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杭州餘杭新農村建設有限公司(崇賢鎮)的現任領導有哪些,詳細點,拜託了!!
董事長:黃洪奎(交通集團董事長)
副董事長:郞一舟(崇賢鎮黨委書記)
總經理:陳鵬(崇賢鎮副鎮長)
常務副總經理:田峰
副總經理:甘敏彪
『貳』 第三屆全國新農村建設先進模範事跡人物,詳情
由中國東北亞國際技術經濟合作促進會、環球智庫研究院等單位聯合舉辦的第三內屆全國社會主義容新農村建設先進模範人物事跡徵集活動表彰大會日前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來自湖南、廣東、山西、河南、北京、河北、山東的蔣模華、王井義等長年工作在基層的「三農」幹部獲得新農村建設十大先進人物獎。何俊峰、劉文濤、何國庭、彭清慧、抱雪等作者獲得優秀作品獎。
『叄』 浙江新農村建設具體情況
黨的十六大以來,浙江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統籌城鄉興「三農」的政策,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對「三農」的帶動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速。 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35元,連續22年居於全國各省區首位;農村全面小康的實現度達到68.1%,也居全國各省區之首。
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業增長方式加快轉變
把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線。做大做強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竹木、花卉苗木、蠶桑、食用菌、中葯材等十大優勢主導產業。目前,這十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畝均收入超過了1500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的強縣強鎮,進一步提升農業的塊狀經濟發展水平。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優化配置。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000多家農業企業、50多萬農戶在省外經營種養業,建成各類基地2000萬畝左右。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努力開拓國外市場,加快外向型農業發展,農副產品出口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的態勢。2006年,全省農副產品出口額60.2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103.7%。
把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作為建設農業的緊迫任務。率先頒布《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分散農戶的市場談判地位。積極構建「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經營體系,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11066個,帶動農戶780萬戶,建成產業化基地1828萬畝,其中,農業龍頭企業5049家,銷售收入1106億元,28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915家,帶動農戶211萬戶;農產品行業協會50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65個;產業化帶動農戶472.26萬戶。針對單個合作社服務能力和服務范圍的不足,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著力構建現代農業服務平台,加快組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供銷合作社為依託、農村信用合作社為後盾、政府部門公共服務和管理為保障的服務聯合體。今年全省在18個縣市開展試點。
把培育現代生產主體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積極推進市場化土地流轉和企業化規模經營,到2006年底,全省耕地流轉面積35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5.0%;實行適度規模經營(面積10畝以上)耕地面積246.3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0.3%,規模經營種養大戶23.4萬戶。引導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過去五年每年投入農業的工商資本在120億元以上。加大對農業創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從2006年起對就讀大中專院校農業種養專業類學生實行免交學雜費的政策,2007年又擴大到園藝類的花卉、果樹、蔬菜等專業,鼓勵他們學成後在現代農業領域創業。
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強大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服務平台建設,實施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十大農業科技專項,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以上。啟動實施「百萬農民信箱」工程,2006年底注冊用戶達到136萬戶。加快推進農業標准化步伐,農業標准化推廣面積達到1249.2萬畝。針對欠發達地區基層農業科技力量薄弱的問題,從2003年起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並於2005年向全省推廣,實現鄉鄉都有科技特派員,促進了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和完善首席專家、推廣教授、科技特派員和責任農技員制度,積極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推廣組織、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多方參與的區域性專業性和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推廣組織。
把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保障。先後啟動實施標准農田建設、千庫保安、千萬畝十億方節水、百萬畝標准魚塘改造和標准漁港建設等工程,農業的生產條件和防災抗災能力大大增強。全面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補償標准提高到12元/畝。加快推進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累計已經建成標准農田1430萬畝,連續10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二、大力發展區域特色塊狀經濟,縣域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
做大做強特色塊狀經濟。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依託,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把鄉鎮企業、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了工業化支撐城鎮化、城鎮化提升工業化的發展格局,特色塊狀經濟為農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和就業門路。鄉村企業蓬勃發展,經營管理機制日趨規范,技術創新和競爭能力不斷提高。2006年,全省共有各類鄉村企業113萬家,從業人員1300萬人,實現增加值7366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47%。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到35.2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44萬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涌現出了一批農產品名牌產品和知名商標。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超過80%。
積極培育「中心鎮」。充分發揮中心鎮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企業集中和產業集聚,提升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全省共有268個鎮進入全國千強鎮行列。新城鎮成為農民務工經商的廣闊天地,這兩年每年新增轉移農業勞動力50萬人,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水平達到70%以上,全省城市化率達56.5%。2006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重點培育200個左右有區位優勢和特色產業支撐的中心鎮,進一步優化城鄉人口和生產力的空間布局,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極、農村人口的集聚點和公共事業服務中心。目前已經啟動141個中心鎮的建設試點。
積極發展「農家樂」和來料加工等二三產業。順應城鎮消費升級的趨勢,發揮農村山水景觀、農耕文明、人文歷史等優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業,把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遊業作為新產業,引導農民和村集體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發展農村第三產業。2006年,全省累計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村(點)2084個,經營農戶14678戶,直接從業人員72557人,營業收入24.6億元。同時,針對廣大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富餘婦女勞動力多的特點,積極發展來料加工業,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鼓勵農民創新創業。全省共有個體工商戶接近180萬戶,從業人員364.8多萬人;私營企業40萬戶。個體私營經濟約佔GDP的60%。省外、國外經商創業人員400萬左右,投資總額已超過1萬億元,其規模相當於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總量。這些務工經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農民,他們為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深入推進「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農民就業增收能力不斷提高
2004年,省委、省政府實施「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培訓100萬現代農民,新增轉移就業400萬農民,提高500萬農民工的就業技能。近年來又根據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要求,轉變培訓思路、提高培訓標准、改進培訓方式,推進農民培訓由適應性培訓向戰略性培訓轉變。到2006年底,全省已培訓農村勞動力640.9萬人,培訓後實現轉移就業的178.8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培訓農民59.5萬人,轉移就業培訓資格證書發證率達到74.61%。
圍繞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發展服務業,開展農業剩餘勞動力培訓、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督促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計提培訓經費用於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培訓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經營者、合作社社長,使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圍繞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業,重點培訓「4050」農民,擴大中老年農民就業。採取政府發放培訓券、企業訂單培訓等辦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覆蓋面,對未升入大中專院校的農民子女開展6個月至1年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扶貧助學行動計劃」,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全面實行就業政策、失業登記、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和勞動用工管理的城鄉「五統一」統籌就業制度和農民工無「證卡」就業制度,推動勞動就業服務網路延伸到鄉鎮,為農民提供有效就業信息中介服務。實施百萬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養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00萬人。
四、大力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農村環境面貌和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變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決策,計劃用5年時間整治10000個村,並把其中的1000個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快建設規劃科學、環境整潔、設施配套、服務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社區。加大各級財政對村莊整治建設的投入,至2006年底,全省累計投入村莊整治建設資金555.61億元,各級政府投入佔到1/3。注意把「萬里清水河道」、「千萬農民飲用水」、「鄉村康莊」、「生態富民家園」、「百萬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沼氣」等工程與「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配套實施,形成了城鄉統籌建設和各方協同建設的局面,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五、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
大力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200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農村中小學食宿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愛心營養餐」),計劃三年內投入資金32億元,全面提高農村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2006年秋季起,全省城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全部免收學雜費,513萬名中小學生免交了學雜費;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深入實施「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兩年內全省將安排專項財政資金10.2億元以上。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衛生服務。2005年,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路,把鄉鎮衛生院改造成為社區服務中心,把村衛生室改造成為社區服務站。目前,有1751萬名農民享受了免費體檢,12項公共衛生服務達標率達到80.6%。建立農村社區責任醫生制度,加快培養社區全科醫生。實行農民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健康體檢制度。
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實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工程」,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發展民間自辦文化,深入推進文化下鄉。2005年起,還開展「雙萬結對共建文明」活動。今年上半年,各地組織開展種文化百村賽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養了一大批不走的農村文化能手。
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省共有農村低保對象53.98萬人,平均低保標准每月149.65元,實現了應保盡保。率先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以來新增的被征地農民實行「即征即保」,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234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保障,其中196萬名被征地農民參加了基本生活保障,有88萬人已按月領取基本生活保障或養老金。2003年率先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全省87個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全部建立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2936萬人,參合率達86%,人均籌資水平達到81元。推進職工社會保險向農民工覆蓋。2006年底,農民工參加工傷險145萬人,參加醫療保險200萬人。完善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制度。2006年底,全省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92.4%,年人均集中供養標准5005元。
六、積極創新農村民主形成,農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積極創新農村基層民主形式。推進村務公開的內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全面推行村級會計委託代理制、電算化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全面實行村委會直選,創造村級民主懇談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廣泛參與的民主形式,推行村幹部「雙述雙評」、村務監督委員會等民主監督辦法,大力推進村務決策和管理民主化,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積極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大力推廣新時期「楓橋經驗」,探索依靠農民群眾,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有效機制。
大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著力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推進廉政文化進農村。開展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努力提高基層幹部的素質。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辦公場所建設,做到全省村村都有活動場所。
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積極探索資源開發、資產管理、資本經營、社區服務等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子。針對城市化推進中城郊村集體資產管理和分配出現的新問題,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保障農民享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目前全省700多個村完成了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省財政每年拿出6000萬元專項資金,對經濟薄弱村村級組織運轉和村幹部報酬進行補助。
全面建立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從2004年起連續三年從省、市、縣、鄉鎮四級機關抽調機關幹部,為全省每個行政村派駐1名農村工作指導員,履行村情民意調研、政策法規宣傳、富民強村服務、矛盾糾紛化解、民主制度規范、組織建設督導等六方面職責。積極推進鄉鎮農村工作指導員專職化,60%的鄉鎮建立了專職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
七、大力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欠發達地區加速發展
大力推進下山搬遷脫貧。省政府每年都把下山搬遷5萬人作為政府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把下山脫貧與工業化、城市化結合起來,以高山遠山區域、重點水庫庫區、地質災害隱患區域的整體搬遷為重點,依託縣城、中心鎮和工業功能區建設下山移民小區,促進下山農民進城落戶、轉產轉業,實現易地致富。推進整村搬遷,加快下山脫貧小區建設,對搬遷村莊的交通、水利、通訊等項目資金應轉用於下山脫貧小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以小戶型、農民公寓、廉租房等方式,降低搬遷成本,促進低收入農戶搬遷。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下山搬遷農戶8.2萬戶、29.71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下山移民3.93萬人。
促進低收入農民轉移就業。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協作、企業參與」的方式,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就業致富。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培訓農民244萬人次,40.3萬農民通過培訓實現了轉移就業。開展低收入農戶普查,建立低收入農戶檔案,推行「一戶一策一幹部」的針對性扶貧。鼓勵企業定向招收農村低保戶勞動力,符合條件的企業享受促進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
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充分發揮欠發達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選派科技人員到欠發達鄉鎮任職,2003-2006年,共到位專項資金3184萬元,實施科技項目665項,引進新品種新技術2474個,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積極利用欠發達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優美的生態資源,扶持發展來料加工業和休閑旅遊業,促進農民增收。僅2006年一年,211鄉鎮年規模型來料加工企業吸收勞動力7.2萬人,發放加工費2.2億元。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結對幫扶的力度。發揮「省管縣」的財政體制優勢,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特色產業培育的財政扶持力度。「十五」時期,省級財政用於支持欠發達地區及海島地區的支出累計達336億元,年均增長17.7%。深入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加強區域協作,引導發達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組織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發達地區轉移。
八、不斷深化城鄉配套的體制改革,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加快建立
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今年全省2/3的新增財力要用於民生問題。2006年,全省各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到373.5億元,比上年增長19.9%。今年,全省財政預算內「三農」投入預計達41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成為財政投入的重點。加大對鄉鎮尤其欠發達鄉鎮的轉移支付,提高基層政權的運轉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率先終結農民「皇糧國稅」。按照平等城鄉居民稅賦的要求,以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為取向,自2001年率先停徵欠發達地區農業特產稅和屠宰稅起,從局部地區到全省范圍、從少數稅種到全部稅費、從「減調改穩」到全面停徵,率先邁出免除農業稅收的破冰之步,2005年全面停徵農業稅收,成為全國第一個終結農民「皇糧國稅」的省份。
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推進以改革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縣鄉財政體制和化解鄉鎮債務、建立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為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增強鄉鎮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職能,基本消除農民負擔反彈的基礎。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省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免費義務教育實行全額轉移支付。加大對村級組織的財政扶持力度,省財政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經濟薄弱村的村級組織運轉。
著力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新型合作金融體制基本建立,農村信用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信貸主力軍作用。針對農業種養大戶投入增多、風險增大的趨勢,2005年開展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試點,首創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共保經營模式,2006年12個縣開展試點,今年又擴大到32個縣市。2006年推行政策性農房保險制度,至2007年2月,全省已有757.1萬戶農戶參保,參保率71.7%。支持和鼓勵創新信貸支農產品,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方式,增加農村小額信用貸款供給。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在不斷增加公共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同時,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開展萬家工商企業與村結對,以經濟顧問型、產業帶動型、合作開發型、直接參與型、公益捐助型等方式參與新農村。開展萬個城鎮文明單位與村結對。今年上半年,工商企業和社會各界資助新農村建設金額達到5.3億元。實現萬名科技人才送科技服務到農村,浙江大學、浙江工大、浙江林學院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紛紛與地方建立共建新農村。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民間慈善組織、企業家紛紛開展扶危濟困,弱勢群體得到及時救助。
『肆』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
北京市郊區縣實行的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
北京市郊區縣已進行並逐步實施的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工程,包括農村安全飲水、街坊路等項目。
『伍』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人好事有哪些
章欽炳:全國勞動模範、汕頭市東華村黨支部書記
走進汕頭市隴田鎮東華村,眼前是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阡陌縱橫,綠樹成陰,新居幢幢,巷道潔凈……是什麼力量使昔日的窮村僻壤變成了全國文明村?東華村人說: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多虧了老支書章欽炳。
百姓擁護就有戰鬥力
東華村地處練江下游南岸,既無地理優勢又無資源優勢,強村富民的出路在哪?章欽炳在苦苦地探索。
東華村的優勢在農業,發展農業靠科技。很快,他帶領全村群眾統一品種、統一規劃、統一機耕、統一排灌、統一除蟲滅病,搞起了集約化生產經營;接著,與汕頭市、潮南區科委掛鉤,組建農業技術協會,請技術人員給村民傳授新科技;全村「三高」農業種植全面開花……
目前,東華村已形成四個「三高」農業基地。今年,又建立了優質果試驗區50畝,並引進新品種魚苗九萬尾,混合養殖面積50畝。去年該村工農業總產值2560萬元,集體收入6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4000元,全村九成以上村民蓋上新房。
公開透明廉潔就高效
東華村黨支部連續20多年都是「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集體」,靠的是什麼?章欽炳說:「幹部民主了,廉潔了,公正了,辦事透明了,百姓就擁護你,黨支部就有戰鬥力!」章欽炳在實踐中探索出一套合理、公正、操作性強的規章制度,並編印成《東華村村務管理制度匯編》小冊子,印發到各家各戶;還建立健全了黨員活動日、村務公開、財務上牆等制度。
「要想管住別人,先得管住自己。」小到砌石籬築池堤,大到辦電站建學校,章欽炳一直堅持集體決策,就是土地、魚池、種植基地的承包,也是公開發包,從不含糊。
在章欽炳的帶動下,村裡還形成了黨員幫扶機制,全村除老弱病殘的黨員外,其餘每人都聯系了三四戶農戶,共聯系群眾175戶。
籌一千萬書記大手筆
老章是個「摳門兒」當家人,他出差總住最便宜的旅館,吃最便宜的飯菜。領導前來參觀,也有規定:一律在村食堂以炒飯加蔬菜招待。但對村裡發展,章欽炳卻捨得大手筆投入,幾年來先後籌資近1000萬元,對各項村政設施進行了全面規劃建設,完成了水改、電改工程,新建校舍、老年人活動中心、花園、肉菜市場等,全村基本實現了校舍樓房化,垃圾廢物處理、衛生管理城市化,鄉村道路水泥化,排污水溝硬底化……
章欽炳不懈的追求,贏得了群眾的贊譽,連續十幾年被原潮陽市委、汕頭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被廣東省委授予「優秀黨務工作者」、省級「勞動模範」,當選省九屆、十屆人大代表,2005年當選為「全國勞動模範」。
三年不改變村貌我就辭職
倪土金:茂名市高山鎮文秀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去年,茂名市高山鎮文秀村集體純收入30萬元,是三年前的10倍,農民人均純收入5780元,比三年前增加1060元。文秀村從一個貧窮落後之地,變為茂南區有名的「致富奔康模範村」,這一切,村黨支部書記倪土金和他的領導班子功不可沒。
倪土金,2004年任村黨支部書記,2005年以97.5%的得票率高票連任村委會主任。
幹部團結,文秀一定有希望
倪土金上任的第一天,就向全村群眾立下軍令狀:「三年不改變村裡落後面貌,我辭職!」
要想干成事,一個團結的班子最重要。為了搞好班子團結,村中大事都由集體研究,並交村民代表會議表決。村級大小賬目由村理財小組審查後及時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工作中大家互相支持,共同面對困難。
倪屋村老黨員、村民小組長柯肖珍患有癌症,倪土金組織全體黨員、村民小組捐款並到醫院探望。柯肖珍臨死時說:「有這么好的書記,有這么團結的黨員幹部,文秀村一定有希望!」
工農並舉,發展城郊型經濟
文秀村地處城郊接合部,「三高」農業零零星星。經過深入調研,倪土金理順了思路:工農並舉,發展城郊型經濟。他第一手抓的是集體經濟,帶領班子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建起商業走廊1000平方米,每年增加收入5.5萬元;另一手抓「都市型」農業,村委會把1000多畝低窪低產田改造為魚塘,規劃水稻種植區1000多畝,蔬菜種植區800多畝,發展養魚、養雞、養鴨、養豬專業戶100多戶。引導農民種玉豆,目前有1000多畝,每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他還有一手,就是招商引資,進行「工業革命」。倪土金把閑置的低窪地填平,規劃建設文秀工業園區。農民以土地入股,已經引來了香港新雅仕制衣有限公司、茂名市南騰新型裝飾材料廠等四家企業,總投資8000多萬元。
情系民生,鋪路建校秀環境
倪土金最上心的,是解決村民的熱點難點問題。村裡孩子讀書難,他就積極籌集資金280萬元,建起了一棟2800多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名學生上課的新浴德學校教學大樓,教學設備日趨完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2004年該校被評為「茂名市一級學校」。
群眾行路難,倪土金就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投入20萬元建設了新村、轉位、上長三條村1.2公里水泥硬底化村道。目前,全村九條自然村已有八條自然村建起了水泥硬底化道路,總投資達200萬元。在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倪土金積極發動黨員群眾捐資、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共籌集了40多萬元,修通了一條寬6米、長1000多米的排水道,解決了近100年來水浸屋的問題。
如今的文秀村,景緻秀麗,物產豐殷,民風淳樸,群眾安居樂業,經濟欣欣向榮,社會安康穩定。被茂名市委確定為固本強基工程建設的示範點,2004年、2005年被評為「茂名市紅旗基層黨組織」和「茂南區模範村」稱號。
一定要讓鄉親過上好日子
薛昌:陸豐市東海鎮烏坎村黨支部書記、廣東省人大代表
陸豐市東海鎮烏坎村,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村黨支部卻在1996年被中組部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村委在1993年至2001年連續五次被省委省政府評為「文明單位」,1999年又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文明村鎮先進單位」,2004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3億元,村集體經濟純收入285萬元,人均收入6418元。
看到這些成績,村民們首先就會想起薛昌。依港興村
烏坎村過去是個貧困的小漁村,村民依靠出海捕魚和幾分薄田謀生。薛昌當上村支部書記後,就下定決心要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根據烏坎實際,薛昌提出了「依港興村」的發展思路,創辦了「烏坎港實業開發公司」,通過開發海水和灘塗養殖,發展養蚝基地900多畝,養蝦基地2400多畝,並推廣棚架吊養法和網箱養魚,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利益。利用港區荒地沙灘搞開發,辦實業,以良好環境、優惠政策、優質服務吸引外商投資創業,現在已有12家企業落戶烏坎。
此外,烏坎村還開辟了海濱美食街貿易市場、渡海旅遊觀光等服務行業。目前,在廣州等地由烏坎人經營的服裝店有300多間,年營業額達3億元,這不但解決了村裡1500多名閑散勞力就業,還開辟了致富的路。如今的烏坎村,村民都住上了新房、裝上電話,有百多戶建起了小洋樓,有的還購置了小汽車。幫貧扶困
幾十年來,村裡哪一家遇到困難薛昌都了如指掌,並主動上門幫貧扶困。村民鍾桂的兒子出海捕撈不幸喪生,家庭經濟失去了依靠,他便拿出資金,找來織網能手教這家老小手藝,還親自聯系銷路,幫助鍾桂一家渡過難關。去年,村民楊某在外謀生時誤染毒癮,三進戒毒所都難除毒癮,得知此事,他與村裡的治保主任登門做楊某的思想教育工作,反復多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於使楊某痛下決心,戒掉了毒癮。他還介紹楊某到深圳打工,現在楊某已經是有十幾萬元資本的小老闆了。
薛昌懂得骨科醫術,一些患者家庭困難,他不但不收醫葯費,還倒貼飯菜車費;一些車禍患者前來醫治,他還給事故雙方做調解,憑他的威望,解決了很多糾紛。以身作則
作為支部書記,薛昌始終認為,共產黨員應該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的模範帶頭人。在土地承包、土地款支付、發展項目的確定等方面,他都堅持公正公開原則,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村裡的公布欄上都定期公布財務收支、計生情況。村裡修路公開投標,他用最低的價格創造了最大的價值。
目前,烏坎村形成了26項制度,成為一套具有約束力的機制,調動了黨員群眾當家作主的積極性,保證了烏坎村各項工作的有效進行。
要帶領村民走向富裕文明
莫歡良:珠海市三灶鎮魚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珠海市三灶鎮魚月村名氣不小,去年11月4日,全省黨員先進性教育工作現場會在這里召開,學習該村黨員先進性教育工作的經驗。「作為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帶領村民走向富裕,走向文明!」剛上任時說的這句話,成了魚月村黨支部書記莫歡良一直在履行的諾言。
去年,魚月村集體總收入達821萬元,人均純收入達7199元。連年來,該村被評為「廣東省文明村」、「珠海市文明村」等,村黨支部被省委評為「廣東省『五個好』村黨支部」。走工業興村之路
去年初,莫歡良被選為三灶鎮魚月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剛一上任,他便迫不及待地走街串戶,和黨員群眾探討村集體經濟,並組織支部一班人到深圳、東莞等地考察,摸索適合本村的強村之路。上任不到一個月,就制定了符合魚月村實際的《魚月村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引導村民將水稻田改造成專業養殖圍,推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教育群眾摒棄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樹立市場觀念。
他利用本村的獨特地理優勢,走工業興村之路。在他的帶領下,魚月村「築巢引鳳」,僅一年多時間,魚月村建設廠房面積3.8萬平方米,商鋪面積7040平方米,綜合樓建設面積12800平方米。去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2.35億元,比上年增長15%。村組兩級集體總收入達821萬元,人均純收入達7199元。目前村集體資產已發展到4000多萬元。構建和諧新農村
在莫歡良的帶領下,村「兩委」班子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他們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學校教學設施,同時對教師給予固定或浮動的獎金,幾年來全村共投入教育資金80多萬元。
他們關心青少年成長,對吸毒、賭博、不願參加工作的青年進行跟蹤幫教,利用各種紀念節日,積極組織村民舉辦各種群眾性文明活動,培養村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裡還投資十多萬元建立了文化室,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莫歡良還重視村委的治安網路建設,積極配合派出所開展清理整治,為加強治安隊伍建設,公開招聘了綜治隊員20人,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自籌資金投入十多萬元,建成五個治安亭,就是為了使農民「坐在家裡安心,走在街上放心,玩在外面開心」。優化生存的環境
為了改善村容村貌,魚月村投資200多萬元鋪築了5.5公里長的水泥村道,實現各村民小組的主村道水泥硬底化目標;還投資100多萬元改善供水、供電、綠化等基礎設施,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在推行農村合作醫療時,莫歡良大膽創新,堅持民辦公助的原則,以廣大農民自願互助為基礎,各級政府及集體加以扶持建立的新型醫療保障制度。目前,魚月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村民達98%,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參保率達90%以上。
該村還積極實行村主幹道全日保潔制度,塑造了優美、整潔、有序、文明的農村新形象。2004年全村就有305戶被評為鎮「衛生之家」,佔全村住戶總數70%,魚月村也獲得了省衛生村的稱號。
集體的錢要花在村民身上
劉煥棠:全國勞模、韶關市西河鎮塘灣村黨支書、村委會主任
1992年的塘灣管理區集體年收入才三萬多元,村容村貌破爛不堪。在「全國勞動模範」劉煥棠擔任村主任之後,該村經濟迅速發展,到2004年村集體經濟達45萬元。如今,塘灣村黨風正,民風淳樸,全村有90%的村民被區委、區政府評為文明戶。遠近聞名的大好人劉煥棠是個遠近聞名的大好人。他自己辦魚場先富了,便主動帶領群眾共同致富。1996年春,粵北遇上嚴重的倒春寒天氣,許多魚苗死了,劉煥棠便及時低價向村民提供,部分養魚戶暫時沒錢,他照樣賒銷。此外,他還當上農民群眾的義務技術員,向村民傳授經驗。村民的豬、魚出現病變問題,不論是誰找上門,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他都隨叫隨到。有一個叫陳志的養魚專業戶,1990年前承包了五畝魚塘,單一養魚,幾乎年年虧本。劉煥棠指導他建豬欄養豬,調整養殖品種結構,並借給他五萬元,使他的生產規模逐步擴大,效益逐年提高,承包魚塘已發展到20多畝,一年養豬300頭,年純收入達6萬多元。
劉煥棠不僅幫助勤勞的村民,也幫助村中的後進者。村裡有個青年李某成天游手好閑,劉煥棠勸其走正道,並支持一萬元給他做生意。李某受到感化,後來成了煤老闆。
「破爛村主任」也要當
1993年,正當劉煥棠准備大力發展個人養殖業時,鄉鎮領導請他當塘灣管理區主任。一個朋友聽說後笑了:「你發傻啊,放著錢不賺,跑去當這個破爛村主任。」但是在眾多村民的鼓勵和支持下,他毅然擔起了這副重擔。為了集中精力,他還主動退出三個養殖場的股份。他一上任,就大辦村集體企業。請上級農技部門下鄉舉辦農技培訓班,引導村民「糧改菜」,發展種養業。
十多年來,塘灣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一班人在劉煥棠帶領下,先後建起了塘灣燒烤場、引進資金開發如意山莊、發展大棚蔬菜和養殖業,鼓勵大家積極種果樹、種竹筍,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村集體和村民收入的「雙贏」。
1999年,他在撤區設村的村民選舉中,以98%得票率當選為村委主任;2002年,他再次以98%的票數連任,並在村黨支部選舉中當選為書記;去年,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他又以高票數連任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清廉公心就為村民
為發展村集體經濟,上任之初他主動提出三年不領工資,如今塘灣村集體年收入40多萬元,但他和村幹部的工資每月卻不到1000元。劉煥棠說:「錢是集體的,每一分錢都應該花在村民身上。」現在,塘灣村男60歲、女55歲以上的老人,村委每月都發給60元的生活費。
近年來,近郊一些比較富裕的村都買了公車,許多村民勸他也買,他卻沒有這樣做,而是自己花錢買了一輛。現在的塘灣村,不是公車私用,而是私車公用。他經常開自己的車到市裡、區里,為集體和群眾辦事。
『陸』 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有哪些
「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過。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十六屆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的新起點,必將極大地促進農村的發展和建設。
滿足要求的村有
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王村
獲獎合影
獲獎合影
天津市西青區大寺王村鎮北鄰西青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鄰天津微電子城。該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國際機場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達。全村580戶,人口1862人,佔有土地4000餘畝。 在天津東南方躍出了一顆耀眼新農村,這就是大寺鎮王村。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為天津市「示範村」,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國家「AA旅遊景區」,被天津市旅遊局定為天津市旅遊「涉外村」。國家央視4台以《走遍中國》欄目向世界播放了王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風貌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這些年,凡是國內外客人到王村參觀旅遊的人看到王村巨變都驚嘆不己。王村人民在改革開放的沐浴下,艱苦創業,實現了農村城市化。村裡生活環境和諧有序,家家戶戶住進新樓房,電腦、電話、汽車走進農家,村民過著「干有所為,老有所養,少有所教、病有所醫」其樂融融的城市化生活。這一切與王村領導團隊的核心人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於盛寬同志帶領一班人艱苦創業辛勤勞動、努力工作密不可分的。
十幾年來,盛寬書記不負眾望,帶領王村領導兩委班子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去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使堅苦創業的豐碩成果惠及給老百姓,使村民過上了好日子。一、推倒了所有危陋平房,建成28萬平米的新樓房,家家戶戶住進了別墅和公寓樓,戶戶生活設施現代化。喝的是灤河水,做飯點的是天燃氣。
嶄新的馬路和太陽能路燈
嶄新的馬路和太陽能路燈
投巨資在村裡開發建設了6公里柏油路,道路兩旁安裝了太陽能照明,公交車進王村,給老百姓出行帶來方便。同時投入資金徹底改造污水河對環境污染問題,將地上污水改造成地下涵洞排放。使人們生活在干凈、文明的環境里。
王村音樂噴泉廣場
王村音樂噴泉廣場
王村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在不斷提高老百姓物質生活水平中,同時還加大投資力度,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要求,在村中投巨資開發建設了3萬多平米大型的「音樂噴泉廣場」和2400平米的村青少年活動中心及文化活動中心,建立了農民書屋、村民學校、黨員活動室、文化活動室、乒乓、檯球室
三星級旅遊景區峰山葯王廟
三星級旅遊景區峰山葯王廟
為弘揚歷史文化,開發旅遊資源,王村修復了千年古剎—峰山葯王廟,以此紀念葯王孫思邈。王村先後接待了羅馬尼亞、澳大利亞、日本、德國、美國、坦尚尼亞、尚比亞、香港、台灣等地區旅遊團體。
『柒』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http://gb.cri.cn/27824/2009/09/04/106s2612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