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果資料
黨中央、國務院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中央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農業和農村發展出現了積極變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糧食連續兩年較大幅度增產,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干群關系明顯改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好形勢,對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必須看到,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的戰略部署,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十一五」時期,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3)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並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於「三農」。抓緊制定將土地出讓金一部分收入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和監督辦法,依法嚴格收繳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都要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建設標准農田。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金融機構要不斷改善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5)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強種質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6)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並、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連鎖化「農家店」。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業標准化工作,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農業生產資料和飼料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供銷合作社要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合作經營,加快現代經營網路建設,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2006年要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路,實現省際互通。
(7)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適度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執行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政策,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資金。
(8)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要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9)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各級財政要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並可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
(10)加快發展循環農業。要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制定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葯、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產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l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要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制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要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12)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路,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保障金等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依法將務工農民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探索適合務工農民特點的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辦法。認真解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
(13)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要加強國家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保護體系。對農民實行的「三減免、三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等政策,深受歡迎,效果明顯,要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2006年,糧食主產區要將種糧直接補貼的資金規模提高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區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適應農業生產和市場變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對種糧農民的支持保護制度。
(14)加強扶貧開發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抓好貧困地區勞動力的轉移培訓,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調整結構,拓寬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繼續增加扶貧投入,完善管理機制,提高使用效益。繼續動員中央和國家機關、沿海發達地區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事業。切實做好貧困缺糧地區的糧食供應工作。
⑵ 近年來,我市開展以「四通五改六進村」為載體,以生態文明為主要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下
設平復均每年生態文明村增長率約制是x. 根據題意列方程得2315(1+x) 2 =13233×24.4% 解得:x 1 ≈0.181,x 2 ≈-2.181(不合題意,捨去). 答:平均每年生態文明村增長率約是18.1%. |
⑶ 《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效》論文
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 人民日報2月22日社論: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部署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
在「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公開發表。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件大事。《意見》全面分析了當前農業和農村形勢,深刻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和重大方針政策,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黨加強「三農」工作、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綱領性文件。認真學習、扎實貫徹《意見》,必將有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良好開局,不斷開創「三農」工作的新局面。
《意見》是繼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第三年制定的推動「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意見》適應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新要求,明確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但是,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尚未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沒有農村小康,就沒有全國小康。「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加速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關鍵時期。當前,我國已初步具備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要抓住有利時機,按照中央部署,緊密結合實際,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良好開局並不斷扎實穩步推進,這是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當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針對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抓住關鍵環節,採取綜合措施,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要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廣辟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途徑,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要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務公開制度,開展普法教育,確保廣大農民群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科技和文化、衛生事業,倡導健康文明的新風尚,培育造就新型農民;要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堅持以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關心困難群眾生活,促進農村和諧社會建設;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統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全面增強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活力;要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不斷改善農村的整體面貌;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們黨的一貫戰略思想。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深刻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對我們黨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重視「三農」問題的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在新形勢下加強「三農」工作、更好地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舉措。日前,在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為我們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這充分反映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心願,顯示了黨中央國務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堅定決心。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把思想統一到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策和部署上來,一定要從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做好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努力提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能力和水平,切實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重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艱巨繁重的長期任務,也是我國發展史上一件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情。只要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堅持不懈地奮斗,不斷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我們就一定能夠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真正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完)
⑷ 全國各地廣泛開展了新農村建設,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指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進而解決矛盾的一種方法。這是人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要求
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法
矛盾就是對立和統一,矛盾的對立屬性就是矛盾的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爭性是兩種基本屬性,二者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矛盾的斗爭性是以矛盾雙方具有內在的同一性為前提的。在採用矛盾分析方法進行公共政策分析中,必須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必須將同一性與斗爭性有機的結合起來,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去認識和把握社會問題。
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內外因分析法
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矛盾,矛盾推動事物向前發展。事物的內部矛盾就是事物發展的內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發展的外因,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是第二的原因。它們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卻是不同的,不能相提並論,事物運動、發展的源泉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對立統一規律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內因決定的。正因為這樣,事物才是自我運動,自我發展,把這一原則貫徹到方法論上,就是要堅持內因分析法。內因分析法要求我們在分析事物矛盾時,把立足點放在內因上,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源泉;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堅決抵制忽視外因作用的錯誤思想。
第三、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與個性、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矛盾普遍性是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辯證法。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關系,既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也是科學的認識方法。
第四、矛盾分析法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矛盾分析法之所以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這是由對立統一規律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辯證法體系中的地位所決定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兩點論要求在分析任何事物的任何矛盾的時候,從矛盾雙方的對立與統一的關系分析問題,既要在諸多矛盾關系的對立中把握它們的統一、滲透、轉化,又要在復雜的矛盾群中把握二者的差異、排斥甚至對立,全面的研究矛盾雙方的復雜關系。同時,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不是均衡的兩點論,而是有重點的兩點論。它要求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並把它貫穿於矛盾的分析之中,不能主次不分、輕重不分,採取折衷的、中庸的態度。
一般做題的時候就從上面四個方面分析
⑸ 新農村建設信息工作總結
給你一個參考,希望對你有用。
按照國家商務部的安排,在省商務廳的組織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我市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現就開展建設工作的情況、做法體會和存在問題匯報如下:
一、開展建設工作情況
自今年年初商務部在北京召開的工作座談會後,我市在貫徹落實商務部座談會精神的基礎上,我市由分管商務工作的副市長親自向市委、市政府做了匯報,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商務工作的副市長任組長的「瓊海市農村商務信息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訂了農村商務信息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和建設方案。近幾個月來,在省商務廳和省信息中心的具體指導和幫助下,我市農村商務信息體系建設工作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其工作的主要成績有:
⑹ 2010新農村建設方面產生了很多重大成果,比如很多鄉村旅遊項目就非常有特色,請問在新農村建設中,
2010新農村建設中,以旅遊為主導的新農村確實是一大亮點,很多專家都針對旅遊在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鄉統籌中的作用開展了研究。像我經常登錄的旅遊規劃機構綠維創景,他們在旅遊規劃和開發方面比較權威,近來也針對旅遊在城鄉統籌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多項研究,你可以看看綠維的專家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比如說以下的這幾篇文章:
鄉村旅遊發展創新—"農旅雙鏈"模式原
新農村游樂與新農村展示 -嘉陵江村、中壩村
紅色與新農村結合――「山西潞城縣北村」
……
摘抄下來一段,希望對你有幫助:
《旅遊產業導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鄉村旅遊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
我們認為,旅遊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支撐產業,旅遊產業開發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鄉村旅遊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
旅遊開發對於農村的生產發展,生活改善,文明鄉風形成,整潔村容建設等,都具有直接的作用。
1、旅遊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支柱產業
新農村建設首先必須發展經濟。經濟的發展,恰恰需要打破農業產業的界限,把農業產業與第三產業結合起來,以農林牧副漁業資源、鄉村田園資源、鄉村風景資源、鄉村民俗文化資源、鄉村歷史文化資源等等為依託,開發旅遊休閑產業。
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經濟產業。旅遊休閑產業,是鄉村經濟中最具有附加值的產業。
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閑需求,是鄉村休閑旅遊發展的最大動力。隨著汽車進入百姓家中,自駕車旅遊休閑成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鄉村環境、新鮮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為城市居民最喜愛的商品。城市居民對於走進鄉村,完成風味獨特的晚餐,有著永不疲倦的熱情。隨著汽車擁有量的大幅增長,駕車到1小時以內的地方晚餐,3小時以內的地方度周末,已成為城市中產階級和中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習慣。鄉村環境和農家情趣,是休閑生活的最大吸引力。
我們劃出了兩個圈,是城市居民消費范圍:第一個為餐飲消費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50公里,中型城市周邊25公里,小型城市周邊15公里范圍區域,都是城市居民餐飲消費出行區域;第二個為休閑消費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250公里,中型城市周邊150公里,小型城市周邊80公里范圍區域。在這兩個圈范圍內的農村,都具備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基本條件。
這是中國鄉村休閑旅遊產業的主要區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的途徑,具有極大的現實推廣價值。
此外,是具備較高價值旅遊資源的農村區域,包括省級以上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林場等區域,一般為國家所有。但是,資源區周邊土地,一般為農民的承包土地。因此,如何在景區開發中合理安排農民利益,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民參與結構,成為旅遊開發必需加強研究並推廣有益經驗的重要領域。
以上兩個方面發展,構成了旅遊產業在農村經濟中_的重要方面。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遊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採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提升了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的價值,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形成了餐飲住宿及文化服務的高級產品與消費形態。
因此,旅遊休閑產業,已經成為近遠郊區及旅遊區新農村發展生產的支柱產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2、旅遊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富民產業
……
更多的文章你可以登陸綠維創景的官方網站看看,肯定會有收獲的。
⑺ 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是什麼
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是什麼?
指導思想、發展思路等方面,要徹底改變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觀念和行為,牢固確立新型的工農和城鄉關系,努力推動城鄉和諧發展、共同進步。
二、建設新農村的現實意義
建設新農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裝備條件較差,經營管理也較粗放。加快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業生產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良土壤,興修水利,推廣良種良法,發展農業機械化,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既是現代農業建設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建設新農村,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增加農民收入,首先必須挖掘農業內部的潛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現增產增效、提質增效和節本增效;必須發展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農村二、三產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轉移,拓寬農民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
建設新農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是建設新農村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首先建設和諧村鎮。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改善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設施條件,逐步改變目前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建設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的重大舉措。必須用新農村建設來統領「十一五」時期的農村工作,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道路,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公共財政范圍,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努力消除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建立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讓廣大農民能夠像市民一樣擁有潔凈方便的自來水、清潔的燃料、整潔的廚房、舒適方便的衛生條件和平坦的道路。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上,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只有讓農民了解建設新農村的方針政策和措施,使他們認識到建設新農村是關繫到他們當前切身利益和未來美好生活的事業,才能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農民的素質放在首位,擺在突出的位置,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技能化、專業化工程,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努力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當前,我國已初步具備了建設新農村的條件。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有了支持保護農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近年來,在起點較高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農村「六小工程」(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水電、農村沼氣、草場圍欄等)建設進展順利,成效顯著,為新農村建設積累了有益的經驗。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主義新農村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機遇,九億農民的日子也會越過越寬裕。
⑻ 家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做法及成效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並不是因為我們的農業比別人發達,而是因為我們從事農回業生產的人數多。答在我們看來美國等一些國家搞大農經濟比較成功,但現在我國的農村人口佔了百分之七十左右,那一條路在我們國家根本行不通,我們要結合自已的實際情況建.
⑼ 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哪些成果,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產城互動、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以及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其核心在於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有效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同時在新城鎮化過程中面臨著諸如投資主體單一、融資渠道狹窄、農村金融發展滯後等問題。以遼寧省盤錦市為例,通過對該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特點、融資需求等情況的調研,深人分析資源轉型城市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有針對性對策建議。
城鎮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盤錦市先後承載東北振興、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遼寧沿海經濟帶、石油能源四個國家戰略和遼寧省綜合改革試驗區一個省級戰略。尤其自2009年被正式確立為遼寧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相繼出台多項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見措施和指導辦法,並在全面借鑒國內外城鎮化先進經驗的同時,充分結合自身地域小、人口少和城鎮化水平高的地域特色,逐漸確立了「城鄉聯動、全域推進」的就地城鎮化發展模式,堅持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有序推進「五點」城市帶、重點鎮和特色新村建設,逐步構建「城區-縣城-重點鎮-新農村」的新型城鎮化體系。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全面提升。截止2013年末,全市城鎮建成區面積達125.63平方公里,城鎮總人口100.2萬,城鎮化率為69.85%,高於2009年5.85個百分點.
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投資主體單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目前,財政投資在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中所佔份額仍然較大。但是財政資金畢竟有限,並且隨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財政收入增速已經出現了大幅回落。從盤錦情況看,全市財政收入增速呈下滑趨勢。2013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6.1%,比前幾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與之相對應的是,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6%,持續高位運行。2013年,全市施工項目總數高達150餘個,總投資近千億元,其中融資需求佔比將近一半。隨著向海發展、全面轉型戰略的進一步推進,預計未來幾年全市施工項目數將出現新的增長,由此會帶來巨大的資金缺口。在這種情況下,僅靠財政資金投入難以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的資金需求。
融資渠道狹窄,多元化融資需求難滿足。雖然政府每年安排統籌城鄉發展專項資金,並對縣城建設給予資金扶持和稅費減免,但是城鎮化多元化融資需求依然較大。
一是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產業集聚發展產生的大型項目資金需求和日常性資金需求;
二是城鎮化基礎設施,如水、電、路、網及能源應用改造等資金需求;
三是醫療、衛生、教育及農轉非人群創業、再就業等公共服務領域資金需求;
四是推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的資金需求;
五是建設特色鄉鎮等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資金需求。
而從目前盤錦市融資渠道來看,能夠滿足城鎮化的融資渠道相對較少,主要包括一般性財政支出、銀行信貸和利用外資等,而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直接融資依然不足。另外,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民創業、住房、規模化多種經營等資金需求也將迅速增加,需要金融機構在營業網點、支付手段、投資理財等多方面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過於狹窄,使得新型城鎮化多樣性資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融資環境亟需改善。由於農業發展的天然弱質性,金融機構對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金融供給積極性普遍不高,致使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嚴重不足。
一是農村金融服務能力不足。鄉鎮以下地區較多儲蓄類網點尚未升級為綜合類網點,如盤錦市鄉鎮地區金融網點中50%僅能辦理儲蓄業務,而綜合類鄉鎮金融網點跨行支付系統接入率不高,對公結算還僅依託傳統支票、匯兌結算方式,清算渠道狹窄、資金流轉慢和業務單一等弊病致使很多坐落鄉鎮的大中型企業紛紛舍近求遠到縣城開立賬戶,辦理結算。
二是農村支付服務項目較少。農業銀行(601288,股吧)和儲蓄銀行雖然在助農取款服務推廣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但受制於轉賬電話取款限額低,繳費業務功能未開通,以及郵儲銀行推廣進度緩慢而局限了助農服務的深入拓展。
三是農村支付供給需求不對等。受農村地區經濟落後和生活差異化影響,農村支付供給使用率不高,支付工具總體使用驅動力小,制約了農村地區銀行卡廣泛推廣應用。
資金管理不夠規范,融資效果有待提高。城鎮化建設普遍周期較長,政府下撥財政資金時,由於資金流通環節較多,且管理不夠規范,使得城鎮化建設資金到位不及時,資金使用效果不高。另外,城鎮化建設資金多來源於銀行貸款,資金使用成本較高,且政府融資償還大部分來源於土地使用權出讓或財政補貼,其他營利渠道較少。而土地抵押存在變現能力和流動性不強、土地流轉和價格受國家宏觀政策影響大等問題,隨著國家房地產宏觀調控力度的進一步加大,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未來走勢的不確定性加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持續下降。高額的利息支出換來的資金只能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當下需求,卻給政府部門帶來了巨大的財政還款壓力,融資效果有待提高。
促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完善資金投入機制,豐富城鎮化投資主體。
一是完善公共財政投入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吸引社會投資主體廣泛參與城鎮化建設發展,建立城鎮化專項基金,對由社會資本牽頭的一些基礎設施投資和公益性支出給予鼓勵、獎勵和補償。
二是強化財政金融協調配合機制。對於城鎮化基礎設施項目,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改變財政投入管理部門眾多,資金安排分散,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現狀,能夠更好的促進城鎮化基礎設施整體功能的發揮。
三是探索市場化融資方式。實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融資方式多元化、規范化與市場化運作,發揮各類投資者和經營者建設小城鎮的積極性。同時在堅持項目資本金制度的前提下,鼓勵金融機構進行固定資產貸款、項目貸款和地方政府貼息貸款。
創新融資模式,提升資金供給能力。
一是探索多種物權擔保形式的產權抵押貸款。積極推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推廣應收賬款、倉單、漁權等多種權利質押方式,有效擴大抵押擔保范圍,解決農民融資難題。
二是組織大型項目銀團貸款。允許多家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組成的銀行集團採用同一貸款協議,按商定的期限和條件向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公益性項目的投資人提供融資,開展代理和批發性融資服務。
三是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農民專業組織、新興行業的中小企業開展直接融資。鼓勵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用於地方政府負責的城鎮化項目建設,彌補地方財力不足。
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改善金融服務環境。
一是構建多層次金融組織體系。各金融機構應改善小城鎮的金融資源配置,增加小城鎮機構網點、人員配置和基礎設施。並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和經營發展戰略明確市場定位,減少同質無序競爭,開展差異化、特色化服務。
二是創新金融產品以滿足城鎮化建設個性化的金融需求。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小城鎮服務行業的貸款產品,加大對小城鎮服務行業的金融支持。探索創新經營收益權質押、綠色信貸等模式,提升城鎮文化設施、醫療條件以及社區養老標准化建設水平,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三是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應根據城區擴建及人口增加情況,不斷加大支付渠道建設,增加城鎮ATM機、銀行卡受理設備數量,積極推廣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等支付創新能力。
規范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一是建立資金專項管理制度。城鎮化建設關系城市經濟發展大局,關系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的進步。應建立城鎮化資金專項管理制度,做到專項資金專人管理,專項資金專門用途,杜絕資金違規濫用和到位延遲的情況發生。
二是建立資金使用監督機制。建立城鎮化專項資金監管組織,對於資金的發放、管理和使用提供必要的監督,避免資金挪作他用和不必要的流失。
三是制定資金使用情況定期通報規程。政府相關部門要對資金使用情況、資金主要用途進行定期通報,讓群眾掌握資金去向,有效提高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有利於城鎮化資金使用的群眾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