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新農村改革

新農村改革

發布時間:2020-11-24 23:29:10

Ⅰ 中國農村改革指的是

一、關於農村改革的肇始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然而,農村改革則早於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於1978年底冬季的某一天悄然而至,由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18位農戶,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包產到戶」協議上按下手印,率先啟動了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志的我國農村改革。
可以說,今天的改革開放,發軔於三十年前的農村改革,農村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急先鋒」。其實這正是改革開放所要做的首要事情,農業首先關系著百姓的生存問題,尤為占我國絕大多數的農民的生存問題,至於說到底嘛,還是關系百姓,尤為農民的生存生活問題。
農業是生存的基礎,農業是發展的基礎,農業更是未來的基礎。

二、關於中央「一號文件」
改革開放三十年裡,我們黨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把這「三農」問題作為改革開放的「重中之重」。自1982年至1986年的5年間,每年伊始的第一個中央文件,即中央「一號文件」都是對農村改革發展做出部署。連續每年發布的這5個「一號文件」,在中國農村改革史上已成為專有名詞,即「五個一號文件」。
時隔18年,總書記胡*於2003年即將過去的前一天簽署《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並於2004年開年作為第一個中央文件下發,至此中央「一號文件」又重新回歸農業。直至今年已經連續下發了6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
改革開放至今,11個關於農村改革發展、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充分說明了農村改革發展於改革開放新時期里「重中之重」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
[關於11個有關農村改革發展的中央「一號文件」,請詳見:中華網《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

三、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一詞的提法,自上個世紀50代以來,在黨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過。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在80年代初正式提出的「小康社會」概念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其重要內容之一。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在認真總結過去二十多年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了一系列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並著重提出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
在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五句話、二十個字」的目標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的一個突出的重點和亮點。
「十一五」時期(2006-2010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
[以上請參見:網路「社會主義新農村」詞條]

四、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於去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
1、農村改革發展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
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著力解決「三農」問題,成功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道路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道路。
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2、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形勢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我國農村正在發生新的變革,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突出。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
3、深化農村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和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創新體制機制,加強農業基礎,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村和諧,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4、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
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是: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5、農村改革發展的主要原則
實現農村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則:必須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必須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必須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
6、對農村改革發展的部署
任務之一:要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
任務之二: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任務之三: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上述請見: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Ⅱ 山東萊蕪新農村改革

我是大王莊的,孤山村現在已經開始了,一中對面的地都要改樓,地已經鏟除了,上崮好像要搬去。。

Ⅲ 關於改革開放新農村的變化

我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並不能從根本是那個解決三農問題,農村的貧窮面貌不會因此而改變,重要的是從體制上改革
農民必須有自己利益訴求的獨立的團體,試想諾大的中國,八九億的農民連一個全國范圍內的農會都沒有,工人都有一個象徵性的工會,農民卻連這種象徵性的都沒有,連這點都做不到,還談什麼新農村

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令國人振奮,三農學界振奮。在很短的時間內,國內學界與政策部門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表了很多觀點。我們長期從事農村調查和中國現代化研究,在學習和體會中央領導人講話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過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與當前國內主流看法有所差異的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意見,特寫作本篇報告。

總的來講,當前國內學界及政策部門偏重從技術、策略層面討論新農村建設,忽視了中國有9億農民,及農村構成中國現代化戰略基礎這一事實。我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就是要打造中國現代化的農村戰略基礎,就是要在當前既有城鄉二元結構的基礎上,建造一個農民可以進城,又可以返鄉,可以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良性機制,從而在時間和空間上為中國現代化贏得更大的迴旋餘地。

一、觀點綜述
1、當前學界及政策部門發表了大量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章和談話,就方向性的觀點來看,主要有以下三種代表性的意見:
2、一是以林毅夫為代表的「拉動內需」說。
這種觀點認為,從短期來看,通過國家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拉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就業和收入,同時又可以拉動內需,消化國內製造業尤其是彩電、冰箱、洗衣機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防止經濟緊縮,從而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從長期來看,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問題,必須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入城市。為了解決進城農民的就業問題,必須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揮中國勞動力廉價的比較優勢。
3、二是以溫鐵軍為代表的「農民合作」說。
這種觀點認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是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農民只有組織起來,才能有效應對市場和國家。更重要的是,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農村人口都會十分地龐大,不僅農民缺少轉移進入城市的就業機會,而且那些已經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因收入太低,而無法在城市完成勞動力的再生產。在將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必須立足現有城鄉二元結構,來解決保持農村穩定和改善農民生活的問題。
4、三是政策部門的觀點。
相對來說,政策部門較為務實。例如,陳錫文認為,新農村建設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新農村建設要堅持發展農村生產力,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經濟不發展,農民收入不提高,新農村建設搞不下去。(2)新農村建設要加快完善農村經濟社會管理體制,鄉鎮機構設置、職能設置必須與農民要求和承受能力相適應。(3)通過城鄉統籌解決農民最無奈、最無法解決的問題。(4)要建設一個好的農村環境。陳錫文認為,衡量新農村建設好壞有三個標准,一是經濟上要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政治上要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二是要依法辦事,建立法治政府;三是農業的穩定發展和農民的持續增收。從落腳點上看,陳錫文關注的焦點問題依然是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1[1]
中央政策研究室鄭新立則更加註重村莊建設,他在「借鑒韓國『新村運動』經驗,加快我國新農村建設」一文中認為,當前和今後的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包括三類:一是農村區域性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該類項目覆蓋鄉鎮和有一定規模的中心村,與城市基礎設施共同構成比較完整的國家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網路。二是直接面向村莊的公益類建設項目,如村莊整治規劃,村莊道路,供水設施,村莊排水溝,公用水塘建設,公共廁所,村容村貌,垃圾場,村民活動室等等。三是農戶自主參與、農民直接受益的項目2[2]。
5、以上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觀點各有側重,相互補充。其中林毅夫將新農村建設與中國整體經濟發展周期聯系在一起,事實上是將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當前中國經濟緊縮的權益之計,側重在其投資拉動的方面。溫鐵軍注重從農村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地位來討論農村建設,尤其注重農民合作的問題。陳錫文注重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的增收,而鄭新立注重村莊基礎設施的建設。總的來說,當前學界及政策部門的主流意見是將新農村建設定位在技術層面,較少從戰略層面考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6、我們認為,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遠較當前學界及政策部門主流認識為深的深意,其核心就是,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其中9億在農村)、有5000年文明、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城市化和市場化並不能在短期內解決中國9億農民的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通過各種辦法來形成一個穩定的農村,從而使農村和9億農民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和蓄水池。尤其在當前中國現代化進入高風險時期,通過各種可能的辦法,保持農村的穩定和農民的滿意,將成為決定中國現代化成敗的一個關鍵性工作。

二、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目標
1、如果聯繫到中國大部分人口住在農村,且進城務工經商的大部分農村戶籍人口事實上不能在城市安居樂業和完成勞動力再生產的現實,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顯然不能只是權益之計,而應該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目標。實現這個戰略目標的要點是,在中國快速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讓佔中國人口多數的農民分享到現代化的好處,從而讓農民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讓農民能夠安居樂業。
2、具體來說,據2004年全國人口統計,中國有58.20%的人口住在農村,70.8%的人口為農村戶籍,其中有約1.66億農村戶籍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從事二、三產業。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真正能夠在城市安家立業的不超過30%,大部分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需要依託農村來完成勞動力的再生產:在農村生育子女,養育父母;自己年輕時到城市務工,年老時回農村養老。外出務工經商的收入,往往不足以養活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村戶籍人口在城市的家庭生活。這是由中國產業多處於高競爭性的國際產業分工的未端,因單純強調比較優勢造成產業利潤不足所產生的問題,是國家宏觀戰略中缺少戰略產業的惡果。
如果將不能在城市安居的進城務工經商農民算作農村人口(因為他們必須依託農村來完成勞動力再生產),則中國目前的農村人口約在8.8億左右。即使未來30年,農村人口每年減少1000萬,到2035年,中國還有5.8億人口要依託於農村完成勞動力的再生產。考慮到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到時的農村人口將超過7億。
3、當前中國的城市化道路有兩種不同的可選方案,可分別稱為「積極方案」和「穩健方案」。所謂積極方案,就是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尤其是通過戶籍政策和土地政策推動農村人口的快速城市化。其中學界部分人尤其主張給農民土地私有產權,通過出賣土地為農民獲得進城准備金,從而加快農民進城的速度。所謂穩健方案,就是在充分考慮城市就業吸納能力的基礎上,有序推進農村人口城市化。積極方案的後果是大量進城農民無法得到穩定的就業機會,從而在城市形成規模巨大的貧民窟。穩健方案則在承認目前城鄉二元結構現實的基礎上,在避免形成大規模城市貧民窟的前提下,推進農村人口的城市化。
積極方案較穩健方案可以有更快的城市化速度,不過,積極方案可能造成的高達數億人口的城市貧民窟,不僅會威脅城市本身的生活生產安全,可能在中國現代化的某些敏感時期成為巨大的威脅性力量。而且相對於當前中國絕大多數農民在農村的生活而言,城市貧民窟的生活質量差很多。溫鐵軍在考察30多個發展中國家後得出結論:「在城市,一旦形成大規模的貧民窟,那麼,正規的政府治理根本沒有辦法進去。那就是黑社會控制,黃、賭、毒泛濫,社會矛盾就會空前加劇,正常的法制社會就無法建立」。3[3]中國發展戰略中,不能、不應該、實際上也沒有選擇積極推進農村人口城市化的方案,表現在農村土地制度上,就是穩定家庭承包制度,表現在戰略設計上,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規劃的提出。
中國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發動機在城市,而中國發展的穩定器與蓄水池在農村。如何在承認城鄉二元結構現實的基礎上,以城鄉統籌為基礎,實現城鄉良性互動,從而打造中國現代化的基礎,應該是當前農村政策設計的焦點,也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方向。
4、決定農民能否進城的關鍵,是城市可以為農民提供多少就業機會及多少就業收入。在當前中國工業結構多處於高競爭性的加工製造業未端,從而利潤很少的情況下,農民進城務工收入不可能有大幅度提高。就業機會也不會因為農民進城多而增加更快。相反,遠遠超出城市就業機會的農村勞動力進城,會在農民工之間,農民工與城市籃領工人之間產生激烈競爭,結果是,農民工更加缺少與資本的談判能力,農民工被置於更加不利的地位。
城市務工的農民工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離開了農村就無法完成勞動力的再生產。他們將不得不住在城市貧民窟中,生活十分悲慘,也無法看到未來的希望,正如所有發展中國家貧民窟的情況一樣。
換句話說,積極鼓勵農民進城,除了看起來城市人口更多,城市化率更高以外,並不能因此增加城市的就業機會,也不能增加進城農民工的福利水平,還不能加快城市經濟增長的速度。相反,因為進城農民過多,勞動力競爭過於激烈,勞動者相對資本的談判能力下降,大量進城農民不得不住在城市貧民窟,成為城市巨大的不安全地帶。
5、如果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讓農民可以在農村安居樂業,則當城市經濟發展很快,就業吸納能力強,而且勞動報酬相對較高時,就會有更多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而當城市經濟發展較慢且收入較低,特別是出現大規模經濟下滑時,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可以回到農村生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就是要建設一個讓農民出得去、回得來的,可以容納9億農民在其中完成勞動力再生產,在其中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生活的社區共同體,從而使農村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
農村之所以可以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與當前中國農村的一些特點相關。擇要來說,農民在農村的生活費用較為便宜;人均一畝三分地,基本可以保證溫飽有餘的生活;在農村,農民勞動力可以與土地相結合,養花種草,種經濟作物及糧食作物;在村莊中,農民擁有良好的熟人關系;農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自己的村莊,也容易形成對未來生活的穩定預期。因此,只要讓農民可以固守村莊,則農村就可能成為一個農民出得去、回得來的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
隨著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進城農民在城市獲得安居的條件,和在城市完成勞動力再生產的機會。城市化速度逐漸加快,城市化率提高,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因此實現。

6、小結以上討論,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在城市,但依託農村生活的人口數量龐大。農村問題不解決,城市穩定就無法保證,中國現代化就會十分地危險。因此,新農村建設的戰略任務,就是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使農民安居樂業,至少可以溫飽有餘,有生存得下去的環境,從而使城鄉之間良性互動:在城市經濟發展,就業機會增多,務工經商收益增加的時候,農民可以進城務工經商;而當城市經濟不景氣,就業減少時,進城農民可以選擇回到農村。有了穩定的農村,中國現代化就有了迴旋餘地,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三、新農村建設的形勢分析
1、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形勢如何?怎樣才能保證農民自由流動於城鄉?尤其是怎樣才能讓農民真正分享到中國現代化的好處而不是其壞處?
從長遠來看,農民收入增長的空間十分有限。農民增收有兩個基本途徑,一是務農,二是務工經商。從務農方面來看,在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的情況下,由占人口多數的農民搞飯吃,是不可能有增收空間的。從務工經商來看,最近十多年,進城務工經商農民的報酬基本沒有變化,增收只能來自更多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在就業機會不可能快速增加的情況下,進城農民越多,勞動之間的就業競爭就越激烈,勞動力價格就越低。因此,從長遠來說,農民收入增長的速度,將長期慢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
從長遠來看,農民支出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廣告、時尚通過各種媒體傳播,構造了「有錢就有一切」的價值觀,傳統的往往也是正當的節儉價值觀被消費主義文化所侵噬。在收入不能快速增長而支出壓力快速增長時,農民應對壓力的一種辦法就是在形式上攀比消費,這也是為什麼有農民購買洗衣機卻裝著稻穀的原因,也是農民不是從實用的角度而是從攀比的角度建房的原因。雖然市場經濟必然以刺激消費來拉動內需,但在農民增收困難的情況下,任由市場來刺激調動農民的消費慾望,事實上只是增加了農民對自己處境的不滿和他們的自我邊緣化,其後果是支出增加的壓力大於收入增長的速度,從而使農民強烈感到(注意是感到而非真正)經濟上的貧困。
2、也正是因此,中央提出節約型社會,就尤其適合當前中國大部分農村的實際。有經濟學家說,節約型社會是指生產環節的節約,而不是消費環節的節約。消費環節不僅不應該節約,也不能節約。這種說法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富人經濟學,不僅會誤導中央的意圖,而且尤其脫離中國大多數農村的實際。
3、從村莊生活的角度看,農民的村莊生活是祖祖輩輩以來的生活,他們生活在村莊的歷史中,生活因此是有意義的。農民的村莊生活,是一群祖祖輩輩共同生活於同一塊土地上的人的生活,人與人之間有著復雜的聯系,有著親情與鄉情,正是在親情和鄉情網路的支持下面,農民可以應對生產生活中暫時的難題,可以築起對未來的信心,可以找到除經濟以外的人生幸福與價值源泉。而市場經濟的侵入,現代傳媒的切割,農民的流動等等,都構成對村莊原有生活的挑戰,並破壞了農民的穩定感與對未來的長遠預期。
依託於村莊生活的農民,不只是在村莊有一棟住房和一小塊土地,而且在這塊土地上,有著祖祖輩輩的歷史和熟人社會的聯系。而且,只要農民願意,他們可以在自己小塊土地上勞作,將體力與土地結合起來,解決溫飽問題。他們有住房,有歷史感,有熟人聯系,有體力可以使用,有感情可以滿足,有溫飽可以解決。他們至少可以保持「溫飽有餘、小康不足」的生活。
有了穩定的土地,農民可以進城務工經商,成功者可以移入城市居住。但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大部分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都很難真正在城市安家立業,因此,讓那些進城農民在務工經商不特別成功時可以選擇返回村莊,且可以過一種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就可以安撫中國快速現代化進程中的大多數農民,從而可能為中國現代化提供一個穩定的農村基礎。
4、農村再生產勞動力的成本很低,而可以生產出大量高素質的廉價勞動力。廉價而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
5、當前農村問題有兩大症結。第一個症結是,在當前格局下面,從長遠來看,9億農民快速增加收入的可能性並不存在,相反,因為消費主義文化在農村的廣泛深入傳播,農民面臨的消費壓力空前增長。當前農民的苦,不苦於溫飽沒有解決,而苦於難以應對消費主義的壓力。一方面是農民事實上沒有增收的空間,一方面又是消費主義越來越以收入作為評價人的價值和福利水平的唯一標准。第二個症結是,農民的福利(不只是經濟收入,而且包括人生價值,社會關系,穩定感,生活環境等)與村莊關系極其密切,良好且穩定的村莊環境,包括其中的人際環境,是農民所追求的綜合目標,當前中國快速的現代化一方面在破壞農民從村莊中獲得的傳統福利,一方面又不能為農民提供以高消費為基礎的現代福利。
以上兩個症結也可以歸結為在中國農村人口眾多條件下實現快速現代化的兩個二律背反,造成這種二律背反的原因,則與唯以市場化和城市化來解決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思路有關。
解決這兩個二律背反的方法,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的實施。具體來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是肯定中國不能走一般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通過貧民窟來實現城市化的道路。中國的城市化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能任由農村衰敗,而要通過國家財政投資,阻止農村的衰敗,防止因為農村過快衰敗所可能引發的嚴重問題;二是認為在中國過剩勞動力極其龐大的情況下,不能僅僅指望通過市場經濟來解決農村問題,農村問題的解決(或更准確地說是緩解),要強調「社會主義」這個關鍵詞,要在包括增加農民收入在內的廣泛得多的方面增加農民的福利,包括提高農民主體性地位,改善農民的人際關系,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等等。
6、也正是因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不只是希望憑借城市化和市場化來解決中國9億農民的問題,就使國家有了比過去多得多的政策手段可以使用,有了多得多的政策想像力可以發揮。
7、按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思路,在農民增收困難的情況下,刺激消費,就是要讓農民本來不多的存款轉化為事實上對農民無用或用處不大的三大件(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因為消費增加,而收入不能同速增加,農民對經濟貧困的感受就尤其強烈。在整個中國外貿依存度極高,而產業利潤很低,城市增加就業空間不大的情況下,拉動農民內需,可能是製造了一個潘多拉盒子。
相反,主張在經濟收入以外增加農民福利,通過國家財政轉移支付提高農民的組織能力,改善農民的人居環境,人與人之間關系,發展農村文藝,等等,從而全方面提高農村的福利水平和滿意度,則是唯一可以選擇的道路。
兩種思路的根本差異在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城市化和市場化的關系。前者認為必須藉助城市化和市場化解決農村問題,而後者則認為僅靠城市化和市場化遠遠不夠,還要在社會主義這個關鍵詞上打更多主意。

四、立足農民福利進行新農村建設
1、緣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立足農村,從增加農民廣泛福利的角度來打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路。
從增加農民福利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可以從兩個方面做文章,一是提高農村公共品供給水平,從而減少農民的生產生活支出,降低農業風險,緩解農民支出的壓力;二是通過農村文化建設,為農民提供非物質方面的福利。無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離不開強有力的鄉村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
2、與農民增收難相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支出的壓力快速增長。一方面,消費文化刺激起農民的消費慾望,引起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以教育、醫療為大宗的現代服務,構成了農民巨大的支出壓力。農民面對一個高度市場化的社會,以前以勞動和實物完成的交換(比如換工等),現在不得不以現金來支付。市場經濟越發展,消費文化越深入,農民現金支付的壓力就越大。
農民的支出壓力不只是市場經濟所造成。以取消農業稅後的情況為例,取消農業稅,農民獲得了較大實惠,但同時,在有一些農村,隨著鄉村組織的退出,農民不得不個人面對生產生活中的公共事務,不得不通過打井來灌溉水稻作物。其後果就是農民雖然減少了每畝幾十元的稅費上繳任務,卻不得不增加每畝數百元的灌溉成本。
當前農民在生產生活中因為公共品供給不足,而不得不以私人品替代,從而造成生產生活中的高成本的情況,十分普遍和嚴重。農村稅費改革以後,中央補貼農民的思路恰又是直補到戶,不能解決農村公共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因此,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找到有效的供給公共品的辦法,來為農民提供廉價公共品,減少農民生產生活中的支出。
在農民增收空間有限,而支出壓力不斷加大時,為農民提供廉價的公共品,是減少農民支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董磊明稱之為「增收、減負」以外的第三條解決農民問題的「減支」思路4[4]。農村公共品指構成農民生產生活必不可少基礎的物品,可以諸如水、電、路、調解、民風、村容等等。也可以將村組幹部作為農村的公共品,因為村組幹部是農村熟人社會的一員,他們具有強有力的調解村莊糾紛,維系村莊團結的功能。
3、在農民增收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緩解中國三農問題的辦法,除以公共品建設來降低農民生產生活中的支出成本這一措施以外,更加根本的辦法則是要適應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會慢於國民經濟發展速度這一現實。也就是說,一方面農民收入不能快速增長,一方面國家必須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來讓9億農民感到滿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任務,是要建設一種"低消費、高福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活方式。
所謂「低消費」,就是講求節儉,鼓勵「新三年舊三年」,反對鋪張浪費,尤其反對以金錢來衡量人生價值的生活方式。所謂「高福利」,就是人們感到生活滿意,有意義,有體面和尊嚴的生活方式。「低消費、高福利」的典型,如讓村民的生活有根,對未來有預期。讓村莊有文化,有輿論,有道德壓力,有生活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就是將村莊建設成為一個文化生產場所,從而提高村民的福利感受。
4、舉個例個來說,溫鐵軍總結他所主持的鄉村建設經驗時認為「文化建設、收效最高」,我們自2002年以來,開始在湖北荊門和湖北洪湖四個村莊進行老年人協會建設,我們以每個老年人每天一角錢來計算投入給老年人協會的活動經費,結果,四個老年人協會都建設的十分之好。有了老年人協會,老年人就有了自己的家,老年人在老年人協會見面聊天,表演文藝節目等等。也因為有了老年人協會,老年人的生活有了意義,他們感到「心情舒暢了」,「時間過得快了」。僅僅為每個老年人每天投入一角錢,就可以讓老年人一天心情舒暢,老年人的心情舒暢,又給中青年人以未來的希望,這恐怕是全世界最有效益的投資,雖然不能被國民生產總值所統計,卻為農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5、站在農民的角度來看,構成農民福利和滿意度的,絕不只是收入的增加,而是與他們主體感受有關的各個方面,比如政治社會地位的感受、人際關系的改善、文化生活及其對生活價值的體認,等等,這些方面正是社會主義所具有的明顯優越性所在。通過村莊文化建設,發展諸如老年人協會等民間組織,就可能在只要國家較少投入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滿意度,並因此使農村成為農民出得去(進城),又回得來的場所,成為農民可以過上溫飽有餘,閑暇有意義,人際關系良好,未來預期明確的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此方面可以展開的內容很多,這也應該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方向。

Ⅳ 展望未來,我國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建立新農村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和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重點和難點都在於農村。自從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三年制定的推動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以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都明確指出了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深刻地說明,如果農村的經濟沒有大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沒有大的提高,農村的面貌沒有大的改變,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缺乏了強有力的支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
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證。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當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針對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抓住關鍵環節,採取綜合措施,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當前,中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裝備條件較差,經營管理模式比較粗放。具體來說,一是農用水利設施薄弱,抗禦旱澇災害的能力不強;二是生產力水平低下,許多農業勞動仍靠人工畜力,勞動強度大,勞動生產力低;三是農業技術儲備不足,農業推廣機制不活,科技貢獻率不高;四是農民經濟管理理念陳舊,單憑經驗搞種養經營,缺乏參與市場競爭的思路和觀念。
再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必須要把堅持和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廣辟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途徑,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要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現增產增效、提質增效和節本增效,就必須發展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農村二、三產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轉移,拓寬農民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只有農用基本建設搞好了,土地產出率才能提高,才能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只有農業裝備水平上去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才能提高,農民才能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多形式、多層次的轉移。
最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公共服務嚴重不足,是農村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

Ⅳ 以改革開放新農村新生活新建設為主題寫一篇作文3000字左右

1968年,按照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國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高潮,總共有1700萬知識青年從城市湧向農村。改革開放的春風,新政策的出台,又使在農村的大部分知青回歸城市。
從城市到農村,又從農村回到城市,這一輪回,改變了知青的命運,也留下了許多刻骨銘心的記憶。

從鄉村的崎嶇小路走來

1968年12月21日晚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新聞節目中播送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
當時有一些青年熱血沸騰,咬破手指寫血書,表示堅決響應毛主席號召;也有一小部分人,從種種渠道感覺到了城鄉差別很大,不太想去。而我的態度既不十分積極也不推脫,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隨大流,這是我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
上山下鄉的高潮是在1969年的春天。我就是在1969年3月31日出發去貴州農村插隊的。我記得我坐上火車時,外面還穿著一件棉襖。「好兒女志在四方」人人都喊,喊的同時,我隱隱意識到:我們到農村去是紮根一輩子,不會再回來了。但那時更多的,是一腔熱情去接受再教育,相信我們應該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大有作為。那時我們年輕、虔誠,也很狂熱,當然現在看來也有點盲目。
在貴州省的上海知青約有一萬餘人。
從現代大都市上海到閉塞、貧窮的貴州,路途遙遠,一路上我們的熱情也在疲勞打擊下慢慢地冷卻了。我們最先在貴州一個小城市貴定下了火車,在那裡鋪稻草睡了一晚。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枕著稻草睡覺。
真正抵達我們插隊所在的修文縣,則是在第二天坐了整整一天的卡車之後了。如果說疲勞只是磨掉了我們的激情,那麼真正可怕的是踏進山區、山寨的剎那間,面對和我們想像截然迥異的農村時內心的巨大落差。到修文縣久長鎮時,一些知青,尤其是女知青甚至不願意下卡車。她們就在卡車上跺著腳叫道:「我們是聽毛主席的話來的,是來建設新農村的,怎麼跑到這寸土不生的山區來了。」
現實從一開始就殘酷地顛覆了我們以前的一切美好想法。那些美好的想法即使不是我們十多年生活的全部,也是支持我們來到農村的最主要動力,而這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到處都在勝利前進的農村畫面完全不同。
當時我們是6個年輕人一起插隊落戶在砂鍋寨。記憶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住的泥牆茅草屋。第一次看到這座茅草屋時,用呆若木雞來形容我們的表情並不為過。可生活還得繼續。
然而,當十年下鄉結束,要回歸城市時,我已經和許多農民一樣了。有時生產隊派我到貴陽出差,買打米機之類的農具。我就穿件破棉襖擠火車,沒有座位了,就席地而坐,和周圍的人一起聊聊天氣如何、收成如何。聊到天旱、洪水,我也會發愁,會想這青黃不接的日子大家都沒糧食吃了。
十年七個月的插隊生活教會我用農民的眼光看待都市、看待省城、看待上海,這是我人生經歷中最大的一筆財富。我從小生活在上海,這10年則使我熟悉了最貧窮山鄉的生活。也正是在這些日子裡,我開始思考上山下鄉知識青年這一代人的命運,了解到中國農民的真正生活。這段經歷對我而言是彌足珍貴的。後來我在貴州的土地上成了作家,從鄉村的崎嶇小路走出來,這些都可說是得益於十年又七個月的農村生活。

1700萬知青的回城心願

「一擁而下」的1700萬知識青年到農村之後,諸多涉及生計、生存的根本問題一並冒了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之「文革」的復雜性,這些問題變得越來越現實,問題的堆積終究釀成了知青雪崩般的回城浪潮。1980年,中央作出決定:從當年暑假起,應屆畢業生不再上山下鄉,一律作為待業青年,根據實際需要統籌安排。上山下鄉運動宣告結束。
10年中,我們可謂是身在農村,心向都市。當時惟一溝通的渠道就是給家裡寫信。我們6個人,無論誰家來信都能激起我們的興趣。信里提及關於上海的消息,像是夏天天氣有多熱,冬天如何的冷,甚至黃浦江畔外灘流氓鬧事,這些都讓我們覺得我們的心是和城市聯系在一起的。
在經歷多年的農村插隊生活後,知青共同的心願就是上調。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聽毛主席的話,而是因為他們真正了解到如果他們不回去,單靠天天勞動,是不能養活自己的。
我插隊所在的砂鍋寨是方圓二三十里最富裕的寨子,每天要跋山涉水,挑糞、挑灰、耙田、犁田、進洞挖煤。我身邊有一個「抓革命、促生產」的典型的生產隊,從早干到晚,每天勞動日值只有8分錢,是有名的「郵票隊」。之所以被稱作「郵票隊」,是因為「文革」期間,中國所有的郵票票值都是8分錢。
1973年,毛主席收到了李慶霖寫來的信。信中反映知青下鄉中的諸多問題。毛主席作了「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的回復。而「文革」結束,思想松動,果然鑄成了知識青年雪崩般的回歸浪潮。雲南西雙版納的知青回城潮、新疆阿克蘇事件更是將回歸浪潮推上了最高點。幸運的是當時黨中央和國家領導重新恢復了實事求是的傳統,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1975年,我當時正在耕讀小學教書,師范院校來招生,有三大招生優待政策,特別優待上海知青中當了民辦教師的人。我的條件都符合,但我沒有報名。因為我當時在小學教書,我走了,200個學生就沒有老師了。不過,更主要的是這個小學校課表是我排的,我有很大的自由。比如,下午我可以排一些其他農村老師也能教的體育、勞動、自修課,而我就能騰出時間寫小說。可以說我是有些私心的。為了能夠寫小說,我選擇了留下來。
第二次機會我也沒有要。當時復旦大學到貴州招生,成績只要求190分。我已經出了三本書了,招生的老師對我說只要你寫一篇作文,我們把分數打得高些,其他五門分數加起來你還不用達到90分。我婉辭了他們的好意。那時我正在寫《蹉跎歲月》。
我的情況和大多數知青不同。《蹉跎歲月》完成後,1979年10月,我被調到了貴州省作家協會,就這樣,我在滿腦子只有出書的情況下離開了農村。我連出了3本書,稿費是每千字2元至5元不等,總共拿到了400元。實事求是地說,我是1700萬知識青年中運氣較好的。
我真正回到上海是在1990年,是在上海領導關心下才調回的。當時貴州也想挽留我。後來我獲知當時貴州領導曾有這樣的表示:如果本人堅決要走,也不要硬卡。再加上我母親年事已高,我便再次爭取,終於得以調回上海。

Ⅵ 新農村改革方案是什麼

在私有制社會里,任何事物都因利而生.只有深刻分析各方的核心利益才能清楚的知道產生問題的矛盾所在.由於現今農民對市場經濟處於相對無知狀態的情況,如果地方政府有意用短期利益誘惑農民進行第一節所述的第二種情況而不顧農民長遠利益進行改革,那麼此次新農村改革將難以實現國家所期待的效果. 由於本人的學識淺薄,無法用理論來解釋為什麼.
本人作為農民的一員,因時因地的考慮,結合國家致力於完善金融體制的建設.提出農村股份制度改革方案.而農村股份制度改革方案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企業的引進或者重新建立,二是政府財政制度的支持.為此,我對農村股份制度改革作以下分析.
企業的引進或者重新建立,有以下三點最為重要:
第一 , 農業人才隊伍的建立.必須要有頂級的農業專家帶頭,組織一批人才隊伍,對土地質量做一個全面的系統的檔案分析,進而實施科技經營,達到任何一快土地全年360天都有效益.我個人建議國家或者地方政府在人才隊伍方面給予一定無償的支持.
第二 , 銷售隊伍的建立.建立一個高效的精簡的銷售隊伍,在這個隊伍中,必須對整個國家乃至世界的經濟形勢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判斷,達到還未產出的農產品就已經收到預購的數量和定金.我個人建議國家或者地方政府在市場價格體繫上有個明確的導向.
第三 , 雄厚的資金保障. 以農民集體的土地資產投入,企業家資金和設備的投入,銀行信貸,國家扶持等多方面資金進行保障下,實現使用最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時效的生產隊伍和運輸隊伍把產-研-銷等各個環節有效地串聯起來形成現代化的農業.
政府財政制度的支持。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財力上的支持,比如資金補貼,銀行信貸政策。
其二,新農村制度建設。新型股份制度的法律建設,既要在保障農民的集體利益上有法律依據,又要保證企業管理上有法可依.最終將整個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納入整個國家金融體制中,這方面國家更有經驗,我個人沒有實力提供具體的財政制度改革方案.

Ⅶ 為什麼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未來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什麼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未來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十一五」農村改革發展工作,對全局關系重大,對農村影響深遠。

第一,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發展的進程明顯落後於城鎮。如果農村的落後面貌不能得到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突顯期,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目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城鄉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有城市的和諧,更要有農村的和諧。我國經濟增長最根本的是要堅持擴大內需方針,擴大內需的潛力在農村,出路也在農村。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一方面有利於刺激和擴大中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農村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為經濟增長提供持久動力;另一方面,有助於創造需求,解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好地支撐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第二,從農業和農村發展看,建設新農村是破解「三農」難題的戰略選擇。

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特別是資源短缺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矛盾、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實現農業集約經營的矛盾、農村勞動力大量富餘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矛盾、農業和農村投入不足與農村要素外流的矛盾比較突出。同時,如何在擴大農業對外開放中加強國內產業的保護也值得關注。

第三,從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目標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規劃》明確的重要任務,又是《規劃》實現的重要基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不斷降低。目前,我國農業佔GDP的比重已降到12.4%,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沒有改變,農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影響沒有減弱。農業作為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統一,具有多功能性。農業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具有生態和社會功能。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只有努力完成《「十一五」規劃綱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部署,才能為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各項任務打好基礎。要加快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努力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規定的未來五年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指標。要促進農業和農村的全面發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培養新型農民、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深化農村改革的各項任務。要使農業和農村有實實在在的發展。加快實施《「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新農村建設14項重點工程。

在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加大農業改造和農村建設的力度,是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和普遍的趨向。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在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上,既有許多有利的條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難。建設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貫穿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需要經過幾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艱苦努力和不懈奮斗。因此必須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扎實穩步推進。

Ⅷ 談談你對新農村的看法

一、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深刻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
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實現這五句話提出的要求,就是農村各方面實現協調、全面發展的過程。
——「生產發展」,新農村的物質基礎 。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十一五」時期,農業要加大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的過程中,一方面協調糧食與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另一方面協調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家一戶的農民由於生產生活分散,信息不靈,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帶領農民致富過程中有很大優勢,要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新經濟組織,提升農
民的組織化程度。
——「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 。要達到生活寬裕的目標,就是要千方百計開辟各種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鄉風文明」,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內容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從我們先情況來看,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較快,但文化生活卻單調乏味,同時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頭。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適應,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主要問題是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廣大農民過上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
——「村容整潔」,改善農民生存狀態 ,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的要求,最主要的是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管理民主」, 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所在。
不要將新農村建設片面理解為就是興建新村莊,只注重農村房子是否整齊劃一,道路是否寬闊等表面的東西。決不能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搞成農村新一輪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潔」,不能單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長。 不能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建設混同起來。農村有農村的特點,有的地方按小城鎮的要求搞農村建設,最後搞得不城不鄉,反而不利於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著力解決制約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 ,一定要把握好五個「堅持」原則:一是堅持發展經濟,富裕農民;二是堅持政府引導,農民主體;三是堅持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四是堅持循序漸進,務求實效;五是堅持節余資源,持續發展。
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農村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但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做好「三農」工作的新平台,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促進農村經濟更大更快更好發展的新載體。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區域。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沒有全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加快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客觀要求。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方針,立足於城鄉全體居民,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參加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實現農村與城市統籌發展、城市化與工業化聯動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必將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再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動實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業經濟,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素質,豐富農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讓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果,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及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鮮明特徵,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動實踐。
三、 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要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
首先,選准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升級。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遵循廣開思路、廣辟渠道、多種經營、突出特色、搞活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按照調高、調優、調出質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區內、區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通過區域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量,發揮資源優勢,盡快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報率型發展;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城市轉移,廣泛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化的良性循環。
其次,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尤其是鄉鎮企業中的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今後,我們應該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積極發展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按照多層次、多樣化的原則,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注意滿足農民要求;既要發展大規模的加工業,又要發展具有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小企業,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導產業之一。
第三,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規模化發展。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集中力量培植名優品牌,以增強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多渠道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
多年的實踐證明,把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拴在土地上,農民難以富裕起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減少農民,要繁榮農村必須推進城鎮化。因此,必須盡快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鎮化步伐,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鄉鎮企業、小城鎮和城市轉移,逐步減少農民,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均資源佔有量,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一要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以縣城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心建制鎮為重點,健全小城鎮的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增強小城鎮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正確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流動和到城鎮就業,注重發揮小城鎮帶動經濟發展的功能;二是以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等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現農民就地轉移;三要組織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建立健全保障農民利益的法律法規體系,如防止拖欠工資,改善勞動環境,保障農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視性和限制政策。在長期內,要竭盡全力搞好農村教育事業,一則要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使更多的農民子弟盡快通過高考升學實現高層次的轉移;二則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社會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為實現農村勞動力第二層次轉移創造良好的條件。
3、加大對「三農」投入和服務,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 要求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不斷加大農業投入,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加強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改造和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依法有償合理有序開發水資源。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村村通電話」工程。抓好農村基礎設施、整村推進項目建設,推進以特色種養和龍頭企業帶動為主的產業化扶貧開發,改善貧困村群眾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全面整合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培訓資源,提高培訓能力,加大服務力度,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
4、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
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特別是互聯網的建設,通過互聯網搜集現代農業科技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價格變動趨勢的信息,建立相應的預測預報系統,定期向農民發布相關的信息,真正使農民的農業生產與國內外的市場緊密聯系起來,使農產品的生產更好地適應區內外市場的消費需要。 鼓勵龍頭企業和營銷大戶拓展經營網路和銷售空間。實施能人帶動戰略,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培育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工作,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安全。
5、協調發展,走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要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工作,加大林業綜合開發力度,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進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對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堅持資源合理開發與節約並重,增強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建設。
一是盡快建立農村醫療保險、農村養老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規。這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關鍵,功能就是穩定農村社會和經濟、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緩和農村的各種社會矛盾,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進行,為農村人口提供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籌措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 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生存狀況,使城鄉更加協調發展。三是對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及使用。
7、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二是狠抓農村普法教育,不斷提高農民法律素質,培育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充分利用骨幹培訓、新聞媒體、法律工作者以案說法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增強依法辦事和參與村務管理和監督的能力。三是實行村民自治,規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原則,讓群眾自我教育,幹部自我約束。以村務大事民主決策制度為突破口,解決農村熱點、難點問題,從而提高農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規賦予的民主權利,制定出切合實際、操作性強的工作規范。四是加強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要加大對農村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打擊力度。要齊抓共管,共創共建,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搞好農村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五是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強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把階段性集中整治與日常性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村規民約,開展各項積極向上的群眾評比活動,激勵先進,鞭策後進,促進新農村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8、加強培訓教育工作,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素質。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工作的資金投入,對農民進行多方面的培訓,一是面對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新技術,了解新信息,增強致富發展的本領;二是法律知識培訓,通過學習法律知識,真正達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Ⅸ 新農村建設要從哪些方面深化改革

一是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重點是積極穩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加大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力度,進一步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
二是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縣域內各類金融機構要擴大農村信貸投放,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業務范圍和資金來源;鼓勵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
資等參股;培育小額貸款組織,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穩步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允許各地建立擔保基金或擔保機構,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抵押擔保問題。
三是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建立產銷穩定的購銷關系;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對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

Ⅹ 河北省新農村改革怎樣補償

河北省現在新農村建設只有試點,並沒有大規模開始,今年內河北省才開始出台建設新農村舊房補償和人口補償

河北省建設新農村舊房補償和人口補償《國家憲法規定..
選定認購新民居政策依據:嚴格按照《河北省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和《河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選定認購新民居。嚴禁父(母)子(女)或爺(奶)孫(孫女)之間人為自行分戶,多世同堂如為單子(女)相傳也是一戶;有兩子(女)的戶,待子(女)夠政策規定的年齡後才可分戶。

選定認購原則:

1、 一戶一宅。

2、 必須是示範區內村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農戶。

3、 不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的農戶。

4、 尊重歷史事實。

具體選定認購新民居辦法:

1、 完全符合《河北省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和《河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農戶,按照一戶一宅的原則,可享受本政策補貼選定別墅,政策補貼標准每戶12萬元,新民居認購價格每平米1200元。

2、 本戶的評估總價加上政策補助不夠認購130平米別墅又沒有條件補齊差款的,可以選定100平米公寓樓房一處,評估資產帶發放樓房鑰匙是一次性退給本戶,具備選定別墅條件的戶自願選定公寓樓可以滿足本人意願。

3、 對於違反《河北省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一戶擁有二塊宅基地或者多宅的,無論原有幾處房產,只能選定認購一處別墅,其他房產按評估價格給與補償,多出的宅基地依法收回復耕。

4、 對於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的多子女戶(1980年1月1日之後夫妻違反計劃生育政策),子女均已結婚並在本村居住,新村內最多可照顧該戶選定認購兩處別墅,第三子(女)包括第三個子女在內以上的子女,照顧其新村100平米公寓樓。尚未結婚的子女待其結婚後,持結婚證、戶口本向本村委會申請,可享受本條政策。結婚後,已享受本村購房補貼政策,又搬回男(女)方居住地,村委會有權收回新民居。

5、 有本村戶口,無房產,且不再村內居住,長期在外工作的可享受分給100平米公寓樓政策。

6、 有本村戶口尚未結婚的子女,男子在本政策執行的本年度內滿22周歲的,可享受補貼政策認購別墅。由於女子涉及的是招婿問題,所以必須帶結婚後,持對象戶口遷入證明,結婚證等有效證件放可享受政策。本年度之後陸續滿22周歲的本村戶口男子,可按本政策執行,依據本人年齡,在政策執行的年度內,選定認購。

7、 凡是有2個子女以上包括2個子女的戶。其中的女兒在2009年7月1日以後招婿的,持對象的戶口遷入證明和結婚證均只能享受100平米公寓樓一處政策。

8、 對於本村的非農業戶(只限整戶,不對個人),在村內長期連續多輩居住目前仍在村內居住的且本戶有宅基地證有房產的戶,可照顧享受認定別墅政策。對於無宅基地證有房產的戶,可照顧其100平米公寓樓一處。

9、 對本村的非農業戶,不在村內居住,有宅基地證,有房產的(包括有宅基地證或有房產的)均照顧100平米公寓樓一處。無宅基地證,無房產的可照顧其按成本價(1200元/平方米)購買100平米公寓樓。

10、 本村農戶其子女已轉非,尚未就業且未結婚,待其結婚後持結婚證及戶口遷入證明項村委會申請可享受100平米公寓樓的照顧政策,該公寓樓不允許出租、出售,長期不住的(連續半年以上)由村委會收回。

11、 新民居位置的選定,按本村村民簽訂協議的順序號進行,有證照經營的衛生所,商品鋪,農家院,可優先選定。

12、 本政策正式出台後凡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超生的孩子不分男女今後均不享受本政策補貼。

13、 本政策正式出台後遷入示範區村街的戶口(新婚遷入除外)不享受新樓選定認購政策。

14、 本政策正式出台日前約定俗成出嫁(招婿)的女(男),已形成事實婚姻無論其是否取得結婚證,戶口是否遷出本村均不享受示範區選定認購新民居政策。

15、 本政策正式出台後,不管是否違反政策,買賣過戶宅基地證的一律不享受本政策。

16、 自本政策正式出台後辦理離婚手續的只能有一方可享受本政策,享受方由離婚雙方協商或法院裁定。

17、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允許任何一戶以任何理由重復享受補貼政策。

18、 本政策的最終解釋權新農村建設指揮部辦公室。

新農村建設指揮部辦公室

閱讀全文

與新農村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