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農村建設論文(2000字)
網上很多啊
B. 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新農村建設在全國轟轟烈烈地搞了快兩年,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受到廣大人民的歡迎。但我們仍然看到一些基層政府不能理解新農村建設的真諦,把新農村建設當作搞形象工程,或多或少地違背中央政府的初衷,有的還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為此,本文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想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貫徹好「以人為本」原則,做到發展為了農民,發展依靠農民,發展成果惠及廣大農民。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以人為本」
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祉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宗旨所在,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必然要把「以人為本」作為黨的基本執政理念,即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把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建國後我國為實施國家工業化戰略而長期實行工農、城鄉二元政策和以農業哺育工業政策,而形成所謂的「三農」問題——農村、農業、農民問題。「三農」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它與城市、工業、城市市民相比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即農村是弱勢地域,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具體表現在: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滯後,城市面貌反差較大; 農業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低;農民經濟上收入水平低,政治上缺少相應的話語權,城鄉居民在經濟上收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差距在拉大......「三農」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著我國社會的安定團結與持續發展,制約著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近些年來,我黨十分重視化解「三農」問題,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形勢依然嚴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化解「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規劃:「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短短二十個字,卻關注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建設,滲透著「以人為本」,把實現農民群眾利益,增進農民群眾的福祉當作根本出發點的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的出路所在。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何貫徹「以人為本」
1.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第一要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旨在化解「三農」問題,「三農問題」又集中體現在農民的生活質量偏低問題。具體表現在:農民生存環境惡劣、負擔過重、收入水平低且門路窄、缺乏相應的政治地位、進城務工受到不公正對待等。因而,著力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與根本目的,也是貫徹「以人為本」原則的首要要求。正如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的指出:「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得到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那麼如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第一,要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公共財政向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讓公共財政涉及農民關注農業、交通、教育、衛生等領域。開展專項治理工作,重點整治涉農亂收費,「一事一議」不規范,村務財務混亂以及鄉村債務問題,建立和完善減輕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體制。同時,推進以農村稅費政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精簡機構與人員,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推進「省直管理縣」財政管理體制和「鄉財縣管公用」財政管理方式的政策。第二,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探索「工業反哺育農業,城市反哺育農村」的長效機制。堅持以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發展農業,全力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興辦符合產業政策和地方特色產品的鄉鎮企業,大力吸納農村富餘的勞動力。第三,改善農民的生存環境,加強對農村道路、通信、電網、供水、校舍、衛生所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同時本著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的原則對村容村貌進行改造,改變以前農民住宅與禽舍混雜的臟亂現象。做好農村醫療保障、養老保險等問題。第四,提高農民的政治地位。消除城鄉二元體制對農民的不平等待遇,逐步提升農民在各級人大中的代表地位,以提高農民的政治話語權利。目前,重點在於治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及拖欠問題,探索務工農民的工傷、醫療、養老保險問題,認真解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
2.樹立農民的主體地位,激發農民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決不能簡單地把農民當作被同情、關懷、救濟的對象。在新農村建設中落實以人為本,就是要確立農民的主體地位,使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依靠力量,從而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目前,我國農村幅員廣闊,農民和農村還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部分,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單靠政府的財政支持是遠遠不夠的,新農村建設只有化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激發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出他們的聰明才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鄧小平同志曾充分肯定我包括農民在內的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他說:「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在他看來,要解決農村農業問題,「主要還得從生產關繫上解決。這就是要調動人民的積極性。」
因此,新農村建設要突出農民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要把農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擁護不(下轉第30頁)
(上接第17頁)擁護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檢驗工作成敗的根本標誰。做到凡事都要和農民商量,廣泛徵求農民的意願,隨時接受農民的監督,而絕不能搞強迫命令、搞政治運動。同時要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善於總結推廣他們在實踐中創造的新經驗,要破除一切影響農民創業的陳規舊矩,革除一切農民創業的體制弊端營農民創業的寬松環境,充分下放農民權力,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務公開。總之,要使建設新農民的過程成為農民群眾參與發展、共享成果、實現價值的過程。
3.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我國尚有八億左右的農民,而且我國農民由於長期處於儒家文化熏陶之下,在歷史的最底層,導致他們屈從現實、保守懦弱、聽天由命,缺乏個性和開創精神,他們在社會發展中缺乏主動性,被動地聽從政權的調整,不懂得自己的權利,缺乏公民意識。這些缺乏至今仍在部分農民身上體現,它們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障礙。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難以轉移,固然有體制方
面的原因,但跟農民整體素質偏低、觀點落後不無關系。這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因而,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把農民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對新農村建設至關重要。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關系著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成敗。
提高農民素質的具體措施如下:第一,要大力改變農村教育落後的狀況,強化普及農村九年義務免費教育,確保每個農村小孩都接受基本的國民教育。同時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各種技能培訓,讓每位農民掌握至少一門生產技能與技巧,提高農民的發展致富能力,使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和骨幹力量。第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革除千萬年來遺留下來的封建迷信、家族觀念、不思進取、小富即安等落後觀念,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逐步形成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家庭和睦、鄰里相安、創業光榮等新文明新風尚。第三,加強農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化,提高村民民主自治的素質,實現由「村民」向「公民」轉變,由「法制」向「法治」的轉變。第四,培育各種農民組織,增強鄉村自我治理的能力。如成立由全體農民加盟由能人負責的現代農會,負責鄉村的生產與經營;成立老年人協會,為新農村出謀獻策,同時監督和制止農村發生的各種不良現象:成立婦女協會,負責農村孩童,特別是留守孩童的教育,以及家庭感情聯絡等問題。
C. 本地新農村建設典型論文 1000字
這樣的問題,最好自己用心,根據當地情況認真寫。
D. 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中央正確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積極推進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社會的發展能有目前這樣的好形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黨和政府在近幾年的宏觀調控中切實加強了農業和農村這個薄弱環節,扭轉了前幾年糧食生產滑坡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局面。這次宏觀調控的一大成果,就是把農業農村穩住了,從而穩定了市場,穩住了人心。
中國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事關全局,只有真正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農業和農村始終是難點和重點。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別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全面推進農村的發展。經過全黨全國的不懈努力,使農業生產力水平有一個較大的提高,使廣大農民的生活有比較明顯的改善,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切實加強,使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使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繼續推進。歸根到底,要切實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使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
以工帶農
從農業支持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從農村服務城市,到城市帶動農村。工與農、城和鄉,這兩大關系正在實現著從未有過的歷史性轉變。我們正在尋找破解「三農」難題的「金鑰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全面的目標,絕不單純是搞新村建設,必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進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必須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注重實效,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使新農村建設帶給農民實惠、受到農民擁護,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還處在爬坡階段,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會議根據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實際,強調要重點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一)把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入更多地轉向農村,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圍繞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三)穩步發展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四)堅持農村土地基本經營制度和嚴格控制建設佔地,確保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五)引導農民有序進城務工,公平對待農民工及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六)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從多方面加強農村公共服務。
目前中央關於農村工作的大政方針已經明確,政策措施陸續出台,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在於加強領導,統一思想,狠抓落實。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充分認識「三農」工作對全局的重大意義,切實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領導幹部要經常到農村做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真正掌握農村的真實情況,了解農民的願望和要求,認真研究制定和切實落實促進農村發展的具體措施。
跨越城鄉之間的鴻溝已經不是夢想
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要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加大工作力度。要穩定、完善、強化各項行之有效的惠農支農政策,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要繼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
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正在農村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要結合農村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教育,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主要問題,解決群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務求取得實效,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光榮而艱巨,任重而道遠。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堅定信心,以腳踏實地的態度,求真務實的作風,銳意創新的精神,縝密細致的工作,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而努力奮斗
E. 論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任務,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不但惠及億萬農民、而且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是我們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擔負和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對此應當有明確而又深刻的認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上來,上下一心、步調一致地為之努力奮斗。 農村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我國當前的一個基本國情。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只有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如果我們忽視農民群眾的願望和切身利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無法落實。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系,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行列。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導致農村長期落後,致使整個國家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我們要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其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大部分地區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還不通公路、群眾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凈水、農民子女上不起學。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我們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集中了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社會和諧。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關系總體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更好地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要深刻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決策的重大意義,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F. 大學生眼中的新農村建設論文(2000字左右)
關於農村改造 農村改造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短短幾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村改造被稱為「就地城市化」。近幾年,我國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快。專家表示,「農村因素」在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而且在來年及以後對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還會增強。引起廣泛關注的,是農產品供求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影響。在糧食增產情況下出現農產品供求失衡的局面,表明影響農產品供求格局的因素在發生變化,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城市化、工業化的影響將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從供給來看,工業化、城市化的影響更是有目共睹。其一,耕地面積減少成不可逆轉之勢。隨著工業化從沿海向內地推進,喊「建設指標太少」的聲音也已從沿海蔓延到內地,能否保住滿足糧食基本需求的耕地量將成為未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博弈的焦點。其二,誰來補糧食生產缺口成疑問。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東南沿海發達地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糧食生產大幅減少。到目前為止,東部地區減產後的缺口主要靠中西部地區在補充。但是,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諸省份正在步入快速工業化軌道,它們不僅不可能再為東部地區彌補缺口,而且自己是否能達到糧食供求平衡都面臨嚴峻挑戰。其三,隨著大量農民、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出外打工,農村「三化」(村莊空心化、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加劇。未來農業勞動者的主體是誰將成重大問題。 事實上,農村改造計劃的實施,大的一方面是正確、有效的。農村改造計劃推動我們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就幾年的變化、發展,農村的經濟就會有顯著的增長,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改善。原來破舊的房子大多被拆除,改建。外來小企業主也可以在村裡租用廠房,開設工廠,給本地的閑置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緩解當地的就業壓力,增加當地村民的收入,同時也引入外來務工人員,帶動本村住房業和飲食業的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速度也一直很高。因此,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說,這是一個世界奇跡。村裡也有很多年輕人到各個大城市打工、賺錢,回來建新房子,定居。城市化直接推動了農村改造,農村改造也有利於加快城市化進程,兩者是相輔相承的。 建設和改造新農村,需要農村的基層政權和廣大農民在加快經濟發展、改善自然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適合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觀念能夠形成並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持久的影響。廣大農村至今保持著數千年農耕時代的歷史記憶和根脈,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源所在。中國的現代文明就是從農村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農村改造要重視文化建設,而農村的文化建設貴在創新。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意見》也指出,要根據時代的特點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只有創新,才能不斷增強農村文化發展活力,才能實現農村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中國目前整體國民素質水平還較低,而這個群體多來自於農村。雖然,國家教育制度不斷地完善,教育也不斷普及,但農村人口的素質水平還是偏低。這應該與他們長久以來生活的周圍環境息息相關。大多數農民的收入著重用於改善家庭的物質生活,而精神文化生活卻存在著一個大缺口。要改變農村人口的知識教育程度或許不是難事,但是要改變他們根深蒂固的思想,決非易事!農村的改造計劃,一開始不會很順利。很多以土地為生的農民反對改造,他們的收入本來就不多,舊房子拆除重建,雖然有補貼,但還是需要一筆資金。這對普通農民來說,會是不小的經濟負擔。也有人向有關部門投訴,至少增加點補貼,但結果還是被迫接受。加上,除了住房的重建,大部分水果林地和一部分莊稼用地也被規劃到改造范圍,有的變成商業區,有的是商品房,還有墓園。 有消息說,村委會那邊有意也將村裡靠近河邊的大片農田規劃到改造范圍。那裡集中了村裡大部分農田,幾乎對全村的農民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事情。所以目前,關於農田改造這件事,還一直拖著,得不到合理的解決。 換個角度看,農村改造不僅涉及土地,更牽涉以土地為生的失地農民,它既會影響農業經濟發展,又和社會穩定緊密相關!所以,農村改造在規劃思想上要充分考慮本區域現狀,結合地形地貌和風土人情,因地制宜,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在規劃原則上要實事求是充分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要根據村裡的經濟水平,充分尊重村民的規劃意願。
G. 新農村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網上找了半天 找不到 誰會寫
以下是我網路空間的文章:
上世紀50年代,我們國家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由於廣大農民衣食溫飽問題未解決,又趕上「文化大革命」,這一提議被擱置。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鄧小平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小康社會」,而「新農村」正是「小康社會」的重要項目之一。
在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定,提出實施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為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基本途徑,是縮小城鄉差距、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
時至今年2013年,全國各地20多個省份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相當多的社會基層幹部為了政績和經濟效益,在輿論宣傳方面弄虛作假,欺下媚上,在操作過程中強迫農民就範。農民群體中一部分人消極甚至是抵制新農村方案,在新農村建設中出現了大量問題廣大農民惶恐不安,起初一些不知情的農民以為房屋拆除與土地徵用後可領取大量補償,但廣大農民在失去土地與住宅之後,還要花幾萬到十幾萬不等購買新房!!!而且是必須住安置房,不然就自己建(規劃在群居范圍內,拆舊房建新房錢是遠遠不夠的)絕大部分經濟能力有限的人還要貸款,幾年之後也許能還清....安置房不少群眾對其質量也有很大擔憂,對其安全使用年限和自己蓋得房子哪個使用質量高,壽命長,這是農民心中的疑問。而土地徵用與舊房拆除所補償費用僅僅是杯水車薪,沒有了土地農民的收入何處得來???直接斷絕了農民種地收入,嚴重增加了農民負擔,而農民生活在「新農村」後消費也普遍大幅度上漲,不少人只得外出務工以補貼家用。
針對這種問題首先要保證農民的權益,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生活問題,沒有賴以生存的土地農民該何去何從???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埋下社會動盪的根源(國家應提供相應的創收項目)。
國務院頒發的《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第十五條中規定,「基本農田保護區經依法劃定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佔用。國家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無法避開基本農田保護區,需要佔用基本農田,涉及農用地轉用或者徵用土地的,必須經國務院批准。」
目前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減輕農民負擔,應該以拆除房屋補償相對等量面積的安置房,而不需要農民再補差價,不能讓咱老百姓丟土地棄房屋還倒貼錢去住安置房啊,農民人心惶惶,極度不安,產生了很大的焦慮和恐懼心理。極度憤懣而又無可奈何。對未來的生活迷茫而不知所措。天下最苦的還不是咱老百姓嗎?
一部分人支持新農村建設方案,農民普遍反映農資價格上漲過快,農產品收購價格不穩定,中央的一些惠農政策帶來的好處都成了泡沫,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影響農民增收,是目前農民感到負擔最重的地方,以81%的選擇率高居首位。列在農民感到負擔最重的地方第二位的是看病難,有66%的農民選擇此項。事實上雖然有大部分農民加入了合作醫療,但這也只能解決農民看大病的部份費用,部分農民不知道如何使用合作醫療卡。列在第三位的是教育收費過高,有34%的農民選擇此項。目前中小學義務教育雖然已經減少了收費,但上學不便問題普遍存在,而且高中、大學等費用有增無減,農村家庭教育開支仍是農村家庭負擔主要項目,特別是上大學,少數家庭仍存在「考得上、上不起」現象。特別是今年的教育改革,很大部分的低分同學無學可上。同時部分農民對留守兒童問題表示出了極大的擔憂!!!
「新農村「方案出發點是為了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提高國民生活素質,加快全民奔小康,進行的一場農民住房、土地改革,有利也有弊,需要磨合一段時間,幾年到幾十年不等,新農村建設方式也許是出於急於建設新的農村,但有可能在具體操作上存在與民爭利、擾民的現象,有操之過急之嫌。在執政觀念上還需要進一步領會黨中央關於新農村的真正內涵。此舉應當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進行,切不可一哄而上,嚴重影響干群關系,影響國家穩定的大局,應當切實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維護和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涸澤而漁的方式不可取。
(部分有借鑒)歡迎各位朋友留言探討這個問題
H. 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論文3000字怎麼寫
城市與農村生育觀念
——差異,變化趨勢及原因分析
摘要:人口問題——無論是上世紀人口增長過快、還是現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等等,一直都是困擾我國的一個大問題。下面通過對生活環境、文化程度、經濟基礎、社會政策四方面對城市與農村生育觀的差異變化趨勢及成因進行分析。
關鍵字:城市與農村 生育觀 差異 變化趨勢 成因
前言:人口問題——無論是上世紀人口增長過快、還是現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等等,一直都是困擾我國的一個大問題。無疑,人們的生育觀念主導了人口的數量與質量,作為我國建設的主體——城市與農村,在人口生育觀念上究竟有怎樣的差異?它們在上世紀一直到現在分別是怎樣變化的?它們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主體:從上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我們就在不斷的發現和找出問題,從農村觀念的落後,教育的欠發達,城市普通家庭經濟的壓力,社會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保障都是農村和城市生育觀念產生更大的區別的原因。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城市中夫婦的生育觀發展到了「一個太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的程度;而農村由於生產需要,任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加上傳統觀念「傳宗接代」的桎梏,「重男輕女」的生育觀比較普遍。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只生一個好」的口號響徹全國,全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城市中夫婦的生育觀逐漸轉變為「只生一個好」;而農村中,由於種種原因,計劃生育政策得不到普及實施,在農村夫婦中任然有部分保留原有生育觀念。在廣大農村,由於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社會保障能力薄弱,部分群眾想生男孩、多生孩子的願望比較強烈。但懷孕後沒有經濟基礎,也沒有技術支持鑒別胎兒性別,只是簡單的懷孕、生小孩,如果是女性,繼續生,一直生到男孩為止。廣為流傳的「超生游擊隊」就是這種現象的真實寫照。對於這一部分人群,控制手段不同於其他,需要採取的措施是在積極宣傳的同時,建立健全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的獎勵扶助制度,要積極建立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有利於計劃生育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單純的法律控制手段效果不太明顯。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至本世紀初,國家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嚴厲懲治「多
生、偷生」,加上各類環境因素等,城市與農村的生育 觀基本趨於一致,都提倡「獨生子女」政策,「只生一個好」真正的到貫徹。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從部分發達的大、中城市所做的人口普查來看,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國家雖然持續進行計劃生育政策,但為了緩解國家老齡化趨勢,在計劃生育政策的控制尺度上有所放寬,部分符合生育第二胎條件的夫婦開始考慮是否生育「第二胎」。
我們都知道,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為主要的居民點。城市以非農業產品作為主要生產物,重視手工及工業技術,科學發展速度遠遠大於非城市地區,因此,城市居住人口素質相對農村人口素質較高。城市人口的平均素質較高體現在文化水平較高、生產力較高等等。
變化趨勢:近幾年來,一個數字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少媒體稱,中國男女比例出現嚴重失衡,到2020年,中國處於婚齡的男性人數將比女性多出3000萬到4000萬,這意味著平均五個男性中將有一個找不到配偶,將有數千萬的男子無妻可娶,而且這一現象已經開始逐漸顯現出來。不難發現有以下幾個原因導致了這種情況。
(一)、與此相對應的數字是,2004年7月15日,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透露,目前全國男女出生性別比為116.9:100,而有的省份竟達到135:100,大大偏離了103-107的正常范圍,形勢不容樂觀。
(二)、性別比例嚴重背離正常范圍,勢必會給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而男女性別比例失衡主要還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因此,我們國家應當加大對非法鑒別胎兒性別的查處力度,力爭扭轉這種不利趨勢。
(三)、出生嬰兒性別比,是指每百名出生女嬰對應的出生男嬰數。2004年以來,隨著國家領導層的關注,新聞媒體的持續報道,公眾對於該問題的認識逐漸深入,已經意識到,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既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倡導男女平等、少生優生的社會新風,同時還需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除生育女孩家庭的後顧之憂。在依法治國的今天,法律作為調控社會、平衡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控制出生嬰兒性別比方面也應發揮其自身獨特的作用,與其他手段形成一個控制體系,共同為控制出生嬰兒性別比作出貢獻。
原因分析: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的改革創新首先是理念的創新。只有確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一核心理念,確立依法宣傳教育、按需宣傳教育、宣傳教育也是服務、宣傳教育虛實結合等新理念,才能做到在宣傳教育理念創新的前提下,創新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的內容、方式等,進而提高宣傳教育的效果,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我國近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而要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又必須抓緊抓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由於宣傳教育在整個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中始終處於首要地位,其改革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思想是行為的先導。」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以下簡稱宣傳教育)的改革創新首先是理念的創新。為此,本文擬就宣傳教育的理念創新作一初步的探討,以求教於方家。
宣傳教育理念的創新涉及諸多方面,很難在一篇短文內闡述清楚,所以,只能擇其要而言之。我以為,在宣傳教育理念創新方面,至少要確立如下幾種新的理念:
一、宣傳教育的核心理念
最近,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主要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絕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否則,就離開了它的「第一要義」,就無所謂發展觀。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要發展,宣傳教育的理念要創新,其核心就是要確立這科學發展觀。確立了這一全新的理念,方能在宣傳教育工作實踐中創新內容、形式等,從而營造一個好的強烈的社會輿論氛圍,引導廣大育齡群眾確立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推動社會主義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設,最終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二、依法宣傳教育的理念
依法宣傳教育是依法行政的內容之一。過去,在計劃生育系統,一提到依法行政,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政策法規部門,認為只有政策法規部門才涉及依法行政的問題,而宣傳教育部門似乎與依法行政關系不大。事實上,這正是宣傳教育理念需要創新之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以下簡稱《人口與計生法》)第一章第二條第三款明確規定:「國家依靠宣傳教育、科學技術進步、綜合服務,建立健全獎勵和社會保障制度,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以法的形式將宣傳教
育確定下來,使之有了法定的重要地位,這在我國是史無前例的。其意義是極其深
遠的。宣傳教育不再是停留在計劃生育工作經驗的層面上,而是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是依法必須進行的。依法宣傳教育,除了以上所說的宣傳教育在《人口與計生法》中具有法定地位外,還有一層含義,就是宣傳教育必須依法進行,宣傳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律法規,以此規范人們的生育行為,同時,為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而營造輿論氛圍。這也是宣傳教育理念創新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三、宣傳教育虛實結合的理念
宣傳教育的虛實結合,至少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一)、是宣傳教育必須既務虛又務實,做到虛實結合。最近,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全國范圍內啟動「關愛女孩」行動,以人為本,從人們群眾最關心的具體問題抓起,從建立有利於女孩及其家庭發展利益導向機制出發,將宣傳新的生育觀念融入為群眾辦實事之中,便是宣傳教育虛實結合的一個典範。
(二)、是宣傳教育也有硬指標。過去,人們總是將宣傳教育視為「軟任務」,認為宣傳教育就是「搖搖筆桿子,耍耍嘴皮子」,沒有硬指標,也不能直接產生效益,因而,經常要宣傳教育給所謂的計劃生育中心工作如年終考核等讓路。這種宣傳教育僅是「軟任務」的理念,也是一種亟待更新的理念。宣傳教育,雖說不能立竿見影,但其長遠效益是毋庸置疑的。這種長遠效益突出地表現在人們婚育觀念的根本轉變上。況且,新的時期,新的形勢,給宣傳教育帶來了新的變化,新的要求,宣傳教育已不全是「軟任務」,而有了「硬指標」。此外,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是我黨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將這項工作納入黨的宣傳工作的大系統,統籌安排,這也是需要確立的新的理念。這一問題不難理解,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總而言之,要創新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的理念,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工作者必須加強學習,深入調查研究,唯其如此,才能以全新的理念指導宣傳教育工作實踐,使中國人口保持平衡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緒論、第四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第六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3.《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第一章第八章人民出版社06版、
4.《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下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5.《人民日報》2002年3月4日。
6.《應用文寫作》中調查報告部分。http://..com/question/201627701.html?si=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