡假村生態農業旅遊開發區從2000年開始興建,現已初具規模,現有經營戶數12戶。2005年全村參加社會保險的戶數為85戶。
4、林業與生態環境。現有農田林網1314畝,覆蓋率32.9%;村莊綠化面積475畝,村莊林木覆蓋率11.9%;河、溝、渠植樹66畝。
二、××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利條件
1、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村地處嘉峪關市城鄉連接地帶,距離嘉峪關市區僅有8公里,距離嘉峪關火車站6公里,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嘉-祁縣級公路貫穿全村,是城市化的優勢輻射區,隨著嘉峪關市南區的開發,××村即將與城市連接為一體。
2、充足的水資源條件。××村地處雙泉水源地,地下水年溢出量近3000萬方,為發展淡季蔬菜生產、高寒淡水養魚及旅遊觀光提供了較好水資源條件。
3、較好的產業開發條件。××村與雙泉農業綜合開發區相連。開發區規劃面積133公頃,建設分區6個,區內電力、通訊、供水、道路等基礎設施完備,現有各類養殖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12家,規模較大的養殖企業有大地肉羊養殖場、廣哲獺兔養殖場,兆興豬場和2004年開工建設的萬頭肉牛養殖場。農產品加工企業有金匯3000噸脫水蔬菜廠和2000噸果蔬氣調庫、1000噸棉籽油加工廠、年屠宰加工10000萬頭牛和5000萬只羊的中昌肉食品加工廠及100噸文殊食用菌廠。雙泉農業開發區的建設,為××村發展二、三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同時也為產業化建設,提高就業安置能力奠定了基礎。
4、穩固的農戶經濟發展基礎。××村是嘉峪關市精細蔬菜生產基地,蔬菜種植為本村的優勢產業,種植面積佔全村耕地面積的55.2%,全村現有日光溫室1000多座,佔地面積1380畝,戶均2座以上,每年向城市提供淡季蔬菜2500噸,大田蔬菜4000噸左右,農民僅從淡季蔬菜中獲得的收入達3500元。近年來,隨著雙泉農業開發區的建設,農戶養殖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公司 農戶的養殖產業化運營機制正在形成。
5、堅強有力的村級班子。近年來,××村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發展「兩品一游」的思路,充分利用雙泉水資源條件和自然植被條件,規劃建設了××渡假村,總面積40公頃。現已建成少數民族風情園12家,累積投資達200萬元,安排就業人員40餘人,已逐步成為本市城市居民的休閑度假區,為該村大力發展旅遊觀光業、增加集體經濟積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緊緊圍繞省、市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和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決定,確定××村建設思路為:以村莊規劃為龍頭,以「一村兩業」建設(即一個優勢種植產業和一個特色養殖產業)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以「田園風光、現代生活」為主線,以「路面硬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家庭美化、環境優化」為目標,全面實施「12-1」工程(即一組一個生態公園、一組一條樣板路、一組一個文化活動室、一組一條葡萄長廊、一組一個商業網點、一組一座公共浴池、一組一處垃圾收集點、一戶一座衛生廁所、一戶一個沼氣池、一戶一個暖棚圈舍、一戶一座日光溫室、一戶一個太陽灶),加快基礎設施、產業開發、社會事業、生態環境、社會保障等項目建設,努力把××村建成為「村美、戶富、風氣好、班子強」的新型小康村。
(二)建設內容:
1、基礎設施建設圍繞農田水利、基本農田、鄉村道路、農村供水、農村通信等重點,以村莊整治為核心,實施以下項目:一是加快××村高標准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使該村的水資源利用率由現在的65%提高到85%以上。二是按照「雙千元田」建設目標,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人均達到2-3畝高標准農田。三是完成居民點道路亮化工程、村內道路硬化工程和村組「綠色通道」工程。四是利用電信光纖入鎮的條件,建設××村信息平台,以村小學遠程教育設施建設和村級農業信息服務站建設為主,積極鼓勵寬頻入戶,切實解決農業信息到戶「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2、產業開發突出抓好「一村兩業」建設(即,一個優勢種植產業和一個特色養殖產業)。重點搞好食用菌產業化生產基地、花草苗木生產基地、精細蔬菜生產基地、肉牛肉羊養殖產業開發建設、××村民俗渡假村、農貿市場、商業網點及養殖服務設施建設、示範村農民技術培訓,通過以上七項工程的建設,大副度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戶均有一個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的奮斗目標。
3、社會事業重點建設文化先進、衛生完善、教育發達、社會保障的小康村。一是完善村組文化活動室,保證村文化、科技、體育等各項公共活動需要。二是按照九年義務教育建設要求,完善村小學教育設施,提高教學質量。三是加快村醫療所及計劃生育輔導站建設,全面提高村級醫療設施及服務水平。
4、生態環境建設按照生態環境優美、居住環境衛生標准化的要求,積極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四旁植樹等生態林業工程,提高村民住宅的設施水平,建設沼氣池、暖棚圈舍,實現農村居家環境清潔、整齊、優美、標准。
5、社會保障重點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加大宣傳力度,強化農民參保意識,積極動員農民群眾參加醫療保險,努力實現參保率達到85%以上。
6、加強村級政權建設,充分引導和發揮好村級組織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帶頭作用,在完善村級陣地建設的基礎上,抓好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
通過以上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產業開發、社會事業、社會保障及「三個文明」六個方面的建設,把××村建設成為產業特色明顯、生態環境和諧、自然風光優美、社會各項事業發達的新型小康村。
③ 新農村建設給農村帶來什麼影響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實踐與啟示
荊州市史志辦公室 鍾 鼎
2008年4月,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在洪湖調研時,提出建立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構想。這一構想符合湖北省現階段新農村建設正由點到線、到面發展的實際,一經提出,便迅速得到省委、省政府和試驗區幹部群眾積極響應,並以超乎尋常的節奏和效率實施、推進。目前,仙洪區作為全國第一個跨區域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成為湖北省「帶、圈、區」區域發展戰略的新亮點,吸引了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比較系統地總結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一年來的實踐經驗,會給我們帶來有益的啟示。這些經驗和啟示,對於加深理解中央關於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偉大戰略部署,指導和推動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工作,並進而指導和推動面上的新農村建設,也許會有所幫助。由於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本身還處於發展階段,他們的作法和經驗還有待完善,加之作者的實際工作經驗不夠豐富,理論水平較低,因此本文所說的啟示,也許難以觸及關鍵。如果本文的出現,能夠引起理論界對仙洪新農村試驗區更多的關注,目標就達到了一大半。
一、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建立及其實踐
2008年4月10日,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在洪湖市曹市鎮調研時,深深被一個叫「錦綉梅園」的項目區所吸引。
「錦綉梅園」當時是洪湖市血防「整縣推進」綜合治理項目區。曹市鎮地處洪湖市東荊河水網上游,是遠近有名的「水袋子」、「血吸蟲窩子」。按照血防流域治理的思路,2007年3月,洪湖市決定首期對曹市施港河兩岸的天井、梅橋等6個村連片治理,項目以兩村諧音命名「錦綉梅園」。在一年多時間里,洪湖市、曹市鎮整合農業、水利、衛生、林業、畜牧、農機、土地、交通、財政等9部門血防項目資金,捆綁投入項目區,修路、清渠、改水、改廁、建泵站、修沉螺池、造林綠化,綜合治理,整體推進,一改過去資金分散使用、互不配套、效率低下的「老毛病」,效果明顯,項目區煥然一新。
羅清泉實地察看「錦綉梅園」的建設進展情況,詳細了解項目建設情況,進村入戶聽取村民反映,並就一系列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當天晚上,他集中應召而來至的部分省直部門「一把手」開會,提出在仙洪一帶連片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想法。
經過充分醞釀、討論,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決策部署。2008年4月28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發出通知,決定在仙桃至洪湖周邊地區建立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成立以省委書記羅清泉為組長的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領導小組。
試驗區橫空出世,看似妙手偶得,其實不然。
2005 年10月8日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隨後制定的 「十一五」規劃,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描繪了新農村的美好藍圖。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根據中央的部署,湖北省委、省政府於2006年選擇100個重點鎮和1000個村開展新農村建設「百鎮千村」試點,取得明顯成績,示範鎮、村在荊楚大地不斷涌現,為新農村建設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是,因為示範鎮、村塊頭小,影響力、說服力、輻射力都不夠,更不能破解宏觀層面體制機制難題。因此,連片推進勢在必行。江漢平原腹地人口密集、人均資源少、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產業化程度低,群眾迫切需要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近年來,黨的惠農政策使農民普遍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他們具備了一定的投入能力,要求黨和政府把大家組織起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願望更加迫切。
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立仙洪試驗區的戰略部署,目的是選擇洪湖周邊這樣一個跨區域、大范圍、經濟發展相對比較困難、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區,採取整合資源、整體推進、改革創新、試驗示範的方式,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新途徑和新辦法,創造出可看、可學、可用的經驗,進而推動全省新農村建設。建立這樣一個跨區域的、較大范圍的、綜合性的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此舉在全國尚屬首創。
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把仙洪試驗區建設成湖北省深化農村改革的試驗區、發展現代農業的示範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先行區,實現試驗區「三年取得明顯變化,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強度推進。
2008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印發了《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綱要》。《實施綱要》規定,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包括地處洪湖周邊的仙桃市、洪湖市、監利縣所屬14個鄉鎮(辦事處、管理區、工業園區)、407個村,試驗區內共有19.78萬戶、75.45萬人,66.48萬畝耕地以及31.99萬畝養殖水面。2009年5月,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范圍擴大到23個鄉鎮。
隨後,仙桃、洪湖、監利三市縣片區的總體規劃實施綱要,14個鄉鎮的新農村建設總體布局和發展規劃,407個村的村級發展規劃,省直有關單位支持仙洪試驗區新農村建設的專項規劃、工作方案以及《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方案》,次第出爐。四個層面的規劃,構成了指導試驗區建設和發展的全方位、多層次、較完備的規劃體系。
為了有效工作,湖北省成立了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領導小組,建立了省直單位對口聯系工作制度和督辦檢查制度。從2008年8月份起,省委、省政府一個月召開一次現場會議,一個階段一個主題,一個主管部門負責一個專項規劃的實施,確保了試驗區各項建設健康有序推進。試驗區的仙桃市、洪湖市和監利縣,省直有關部門精心組織,密切配合,廣大幹部群眾、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現代農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村莊環境整治、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等各項工作,全面展開,有序推進。
從動議起步、制定規劃到組織推動、項目實施,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在經濟發展、基礎建設、社會進步等六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重要的變化,是農業農村經濟加快發展,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試驗區優質水稻、油菜和水產等農業板塊建設快速推進,畜禽規模養殖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投入9000多萬元實施農業板塊建設項目37個,建設優質稻基地52萬畝,優質油菜基地28.3萬畝,新開發水產板塊14.3萬畝。2008年,試驗區糧食總產達48.30萬噸,水產品總量19.43萬噸,油料總產4.84萬噸,均大幅增長。試驗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的絕對額和增長幅度,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明顯的變化,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一年來,交通建設投資3.2億元,對仙洪公路和峰觀公路主幹線進行了全面大修或改造,修建或改造縣鄉公路42公里,新修連村公路168公里。水利建設投資1.5億元,疏挖渠道56條,總長124.2公里。高產農田建設投資4.5億元,實施土地整理項目12個,總面積30.6萬畝。電力建設投資1800萬元,完成了104個村的電網建設勘測與設計,啟動了一期電力配套項目。試驗區基礎設施大為改善,農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深刻的變化,是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民生問題得到較大改善。農村義務教育新機制政策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共安排試驗區新機制經費2.4億元。共完成血防查病17萬人,治病化療1萬餘人。解決了20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補助資金188萬元用於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新增農村低保計劃7153人、達到2萬人,安排農村低保資金980萬元。完成42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並投入資金747萬元。投入近1億元用於電話及互聯網進村入戶、無線覆蓋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直觀的變化,是村莊建設步伐加快,村容村貌明顯改觀。從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入手,以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水為主要內容的「一建三改」,推進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等建設。先期啟動了100個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目前正在推進實施一批環境建設重點項目。投入1000餘萬元,實施「清水養殖」和農村污水處理工程。通過整治,過去的「臟亂差」「舊貌」換「新顏」,有效推動了村容整潔和鄉風文明建設。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關鍵的變化,是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取得突破,農村發展活力明顯增強。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是試驗區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經過一年建設,建立新農村建設長效投入機制、加強項目資金整合、推進土地經營制度創新、建立公共設施建設投入與管護機制、建立農村公益性事業「以錢養事」新機制、完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以及建立村莊建設與環境整治長效機制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創造了很好的經驗。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深遠的變化,是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進一步完善,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通過大力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腐敗風險防控體系等建設,各級黨組織戰鬥力明顯增強,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在推進試驗區各項建設中,黨員幹部帶頭參與,真抓實干,得到了試驗區老百姓的歡迎。
2008年,試驗區洪湖片10個鄉鎮實現生產總值41.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28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6%和20.3%,高於洪湖市平均水平;仙桃片兩個鄉鎮(園區)完成工農業總產值4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75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1%和13.8%,高於仙桃市平均水平;監利片兩個鄉鎮實現生產總值5.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80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億元和790元,高於監利縣平均水平。
二、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啟示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給予我們的啟示,首先是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湖北省制定的《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綱要》提出,試驗區建設要全面貫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字」總體方針,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堅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發展現代農業和改善民生為重點,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環境整治與村鎮建設為抓手,以基層黨的建設為保障,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促進試驗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農村面貌發生較大變化,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推進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累經驗、探索新路。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給予我們的另一啟示,是以科學規劃為龍頭。鄉村建設規劃的實施是一項長期任務,既要著眼於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願,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堅持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則,又要便於農民生產生活,體現地方特色。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要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仙洪試驗區啟動伊始,從湖北省到仙桃市、洪湖市、監利縣都徹底摒棄了「一哄而上、邊想邊干」的做法,嚴格做到「規劃在先,想好再干」。湖北省制定的《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綱要》,洪湖、仙桃、監利在省直部門指導下,依據總體規劃制訂了各自片區發展規劃。2008年8月,省直相關部門依據總體規劃又分別制訂了交通發展、國土整治、衛生事業、水利發展、現代農業發展、村鎮建設、林業發展七個專項規劃。試驗區14個鄉鎮的新農村建設總體布局和發展規劃,407個村的村級發展規劃,以及《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方案》,陸續出爐,從四個層面構成了指導試驗區建設和發展的全方位、多層次、較完備的規劃體系。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全方位、多層次、較完備的規劃體系,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工作才能分清輕重緩急,分步實施,扎實推進。洪湖市委書記幸敬華說,「一個好戰略加上分門別類的好規劃,推動試驗區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今後會發展得更好、更快。」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創新方式方法,創新體制機制。這是仙洪試驗區的靈魂所在,也是仙洪試驗區的獨特所在。
一是創新戰略舉措——— 跨區域、大面積、綜合性創辦試驗區。
湖北省委、省政府認真研究新農村建設以來「百鎮千村」辦點試驗的做法,認為「點狀」試驗確實起了一些作用,但有限、並有些制約:星星點點,不利於大范圍解決水田路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不利於大面積發展現代農業,不利於大規模以點帶面、以城帶鄉建設新農村。決定統籌謀劃,在建立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和發展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層面上,跨區域、大范圍地開展新農村建設創新試驗:改點狀試驗為塊狀試驗,改單方面試驗為全面綜合配套試驗。堅持一個中心———以農民增收為中心;兩個重點———發展現代農業、改善民生;四大抓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環境整治與村鎮建設;多個探索———土地流轉制度、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投融資體制、農民組織化等等。試驗區把目標定位在「三區」上:把仙洪地區建設成為深化農村改革的試驗區、發展現代農業的示範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先行區。 借用湖北省委副秘書長、省農辦主任劉田喜的話說,「建立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是湖北創新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
二是創新發展方式——— 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龍頭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仙洪地區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是基礎設施薄弱,試驗區建設將修路修橋修渠修涵閘修泵站作為「開篇之作」。1000多平方公里的試驗區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遍地開花。疏挖清淤主要河渠60多條,總長200公里,重點河段以混凝土護坡。土地整理項目每畝投入1500元。毛市鎮土地整理項目完成後,新增耕地1200多畝。湖北省准備用3年時間對試驗區所有耕地全部整理一遍。試驗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要求為「五化」,即公路水泥化、灌溉渠網化、產業板塊化、農業機械化和城鄉一體化,具體指標為:公路硬化率達到98%以上;農田灌溉暢通率達到90%以上;建設高標准農田30萬畝;產業板塊達到100萬畝;農業機械化逐步實現「無耕牛鄉鎮」和「無耕牛縣市」;人口布局達到縣城人口佔1/3,中心鎮人口佔1/3,農村人口佔1/3。
試驗區把發展優質產業和壯大龍頭企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頭戲。仙桃市張溝鎮等多個鄉鎮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建立了以網箱養鱔和特色水產為主導產業的規模化水產養殖基地,做大做強了水產板塊。監利縣福娃集團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在周邊農村建立原料生產基地,簽訂合同,定向生產,並且在技術指導、生資供應、收購定價等方面對農民給予扶持,農民得實惠,企業得發展。2008年「福娃雪餅」銷售收入5億元,「福娃大米」銷售收入5億元,利稅1億多元,安排農民工就業1800人。
三是創新投入機制——— 政府引導、多元投入、整合資金、集中建設。
仙洪試驗區採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群眾參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辦法,初步建立多元化的新農村建設長效投入機制。
政府的引導很重要。試驗區的辦法是民辦公助、以獎代補、籌補結合。以獎代補被廣泛應用於通村公路修建、一建三改、門前曬場鋪建、房屋立面改造和農村文化中心戶建設等方面。仙桃工業園按照每戶獎勵2500元的標准,發動80戶村民投資140多萬元進行立面改造,戶平投資1.75萬元。毛市鎮將「一建三改」、門前曬場、路燈、綠化等項目列入獎補范圍,對按要求實施了「一建三改」的農戶每戶獎補5000元,其中10戶相連的另獎每戶200元;門前硬化10戶以上相連的每平方米獎補10元;路燈每盞獎補400元;綠化每株樹獎補20元。一年來,四項累計吸引農民投入資金1607萬元,占總投入的61.9%。
市場運作更有魅力。試驗區「市場引資」模式有上十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林水結合模式」,即政府將河道、溝渠兩邊宜林堤坡使用權承包或租賃給民營業主或造林公司植樹,由民營業主或造林公司按照統一規劃疏洗河道溝渠和整治河兩岸環境。2008年,監利縣實施「林水結合」模式,吸納社會投資達到1.5億元。洪湖市實施「林水結合」模式,吸納社會投資過億元,疏挖擴洗溝渠450公里,植樹200萬株。仙桃市實施「林水結合」模式,吸納社會投入8000萬元,新栽苗木450萬株。目前,林水結合已衍生出林路結合、林灘結合、林灣結合等多種模式。
企業與部門支持。湖北洪湖浪米業有限公司通過「訂單農業」,每年收購周邊農民的常規稻、優質稻2000萬公斤,加工油料2000多萬公斤。德炎水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水產品5萬噸,銷售收入達2億元。企業幫扶型。毛市鎮組織鎮直部門對口幫扶老河村、崔吳村貧困農民開展「一建三改」,每戶扶持資金2000多元,共提供幫扶資金20多萬元。
整合項目資金和社會資金。錦綉梅園小區打破行政區劃,15個村連片治理,把血防綜合治理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集中9個部門的項目資金捆綁使用。洪湖市成立整合領導協調專班,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洪湖市政府將他們的作法歸納為8句話:「性質不變,渠道不亂,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全面建設,整體推進」。
四是創新土地經營——— 多種形式流轉,農民集體雙贏。
試驗區創新土地經營方式的作法兩種。一種是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實現耕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毛市鎮把零散耕地和養殖水面集中起來,打包出租給種養大戶或養殖公司,發展蟹蝦共生8000畝,稻蝦連作7000畝,網箱養黃鱔2000畝,珍珠養殖1000畝。承包養殖水面300畝以上的11戶,100畝以上的25戶,50畝以上的42戶。耕地流轉的結果是產業得發展,出讓戶得實惠,承包戶得大利,集體經濟得壯大,公益事業得促進。另一種是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入股、聯營。洪湖市柏枝村拿出20畝土地入股參加閩洪水產品市場建設,與外商實行對等分紅,村集體每年可分紅利30多萬元。
五是創新社會服務——— 打造綜合模式,培育市場主體。
湖北省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後,鄉鎮普遍建立「以錢養事」新機制,試驗區堅持鞏固和完善這種機制,構建新型農村公益事業服務體系,提高農村公益事業服務水平。仙桃市張溝鎮聯潭村加強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民政、計生、勞動、社保、招工、文化、體育、衛生、電信、商貿等十多個項目都集中在一起,縣鄉十幾個部門輪流在此值班服務,「一攬子」解決農民辦事難的問題。農民辦小事不出村,甚至在家裡用一個電話就可以「搞定」過去需要到縣城去辦的很多事。這種綜合服務體正在試驗區各村全面建立。
試驗區特別重視市場化服務主體的培育。洪湖市政府與市場結合,解決農村沼氣建設「三難」問題。發展養殖小區,低價出售雞糞、豬糞給農戶,政府給養殖小區一定的資金補助,化解原料籌措難題;建立機械服務隊,配套沼液吸取車,直接把沼液運到農戶田裡,化解出料換料難題;成立服務站,提供維修和技術服務,化解故障維修難題。
六是創新民主管理——— 百姓當家做主,干群關系融洽。
鄉村治理、民主管理是新農村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試驗區從一開始就把組織建設和紀律作風建設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省紀委、省監察廳研究制定了《關於建立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腐敗風險防控體系的意見》和試驗區建設項目及資金管理辦法、村務公開和民主監督辦法、便民服務體系建設和管理辦法以及農村基層幹部作風建設的意見等管理辦法和制度。省委組織部下發了《仙洪試驗區基層黨建工作指導意見》,舉辦了試驗區鄉村幹部示範培訓班,對試驗區218名鄉村幹部進行了集中培訓。省民政廳指導試驗區所有村完成了換屆選舉工作,使一大批思想好、作風正、有文化、帶頭致富能力強、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的村幹部進入村委會班子,提高了村民自治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省委宣傳文化部門建立農村文化建設、文明新村建設新機制,使農村文化、廣播電視、體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有一個運轉有序的載體。
基層黨組織建設在試驗區建設中得到加強。試驗區深入實施了「三級聯創活動」,普遍建立了「兩會一制」制度,健全和完善了縣、鄉、村三位一體的黨務、政務、村務公開制度,順利完成了村級組織換屆選舉,村「兩委」戰鬥力明顯增強。試驗區的所有村都完善了村級活動場所建設,黨員幹部在試驗區建設中走在最前面。
試驗區普遍推行洪湖市萬全鎮創造的 「五民工作法」: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籌、民事民建、民事民管。通村通組公路、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村莊環境整治等多項涉及到群眾生產生活的大事小事,都是由群眾做主解決。很多政府項目建設實施,也必須經「群眾做主」這環節。仙桃工業園鐵匠灣村群眾通過實行「五民工作法」,籌集7.5萬元,對通組連戶路進行整修,老百姓一家一戶要出上千元錢,沒有一戶出錢不積極,沒有一人做事發牢騷。
七是創新領導體制——— 黨政重視、部門配合、社會推動。
2008年4月28日,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委書記羅清泉任組長的仙洪試驗區領導小組,健全了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了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對口聯系試驗區鄉鎮的聯系制度,建立了省、市、縣(市)各級工作及建設項目定期報告和檢查督辦制度。2008年8月份以來,每月一次現場會,省委書記羅清泉都親自主持,省長李鴻忠多次出席並講話,省委常委張昌爾、李春明、湯濤和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的多位領導多次深入試驗區開展調查研究。
堅持上下配合、整體聯動是試驗區的重要領導特色。省直31個廳局派出工作隊進駐試驗區。試驗區14個鄉鎮都有兩個以上的省直單位對口聯系,許多單位還建立了常年工作專班。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省、市、縣直部門齊心協力,形成推進工作的強大行政力量,也形成了上下齊動的新農村建設局面。
除了用行政辦法和經濟辦法進行組織動員外,試驗區大量採用的是「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推進體制和機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艱巨繁重的長期任務,也是我國發展史上一件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情。全國的新農村建設,目前還處於試點階段,黨和政府還會有針對性地出台一些新的優惠政策,比如國土資源部2008年出台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管理辦法》。湖北省結合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實際,出台了相關的政策,這些政策的最後到位,必然會對試驗區的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建設,目前還處於蓬勃發展階段。在接下來的建設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新的經驗。我的這篇文章,是對仙洪新農村試驗區一年來建設實踐的並不全面的小結,以及在些基礎上進行的一些思考。不當之處,請專家學者指正。
2009年6月3日第二稿
④ 急需!!小學生讀書事跡!!!(2500字以上)
梁海晴讀書事跡
三年(4)班
古語有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可見,古人對讀書的情有獨鍾。其實,對於任何人而言,讀書最大的好處在於: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 莎士比亞也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天空中沒有陽光一樣。梁海晴從小就在書的海洋里暢游,書籍就是她的好朋友,好老師!
從梁海晴牙牙學語的時候她就沒停止過學習,看見大街上絢麗繽紛的廣告牌時,她會用稚嫩的小手指著讓我教她讀,直至滿意後才肯離開;發現爺爺奶奶在看報,她會湊上去一起閱讀,還不時的歪著腦袋問這個是什麼字,那個怎麼讀:帶她上街遇到新華書店,她總會拉著我的手進去看看,遇到她喜歡的就會津津有味的閱讀起來,一時讀不完,她會仰著頭示意我買下;一個人在家裡閱讀時遇到不懂的文字她會查字典,並且做筆記!
讀書的願望隨著海晴的年齡增長也隨之增加。讀書給了她樂趣。 一本《格林童話》,就像是讓她走進了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中,裡面有著驚險刺激的場面,有著幸福美滿的場面,有著.......總之,一個個都讓她身臨其境。有的時候,她會為著悲慘的情節而流淚,然而她也會為壞蛋們得到應有的懲罰而大快人心。讀書給了她豐富的感情。看了《格林童話》後,她認為青蛙比癩蛤蟆好,因為有青蛙王子、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兩句截然不同性質。
培根先生曾經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這不就證明了讀書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嗎?讀書給了海晴知識。她的學習從不用我們操心。她深知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知識可以給她力量!寫作的好詞好句都是她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格言聯璧》、《成語典故》、《千家詩》等等的書籍都閱讀過了,並且做了筆記。在這個知識競爭激烈的時代,沒有文化絕對是不行的。
讀書塑造了海晴的人生,陶冶了她的情操。讀書對於她來說是一種享受。《孔融讓梨》的故事使她學會了謙讓,《狼來了》的故事懂得了做人要有誠信,《懶惰的小蜜蜂》使她明白了做人應該勤奮好學……高爾基曾經說過「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讀書越多,精神就越健壯而勇敢」。書籍是海晴的良師益友,使她不斷的完善,不斷的擺正她的前進方向!
海晴的的確確是個名副其實的書迷,只要她一天不看書,肯定就會受不了。讀書使她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讀書不斷充實了她的精神生活。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就讓我們全家都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吧!海晴結識了書籍這個好朋友,是我人生中一大慶幸。她會對旁人無所顧忌地說:「知我者,書籍也!」書籍給予她的真是太多太多了。有了書籍,生活就變成一支悠揚的歌,多姿多彩,絢麗無比。讀書,讓她體會到心靈的撞擊是那麼的美妙,心與心的溝通,是零距離的接觸,使她感到彼此之間沒有間隔,是知已,是志同道合的夥伴!
⑤ 「從新農村建設看法治國建建設」為題的論文,2500字,毛鄧論文
你是印刷的吧
⑥ 急求2篇愛國主義調查報告 2500字,100分!!!
活動概況
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培養綜合性人才的有效途徑,有利於大學生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科學文化知識運用到服務新農村的實踐活動中去,發揮所長、學以致用。我院充分動員本學院的青年大學生,緊扣今年「高揚愛國主義旗幟,服務農村科學發展」的活動主題,圍繞本院「新農村心風貌,新村人新創造」的理念,把學習、宣傳、實踐「科學發展」作為重點,把文化科技衛生服務作為拓展,組織了七支主要的實踐分隊,開展了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效果顯著,走訪地址遍及全省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新農村三個文明建設添上了自己的一塊磚。
宣講農村政策,身體力行,推廣「科學發展」。
為了更好的發揮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模仿帶頭作用,根據實踐分隊自身特點,結合實踐基地具體情況,我院參加實踐的大學生組成宣講團,結合「新農村建設」和「科學發展」,以及「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和科學發展觀,通過廣播、報紙和電視媒體的宣傳作用,加上在實踐過程中和農民群眾、各級政府領導的交流中潛移默化的灌輸,和鄉、村幹部一起召集當地農民專題學習,從而有效地完成了把黨和政府在新時期的農民政策送到基層的
為了解農村第二產業的發展,了解鄉鎮企業的發展狀況,在實踐過程中,我院實踐分隊選擇參觀了幾家規模較大的鄉鎮企業,特別在工業重鎮「新昌」,我們重點參觀了具有40多年專業制葯經驗的新昌制葯廠,民營股份制的大型工業企業-萬豐奧特集團。在參觀工廠設施和生產流程的過程中,我們還親自參與到企業的文化宣傳和產品推介中,學習了解企業的組織和管理運行模式,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相關知識,增加社會閱歷,而且也嘗試把這些應用技術和產品營銷方案推廣到我們走訪的其他地區,針對當地的經濟資源和發展條件的實際,對部分困難企業向鄉鎮府提出我們的見解,同時也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出謀劃策,受到了當地領導的重視和認可。
與幹部群眾親密接觸,了解基層意見。
圖為白沙小分隊與村幹部面對面交流
為了獲得新農村發展概況及發展模式的第一手研究資料,我院實踐分隊成員深入村民群眾當中,特別是熱心於新農村發展的有識之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從與普通群眾,基層幹部茶餘飯後的閑聊中,了解他們認識中的新農村發展政策,以及他們對於新農村建設該如何開展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更好的學習、宣傳「三農」政策,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使自己真正融入到新農村建設的隊伍中去。
深入調查基地發展概況,總結利弊,推廣經驗。
圖為實踐基地正在興建的移民新村幼兒園
為了總結實踐基地發展狀況的優劣、發展模式的利弊,總結經驗教訓,失敗之處引以為鑒,不足之處加以改正,成功之處加以推廣。我院每支實踐小分隊都對所在實踐基地展開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調查,採取的調查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生動有趣,不拘泥於一種模式。走訪特色新農村是我院此次實踐活動的主要亮點,各個實踐基地既有成功的發展經驗,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不足,實踐分隊對此進行了討論和總結,形成了自己的實踐課題及論文。其中涉及的成功發展模式和經驗教訓,將是其他貧困及落後農村地區的最佳借鑒。
活動收獲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得到了我院青年大學生的熱烈響應,各小分隊的實踐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實踐基地各級政府及幹部群眾對我院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也給與了充分肯定和廣泛好評。同時,從各實踐分隊最後形成的實踐課題、總結報告、專題論文中也能得出,此次我院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無論是實踐基地還是實踐分隊和個人,都取得了多方面的收獲。主要體現在:
1.增進了對省情、民情以及新農村發展概況的了解,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我院廣大青年大學生通過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深入農村實地,走進農民生活,體驗農村建設,搜集到大量的關於新農村建設發展模式的第一手研究資料,了解了我省各式新農村發展的概況及發展模式。深深明白我省經濟在全國現代化建設浪潮中站穩腳步,就必須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重視新農村的建設。而如今我省新農村的建設規模也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離不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正確指導。同時我們當代大學生也通過此次暑期實踐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我們身上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而視「天下為公」為己訓的公管學子們更應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堅定不移的走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下深厚的理論基礎,培養科學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求真務實,開拓進取,隨時准備投身到新農村建設的浪潮中去。
2.提高了廣大青年學生和基層幹部群眾對「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認識。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一驕奢淫逸為恥」。在整個實踐過程中,我院實踐分隊緊扣「踐行榮辱觀,服務新農村」 這一主題,進行宣講活動。同時各分隊成員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在於農民群眾和基層幹部的接觸中,學習、宣傳和踐行了上述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具體含義,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了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認識。大學生是黨和國家培養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我們公共管理學院培養的是未來社會的領導者,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精神內涵,更是我們樹立科學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需要,是促進我們自身發展的需要。通過分隊成員的宣講和實踐,當地基層幹部群眾對社會主義榮辱觀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3.考驗了自身的意志,培養了艱苦奮斗、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
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正值炎炎夏日,部分偏遠地區的生活條件也比較艱苦。實踐分隊成員克服了高溫酷暑,忍受日常生活條件欠佳,以及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赴浙江省多個具有鮮明特色和代表性的新農村進行以「踐行榮辱觀,服務新農村」為主題的實踐走訪活動,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調查活動。他們以自己的熱情和愛心洗去了實踐中的艱難和困苦,以自己的執著和信念換來了活動後的成就與幸福。在學校大學生享受著高等教育,在課本上學習各類知識技能,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但是一味的書面學習往往會造成理論與實際的脫節。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是我們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大學教學的延伸。培養了青年大學生們艱苦奮斗、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
4.拓展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了大學生自身的價值。
在農村開展調查和服務活動,其生活和工作的環境是欠佳的,特別是在偏遠的貧困地區,尤其艱苦。日曬雨淋,高溫酷暑,生產勞動,蚊蟲叮咬,除此之外還有生活上的不習慣——衣、食、住、行都要自理,對每一個分隊成員來說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驗。同時,分隊的骨幹成員還要負責活動的策劃、組織、開展。所有的這些無不是對成員們意志與毅力的考驗。通過這樣的磨煉,不僅能提升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組織協調活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得當代青年大學生的自我價值得到了提升。
社會實踐的體會
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實踐活動一直被視為是高校培養全方位綜合素質俱佳的跨世紀優秀人才的重要途徑。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教學的一種延伸,也是推進素質教育進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於當代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實踐也是大學生學習知識、鍛煉才乾的有效途徑,更是大學生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一種良好形式。
或許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創造出的經濟效益微乎其微,但在實踐交流中所迸發出的潛在社會效益是不可限量的;或許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給同學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是零增長的,但它對大學生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勢不可量化的。
在此次以「高揚愛國主義旗幟,服務農村科學發展」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看到了新農村建設給當地農民帶來的巨大影響,看到了新農村的發展和變化,看到了鄉鎮領導帶領全村人民因地制宜推動新農村經濟所做的努力,但同時也看到了農村發展的局限和問題: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擁進了城鎮,留下的只是老人和孩子,這樣農村許多土地被閑置或非自然性減產,我們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就顯得更加得緩慢;農村教育條件滯後,無法跟上新農村建設的腳步,農村現居人口普遍的受教育水平只在初中程度,加上農村培養的人才普遍向發達城市外涌,造成農村人才缺乏嚴重……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著我們青年大學生應懷德社會責任感和肩負的歷史使命。
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時,我們社會特別是我們的高校同時也應該加快腳步,正確引導我們大學生的擇業觀念,鼓勵我們的學生能夠運用自己所學,認清自身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責任與優勢,促成大學生「走進農村,建設農村,貢獻社會」理念的形成,讓所有有志大學生在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一展身手。
我們堅信:只要我們全社會給我們大學生更多的關心,更多的支持,更多的鼓勵,在今後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的大學生一定能迅速成長和壯大起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⑦ 求新中國輝煌60年2500字論文一篇!!急急急。。
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經濟發展成就中國經濟邁向偉大的復興
60年彈指一揮間。行駛在「快車道」上的中國經濟,給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與共和國成立之初相比,我們現在一天創造的財富相當於那時一年的總量;現在的國家財政收入是那時的1000倍。如此輝煌成就,令國人自豪,令世界矚目。」
新農村建設聽,億萬農民的笑聲
60年,中國農民圓了幾千年的夢想:溫飽有餘,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其實,幸福生活早已超越了夢想:彩電冰箱、手機寬頻、私家轎車、海選村官……60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農民用汗水和智慧,開展了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
工業化信息化挺起工業大國的脊樑 從落後20年到世界領先
伴隨著全面的、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現代工業和通信業體系的建成,昔日一窮二白的落後農業國,已經成長為工業大國,並邁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2008年,我國完成工業增加值10.7367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了23倍,比建國初期更是增長了上百倍!
交通運輸天塹變通途 江山歸咫尺
50年代初,擁有一輛自行車是中國人的美好夢想,現在全國汽車保有量達6467萬輛,比新中國成立前增長1290多倍;50年代初,依靠人挑肩扛,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僅1000萬噸,現在我國擁有16個億噸大港,港口吞吐總量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50年代初,百姓乘坐的是時速僅40公里,現在「和諧號」動車組正引領中國進入全新的「高速時代」……
水利建設江河安瀾 神州康泰
水治則天下寧。過去「小水大災」、洪水泛濫,現在「大水小災」、有序應對。一個個重點工程築起了新中國一個又一個治水豐碑。興水利,除水害,盛世治水翻開嶄新篇章,60年水利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科學治水方略不斷完善,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加快轉變,水利改革發展取得新突破,民生水利帶給百姓越來越多實惠,水利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和保障。
資源能源開發利用七彩國土演繹華夏巨變
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創造了人類奇跡。新中國成立60年來,從碧波盪漾的南海,到白雪皚皚的北國,從遼闊的東海之濱,到「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祖國像母親一樣敞開她博大的胸懷,無私地捧出豐富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和各種能源,養育著13億中華兒女,為共和國的成長壯大奉獻著光和熱……
城鄉建設城鎮化 讓生活更美好
時光飛逝60年,我國城鄉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昔日的奢求早已走進千家萬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憧憬,正在逐步實現。還有更多悄無聲息、點點滴滴的變化,在我們身邊講述著社會文明進步和經濟高速發展的動人故事……
金融事業金融棋活 全盤皆活
60年,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日新月異。「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鄧小平同志的話,精闢地點明了金融的地位。60年來,中國金融業在新中國成立的歡呼中開啟新紀元,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實現歷史性飛躍,正有力支持經濟社會發展,有效滿足百姓金融需求……
對外開放開放中國 擁抱世界
今天,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我國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對外開放給神州大地帶來空前巨變,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徹底轉向開放型經濟,開創了全球范圍內走開放式發展新路的成功範例……
對外開放60年成就綜述:以更加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
民族團結民族盛開團結花 宗教踏上和諧路
維吾爾族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收養漢、回、維吾爾、哈薩克4個民族10個孤兒的傳奇故事廣為傳唱。阿尼帕老人說:「在我這里不分民族,他們都是我的孩子!」愛不分疆域,更不論民族,阿尼帕的家庭是中國多民族團結和諧的生動寫照。60年來,我國民族工作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平等團結、繁榮發展。
「國家興則佛事興」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民主政治民主政治 闊步前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中國成立60年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不斷探索前行,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人民代表大會
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斷完善,基層民主活力增強。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親歷】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立法
依法治國昂首邁向法治國家
截至2009年1月,我國制定現行有效的法律達231件,行政法規600多件,地方性法規7000多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600多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有法可依,是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一張白紙好作畫。新中國立法是在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的基礎上,從零起步的。60年,新中國立法,風風雨雨,曲折前行,走過不平凡的道路。
教育科技事業「中國創造」日新月異 「人才強國」蓄勢待發
「經過60年奮斗,我國已經發展成為學科體系較為完備、科技人力資源世界第一、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的科技大國。」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李學勇說,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到「建設創新型國家」,黨中央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科技事業在艱難中起步,在改革中前行,在創新中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⑧ 社會調查報告 1000字 改革開放30年天津農村變化
能給加點分嗎??報告啊,我去給您弄,您再給我加點分好嗎?
為了了解掌握改革開放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變化和存在的問題,我於近日就當前對天津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發展變化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鎮轄12個行政村,農業人口32000多人,農村勞動力1.5萬人。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省、市、區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台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2006年全鎮GDP總量9.5億元,增長7%,其中農業總產值實現2.02億元,增長11%。全鎮糧豆薯總產5.3萬噸,糧食單產430公斤。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5.1萬畝,佔耕地面積的36%。日光溫室發展到51棟,面積2.3萬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個,面積16.7萬平方米,年產蔬菜2.44萬噸以上。畜牧產值實現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2005年向縣內外輸出勞動力9120人(次),創收32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00元,比上年增長5%;農民人均收入達3646元,比上年增長13%。實行村財鎮管,嚴格履行財務審批手續,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加強,2005年化解債務180萬元,沒有發生新的債務,農民政策性負擔為零。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鎮村屯公路20公里,實現了村屯道路暢通;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行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農民自編自演開展文體活動,縣鎮組織的科技、文藝下鄉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農業信息網路、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1所中學、12所小學,實現了區級標准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1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05年在全鎮7個村實行了村幹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全鎮「兩委」47名幹部平均年齡為45.4歲,大專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專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後出台了《**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范化建設標准》,在指導全鎮村務公開活動中,實行「五統一」(統一內容、形式、程序、時間、建檔),做到「三為主」(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鎮農經中心為主),突出「一個重點」(以財務公開為重點),把群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可見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范,訂單屢約率較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我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推廣型、農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專業組織協會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范,政府協調成立的多,農民自發組建的少,多數會員不繳納會費,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與其他經濟組織、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等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徵農業稅後,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6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佔35%,初中文化程度佔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佔15%。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鎮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開展,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做「撞鍾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於包產到戶後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群眾有意見。六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就白奎鎮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為:努力推進和實現農村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鎮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 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村鎮文明化: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衛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鎮村環境;編修村鎮規劃,推進現代化村鎮建設,改變農村面貌。採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發展戶用沼氣、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保障社會化: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幹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我鎮的實際,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要抓好統籌規劃、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衛生、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制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同時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各級要有總體的規劃,對全鎮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規劃設計以現代建築方式,力求形式多樣,既可生態庄園式,也可農村社區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嚴格規劃管理,建新拆舊,逐步推進,實現村屯城鎮化建設目標。 (五)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定標准、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農民自辦文化扶持基金,引導農民發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風情旅遊;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要繼承並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六、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免收義務教育的雜費,調整中小學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⑨ 主題為「關注新農村建設,踐行科學發展觀」的社會實踐報告 2000字左右
(三)重點突破,試點先行。針對我省實際,當前要抓好以下五個「突破口」,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要以產業扶持為突破口。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離開了發展,新農村建設就成為無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進行產業扶持,以保證新農村建設穩步、持續推進。二是要以「一建三改」為突破口。建沼氣池,改水、改廁,改圈,是農村實現循環經濟、改善村容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三是要以提升農民素質為突破口。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是農民,要加強對農民綜合素質的培訓,培養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四是要以化解農村債務為突破口。村級債務是推進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攔路虎。必須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化解。五是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圍繞改善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實施「村村通」等為契機,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加強農村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建設。同時,要採取典型引路,整體推進的辦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要依據平原湖區、丘陵、山區;城郊、偏遠鄉村;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特點,分別選擇不同的典型,進行重點扶持,總結經驗後,在全省推廣。
(四)完善政策,優化環境。溫總理在最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財政性建設資金要向農村傾斜,要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由以城市建設為主向更多地支持農村建設轉變。這是今後幾年經濟工作上的一個大動作,一個戰略性舉措」。這充分表明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高度重視。從我們在仙桃市調查的情況看,他們要求中央和省兩級要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力度。要求中央和省兩級財政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重點扶持一批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的發展壯大。要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要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出台相關政策,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的發展。二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要求國家加大對中部地區「村村通」公路的扶持力度,將現在每公里補助7萬元,提高到每公里補助10萬元;同時要加大對中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的投入。三是加大對鄉村人居環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重點加大對農村「一建三改」的扶持力度,要求國家在減少「一建三改」項目的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的同時,加大對我省的資金扶持力度,將戶用沼氣池的補助標准由現在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四是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力度;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國家要求在2008年全面推進新型合作醫療,希望中央支持我省提前完成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目標;要深化農村文化體制改革,將我省開展的基層組織陣地建設與村級文化室的建設一並進行,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五是加快探索農村保障體系建設的步伐。在農村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方面盡快試點,積累經驗 ,逐步推廣。建議國家盡快實施農村保障體系試點,並將我省列入農村保障體系試點省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要建立全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引導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各界人士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要加強輿論宣傳,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環境和氛圍。3、思路清晰,措施可行。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第一年。仙桃市將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把新農村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堅持「四個一起抓」,即堅持完善基礎設施與發展特色農業一起抓、整體規劃與試點先行一起抓、村莊改造與提高農民素質一起抓,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扶持與調動群眾積極性一起抓,力求在新農村建設方面邁出堅實的步伐。重點是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培育特色產業,壯大板塊經濟。具體來講就是抓好「六個一」:一條魚、一頭豬、一隻雞、一棚鴨、一隻鵝、一棵樹,即以張溝為核心區,建設網箱養鱔特色園區;以鄭場、毛嘴為中心,建設科技型養豬示範核心區;以郭河、陳場、等地為重點,建設家禽養殖產業帶;以三伏潭、楊林尾、沙原為重點發展養鵝專業戶;以沙嘴辦事處等城郊區為重點發展「農家樂」和花木板塊建設。二是壯大龍頭企業。全力支持金威麥芽、外婆家水產、萬荷堂蓮業等龍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三是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新農村的突破口來抓。大力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向農村延伸,重點抓好張溝先鋒村、沙嘴杜柳村、三伏潭雷家垸、陳場園藝場等4個核心區改造試點。四是廣泛開展科技下鄉活動,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五是繼續落實「一免」「三補」政策,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
三、當前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
總的看,仙桃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了較好的群眾基礎、物質基礎、實踐基礎。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制約因素。
(一)認識上的制約。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比如,有的認為建新農村就是蓋新樓房,建新農村就是修新馬路,忽視了全面發展,忽視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還有的認為建新農村,是中央提出來的,我們這里經濟困難,群眾溫飽勉強解決,沒有能力建設新農村,應該由上面拿錢解決,忽視了新農村建設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還有的認為建新農村,就要馬上將現有的自然村落拆遷,進行統一建設,忽視了新農村建設要立足各地實際,循序漸進,不能急躁冒進。
(二)資金上的制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資金的投入。但從調查的情況分析,資金上的短缺將嚴重製約新農村建設。一是村級債務嚴重,化解難。仙桃653個村中,負債的村就有573個,到2005年底止,累計負債3.6億元,其中負債200萬元以上的村34個、100萬元以上的村177個。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有限。據測算,仙桃市村平「一事一議」籌資僅為2.3萬元,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對資金的需要。如結合新農村建設,仙桃市計劃2006年完成通村公路200公里,按每公里25萬元左右概算,需投資5500萬元左右,國家政策性補助、地方政府投入和社會資金投入只能解決2500萬元,資金缺口3000萬元。三是地方配套的壓力大。2006年仙桃市落實中央、省相關扶持政策,配套資金總額比2005年增加近6700萬元,遠遠超過了市財政每年增長的可用財力。由於財力有限,部分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為拿不出配套建設資金而無法實施,進而影響整個新農村建設的進度。
(三)體制上的制約。分割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致使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仍處於空白,這些都將嚴重製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尤其是農村的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等制度的缺位,直接影響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
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對策與建議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認識是前提,規劃是龍頭,產業是支撐,投入是基礎,制度是保障,農民是主體,領導是關鍵。現根據我們調查的情況,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強領導,發動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切實加強領導。各級都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建議將農村小康建設領導小組歸並到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具體制定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協調各部門的力量、組織推進實施新農村建設。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仙桃市的幾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實踐說明,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尤其是村支部書記作用的發揮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此,要選好、配強農村支部書記,並充分發揮好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要放手發動群眾,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鼓勵群眾勇於創新,積極改革,大膽實踐,調動他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要加強教育引導,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村幹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的認識,防止出現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緒。
(二)制定標准,科學規劃。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內涵相當豐富,對全國各地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我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結合湖北的實際,制定相應的實施標准。從某種意義上講,全面小康的目標基本體現了中央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建議省委、省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在全面小康建設的實踐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完善,盡快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階段性標准。在此基礎上,根據農村人口變動、土地整理、生產生活發展、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小城鎮建設等實際進行科學規劃。制定規劃時應重點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要求各地依據當地實際,突出產業特色,以主導產業的壯大,帶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是堅持城鄉聯動、統籌發展的原則。要按照「立足農村抓農村、跳出農村抓農村」的思路,把城市發展與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進行謀劃。正確處理好新農村建設與小城鎮建設的關系,將新農村建設與「百鎮千村」計劃相結合;正確處理好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系,將新農村建設與「陽光工程」相結合;正確處理好新農村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將新農村建設目標與縣域經濟發展目標相結合。尤其要注意將農村區域調整中心城鎮建設、工業園區建設、以及水利、電力、交通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起來進行規劃,這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原則。一方面要充分體現當地政府「主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尊重農民的意願,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防止單獨的政府行為、幹部行為。四是要堅持分類指導、循序漸進的原則。新農村建設,既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延及子孫的持久工程,決不能單兵突進,急於求成;要將農村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結合在一起統籌規劃、分階段規劃,循序漸進地實施。
(三)重點突破,試點先行。針對我省實際,當前要抓好以下五個「突破口」,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要以產業扶持為突破口。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離開了發展,新農村建設就成為無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進行產業扶持,以保證新農村建設穩步、持續推進。二是要以「一建三改」為突破口。建沼氣池,改水、改廁,改圈,是農村實現循環經濟、改善村容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三是要以提升農民素質為突破口。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是農民,要加強對農民綜合素質的培訓,培養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四是要以化解農村債務為突破口。村級債務是推進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攔路虎。必須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化解。五是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圍繞改善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實施「村村通」等為契機,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加強農村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建設。同時,要採取典型引路,整體推進的辦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要依據平原湖區、丘陵、山區;城郊、偏遠鄉村;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特點,分別選擇不同的典型,進行重點扶持,總結經驗後,在全省推廣。
(四)完善政策,優化環境。溫總理在最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財政性建設資金要向農村傾斜,要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由以城市建設為主向更多地支持農村建設轉變。這是今後幾年經濟工作上的一個大動作,一個戰略性舉措」。這充分表明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高度重視。從我們在仙桃市調查的情況看,他們要求中央和省兩級要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力度。要求中央和省兩級財政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重點扶持一批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的發展壯大。要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要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出台相關政策,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的發展。二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要求國家加大對中部地區「村村通」公路的扶持力度,將現在每公里補助7萬元,提高到每公里補助10萬元;同時要加大對中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的投入。三是加大對鄉村人居環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重點加大對農村「一建三改」的扶持力度,要求國家在減少「一建三改」項目的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的同時,加大對我省的資金扶持力度,將戶用沼氣池的補助標准由現在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四是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力度;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國家要求在2008年全面推進新型合作醫療,希望中央支持我省提前完成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目標;要深化農村文化體制改革,將我省開展的基層組織陣地建設與村級文化室的建設一並進行,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五是加快探索農村保障體系建設的步伐。在農村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方面盡快試點,積累經驗 ,逐步推廣。建議國家盡快實施農村保障體系試點,並將我省列入農村保障體系試點省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要建立全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引導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各界人士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要加強輿論宣傳,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環境和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