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農村規劃怎樣進行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農村發展的新階段,是實現我國城鄉一體化的必由之路。新農村建設要實現既定目標,就必須發動多方面的力量,採取綜合措施,從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科學的規劃,整體的協調,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 結合遠景設計研究院多年新農村規劃建設經驗,新農村規劃可按以下幾點進行:
1、先規劃後行動
新農村建設要求加強規劃管理,杜絕違規建設。只有進行合理的農村建設規劃,才能較好的控制農村的規模和發展方向,保證農村整潔、文明,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從實際情況出發,有的地方自然條件好,有的地方工業基礎好,有的地方交通便利,有的地方文化底蘊深,有的地方經濟比較發達,因此,要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的發展優勢,積極探索,確定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進行分類指導,動態管理。
3、利用自然人文資源,突出地域特色
根據村莊的整體風格、農民的生活習慣、傳統文化、地形、地貌特點,確定具體的布局形式和建築風格。利用能夠反映地域特色的地方材料,保存並維護村莊中具有一定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傳統建築。
⑵ 新農村建設規劃有哪些原則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基本途徑,是縮小城鄉差距、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要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明確任務、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強力推進,用科學規劃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用全新視角看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大決策,位列我國未來五年科學規劃的十大方略之首,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必須以全新的視角、系統的思維審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背景、新內涵和新特徵。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背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新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內涵。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這20字方針,既是我國新農村建設長期的奮斗目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各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為因果,主要包括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構築新設施、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等方面的豐富內涵。發展新產業,就是要打牢物質基礎,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著力點。建設新村鎮,就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農村的發展得到合理規劃。構築新設施,就是要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包括清潔安全飲水、道路交通、電力、信息網路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培育新農民,就是要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推進農村科技推廣和醫療衛生體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講文明」的新型農民。樹立新風尚,就是要加強和完善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倡導新風尚。我們必須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新」的內涵,切實做好「新」的文章。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特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具有五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時代特徵。這次新農村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三大理念引領下的創新,是新農村最富時代特色的標志。二是綜合特徵。新農村不僅僅局限於某個生產領域或者某個環節,而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綜合協調的發展。三是聯動特徵。新農村建設的含義和工作部署,是城鄉融為一體、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考慮的,而不是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業抓農業。四是漸進特徵。新農村的建設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的情況和狀況都不一樣,新農村建設必須通過科學制定規劃來推進永續實施,有效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連續性和持續性。五是動態特徵。新農村建設立意十分高遠、內容非常豐富,隨著時代的發展,還將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和新的內容,還要在實踐中不斷拓寬新的思路和新的眼界。 二、充分認識科學規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 科學規劃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任何重大建設事項的前提和基礎。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合理系統的規劃,農村的發展更離不開規劃的指導。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必須充分認識科學規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
麻煩採納,謝謝!
⑶ 2020到2025年新農村建設政策內容是什麼
一、是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支持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與銷區對接,向園區集中,推進加工技術創新、加工裝備創制。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園和技術集成基地。
二、是拓展鄉村特色產業。以拓展二三產業為重點發展全產業鏈,建設「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構建鄉村產業「圈」狀發展格局,培育知名品牌,深入推進產業扶貧。
三、是優化鄉村休閑旅遊業。聚焦重點區域,注重品質提升,突出特色化、差異化和多樣化發展,打造精品工程,建設休閑農業重點縣、美麗休閑鄉村和休閑農業園區,推介鄉村旅遊精品景點線路,提升服務水平。
四、是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擴大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提高服務水平,豐富生活性服務業內容,創新服務方式,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培育主體、擴大應用、改善環境。
五、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打造農業產業化升級版,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隊伍、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多元融合主體,發展多類型融合業態,建立健全融合機制。
六、是推進農村創新創業。培育返鄉、入鄉、在鄉創業主體,建設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孵化實訓基地等平台,強化創業指導,優化創業環境,培育鄉村企業家隊伍。
(3)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規劃擴展閱讀
《規劃》提出了鄉村產業發展目標:到2025年,鄉村產業體系健全完備,鄉村產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鄉村就業結構更加優化,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鄉村產業內生動力持續增強。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達到32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8:1,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
培育一批產值超百億元、千億元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鄉村休閑旅遊業年接待遊客人數超過40億人次,經營收入超過1.2萬億元。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農產品網路銷售額均達到1萬億元。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超過1500萬人。
⑷ 到2020年國家對農村發展規劃的目標是什麼
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是:
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4)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規劃擴展閱讀:
一、實現上述目標任務,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則:
1、必須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必須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必須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
二、認清形勢
1、農業現代化發展挑戰加大
「十三五」時期,農業現代化的內外部環境更加錯綜復雜。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背景下,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日益凸顯。
優質化、多樣化、專用化農產品發展相對滯後,大豆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玉米增產超過了需求增長,部分農產品庫存過多,確保供給總量與結構平衡的難度加大。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農業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日益凸顯。
2、農業現代化條件更加有利
展望「十三五」,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利條件不斷積蓄。發展共識更加凝聚。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成為全黨和全社會的共識,為開創工作新局面匯聚強大推動力。
外部拉動更加強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鄉共同發展新格局加快建立,為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提供強勁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