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什麼重大意義
「十一五」期間,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其重大意義在於: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從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來看,我國是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好農民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使農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從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中心內容來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又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村是我國最遼闊的地域但又是最窮的地域,因此,實現工農業全面發展,城鄉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都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意。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從本世紀起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目前,我國所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設者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我國是農村人口佔多數的國家,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然而,從實際看來,至今全國農村還有2600多萬絕對貧困人口,有近5000萬低收入人口僅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這表明我國農村居民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處於較為困難狀態。另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7.2%,城鎮居民家庭則為37.7%。「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主要是考慮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關鍵是把農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的一個重大創新,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在於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在變化中協調,收入在穩定中提高,生活在發展中改善。但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地區之間等方面的差距還都比較大,其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村相對落後,農民收入相對較低,農業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甚至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實行向城市傾斜、向工業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農村相對落後的一個基本原因。這雖然在一定時期有其必要性,然而到今天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創造條件。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也就是說,新農村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農村,是農村「硬體」、「軟體」共同發展的農村,是農村村容村貌與農民精神狀態文明進步的農村。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市的基礎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村,形成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長效新機制。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基礎公共設施不斷完善,通過改水、改路、改廁、改房、改灶等新農村建設,解決農民行路難、飲水難、讀書難等問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公共衛生水平,保護生態環境,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營造農村發展的新環境。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的文明進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變農村的許多傳統陋習和封建迷信,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樹立文明新風尚,培育新時代的新農民。
B. 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畢業論文
〔摘要〕:地理信息系統(GIS)是在計算機軟體技術支持下採集、儲存、管理、檢索和綜合分析各種地理空間信息,以多種形式輸出數據與圖形產品的計算機系統。介紹了GIS的數據組織及其在配網自動化中的主要應用,包括離線和在線兩個方面,提出了基於組件的系統開發模式及建立WEBGIS的必要性和可靠性。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 配電網自動化 應用
以實際地理位置為背景的電力設備分布圖,不僅能在設備管理上為用戶增加設備空間位置的信息,而且通過實時信息能准確地反映配電網的實時工作狀況。因此,GIS已成為配電網自動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1數據組織
地理空間數據是指以空間位置為參考的數據,地圖是空間數據的一種表達方式,空間位置通常是用空間實體與某中參數坐標系統的關系來表達。
各種地理空間實體,如居民區、街道、市政管線、電話亭、電力線路等,在計算機中的表達一般抽象為點、線、面這3種最基本的實體,任何空間實體都可以用點、線、面,再加上說明和記號來表示。
這種空間數據的組織能滿足配電網自動化的要求,根據實際地理位置布置設備、線路,展示配電網的實際分布,採用層的概念組織圖形和管理基礎數據,自由分層,層次之間又可以靈活的自由組合。
與空間圖形數據對應的還有屬性數據,既對圖形相關要素的描述信息,如配電線路的長度、電纜型號、線路編號、額定電流、配變型號、編號、名稱、安裝位置、投運時間、檢修情況和實驗報告等。
這些屬性數據的用途為結合圖形進行檔案資料的查詢提供具體信息。對已經在管理信息系統(MIS)中錄入和使用的部分屬性數據,可通過共享途徑直接獲取,末錄入的則必須在GIS中進行錄入和編輯。
屬性數據可存於任何關系型資料庫中,如:SQLSERVER,SYBASE,ORACLE 等傳統的關系型資料庫不能管理具有地理屬性的空間數據,所以大多以文件形式存儲。從數據的多用戶、訪問安全性以及數據操作的高效性來講,這種儲存形式力不從心。各大GIS 公司相繼推出這類產品。如:ESRI公司的SDE(空間資料庫引擎),通過SDE把地理空間數據加到商業關系型資料庫:MAPINFO公司的SPATIALWARE上,可以將地理數據存儲到RDBMS中,ORACLE81 SPATIAL使得ORACLE81資料庫具有空間數據的管理能力。
2 配電網GIS的建立
目前開發配電網GIS有兩種趨勢,一種是把GIS作為整個配電網自動化的基礎平台,另一種是把GIS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與SCADA等其他系統共同完成整個配電網自動化的功能。筆者認為第二種方案比較可行。原因是目前大部分地區SCADA系統的功能已經完成,並且投入運行,作為新增加的GIS只要通過資料庫的關聯,就能實現信息的共享,而且又能保證各個子系統的獨立性,使整個系統的可維護性增強。同時減少了開發GIS子系統的工作量,免去了資金的重復投入。
3 配電網自動化中GIS實現的功能及其特點
GIS在配電網自動化中的應用可以分為離線和在線兩個方面。
3.1離線應用方面主要包括:
A.圖形的操作:在以地理圖為背景的配電網分布圖上,可以分層顯示變電站、線路、變壓器、開關到電桿以及到用戶的地理位置。由於這些圖形均為矢量圖,可完成無級放大、縮小和漫遊,並且地理的比例尺及視野可以任意設定。
B:空間數據測量:測量兩點、多點之間的距離和任意定義區域的面積。通過滑鼠定位,既可得出該點的坐標,可完成配電線長度的測量,也可以統計供電區域的面積。
C:設備檔案管理:管理所有的配電系統設備檔案和用戶檔案,根據要求進行各種查詢統計。主要根據屬性數據與空間數據關系,進行雙項查詢。條件查詢(從資料庫查詢圖形,按設備的屬性資料庫查找設備地理位置,對典型設備可以進行查詢、顯示、列表、統計)和空間查詢(從圖形查詢屬性數據,在圖形上對任意設備進行定點查詢和多邊形小區查詢,並且顯示、列表和統計)D:設備檢修管理:根據檢修管理指標,自動地進行校核,自動列出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提醒工作人員安排設備檢修工作,並提出設備檢修計劃。
E:用戶報裝輔助決策:通過直接在地圖上部設報裝用戶位置,系統根據報裝容量,電流強度等自動的搜索設定范圍內(范圍值可以在界面上靈活設置)滿足要求的變壓器,選擇不同的變壓器系統自動在圖上畫出最佳的架設路徑,並給出具體的長度。
F:開操作票:把開操作票的任務放在GIS界面上完成,直觀、簡單地在地圖上用滑鼠電擊選取操作對象,就能把操作對象的名稱及其當前狀態填入相應的操作票表單中,再在標准動作庫及術語庫中選擇操作目標結果,就能方便、准確地開操作票。
G:模擬操作:可以做計劃內停電檢修前的預演。分為拉開關、停線段、停饋線等不同方式,根據不同的操作自動搜尋停電范圍,預演操作結果,確認後列印停電通知單。
3.2在線應用
在線方面應用主要包括:
A:反映配電網的運行狀況:讀取SCADA系統實時狀態量,通過網路拓撲著色,反映配電網實時運行狀況。對於模擬量,通過動態圖層進行數據的動態更新,確保數據的實時性。對於事故,推出報警畫面(含地理信息),顯示故障停電的線路及停電區域,做出事故記錄。
B:在線操作:在地理接線圖上可直接對開關進行遙控,對設備進行各種掛牌和解牌操作。
C:負荷管理:根據地圖上負荷控制點的位置,結合獨立運行的負荷監控實時系統,以用戶的負荷控制終端的基本數據為數據,實現各種查詢和分析功能,用圖表方式顯示結果。根據負荷點的地理分布及其各種實測數據,進行區域負荷密度分析,制定負荷專題圖,通過不同時期的對比,輔助電網規劃。
D:停電管理:他是配網自動化中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打來的故障投訴電話彌補配電自動化信息採集的不足,根據用戶停電投訴電話中故障地點的數量和位置,進行故障定位,確定隔離程序;並且分析故障停電的范圍,排除可能的故障點順序。根據維修隊伍的當前位置,給出到達故障地點的最佳調度路徑,可以迅速、准確地找到並隔離故障點,恢復供電。
E:與用戶抄表與自動記費系統介面:遠方抄表與自動記費系統向GIS傳送用戶地址、用戶的名稱以及用電負荷等信息,GIS可以顯示抄表區域和區域的負荷情況,使數據更加直觀。
4系統的開發
應根據GIS在配網自動化中的應用功能進行模塊劃分,由於GIS數據量大,維護工作比一般管理系統復雜,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另一面,根據供電企業部門的職能劃分,對GIS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對建立整個配網GIS來說,根據功能大致可分為3個自系統。
A:系統編輯,系統自維護,主要完成配電網圖形的編輯和資料庫的維護。
B:實時運行子系統,能夠對配電設備進行各種操作,並實時反映操作結果。
C:瀏覽,查詢子系統,查看當前電網狀況,完成各種查詢、統計和分析。
隨著平台及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GIS的應用越來越來深入,廣泛。
參考文獻:
(1) 朱義勇,宣曉華,王孟龍,配電管理系統(DMS)的技術要求(J)電力系統自動化,1999,23:37——37
(2) 王學超,配網自動化中動態地理信息系統(J)電網技術,1999(8):58——60
C. 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是什麼
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是什麼?
指導思想、發展思路等方面,要徹底改變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觀念和行為,牢固確立新型的工農和城鄉關系,努力推動城鄉和諧發展、共同進步。
二、建設新農村的現實意義
建設新農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裝備條件較差,經營管理也較粗放。加快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業生產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良土壤,興修水利,推廣良種良法,發展農業機械化,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既是現代農業建設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建設新農村,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增加農民收入,首先必須挖掘農業內部的潛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現增產增效、提質增效和節本增效;必須發展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農村二、三產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轉移,拓寬農民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
建設新農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是建設新農村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首先建設和諧村鎮。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改善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設施條件,逐步改變目前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建設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的重大舉措。必須用新農村建設來統領「十一五」時期的農村工作,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道路,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公共財政范圍,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努力消除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建立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讓廣大農民能夠像市民一樣擁有潔凈方便的自來水、清潔的燃料、整潔的廚房、舒適方便的衛生條件和平坦的道路。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上,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只有讓農民了解建設新農村的方針政策和措施,使他們認識到建設新農村是關繫到他們當前切身利益和未來美好生活的事業,才能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農民的素質放在首位,擺在突出的位置,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技能化、專業化工程,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努力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當前,我國已初步具備了建設新農村的條件。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有了支持保護農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近年來,在起點較高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農村「六小工程」(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水電、農村沼氣、草場圍欄等)建設進展順利,成效顯著,為新農村建設積累了有益的經驗。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主義新農村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機遇,九億農民的日子也會越過越寬裕。
D. 農村信息化的趨勢研究
內容摘要 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已具備較好基礎。但是,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仍然任重而道遠,既面臨集成化、專業化、網路化、多媒體化、實用化、普及化、綜合化、全程化等重大發展趨勢,又面對廣大農村由於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小康社會建設全面推進而日益增強的信息服務需求。本文在深入分析國內外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以及我國國情、民情、農情,尤其是廣大農民群眾信息接受能力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了一套政府牽頭、社會力量參與,能夠讓農民群眾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普遍受益的農村信息化建設思路。 關鍵詞 農村 信息化 研究
伴隨全球信息化浪潮,我國農村信息化受到全社會的極大關注和高度重視。我們遵照黨的十六大關於信息化的總體部署,對農村信息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總體構架,明確了發展方向。 我國引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二十世紀80年代,落後於歐美等國大約20年。早期農村信息化建設表現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計算機應用於農業生產,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相繼建立一批農林資料庫。而農村信息化產業的起步更晚,與歐美等國的差距更大。但是,直到1996年第一次全國農村經濟信息工作會議才明確了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方向。如今我國科技部門無論是在信息傳播高速公路的硬體建設方面,還是在農業信息平台和資源建設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令世人刮目相看。
(一)涉農資料庫建設初具規模
我國已建成大型涉農資料庫100多個,約佔世界農業信息資料庫總數的10%。其中最主要的成績是由農業科研單位先後引進建立的CABI、AGRIS、AGRICOLA和FSTA資料庫,以及以中國農科院牽頭開展的農業資料庫和農業光碟服務網路。比較有代表性的資料庫有:《中國農林文獻資料庫》、《中國農業文摘資料庫》、《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資料庫》、《農副產品深加工題錄資料庫》、《植物檢疫病蟲草害名錄資料庫》、《農牧漁業科技成果資料庫》、《中國畜牧業綜合資料庫》、《全國農業經濟統計資料資料庫》、《農產品集市貿易價格行情資料庫》、《農業合作經濟資料庫》等。
(二)農村信息化建設網路平台逐步建立
按照功能來分,可以將支撐信息發展的網路資源分為三類,即電信網、廣電網和計算機網。其中,前兩者是傳統媒體的代表,後者為現代媒體的代表。兩者綜合起來構成現代農業信息傳播的主要通道。
1、傳統媒體功能得到必要的延伸
隨著經濟的發展,由電視、電信、廣播為主組成的傳統媒體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2003年6月30日,我國已建成的光纜總長度達224.6萬公里,電信網已基本覆蓋全國。全國85.3%的行政村通了電話,鄉村固定電話用戶達7843.1萬戶。到2003年9月底,我國電話用戶總數已達5億戶,用戶總數佔世界第一位,具有傳遞信息的強大優勢。
我國的廣播電視網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視網路,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1.6%,其中有線電視用戶1億戶,全國電視機保有量為3.2億台,農村電視機普及率達108.6台/百戶,是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
2、互聯網正越來越廣泛地被百姓接受
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Internet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計算機數達2572萬台,和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長61%。上網用戶總人數6800萬人,和2004年同期相比增長75.4%。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台灣省)都已接入了互聯網,互聯網的作用已從初期的信息溝通向電子商務發展。在低靡的網路環境下,我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勢頭,充分說明互聯網發展的巨大潛力。
而農林牧副漁水利業人員僅占網路用戶總數的1.7%,城市普及率為農村普及率的740倍。廣大農民完全處於「數字鴻溝」的另一端,成為網路革命中的「數字貧困」人口。
農業部一項對我國1000個農村固定觀察點農戶信息使用情況的調查顯示,在我國,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得市場和技術信息的農村家庭只有0.8%。同其他產業相比,農業的電子商務規模很小,通過計算機網路購買生產資料的農戶不足0.2%,依據互聯網信息出售農產品的農戶不足0.5%。
3、農業信息網站發展迅速
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我國網站總數達到37萬個,其中,企業網站占所有網站總數的78.83%。在企業網站中農林牧漁業佔0.52%,其中,縣鄉兩級網站占農業網站的比例不到10%,在線資料庫的總量為8.29萬個。在各類涉農網站中,正常運轉的大約有1500多個,直接提供農村信息服務的170多個,網站所屬行業和信息內容涉及到18個大類127個子類,以市場信息、科學教育和政策與管理為主。比較著名的涉農網站有:科技部的「九億網」、農業部的「中國農業信息網」等。調查顯示,北京和沿海主要省份為網站集中分布區,其中北京、浙江、江蘇、山東、廣東五省市地域內網站佔全國網站總量的近一半,西部12個省區市地域內網站佔全國總數的14%。
(三)農業信息技術研發成果顯著
97年以來,特別是「九五」以來,在一系列國家、部門和地方科技計劃的支持下,通過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農業信息技術領域逐步積累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形成了一支從事農村信息化研究開發、推廣應用的人才隊伍體系。國家「863」計劃實施的「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範工程」,在全國建立了20個示範區;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農業專家決策系統與信息技術系統研究」項目的實施,形成了一批農村信息化平台技術和產品技術,研究開發了12個服務於農村經濟發展的信息資源資料庫。另外,「農業3S技術」、「精準農業」、「虛擬農業」等方面的技術也在積極開發和應用中。這些農業信息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為實施農村信息化戰略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四)農業專家系統開始發揮作用
我國農業專家系統研究始於80年代,取得了很大進展。一些農業信息技術人員把專家系統從實驗室拿到生產第一線,不僅給農業生產者送去了新技術,而且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知識工程系統的建設。1985年中國科學院人工智慧所開發的砂姜黑土小麥施肥專家咨詢系統,在安徽淮北平原得到很好的推廣應用。通過「七五」、「八五」科技攻關,又研製開發了更多的農業專家系統,應用於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內容包括栽培技術、新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雜草識別與防治等。當前共開發出5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台,200多個實用農業專家系統,建立了推廣應用計算機網路35個。
(五)農村信息服務深入基層
1、農村信息服務機構和隊伍不斷壯大
據調查,全國333個地(市)中有260個設立了農業信息服務機構,佔地(市)總數的78%;全國2800個縣(市、區)中有1210個設立了農業信息服務機構,占總數的43%;全國43000多個鄉鎮中,有7000多個建立了信息服務機構,占鄉鎮總數的18%。一些地方在加強農業系統信息隊伍建設的同時,積極利用農民經紀人、種養經營大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有關社會中介的力量,發展壯大了農村信息員隊伍。
2、服務模式靈活多樣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已經創造出了許多卓有成效的農村信息服務模式。
科技110作用顯著。截止2007年上半年全國有農技呼叫中心100餘家,比較有特色的有浙江衢州農技110、山東萊州農技110、河北邯鄲科技110等。2002年浙江省已實現農技110的聯網。
農業尋呼發展迅速。農業尋呼具有費用低、覆蓋面廣、設備投入少和信息容量大的特點。它充分利用尋呼資源進行農業信息發布,用戶通過手機或電話即可隨時隨地獲取農業信息。尋呼中心也可根據用戶類型和愛好,將相關信息主動發送給用戶,實現主動信息服務。各地均出現了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尋呼業務,如河南的「農信通」、安徽的「致富信息機」、廣西的899-「農村信息機」、江蘇的「農業信息機」等。
遠程教育發展越來越受重視。例如,北京市農業遠程教育中心已經在北京地區建立起一個基於衛星寬頻骨幹網的覆蓋全市14個區縣、鄉、村、戶的星火遠程培訓平台,建站211個,覆蓋了北京郊區82%的鄉鎮、50個村。製作多媒體課件3000多個、22大類,內容包括農葯、生物肥料、水產、園林花卉、瓜果蔬菜、特種養殖等。
3、地方農村信息化建設有效開展
農村信息化建設在一些地方得到有力推動,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使農村信息「戶戶通」工程的順利實施有了良好的開局。
安徽省的農村信息化行動,是以「安徽星火計劃網站」建設為起點,以實施「信息入鄉」工程為標志,初步建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網路物理架構和信息服務組織體系,為農業、農村、農民架起了致富的信息橋梁。當前已經在全省17個市、61個縣設有信息服務中心,在1800多個鄉鎮全部建成信息服務站,村級信息站點800多個。擁有20000多家涉農企業和種養大戶注冊會員,有13000多個種養大戶或經紀人購設備入網。當前已促成網上交易額30多億元,網站訪問量超過440萬次,日點擊率穩定在8000次左右。
(六)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信息技術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農民信息意識比較淡薄,信息需求不強烈;農村信息流動不暢;農村信息缺乏時效性和針對性,大大降低了其利用價值;農民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等問題嚴重影響農村信息化推進。 (一)集成化
資料庫、系統模擬、人工智慧、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單項技
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日趨成熟,互聯網、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等網路技術也日趨大眾化。但是,現代農業對信息資源及信息技術的綜合開發利用需求日趨綜合化,單項信息技術或單一網路技術往往不能很好滿足用戶實際需要。因此,分散、混亂、低質的農村信息資源共享和集成問題,多種信息技術的結合與集成問題,多網功能合一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二)專業化
針對農村經濟活動中的某一種具體對象,某一項具體農藝措施,或某一個具體的生產過程,建立計算機應用系統以進行智能化的生產經營管理,是未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步驟。如美國研製成功的棉花集成管理系統,在提高棉花產量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另外,專業化的農業應用軟體還具有可適用於不同生產級別(如地塊級和農場級)生產管理的特點,更能經濟、有效地服務於農業生產。
(三)網路化
互聯網、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等網路技術應用於農村,不但能及時解決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技術問題,而且能降低農業和農村信息的獲取成本。基於不同網路系統,處於不同地域和不同條件下的生產者,可以採用不同技術和方式獲取農村信息。為此,必須制定有序的農業信息分類標准,採用先進信息網路技術,建立集多個農村信息子網於一身、多種信息傳輸渠道為一體的高速、寬頻和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農村信息網路體系;同時,為確保農村信息服務的有效實現,還必須建立和完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
(四)多媒體化
多媒體是利用計算機或其他電子手段傳遞文本、圖形藝術、聲音、動畫和視頻信息的交織組合的信息傳輸方式。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興起和發展,農村多媒體資料庫建設及農村實用信息和技術等多媒體產品開發應運而生,它將十分復雜的農業和農村信息技術,以極為簡單、易懂、易學的方式表現出來,並具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形象逼真、易於操作等特點。
(五)實用化
當前,農村系統軟體的研製及應用大多還只局限於科研院所及示範基點,其潛在作用遠沒有被充分發揮;農村信息傳輸的硬體系統的研製還缺少智能化和實用化,不適合收入低、素質差的農村用戶的需要。因此,符合農村用戶需求的應用軟體的開發及推廣、農村信息傳輸的硬體系統的研製將成為農村信息化的重要內容。當然,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地域性、季節性和持續性決定了農村信息開發的復雜性。因此,對這類軟硬體的開發必須通過多部門、多學科的合作以及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專家的協同攻關,才能確保軟體結構、功能、界面、程序的規范化,才能提高軟硬體的科學性、有效性、適應性和智能化,最終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
(六)普及化
隨著農村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和小康社會建設的全面推進,為滿足農業生產經營者日益增強的信息服務需求,需要快速推進農村信息的普及。農村信息的普及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指農村信息的獲取、分析與利用貫穿於整個農村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並充當著重要角色。農業生產經營者只有充分地掌握信息,才能進行科學決策,較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形勢;二是指農村教育的普及,通過有計劃、分批次的培訓使大部分農民與農技員可以通過計算機、多媒體學習各種農業知識,從而加快農業科技的普及,提高農民科技和文化素質;三是指適用、科學、權威的農村信息能比較容易的通過各種方式傳輸到農村,為廣大農村用戶所接受。
(七)綜合化
既有多項信息技術的結合,包括資料庫技術,網路技術、計算機模型庫和知識庫系統、多媒體技術、實時處理與控制等信息技術的結合;又有信息技術和現代科技,尤其是農業科技的結合,如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核技術、激光技術、遙感技術的日益緊密結合,使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和生產方式大大改進,農業現代化經營水平也不斷提高。比如,歐美國家當前普遍看好一種視頻數據檢索系統和電視數據檢索系統,就是多媒體資料庫技術,計算機軟硬體技術和網路通信技術的結合。
(八)全程化
信息技術應用不再局限於某一獨立的農村經濟活動,或單一的經營環節,或某一有限的區域,而是橫向和縱向拓展。信息技術企業與農業生產、經營企業聯系,科研單位與生產經營單位甚至與用戶聯合,多學科專家協作的復雜工程越來越多。這些工程全面地改善農村經濟活動的決策和管理,不僅使發達國家農業的優勢得到更充分的發揮,而且使發展中國家劣勢逐步改善以至消失,極大地增強農業的活力和信息競爭力。 (一)加強農村信息資源建設
加快農村信息採集標准體系(採集、處理、資料庫建設等)、信息發布體系等
建設,提供標準的資料庫介面,實現信息採集、處理、發布一體化。重點加強市場供求、農產品價格、科技信息、農村政策等農民急需的信息採集系統建設。
在國家統籌規劃下,整合、集成、開發各部門、各單位的農村信息資源,充分利用國際數據,並通過制定共享政策、法規和完善管理體制,把各部門、各單位乃至個人所獲取與積累的科學數據資源,納入國家農村科技數據共享的統一管理框架。
整合不同農村信息數據源,優化農村信息資源資料庫結構,通過不同層次的農村信息中心群和共享服務網的建設以及共享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國家農村信息共享平台,並納入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系統,大幅度提高農村信息的管理與共享服務水平,增強農村科技創新能力,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整體發展和農村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農村信息資源保障。
(二)鞏固農村信息資源共享平台
在充分調研國內外農村科技數據標准化發展情況的基礎上,已經編制完成了農村科技數據共享平台的標准體系表,初步制定完成了包括《農村科技數據資源共享標准調研大綱》、《農村科技數據共享標准體系的研究大綱及體系框架》、《農村科技數據共享平台數據質量控制規范研究大綱》、《農村科技數據共享平台數據信息分類與編碼》和《農村科技數據共享平台數據採集與更新規范》等農村信息資源共享平台的標准(草案)。為進一步進行農村信息資源的整合,規范農村信息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下一步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並研製新的標准,以形成完整的標准體系。
(三)建立和完善農村信息網路體系
建立一個農村信息傳輸地面衛星發射站,由其將視頻、音頻和文本農村信息發送到亞太2R衛星,其中,文本和圖片信息需製作成圖文電視信息,再發送到亞太2R衛星。文本、圖片及其他類型的互聯網信息,由一個獨立運營的網站製作完成,發送到互聯網。各地通過衛星接收設備,將視頻、音頻、和圖文電視信息下載到本地基站系統,然後將其還原成正常信號後發送至用戶管理設備。用戶管理設備負責將各路原始信號統一進行加擾後復用成一路信號傳送給節目發射裝置,由發射裝置進行微波發射,覆蓋接收區域。終端用戶通過無線接收裝置,或通過個人電腦,經無線數據機登陸互聯網,主動獲取農村信息。
接收區域內的各個農戶通過普通的室外天線將視頻、音頻、圖文電視等格式的農村信息信號接收下來,並將其傳輸給經過系統授權的用戶無線接收裝置。電視信號通過用戶無線接收裝置進行解擾、解復用後還原成正常信號供電視機播出。用戶也可以利用無線接收裝置,通過電視登陸互聯網。
如果接收區域內的各農戶需要用電腦登陸互聯網時,需要配備一台個人電腦,通過電腦無線數據機,與基站的互聯網接入管理系統連接,實現信息的雙向交流。由此可以解決農民通過電話線上網中普遍存在的速度慢、容易掉線等弊端。
在我國移動通信網路升級後,各農戶還可以利用3G手機,通過手機專用數據機,與個人電腦連接,直接接入移動運營商骨幹網,實現無線上網,查尋所需要的信息。
該系統特色鮮明:
(1)可以實現視頻、音頻、文本等格式農村信息的雙向和無線傳輸,是真正意義上的多種網路功能的合一,有利於多途徑、多形式、全方位傳輸農村信息;
(2)系統採用MMDS雙向傳輸技術,既可以傳輸模擬信號,又可傳輸數字信號,較好地適應國家數字電視發展的新趨勢;
(3)可以實現農戶個人電腦的無線上網;
(4)覆蓋面廣,不需要任何中繼設備,每個基站傳輸的范圍可覆蓋基站方圓50公裡面積,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靈活進行基站建設,很方便地將信息發送到農村的每一個角落;
(5)地面衛星發射站可傳輸24套模擬電視信號或100套數字電視信號,為科技、文化、衛生、教育等信息下鄉、進村、入戶提供良好的平台;
(6)採用可定址電視加解擾管理系統,可有效實現遠程管理,提高管理和運營的質量和效率;
(7)整個系統採用雙向無線傳輸技術,設備便宜,維護簡單、操作方便、經濟實效,可以直接面向農戶,為普通農戶所接受;
(8)在不加重農民負擔和確保公益性的基礎上,創建市場化運作機制,吸納社會力量進行農村信息的共建、共享,形成多贏局面。
(四)優化農村信息服務模式
農村信息服務應根據用戶本身的特點和用戶對信息的需求特點,重點加強各種服務模式的整合,實現多網功能合一。
(1)以衛星傳播通道為基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普及率高、覆蓋面廣的特點,通過價格便宜、易於操作的用戶無線接收裝置連接電視機接入互聯網實現信息的查詢和發布。並藉此開展農村遠程教育,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推動農村家庭上網工程。
(2)以衛星或互聯網通道傳播為基礎,充分利用網站的信息服務主要窗口作用,為農民、農業企業提供一個信息發布和獲取信息的平台。
(3)以衛星傳播通道為基礎,建立覆蓋全國的農業尋呼網,實施「一號制」計劃,與地方農業尋呼網實現互連、互通、互叫,利用尋呼費用低、覆蓋范圍廣、可定製信息的特點,開展多樣化、個性化服務,加快信息的傳播。
(4)通過整合「農技110」資源,或利用行動電話、通過電腦電話連接農業WAP網站,實現信息的瀏覽和發布,為農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務,滿足農民信息需求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要求。
(5)同時,還可以利用報紙、廣播和電視等覆蓋面廣、普及率高的特點,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
(五)加快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農村科技信息服務涉及面廣、工作量大、任務艱巨,必須建立健全的上下相通、左右相連的組織體系,不斷向農村延伸和拓展信息服務。
依託縣級科技管理機構建立衛星信息示範站,作為農村信息化的中樞和鈕帶。實現文本、視頻、音頻等不同格式的農村科技信息的寬頻傳輸,讓終端用戶通過電腦、電視、電話(包括手機),至少能用其一種方式獲得信息服務。探索一條大容量、多途徑、廣覆蓋、全方位送科技信息下鄉、進村、入戶的新途徑。
要把加強信息人才的培養作為農村科技信息化的根本大事抓緊好。要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信息技術培訓,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管理的信息技術骨幹隊伍,增強農村基層科技信息服務的實力和活力,提高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對信息的接受和利用能力。
(六)建立有效運行機制,確保農村科技信息化的順利推進
加強領導,建立協調機制。各縣級科技、信息管理部門要在當地政府領導下,聯合農業、林業、廣電、氣象、水利等相關管理部門成立領導協調小組,切實加強農村科技信息化的領導。要統籌、協調、指導好當地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的良性互動。
加強共建,建立協作機制。全社會要在為「三農」服務的總目標下,建立起部門協作、公私共建、政府和企業聯辦的新型機制,整合和集成各種優質資源。各級電信部門要為農村科技信息化提供信息上星、落地和末端傳輸頻率等信息傳輸整體解決方案。
加強服務,建立激勵機制。各地要從編撰、發展農民利益的戰略高度,研究制定優惠政策和措施,建立競爭激勵機制,發展不同特色的信息服務模式,促其向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要將農村科技信息化建設作為政績考核和科技先進縣(市)評選的重要內容,對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
來源: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網(本文已在《中國農村經濟》發表)(信息產業處)
E. 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和途徑!論文1000字左右!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與城市不同,應與農村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對農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既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改變我國農村落後面貌的根本途徑,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綜合性措施。 資料來源:www.lunwenqq.com
F. 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和意義
好處:1:改造農村的某些封建思想.
2:減少貧富差距
3: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教育水平.
4:使農民學習科學農作物,高新技術,可以使產糧產量升高
.
5:帶動經濟發展.
壞處:
環境,土地等又會被破壞了....
G. 為什麼要大力推進新農村信息化建設
呵呵,這個問題好難回答哦!
但是我只能這樣說,提供農村信息化是給很多東西打基礎的!
而且對於農民在知識及素質上面有一定的好處!
而且也便於農民能夠簡單的獲取到更多更好的信息!
放棄傳統的背朝天的名聲!
H. 農村信息化能為農民做什麼帶來什麼好處
信息化「巧解」農民增收難題 本報記者王樹清 榮成市俚島鎮小圈村水果種植大戶劉永德,去年從農村信息化中嘗到了甜頭。去年他種植的大面積紅提葡萄剛剛成熟,便在網上銷售一空,價格賣得也很不錯。如今在我市的養殖、種糧、蔬菜等大戶中,像劉永德這樣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為自己的養殖、種植、農產品銷售服務的農村大戶大有人在。自威海市6月9日啟動「萬千農民上網致富工程」以來,我市農業部門與電信部門密切聯合,加快了威海農村信息化發展步伐。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目前有52個鎮、210個行政村、320個經營大戶和30多個農村龍頭企業、15個批發市場、25個農村中介組織實現了寬頻或撥號上網,初步建立起了覆蓋全市的農業信息體系框架。 如今,信息閉塞、技術落後已經成為制約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推動農村信息化,使農民足不出戶,通過網路全面了解目前農業新技術、最新國內外市場行情,同時也會改變傳統的農村生產經營方式。萬千農民上網致富工程,只不過是剛剛揭開我市農村信息化進程帷幕的一角。 信息化「敲」開致富門 對於握慣了鋤把的威海農民來說,用粗糙的大手擺弄鍵盤與滑鼠,不能不說是一件難事。信息化究竟能為農民帶來哪些好處,如果不是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那些只重眼前實際利益的農民是不敢花錢買電腦往家搬的。榮成市崖頭鎮河北隋家村天麻種植大戶於壽華自打裝上電腦後,每天晚上拔號上網學習,成為他每天必上的一課。他感慨地說:「以往了解市場、銷售產品免不了要東奔西走,費時費力。現在,坐在家裡洽談、交易,太方便了」。在同村的隋福維家裡記者看到,盡管利用機頂盒拔號上網速度不快,但隋福維卻從中得到許多以前得不到的有用有關天麻的信息。他告訴記者,以前賣天麻等農產品,只知道到當地市場去賣,卻不知道網上也有一個市場,而且還很大。如今他坐在家中,通過網路便知道了國內各天麻市場的銷售,市場價格等情況。「往後再賣農產品,再不會只盯住在當地一個市場了」,隋福維高興地說。 市農業局經濟信息科的劉科長告訴記者,為滿足各級政府和農民對科技、市場信息的需求,我市充分利用各級農業部門的資源優勢、管理優勢和電信部門的網路優勢、技術優勢,全面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從去年6月份開始實施啟動「萬千農民上網致富工程」,以來,信息化開始有計劃地介入農民生產與生活,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提供及時、准確的信息服務。目前市、縣兩級農業信息網路平台已基本建成並聯成網路,今後工作重點將放在擴大農業信息服務網路在鎮、村和涉農企業的覆蓋面,加大市場信息傳播力度,疏通市場信息傳播渠道上。做到讓沒有電腦用戶的農民,通過電話語音信息平台等手段,就可與農業技術專家進行交流,適時獲取權威性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以徹底改變農村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的狀況。 據了解,威海農村信息化有一個基本規劃,即在短期內使全市200家龍頭企業、800個行政村、15家農副產品批發市場、200個種養大戶實現網上信息共享。劉科長認為,萬千農戶上網致富工程敲開的不僅是農村信息化的大門,也是農民的致富門。 揭開農村信息化面紗 標志著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的因素有三方面:一是硬體建設規模與水平,如寬頻光纖網路的覆蓋面、農村家庭和企業擁有電腦數量以及有關農業各類網站建設現狀;二是農村電腦應用水平,如農村上網數量與時間,電腦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應用范圍與水平;三是農民利用電腦的意識高低、農村信息人才的多少等。 據中國網通集團山東省通信公司威海公司的曹女士介紹,目前威海農村信息化硬體建設已初具規模,寬頻網已覆蓋到每個鄉鎮和少數中心村。很多重點鎮、村的農業種養大戶、龍頭企業、特色農業基地都已基本上網,特別是榮成市鄉鎮農村大戶上網率更高。榮成鴻洋神集團出現了國內少見的「電腦村」,全村152戶家家有電腦。 記者在市農業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威海市農業信息網為中心,與各市區農村信息網站、鄉鎮企業網站相連接的網路體系。其中僅榮成農業信息網站就鏈接了該市13個產值過億元的農村龍頭企業的網站。從使用網路來看,信息化在農村經濟生產、管理與銷售所佔的比重也逐年增加,網上發布政策、資源、生產、市場、銷售信息等數量不斷增多。以農村信息化發展規模較好的鴻洋神集團為例,由於利用電腦等信息化手段較早,取得成果也比較多,幾年來公司通過網上銷售產品的數量累計達300多萬元,同時還在網上洽談成一個項目,與國內一家企業協商生產「海鮮精」產品。 盡管我市啟動農村信息化工程僅半年時間,許多農戶與企業從中受益匪淺,但從整體看,目前我市農村信息化發展明顯存在著不均衡。如榮成等農村經濟較發達地區發展較快,而其它地區發展較慢。農村種養植大戶利用電腦等信息化手段意識較高,普通農民意識較差。與城區相比,農村信息人才也十分匱乏。對存在的這些問題,市農業局負責農村信息化工作的林副局長認識更深:「農村信息化是一個前瞻性的工作,目前需要解決的不僅是資金問題,更有認識問題。目前農業亟待解決的是國際化和標准化問題,而這兩者都離不開信息化。」如果從這個角度重新審視信息化,我們就會發展農村信息化的確任重而道遠。 農村信息化有「瓶頸」 伴隨中國加入WTO,作為弱勢產業的農業如何應對入世挑戰,如何實現標准化和國際化,用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已成為人們關切的實際問題。如果環視周圍發達國家的農業信息化水平,就會發現目前我市發展農村信息化的迫切性。 以美國為例,1957年美國建設了世界第一個規模最大的農業信息網站,英國,澳大利亞、法國、荷蘭和日本等國陸續建設了各具特色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美國利用預測模型工具、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畜禽生產管理自動化和農業科研與服務系統為農戶和企業提供綜合性的科技信息服務,全美有67%的農戶擁有計算機,其中的27%使用了網路技術,15%的農戶使用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裝備的農業機械。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農業迅速實現了農業設施的智能化和信息獲取、銷售的網路化,實現了農產品的精確控制和標准化生產,日本93%的農戶用計算機,而我國農戶使用計算機的比例約0.1%。如此低的電腦使用量,無疑會使農業標准化實施起來感到困難重重。 盡管以「萬千農民上網致富工程」拉開了我市農村信息化的序幕,但要使農村信息化不斷發展,仍有許多「瓶頸」需要突破。目前「瓶頸」因素突出表現在農民文化水平較低與信息化知識含量較高、信息硬體建設要求集中與農民居住分散等相諸多矛盾方面。 從文化素質來看,在我市鄉村人口中,大專及以上的只有5100人,高中和中專的有10.3萬人,分別占鄉村總人口的0.41%和8.21%。這種文化素質必然會造成農村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操作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計算機,無疑感到無從下手。再加上目前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市農業局林副局長認為,農業產業化是農業信息化的基礎,兩者是相互依賴的。農業的產業化意味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農業生產以市場為導向,必然產生對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強烈願望,在規模小時,以滿足自己需要時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對信息技術的需求,因為採用信息技術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購買信息技術設備,支付獲取信息費用,這對於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益不高的農業生產來說,權衡之下,顯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 此外網路成本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信息化的普及。網路成本高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多數農民買不起計算機,也就難以獲取農業信息。現在平均每台計算機的價格約為四、五千元;二是目前許多寬頻網大都只通到鄉鎮級,對大多數居住在村的農民來說,只能通過上話上網。農村電話費若按0.22元/分鍾計算,加上上網費用4元/小時,合計每小時上網費超過10元,普通農民長期恐難以支付這筆費用。 此外農業信息化瓶頸還表現在基層缺少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的軟硬體設備,信息網路體系不健全等方面。不過這一問題已得到農業部門的充分重視,並已開始著手農村信息人員培訓工作。從11月8日開始,先後對來自三市一區農村和鄉鎮企業基層的160信息員進行培訓,使他們學會收集農業信息的能力,做到會發布、會使用,以充實各級農業網站的信息量,為上網的農民提供信息服務。
I. 新農村建設的優勢及其意義
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全面分析了形勢和任務,認為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系統回顧總結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進一步統一全黨全社會認識,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對於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那麼優勢是:
第一,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我們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勝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就要更加自覺地把繼續解放思想落實到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毫不動搖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第二,我國農村正在發生新的變革,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正面臨新的局面,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能有效供給,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了一定產業支撐。
第三,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
J. 農村為什麼要實行信息化對建設新農村有什麼具體意義
加強來農村信息化建設是建設社會自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對於農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村生活質量、提高城鄉文明素質,改善農村社區環境、推進農村民主管理、促進農村公共服務方面,縮小和消除「數字鴻溝」、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