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求一篇《關於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畢業論文
《關於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李金華審計長曾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非常艱難的任務,國家將為此投入巨額的財政資金;保障新農村建設資金安全有效,審計機關是責無旁貸的。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各級政府用於「三農」方面的投入領域越來越寬、規模越來越大,財政支農資金「點多、面廣、線長、政策性強」的特點更加明顯。因此扎實履行審計監督職能,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審計機關的一項重要使命。
要繼續強化「立審為民」的審計理念。更加突出對社會關心、群眾關切、領導關注的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資金的審計。應將財政支農資金、助農資金、惠農資金、利農資金全部納入審計視野,並通過開展績效審計、專項審計調查,以及整合審計資源、推進審計公開等各種有效的手段,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要繼續秉承「民生審計」的理念。審計關注民生,就是要讓審計走近百姓、惠及百姓,保護群眾切身利益;傾心服務「三農」,堅持審計監督的重心向「三農」傾斜、審計服務向農村基層延伸。民生審計項目應成為今後各級審計機關的一大主題。
要繼續堅持涉農審計以服務「三農」為根本的理念。要做到審計項目計劃突出「三農」主題,審計實施將「三農」政策措施落實情況作為監督重點,審計結果重在為涉農決策服務,積極發揮審計在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方面的作用。
要堅持「全面審計,突出重點」的方針,抓住新農村建設中的重點和關鍵環節,加強監督,規范管理,增強效益
⑵ 我國新農村建設總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出台主要是為了解決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體制建設任重道遠。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體制性障礙,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還很多,城鄉二元結構還未根本破除,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農村綜合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以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例,盡管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已近20年,但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還普遍存在許多制度性、技術性、操作性問題。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農村信用社沒有發揮應有的支農作用;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又過窄,而且隨著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的完成,貸款業務又進一步萎縮;商業銀行出於自身經濟效益考慮,將部分分支機構從縣鄉退出;農業的保險制度落後,農業商業保險規模小,險種單一。二是農村資金流失嚴重。農業銀行及一些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在農村吸儲能力很強,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貸款卻較少;城市信用社下鄉攬儲挖走部分資金,轉向城市。三是缺乏農村特點的貸款擔保制度。在現行信貸政策下,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自身不能提供有效的貸款抵押擔保,難以得到需要的貸款。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勢必需要進一步採取措施,通過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強國家的政策扶持和完善農村金融風險規避機制等三方面加大金融支農的力度。
2.農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農業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
(1)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發展缺乏後勁。一是農業基本建設投入不足,其占國家基本建設投入的比重,「六五」時期為5.1%,「七五」為3.3%,「八五」為3%,可見逐年減少。由於基本建設投入不足,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全國約有1/3的水庫帶病運行,60%的排灌工程急需維修,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逐年下降,遭受災害面積逐年擴大。二是農業科研經費嚴重不足。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到0. 1 % ,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比重不到0.2%,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由於利益的驅使,社會、企業和農戶對農業的投入也不多。沒有建立國家、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的財政、金融、稅收、農產品價格補貼等體系和運行機制,農業投入不足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
(2)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雖然我國目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業生產品種結構單一,產品結構層次低;農產品加工業滯後,農產品增值困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落後,難以形成規模經營;缺乏科學的區域布局等等。
(3)農業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難以持續提高。我國人均自然資源少,加上在相當長時期內耕地縮減、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部分地區生態環境還在繼續惡化,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導致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難以保證。
(4)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信息等服務滯後。我國農業服務體系長期以來以推廣和服務為主,目前,農業服務體系存在隊伍膨脹、機制不活、負擔太重、觀念滯後、服務能力低、市場組織化程度低和經濟效益低等各種問題,很難適應市場農業發展的要求。
(5)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農業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國目前許多農村地區個體販運戶規模小且不穩定,區域市場發育不全,大宗農副產品難以及時有效地銷售出去,遠遠不能適應農產品的流通要求。
3.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滯後,農民權益難以得到保障。改革開放以未,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種民主形式和實現途徑被創新性地探索出來,廣大農村居民參與基層民主建設的積極性不斷增強,自身的權益也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但是,在新時期新情況下,我國目前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仍存在許多突出的問題,面臨很多挑戰,主要表現為:
(1)農村基層組織缺乏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性。我國目前一些農村黨員幹部思想觀念陳舊、能力不足,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缺乏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思想僵化、志氣退化、組織弱化「三化」傾向比較嚴重,致使黨組織在農村的戰斗堡壘作用得不到正常發揮。
(2)村民自治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如村委會直選中的賄選問題,村委會與村黨支部的「兩張皮」的問題、村民自治中鄉政村治異化的問題、村民自治中村規民約的違法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阻礙了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推進,導致農民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
(3)鄉村宗族勢力挑戰村民自治。農村宗族勢力的存在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與強制性的國家權力退出農村有關,是農村在適應現代政治的組織資源缺失狀態下傳統勢力的恢復。宗族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村落中集體組織的不足。合理利用宗族組織可以大大降低農村社會運行成本,對發展農村生產和村民自治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宗族文化與民主政治畢竟是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文化,宗族勢力對鄉村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許多消極影響。宗族勢力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入侵到農村基層政權,成為農村治理體制的組成部分,從而利用基層政權的力量牟取私利或擾亂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更重要的是,宗族勢力很容易被黑惡勢力所利用,從而形成以宗派宗族為基礎的、對社會具有嚴重危害的邪惡勢力。因此,農村基層民主要發展,必須逐步清除宗族勢力。
(4)人口流動使村民自治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一定數量素質較高的村民的存在是村民自治的組織基礎,但我國目前農村農民的大量外流,嚴重地削弱了村民自治的組織基礎。大量高素質農民的外流,一方面使村莊中可供民主選舉的高素質的村委會成員候選人減少,由此直接導致村委會工作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留在村裡的農民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有很多對行使民主的程序和意義不太懂,從而容易導致民主的程序流於形式,民主決策也很容易異化為少數村幹部決策。
4.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使我國農村社會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觀。但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難以滿足廣大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要。農村教育基礎依然薄弱,中小學師資隊伍數量不足、辦學條件差、留守學生多等問題十分普遍,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任務相當繁重;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健全,基層醫療衛生基礎薄弱,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十分突出;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十分短缺,不少地方文化活動場所和設施破舊殘損、年久失修,沒有文化活動場所、沒有文化活動設施、沒有文化活動內容的現象還普遍存在;農村社會福利嚴重滯後於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社會福利機構匿乏、社會福利覆蓋面狹窄、地區發展不平衡、各福利項目發展不平衡、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等諸多問題;農民生育觀念與國家政策有很大差距,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任務十分艱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致使農村居民公平享有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難以保證,極大地抑制了農民消費水平和發展能力的提高,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障礙。
5.農村環境問題非常突出,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我國目前農村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脅。這些問題突出地表現為:
(1)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由於受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當地局部生態平衡遭破壞,進而在整體區域范圍內造成生態功能失調,生態調節作用減小,各類自然災害頻發。
(2)農業污染加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不合理使用農葯、化肥、地膜等化學投入,造成嚴重的地面污染,不僅導致農作物減產、農產品品質下降,而且對土壤、水、生物、大氣和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同時,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廢棄物對農村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極大地影響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3)居民生活污染嚴重。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生活污染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種問題日漸嚴重。主要表現在:農村生活垃圾數量增多,而且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沒有進行有效處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致使河流、湖泊污染嚴重;生活取暖排放的大氣污染物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對當地空氣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4)工業污染增多。我國農村工業污染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鄉鎮企業污染。我國鄉鎮企業數量眾多,而且大部分設備簡陋、技術落後、能源消耗高、缺少防治污染的設施,致使由鄉鎮企業發展帶來的污染問題十分突出,加重了農村環境的壓力;二是城市向農村轉嫁的污染。由於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難以治理的企業遷移到農村,造成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同時,城市「三廢」直接轉移到農村,由此給城市周邊區域的環境帶來嚴重污染。
⑶ 我國當前新農村建設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出台主要是為了解決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體制建設任重道遠。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體制性障礙,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還很多,城鄉二元結構還未根本破除,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農村綜合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以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例,盡管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已近20年,但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還普遍存在許多制度性、技術性、操作性問題。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農村信用社沒有發揮應有的支農作用;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又過窄,而且隨著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的完成,貸款業務又進一步萎縮;商業銀行出於自身經濟效益考慮,將部分分支機構從縣鄉退出;農業的保險制度落後,農業商業保險規模小,險種單一。二是農村資金流失嚴重。農業銀行及一些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在農村吸儲能力很強,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貸款卻較少;城市信用社下鄉攬儲挖走部分資金,轉向城市。三是缺乏農村特點的貸款擔保制度。在現行信貸政策下,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自身不能提供有效的貸款抵押擔保,難以得到需要的貸款。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勢必需要進一步採取措施,通過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強國家的政策扶持和完善農村金融風險規避機制等三方面加大金融支農的力度。
2.農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農業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
(1)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發展缺乏後勁。一是農業基本建設投入不足,其占國家基本建設投入的比重,「六五」時期為5.1%,「七五」為3.3%,「八五」為3%,可見逐年減少。由於基本建設投入不足,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全國約有1/3的水庫帶病運行,60%的排灌工程急需維修,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逐年下降,遭受災害面積逐年擴大。二是農業科研經費嚴重不足。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到0.1%,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比重不到0.2%,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由於利益的驅使,社會、企業和農戶對農業的投入也不多。沒有建立國家、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的財政、金融、稅收、農產品價格補貼等體系和運行機制,農業投入不足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
(2)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雖然我國目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業生產品種結構單一,產品結構層次低;農產品加工業滯後,農產品增值困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落後,難以形成規模經營;缺乏科學的區域布局等等。
(3)農業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難以持續提高。我國人均自然資源少,加上在相當長時期內耕地縮減、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部分地區生態環境還在繼續惡化,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導致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難以保證。
(4)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信息等服務滯後。我國農業服務體系長期以來以推廣和服務為主,目前,農業服務體系存在隊伍膨脹、機制不活、負擔太重、觀念滯後、服務能力低、市場組織化程度低和經濟效益低等各種問題,很難適應市場農業發展的要求。
(5)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農業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國目前許多農村地區個體販運戶規模小且不穩定,區域市場發育不全,大宗農副產品難以及時有效地銷售出去,遠遠不能適應農產品的流通要求。
3.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滯後,農民權益難以得到保障。改革開放以未,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種民主形式和實現途徑被創新性地探索出來,廣大農村居民參與基層民主建設的積極性不斷增強,自身的權益也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但是,在新時期新情況下,我國目前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仍存在許多突出的問題,面臨很多挑戰,主要表現為:
(1)農村基層組織缺乏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性。我國目前一些農村黨員幹部思想觀念陳舊、能力不足,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缺乏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思想僵化、志氣退化、組織弱化「三化」傾向比較嚴重,致使黨組織在農村的戰斗堡壘作用得不到正常發揮。
(2)村民自治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如村委會直選中的賄選問題,村委會與村黨支部的「兩張皮」的問題、村民自治中鄉政村治異化的問題、村民自治中村規民約的違法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阻礙了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推進,導致農民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
(3)鄉村宗族勢力挑戰村民自治。農村宗族勢力的存在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與強制性的國家權力退出農村有關,是農村在適應現代政治的組織資源缺失狀態下傳統勢力的恢復。宗族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村落中集體組織的不足。合理利用宗族組織可以大大降低農村社會運行成本,對發展農村生產和村民自治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宗族文化與民主政治畢竟是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文化,宗族勢力對鄉村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許多消極影響。宗族勢力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入侵到農村基層政權,成為農村治理體制的組成部分,從而利用基層政權的力量牟取私利或擾亂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更重要的是,宗族勢力很容易被黑惡勢力所利用,從而形成以宗派宗族為基礎的、對社會具有嚴重危害的邪惡勢力。因此,農村基層民主要發展,必須逐步清除宗族勢力。
(4)人口流動使村民自治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一定數量素質較高的村民的存在是村民自治的組織基礎,但我國目前農村農民的大量外流,嚴重地削弱了村民自治的組織基礎。大量高素質農民的外流,一方面使村莊中可供民主選舉的高素質的村委會成員候選人減少,由此直接導致村委會工作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留在村裡的農民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有很多對行使民主的程序和意義不太懂,從而容易導致民主的程序流於形式,民主決策也很容易異化為少數村幹部決策。
4.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使我國農村社會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觀。但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難以滿足廣大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要。農村教育基礎依然薄弱,中小學師資隊伍數量不足、辦學條件差、留守學生多等問題十分普遍,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任務相當繁重;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健全,基層醫療衛生基礎薄弱,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十分突出;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十分短缺,不少地方文化活動場所和設施破舊殘損、年久失修,沒有文化活動場所、沒有文化活動設施、沒有文化活動內容的現象還普遍存在;農村社會福利嚴重滯後於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社會福利機構匿乏、社會福利覆蓋面狹窄、地區發展不平衡、各福利項目發展不平衡、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等諸多問題;農民生育觀念與國家政策有很大差距,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任務十分艱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致使農村居民公平享有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難以保證,極大地抑制了農民消費水平和發展能力的提高,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障礙。
5.農村環境問題非常突出,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我國目前農村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脅。這些問題突出地表現為:
(1)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由於受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當地局部生態平衡遭破壞,進而在整體區域范圍內造成生態功能失調,生態調節作用減小,各類自然災害頻發。
(2)農業污染加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不合理使用農葯、化肥、地膜等化學投入,造成嚴重的地面污染,不僅導致農作物減產、農產品品質下降,而且對土壤、水、生物、大氣和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同時,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廢棄物對農村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極大地影響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3)居民生活污染嚴重。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生活污染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種問題日漸嚴重。主要表現在:農村生活垃圾數量增多,而且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沒有進行有效處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致使河流、湖泊污染嚴重;生活取暖排放的大氣污染物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對當地空氣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4)工業污染增多。我國農村工業污染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鄉鎮企業污染。我國鄉鎮企業數量眾多,而且大部分設備簡陋、技術落後、能源消耗高、缺少防治污染的設施,致使由鄉鎮企業發展帶來的污染問題十分突出,加重了農村環境的壓力;二是城市向農村轉嫁的污染。由於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難以治理的企業遷移到農村,造成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同時,城市「三廢」直接轉移到農村,由此給城市周邊區域的環境帶來嚴重污染。[1]
(5)應提高居民整體文化素養。只有居民文化教育水平上去了,科技生產力才能上去,視野開闊,才能更好的發展,做到:資源、環境、產能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⑷ 關於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新農村建設一般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把祖國大地建設得無比美好,隨著許多新農村建設改造工作的完成,農村的面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約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1 勞力缺失
現在農村的經濟模式大多數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在家,年輕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輕人,越是選擇留在外面,好像無工不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有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還不足以提供足夠多的崗位來滿足年輕勞動力的就業需求,農村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也不足以讓許多的年輕一代在農業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工作,所以,現階段著力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勢在必行。
2 重工輕農
農村的一個主要體現,就在於一個「農」字,農業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現狀則是嚴重的重工、商,輕農業。甚至,所謂的新農村改造,農村城鎮化,更使人們逐步脫離土地,驅使勞動力思想上的對農業的輕視,加速務農人員的流失。
3 觀念落後
在農村,由於農村的特性,人老後不能像城市職工一樣,有退休金、保險等保障,只能靠兒女的孝心來維持老後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證生活的穩定及質量,更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會養。
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事實無疑是一個隱形的強大的社會地雷。這些都制約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減慢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具體的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好這些矛盾,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4)關於新農村存在的問題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⑸ 新農村建設的成就及存在的問題.
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我走訪了我們縣的各個新農村示範點,新農村的問題,還是應該以農民的生活幸福指數來說的。而不是僅僅蓋個文化館,休閑廣場之類的「表面」建築,新農村的成就是有的。現在的成就,就是宣傳力度做到了,存在的問題,就是「表面」現象太嚴重,根本的農民的生活幸福指數上不去!!
⑹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村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中央雖出台了許多的惠農政策,在農村發展和建設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多地方官員為圖一己之利於大局而不顧,重建工程、形象工程、虛構工程大大浪費了人力物力,此種行徑應非我輩所為。
二、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軍城市,發展穩定後便紮根在了城市,造成農村人口流失嚴重,知識人才匱乏,基層工作不能有效的開展,阻滯了農村應有的健康發展,農村走出去的大批人才發展了城市卻忽略了農村。
三、農村人口湧向城市,在交通、治安、教育、環境、住房、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等諸多方面都給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反過來說農村,大批的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在外,致使農村空巢老人得不到關愛,留守兒童得不到有效的監護,土地不能按時耕種而荒蕪,種種矛盾愈演愈烈,應當引起重視了!
四、有些地方在進行新農村建設時沒考慮因地制宜,以土地和環境為代價,致使大量的優質土地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遭到不可彌補的損失,換來的是所謂的時代進步了的「高科技垃圾」。
五、無規劃的盲目建設,有的繼續在舊村周邊建設,有的又在舊村中拆舊建新,從而造成舊中有新,新中有舊的病態發展趨勢,不能合理的規劃和建設發展,不能一勞永逸使整體環境能較長時期呈現嶄新的面貌。(很多的中小城市也都存在這種現象)
六、最近幾年國家大力支持農村建設,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所成效,但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和村莊整體規劃建設不一致,很多地方這種建設大都在村莊村貌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整體村莊村貌還是達不到環境優美這一項標准。
⑺ 如何認識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評論1 ┆ 舉報
回答:學海求真
新手
5月28日 10:02 在總結中外農業發展、農村建設的經驗教訓基礎上,中央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有利於推動農村和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有利於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財政是國家有效調節資源配置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宏觀經濟手段。國家增加財政支出,推動新農村建設,有利於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生活條件;有利於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有利於促進農村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和農村的城鎮化進程。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才能持續健康發展,長期以來,在三大產業中,農業是薄弱環節,剩餘勞動力多,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影響了農村自身的發展和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中國共產黨應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要通過政治領導,為其發展提出正確的路線方針與政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因此,國家既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提高農民的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國家應行使好經濟職能、社會公共管理職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全面進步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⑻ 如何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確保農民持續增收。當前,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非農收入已成為重要增長源。要實現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建立促進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培養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將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
基層領導幹部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與政績觀。要杜絕新農村建設中的「政績工程」,除了要讓基層領導幹部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拋棄急功近利思想之外,要深入到社會的最底層「望、聞、問」,了解到一些原汁原味的真實情況,千萬不要被「政績工程」迷惑了眼睛,麻醉了大腦。
科學引導民力。建設新農村,對於農民的積極性問題,要通過政策鼓勵、示範引導等方式,激發廣大農民的參與熱情,真正把人財物力投向新農村建設。
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改革,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動力。深化農村改革,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體制保障。
⑼ 在新農村建設中面臨哪些現實困難和問題
個人感覺 問題在於 舊房拆遷和新房分配時的問題
舊房拆遷 重點在於一些賠償問題 農村參差不齊的房屋建築類型和不同建築條件 加之農村每家每戶人口不同,也為賠償問題製造了麻煩...賠償標准有很大的可變性...還有一些風俗和地域問題比如一些人不願離開世代居住的地方之類的問題...
新房建設 也面臨著新房建設的工程質量問題 分房時農村村民人口分配 還是舊新房兌換的問題分歧..以及農村村們住房的適應問題等等...
個人愚見
⑽ 新農村工作中存在突出問題是什麼
(一)村民對新農村建設的認知度低,認同感缺乏、參與感不強
調查結果顯示,村民對新農村建設的了解途徑,主要來之於廣播、電視以及親朋好友的聊天耳聞。對具體內容,目標、要求,七成以上表示「有點了解」和 「不了解」,表示「很了解」的村民寥寥無幾;所謂「有點了解」,也僅限於新農村建設可以解決農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經濟問題,沒有參與村務公開、民主議事和安居樂業等更高層次的意識和要求。六成以上村民對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認識不清,認為新農村建設是政府行為,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出現這類問題的原因主要在於宣傳工作做得不夠,雖然中央、省、市各級媒體對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較大,但部分鄉、村級部分黨員、幹部認識還沒有真正到位。在實際工作中就難免造成基層宣傳「弱音」甚至是「失聲」,再加上新農村建設具體操作中相應的建設標准、目標不明確,作風漂浮、工作措施不到位,甚至是搞一些「形象工程」、 「面子工程」,使村民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態認同和參與其中,新農村建設的主體「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勢必影響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進程。這是制約新農村建設開展的一個基礎性的問題。
(二)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選擇、產業規劃針對性差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其總體目標。這20個字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性,適用於我國所有農村。但在具體實踐中,千差萬別、情況各異、發達程度不同的各個村莊,在新農村建設的不同階段、過程中,需要各地區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需要選擇的具體目標、產業規劃、發展重點和方向以及側重面,應該有所差異、各具特點,實事求是、科學規劃,針對性做到一地一策,一村一策。這才是按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辦事。
可悲的是,問卷調查顯示,在我們列出的「規劃不到位」、「產業不突出」、「村級組織及村幹部沒有發揮引領作用」、「各項措施不到位」等新農村建設主要問題的多個選項中,選前兩者「規劃不到位」、「產業不突出」的人佔到了六成以上。
實地調查的情況也的確如此。我們調查的村,人口多、土地多,集體產業和鄉鎮企業欠發達,農業基礎設施落後,土地及勞動力是該村的最大資源。發揮近郊優勢,大力發展精品農業、規模化農業,積極組織剩餘勞動力的勞務輸出,應該是其新農村建設發展生產產業規劃的首要考慮的、科學的目標選擇,事實上是村裡沒有規劃,農民一頭霧水。
由於新農村建設中缺乏科學規劃,或建設目標選擇、產業規劃,採取簡單的「一刀切」、簡單「重復模仿」,缺乏差異性,不能做到把新農村建設的普遍性要求與當地實際的特殊性要求相結合,導致新農村建設走彎路、步子慢、效果差、影響消極的問題,在一段時期、一定的范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為制約新農村建設順利開展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三)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偏少
毋庸置疑,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關乎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實現大變革的系統工程,需要巨大的社會資源投入,主戰場在農村,主體是農民,理論上講,主要力量還要依靠農村和農民自己。但實際情況是,除東部部分發達省份和少數發達地區農村農民收入水平較高外,我國大部分農村農民仍然處於自然農業經濟狀態,農村及農業經濟總體上還是粗放型生產,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導致整體收入偏低。從我們調查的情況看,作為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侯馬近郊上馬村農民,戶均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佔比44%,戶均年收入3—5萬元的佔比40%,戶均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佔比16%,除去日益高漲的再生產投入,80%以上農戶沒有多少積蓄可用於新農村建設。一般農民終生積蓄只夠勉強用於必須的蓋新房和婚喪嫁娶,因病致貧、因災致貧的現象較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