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松滋縣的歷史名人
原為江沛縣人,後以侯入籍松茲,子孫世居於此,是宿松進入正史的第一個名人。公元前年,他以舍人身份,從劉邦在沛縣起義,逐鹿中原,成為漢高祖手下一名侍衛官員,入關後,封為「郎中」之職。天下平定後,徐厲為常山郡國丞相。公元前184年,高後立常山王劉義為帝,免去徐厲丞相職務,封為松茲侯,當時松茲國駐地叫仙田鋪,地處廬江郡西部,尋陽東北,皖縣西南。徐厲到封地後,勵精圖治,把境內治理很好,民歌富庶,國號昇平。公元前174年,偃武修文的夷侯病逝於松茲,其侯爵由其長子徐卓承襲,綿延三代之久。徐厲的業績,載入司馬遷的《史記·年表》,為松茲人民眾口皆碑。
張何丹,原為四川人,後定居松茲。西漢末年,曾在朝廷擔任散大夫(諫官)之職,因秉性忠直,多次上疏彈劾王莽,被貶為松茲縣令。張何丹至松茲後,愛民如子,十分重視農業,培育出一種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優良稻種?仙田瑞谷。後來他把縣治從仙田鋪遷至今縣城。張何丹為官期間,日夜操勞,講究法治,體恤民情,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其中「斗米斤雞」奇案,一直傳誦至今。
陳武,字子烈,廬江松滋人,公元176年,出生於今宿松縣陳漢溝。漢獻帝興平元年,陳武被孫策拜為別部司馬。建安四年,陳武組建新軍。公元前208年赤壁大戰中,陳武為第四隊領兵軍官,軍功卓著,進位偏將軍。建安二十年八月,陳武從孫權擊合肥,為救孫權,奮命戰死,時年四十歲。武有兩子,長子陳修,封都亭侯;次子陳表,封都鄉侯。父子三人的業績,均載入《三國志》,饒有名將家風。
周本,系南郡太守周瑜長子後裔,公元860年生於舒州宿松縣原梅墩鄉。少孤貧,有勇力,曾遇猛虎於嚴恭山上,徒手格殺之,從而聞名遐爾。適值五代十國,干戈紛起,群雄割據,本自26歲時即在池州節度使趙?帳下為將。由於屢建奇功,在楊行密進入楊州受封為淮南節度使時,遂授周本淮南馬步使之職,協助掌管兵權。907年,吳帝嘉其能,升本為信州刺史。923年,唐庄宗封本為雄武將軍、德勝節度使、安西大將軍、西平王。周本雖受唐封,守地仍在吳國境內,悉心輔佐楊浦。937年10月,周本憤恨成疾,憂郁而死,謚恭烈,歸葬與故鄉且寄沖潘家沖鳳形山。周本是宿松進入正史襲封王爵的唯一名人。周本長子周鄴,少驍勇,常隨父出征,屢建戰功,遂在信州擢為吳國部將。後隨本駐守壽州、廬州、廬江等地,凡軍政要事,多有效勞。後周本去世,南唐授周鄴為廬江節度使。其弟弘祚,亦仕南唐為舒州刺,史。父子三人,皆載入國史,祥於邑乘,其豐功偉績,勁節英風,在十國春秋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頁。
郝傑,字元英,宿松人。少孤,家貧,立志於學,攻讀經史,才名遠播。宋高宗南渡後,金人不斷入侵,傑懷著抗金熱忱,奉檄從軍,來到舒州郡里,由於朝廷苟且偷安,地方官員庸碌無為,報國之志,久不得遂。後敬謁朱?於道中(今新安嶺),被朱?收為學生。郝傑從朱子至白鹿書院後,質疑問難,深得宋代理學要領,進步很快,每言學,以有濟於人物為實際,不尚空談,弦誦中嘗有匡復社稷之志,著策百篇,闡明政見,惜未問世而失傳。傑的草書流利而有工力,人們用「善草如斗」、「縱橫皆有趣」來形容,可惜天不假之年,未滿三十而離世,但留下了不朽之名。 (1319?1394),號松顏,系南宋都統轄石興宗之孫,宿松縣杜溪庄人。自幼秉承祖教,家居習武,略讀經史諸書,洞悉時勢。1361年,率兵赴九江歸順明太祖,授良為統兵元帥,鎮守宿松。次年將糧草運至鄱陽湖,救朱元璋於陳友諒的圍困之中。1363年參加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立下大功。1369年被太祖敕封為武德將軍英武衛管軍正千戶,充任指揮,鎮守亳州。1377年,被封為武節將軍。石良大約是在洪武十九年致仕回家主修石氏首屆宗譜的,由長子石鏡襲其封爵,明太祖封賞石良回家可造座宰相府,良還鄉就造了座一進九重的官廳,石宰相屋的名稱由此而生。
金忠士(1556?1618),字元卿,號麗陽,宿松城關人。幼聰穎,家貧而不輟學,1591年,一躍舉於鄉, (1915?2006),宿松縣五里鄉牌樓村人,安徽省著名紅軍書法家。1935年,黎結束私塾學習到南京謀業,尋機就讀安徽公學,萌發報國志向;次年北上京都,參加清華大學校內讀書活動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1937年,他奔赴山西太原,考入抗日軍政訓練班。全國抗戰爆發,他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開辟太岳抗日根據地時,他走村串戶,寫標語、畫漫畫,動員群眾抗日。爾後,相繼刻寫油印《行軍日報》、《野火報》。抗戰勝利後,主編《前進》報。1958年轉業,任安徽省新聞圖片社社長。黎自幼聰敏好學,喜詩文,酷愛書法,博採眾長,獨具風格。曾在黃山桃花溪旁創立「黃山畫店」,在合肥創辦黃山書畫院。其書法作品多次在京、滬、廬等地展出,出版《黎光祖離休書課》、《采熔軒書法集》及《黃山百詠》和《離休呤》詩集。黎光祖離休後仍任天下名人交流研究會顧問,中國王羲之研究會顧問、中國洞庭書畫院高級書畫師、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中華詩詞學會的會員、安徽老年書畫聯誼會、太白書畫院的顧問;安徽書協名譽理事,黃山書畫院名譽院長、安徽省松園竹雨藝術家學社社長。
李實秋1923年考入宿松縣第二高等小學。1925年在黃花鎮陳道士灣以教私塾為名,從事革命活動。同年加入中國-黨。6月,任四區(獨山)區委書記。建立了獨山、潘鋪、宿松等地黨的支部;積極組織獨山、上沿、下新等地農民協會。1927年1月,調縣農協會任組織部長。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以後,轉入地下斗爭。1928年1月,轉移到安徽省望江縣,與當地黨的組織接上關系,以當船工為名,繼續堅持地下斗爭。5月被捕,押回黃梅,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臨刑前揮筆自挽:「坐望江牢,戴九江鐐,歸到黃梅終一死;國民黨壞,-黨好,奉行赤化祝千秋。」橫額:「痛哉快哉!」還寫了「中國-黨黨員李實秋之墓」的碑題。在「農民兄弟組織起來!」「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聲中從容就義。 安徽宿松人,1953年1月生,1968--1972年 安徽省宿松縣洲頭鄉金壩村劉屋生產隊指導員,金壩村黨支部委員、團支部書記,1972--1974年 安徽師范大學歷史系學習,1974--1977年 安徽省委宣傳部理論研究室工作,1977--1980年 安徽省委辦公廳秘書處秘書,1980--1982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1982--1983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1983--1985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其間:1984--1985年掛職任宿州市委副書記、市長),1985--1993年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兼機關黨委書記(其間:1991--1993年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1993--1994年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1994--1997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1997--2000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2000--2006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黨委黨校校長,2006-- 2007年12月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自治區黨委黨校校長。2007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12月28日辭去廣西壯族自治區十屆人大常委會主任職務。2008年1月在四川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選舉為四川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是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七屆中央委員,2006年10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補選為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葉尚志 男,1919年9月出生,安徽宿松人壩頭人,中共黨員。上海市委組織部原副部長。建國前從事軍事、政治和幹部教育工作。建國後長期從事統戰、民族、教育、組織等領導工作。是上海市副市級離休幹部。現任中國人才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統戰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上海行知教育促進會名譽理事長、上海安徽經濟文化技術促進會會長、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特邀顧問、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名譽教授等。近著《靜悟遐思錄》《世紀留筆》姐妹篇文集兩本和《葉尚志詩書畫集》。
Ⅱ 安徽安慶宿松好不好,因為我的偶像張真菲是那的人!安徽還有什麼名人沒有
哈哈
宿松挺好的啊
我的家鄉
有機會去玩玩哈
1、徐厲,原為江蘇沛縣人,後以侯入籍松茲,子孫世居於此,是宿松進入正史的第一個名人。公元前208年,他以舍人身份,從劉邦在沛縣起義,逐鹿中原,成為漢高祖手下一名侍衛官員,入關後,封為「郎中」之職。天下平定後,徐厲為常山郡國丞相。公元前184年,高後立常山王劉義為帝,免去徐厲丞相職務,封為松茲侯,當時松茲國駐地叫仙田鋪,地處廬江郡西部,尋陽東北,皖縣西南。徐厲到封地後,勵精圖治,把境內治理很好,民歌富庶,國號昇平。公元前174年,偃武修文的夷侯病逝於松茲,其侯爵由其長子徐卓承襲,綿延三代之久。徐厲的業績,載入司馬遷的《史記•年表》,為松茲人民眾口皆碑。
2、張何丹,原為四川人,後定居松茲。西漢末年,曾在朝廷擔任散大夫(諫官)之職,因秉性忠直,多次上疏彈劾王莽,被貶為松茲縣令。張何丹至松茲後,愛民如子,十分重視農業,培育出一種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優良稻種?仙田瑞谷。後來他把縣治從仙田鋪遷至今縣城。張何丹為官期間,日夜操勞,講究法治,體恤民情,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其中「斗米斤雞」奇案,一直傳誦至今。
3、陳武,字子烈,廬江松滋人,公元176年,出生於今宿松縣陳漢溝。漢獻帝興平元年,陳武被孫策拜為別部司馬。建安四年,陳武組建新軍。公元前208年赤壁大戰中,陳武為第四隊領兵軍官,軍功卓著,進位偏將軍。建安二十年八月,陳武從孫權擊合肥,為救孫權,奮命戰死,時年四十歲。武有兩子,長子陳修,封都亭侯;次子陳表,封都鄉侯。父子三人的業績,均載入《三國志》,饒有名將家風。
4、周本,系南郡太守周瑜長子後裔,公元860年生於舒州宿松縣原梅墩鄉。少孤貧,有勇力,曾遇猛虎於嚴恭山上,徒手格殺之,從而聞名遐爾。適值五代十國,干戈紛起,群雄割據,本自26歲時即在池州節度使趙?帳下為將。由於屢建奇功,在楊行密進入楊州受封為淮南節度使時,遂授周本淮南馬步使之職,協助掌管兵權。907年,吳帝嘉其能,升本為信州刺史。923年,唐庄宗封本為雄武將軍、德勝節度使、安西大將軍、西平王。周本雖受唐封,守地仍在吳國境內,悉心輔佐楊浦。937年10月,周本憤恨成疾,憂郁而死,謚恭烈,歸葬與故鄉且寄沖潘家沖鳳形山。周本是宿松進入正史襲封王爵的唯一名人。周本長子周鄴,少驍勇,常隨父出征,屢建戰功,遂在信州擢為吳國部將。後隨本駐守壽州、廬州、廬江等地,凡軍政要事,多有效勞。後周本去世,南唐授周鄴為廬江節度使。其弟弘祚,亦仕南唐為舒州刺,史。父子三人,皆載入國史,祥於邑乘,其豐功偉績,勁節英風,在十國春秋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頁。
5、郝傑,字元英,宿松人。少孤,家貧,立志於學,攻讀經史,才名遠播。宋高宗南渡後,金人不斷入侵,傑懷著抗金熱忱,奉檄從軍,來到舒州郡里,由於朝廷苟且偷安,地方官員庸碌無為,報國之志,久不得遂。後敬謁朱?於道中(今新安嶺),被朱?收為學生。郝傑從朱子至白鹿書院後,質疑問難,深得宋代理學要領,進步很快,每言學,以有濟於人物為實際,不尚空談,弦誦中嘗有匡復社稷之志,著策百篇,闡明政見,惜未問世而失傳。傑的草書流利而有工力,人們用「善草如斗」、「縱橫皆有趣」來形容,可惜天不假之年,未滿三十而離世,但留下了不朽之名。
6、石良(1319?1394),號松顏,系南宋都統轄石興宗之孫,宿松縣杜溪庄人。自幼秉承祖教,家居習武,略讀經史諸書,洞悉時勢。1361年,率兵赴九江歸順明太祖,授良為統兵元帥,鎮守宿松。次年將糧草運至鄱陽湖,救朱元璋於陳友諒的圍困之中。1363年參加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立下大功。1369年被太祖敕封為武德將軍英武衛管軍正千戶,充任指揮,鎮守亳州。1377年,被封為武節將軍。石良大約是在洪武十九年致仕回家主修石氏首屆宗譜的,由長子石鏡襲其封爵,明太祖封賞石良回家可造座宰相府,良還鄉就造了座一進九重的官廳,石宰相屋的名稱由此而生。
7、金忠士(1556?1618),字元卿,號麗陽,宿松城關人。幼聰穎,家貧而不輟學,1591年,一躍舉於鄉,深為臨川章伯玉所器重。次年入京應試,登進士,授江西樂平縣令。忠士初任有聲,民歌德政,1599年,召為監察御史,屢疏陳時事,言皆耿直,聲震天下。不久,奉命巡按貴州、浙江、河南三省,天子甚嘉其功。1610年還京,遷掌河南兼山東、陝西監察御史。在萬曆四十四年,詔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
8、朱書(1654-1707),名世文,字字綠,又名杜溪,自幼聰穎過人, 10歲能誦許多古典詩文, 20歲即在杜溪和嚴恭山設立書館。31歲,結識桐城學派戴名世,結為文字友,幾年後選貢入太學,中年游歷全國,寫下不少作品,文稿現存《朱杜溪先生集》、《游歷記存》、《評點東萊博文》等。50多歲登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佩文韻府》和《淵鑒類涵》。1707年六月十九月病逝於京師。戴名世贊其「才氣橫絕一世,文章為百世之人」,時人每論及桐城文風,都說「朱書、方苞、戴名世」堪稱清代文壇上的三顆明星。
9、羅遵殿(1798?1860),字有光,號澹村,宿松縣隘口鄉羅家老屋人。自幼發憤好學,23歲即中舉人,後四年,入京應試,登進士,從此開始了仕宦生涯。起初,以知縣職發往直隸,19年補唐山知縣,20年調清苑知縣,在蒞任期間,廉勤公正,體恤民情,萬眾載道稱治。22年,擢為直隸州知州,後調人湖州府知府。道光27年,擢湖北安鄖荊道,前後凡三蒞任,達十載之多。咸豐九年四月,簡授福建巡撫後,八月至京,九月改調浙江巡撫,與守將和民團駐守杭城,後失陷殉職。歿後第二年,御賜碑文,追贈為右都御史銜,予謚壯節,賞騎都尉世職,其子忠祜,後為安陸知府。清國史管為壯節公立傳保存,並如祀京師,以彰其從容就義之節。
10、段光清(1798?1878),字明俊,號鏡湖,宿松縣仙田莊段家老屋人。少有大志,勤學好問,道光十五年舉於鄉,二十四年,又以大挑一等,用為知縣,發往浙江,歷任建德、慈溪、江山等縣知縣達八年之久,後任寧波府知府,補西防同知,盛譽播及各省。咸豐四年,升為杭嘉湖兵備道,調補寧紹台兵備道。咸豐八年,升浙江按察使,晉封吏部左侍郎、光祿大夫(一品)。同治四年,復任杭嘉湖兵備道,至時銳意興修,使此處居民世受其澤。
11、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宿鬆鬆塘庄人。因其父經商湖北,遂入籍湖北黃陂縣,黎十四歲隨父移家北上,寓居天津。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1884編入北洋水師。1895年應兩江總督張之洞電召赴寧,曾三赴日本考察軍事、政治,頗受器重。1906年擢升暫編陸二十一軍統領。武昌起義時,他出任革命軍湖北軍政府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當選為副總統。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黎元洪極為反感,被封為武義親王,未受。袁世凱死後,繼任總統。後段祺瑞利用張勛將黎驅走,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1922年,他在直系軍閥支持下復任總統,後被直系軍閥驅逐。晚年投資實業,逝於天津。
12、徐文藻(1905~1928),名長良,生於宿松縣佐壩鄉松梅嶺一個地主家庭。幼念私塾,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考入湖北法政專科學校。北伐軍進攻武漢,他受黨組織派遣回到宿松開展地下斗爭,宣傳三民主義和馬列主義,建立秘密活動中心,培養發展黨員。1927年1月,由中共黃梅縣第三區區委書記李實秋主持,在縣城天主堂建立了由4名黨員組成的第一個中共宿松支部,徐文藻任書記。受革命聲勢震撼,縣公署抓獲徐文藻,後被保釋。出獄後成立了國民黨宿松縣左派縣黨部籌備委員會和北伐向導隊、後援會,徐文藻任常委主持全面工作。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徐文藻領導中共宿松支部和縣黨部與國民黨右派勢力針鋒相對進行斗爭,開展轟轟烈烈的討蔣活動。5月28日凌晨,安徽省政務委員會派團長吳振東率一連兵力突襲宿松縣城,徐文藻與共產黨員鍾國漢、何瀛、尤振球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堅定對付敵人拷問,寫密信指示如何堅持斗爭。次日下午,年僅23歲的徐文藻與鍾國漢,在縣城老廳凜然就義。
13、黎光祖(1915?2006),宿松縣五里鄉牌樓村人,安徽省著名紅軍書法家。1935年,黎結束私塾學習到南京謀業,尋機就讀安徽公學,萌發報國志向;次年北上京都,參加清華大學校內讀書活動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1937年,他奔赴山西太原,考入抗日軍政訓練班。全國抗戰爆發,他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開辟太岳抗日根據地時,他走村串戶,寫標語、畫漫畫,動員群眾抗日。爾後,相繼刻寫油印《行軍日報》、《野火報》。抗戰勝利後,主編《前進》報。1958年轉業,任安徽省新聞圖片社社長。黎自幼聰敏好學,喜詩文,酷愛書法,博採眾長,獨具風格。曾在黃山桃花溪旁創立「黃山畫店」,在合肥創辦黃山書畫院。其書法作品多次在京、滬、廬等地展出,出版《黎光祖離休書課》、《采熔軒書法集》及《黃山百詠》和《離休呤》詩集。黎光祖離休後仍任天下名人交流研究會顧問,中國王羲之研究會顧問、中國洞庭書畫院高級書畫師、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中華詩詞學會的會員、安徽老年書畫聯誼會、太白書畫院的顧問;安徽書協名譽理事,黃山書畫院名譽院長、安徽省松園竹雨藝術家學社社長。
14、李實秋1923年考入宿松縣第二高等小學。1925年在黃花鎮陳道士灣以教私塾為名,從事革命活動。同年加入中國-黨。6月,任四區(獨山)區委書記。建立了獨山、潘鋪、宿松等地黨的支部;積極組織獨山、上沿、下新等地農民協會。1927年1月,調縣農協會任組織部長。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以後,轉入地下斗爭。1928年1月,轉移到安徽省望江縣,與當地黨的組織接上關系,以當船工為名,繼續堅持地下斗爭。5月被捕,押回黃梅,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臨刑前揮筆自挽:「坐望江牢,戴九江鐐,歸到黃梅終一死;國民黨壞,-黨好,奉行赤化祝千秋。」橫額:「痛哉快哉!」還寫了「中國-黨黨員李實秋之墓」的碑題。在「農民兄弟組織起來!」「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聲中從容就義。
15、劉奇葆,安徽宿松人,1953年1月生,1968--1972年 安徽省宿松縣洲頭鄉金壩村劉屋生產隊指導員,金壩村黨支部委員、團支部書記,1972--1974年 安徽師范大學歷史系學習,1974--1977年 安徽省委宣傳部理論研究室工作,1977--1980年 安徽省委辦公廳秘書處秘書,1980--1982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1982--1983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1983--1985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其間:1984--1985年掛職任宿州市委副書記、市長),1985--1993年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兼機關黨委書記(其間:1991--1993年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1993--1994年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1994--1997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1997--2000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2000--2006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黨委黨校校長,2006-- 2007年12月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自治區黨委黨校校長。2007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12月28日辭去廣西壯族自治區十屆人大常委會主任職務。2008年1月在四川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選舉為四川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是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七屆中央委員,2006年10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補選為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6、葉尚志 男,1919年9月出生,安徽宿松人壩頭人,中共黨員。上海市委組織部原副部長。建國前從事軍事、政治和幹部教育工作。建國後長期從事統戰、民族、教育、組織等領導工作。是上海市副市級離休幹部。現任中國人才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統戰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上海行知教育促進會名譽理事長、上海安徽經濟文化技術促進會會長、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特邀顧問、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名譽教授等。近著《靜悟遐思錄》《世紀留筆》姐妹篇文集兩本和《葉尚志詩書畫集》。
Ⅲ 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洲頭鄉金壩村郵編是什麼
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洲頭鄉金壩村郵編是246541
Ⅳ 百萬雄師過大江時宿松人有沒有什麼英雄故事
徐厲,原為江蘇沛縣人,後以侯入籍松茲,子孫世居於此,是宿松進入正史的第一個名人。公元前208年,他以舍人身份,從劉邦在沛縣起義,逐鹿中原,成為漢高祖手下一名侍衛官員,入關後,封為「郎中」之職。天下平定後,徐厲為常山郡國丞相。公元前184年,高後立常山王劉義為帝,免去徐厲丞相職務,封為松茲侯,當時松茲國駐地叫仙田鋪,地處廬江郡西部,尋陽東北,皖縣西南。徐厲到封地後,勵精圖治,把境內治理很好,民歌富庶,國號昇平。公元前174年,偃武修文的夷侯病逝於松茲,其侯爵由其長子徐卓承襲,綿延三代之久。徐厲的業績,載入司馬遷的《史記•年表》,為松茲人民眾口皆碑。
張何丹,原為四川人,後定居松茲。西漢末年,曾在朝廷擔任散大夫(諫官)之職,因秉性忠直,多次上疏彈劾王莽,被貶為松茲縣令。張何丹至松茲後,愛民如子,十分重視農業,培育出一種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優良稻種?仙田瑞谷。後來他把縣治從仙田鋪遷至今縣城。張何丹為官期間,日夜操勞,講究法治,體恤民情,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其中「斗米斤雞」奇案,一直傳誦至今。
陳武,字子烈,廬江松滋人,公元176年,出生於今宿松縣陳漢溝。漢獻帝興平元年,陳武被孫策拜為別部司馬。建安四年,陳武組建新軍。公元前208年赤壁大戰中,陳武為第四隊領兵軍官,軍功卓著,進位偏將軍。建安二十年八月,陳武從孫權擊合肥,為救孫權,奮命戰死,時年四十歲。武有兩子,長子陳修,封都亭侯;次子陳表,封都鄉侯。父子三人的業績,均載入《三國志》,饒有名將家風。
周本,系南郡太守周瑜長子後裔,公元860年生於舒州宿松縣原梅墩鄉。少孤貧,有勇力,曾遇猛虎於嚴恭山上,徒手格殺之,從而聞名遐爾。適值五代十國,干戈紛起,群雄割據,本自26歲時即在池州節度使趙?帳下為將。由於屢建奇功,在楊行密進入楊州受封為淮南節度使時,遂授周本淮南馬步使之職,協助掌管兵權。907年,吳帝嘉其能,升本為信州刺史。923年,唐庄宗封本為雄武將軍、德勝節度使、安西大將軍、西平王。周本雖受唐封,守地仍在吳國境內,悉心輔佐楊浦。937年10月,周本憤恨成疾,憂郁而死,謚恭烈,歸葬與故鄉且寄沖潘家沖鳳形山。周本是宿松進入正史襲封王爵的唯一名人。周本長子周鄴,少驍勇,常隨父出征,屢建戰功,遂在信州擢為吳國部將。後隨本駐守壽州、廬州、廬江等地,凡軍政要事,多有效勞。後周本去世,南唐授周鄴為廬江節度使。其弟弘祚,亦仕南唐為舒州刺,史。父子三人,皆載入國史,祥於邑乘,其豐功偉績,勁節英風,在十國春秋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頁。
郝傑,字元英,宿松人。少孤,家貧,立志於學,攻讀經史,才名遠播。宋高宗南渡後,金人不斷入侵,傑懷著抗金熱忱,奉檄從軍,來到舒州郡里,由於朝廷苟且偷安,地方官員庸碌無為,報國之志,久不得遂。後敬謁朱?於道中(今新安嶺),被朱?收為學生。郝傑從朱子至白鹿書院後,質疑問難,深得宋代理學要領,進步很快,每言學,以有濟於人物為實際,不尚空談,弦誦中嘗有匡復社稷之志,著策百篇,闡明政見,惜未問世而失傳。傑的草書流利而有工力,人們用「善草如斗」、「縱橫皆有趣」來形容,可惜天不假之年,未滿三十而離世,但留下了不朽之名。
石良(1319?1394),號松顏,系南宋都統轄石興宗之孫,宿松縣杜溪庄人。自幼秉承祖教,家居習武,略讀經史諸書,洞悉時勢。1361年,率兵赴九江歸順明太祖,授良為統兵元帥,鎮守宿松。次年將糧草運至鄱陽湖,救朱元璋於陳友諒的圍困之中。1363年參加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立下大功。1369年被太祖敕封為武德將軍英武衛管軍正千戶,充任指揮,鎮守亳州。1377年,被封為武節將軍。石良大約是在洪武十九年致仕回家主修石氏首屆宗譜的,由長子石鏡襲其封爵,明太祖封賞石良回家可造座宰相府,良還鄉就造了座一進九重的官廳,石宰相屋的名稱由此而生。
金忠士(1556?1618),字元卿,號麗陽,宿松城關人。幼聰穎,家貧而不輟學,1591年,一躍舉於鄉,深為臨川章伯玉所器重。次年入京應試,登進士,授江西樂平縣令。忠士初任有聲,民歌德政,1599年,召為監察御史,屢疏陳時事,言皆耿直,聲震天下。不久,奉命巡按貴州、浙江、河南三省,天子甚嘉其功。1610年還京,遷掌河南兼山東、陝西監察御史。在萬曆四十四年,詔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
朱書(1654-1707),名世文,字字綠,又名杜溪,自幼聰穎過人, 10歲能誦許多古典詩文, 20歲即在杜溪和嚴恭山設立書館。31歲,結識桐城學派戴名世,結為文字友,幾年後選貢入太學,中年游歷全國,寫下不少作品,文稿現存《朱杜溪先生集》、《游歷記存》、《評點東萊博文》等。50多歲登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佩文韻府》和《淵鑒類涵》。1707年六月十九月病逝於京師。戴名世贊其「才氣橫絕一世,文章為百世之人」,時人每論及桐城文風,都說「朱書、方苞、戴名世」堪稱清代文壇上的三顆明星。
羅遵殿(1798?1860),字有光,號澹村,宿松縣隘口鄉羅家老屋人。自幼發憤好學,23歲即中舉人,後四年,入京應試,登進士,從此開始了仕宦生涯。起初,以知縣職發往直隸,19年補唐山知縣,20年調清苑知縣,在蒞任期間,廉勤公正,體恤民情,萬眾載道稱治。22年,擢為直隸州知州,後調人湖州府知府。道光27年,擢湖北安鄖荊道,前後凡三蒞任,達十載之多。咸豐九年四月,簡授福建巡撫後,八月至京,九月改調浙江巡撫,與守將和民團駐守杭城,後失陷殉職。歿後第二年,御賜碑文,追贈為右都御史銜,予謚壯節,賞騎都尉世職,其子忠祜,後為安陸知府。清國史管為壯節公立傳保存,並如祀京師,以彰其從容就義之節。
段光清(1798?1878),字明俊,號鏡湖,宿松縣仙田莊段家老屋人。少有大志,勤學好問,道光十五年舉於鄉,二十四年,又以大挑一等,用為知縣,發往浙江,歷任建德、慈溪、江山等縣知縣達八年之久,後任寧波府知府,補西防同知,盛譽播及各省。咸豐四年,升為杭嘉湖兵備道,調補寧紹台兵備道。咸豐八年,升浙江按察使,晉封吏部左侍郎、光祿大夫(一品)。同治四年,復任杭嘉湖兵備道,至時銳意興修,使此處居民世受其澤。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宿鬆鬆塘庄人。因其父經商湖北,遂入籍湖北黃陂縣,黎十四歲隨父移家北上,寓居天津。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1884編入北洋水師。1895年應兩江總督張之洞電召赴寧,曾三赴日本考察軍事、政治,頗受器重。1906年擢升暫編陸二十一軍統領。武昌起義時,他出任革命軍湖北軍政府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當選為副總統。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黎元洪極為反感,被封為武義親王,未受。袁世凱死後,繼任總統。後段祺瑞利用張勛將黎驅走,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1922年,他在直系軍閥支持下復任總統,後被直系軍閥驅逐。晚年投資實業,逝於天津。
徐文藻(1905~1928),名長良,生於宿松縣佐壩鄉松梅嶺一個地主家庭。幼念私塾,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考入湖北法政專科學校。北伐軍進攻武漢,他受黨組織派遣回到宿松開展地下斗爭,宣傳三民主義和馬列主義,建立秘密活動中心,培養發展黨員。1927年1月,由中共黃梅縣第三區區委書記李實秋主持,在縣城天主堂建立了由4名黨員組成的第一個中共宿松支部,徐文藻任書記。受革命聲勢震撼,縣公署抓獲徐文藻,後被保釋。出獄後成立了國民黨宿松縣左派縣黨部籌備委員會和北伐向導隊、後援會,徐文藻任常委主持全面工作。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徐文藻領導中共宿松支部和縣黨部與國民黨右派勢力針鋒相對進行斗爭,開展轟轟烈烈的討蔣活動。5月28日凌晨,安徽省政務委員會派團長吳振東率一連兵力突襲宿松縣城,徐文藻與共產黨員鍾國漢、何瀛、尤振球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堅定對付敵人拷問,寫密信指示如何堅持斗爭。次日下午,年僅23歲的徐文藻與鍾國漢,在縣城老廳凜然就義。
黎光祖(1915?2006),宿松縣五里鄉牌樓村人,安徽省著名紅軍書法家。1935年,黎結束私塾學習到南京謀業,尋機就讀安徽公學,萌發報國志向;次年北上京都,參加清華大學校內讀書活動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1937年,他奔赴山西太原,考入抗日軍政訓練班。全國抗戰爆發,他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開辟太岳抗日根據地時,他走村串戶,寫標語、畫漫畫,動員群眾抗日。爾後,相繼刻寫油印《行軍日報》、《野火報》。抗戰勝利後,主編《前進》報。1958年轉業,任安徽省新聞圖片社社長。黎自幼聰敏好學,喜詩文,酷愛書法,博採眾長,獨具風格。曾在黃山桃花溪旁創立「黃山畫店」,在合肥創辦黃山書畫院。其書法作品多次在京、滬、廬等地展出,出版《黎光祖離休書課》、《采熔軒書法集》及《黃山百詠》和《離休呤》詩集。黎光祖離休後仍任天下名人交流研究會顧問,中國王羲之研究會顧問、中國洞庭書畫院高級書畫師、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中華詩詞學會的會員、安徽老年書畫聯誼會、太白書畫院的顧問;安徽書協名譽理事,黃山書畫院名譽院長、安徽省松園竹雨藝術家學社社長。
李實秋1923年考入宿松縣第二高等小學。1925年在黃花鎮陳道士灣以教私塾為名,從事革命活動。同年加入中國-黨。6月,任四區(獨山)區委書記。建立了獨山、潘鋪、宿松等地黨的支部;積極組織獨山、上沿、下新等地農民協會。1927年1月,調縣農協會任組織部長。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以後,轉入地下斗爭。1928年1月,轉移到安徽省望江縣,與當地黨的組織接上關系,以當船工為名,繼續堅持地下斗爭。5月被捕,押回黃梅,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臨刑前揮筆自挽:「坐望江牢,戴九江鐐,歸到黃梅終一死;國民黨壞,-黨好,奉行赤化祝千秋。」橫額:「痛哉快哉!」還寫了「中國-黨黨員李實秋之墓」的碑題。在「農民兄弟組織起來!」「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聲中從容就義。
劉奇葆,安徽宿松人,1953年1月生,1968--1972年 安徽省宿松縣洲頭鄉金壩村劉屋生產隊指導員,金壩村黨支部委員、團支部書記,1972--1974年 安徽師范大學歷史系學習,1974--1977年 安徽省委宣傳部理論研究室工作,1977--1980年 安徽省委辦公廳秘書處秘書,1980--1982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1982--1983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1983--1985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其間:1984--1985年掛職任宿州市委副書記、市長),1985--1993年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兼機關黨委書記(其間:1991--1993年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1993--1994年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1994--1997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1997--2000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2000--2006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黨委黨校校長,2006-- 2007年12月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自治區黨委黨校校長。2007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12月28日辭去廣西壯族自治區十屆人大常委會主任職務。2008年1月在四川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選舉為四川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是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七屆中央委員,2006年10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補選為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葉尚志 男,1919年9月出生,安徽宿松人壩頭人,中共黨員。上海市委組織部原副部長。建國前從事軍事、政治和幹部教育工作。建國後長期從事統戰、民族、教育、組織等領導工作。是上海市副市級離休幹部。現任中國人才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統戰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上海行知教育促進會名譽理事長、上海安徽經濟文化技術促進會會長、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特邀顧問、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名譽教授等。近著《靜悟遐思錄》《世紀留筆》姐妹篇文集兩本和《葉尚志詩書畫集》。
Ⅳ 宿松縣洲頭鄉有沒有快遞公司
申通圓通可以到,不過只派送到鄉鎮,村子裡不派送。如果寄快遞的話,建議可以到縣城裡找中通匯通寄快遞,便宜點。如果是想承包的話,建議打消,宿松縣沒多少業務的。
Ⅵ 宿松縣洲頭鄉有沒有一個叫徐葉松的人在那兒上班
宿松縣洲頭鄉
有叫徐葉松的人
但他具體在哪裡上班不清楚!
你可以問問他的親人
Ⅶ 安徽省宿松縣洲頭鄉有袁燈村嗎
我是宿松人,洲頭鄉轄洲頭村、羅渡村、西口村、小瓜村、金壩村、泗洲村、下夾村、壩頭村、官洲村、宗營村、烏池村等11個行政村。沒聽說有袁燈村。
Ⅷ 湖北黃石新下陸到安微省宿松縣洲頭鄉六號村怎麼走
大殺四方
Ⅸ 汪玥 安徽省宿松縣洲頭鄉人。。
馮飛來 安徽宿松洲頭鄉人 厚顏源無恥 寧波慈城娑羅禪寺 披著和尚袈裟 冒、騙、許以早年出家做和尚及無妻無兒女 在寺內以做事強奸女性 騙錢騙情 便做
和尚便做騙子、流氓、鴨子老婆羅向紅 女兒馮小慶 兒子馮坤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