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內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內涵

發布時間:2021-03-06 18:12:46

A.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工作內容有:(1)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2)加快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建設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4)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5)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6)培養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7)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8)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確保現代農業建設取得實效。概括來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B.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回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答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工作內容有:(1)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2)加快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建設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4)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5)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6)培養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7)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8)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確保現代農業建設取得實效。概括來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C. 怎樣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的內涵

黨中央多次來強調要把解決好「自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這五句話20個字,內涵豐富,不僅勾畫出了現代化農村的美好圖景,而且提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系統思路。

D.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版之重,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權義新農村的總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這五句話20個字,內涵豐富,不僅勾畫出了現代化農村的美好圖景,而且提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系統思路。

E.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內容

2007年《中共中抄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襲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工作內容有:(1)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2)加快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建設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4)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5)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6)培養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7)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8)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確保現代農業建設取得實效。概括來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F.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2007年《中共中央國來務院關於積極發展源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工作內容有:(1)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2)加快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建設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4)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5)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6)培養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7)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8)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確保現代農業建設取得實效。概括來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G.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與基本特徵是什麼A

第一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與基本特徵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後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分析了形勢與任務,系統回顧總結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明確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意義,提出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
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歷史背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不是最近提出來的,20世紀50年代就曾用過這一提法。改革開放以來,至少在1984年中央1號文件、1987年中央5號文件和1991年中央21號文件即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決定》中出現過這一提法。但這次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背景和含義與以前有很大不同。
「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要樹立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概念。要跳出「就三農抓三農」的傳統定勢,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把農業發展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大格局中,把農村進步放到整個社會的進步中,把農民增收放到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進而統籌規劃政策、公共資源、基礎設施及產業布局。
首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舉步維艱,農民收入增長困難重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任務艱巨,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如果這些問題和矛盾不根治、不解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就很難贏得主動,並容易出現波折。
其次,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第二、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達2.6萬億元,這對於建設新農村非常有利。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加大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力度,否則盡快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就會落空。
再次,鞏固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有利於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加快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不僅是廣大農民的迫切願望,是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而且是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挑戰和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繼續通過改革找出路、通過創新促發展,積極建立起既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又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體制機制,使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最後,緩解農村發展的資源、市場、體制三大制約,縮小日漸拉大的城鄉差距,可以加速實現共同富裕。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明顯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過去7年中減少了1億畝,人均下降到1.2畝,相當於世界平均值的1/3,而農村人口卻沒有減少多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57 ∶1擴大到3.23 ∶1,農村積累下來的種種矛盾已經向國民經濟發出了強烈的預警信號。因此,中央審時度勢地提出了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與基本特徵
所謂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以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為基礎,通過協調推進經濟與社會、文化、政治、環境和黨的建設,從而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新的農村社會狀態。首先,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一種新的農村社會狀態,這里的關鍵在於「新」。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要達到一個新狀態,實現經濟繁榮;農民生活水平要達到一個新狀態,實現生活富裕;農村環境要達到一個新狀態,實現村容整潔;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達到一個新狀態,實現鄉風文明和諧;農村社會管理要達到一個新狀態,實現管理民主。如何達到這種新的農村社會狀態,要以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為基礎,而農業與農村發展的途徑和手段是要通過協調推進經濟與社會、文化、政治、環境和黨的建設。在新農村之前加上社會主義,一是要強調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是在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進行的;二是指我國新農村的最終目標要實現共同富裕。
進一步分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體現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發展,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環境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統一的發展要求。這些建設內容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統一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和系統,是多元一體化的綜合建設和全面發展。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在科學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發展特徵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和戰略決策;是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擴大內需、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更是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必然選擇;是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共同富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3.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與時俱進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具有內涵與建設背景上的時代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雖然在戰略思想上與我們黨改革開放以來提出的農村改革發展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卻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科學發展觀在中國農村大地上的具體實踐;建設新農村的宏偉目標,集中代表了億萬農民群眾的強烈願望和根本利益,具有極大的動員性和鼓舞性,將高度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將指引億萬農民走上一條全面發展的幸福大道。
5.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動態的建設過程,具有時間上的長期性。一方面,農村落後是歷史形成的,徹底改變農村面貌,建成繁榮、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新農村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即使在實現了全面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之後,「三農」問題依然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必須堅持長期作戰的思想,堅持不懈地做好「三農」工作。

H.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與基本特徵是什麼

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社會主義」,一個是「新」。從「社會主義」這個關鍵詞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逐步縮小農村內部的貧富差距,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建設共同富裕的新農村;從「新」這個關鍵詞而言,其內涵非常豐富,如新的理念、新的設施、新的環境、新的房舍、新的公共服務、新的社會保障系統、新的社會風貌等等。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包括「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素質、塑造農村新風尚、建設和諧農村」,涉及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經濟上,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為支撐,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比較完善;農業科技水平、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顯著提高;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基本實現工業化;農村人口的比重大幅度降低;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就業比較充分;農戶家庭財產普遍增加,農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在政治上,在黨的領導下,農村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明顯進步,基層民主進一步擴大和健全,廣大農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村民自治更加完善,形成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干群關系密切,社會秩序良好,農民安居樂業。

第三,在文化上,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明顯加強,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農村教育事業有較大的發展,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教育體系,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農村衛生、文化等設施比較完備,農民享有較好的衛生保健和較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在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方面,表現為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人與自然更加和諧、更加相容。

閱讀全文

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內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