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改革開放新農村的變化
我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並不能從根本是那個解決三農問題,農村的貧窮面貌不會因此而改變,重要的是從體制上改革
農民必須有自己利益訴求的獨立的團體,試想諾大的中國,八九億的農民連一個全國范圍內的農會都沒有,工人都有一個象徵性的工會,農民卻連這種象徵性的都沒有,連這點都做不到,還談什麼新農村
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令國人振奮,三農學界振奮。在很短的時間內,國內學界與政策部門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表了很多觀點。我們長期從事農村調查和中國現代化研究,在學習和體會中央領導人講話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過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與當前國內主流看法有所差異的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意見,特寫作本篇報告。
總的來講,當前國內學界及政策部門偏重從技術、策略層面討論新農村建設,忽視了中國有9億農民,及農村構成中國現代化戰略基礎這一事實。我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就是要打造中國現代化的農村戰略基礎,就是要在當前既有城鄉二元結構的基礎上,建造一個農民可以進城,又可以返鄉,可以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良性機制,從而在時間和空間上為中國現代化贏得更大的迴旋餘地。
一、觀點綜述
1、當前學界及政策部門發表了大量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章和談話,就方向性的觀點來看,主要有以下三種代表性的意見:
2、一是以林毅夫為代表的「拉動內需」說。
這種觀點認為,從短期來看,通過國家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拉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就業和收入,同時又可以拉動內需,消化國內製造業尤其是彩電、冰箱、洗衣機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防止經濟緊縮,從而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從長期來看,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問題,必須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入城市。為了解決進城農民的就業問題,必須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揮中國勞動力廉價的比較優勢。
3、二是以溫鐵軍為代表的「農民合作」說。
這種觀點認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是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農民只有組織起來,才能有效應對市場和國家。更重要的是,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農村人口都會十分地龐大,不僅農民缺少轉移進入城市的就業機會,而且那些已經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因收入太低,而無法在城市完成勞動力的再生產。在將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必須立足現有城鄉二元結構,來解決保持農村穩定和改善農民生活的問題。
4、三是政策部門的觀點。
相對來說,政策部門較為務實。例如,陳錫文認為,新農村建設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新農村建設要堅持發展農村生產力,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經濟不發展,農民收入不提高,新農村建設搞不下去。(2)新農村建設要加快完善農村經濟社會管理體制,鄉鎮機構設置、職能設置必須與農民要求和承受能力相適應。(3)通過城鄉統籌解決農民最無奈、最無法解決的問題。(4)要建設一個好的農村環境。陳錫文認為,衡量新農村建設好壞有三個標准,一是經濟上要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政治上要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二是要依法辦事,建立法治政府;三是農業的穩定發展和農民的持續增收。從落腳點上看,陳錫文關注的焦點問題依然是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1[1]
中央政策研究室鄭新立則更加註重村莊建設,他在「借鑒韓國『新村運動』經驗,加快我國新農村建設」一文中認為,當前和今後的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包括三類:一是農村區域性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該類項目覆蓋鄉鎮和有一定規模的中心村,與城市基礎設施共同構成比較完整的國家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網路。二是直接面向村莊的公益類建設項目,如村莊整治規劃,村莊道路,供水設施,村莊排水溝,公用水塘建設,公共廁所,村容村貌,垃圾場,村民活動室等等。三是農戶自主參與、農民直接受益的項目2[2]。
5、以上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觀點各有側重,相互補充。其中林毅夫將新農村建設與中國整體經濟發展周期聯系在一起,事實上是將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當前中國經濟緊縮的權益之計,側重在其投資拉動的方面。溫鐵軍注重從農村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地位來討論農村建設,尤其注重農民合作的問題。陳錫文注重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的增收,而鄭新立注重村莊基礎設施的建設。總的來說,當前學界及政策部門的主流意見是將新農村建設定位在技術層面,較少從戰略層面考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6、我們認為,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遠較當前學界及政策部門主流認識為深的深意,其核心就是,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其中9億在農村)、有5000年文明、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城市化和市場化並不能在短期內解決中國9億農民的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通過各種辦法來形成一個穩定的農村,從而使農村和9億農民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和蓄水池。尤其在當前中國現代化進入高風險時期,通過各種可能的辦法,保持農村的穩定和農民的滿意,將成為決定中國現代化成敗的一個關鍵性工作。
二、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目標
1、如果聯繫到中國大部分人口住在農村,且進城務工經商的大部分農村戶籍人口事實上不能在城市安居樂業和完成勞動力再生產的現實,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顯然不能只是權益之計,而應該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目標。實現這個戰略目標的要點是,在中國快速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讓佔中國人口多數的農民分享到現代化的好處,從而讓農民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讓農民能夠安居樂業。
2、具體來說,據2004年全國人口統計,中國有58.20%的人口住在農村,70.8%的人口為農村戶籍,其中有約1.66億農村戶籍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從事二、三產業。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真正能夠在城市安家立業的不超過30%,大部分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需要依託農村來完成勞動力的再生產:在農村生育子女,養育父母;自己年輕時到城市務工,年老時回農村養老。外出務工經商的收入,往往不足以養活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村戶籍人口在城市的家庭生活。這是由中國產業多處於高競爭性的國際產業分工的未端,因單純強調比較優勢造成產業利潤不足所產生的問題,是國家宏觀戰略中缺少戰略產業的惡果。
如果將不能在城市安居的進城務工經商農民算作農村人口(因為他們必須依託農村來完成勞動力再生產),則中國目前的農村人口約在8.8億左右。即使未來30年,農村人口每年減少1000萬,到2035年,中國還有5.8億人口要依託於農村完成勞動力的再生產。考慮到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到時的農村人口將超過7億。
3、當前中國的城市化道路有兩種不同的可選方案,可分別稱為「積極方案」和「穩健方案」。所謂積極方案,就是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尤其是通過戶籍政策和土地政策推動農村人口的快速城市化。其中學界部分人尤其主張給農民土地私有產權,通過出賣土地為農民獲得進城准備金,從而加快農民進城的速度。所謂穩健方案,就是在充分考慮城市就業吸納能力的基礎上,有序推進農村人口城市化。積極方案的後果是大量進城農民無法得到穩定的就業機會,從而在城市形成規模巨大的貧民窟。穩健方案則在承認目前城鄉二元結構現實的基礎上,在避免形成大規模城市貧民窟的前提下,推進農村人口的城市化。
積極方案較穩健方案可以有更快的城市化速度,不過,積極方案可能造成的高達數億人口的城市貧民窟,不僅會威脅城市本身的生活生產安全,可能在中國現代化的某些敏感時期成為巨大的威脅性力量。而且相對於當前中國絕大多數農民在農村的生活而言,城市貧民窟的生活質量差很多。溫鐵軍在考察30多個發展中國家後得出結論:「在城市,一旦形成大規模的貧民窟,那麼,正規的政府治理根本沒有辦法進去。那就是黑社會控制,黃、賭、毒泛濫,社會矛盾就會空前加劇,正常的法制社會就無法建立」。3[3]中國發展戰略中,不能、不應該、實際上也沒有選擇積極推進農村人口城市化的方案,表現在農村土地制度上,就是穩定家庭承包制度,表現在戰略設計上,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規劃的提出。
中國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發動機在城市,而中國發展的穩定器與蓄水池在農村。如何在承認城鄉二元結構現實的基礎上,以城鄉統籌為基礎,實現城鄉良性互動,從而打造中國現代化的基礎,應該是當前農村政策設計的焦點,也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方向。
4、決定農民能否進城的關鍵,是城市可以為農民提供多少就業機會及多少就業收入。在當前中國工業結構多處於高競爭性的加工製造業未端,從而利潤很少的情況下,農民進城務工收入不可能有大幅度提高。就業機會也不會因為農民進城多而增加更快。相反,遠遠超出城市就業機會的農村勞動力進城,會在農民工之間,農民工與城市籃領工人之間產生激烈競爭,結果是,農民工更加缺少與資本的談判能力,農民工被置於更加不利的地位。
城市務工的農民工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離開了農村就無法完成勞動力的再生產。他們將不得不住在城市貧民窟中,生活十分悲慘,也無法看到未來的希望,正如所有發展中國家貧民窟的情況一樣。
換句話說,積極鼓勵農民進城,除了看起來城市人口更多,城市化率更高以外,並不能因此增加城市的就業機會,也不能增加進城農民工的福利水平,還不能加快城市經濟增長的速度。相反,因為進城農民過多,勞動力競爭過於激烈,勞動者相對資本的談判能力下降,大量進城農民不得不住在城市貧民窟,成為城市巨大的不安全地帶。
5、如果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讓農民可以在農村安居樂業,則當城市經濟發展很快,就業吸納能力強,而且勞動報酬相對較高時,就會有更多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而當城市經濟發展較慢且收入較低,特別是出現大規模經濟下滑時,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可以回到農村生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就是要建設一個讓農民出得去、回得來的,可以容納9億農民在其中完成勞動力再生產,在其中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生活的社區共同體,從而使農村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
農村之所以可以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與當前中國農村的一些特點相關。擇要來說,農民在農村的生活費用較為便宜;人均一畝三分地,基本可以保證溫飽有餘的生活;在農村,農民勞動力可以與土地相結合,養花種草,種經濟作物及糧食作物;在村莊中,農民擁有良好的熟人關系;農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自己的村莊,也容易形成對未來生活的穩定預期。因此,只要讓農民可以固守村莊,則農村就可能成為一個農民出得去、回得來的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
隨著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進城農民在城市獲得安居的條件,和在城市完成勞動力再生產的機會。城市化速度逐漸加快,城市化率提高,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因此實現。
6、小結以上討論,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在城市,但依託農村生活的人口數量龐大。農村問題不解決,城市穩定就無法保證,中國現代化就會十分地危險。因此,新農村建設的戰略任務,就是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使農民安居樂業,至少可以溫飽有餘,有生存得下去的環境,從而使城鄉之間良性互動:在城市經濟發展,就業機會增多,務工經商收益增加的時候,農民可以進城務工經商;而當城市經濟不景氣,就業減少時,進城農民可以選擇回到農村。有了穩定的農村,中國現代化就有了迴旋餘地,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三、新農村建設的形勢分析
1、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形勢如何?怎樣才能保證農民自由流動於城鄉?尤其是怎樣才能讓農民真正分享到中國現代化的好處而不是其壞處?
從長遠來看,農民收入增長的空間十分有限。農民增收有兩個基本途徑,一是務農,二是務工經商。從務農方面來看,在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的情況下,由占人口多數的農民搞飯吃,是不可能有增收空間的。從務工經商來看,最近十多年,進城務工經商農民的報酬基本沒有變化,增收只能來自更多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在就業機會不可能快速增加的情況下,進城農民越多,勞動之間的就業競爭就越激烈,勞動力價格就越低。因此,從長遠來說,農民收入增長的速度,將長期慢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
從長遠來看,農民支出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廣告、時尚通過各種媒體傳播,構造了「有錢就有一切」的價值觀,傳統的往往也是正當的節儉價值觀被消費主義文化所侵噬。在收入不能快速增長而支出壓力快速增長時,農民應對壓力的一種辦法就是在形式上攀比消費,這也是為什麼有農民購買洗衣機卻裝著稻穀的原因,也是農民不是從實用的角度而是從攀比的角度建房的原因。雖然市場經濟必然以刺激消費來拉動內需,但在農民增收困難的情況下,任由市場來刺激調動農民的消費慾望,事實上只是增加了農民對自己處境的不滿和他們的自我邊緣化,其後果是支出增加的壓力大於收入增長的速度,從而使農民強烈感到(注意是感到而非真正)經濟上的貧困。
2、也正是因此,中央提出節約型社會,就尤其適合當前中國大部分農村的實際。有經濟學家說,節約型社會是指生產環節的節約,而不是消費環節的節約。消費環節不僅不應該節約,也不能節約。這種說法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富人經濟學,不僅會誤導中央的意圖,而且尤其脫離中國大多數農村的實際。
3、從村莊生活的角度看,農民的村莊生活是祖祖輩輩以來的生活,他們生活在村莊的歷史中,生活因此是有意義的。農民的村莊生活,是一群祖祖輩輩共同生活於同一塊土地上的人的生活,人與人之間有著復雜的聯系,有著親情與鄉情,正是在親情和鄉情網路的支持下面,農民可以應對生產生活中暫時的難題,可以築起對未來的信心,可以找到除經濟以外的人生幸福與價值源泉。而市場經濟的侵入,現代傳媒的切割,農民的流動等等,都構成對村莊原有生活的挑戰,並破壞了農民的穩定感與對未來的長遠預期。
依託於村莊生活的農民,不只是在村莊有一棟住房和一小塊土地,而且在這塊土地上,有著祖祖輩輩的歷史和熟人社會的聯系。而且,只要農民願意,他們可以在自己小塊土地上勞作,將體力與土地結合起來,解決溫飽問題。他們有住房,有歷史感,有熟人聯系,有體力可以使用,有感情可以滿足,有溫飽可以解決。他們至少可以保持「溫飽有餘、小康不足」的生活。
有了穩定的土地,農民可以進城務工經商,成功者可以移入城市居住。但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大部分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都很難真正在城市安家立業,因此,讓那些進城農民在務工經商不特別成功時可以選擇返回村莊,且可以過一種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就可以安撫中國快速現代化進程中的大多數農民,從而可能為中國現代化提供一個穩定的農村基礎。
4、農村再生產勞動力的成本很低,而可以生產出大量高素質的廉價勞動力。廉價而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
5、當前農村問題有兩大症結。第一個症結是,在當前格局下面,從長遠來看,9億農民快速增加收入的可能性並不存在,相反,因為消費主義文化在農村的廣泛深入傳播,農民面臨的消費壓力空前增長。當前農民的苦,不苦於溫飽沒有解決,而苦於難以應對消費主義的壓力。一方面是農民事實上沒有增收的空間,一方面又是消費主義越來越以收入作為評價人的價值和福利水平的唯一標准。第二個症結是,農民的福利(不只是經濟收入,而且包括人生價值,社會關系,穩定感,生活環境等)與村莊關系極其密切,良好且穩定的村莊環境,包括其中的人際環境,是農民所追求的綜合目標,當前中國快速的現代化一方面在破壞農民從村莊中獲得的傳統福利,一方面又不能為農民提供以高消費為基礎的現代福利。
以上兩個症結也可以歸結為在中國農村人口眾多條件下實現快速現代化的兩個二律背反,造成這種二律背反的原因,則與唯以市場化和城市化來解決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思路有關。
解決這兩個二律背反的方法,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的實施。具體來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是肯定中國不能走一般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通過貧民窟來實現城市化的道路。中國的城市化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能任由農村衰敗,而要通過國家財政投資,阻止農村的衰敗,防止因為農村過快衰敗所可能引發的嚴重問題;二是認為在中國過剩勞動力極其龐大的情況下,不能僅僅指望通過市場經濟來解決農村問題,農村問題的解決(或更准確地說是緩解),要強調「社會主義」這個關鍵詞,要在包括增加農民收入在內的廣泛得多的方面增加農民的福利,包括提高農民主體性地位,改善農民的人際關系,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等等。
6、也正是因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不只是希望憑借城市化和市場化來解決中國9億農民的問題,就使國家有了比過去多得多的政策手段可以使用,有了多得多的政策想像力可以發揮。
7、按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思路,在農民增收困難的情況下,刺激消費,就是要讓農民本來不多的存款轉化為事實上對農民無用或用處不大的三大件(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因為消費增加,而收入不能同速增加,農民對經濟貧困的感受就尤其強烈。在整個中國外貿依存度極高,而產業利潤很低,城市增加就業空間不大的情況下,拉動農民內需,可能是製造了一個潘多拉盒子。
相反,主張在經濟收入以外增加農民福利,通過國家財政轉移支付提高農民的組織能力,改善農民的人居環境,人與人之間關系,發展農村文藝,等等,從而全方面提高農村的福利水平和滿意度,則是唯一可以選擇的道路。
兩種思路的根本差異在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城市化和市場化的關系。前者認為必須藉助城市化和市場化解決農村問題,而後者則認為僅靠城市化和市場化遠遠不夠,還要在社會主義這個關鍵詞上打更多主意。
四、立足農民福利進行新農村建設
1、緣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立足農村,從增加農民廣泛福利的角度來打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路。
從增加農民福利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可以從兩個方面做文章,一是提高農村公共品供給水平,從而減少農民的生產生活支出,降低農業風險,緩解農民支出的壓力;二是通過農村文化建設,為農民提供非物質方面的福利。無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離不開強有力的鄉村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
2、與農民增收難相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支出的壓力快速增長。一方面,消費文化刺激起農民的消費慾望,引起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以教育、醫療為大宗的現代服務,構成了農民巨大的支出壓力。農民面對一個高度市場化的社會,以前以勞動和實物完成的交換(比如換工等),現在不得不以現金來支付。市場經濟越發展,消費文化越深入,農民現金支付的壓力就越大。
農民的支出壓力不只是市場經濟所造成。以取消農業稅後的情況為例,取消農業稅,農民獲得了較大實惠,但同時,在有一些農村,隨著鄉村組織的退出,農民不得不個人面對生產生活中的公共事務,不得不通過打井來灌溉水稻作物。其後果就是農民雖然減少了每畝幾十元的稅費上繳任務,卻不得不增加每畝數百元的灌溉成本。
當前農民在生產生活中因為公共品供給不足,而不得不以私人品替代,從而造成生產生活中的高成本的情況,十分普遍和嚴重。農村稅費改革以後,中央補貼農民的思路恰又是直補到戶,不能解決農村公共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因此,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找到有效的供給公共品的辦法,來為農民提供廉價公共品,減少農民生產生活中的支出。
在農民增收空間有限,而支出壓力不斷加大時,為農民提供廉價的公共品,是減少農民支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董磊明稱之為「增收、減負」以外的第三條解決農民問題的「減支」思路4[4]。農村公共品指構成農民生產生活必不可少基礎的物品,可以諸如水、電、路、調解、民風、村容等等。也可以將村組幹部作為農村的公共品,因為村組幹部是農村熟人社會的一員,他們具有強有力的調解村莊糾紛,維系村莊團結的功能。
3、在農民增收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緩解中國三農問題的辦法,除以公共品建設來降低農民生產生活中的支出成本這一措施以外,更加根本的辦法則是要適應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會慢於國民經濟發展速度這一現實。也就是說,一方面農民收入不能快速增長,一方面國家必須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來讓9億農民感到滿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任務,是要建設一種"低消費、高福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活方式。
所謂「低消費」,就是講求節儉,鼓勵「新三年舊三年」,反對鋪張浪費,尤其反對以金錢來衡量人生價值的生活方式。所謂「高福利」,就是人們感到生活滿意,有意義,有體面和尊嚴的生活方式。「低消費、高福利」的典型,如讓村民的生活有根,對未來有預期。讓村莊有文化,有輿論,有道德壓力,有生活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就是將村莊建設成為一個文化生產場所,從而提高村民的福利感受。
4、舉個例個來說,溫鐵軍總結他所主持的鄉村建設經驗時認為「文化建設、收效最高」,我們自2002年以來,開始在湖北荊門和湖北洪湖四個村莊進行老年人協會建設,我們以每個老年人每天一角錢來計算投入給老年人協會的活動經費,結果,四個老年人協會都建設的十分之好。有了老年人協會,老年人就有了自己的家,老年人在老年人協會見面聊天,表演文藝節目等等。也因為有了老年人協會,老年人的生活有了意義,他們感到「心情舒暢了」,「時間過得快了」。僅僅為每個老年人每天投入一角錢,就可以讓老年人一天心情舒暢,老年人的心情舒暢,又給中青年人以未來的希望,這恐怕是全世界最有效益的投資,雖然不能被國民生產總值所統計,卻為農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5、站在農民的角度來看,構成農民福利和滿意度的,絕不只是收入的增加,而是與他們主體感受有關的各個方面,比如政治社會地位的感受、人際關系的改善、文化生活及其對生活價值的體認,等等,這些方面正是社會主義所具有的明顯優越性所在。通過村莊文化建設,發展諸如老年人協會等民間組織,就可能在只要國家較少投入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滿意度,並因此使農村成為農民出得去(進城),又回得來的場所,成為農民可以過上溫飽有餘,閑暇有意義,人際關系良好,未來預期明確的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此方面可以展開的內容很多,這也應該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方向。
㈡ 2020年鄉村修路修到我們村了但是還有幾百米沒到我家我應該怎麼做
2020年鄉村修路修到我們村了但是還有幾百米沒到我家我應該怎麼做?
這個要看是不是必須要做的,可以要求一下
㈢ 新農村建設可行性報告怎麼寫
元月18日至21日,我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進行了調研。採取參觀現場、個別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與當地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就新農村建設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探討。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當前基層幹部群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認識及心態 (一)總體認識。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後,立即引起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強烈反響。他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國家戰略轉軌,推動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歷史抉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轉軌變型的關鍵時期,黨中央高瞻遠矚,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以及少數國家因戰略調整滯後造成發展緩慢的慘痛教訓,適時地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這對於構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保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動我國向城鄉一體化的現代化目標邁進,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擴大內需,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現實需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一方面,我國工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已經步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日益增強;另一方面,近些年城鄉差距的拉大,已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障礙。同時,由於農村經濟發展十分緩慢、農村購買力不強,已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必然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我們的「三農」問題,從根本上打破長期存在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從根本上搞活農村市場,從而拉動經濟快速增長、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升華。其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好從理論和實踐上體現了兩者的本質要求。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從實踐上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方方面面,也體現了城鄉一體的長遠發展目標與近期目標的統一。新農村之「新」,正是體現在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上、體現在建設和諧社會目標上、體現在統籌城鄉發展格局上。總之,廣大農村基層幹部群眾認為,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完全符合農村實際,非常鼓舞人心。他們堅信,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農民致富、農業發展、農村進步的目標必將實現。 在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解上,基層幹部群眾普遍認為:這次與五十年代提出的「新農村」概念主要有三個不一樣:一是提出的背景不一樣。目前國家已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人均GDP過1000美元,總體上進入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歷史新階段。就仙桃市而言,2005年,全市總人口148萬,其中農業人口104萬,全市生產總值達153.02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達到38億元,農林牧漁總產值5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17億元,完全具備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物質基礎。二是內涵不一樣。這次的新農村建設內涵更豐富,內容更全面。五句話,20個字,緊扣科學發展觀的時代命題,包含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內容。三是目標和要求不一樣,這次的目標更明確、更具體。他們認為新農村建設主要體現「五新」上,即:產業發展要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水平要實現新提高、鄉風民俗要倡導新風尚、鄉村面貌要呈現新變化、鄉村治理要健全新機制。 (二)當前的心態。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後,基層幹部群眾是「既喜且憂」。基層幹部喜的是新農村建設使「三農」工作有了新抓手;憂的是縣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設資金難以落實,擔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同時擔心政績考核難以過關。基層群眾喜的是農民有了新盼頭,政府會有新舉措,農村會有新變化。沙嘴辦事處杜柳村村民王順軍喜笑顏開地對調研組人員說:新農村建設是「政府出力,群眾受益」。憂的是公益事業要自己掏腰包,農民負擔可能借機反彈。怕的是盲目鋪攤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債務。還有少數農民群眾則存在「急、怨、冷」的心態:一是「急」。期望值過高,恨不得馬上建成新農村,過上城市人的生活;二是「怨」。有的地方群眾看到電視上和周邊村莊發展建設得比自己村好,埋怨本村幹部爭取不到政策資金扶持,沒有找到致富門路;三是「冷」。有的村基礎條件較差,沒有致富門路,群眾對新農村建設漠不關心,冷眼相看。 http://..com/question/19236304.html?si=1
㈣ 新農村建設的標準是什麼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制建設,主要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同時大力做好法律宣傳工作,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
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農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的覺悟和能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體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法進行,因此把保障農民利益和維護農民權利的相關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
是依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盡管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作了許多規定,但是在具體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農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還多有不完善之處而仍需大力加強,所以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的法制教育與宣傳工作,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認知。
㈤ 安慶市首個美好鄉村建設,懷寧縣有那些村規劃建設
美麗的鄉村生來活
我最喜歡自做的事情就是抓住蟬,玩核桃。但我還是喜歡去捉知了。
盛夏,最好的捕蟬。在這個時候,奶奶的蟬蟬群後面的小樹林里,蟬「叫走了。似乎喊,真熱,真熱。在樹中,你可以找到好幾只。和小夥伴們每天下午把自製的小凈去捉知了該網路的凈是很特別的是一個長木條兩端。農村的樹長得很高,或捕捉不到樹木的高度蟬。我們很少有人分裂開始大規模的搜捕行動,不分性別,年齡的增長,一個不放的無情。
當一個人發現目標,把一個小夥伴打招呼。小夥伴仔細一點小高架網路覆蓋蟬,蟬撲糾結凈,迅速降低高度,凈,直到你可以用手摸,所以,1,孩子很快把他的手到去捉知了。我們使用字元串進行糾纏的蟬的頭拉讓它飛。然後繼續去尋找,我們玩在一起,最後一個人拉一場比賽,以看到誰的飛行速度最快的。累了,我們休息躺在一個柔軟舒適的綠色草地上,看著藍藍的天空,通過在葉片上的孔的太陽,照在我們的臉上,那個時候真的很漂亮。「
農村生活真的很精彩!快樂的笑聲,聲音回盪在耳邊,深綠色的樹林也被美麗的鄉村生活真實的人們懷舊的前面。
㈥ 新農村建設給農村帶來什麼影響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實踐與啟示
荊州市史志辦公室 鍾 鼎
2008年4月,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在洪湖調研時,提出建立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構想。這一構想符合湖北省現階段新農村建設正由點到線、到面發展的實際,一經提出,便迅速得到省委、省政府和試驗區幹部群眾積極響應,並以超乎尋常的節奏和效率實施、推進。目前,仙洪區作為全國第一個跨區域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成為湖北省「帶、圈、區」區域發展戰略的新亮點,吸引了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比較系統地總結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一年來的實踐經驗,會給我們帶來有益的啟示。這些經驗和啟示,對於加深理解中央關於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偉大戰略部署,指導和推動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工作,並進而指導和推動面上的新農村建設,也許會有所幫助。由於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本身還處於發展階段,他們的作法和經驗還有待完善,加之作者的實際工作經驗不夠豐富,理論水平較低,因此本文所說的啟示,也許難以觸及關鍵。如果本文的出現,能夠引起理論界對仙洪新農村試驗區更多的關注,目標就達到了一大半。
一、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建立及其實踐
2008年4月10日,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在洪湖市曹市鎮調研時,深深被一個叫「錦綉梅園」的項目區所吸引。
「錦綉梅園」當時是洪湖市血防「整縣推進」綜合治理項目區。曹市鎮地處洪湖市東荊河水網上游,是遠近有名的「水袋子」、「血吸蟲窩子」。按照血防流域治理的思路,2007年3月,洪湖市決定首期對曹市施港河兩岸的天井、梅橋等6個村連片治理,項目以兩村諧音命名「錦綉梅園」。在一年多時間里,洪湖市、曹市鎮整合農業、水利、衛生、林業、畜牧、農機、土地、交通、財政等9部門血防項目資金,捆綁投入項目區,修路、清渠、改水、改廁、建泵站、修沉螺池、造林綠化,綜合治理,整體推進,一改過去資金分散使用、互不配套、效率低下的「老毛病」,效果明顯,項目區煥然一新。
羅清泉實地察看「錦綉梅園」的建設進展情況,詳細了解項目建設情況,進村入戶聽取村民反映,並就一系列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當天晚上,他集中應召而來至的部分省直部門「一把手」開會,提出在仙洪一帶連片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想法。
經過充分醞釀、討論,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決策部署。2008年4月28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發出通知,決定在仙桃至洪湖周邊地區建立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成立以省委書記羅清泉為組長的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領導小組。
試驗區橫空出世,看似妙手偶得,其實不然。
2005 年10月8日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隨後制定的 「十一五」規劃,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描繪了新農村的美好藍圖。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根據中央的部署,湖北省委、省政府於2006年選擇100個重點鎮和1000個村開展新農村建設「百鎮千村」試點,取得明顯成績,示範鎮、村在荊楚大地不斷涌現,為新農村建設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是,因為示範鎮、村塊頭小,影響力、說服力、輻射力都不夠,更不能破解宏觀層面體制機制難題。因此,連片推進勢在必行。江漢平原腹地人口密集、人均資源少、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產業化程度低,群眾迫切需要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近年來,黨的惠農政策使農民普遍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他們具備了一定的投入能力,要求黨和政府把大家組織起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願望更加迫切。
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立仙洪試驗區的戰略部署,目的是選擇洪湖周邊這樣一個跨區域、大范圍、經濟發展相對比較困難、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區,採取整合資源、整體推進、改革創新、試驗示範的方式,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新途徑和新辦法,創造出可看、可學、可用的經驗,進而推動全省新農村建設。建立這樣一個跨區域的、較大范圍的、綜合性的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此舉在全國尚屬首創。
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把仙洪試驗區建設成湖北省深化農村改革的試驗區、發展現代農業的示範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先行區,實現試驗區「三年取得明顯變化,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強度推進。
2008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印發了《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綱要》。《實施綱要》規定,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包括地處洪湖周邊的仙桃市、洪湖市、監利縣所屬14個鄉鎮(辦事處、管理區、工業園區)、407個村,試驗區內共有19.78萬戶、75.45萬人,66.48萬畝耕地以及31.99萬畝養殖水面。2009年5月,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范圍擴大到23個鄉鎮。
隨後,仙桃、洪湖、監利三市縣片區的總體規劃實施綱要,14個鄉鎮的新農村建設總體布局和發展規劃,407個村的村級發展規劃,省直有關單位支持仙洪試驗區新農村建設的專項規劃、工作方案以及《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方案》,次第出爐。四個層面的規劃,構成了指導試驗區建設和發展的全方位、多層次、較完備的規劃體系。
為了有效工作,湖北省成立了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領導小組,建立了省直單位對口聯系工作制度和督辦檢查制度。從2008年8月份起,省委、省政府一個月召開一次現場會議,一個階段一個主題,一個主管部門負責一個專項規劃的實施,確保了試驗區各項建設健康有序推進。試驗區的仙桃市、洪湖市和監利縣,省直有關部門精心組織,密切配合,廣大幹部群眾、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現代農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村莊環境整治、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等各項工作,全面展開,有序推進。
從動議起步、制定規劃到組織推動、項目實施,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在經濟發展、基礎建設、社會進步等六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重要的變化,是農業農村經濟加快發展,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試驗區優質水稻、油菜和水產等農業板塊建設快速推進,畜禽規模養殖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投入9000多萬元實施農業板塊建設項目37個,建設優質稻基地52萬畝,優質油菜基地28.3萬畝,新開發水產板塊14.3萬畝。2008年,試驗區糧食總產達48.30萬噸,水產品總量19.43萬噸,油料總產4.84萬噸,均大幅增長。試驗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的絕對額和增長幅度,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明顯的變化,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一年來,交通建設投資3.2億元,對仙洪公路和峰觀公路主幹線進行了全面大修或改造,修建或改造縣鄉公路42公里,新修連村公路168公里。水利建設投資1.5億元,疏挖渠道56條,總長124.2公里。高產農田建設投資4.5億元,實施土地整理項目12個,總面積30.6萬畝。電力建設投資1800萬元,完成了104個村的電網建設勘測與設計,啟動了一期電力配套項目。試驗區基礎設施大為改善,農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深刻的變化,是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民生問題得到較大改善。農村義務教育新機制政策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共安排試驗區新機制經費2.4億元。共完成血防查病17萬人,治病化療1萬餘人。解決了20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補助資金188萬元用於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新增農村低保計劃7153人、達到2萬人,安排農村低保資金980萬元。完成42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並投入資金747萬元。投入近1億元用於電話及互聯網進村入戶、無線覆蓋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直觀的變化,是村莊建設步伐加快,村容村貌明顯改觀。從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入手,以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水為主要內容的「一建三改」,推進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等建設。先期啟動了100個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目前正在推進實施一批環境建設重點項目。投入1000餘萬元,實施「清水養殖」和農村污水處理工程。通過整治,過去的「臟亂差」「舊貌」換「新顏」,有效推動了村容整潔和鄉風文明建設。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關鍵的變化,是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取得突破,農村發展活力明顯增強。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是試驗區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經過一年建設,建立新農村建設長效投入機制、加強項目資金整合、推進土地經營制度創新、建立公共設施建設投入與管護機制、建立農村公益性事業「以錢養事」新機制、完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以及建立村莊建設與環境整治長效機制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創造了很好的經驗。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最深遠的變化,是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進一步完善,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通過大力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腐敗風險防控體系等建設,各級黨組織戰鬥力明顯增強,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在推進試驗區各項建設中,黨員幹部帶頭參與,真抓實干,得到了試驗區老百姓的歡迎。
2008年,試驗區洪湖片10個鄉鎮實現生產總值41.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28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6%和20.3%,高於洪湖市平均水平;仙桃片兩個鄉鎮(園區)完成工農業總產值4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75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1%和13.8%,高於仙桃市平均水平;監利片兩個鄉鎮實現生產總值5.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80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億元和790元,高於監利縣平均水平。
二、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啟示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給予我們的啟示,首先是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湖北省制定的《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綱要》提出,試驗區建設要全面貫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字」總體方針,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堅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發展現代農業和改善民生為重點,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環境整治與村鎮建設為抓手,以基層黨的建設為保障,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促進試驗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農村面貌發生較大變化,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推進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累經驗、探索新路。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給予我們的另一啟示,是以科學規劃為龍頭。鄉村建設規劃的實施是一項長期任務,既要著眼於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願,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堅持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則,又要便於農民生產生活,體現地方特色。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要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仙洪試驗區啟動伊始,從湖北省到仙桃市、洪湖市、監利縣都徹底摒棄了「一哄而上、邊想邊干」的做法,嚴格做到「規劃在先,想好再干」。湖北省制定的《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綱要》,洪湖、仙桃、監利在省直部門指導下,依據總體規劃制訂了各自片區發展規劃。2008年8月,省直相關部門依據總體規劃又分別制訂了交通發展、國土整治、衛生事業、水利發展、現代農業發展、村鎮建設、林業發展七個專項規劃。試驗區14個鄉鎮的新農村建設總體布局和發展規劃,407個村的村級發展規劃,以及《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方案》,陸續出爐,從四個層面構成了指導試驗區建設和發展的全方位、多層次、較完備的規劃體系。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全方位、多層次、較完備的規劃體系,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工作才能分清輕重緩急,分步實施,扎實推進。洪湖市委書記幸敬華說,「一個好戰略加上分門別類的好規劃,推動試驗區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今後會發展得更好、更快。」
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創新方式方法,創新體制機制。這是仙洪試驗區的靈魂所在,也是仙洪試驗區的獨特所在。
一是創新戰略舉措——— 跨區域、大面積、綜合性創辦試驗區。
湖北省委、省政府認真研究新農村建設以來「百鎮千村」辦點試驗的做法,認為「點狀」試驗確實起了一些作用,但有限、並有些制約:星星點點,不利於大范圍解決水田路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不利於大面積發展現代農業,不利於大規模以點帶面、以城帶鄉建設新農村。決定統籌謀劃,在建立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和發展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層面上,跨區域、大范圍地開展新農村建設創新試驗:改點狀試驗為塊狀試驗,改單方面試驗為全面綜合配套試驗。堅持一個中心———以農民增收為中心;兩個重點———發展現代農業、改善民生;四大抓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環境整治與村鎮建設;多個探索———土地流轉制度、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投融資體制、農民組織化等等。試驗區把目標定位在「三區」上:把仙洪地區建設成為深化農村改革的試驗區、發展現代農業的示範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先行區。 借用湖北省委副秘書長、省農辦主任劉田喜的話說,「建立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是湖北創新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
二是創新發展方式——— 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龍頭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仙洪地區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是基礎設施薄弱,試驗區建設將修路修橋修渠修涵閘修泵站作為「開篇之作」。1000多平方公里的試驗區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遍地開花。疏挖清淤主要河渠60多條,總長200公里,重點河段以混凝土護坡。土地整理項目每畝投入1500元。毛市鎮土地整理項目完成後,新增耕地1200多畝。湖北省准備用3年時間對試驗區所有耕地全部整理一遍。試驗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要求為「五化」,即公路水泥化、灌溉渠網化、產業板塊化、農業機械化和城鄉一體化,具體指標為:公路硬化率達到98%以上;農田灌溉暢通率達到90%以上;建設高標准農田30萬畝;產業板塊達到100萬畝;農業機械化逐步實現「無耕牛鄉鎮」和「無耕牛縣市」;人口布局達到縣城人口佔1/3,中心鎮人口佔1/3,農村人口佔1/3。
試驗區把發展優質產業和壯大龍頭企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頭戲。仙桃市張溝鎮等多個鄉鎮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建立了以網箱養鱔和特色水產為主導產業的規模化水產養殖基地,做大做強了水產板塊。監利縣福娃集團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在周邊農村建立原料生產基地,簽訂合同,定向生產,並且在技術指導、生資供應、收購定價等方面對農民給予扶持,農民得實惠,企業得發展。2008年「福娃雪餅」銷售收入5億元,「福娃大米」銷售收入5億元,利稅1億多元,安排農民工就業1800人。
三是創新投入機制——— 政府引導、多元投入、整合資金、集中建設。
仙洪試驗區採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群眾參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辦法,初步建立多元化的新農村建設長效投入機制。
政府的引導很重要。試驗區的辦法是民辦公助、以獎代補、籌補結合。以獎代補被廣泛應用於通村公路修建、一建三改、門前曬場鋪建、房屋立面改造和農村文化中心戶建設等方面。仙桃工業園按照每戶獎勵2500元的標准,發動80戶村民投資140多萬元進行立面改造,戶平投資1.75萬元。毛市鎮將「一建三改」、門前曬場、路燈、綠化等項目列入獎補范圍,對按要求實施了「一建三改」的農戶每戶獎補5000元,其中10戶相連的另獎每戶200元;門前硬化10戶以上相連的每平方米獎補10元;路燈每盞獎補400元;綠化每株樹獎補20元。一年來,四項累計吸引農民投入資金1607萬元,占總投入的61.9%。
市場運作更有魅力。試驗區「市場引資」模式有上十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林水結合模式」,即政府將河道、溝渠兩邊宜林堤坡使用權承包或租賃給民營業主或造林公司植樹,由民營業主或造林公司按照統一規劃疏洗河道溝渠和整治河兩岸環境。2008年,監利縣實施「林水結合」模式,吸納社會投資達到1.5億元。洪湖市實施「林水結合」模式,吸納社會投資過億元,疏挖擴洗溝渠450公里,植樹200萬株。仙桃市實施「林水結合」模式,吸納社會投入8000萬元,新栽苗木450萬株。目前,林水結合已衍生出林路結合、林灘結合、林灣結合等多種模式。
企業與部門支持。湖北洪湖浪米業有限公司通過「訂單農業」,每年收購周邊農民的常規稻、優質稻2000萬公斤,加工油料2000多萬公斤。德炎水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水產品5萬噸,銷售收入達2億元。企業幫扶型。毛市鎮組織鎮直部門對口幫扶老河村、崔吳村貧困農民開展「一建三改」,每戶扶持資金2000多元,共提供幫扶資金20多萬元。
整合項目資金和社會資金。錦綉梅園小區打破行政區劃,15個村連片治理,把血防綜合治理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集中9個部門的項目資金捆綁使用。洪湖市成立整合領導協調專班,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洪湖市政府將他們的作法歸納為8句話:「性質不變,渠道不亂,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全面建設,整體推進」。
四是創新土地經營——— 多種形式流轉,農民集體雙贏。
試驗區創新土地經營方式的作法兩種。一種是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實現耕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毛市鎮把零散耕地和養殖水面集中起來,打包出租給種養大戶或養殖公司,發展蟹蝦共生8000畝,稻蝦連作7000畝,網箱養黃鱔2000畝,珍珠養殖1000畝。承包養殖水面300畝以上的11戶,100畝以上的25戶,50畝以上的42戶。耕地流轉的結果是產業得發展,出讓戶得實惠,承包戶得大利,集體經濟得壯大,公益事業得促進。另一種是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入股、聯營。洪湖市柏枝村拿出20畝土地入股參加閩洪水產品市場建設,與外商實行對等分紅,村集體每年可分紅利30多萬元。
五是創新社會服務——— 打造綜合模式,培育市場主體。
湖北省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後,鄉鎮普遍建立「以錢養事」新機制,試驗區堅持鞏固和完善這種機制,構建新型農村公益事業服務體系,提高農村公益事業服務水平。仙桃市張溝鎮聯潭村加強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民政、計生、勞動、社保、招工、文化、體育、衛生、電信、商貿等十多個項目都集中在一起,縣鄉十幾個部門輪流在此值班服務,「一攬子」解決農民辦事難的問題。農民辦小事不出村,甚至在家裡用一個電話就可以「搞定」過去需要到縣城去辦的很多事。這種綜合服務體正在試驗區各村全面建立。
試驗區特別重視市場化服務主體的培育。洪湖市政府與市場結合,解決農村沼氣建設「三難」問題。發展養殖小區,低價出售雞糞、豬糞給農戶,政府給養殖小區一定的資金補助,化解原料籌措難題;建立機械服務隊,配套沼液吸取車,直接把沼液運到農戶田裡,化解出料換料難題;成立服務站,提供維修和技術服務,化解故障維修難題。
六是創新民主管理——— 百姓當家做主,干群關系融洽。
鄉村治理、民主管理是新農村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試驗區從一開始就把組織建設和紀律作風建設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省紀委、省監察廳研究制定了《關於建立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腐敗風險防控體系的意見》和試驗區建設項目及資金管理辦法、村務公開和民主監督辦法、便民服務體系建設和管理辦法以及農村基層幹部作風建設的意見等管理辦法和制度。省委組織部下發了《仙洪試驗區基層黨建工作指導意見》,舉辦了試驗區鄉村幹部示範培訓班,對試驗區218名鄉村幹部進行了集中培訓。省民政廳指導試驗區所有村完成了換屆選舉工作,使一大批思想好、作風正、有文化、帶頭致富能力強、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的村幹部進入村委會班子,提高了村民自治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省委宣傳文化部門建立農村文化建設、文明新村建設新機制,使農村文化、廣播電視、體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有一個運轉有序的載體。
基層黨組織建設在試驗區建設中得到加強。試驗區深入實施了「三級聯創活動」,普遍建立了「兩會一制」制度,健全和完善了縣、鄉、村三位一體的黨務、政務、村務公開制度,順利完成了村級組織換屆選舉,村「兩委」戰鬥力明顯增強。試驗區的所有村都完善了村級活動場所建設,黨員幹部在試驗區建設中走在最前面。
試驗區普遍推行洪湖市萬全鎮創造的 「五民工作法」: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籌、民事民建、民事民管。通村通組公路、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村莊環境整治等多項涉及到群眾生產生活的大事小事,都是由群眾做主解決。很多政府項目建設實施,也必須經「群眾做主」這環節。仙桃工業園鐵匠灣村群眾通過實行「五民工作法」,籌集7.5萬元,對通組連戶路進行整修,老百姓一家一戶要出上千元錢,沒有一戶出錢不積極,沒有一人做事發牢騷。
七是創新領導體制——— 黨政重視、部門配合、社會推動。
2008年4月28日,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委書記羅清泉任組長的仙洪試驗區領導小組,健全了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了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對口聯系試驗區鄉鎮的聯系制度,建立了省、市、縣(市)各級工作及建設項目定期報告和檢查督辦制度。2008年8月份以來,每月一次現場會,省委書記羅清泉都親自主持,省長李鴻忠多次出席並講話,省委常委張昌爾、李春明、湯濤和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的多位領導多次深入試驗區開展調查研究。
堅持上下配合、整體聯動是試驗區的重要領導特色。省直31個廳局派出工作隊進駐試驗區。試驗區14個鄉鎮都有兩個以上的省直單位對口聯系,許多單位還建立了常年工作專班。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省、市、縣直部門齊心協力,形成推進工作的強大行政力量,也形成了上下齊動的新農村建設局面。
除了用行政辦法和經濟辦法進行組織動員外,試驗區大量採用的是「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推進體制和機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艱巨繁重的長期任務,也是我國發展史上一件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情。全國的新農村建設,目前還處於試點階段,黨和政府還會有針對性地出台一些新的優惠政策,比如國土資源部2008年出台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管理辦法》。湖北省結合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實際,出台了相關的政策,這些政策的最後到位,必然會對試驗區的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建設,目前還處於蓬勃發展階段。在接下來的建設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新的經驗。我的這篇文章,是對仙洪新農村試驗區一年來建設實踐的並不全面的小結,以及在些基礎上進行的一些思考。不當之處,請專家學者指正。
2009年6月3日第二稿
㈦ 農村現在都不讓蓋房子了,那以後農民的房子建在哪裡
我們現在的農復村不允許建房制,這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國家現在還沒有出台禁止在農村建房的確實政策。
所以,我們農村現在都不讓蓋房子了,那以後農民的房子建在哪裡的問題很好說了,對納入城市規劃區或按規劃拆遷合並的村莊,不必再申請宅基地,統一分配房屋,讓老百姓沒有房子住。
㈧ 新農村建設應具備哪些條件以及申報手續有哪些
新農村建設應該具備的條件:
經濟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的富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政治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會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新世紀以來,新農村建設有了新的社會內容。其中「三農問題」反復被黨中央列為工作重點。2007年之後又先後出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免除農業稅」等社會熱點話題,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尋求新的問題切入點、新的解決方案是黨給我們交出的新的答卷。
法制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制建設,主要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同時大力做好法律宣傳工作,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農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的覺悟和能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體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法進行,因此把保障農民利益和維護農民權利的相關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是依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盡管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作了許多規定,但是在具體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農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還多有不完善之處而仍需大力加強,所以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的法制教育與宣傳工作,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認知。
申報手續:
沒有統一規定,因各地具體情況不同,應咨詢當地政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