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新農村城鎮化建設調研

新農村城鎮化建設調研

發布時間:2021-02-28 20:16:32

① 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哪些成果,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產城互動、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以及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其核心在於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有效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同時在新城鎮化過程中面臨著諸如投資主體單一、融資渠道狹窄、農村金融發展滯後等問題。以遼寧省盤錦市為例,通過對該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特點、融資需求等情況的調研,深人分析資源轉型城市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有針對性對策建議。

城鎮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盤錦市先後承載東北振興、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遼寧沿海經濟帶、石油能源四個國家戰略和遼寧省綜合改革試驗區一個省級戰略。尤其自2009年被正式確立為遼寧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相繼出台多項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見措施和指導辦法,並在全面借鑒國內外城鎮化先進經驗的同時,充分結合自身地域小、人口少和城鎮化水平高的地域特色,逐漸確立了「城鄉聯動、全域推進」的就地城鎮化發展模式,堅持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有序推進「五點」城市帶、重點鎮和特色新村建設,逐步構建「城區-縣城-重點鎮-新農村」的新型城鎮化體系。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全面提升。截止2013年末,全市城鎮建成區面積達125.63平方公里,城鎮總人口100.2萬,城鎮化率為69.85%,高於2009年5.85個百分點.

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投資主體單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目前,財政投資在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中所佔份額仍然較大。但是財政資金畢竟有限,並且隨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財政收入增速已經出現了大幅回落。從盤錦情況看,全市財政收入增速呈下滑趨勢。2013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6.1%,比前幾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與之相對應的是,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6%,持續高位運行。2013年,全市施工項目總數高達150餘個,總投資近千億元,其中融資需求佔比將近一半。隨著向海發展、全面轉型戰略的進一步推進,預計未來幾年全市施工項目數將出現新的增長,由此會帶來巨大的資金缺口。在這種情況下,僅靠財政資金投入難以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的資金需求。

融資渠道狹窄,多元化融資需求難滿足。雖然政府每年安排統籌城鄉發展專項資金,並對縣城建設給予資金扶持和稅費減免,但是城鎮化多元化融資需求依然較大。

一是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產業集聚發展產生的大型項目資金需求和日常性資金需求;

二是城鎮化基礎設施,如水、電、路、網及能源應用改造等資金需求;

三是醫療、衛生、教育及農轉非人群創業、再就業等公共服務領域資金需求;

四是推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的資金需求;

五是建設特色鄉鎮等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資金需求。

而從目前盤錦市融資渠道來看,能夠滿足城鎮化的融資渠道相對較少,主要包括一般性財政支出、銀行信貸和利用外資等,而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直接融資依然不足。另外,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民創業、住房、規模化多種經營等資金需求也將迅速增加,需要金融機構在營業網點、支付手段、投資理財等多方面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過於狹窄,使得新型城鎮化多樣性資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融資環境亟需改善。由於農業發展的天然弱質性,金融機構對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金融供給積極性普遍不高,致使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嚴重不足。

一是農村金融服務能力不足。鄉鎮以下地區較多儲蓄類網點尚未升級為綜合類網點,如盤錦市鄉鎮地區金融網點中50%僅能辦理儲蓄業務,而綜合類鄉鎮金融網點跨行支付系統接入率不高,對公結算還僅依託傳統支票、匯兌結算方式,清算渠道狹窄、資金流轉慢和業務單一等弊病致使很多坐落鄉鎮的大中型企業紛紛舍近求遠到縣城開立賬戶,辦理結算。

二是農村支付服務項目較少。農業銀行(601288,股吧)和儲蓄銀行雖然在助農取款服務推廣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但受制於轉賬電話取款限額低,繳費業務功能未開通,以及郵儲銀行推廣進度緩慢而局限了助農服務的深入拓展。

三是農村支付供給需求不對等。受農村地區經濟落後和生活差異化影響,農村支付供給使用率不高,支付工具總體使用驅動力小,制約了農村地區銀行卡廣泛推廣應用。

資金管理不夠規范,融資效果有待提高。城鎮化建設普遍周期較長,政府下撥財政資金時,由於資金流通環節較多,且管理不夠規范,使得城鎮化建設資金到位不及時,資金使用效果不高。另外,城鎮化建設資金多來源於銀行貸款,資金使用成本較高,且政府融資償還大部分來源於土地使用權出讓或財政補貼,其他營利渠道較少。而土地抵押存在變現能力和流動性不強、土地流轉和價格受國家宏觀政策影響大等問題,隨著國家房地產宏觀調控力度的進一步加大,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未來走勢的不確定性加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持續下降。高額的利息支出換來的資金只能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當下需求,卻給政府部門帶來了巨大的財政還款壓力,融資效果有待提高。

促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完善資金投入機制,豐富城鎮化投資主體。

一是完善公共財政投入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吸引社會投資主體廣泛參與城鎮化建設發展,建立城鎮化專項基金,對由社會資本牽頭的一些基礎設施投資和公益性支出給予鼓勵、獎勵和補償。

二是強化財政金融協調配合機制。對於城鎮化基礎設施項目,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改變財政投入管理部門眾多,資金安排分散,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現狀,能夠更好的促進城鎮化基礎設施整體功能的發揮。

三是探索市場化融資方式。實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融資方式多元化、規范化與市場化運作,發揮各類投資者和經營者建設小城鎮的積極性。同時在堅持項目資本金制度的前提下,鼓勵金融機構進行固定資產貸款、項目貸款和地方政府貼息貸款。

創新融資模式,提升資金供給能力。

一是探索多種物權擔保形式的產權抵押貸款。積極推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推廣應收賬款、倉單、漁權等多種權利質押方式,有效擴大抵押擔保范圍,解決農民融資難題。

二是組織大型項目銀團貸款。允許多家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組成的銀行集團採用同一貸款協議,按商定的期限和條件向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公益性項目的投資人提供融資,開展代理和批發性融資服務。

三是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農民專業組織、新興行業的中小企業開展直接融資。鼓勵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用於地方政府負責的城鎮化項目建設,彌補地方財力不足。

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改善金融服務環境。

一是構建多層次金融組織體系。各金融機構應改善小城鎮的金融資源配置,增加小城鎮機構網點、人員配置和基礎設施。並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和經營發展戰略明確市場定位,減少同質無序競爭,開展差異化、特色化服務。

二是創新金融產品以滿足城鎮化建設個性化的金融需求。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小城鎮服務行業的貸款產品,加大對小城鎮服務行業的金融支持。探索創新經營收益權質押、綠色信貸等模式,提升城鎮文化設施、醫療條件以及社區養老標准化建設水平,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三是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應根據城區擴建及人口增加情況,不斷加大支付渠道建設,增加城鎮ATM機、銀行卡受理設備數量,積極推廣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等支付創新能力。

規范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一是建立資金專項管理制度。城鎮化建設關系城市經濟發展大局,關系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的進步。應建立城鎮化資金專項管理制度,做到專項資金專人管理,專項資金專門用途,杜絕資金違規濫用和到位延遲的情況發生。

二是建立資金使用監督機制。建立城鎮化專項資金監管組織,對於資金的發放、管理和使用提供必要的監督,避免資金挪作他用和不必要的流失。

三是制定資金使用情況定期通報規程。政府相關部門要對資金使用情況、資金主要用途進行定期通報,讓群眾掌握資金去向,有效提高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有利於城鎮化資金使用的群眾監督。

② 如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

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是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關系。城鎮化發展不能離開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也不能離開城鎮化發展,兩者之間要協調發展,相輔相成。 城鎮化;新農村建設;關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就應當將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使城鎮化與建設新農村成為現代化戰略布局中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促進城鄉統籌、實現城鄉共同發展。

③ 對新農村建設的調查與研究

關注一下農村吧 這樣的論文寫得比較少 算是冷門
山區新農村建設的調查與研究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和國家根據時代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這為根本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前進方向。然而在縣級層面上,尤其是在古藺這樣的貧困山區,如何因地制宜,扎實有效貫徹落實這一戰略決策,使山區農村真正逐步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注意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是當前亟待各部門進行認真調研和積極探索的重大課題。據此,我們先後到古藺鎮、德耀、龍山、觀文、馬蹄、建新6個鄉16個村與上百名基層幹部及群眾座談調研。調研結果表明:發展縣域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載體,而推進新農村建設又是縣域經濟的拓展與升華,只有把二者緊密聯系和有機結合起來,古藺的新農村建設才能更加扎實有效。現將干群的建議與意見進行綜合,供各級領導決策實施參考。

認清縣情更新觀念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前提

以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為標志,我國農村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發展的新階段。古藺既是資源富縣和環境潔縣,又是經濟窮縣和災害重縣。全縣3182平方公里幅員面積,29個鄉鎮,269個村(原為614個村),16個社區,80萬人口,45萬個勞力。古藺有優質無煙煤儲量37億噸,硫鐵儲量16.6億噸,古海玉及古生物化石為全國少有,石灰石可開采萬年;黃荊原始森林為地球同緯度僅有,其間的金花茶,桫欏植物為全國稀有,紅龍湖和八節風光秀麗迷人;貯藏郎酒的「天、地寶洞」及「美酒河」摩岩石刻進入了吉尼斯大全;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二,四渡口」就在古藺『古藺郎酒系國家名酒,烤煙、茶葉、甜橙、蠶絲、中葯材、丫叉豬、馬頭羊、黃牛在全省榜上有名。全縣除郎酒廠、水泥廠外、在無大中型企業,更無污染企業;森林覆蓋率達31%。古藺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地理位置因素。古藺地處蜀南黔北,遠離大中城市,東南北三方均被赤水河包圍,歷史上漢稱夷地,唐置藺州,清末建縣。解放近60年來,既無鐵路過境,亦無高速公路察邊,唯一的公路交通基本上是級外泥石路。二是自然災害因素。古藺的自然災害極為頻繁,尤以旱災為甚。1957至1988的32年間,共發生旱災84次,年均2.6次,旱期最長為186天,最短為22天。低山河谷區的年均降雨量僅為757mm。三是人文素質因素。古藺由於偏居一隅,國民科技文化素質底下,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全縣6歲以上城鄉居民受教育程度分別是:未上過學的佔7.6%,掃盲初識字的佔2.1%,小學佔65.47%,初中佔20.43%,高中佔2.6%,中專佔1.1%,專科佔0.5%,本科以上的佔0.083%。2005年,全縣的人均國民總值僅為全國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全市的三分之二。為盡快將潛在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經濟優勢,廣大幹群,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應樹立和增強四個觀念:一是以人為本觀念。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在古藺80萬人民中,農民就有74萬,他們絕大數仍在發展上徘徊,相當部分尚在生存線上掙扎。在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無論是規劃定位與思路決策,還是制定政策與具體實施,都應有利於激發廣大群眾的聰明才智,切實做到發展為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惠及人民。二是改革開放觀念。改革開放既是強國之路,更始活縣之舉。在古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有著較強的現實意義。三是市場競爭觀念。在國際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貿易自由化和國內城鄉一體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農民城鎮化的新世紀,我們不僅應了解國內外市場動態,而且要分析國內外市場走勢;不僅要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而且要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四是科學發展觀念。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並重,人文價值與生態價值並舉,切實做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盡快使古藺的山青起來,水秀起來,地沃起來,業興起來,民富起來。

明晰思路科學規劃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先導

規劃既是先導和准則,也是動力和形象。根據中央「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結合古藺山區農村實際,明晰全縣長中短期發展建設的基本思路,對各級各地指定科學合理規劃有著指導意義。2006至2010年的短期發展建設思路是:以扶貧開發為中心,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提高農民就業技能為根本,保持農村社會穩定為前提,用好用活國家扶貧開發政策,鞏固和發展扶貧越溫成果,穩定解決農民溫飽問題。2011至2020年的中期發展建設思路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縣域經濟為載體,加快城鎮為依託,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有效實施農業穩縣、工業強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戰略,實現基礎設施基本穩固、工業體系基本構成、城鎮建設初具規模、縣域經濟基本形成、城鄉文化基本繁榮、人民生活基本改善。2021至2050年的遠期發展建設思路是: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生態作為第一追求,科技作為第一動力,二三產業作為第一重點,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協調發展。根據上述基本思路,規劃中應處理好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長遠目標與短期實踐的關系,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專家論證與群眾路線的關系。無論哪一級規劃都應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各顯特色。

強化科教提高素質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根本。

農民素質的高低事關縣域經濟的強弱,也是事關新農村建設的成敗,為使我縣農民逐步成為「有志氣、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把教育培訓作為根本任務抓緊抓好抓實。第一,加強農民的政策法制教育。事業要成,教育要先;工作有效,輿論開導。要充分發揮各種宣傳媒體作用,對廣大農民深入持久地開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國家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使之不斷成為「四有」新人。第二,鞏固和發展「普九」教育。當前,我縣邊遠鄉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尚存在不少問題。這主要是學校設備簡陋,合格教師缺乏,教學質量不高,干群意見較大。據此,應增加財政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其次是要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城鎮中青年教師和新分配教師到邊遠山區支教礪煉,這應成為一項制度。第三,穩步推進高中教育。我縣現有高中,尤其是縣城的兩所高中,要不斷挖掘辦學潛力,擴大教育規模,完善教學管理,晉升教學檔次,提高教學質量,為高等學校輸送更多合格新生。第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要在鞏固和壯大現有職業高中,尤其是古藺職高的前提下,力爭2010年內再新辦2-3所職業高中,實現年在校職高生達5000人,努力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第五,初中生增設職業技術課程。應根據古藺新農村建設的現有和後續支柱產業及縣外勞務市場需求,在現有在校初中生中增設職業技術課程,並列為畢業必考科目,為不能升學者提供就業技術支撐。第六,鼓勵和支持社會辦學。要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規定,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各類辦學,尤其是鼓勵支持民辦職業教育。第七,加強農民使用技術培訓。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企業,應根據本地產業發展及縣外勞務市場的需要,對現有中青年農民開展短期實用技術培訓,努力為農民增收提供信息技術服務。

內外聯動多元化投入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資金、人才、技術的投入問題,既是古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問題,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問題。實行上下內外聯動,整合資金、人才與技術,是我縣縣域經濟和新農村建設多元投入啟動的積極有效途徑。這就是實行「以農民投入為主,銀行貸款為輔,政府以獎代補,對外招商合股」。農民投入為主,就是要教育和啟發農民,充分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用活自己的錢,出足自己的力,創建自己的業,辦好自己的事」,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為投入和建設的主體。銀行貸款為輔,就是金融部門應根據國家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積極探索和實踐農民信貸抵押擔保方式,自覺為縣域經濟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放得出去,收得回來的優質信貸服務。政府以獎代補,就是各級財政應家大對縣域經濟和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教育科技、社會保障的財政轉移支付額度,保證這些投入有穩定來源。政府投入應實行以獎代補方式,從而激勵和調動農民主體投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對外招商合股,就是政府應創造寬松投資環境,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有效吸引外地資金、技術和人才來我縣投資合股創業。對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的有功人員應予以獎賞和重用。

改革體制創新機制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動力

其一是用地體制改革。農民依法承包的土地應有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的基礎上,放活經營權。一是各級政府征地應嚴格依法進行補償,在城鎮建設中,被整村整社征地的應隨之進行村改居,將被征地的農民轉為城鎮居民。如古藺的映月村和二郎鎮的黃荊村就應實行村改居。二是國家批準的企業用地,被佔地農民既可用土地投資入股分紅,也可由企業安置就業或按規定補償。三是村社公路、學校用地應參照國家征地標准進行補償,補償資金來源實行誰受益誰負擔。四是業主發展規模種養業的臨時用地,應實行依法、自願、有償轉讓,其二是流通體制改革。搞活農副產品流通是激勵農民生產增收的有效途徑,一是要加強對外聯系。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積極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引導農民有目的的生產。如縣農業局積極與順德晨光有限責任公司聯系,批量發展藺州香米。二是要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如縣糧食部門和有的種籽企業,頭年或年初就與農民簽訂生產收購合同,並指導農民按技術規程進行生產。三是培育發展營銷人才隊伍。各級政府要支持扶植轄區內有志之士發現、培養、組織營銷人才隊伍,依法有序組織農副產品外銷。四是要提供優質服務。行政執法服務機構,要積極為我縣農副產品營銷縣外市場提供便捷優質服務。其三是行管體制改革。這主要應突出三個方面:一是調整行政區劃。無論村社還是鄉鎮的區劃調整,總的應是基本穩定,個別調整。調整的基本原則是尊循歷史沿革及經濟流向,促進經濟發展,減少財政開支,方便群眾辦事。該合並的應合並,該取消的應取消,對行管人員該調整的應科學有序調整,該分流的應科學有序分流。三是要激活用人機制。各級選拔和使用幹部,都應堅持「德材兼備,群眾擁護和老中青結合」的原則。實行能者上,庸者讓,不稱職者下,違法違紀者撤的激勵約束機制。其四是農科服務體制改革。一是合理設置機構和人員。各鄉鎮原來的所謂「七站八所」應根據其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設置配人。做到該加強的加強,該收縮的收縮。二是進行科學有序管理。縣級行業下伸機構應實行縣上管理為主,鄉鎮管理為輔。三是實行技物結合服務。如農機站可以經營種子農葯,農機站可以經營農機及配件,畜牧獸醫站可以經營獸葯飼料等。四是政府應加大農技服務資金投入,主要用於農技培訓及推廣。五是要積極發展專業合作組織。要根據各地產業發展的需要,積極發展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民在發展農村經濟中專業合作化道路。

扶貧開發夯實基礎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點

古藺既是上世紀的國定貧困縣,也是新世紀的國扶工作重點縣。抓好扶貧開發,強化基礎設施,既是近期內古藺經濟建設的重點,也是發展縣域經濟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2006至2010年,我們應舉全縣人民之力,集全縣干群之智,突出實施好新村扶貧、勞務扶貧、教育扶貧、衛生扶貧和移民扶貧工程,著力改善貧困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穩定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主要應強化五個方面的建設:第一是強化水利設施建設。首先是要搞好微型水利建設。古藺相當部分農村,特別是赤水河沿岸農村的人畜飲水極為困難。今年4月底止,馬蹄、建新已有70%農戶人畜飲水困難。對這些地區應採取提引、建窖、移民等多種有效途徑,使85%以上農戶的人畜飲水問題得得到基本解決。如馬蹄鄉的馬蟥溝人飲工程,能輻射5個村1000餘戶,此類工程應優先實施。其次是對原有的水庫塘池進行維修政治。要通過清淤除障,排險加固,使原建水庫塘池發揮其應有作用,復次是對原有渠堰或石河堰。力爭堰渠防漏節水灌溉有較大突破。如古藺鎮的新橋、馬蹄鄉的果山、建新鄉的三岔、白沙河、龍山鎮的胡月溝大堰等應得到改造。此外,有條件的地方應推行噴灌和滴灌。第二是強化中低產田土改造。為培肥地力,御旱增收,要力爭用5年時間全縣實現坡改梯、薄改厚、瘦改肥田土25萬畝。第三是強化交通通訊建設。其基本思路:一似乎全面完成赤水河北岸公路建設,打通古藺到金沙的出口通道。二是縣城至29個鄉鎮的主幹道全部硬化。三是原614個行政村主幹線建為通達工程。四是村到社毛路基本溝通。五是為隆納高速公路及隆敘鐵路南延古藺作好前期准備工作。六是村社廣播電視、程式控制、行動電話全部開通,農戶佔有電話率達30%。第四是強化能源建設。其基本目標是全縣農網改造基本結束。全縣電網連為一體,城市農村實行同網同價。全縣建沼氣池5萬口。力爭三分之一農戶用上沼氣能源。第五是強化生態建設。實行保護生態與建設生態並重。要在實施好「天保工程」的同時,將全縣30度以上的耕地全部退耕還林(草),使我縣有林覆蓋面積達到35%左右。

優化結構做強產業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支撐

建設新農村,產業是支撐。這是整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客觀必然規律,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我們應發揮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結構,逐步實現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其 思路是穩定和優化農業,突出發展工業,放活第三產業。穩定和優化農業,就是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做到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林則林,宜牧則牧。要以項目為支撐,科技為推動,特色為牽引,努力更新品種,良種良法,提高品質,增加效益。突出發展工業,舊似乎要立足資源優勢,搞好論證包裝,強化對外宣傳,突出招商引資,創造寬松環境,提供優質服務。放活第三產業就是要在突出發展工業的基礎上,鼓勵和支持農民進入流通服務領域,為古藺的豐富資源和特色產品尋求市場。在今後10年內,古藺優化經濟結構,做強特色產業的基本思路是:優化提高糧食、烤煙、畜牧、勞務、釀酒、採煤六個產業的基礎上,著力培育和發展經果、中葯材、煤化工、旅遊、建材及農副產品加工六個產業。通過上述產業的發展和支撐,穩步扎實地推進我縣城鄉一體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民城鎮化進程。

建設城鎮轉移農民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依託

加快城鎮建設,既是發展縣域經濟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趨勢和要求,也是轉移農民就業的載體和依託。工業化是城鎮化的支撐,城鎮化是工業化的體現。工業化和城鎮化既是一個地區文明進步的象徵,也是改革開放形象的體現。要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育現代農民,就必須加快城鎮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較快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工農聯動、城鄉互動的發展格局。加快古藺城鎮建設主要分三個層次:首先是加快縣城建設。古藺縣城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我們不僅要做到規劃高標准,而且應做到建設高速度。為使古藺縣城在10年內達到10萬人規模,既要創造寬松環境,吸引外商開發,更要注重實際,支持和鼓勵縣內居民職工籌資合作建房。只有實行內外商家聯動,居民職工互動,縣城建設步伐才能加快。二是加快鄉鎮政府所在地集鎮建設。鄉鎮集鎮建設要注意准確定位,尤其要激勵有經濟實力的農民到集鎮建房辦企業。通過激勵措施的落實,力爭到2015年,雙沙、二郎集鎮規模各達1萬人。德耀、太平、永樂、大村、龍山、觀文、石寶、丹桂集鎮規模各達5000人,箭竹、水口、土城、護家、椒園、馬嘶、馬蹄集鎮規模各達3000人。三是加快中心村建設。中心村建設應以現已撤消的鄉政府所在地為基礎,交通渡口要道為補充(如馬蹄、建新交界的白沙河口,白泥、椒園交界的大田凹口,觀文的荒田,大村的桑木壩等),力爭到2015年中心村規模達到300-500人規模。通過三個層次的集鎮建設,爭取10年後我縣集鎮工商企業有效大發展,居民規模達20萬人以上。

選點示範探索模式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開端

為使古藺的新農村建設能穩步推進、扎實有效、選點示範、探索模式,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十一五」期間,縣鄉兩極政府應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產業支撐較強、人文素質較高、生態環境優良的極少數村組進行實驗示範。其基本思路是:以強村擴組前的村組為單位,縣上選擇2-3個村進行試點,各鄉鎮選擇1個村或1個組進行試點。通過試點,在取得經驗和成效的基礎上,2010年後再擴大推開。古藺新農村建設應因地制宜,創新模式。這有五種基本模式可供選擇和參考:一是集鎮工商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有經濟實力的農民先轉移到集鎮發展工商業。二是礦區服務型。隨著「古敘煤田」等礦產資源的深度開發,必將吸引農民到礦廠周邊提供各種服務。三是路旁交通型。隨著村社交通條件的改善,必將刺激農民遷移到公路兩旁,尤其是三岔路口和十字路口發展規模種養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四是河邊口岸型。隨著交通的發達和橋梁的增多,部分農民將向河邊渡口、碼頭、橋頭聚集發展。五是村寨庭院型。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必將激勵農民向村、社中心及宜居環境轉移,形成大小不等的村寨、庄園和庭院。無論何重模式,只要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各級都應予以積極引導和大力扶持,不斷促進我縣農村向產業園區化、居民社區化、生產規模化、組織合作化、環境生態化方向發展。應引導農戶盡快做到五個一:既人平培植一畝高產穩產田土,成年人學懂一門實用技術,有個一固定收入的經營項目,一個明白人和一個找錢人。實現五個好:既一幢好房子,一個好壩子,一口好池子,一套好圈舍及一個好環境。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的探索與建設,力爭10年內的試點村社基本實現產業優化、道路硬化、荒山綠化、村莊亮化、環境美化,為全縣的新農村建設樹立新概念、新氣象、新風尚和新亮點。

加強領導狠抓落實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保證

天下大事,貴在於實;說千道萬,重在於干。發展縣域經濟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是一項長期而重大的戰略任務,也是時代的中心和主題。各級黨政應高度重視、形成共識,以講政治、抓落實、辦實事的求真務實精神,既謀劃長遠,又狠抓當前;急全面統籌,又突出重點;既運籌帷幄,又身先士卒。只有實行一級抓一級,一級促一級,上級示範下級看,幹部帶著群眾干,古藺的縣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才有合力和成效。所謂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就是要在其各個發展建設階段中,做到思想落實,規劃落實,項目落實、資金落實、質量落實和監管落實。只有層層抓落實,上下求實效,這項「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權益、增進農民福祉」的民心德政工程才有保證。

建議你刪減一些

④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的社會調查報告

為了了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我鎮於近日就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白奎鎮轄12個行政村,農業人口32000多人,農村勞動力1.5萬人。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省、市、區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台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2006年全鎮GDP總量9.5億元,增長7%,其中農業總產值實現2.02億元,增長11%。全鎮糧豆薯總產5.3萬噸,糧食單產430公斤。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5.1萬畝,佔耕地面積的36%。日光溫室發展到51棟,面積2.3萬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個,面積16.7萬平方米,年產蔬菜2.44萬噸以上。畜牧產值實現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2005年向縣內外輸出勞動力9120人(次),創收32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00元,比上年增長5%;農民人均收入達3646元,比上年增長13%。實行村財鎮管,嚴格履行財務審批手續,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加強,2005年化解債務180萬元,沒有發生新的債務,農民政策性負擔為零。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鎮村屯公路20公里,實現了村屯道路暢通;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行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農民自編自演開展文體活動,縣鎮組織的科技、文藝下鄉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農業信息網路、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1所中學、12所小學,實現了區級標准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1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05年在全鎮7個村實行了村幹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全鎮「兩委」47名幹部平均年齡為45.4歲,大專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專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後出台了《**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范化建設標准》,在指導全鎮村務公開活動中,實行「五統一」(統一內容、形式、程序、時間、建檔),做到「三為主」(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鎮農經中心為主),突出「一個重點」(以財務公開為重點),把群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可見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范,訂單屢約率較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我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推廣型、農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專業組織協會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范,政府協調成立的多,農民自發組建的少,多數會員不繳納會費,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與其他經濟組織、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等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徵農業稅後,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6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佔35%,初中文化程度佔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佔15%。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鎮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開展,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做「撞鍾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於包產到戶後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群眾有意見。六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就白奎鎮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為:努力推進和實現農村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鎮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 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村鎮文明化: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衛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鎮村環境;編修村鎮規劃,推進現代化村鎮建設,改變農村面貌。採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發展戶用沼氣、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保障社會化: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幹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我鎮的實際,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要抓好統籌規劃、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衛生、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制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同時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各級要有總體的規劃,對全鎮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規劃設計以現代建築方式,力求形式多樣,既可生態庄園式,也可農村社區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嚴格規劃管理,建新拆舊,逐步推進,實現村屯城鎮化建設目標。 (五)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定標准、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農民自辦文化扶持基金,引導農民發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風情旅遊;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要繼承並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六、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免收義務教育的雜費,調整中小學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⑤ 如何做好新農村和城鎮化建設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影響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重要因素。中央把新農村建設放在首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是建設小康社會在農業及農民方面的拓展。在2005 年十六屆五中全會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和舉措,這些理念和舉措對促進農村經濟建設及結構和主體的改革,對於發展農村現代化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逐漸轉型的新時期,我們逐漸認識到社會建設的重要性。黨中央從全局戰略高度科學分析和把握形勢,提出以新農村建設為戰略重點促進城鎮化協調發展。這對於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社會公平,促進我國三農事業的快速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綜合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城鎮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兼顧兩方面既加強新農村的建設又做好農村城鎮化的工作,這兩方面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一、 新農村建設的背景、意義與存在的問題

1、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產品和農民的問題是我黨、政府一直關注的問題,農村的基礎生產和穩步發展是保障社會的穩定的前提,關繫到整個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業人口約占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農民富裕、農村穩定則保障社會穩定,也體現國家的昌盛。根據五中全會的要求,對於要提高生產發展、使得人民生活富裕、管理民主化,同時抓好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只有提高落後的農村面貌才能實現更大范圍的國民小康水平,達到環境設施完備、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的景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決不僅僅意味著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根據時代要求,對於農村各方面的建設,力求滿足經濟發展、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社會建設,最終達到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途徑,需要貫徹落實合理的科學發展觀,全面解決「三農」問題,構建一個和諧社會。解決「三農」問題,代表農民群眾的願望,它是根本性的問題。中央提出對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願景是一個全面的目標,不僅要對應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更要在實際中推進,保持工農城鄉的協調發展。結合現代化科技的步伐,加快農業和農產品產業化,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完備,既要考慮物質建設,也要考慮精神文明和政治建設,督促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要扭轉「三農」發展滯後的狀況,堅持以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持久動力,以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是首先要解決各方面的矛盾,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群眾的權益和利益,減少不穩定因素。從整體看我國農村社會關系是穩定和健康的,但也存在著不和諧的地方,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農村黨政基層得到加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和文明素養,從而形成良好的風尚,保證經濟建設的基礎,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型到小康型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部署,從局部建設到全局發展進行統籌規劃的系統工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把「三農」引入科學發展的道路,通過著眼城鎮鄉村,讓大多數人口進行參與發展和共享成果,推動了農業的增長方式和轉變農民的思想,擴大國內需求,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戰略。

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①農民土地所有權的問題。

即農村對於承包經營權的授予,征地制度的改革等,要增加相應的保障制度。由於經濟增長過快,對於農業用地資源佔用過多,人均耕地面積減少,影響農民的根本利益,影響人們的生存環境,威脅國家糧食產量。

②新農村建設需要國家的財政支持。

即使國家給了一部分資金作為投入外,對於農村建設市縣的配套資金投入是關鍵,還需要農民自己籌措另外的部分。但仍然需要國家財政向農村傾斜,單靠農業的力量還不足夠。

③增加農民的收入。目前國家在對農村生產出台了有關政策,取消了農業稅,同時對農民進行補貼,使得農民在收入方面有所提高,在物料費用上漲的同時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通脹帶給農民的壓力,但是也要看到城鄉收入進一步的拉大,要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做好農村城鎮化的工作。

④對於農民思想建設問題。傳統的小農意識束縛了農民的思想,需要新農村建設時建設相對完備的文化設施、提高農民的現代素質和建設自己的隊伍,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以人為本,完善管理機制。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⑤農業生產現代問題。生產現代化一是體現在農業生產方式,建立科學的生產方式,利用先進的現代農機設備,提高勞動效率。二是體現在農業科學研究,國家要加大在農業方面的教育及科研力度,像育種研究、生物科技、農村品加工與再加工研究等。三是體現經濟生活的信息化。現代化信息技術滲透在生產的各環節,通過產品深加工和轉化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信息閉塞會影響提升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推動。有效實施農業信息化問題是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手段,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為工業、醫療和其他行業提供基礎原料等獲取更大的經濟收益。

二、農村城鎮化存在問題及展望

1、農村城鎮化中存在的問題

①農業生產方式需要現代化

雖然我國的糧食產量在近幾年呈現一直成增長的趨勢,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我國糧食主產區生產方式落後缺乏現代化的設備及科學研究,各地發展嚴重失衡,還有的地方依然再用生產率低下的工具及方法。在農用物資價格呈持續上漲的趨勢下,種糧的利潤也在持續下降,農民收入增幅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的擴大, 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種糧的積極性。、農業科技的投入有限,應用總體水平不高,創新能力比較弱, 科研與市場脫節、成果轉化率低、推廣機制不活等問題比較突出。這些都嚴重阻礙了農村城鎮化及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農業作為國家發展與安全的最重要產業,是國家的基礎,國家理應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積極建設現代化的農業,在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② 在城鎮化過程中沒有整體規劃資源利用及整合率低下產生了很多問題

在我國城鎮化熱的浪潮中, 很多地方對農村城鎮化的建設缺乏科學的論證和正確的規劃,造成了很多不合理、資源浪費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地區的建設這沒有把農村城鎮化看成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規劃起點低下,特色不顯著, 盲目跟風, 全然不考慮當地實際。在有的地區,不僅沒有把城鎮化的應有之義建設出來,還把農村的良田破壞掉,部分農民住無所居,群體性事件頻發。而忽視供電、供水、供氣、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配套的建設,「重建輕管」,衛生、治安等社會管理疏散,「臟、亂、差」現象,也使部分已建好的「新農村」陷於癱瘓之中。這就要求當地官員在行動前要謹慎的考察,向專家學者及廣大的人民群眾爭取意見,做好各種預案。

③忽視經濟發展規律,缺乏科學的發展觀

農村小城鎮的發展主要依靠經濟的扶持,主導企業的集中與擴大能快速推進其他產業的發展。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只重視農村城鎮的設施建設尤其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忽視了相關經濟產業的發展, 從而使農村小城鎮缺乏主導產業的強有力支撐。有的地區對自身的優勢了解不足,在發展本地區經濟的過程中不能做到因地制宜,選准支柱產業,走特色良好的經濟效益之路。另外,農房的規劃設計本應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為城市社會穩定和文化多樣性奠定基礎。但是,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建設者與規劃者忽視了公平公正的原則,在建設中嚴重侵害農民的問題屢見不鮮,造成了一下群體性事件。住宅小區的社會效益也沒有充分體現其價值和作用。

2、農村城鎮化未來發展展望

① 制定合理的科學的可持續的城鎮化規劃

合理的布局與完善的規劃體系,是實現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前提。在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 以整體的經濟發展戰略為依託,合理規劃城鎮的經濟發展。城建數量、規模、選址和布局一定要有長遠、戰略眼光。在城鎮規劃中, 應考慮在合理的位置規劃適當規模的工業園區, 逐步引導原有工業區有組織地遷移, 形成規模效益和外部效益。同時, 還要重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 提高建設水平、完善服務功能。

②在城鎮化進程中要勇於改革創新,加快改革進程。

在當前對農村的改革和建設方面, 各地有很多各具特色的模式。當前進行的新農村建設在有些地區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進展, 但是有的地區仍然只是修修補補的改良, 沒有根本的改變。 所以, 在有些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要慎重的進行新農村建設,積極進行農村城鎮化建設。因為, 這樣不僅可以集中優勢資源對農村進行規劃和建設, 還能有效的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就業制度, 對與營造擇優錄用、公平競爭的擇業環境, 實行城鄉內外平等擇業都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另外, 在積極進行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同時, 要注重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擴大社保覆蓋面, 逐漸建立起面向城鎮非農產業勞動者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勞動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對於失地農民, 要給予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時,還要大力發展小城鎮經濟, 因為產業支撐是小城鎮的骨架。沒有產業支撐的小城鎮是沒有聚集能力的沒有產業支撐的小城鎮是沒有活力的,。

③建設科學的城鎮管理體制

在農村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 政府的職能行使要著重於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公益事業,具體落實好農村城鎮化發展規劃、創造便捷的工作生活環境、培育各種市場要素、提供全方位服務等。積極探索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妥善解決城鎮發展空間不足問題。健全與小城鎮規模和經濟水平相適應的政府機構。深化城鎮化配套政策改革,妥善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可放寬大中城市的戶籍限制, 允許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和生活來源的農民轉為市民。

⑥ 急求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調查報告 論文,

2008年中國新農村建設進程調查報告
2008年2月11——18日,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赴江西東北部東鄉、余江、余干3個縣、5個鄉鎮、52個村莊進行了新農村建設調研。調研對象包括:農民個人、家庭、自然村、村委會、鄉鎮。既含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莊(往往是臨近城鎮的村莊),也包括非試點村莊。全面調查(對村領導進行系統訪談,並對每家每戶進行上戶全面調查)的村莊有招賢沅何村、河山村、桂家山村。其他村莊為部分抽查或個案抽查。調研內容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制度與組織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另外,還通過對農民工的隨機訪談調查了湖南、湖北、廣西、四川、安徽等省區的新農村建設情況。
報告認為,新農村建設不應是一般意義的農村建設,而是要根本改變傳統的城鄉分離、工農分離、城市單向抽取農村資源的城鄉關系與工農關系,重新定位國家與鄉村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使農村全面告別土地經濟、小農經濟、自然經濟、自足經濟,走上城鎮化、市場化、科技化、生態化、產業化、新工業化的現代化軌道,使土地農業文明轉型為市場工業文明與市場生態文明。21世紀中國的新農村建設與以往的農村建設根本不同之處,應在於制度創新、觀念變遷與文明轉型。
成績:環境普遍得到改善
電話普及率在95%以上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公路、電、電話等基礎設施建設較好。村鄉之間一般都連通了水泥公路,但村與村之間很多地方尚沒有連通水泥公路。農村個人交通工具主要為自行車與摩托車,其中摩托車越來越普及。鄉縣之間全部有公交系統,但鄉與鄉之間尚無公交系統直接相連。電話普及率在95%以上。靠近城鎮的農村有的也連通了寬頻網路。
宗教組織發展迅速 制度與組織建設方面,村民自治基本實現;宗教組織發展迅速,特別是基督教組織,信教群眾一般約占當地人口的3%——9%之間,不同村莊比例差異較大,有些家庭是全部信教。據調查,招賢沅何村人口數約為320人,信基督教者約為28人,有1個教堂。河山村委會約2600人,信基督教者約為120人,有3個教堂。
打工收入一般占農民家庭收入的80%以上 經濟建設方面,農村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有改善,農村能源利用由木材、草、糠逐漸為電與燃氣取代。農民全年總支出一般在萬元以上,多則達30000——4000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一般在2000—4000元之間,多則有達8000元以上,少的也有在1000元以下,甚至500元以下。農業人口中農民工比例高,農民外出打工比例一般占當地總人口的40%以上,占青壯年勞動力的70%以上,務農農民在農閑時一般也在當地打工,打工收入一般占農民家庭收入的80%以上,純粹靠務農收入的家庭已不多見。據調查,招賢沅何村外出打工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81%,桂家山村為23%,河山村為50%多。往往離城鎮越遠,打工人口比例越高。打工的主要城市為上海、廣東深圳、東莞、廣州、福建廈門、泉州、浙江溫州、寧波、義烏等地。打工的主要行業集中在建築裝潢、家電、紡織服裝、酒店餐飲等。打工者月工資一般在1000——1500元左右。也有600——800元之間者,甚至500元以下者。也有農民在沿海城市自主創業,有的辦公司,有的從事各種零售、傢具製造、發藝與餐飲服務。自主創業者的收入一般年人均在2萬元以上。
大部分村莊的參合率在95%以上 社會建設方面,住房條件大有改善,80%以上的農民住上了鋼筋水泥磚頭房,住房面積達到當地一般標准。普遍參與合作醫療,大部分村莊的參合率在95%以上。低保制度基本建立,原五保戶全部納入低保范圍。農村老齡化尚不嚴重,一般以子女養老為主。據調查,河山村委會老齡化率(65歲以上人口占當地人口比例)約為8%,河山村為8.4%,桂家山村約為15%,招賢沅何村約為12.5%。政府對耕地實行補貼,每畝平均100元左右。
義務教育完成達標率一般在80%以上 文化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方面,農民素質不斷提高,農民工普遍受到發達地區思想文化風氣的影響,思想觀念更加開放,對生活有更樂觀的預期。義務教育完成達標率一般在80%以上,有許多村莊達到100%,也有少數貧困村莊達標率極低,甚至只有10%左右。
生態系統逐漸恢復 生態建設方面,農村環境普遍得到改善,生態系統逐漸恢復。人均耕地面積在0.8——2畝之間不等。由於城鎮化速度加快,農村人口轉移數量日益增多,也由於沿海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就業工資較高,去沿海打工的農民工數量也居高不下,致使農村資源環境壓力不斷減輕,環境逐漸好轉。
問題:存在「豆腐渣」工程
村莊建設缺乏整體規劃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村莊建設缺乏整體規劃,整個村莊顯得雜亂無序,嚴重影響各種基礎設施建設,也有欠美觀。原因在於:一方面,農民往往根據合作化以前的土地產權建房,另一方面,土地批租時缺乏規劃。清潔飲水嚴重缺乏,基本沒有自來水,有自來水的地方自來水也沒有經過科學凈化,直接飲用的井水沒有經過技術檢測鑒定合格。水泥公路與公交系統尚未完善,有的地方公路損壞極其嚴重,一方面在於缺乏日常維護與管理,另一方面直接與公路質量相關。有線電視還沒有普及,寬頻網路極其有限。除家庭電視與體力勞動外,文化娛樂健身設施欠缺。消防設施、太陽能利用、沼氣利用等方面尚需加強。這次暴雪凍雨暴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主要是新電線干大量折斷,這一方面固然與本次惡劣天氣有關,但另一方面也對其質量是個嚴峻考驗,暴露了其明顯的質量不良。因此,在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中,一定要注意質量管理與質量監督,堅決保證建設工程質量,而不能再製造「豆腐渣」工程。
城鄉聯動缺乏體制的系統建構 制度與組織建設方面,除勞動力單向輸出外,城鄉聯動缺乏體制的系統建構。各類社會經濟組織不發達,集體合作經濟組織名存實亡。
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經濟建設方面,土地利用方式單一,一般以種植某種糧食作物為主,農業產業化程度低,鄉鎮民營農業產業化企業數量有限,缺乏規模經營。青壯勞動力基本上外出打工,打工收入佔全部家庭收入來源70——100%。
養老等社會保障體制欠缺 社會建設方面,除合作醫療、低保外,其他社會保障體制欠缺,如養老,應對各種突發事故等。一胎計劃生育達標率低,普遍生育在兩胎以上。直接原因在於:養老保障主要依靠兒女,尤其是兒子。維持家庭收入來源主要靠兒女打工。由於收入有限、觀念限制與勞動力轉移,家庭農業主要勞動力來源也主要靠兒女,而不是依靠僱傭。維持家族地位與勢力也主要靠兒女數量多。由於法治不完善,保障家庭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靠兒女。還有養兒防老、多子多富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由於城市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健全,許多城市的社會保障不是直接與戶口掛鉤,而是與就業單位掛鉤,因此,一些已轉移出農村的農業人口由於在城市找不到合適就業,生活極其困難,期待恢復農業戶口,出現了一種逆城市化現象。
文化娛樂單調貧乏 文化教育與道德建設方面,除看電視、打撲克、打麻將外,文化娛樂單調貧乏。家庭主要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一般為初中,女性則為小學。義務教育流失率高,達標率低。原因在於: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依靠打工,許多初中未畢業的農村學生紛紛外出沿海打工。以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教育為主題的新農民培育缺乏,大部分外出農民工未經過專門培訓,留在農村的農民更缺乏社會教育。消防意識淡漠,亂搭電線與違規使用電器與燃氣現象比較嚴重,火災隱患多。
生態農村與生態文明意識薄弱 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廢物與污物處理欠缺,廁所建設不合理,沒有良好的排污系統。生態農業、生態農村與生態文明意識薄弱,生態經濟不發達。
思路:新農村建設的六大誤區
有人把新農村建設歸結為「一看路,二看住,三看環境,四看樹」,新農村建設是否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新農村建設與以前一再反復倡導的鄉村建設、農村建設究竟有什麼不同?
新農村建設不是一般
意義的農村建設,而是要根本改變傳統的城鄉分離、工農分離、城市單向抽取農村資源的城鄉關系與工農關系,重新定位國家與鄉村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使農村全面告別土地經濟、小農經濟、自然經濟、自足經濟,走上城鎮化、市場化、科技化、生態化、產業化、新工業化的現代化軌道,使土地農業文明轉型為市場工業文明與市場生態文明。21世紀中國的新農村建設與以往的農村建設根本不同之處,應在於制度創新、觀念變遷與文明轉型。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新農村建設就只能是重復以前一再倡導的鄉村建設而已。
從這一思路看,新農村建設必須澄清以下六大誤區。
新農村建設固然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但它並不等於基礎設施建設 清潔用水、沼氣、電力、燃氣、通訊、網路、消防設施、住房、道路、橋梁、水利、農業機械、文化娛樂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完成這些工作,只是新農村建設的良好開端,而不是意味著新農村建設的大功告成。
新農村建設固然離不開國際開發機構、政府、企業部門的援助與救濟,但它並不等於外來的援助與救濟 農村資金與技術薄弱,外來的援助與救濟是十分必要的,但它僅僅只能發揮協助功能,並不能完全替代農村自身持續的成長活力。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仍然只能是農村與農民本身。
新農村建設固然需要建設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但新農村建設並不等於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醫療、教育、養老、撫恤、轉移就業等,都應該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之內,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新農村建設中的風險因素就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緩解,但社會保障僅僅是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安全網,是新農村建設成功的基礎與保證。
新農村建設固然要提高農村大多數地區與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水平,但它並不是以平均主義的方法去進行建設 中國農村區域的地方資源特點不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因此,不能以同等的投資、技術、方法去進行建設,而應該在原有發展水平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的具體資源與風情,建設富有地區特色的新農村,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發展起來。就單個村莊而言,新農村建設也不是平均分配集體財富,而是按照集體與家庭(或個人)的雙層經營模式,根據要素與效益進行分配,不能完全取消集體這一層次的分配收益,要留夠集體自主發展的空間。
新農村建設不是農村與城市分別建設 不是要農村獨立自主地發展,使農村永遠成為農村,而是要農村更加緊密地與城鎮結合互動,進一步融入城鎮化的軌道,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
新農村建設不應該進一步污染和破壞農村生態環境,而主要是保護、修復和改良農村生態環境 大規模地耗用土地資源、林木資源、水資源,不斷污染空氣、河流、土壤,不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方向。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點應該是構建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綠色食品產業)、生態經濟(生態農業)、旅遊經濟(觀光農業)、服務經濟。
對策:向著社會和諧化方向邁進
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在以下六個方面需要切實加強:
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使城鄉基礎設施差異不斷縮小,使農村也能夠較快地趕上市場化、工業化、信息化、知識化、服務化、城鎮化、生態化、社會化的潮流。因此,需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清潔飲水、有線電視、寬頻網路、消防設施、太陽能利用、沼氣利用、水泥公路與公交系統、文化娛樂健康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步伐。
通過制度建構使農村向著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和諧化、生態優良化、文化多彩化的方向邁進 制度與組織建設方面,要通過制度建構使農村向著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和諧化、生態優良化、文化多彩化的方向邁進。著力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農村管理規范化制度、城鄉市場一體化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生態安全監督與風險評估制度,農村環境責任制度與保潔制度,文化教育技術創新制度,進一步培育和發展各類農村經濟社會組織。必須在農村構建包含資本市場、信息市場、土地市場、技術市場、人力市場在內的完善的市場制度。穩步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農民漸進地市民化的制度安排。健全農民自組織化的制度,維護農民組織的合法權益。改良並發展以合作投資、合作管理、合作承擔風險、合作收益為基礎的農村各項合作制度。有序建設城鄉一體、互助、聯動的城鄉和諧融合制度。健全有關法律與管理制度,切實轉換政府管理職能,建設以引導和服務農民為職責,而不是以創業贏利為目標的新型鄉政府。
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技術創新 經濟建設方面,要使農業向著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公司化、多樣化、科技化、生態化、綠色化、服務化、自主合作化的方向邁進。大力發展節水節能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觀光農業,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技術創新。
要使農村社會向著安全保障化、社會和諧化、全面小康化的方向邁進 社會建設方面,要使農村社會向著安全保障化、社會和諧化、全面小康化的方向邁進。進一步完善合作醫療制度,積極推進老齡、孤兒、貧困與意外方面的保障制度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社會。對農民工要普遍推行綜合保險,包括勞動保險、意外保險、醫療保險等,有條件的城市,要有序地不斷地使長期在該城市服務的農民工轉為城市市民。
使農村文化向著多元化、多樣化、多彩化、現代化,農村道德向著規范化、合法化、合情合理化的方向邁進 文化教育與道德建設方面,要使農村文化向著多元化、多樣化、多彩化、現代化,農村道德向著規范化、合法化、合情合理化的方向邁進。在文化教育建設方面,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文化教育娛樂健康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要確保義務教育的完成與達標,大力發展多種形式與內容的社會教育。在核心價值觀與道德建設方面,要以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觀、八榮八恥觀、生態文明觀引領新農民培育,大力弘揚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積極推進傳統道德的科學化、規范化、合法化與現代化。從觀念變遷看,新農村建設要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自主性與自覺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面向市場、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新農民。因此,新農村建設應該成為對農民的一場思想、行為與文明的現代化啟蒙運動。政府及有關開發機構不僅要傳授農民各種實用的知識與技能,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資源知識及其技術,以提高農民的技術與管理水平,尤其要著力培育農民的市場與創業意識、法律與維權意識、風險與安全意識、生態與社會意識,使新農村建設普遍成為現代文明對農村的洗禮,真正使農村迸發出持續發展的內在活力。
使整個農村生態系統得到恢復與改良,切實建設農村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要使整個農村生態系統得到恢復與改良,切實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在農業生態經濟方面,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有機農業、觀光農業。科學使用農葯與化肥,加強食品生產的檢查與監督;在生態農村發展方面,要積極推進生態村落與綠色家園建設,全面推進農村保潔制度建設。

閱讀全文

與新農村城鎮化建設調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