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四會市新農村建設現場會

四會市新農村建設現場會

發布時間:2021-03-11 17:00:20

A. 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用什麼做主題好

以下有一篇範文:

貫徹落實組織工作會議精神情況匯報

根據峨組通〔2008〕20號文件精神,桂花橋鎮黨委於4月18日召開了黨委班子成員、村書記、主任和鎮幹部參加的會議,黨委副書記陳玉平傳達了中央、省委、樂山市組織工作會議精神.黨委書記秦光星在會上強調:三級組織工作會議是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時刻召開的,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舉措.也是為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和人才資源支撐.我們要嚴格按照推進峨眉山市在新的起點上「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總體取向,扎實開展工作,創新工作思路,從組織源頭上把班子選優配強,切實為推進我鎮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要緊緊抓住城鄉統籌的機遇,按照「抓農業基礎設施項目,推進新農村建設;抓商貿經濟發展,推進小城鎮建設;抓項目建設引進,提升工業化水平」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產業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關注民生,依法執政,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努力構建和諧桂花橋.
今年主要奮斗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3468萬元,增長11.1%,力爭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577萬元,增長7%;第二產業增加值67309萬元,增長12%;第三產業增加值18098萬元,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實現5225元,同比增長15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5‰ 以內,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向前發展.在具體工作中,要著力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夯實和諧桂花橋鎮的組織保障.
一要加強幹部隊伍建設.進一步抓好黨委理論中心組的學習,提高素質,適應變化,做到學以致用.要堅持不懈地抓好黨的十七大精神的學習貫徹,不斷提高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品格來理解十七大精神,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風貌來貫徹十七大精神,用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來實踐十七大精神.
二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以農村基層黨組織創建「和諧支部」為抓手,深化「五好」鄉鎮黨委創建工作.加強對後進村的幫扶工作,選優配強村級班子,加大村幹部管理教育力度,努力打造一支清正廉潔、務實能乾和群眾信賴的村級幹部隊伍.
三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進一步深入開展機關作風效能建設,以優良的黨風促進政風帶動民風,為加快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重點圍繞權力制度、資金監控、行為規范,加強制度監督,切實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建設與發展環境.
二、必須堅持工業強鎮戰略,積極培育主導產業, 在總量上取得新突破.
一要大力培育工業主導產業.在政策上給予優惠,促進現有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和實施技術改造,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形成產業鏈條,切實做大做強.二要大力培育工業新的增長點.發揮現有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拓寬現有水泥、糧食深加工、機械加工、有色金屬等現有工業發展渠道,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和聯系,鼓勵、支持企業相互合作、聯姻.
三、必須堅持農業穩鎮戰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在新農村建設上取得新突破.
一要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繼續抓好葡萄、草莓、養殖等主導產業,走「 特色 + 規模 + 品牌 」路子,形成 「一村一品」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提升我鎮農業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提升農業經濟效益.二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進一步加強聯合,規范管理,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做大做強農村經濟.
四、切實轉變作風,狠抓工作落實,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1、統一思想,振奮精神.「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 在新的形勢和任務面前, 我們別無退路,唯有居安思危,臨危思進,時刻緊綳加快發展這根弦,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發展意識、拼搏意識,以更加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強抓發展機遇,轉變發展觀念,凝聚全鎮的力量,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2、轉變作風,狠抓落實.作風不過硬就會影響到各項工作的落實.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作風建設年活動,保持謙虛謹慎、勤儉創業、艱苦奮斗的作風,把精力集中到干工作、求實效上來,對職責內的事情和群眾的正當要求要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優化發展環境,凝聚黨心、民心;對上級交辦任務,要認真務實,撲下身子真抓實干切實負起我們的責任.
3、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營造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當前,由於征地拆遷、土地承包、利益分配等引發的矛盾比較突出,維護農村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比較繁重.尤其是當前彭橋、折樓、五愛等村的城鄉統籌示範點建設工作,一定要把群眾的切身利益維護好.同時,對群眾關注的黨務、村級財務、村務,要定期在村務公開欄上公示,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要通過完善「一事一議」、民主評議幹部等制度,使群眾有說話的地方,有訴求的渠道,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當前要著重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彭橋片區城鄉統籌示範點建設的前期相關工作,二是南鋁線、沫南朱線工作,三是大春高產示範現場會准備工作,四是抓好黨員幹部教育終端接收點基礎建設准備工作.
為把組織工作會議精神落到實處,黨委書記秦光星要求全鎮黨員幹部團結一致,凝聚實干,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努力把全鎮的組織建設工作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B. 急急急 求個 關於「新農村建設」的黨課材料。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通過參加我鄉黨委中心組的理論學習和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研討活動,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如何做好全鄉的各項工作有了更深的體會。 一是要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堅持專業化生產、系列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目前我鄉四家較大鋼鐵企業每一企業的產品都擁有多條生產線,每個企業都能同時生產不同型號的產品,這些企業的年產量都在25萬噸以上,並且形成了較大規模的系列化生產,因此今年在其它鋼鐵企業進入困境時,這些企業受到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特別是唐成的工字鋼無論是銷售的數量還是效益一直保持良好的局面。 二是要提高產業集中度,把產業鏈不斷向縱深方向延伸,實現產業對接與互補,增強抵禦風險能力。在這一理念和思路的指導下,今年我鄉幾個大的鋼鐵項目的建設都進展順利。我鄉國宏鋼鐵公司30萬噸電爐連鑄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現已投入1500萬元;金航鋼鐵公司30萬噸型鋼項目,總投資4000萬元,新上650軋機一套,現已投入1200萬元,這兩個企業廠址相鄰,產品相對結互補,因此從立項到開工都進展順利,預計年內投產。 三是要在產業結構上不斷培植新的亮點,保證整體上的經濟發展不受某一行業的影響而大起大落。我鄉,除了鋼鐵、水泥兩大優勢產業外,其它項目如造紙、包裝、陶瓷、鋼結構、房地產開發等行業也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此外年產40萬噸的洗煤廠、200萬件的骨灰瓷生產線今年都相繼投產。因此,雖然鋼鐵、水泥形勢不景氣,我鄉的經濟發展仍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四是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解決好土地、電力等瓶頸問題,才能保證經濟建設持續較快的發展。在土地使用上我們著眼長遠發展,堅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提出了只有平均每畝投資百萬元以上的項目才有資格在我鄉落戶,力爭在有限的資源上,少蓋溫飽型的「經濟適用房」,多蓋含金量高的「精品工程」。東馬庄村充分利用非耕地資源規劃了工業區並投資建成了11萬伏變電站,構築了企業用地和用電的優勢,直接吸引了總投資1.3億元的金山鋼鐵等項目在東馬庄工業區落戶,為我鄉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模式。 五是要把搞好對村民的宣傳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不斷提高廣大村民的文明素質和思想水平,優化村一級的投資環境。項目建設用地涉及土地流轉和佔地補償,直接關繫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為了保證重點項目在我鄉順利落戶,在做此類工作時鄉機關人員都堅持逐家逐戶進行走訪,反復徵求意見,反復宣傳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宣傳中央、省、市和區鄉對經濟發展各項政策,宣傳上項目給國家帶來稅收、增加集體收入、解決村民就業及富一方百姓等種種好處。大家雖然放棄了星期天,放棄了國慶長假,中午和晚上加班加點,但都毫無怨言。有了廣泛的宣傳,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最終都能得到廣大村民的認可和支持,使每個項目能夠在我鄉順利落戶。 六是要樹正氣、講團結、保穩定,為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樹正氣、講團結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和保證。樹正氣以振奮精神,講團結以凝聚力量。正氣不樹、歪風邪氣盛行,什麼事也幹不成,不講團結,力量得不到凝聚,一盤散沙,正事就要受到干擾。因此我鄉堅持在全鄉長期開展以「樹正氣、講團結、求發展」為主題的學習教育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七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和諧文明的新農村。發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之道。以科學的發展觀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新要求來審視,就必須以大和諧謀求大發展,以大發展促進大和諧。只有經濟發展了,實力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才能得到維護和保障。多年來我們堅持一二三產業和諧發展,以工業項目的發展支持和帶動第三產業、農村養殖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並為農村勞動力就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機會,在全鄉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扶貧濟困良好風氣,構建起和諧文明的新農村。 同志們: 為加快進度,整體推進我區新農村建設工作,我們今天召開了這個新農村建設流動現場會,大家看了「兩鎮一辦」新農村建設的現場,剛才還聽取了「兩鎮一辦」主要領導的經驗介紹,市新農村建設工作團周益萍團長作了很好的講話,我完全贊成,現在我就我區新農村建設前一階段工作及下一步工作講幾點意見:一、關於前一階段工作的回顧 去年九月以來,我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政府引導、群眾為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務求實效」的原則,按照「一年打基礎,年年有變化,五年大變樣」的工作思路,造福於民,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受到農民群眾歡迎和稱贊。特別是這次市新農村建設工作團的積極支持和大力參與,我區新農村建設工作再掀高潮,幹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進一步提高,積極性高漲,大家在實踐中認識到市委、市政府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應該乘勢而上,真抓實干,強攻硬上,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 概括起來,前一階段我區新農村建設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建立了新農村建設的工作機制。各級黨政組織高度重視,組織措施有力,堅持了主要領導負總責,落實了具體的領導責任和工作責任,配備了較強的工作隊伍,並在政策措施上給予大力支持。隨著工作的不斷推進,認識不斷提高,工作思路進一步明晰,強化了工作措施,制定完善了相關政策,在全區基本形成了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尤其是市新農村建設工作團人員的參與和支持,工作氛圍更濃,工作力度更大,工作進展加快,工作節奏增強,可以說是天天有變化,效果明顯。 二是農民的主體作用進一步發揮,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和諧。在前一階段實施「新村鎮」和「三清三改」中,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得到群眾的擁護,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成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建立村鎮建設長效管理機制的有效載體,依靠理事會運作成了我區新農村建設的一大特色。哪裡理事會運作好,哪裡成效就大。潭東鎮東坑村大納孜組、辦事處的楊梅村袁屋組、蟠龍鎮河壩村陳屋組等理事會運作好的,作用大,成效也大,不僅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改善了生活環境,也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 三是新農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村鎮規劃建設有序開展,零亂無序的現象基本得到遏制;「三清」工作開展有聲有色,「三改」工作穩步推進,完成了幾個村莊的改造工作。目前,我區正在大力推進10個區領導的示範點建設,區委集中力量抓好蟠龍鎮楊坑河小流域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三清三改」、美化、亮化正開展得轟轟烈烈,可以說是一天一個樣。採取政府補助拉動、農民自主申報、動態管理推進的辦法,進展基本良好,農村村莊面貌正在發生明顯變化。農業產業建設和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加快發展,潭東的養鴨、蟠龍的養豬、潭東的萬畝臍橙種植、辦事處的蔬菜種植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養鴨協會、生豬協會、蔬菜協會等新的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涌現,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金蘋果飼料有限公司、金葉農庄、揚泰牧業等一批龍頭企業進一步帶動了產業發展,實現了企業聯產業、協會聯農戶、企業促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發展。農民知識化工程實施進展良好,為農業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培養了大批的產業技術能手。廣泛開展了農村信用戶評選和文化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農民的精神風貌有了新的變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進一步增強,以新農村建設為平台,深化「三民」活動,創新活動載體,創新基層組織的設置方式,探索了新階段、新形勢下鄉鎮幹部轉變職能和增強公共服務功能的新途徑,廣大農村基層黨員幹部得到了鍛煉,提高了抓發展的能力和公共服務管理的能力,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上了新的台階。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得看到,我區新農村建設工作中還存在許多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有偏差。有些同志對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認識不足,停留在「要我抓」的層次上,工作上「跟著感覺走,做給領導看」,缺乏「我要抓」的主動精神和緊迫感。部分責任單位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和內涵認識不深,工作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和全局意識,認為新農村建設與我無關,是區新村辦和鄉鎮及某些領導的事,表現在具體工作上發展不平衡,有的地方抓工作力度小,工作停留在抓幾個點的層面上;有些幹部畏難情緒大,工作消極應付,缺乏打開工作局面的能力和魄力。有些地方存在形式主義的傾向,急於求成,工作浮躁。有些人在發揮農民主體作用上思想認識不到位,不善於做耐心細致的群眾工作,不相信群眾的力量,沒有發揮村民理事會應有的作用,陷入了政府包辦代替的誤區,致使部分群眾產生了依賴心理和攀比心理,產生了「等、靠、要」思想,出現了幹部群眾「一頭熱、一頭冷」的現象。 二是實際工作有誤區。現在我們選的示範點多數是條件較好,難度較小,比較容易見效的村組,而原有環境復雜、條件差、真正具有代表性「空心村」卻還沒有動。存在重點輕面現象,全面啟動慢,就連點上的建設,標准也比較低,都還沒有形成;「三清」工作還未全面鋪開,連省、國道沿線都還存在「臟、亂、差」現象。在實際工作工,部分鄉鎮幹部仍停留在宏觀調控上,「心裡無數決心大、目標不明表態快」,「走馬看花,指手畫腳」,沒有真正沉下去,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做細致的工作,幫助群眾制定細致且操作性強的工作方案。路怎麼修,修路的材料怎麼進,農民的老廁所怎麼拆、新的三格式無害化廁所建在哪裡,怎麼建,需要那些材料,老豬、牛欄要不要拆,新建的規劃在哪裡等等,這些都是很細致的問題,我們要幫助理事會制

C. 四會市匯龍停業為何

縣域經濟的金融試驗 四會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
「我的酒店客房、中餐廳、會所、卡拉OK什麼都有,這個酒店的產權是我的,不是租的。」四會市匯龍大酒店董事長彭奕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剛剛買過來的時候這里還是一個廠房,連裝修的錢都沒有,是農信社幫助我貸款讓酒店越做越大,去年酒店還得到了擴建。」
在很多全國省會城市、地級市,像酒店裝修這樣小規模的貸款項目金融機構是不情願做的,而在像廣東肇慶四會這樣的縣級市,卻有著成千上萬像匯龍大酒店一樣的中小微企業,他們期盼著金融機構能夠在創業初期在資金上幫到他們。
長期以來,正是因為項目小、風險大,讓很多金融機構不願意伸出援手去幫助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成為金融改革和創新中的一道難題。
那麼,彭奕德為什麼能在創業之初獲得貸款呢?「之所以我們願意貸款給匯龍這樣的企業,是因為我們不斷在創新信貸政策等一系列的金融試驗。」四會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主任陸松開介紹,「我們在風險控制上除了採用傳統的風控方法來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信貸風險外,還在實踐中積極採用了『三品兩單』的貸款審查方式,這使得我們發放給中小微企業的貸款速度快了,利率優惠了,不良率降低了。」
貸款看產品、人品、抵押品
所謂「三品兩單」,即在審查貸款時,把貸款人的產品、人品、抵押品、水費單、電費單作為審查重點。貸款人的人品反映企業的信用狀況,而產品、抵押品、水費單、電費單則能清晰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
陸松開說:「有了『三品兩單』管理方式,我們覺得企業有時候遇到一點點困難並不可怕,更多的是我們要放點水給他們養魚,把魚養大,用時間來換取空間。」
截至2012年10月末,四會市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佔比僅為0.27%,比年初下降了0.86個百分點。A級信用企業達到114戶,佔比達到85%,信用企業比年初增加14戶。
在決定給中小微企業放款利率時,農信社也採取了諸多靈活的措施。例如,企業在農信社有存款的,貸款的利率就會低一些,貸款的額度就會高一些;如果購買了農信社理財產品或保險的,也可以將降低利率或提高抵押率或提高貸款額度;如果入股農信社成為股東的企業,則利率會進一步降低。
金融機制體制盤活,使當地農信社的存款和貸款從2008年的35億元和23億元,提高到2012年的70億元和46億元。
2012年5月,四會市政府主辦了四會市支持中小微企業授信暨銀企對接現場融資簽約儀式,四會市農信社現場向中小企業局授信20億元,成功實現了平台的有效對接,促進了政府、銀行和企業的合作。
農信社的舉措帶動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目前,各金融機構通過各種渠道共向四會市中小微企業貸款授信金額高達70億元。在這背後,四會市政府扮演著推手的角色。

D. 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講話稿中可以用到的好的例子有哇急

全鎮新農村建設現場會講話稿

同志們:
今天我們召開全鎮新農村建設現場會,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全市農村工作會議和新農村建設推進會議精神,研究部署今年我鎮農村工作目標、任務和要求。上午,我們一起參觀了現場,既看了一些亮點,有看到了一些污點,相信大家有所啟發,有所感觸。剛才張永元主席等五位分管領導就如何做好今年的新農村建設有關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指導性意見,希望大家認真領會,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作為鎮里來講,農村工作是重點也是難點,我們董浜鎮有優勢也有劣勢,鎮黨委、政府很重視農村工作,特別是新農村建設,多次研究部署重大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探索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和對策;各村也都要提高認識,認清自身形勢,認真思考、盤算今年本村的目標、任務、發展思路,發展措施,確保圓滿完成今年的各項目標,爭取在村級財力建設、新農村建設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更好的發展,為今後幾年的農村工作打下堅實基礎。下面,根據會議安排,我就當前農村工作和新農村建設再講四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抓好現代農業建設,不斷提升農業發展水平。農業是農村的命脈,是富民的重要基礎,是我鎮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必須高度重視,常抓不懈。要不斷調優農業種植結構,按照規模化、高效化、品牌化、生態化發展的要求,擴大高效農業整體規模和效益。拓展糧油、蔬菜、果品、水產、副業等多種經營,進一步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上下功夫,把董浜農業盤子做大做強,把農業牌子做響做精。打造好三大基地,運作好三大品牌,發揮好三大組織,建設好三大形態。要打破行政界限,整合土地資源、品牌資源、市場資源、設施資源、精心打造以萬畝蔬菜示範區、優質葡萄生產區、萬畝優質糧種植區為代表的特色農業基地。進一步打響和培育曹家橋蔬菜、沈巷葡萄、樂百姓大米、智林草雞、杜橋奶牛等農產品品牌知名度,著力提高品牌效應。要結合各村發展需要,適度加快土地合理流轉,提高土地利用率。進一步發展壯大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三大合作經濟組織,發揮蔬菜技術研究會、葡萄協會等專業技術協會的作用,把農民組織起來,土地集約利用起來,通過規模化、標准化生產、專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來提高農產品品質和附加值,增強農業的綜合效益,通過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帶動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的蔬菜、葡萄、養殖等產業。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加大科技興農力度,加強農業技術指導和培訓,提高農業的裝備水平、標准化水平和農業基礎設施配套水平,疏通溝渠,計劃新增3隻節水灌溉工程,收益面積3500畝,爭取受益總面積達到8000畝,鼓勵、帶動農戶發展設施栽培等綜合效益高的現代農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工業、服務業轉移,開展多種經營,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多元持續增收。鼓勵農民創業,加快農業利用三資,著力培育市場主體,加速農業產業化,積極培育一批農業致富帶頭人和農民經紀人,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深加工企業,加快農業向二產、三產滲透,加快傳統種植業向生態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形態延伸,真正把大農業的優勢發揮出來,提高農業的產出效益,促進我鎮由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大鎮向農業強鎮轉變。
二、抓好村級財力建設,不斷夯實農村經濟基礎。發展農村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加強村級財力建設更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重中之重。對於我們董浜來說,這項任務十分艱巨,更要集中力量一抓到底。堅持一產、二產、三產齊頭並進,多措並舉,多渠道發展農村經濟。要堅持工業化致富農民、城鎮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的思路,積極實施村級財力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各村要按照「三年翻一番」的目標,認真制定好村級財力建設規劃,積極探索村級經濟發展路子,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加以逐步推進。各村要立足村情,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整合盤活閑置資源,加強集體資產管理,完善村帳鎮代管等村財務管理制度。鼓勵以村村聯合、村企聯合等方式,共同投資發展物業經濟,加快標准廠房建設和出租,大力推進工業坊、集宿區和綜合用房、社區超市、店面、市場等經營性資產的開發和建設,三年內,村村要新增標准廠房5000平方米以上,人均社區綜合服務用房1.5平方米;加大對經濟薄弱村的扶持和獎勵力度,通過財政獎補、市場引導、金融扶持等政策措施,鼓勵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建設農村。各村要進一步做好結合文章,用活用好扶持政策,增強村級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形成穩定的收入來源。爭取今年村平可用財力增長10%以上,各村可用財力「保底八十萬,力爭一百萬」,有2-3個村達到全市可用財力的平均水平。
三、抓好綜合環境建設,不斷加快鎮村一體步伐。堅持鎮村一體規劃,完善行政村建設規劃,增加農村公用設施和社會事業投入,逐步擴大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把基礎設施和便民服務向農民集中居住區延伸,統籌推進鎮村道路、電力、污水管網等設施,促進鎮村基礎設施共享共用,增強農村的配套功能。按照「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容美化」的要求,加快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繼完善供水排水、垃圾處理、小區綠化、環境整治綜合規劃,建設一批示範小區。重點抓好新民、紅沙、旗桿、北港、天星5個老村改造示範點建設以及民智苑、沈巷小區、永安集居區、新民集居區等建設,繼續推進撤並村落向規劃居住點集中,加快農民拆遷安置小區設施配套,農民居住條件,力爭每個村都能啟動一個集中居住區示範點。
繼續抓好農村大環境整治。加強農村生態建設,完善農村環境衛生考核評比辦法,完善專項長效管理機制,確保新村面貌有新的改善。積極推進老村整治改造先行點環境整治,抓好村容村貌、田容田貌、河容河貌的日常保潔,逐步推行「戶集中、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積極實施「三綠三清」工程,大規模開展村莊綠化,抓好15個綠化村莊,健全和完善保潔保綠市場化運作機制,讓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大力推廣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積極引導農民科學使用有機肥,有效治理畜禽養殖污染,確保完成十個省級衛生村的復查任務。要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增強節能減排的自覺性,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四、抓好社會事業建設,不斷提高農村文明程度。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大系統,不僅是指繁榮的農村、寬裕的生活,整潔的村容,更要求有文明的鄉風、進步的農民,概括成一句話:「民富、村美、風氣好」。要「富民強村,」也要「文明興村」,「民主治村」。要加快發展農村醫療衛生、科學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按照現代化新農村建設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按照市級要求,積極穩妥完成征(使)用土地安置補償工作,繼續深化「文明村鎮、和諧社區」創建,倡導文明新風尚,引導農民崇尚科學、誠信守法。加強農民素質培養和培訓,增強農民的文化素質、道德素質,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農村養老保險、合作醫療的參入率,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認真實施「農民健康工程」,抓好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組織1-2個村創建「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蘇州市級先進村,高度重視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完善農村計劃生育服務網路,強化流動人口計生管理。改善基層文化設施條件,發揮社區文化陣地作用,進一步開展百村體育健身工程,促進先進文化在農村傳播,要貼近農村、貼近農民生產生活,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規范村務公開制度,完善集體資產核算制度。繼續重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抓好安全生產、信訪等各項工作,積極推進「平安董浜」建設,保持社會穩定。加強農村幹部的培養和使用,儲備一批素質高、能力強的年輕村幹部。堅持把品德好、能力強、會幹事的同志選拔到村級班子。加大對基層幹部的教育和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農村幹部文化水平、決策水平、發展經濟的水平、做群眾工作的水平。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是我們當前一段時期的重點工作。做強大農業,做美大環境,做特新農村,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鎮黨委、政府要以身作則,進一步加大行政推動力度,加大協調指導力度,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各級黨組織、各職能部門都要十分重視新農村建設,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強化服務,協調配合,用實際行動支持新農村建設,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鎮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要及時研究協調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碰到的矛盾和問題,敢於負責,敢於碰硬,科學指導各村有效開展各項工作;各聯系掛鉤領導、機關幹部要深入基層,了解情況,幫助基層出注意、想辦法;各村主要領導要切實強化責任意識,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謀劃,勤於思考,制定好發展規劃,工作計劃,落實好工作措施。雖然我們的村級經濟比較薄弱,農村工作任務艱巨,但我們也有自身的優勢和潛力,我們要堅定信心、群策群力,認真落實各項措施任務、推進鎮村一體化發展,積極尋找發展空間,開拓創新,加快發展,使我們的農村工作再上一個新台階。

E. 改革開放30年給家鄉帶來的變化(吉林通化)

這是山東的材料,看看能不能有幫助
朋友結合實際進行修改:30年前,安徽鳳陽小崗村十八位農民冒著坐牢的風險在「大包干」的契約上摁下了十八個鮮紅的指印,從此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這場變革的先行者是農民,實驗場是農村。「中國改革看農村,農村改革看山東」,山東農村的改革和開放也走過了30年的歷程,並且取得了矚目成就。在這個歷史的節點,山東行政學院黨委副書記、山東農村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山東省縣域經濟研究所副會長兼秘書長高煥喜,這位省內知名的農經界專家,這位山東30年農村改革歷程的推動者和見證者,帶領本報記者沉澱歷史,整理思緒,回顧山東農村改革所走過的艱苦歷程,總結農村改革的經驗,並對未來山東農村進一步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議。
三十年:三個三步走
記者:您對30年來山東農村改革開放總體上是什麼評價?
高煥喜:1978年以來的農村改革,目標就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其緊緊圍繞的核心是保障和維護農民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30年來,山東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巨大,生產力得到極大促進,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些偉大成果都得益於改革。為了農民的福祉,為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改革是必須進行的。1978年到上世紀90年代中葉,是改革促發展,改革促開放;90年代末期,特別是本世紀以來,發展和開放倒逼改革,因為不改革就沒有出路。
山東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其農村改革在國內具有榜樣和標桿的作用。在中國農經學界,有「中國改革看農村,農村改革看山東」的說法,這就說明山東農村的改革和開放是中國「三農」發展的縮影,其改革的路徑對全國甚有意義。
記者:30年來山東的農村改革是如何促進農村生產進步的?具體的歷史進階又是如何實現的?
高煥喜:要促進生產力,必須使得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相適應,改革首先就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這對生產關系的調整,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軸線,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自1978年開始,首先在農村中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其中重要的形式是「大包干」。眾所周知,安徽鳳陽小崗村的村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實際上山東東明的某些農民在這之前就已經把地分了,農村的改革山東農民走得很靠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把人和生產資料有機地結合起來了,改變了以前吃「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農民的利益與生產掛鉤不直接,對發展生產沒有積極性;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之後,做到了「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改革使得生產關系中勞動者的權、責、利有機結合起來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迸發出來了,生產也就很快發展起來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到位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一步一直延續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山東省,是從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推進,從西向東推進的。
1985年以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在農村普遍實行,生產也得到了迅速發展,農民有了糧也有了錢,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在許多地方出現了農產品難賣的問題。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了「蒼山蒜薹」事件。當時,糧食主要由國家統一收購,由於尚未放開的市場難以消化迅速增加的農產品,從而出現了賣糧排隊的情況,甚至有棉農賣棉花要排整整一天的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挫傷。這時,一方面需要調整農村中的生產結構,以適應市場多樣化需求,一方面要切實為農民解決賣難問題,並要讓農產品賣到較好的價錢。這時,諸城提出了「貿工農一體化」、「農工商一體化」,貿工農、農工商之間「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到1992年,濰坊正式提出了「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的實施,為解決市場問題,即農產品交換問題,提供了鬆散的組織制度保障,這使得農業與上下游產業環節的利益關系較為理順,實現了不同生產經營部門間的初始的利潤平均化的格局。這樣,改革就進入了第二步。從農業產業化實施以後,農民的經濟行為更加理性,農村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又出現了退耕還林、還草和把糧食作物改種經濟作物的情形。到1993年,政府正式肯定了農業產業化,萌發於山東的「農業產業化」得到了普遍認可,這也是山東農村改革為全國農村改革所做的巨大貢獻。
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又出現了新的問題:農民與企業因農產品買賣關系不斷出現問題,出現了因市場價格變動,企業或農民不按原合同價格履約,甚至毀約等情形。因為農業產業化的利潤分配還是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進行的,遇有市場波動,很容易出現矛盾。這時,從生產關系層面孕育並出現了第三步改革:農業企業化。在90年代末的淄博臨淄等地,出現了土地入股、農民合夥、龍頭企業租賃農民土地搞種植養殖等情形。這時伴隨城市國有企業改革步伐的加快,鄉鎮企業發展開始步入低谷。不少農民企業家把鄉鎮企業掙的錢轉手投資農業生產,有的大面積承包荒灘,承包荒山,農業企業化就是這樣萌發的。所謂農業企業化,就是按照現代企業的理念和機制來改造傳統農業,把各種要素按企業要求重新優化組合,這就能解決農民與企業之間的矛盾,提升農業效益。今後的趨勢是,推進農業企業化,升級農業產業化。
記者:國家針對農村的改革和開放,制定了哪些具體重大的政策變革?為什麼要制定這些方針政策?這些政策起到了什麼作用?
高煥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是以現實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的,政策好不好、適用不適用要看它能否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要求。從上層建築這個層面看,國家實行的涉農的若乾重大政策調整,確實起到了促進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因為適應了農民的要求,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也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第一步,從1979年起,國家將農產品收購價格提升30%,農產品的大幅漲價,使農民得到了實惠,從而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使生產發展了,農民收入增加了。
當農村改革逐步推進的時候,城市中的改革卻步伐很小,在上世紀80年代前期,農村經濟的活躍程度超過了城市。此時的市場極度飢渴,各種商品非常短缺,幾乎生產什麼都能賺錢,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一層面的改革邁出了第二步,1983年,中央號召鼓勵農民發展鄉鎮企業,此後,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萌發成長。山東的鄉鎮企業有了發展,膠東地區走在前面。隨著越來越多的鄉鎮企業為市場提供越來越多的商品,國民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改變,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佔到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同時,鄉鎮企業的崛起也培養了一批農民企業家。伴隨著鄉鎮企業的悄然興起,農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空前涌動,人口素質得到了提高,農村社會階層也悄然發生著變化。
本世紀以來,中央對三農問題非常關注,到2000年以後,這方面的改革邁出了第三步,國家相繼推進了農村的稅費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統」。減免農業稅,「農民種地再不用交稅了」,中央政府鄭重宣布全國農民從此免交農業稅,這是中國自有階級社會以來破天荒的第一次,(當然,不排除這種情形在歷史上短期局部也偶爾出現過),這是歷史性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改革。
記者:30年來,農村的改革和開放使得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縮小城鄉差別上,產生了哪些變革?起到了什麼作用?
高煥喜: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是一個均衡的發展,有地區差別、城鄉差別、產業差別,歸根結底還是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因此,農村的改革必須解決城鄉差別問題,協調城鄉關系。從社會關系、城鄉關系的層面看,這方面的改革也走了三步。
第一步,允許農民進城進行自由貿易。在改革開放以前,社會管理很嚴,市場自由交易也是不允許的,不允許農民到城裡自由買賣農產品。放開城市市場,允許農民進城貿易,既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又活躍了城市市場,這是城鄉進行交流和互動的開始。
第二步,到了1984年左右,隨著鄉鎮企業的繁榮,國家進一步放鬆人口的流動,允許農民進城務工,進一步沖破了分割城鄉的就業樊籬。在這之前,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人口的就業流動很難,農村人要「跳出農門」進城,只有上學、參軍、招工三條路可走,而能夠真正實現進城夢想的農民少之又少。給予農民在城裡的就業「打工」權之後,農民真正有了通過自身的工作而改變命運的權利。這時,一個叫「民工潮」的新詞彙開始出現,這股人潮的涌動深刻地改變了城市,也深刻地改變了農村。過去農民進城做工連想都不敢想,現在農民工和城裡人雖然還不能完全平等,但畢竟使農民有了更多機會。
黨的十六大以來,這一層面的改革走到了第三個階段,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路融入了農村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五個統籌」、「新農村建設」都是這種「統籌城鄉」思路的體現。目前有不少城市已經取消了城鄉戶口的差別,而戶籍制度是城鄉分割的根本的制度約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取消城鄉戶籍制度差別將是歷史的趨勢。在社會保障、就業教育等政策上,國家正在將農村居民統一納入、統籌考慮,以進一步縮小城鄉差別。
因此,農村改革開放三十年,從三個層面看都分別走了三步,這三個層面及三個層面中的三步是互相交叉交融、互相依存依託、又相互促進、促動的,這三個層面的改革共同構成了波瀾壯闊的農村改革開放的歷史大潮。
中國改革看農村農村改革看山東
記者: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改革看農村,農村改革看山東」,山東省農村的改革是走在全國前列的。您認為這三十年來山東農村改革的基本經驗有哪些?
高煥喜:山東省農村改革能走在全國的前列,主要有以下幾條基本的經驗:
第一,山東省農村改革三十年來政策穩健,連續性強。山東省的政策歷來以穩健著稱,農村改革也不例外。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山東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村改革,不斷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政策穩步推進,銜接良好,沒有出現「上一任挖,下一任填」等瞎折騰現象,保護了農業發展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當然,山東省農村改革政策的穩定性與山東作為儒學發源地,倡導中庸之道的傳統思想影響也有關。
第二,嫁接組合,善於創新。改革開放以來,為對接港澳,我國南方改革開放先行一步,市場經濟比較發達,而北方改革開放稍晚於南方,傳統體制的東西多一些。山東省介於南北方之間,有效地將傳統體制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在嫁接組合的基礎上,謀求創新突破,這種結合也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山東省農村改革之所以比較成功,與這種思維與做法緊密相關。而充分運用這一思維與做法,將市場與計劃完美結合的典範就是壽光。上世紀90年代初,壽光的大白菜產量巨大,銷售壓力隨之而來。我們在壽光組織召開了培育市場的理論研討會,當時探討的就是如何將計劃與市場進行有效結合的問題,會後全國各大媒體給予了充分報道,由此全國很多地方要求購買壽光的大白菜等蔬菜,從而架起了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到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北京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大鍾寺蔬菜市場來自壽光的蔬菜一度佔到市場份額的40%以上。以此為契機,壽光開始倡導大規模的蔬菜種植,建起了號稱「江北第一家」的蔬菜批發市場,一直發展到今天這種規模。除壽光之外,山東省各地包括昌邑經驗、招遠經驗、牟平經驗、膠州經驗、膠南經驗等都是立足當地實際,有效進行嫁接組合,實現創新的鮮活例子。
第三,落點扎實,重視縣域。山東省歷屆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一直把縣域經濟當作一項工作重點抓在手上,善於總結和運用縣域創造的經驗指導和推動面上的工作。山東省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成效也很明顯:在全國第一次百強縣評比中,山東省佔了23席,位列第一;1992年李鵬總理在常熟主持召開全國第一個縣域經濟工作會議上,第一個發言介紹經驗的就是山東;山東的縣域經濟發展與廣東、蘇南、浙江並列,是全國的四大亮點之一;2000年以來,山東省的縣域經濟出現了百花齊放、萬馬奔騰的局面。山東省經濟發展的很多經驗都是由縣域總結的。山東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要解決我省的「三農」問題,實現城鄉統籌,必須從縣域切入,從縣域著手解決,牢牢抓住縣域經濟的發展。
第四,善用專家,勤於調研。山東省歷屆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視專家的作用,組建了農業專家顧問團,由省委老領導、著名農業專家陸懋曾擔任顧問團總團長。省里許多重大決策大都咨詢專家們的意見,專家們也經常向省里提出建議。去年,我曾提出的重視培育農村大戶、著力打造農業名牌得到了分管省領導的肯定,被吸收進省委、省政府的有關決策。山東省委、省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經常深入實際,組織調研,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以確保決策科學性。
第五,巧抓重點,方法得當。歷屆山東省委、省政府都善於抓重點、抓典型、抓「兩頭」,比如在縣域經濟發展問題上的促強扶弱,提出三十個強縣三十個弱縣,針對不同的縣採取不同的發展戰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山東省提出的突破濟南、突破菏澤等戰略也是抓重點的體現。在縣域經濟的發展方面,山東省總結出多種以縣域為基礎的特色模式,比如萊西的村級財務公開,萊蕪完善鄉鎮功能,章丘的城鎮帶動、新農村建設、縣域園區的發展,山亭的高標准起步跳躍式發展,泗水的走出貧困模式,金鄉的農貿帶動,高唐的工業帶動等等,省里往往通過開現場會等方式積極推廣這些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模式。陵縣、諸城、壽光、山亭等許多縣(市、區)都開過現場會。
記者:山東省在農村經濟的發展方面有別於其他省份的獨有的特點有哪些?
高煥喜:在山東省三十年的農村改革中,有四大亮點應該是舉國公認,也是讓人信服的。
第一是農業良種工程。山東省在上世紀80年代初作出了實施農業良種工程的決策,即農業生產加快推廣良種,在種植(包括糧、棉、蔬菜、水果等)、養殖等農業種苗使用問題上加快良種化進程。正因此,山東省的農業良種普及率最高,普及得最早。改革開放以來,山東農業能出現眾多的全國第一,比如糧食、棉花、花生、蔬菜、水產、畜產品等總產量,都曾在全國一度第一或目前依然位居第一。這些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優勢的取得與良種工程的開展、普及是密切相關的。實施良種工程結合實施良法等耕作制度的改良,並且要培訓農民、教育農民如何使用良種良法,這恰是依靠科技支撐農業的發展。
第二是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最早是在山東叫響的,從1987年在諸城開始出現,到1992年正式提出了「農業產業化」,這一提法當時曾引起很大的爭議。山東省委、省政府及時肯定了這一具有改革意義的做法,並加快了在全省范圍的推廣,農業產業化的實施,對全省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它不僅解決了山東當時農業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推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創造了經驗,涌現了典型,提升了山東農業的知名度,從更高層面看農業產業化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完善,它有效解決了農產品公平交易和農業生產部門與加工、商貿部門的利潤相對公平分配問題。
第三是農業國際化。山東是最先在全國叫響發展外向型農業口號的省份之一。我早在1998年的時候就提出了「山東農業的出路在國外」、「實施農業國際化」的觀點,為什麼呢?首先,山東農業基礎好,地理位置優越。山東省離日本、韓國都很近,有利於發展外向型農業;其次,周邊其他省份的農業急起直追,國內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我曾做過統計,2000年壽光蔬菜在北京大鍾寺批發市場的份額由40%下滑為14%。這迫使山東省尋找新的市場和增長點,使農產品走出國門,搶占國外市場正當其時。為此,我們曾做了大量調研,到許多地方宣講實施農業國際化的必要性。由於各級政府和企業與基層對農業國際化的重視,山東省的農業國際化得到了迅速推進。截至2007年,山東省的農產品出口連續八年居全國第一,出口量佔全國總出口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第四是注重縣域經濟的發展。30年來,山東省曾總結、推廣了一大批縣域改革與發展的典型,以縣域為抓手為載體,對推動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山東經濟在全國GDP排名中位居席次,與山東省縣域經濟的繁榮緊密相關。據統計,山東省GDP總量的80%都是縣域經濟創造的。
這四大舉措是山東省農村經濟發展中最大的亮點,也是最讓人信服的成就。
山東農村改革開放前瞻
記者:我省農村經濟的發展還存在哪些問題?
高煥喜:我省的農村經濟雖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也還存在著諸多亟待重視和解決的問題,比如,比較突出的問題有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增收先增崗」。現在突出的問題是人多地少,勞動力與生產資料不匹配。只有增加就業崗位,解決農村中剩餘勞動力和剩餘勞動時間問題,農民增收才能成為現實。當然,同時還有農業增效、農民增智、政府增服、財政增扶的問題。此外,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農業效益低,農業中叫得響的名牌少;二是農村規劃不合理,存在嚴重的建設浪費問題;三是生產規模小,土地流轉困難。我之所以提出培育農村種植大戶的建議,就是希望農村土地能夠適當集中;四是農業生產資金缺乏,農民融資困難。在農民融資問題上存在大銀行看不上眼,小銀行不敢貸款給農民,農民民間融資又無法無據的問題。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所有這些困難都是發展中產生的問題,也必將在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中得到解決。
記者:下一步應該如何解決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高煥喜: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做好工作:
第一,以增收為核心,緊緊抓住創業增崗。政府對農村應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可考慮實行轉移就業、拓展就業予以補貼;對吸納就業的企業、事業單位獎勵;對培育就業人才予以扶持;積極投資興辦創業孵化機構等。
第二,以龍頭企業為骨幹,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和農業企業化的骨幹力量,抓好了可以帶動更多農戶和基地,也是農村規模經營的主要途徑。
第三,以名牌為抓手,打造各地特色品牌。品牌是產品內在質量品質的外在表現,品牌打出去之後,就可以獲得超額利潤。比如大澤山的葡萄有的能賣到200多元一公斤,膠州大白菜能賣到50多元一棵。要想獲得更大的利潤,必須打造農業名牌,要想在農業發展領域走在其他省份的前面也必須打造名牌。
第四,以大戶為基礎,培植農業精英。現在的農村人才缺乏,大學生不願意到農村就業,連高中生和青壯年勞動力也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培養的農業人才也想找機會「跳出農門」。為此,我們應通過培育農村各類生產經營大戶為農村發展培養和保留住精英人才,同時還應該注意對農村婦女的培養。因為今天婦女已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維系農村社會關系的軸心要素。
第五,以合作組織為紐帶,發展農業中介組織。上世紀90年代我省涌現出一批農村合作組織的典型,但目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還遠不適應實際需要。農民不論大戶還是小戶都需要通過中介組織與市場對接,以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客觀要求,也是今天農村經濟加快發展之急需。下一步我們應重視培育發展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的各類中介組織。
第六,以改革為動力,加大支農、扶農的力度。現在國家有能力支持農業的發展,今年國家拿出了5800多億元資金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關鍵的問題是要把這塊資金的使用籌劃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發揮更大更有效的作用,在進一步完善相關監管措施的情況下,使農業、農村和農民得到更大的實惠。
第七,以投入為引子,推進基礎設施和新農村建設。要在政府的引導下,讓社會各界和地方各級政府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農業領域和新農村建設中去。
第八,以選人育人為重點,選好配好基層領導班子。「選好一個人,帶起一個村;選好一個長,救活一個廠」。選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擔任村領導,讓他們開拓進取,帶領廣大農民奔小康致富,同時要重視對幹部和廣大農民的培訓和培養,要營造穩定的培訓機制對農民和村官尤其是村幹部進行不間斷滾動式的培訓。

F. 珠蘭鄉的城鎮建設

珠蘭鄉召開新農村建設現場會,組織60多名鄉村幹部參觀珠蘭村菖蒲塘、瑤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學習交流經驗。
新農村建設開展以來,珠蘭村菖蒲塘、瑤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的面貌日新月異,新修水泥路600米,新建和建房屋30戶,水電路同時跟進,農村田園風光依然保留,真正做到新村藏美景,美景映新村。看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景,鄉村幹部們大為贊嘆,表示要把這些好經驗、好做法應用到各村的示範點建設中去,把農民新家園建設得更好、更美。
菖蒲塘、瑤下新農村點負責人也表示,要繼續扎實工作,把新農村建設搞的更紅火。
珠蘭鄉實施大開放主戰略,積極推進「三化」進程,經濟社會事業的各項工作取得了很好進展,特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尤其是示範點的建設,有看得見的變化。
1.新農村示範點的建設要找準定位。一是要根據示範點的自然條件、生態優勢、人居群落、分布特點,在建設過程中用系統眼光把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二是要對現有的自然景觀切實地加以保護,不破壞生態環境,隨坡就勢,順勢而建,不人為造景,不刻意雕琢。三是結合新農村建設的各種模式,找准趨向性的定位,產業優勢明顯的就建成產業型;生態特色濃厚的就建成生態型;有經濟實力又符合群眾意願的就建成小康現代型;沒有條件的就把「三清三改」搞徹底。
2.新農村示範點的建設要做好完善和配套。一是要集中財力把示範點的水、電、路、通信、排污等基礎設施加以完善,把示範點區域群眾生產生活的公共設施預先設置到位,預留好發展的空間。二是房前屋後的景觀在不破壞原有風貌和風格的基礎上,在整體布局、修繕、裝飾時盡量做精細一些,增強視覺上的統一協調和美感。三是動員農民對室內的環境、衛生也要進行整治和清理,去除不必要的雜物,整理好室內的物件,體現出簡朴、整潔、大方。
3.新農村示範點的建設要提升品位。一是抓緊幫助示範點區域理事會的建設,制訂合理、科學、易操作的長效管理機制,培養農民樹立現代、文明的觀念,增強遵守公約、參與管理的意識。二是要積極引導、扶持、鼓勵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特別是上規模的種、養殖業,針對珠蘭的特點,大力發展臍橙、煙葉、蔬菜、豬一沼一果生態模式,只有農民的經濟上去了,新農村建設才有發展後勁和物質支撐。三是提高示範點對區域居民的凝聚、管理和服務功能,融入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等綜合元素,滿足人民群眾對現代生活、享受公共服務的各種需求,從而提高整體的人文素質和水平。總之,要通過示範點的建設,使之成為真正的模範樣板,起到輻射帶動作用,縱深推進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G. 新農合作醫療07年上半年工作總結(急)

四會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07年度

上半年工作總結

我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十分重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把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作為提高農民健康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執政為民,構建和諧社會,維護農村穩定的「民心工程」來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起到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我市農民因疾病帶來的經濟負擔,「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狀況得到有效緩解。我們的主要做法有如下幾方面:

一、宣傳到位、突出重點、農民參合覆蓋率大幅提高。

2007年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宣傳發動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鎮(街道)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有229332人參加合作醫療,覆蓋率達87.06%,比2006年的參合人數158081人,覆蓋率58.52%,增加了71251人和提高了28.54個百分點,均高於省、肇慶市覆蓋率的平均水平。其中,參合覆蓋率達90%以上有城中、龍甫、大沙、東城、羅源、逕口鎮(街道)。其餘的鎮(街道)與去年同比覆蓋率增長均超出30%以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我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宣傳發動工作,多次召開了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會議,研究部署開展工作。在工作中能取得顯著成效,主要有如下特點:一是領導重視、認識到位、目標明確。市政府曾國歡市長親自動員、親自抓工作落實,要求各級領導要創新宣傳方式和創新工作方法突出「抓早、抓大、抓快」,抓早即早動員、早行動、爭取主動;抓大即重點抓農業人口大鎮,促進全市覆蓋率大幅度提高;抓快即加快進度、加快發展,爭取早日完成和超額完成農民參合覆蓋率目標任務。二是宣傳發動突出深度和廣度。深入村寨、農戶廣泛宣傳、反復發動,有些農戶甚至是三番四次上門做工作,重點宣傳新農合的意義和農民得到的實惠,增強吸引力,2007年度參合農民住院報銷封頂線由原來的6000元提高到15000元。三是層層落實工作責任制,增強工作責任感和緊迫感。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發揮村委會和村民小組長的作用,開好「兩小會」即村民小組長和戶主會。四是實行一天一通報的工作措施,合醫辦每天根據全市的進展情況發布進度和簡報,總結推廣先進,提出存在問題,改進工作方法,激勵鎮與鎮、村委與村委之間形成互相追趕力爭上游的態勢。五是加強督導工作。在開展工作的關鍵時刻,市分管合醫工作的李明端副市長、市衛生局譚金榮局長帶領工作組到全市各鎮(街道)開展督查指導工作。市衛生局也分成四個工作組,由局領導帶隊分赴各鎮、村,加強聯系溝通,確保目標任務按時完成。

二、資金到位、規范管理、運行良好。

在全面完成參合目標任務後,核准參合人數,籌收資金及時匯入市財政合醫專賬,實行統一管理。為強化合作醫療資金的監督管理,市合作醫療基金堅持實行收支分離、管用分開、和封閉運行的管理制度。我市農村合作醫療資金全部存入國有商業銀行,建立合醫財政專戶,專戶資金的劃撥或支付由市級合作醫療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審批;鎮級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支付由鎮合作醫療領導小組領導審批,在鎮財政所或財政結算中心的鎮農村合作醫療資金支出專戶支付。各級農村合作醫療經辦機構的工作經費由同級政府安排,專款專用。1至6月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籌收共688萬元,其中:省財政劃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扶持資金343.99萬元,農民個人出資343.99萬元,合作醫療資金的及時到位,確保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序運行。

三、政策到位、補償及時、參合農民真正受惠。

2007年,我市提高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比例和封頂線,參合農民住院報銷補償封頂線由去年的6000元提高到15000元,增幅達到150%。1至5月份,有參合農民3279人次患病住院。住院總費用為1707.68萬元,人均醫療費用為5207.9元,農民住院報銷補償金額為504.58萬元,人均為1539元。獲得醫療救助134人,人均救助1146元。其中:參合農民在縣級以上醫院住院有1079人次,佔住院總人數的32.91%;縣級醫院住院有1617人次,佔住院總數49.31%;在鎮級醫院住院有583人,佔住院總數的17.78%。報銷補償達到15000元封頂線的有24人,金額達36萬元。參合農民受惠的感人事例隨處可見,如羅源鎮石寨村委沙美村的低保戶江成軒,今年74歲,與妻子、老母親三人共同生活,無勞動力,終身無生育子女,平時靠領取低保金和侄兒的資助生活。近年因患膽結石和膽囊炎,在四會人民醫院、清遠市人民醫院等地住院和門診治療,當時家中傾囊而出才籌集到1萬多元,鎮合醫辦也曾為他辦理報銷補償過3次共3000多元。由於經濟有限,病情反反復復,病症得不到徹底治療。得知2007年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補償規定補償最高上限為15000元,憂愁的臉容露出了一絲喜色。今年1月5日,經侄兒多方籌措資金在廣州南方醫院住院手術治療,這次住院共用去44848元。鎮合醫辦及時按規定為其報銷了13454.4元,並根據其家庭實際情況報市合醫辦申請大病救助2000元,當他從市合醫辦人員手中接過大病救助金2000元時,熱淚盈眶激動地說:「如果沒有合作醫療,我的病都不知拖到什麼時候,黨和政府真是關心我們百姓的生活啊!」江成軒老人表示:在今後要更加積極地發動鄰里鄉親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用自身經歷宣傳發動群眾參合,自已也要慢慢調理身體,舒心地享受晚年生活。又如黃田鎮燕莨大啤頭村44歲的李志紅,因患腦出血到南方醫科大學就診,住了一個多月醫院。本來家庭就較困難的李志紅一下子花掉了60000多元醫療費。錢都是東借西湊借回來的,巨額的醫療費用使李志紅一籌莫展。鎮合醫辦領導從村幹部口中得知李的情況後,第一時間以最快的速度給李辦理了報銷補償,市、鎮合醫辦根據他的實際情況及時給予了醫療救助。並親自將2000元的救助金送到李志紅的手上。李志紅因患重病,只能卧在床上休養,也不能行走。當他接過救助金時,他感動地流下了眼淚,他說:「感謝黨和政府對我的關心,我會盡快養好身體回報社會的。我這輩子沒機會回報社會,我會叫我的子女努力讀書,好好報答好心人,好好回報社會。」 再如家住四會城中街道鐵場伍村的伍阿姨,今年年初在田地工作突然暈倒,被村民送到醫院,得知是體內有個腫瘤,需要馬上做手術,家人馬上把昏迷狀態的伍阿姨送到廣東省人民醫院進行手術治療,這次住院花了近8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讓伍阿姨得到15000元的報銷額及拿到2000元的醫療救助金。伍阿姨感動地說:「參加合作醫療不僅有報銷,而且出院一兩天就能夠拿到報銷補償,參加合作醫療確實好」。

四、思想認識到位、人員落實、新農合全市實行信息化管理。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傳輸,加強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作的管理和監督的重要手段,是當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市在推進新農合信息管理建設中,剛開始時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難,一些鎮(街道)總是強調資金緊缺,沒有熟悉電腦操作人員等。針對以上存在問題,我局安排一名副局長分管專責這項工作,狠抓工作落實。各鎮(街道)也充分認識做好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堅決克服當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普遍存在的重宣傳發動、輕日常管理,尤其是不重視信息化管理的傾向。同時,我們經常組織有關人員和業務骨幹下去檢查落實和技術輔導,重點糾正信息化工作不落實,工作責任心不強和管理措施不到位的現象。並且要求合作醫療信息化網路管理平台建立後,要穩定系統操作人員,如要更換操作人員,必須待接手的人員熟練系統操作技能後才能更換。目

前,全市合作醫療已實行信息化管理,各鎮(街道)合作醫療信息員相對落實,在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全程以信息化手段處理參合人員資料儲存、報銷補償、數據統計與數據傳輸等業務工作。今年四月,肇慶市還在我市召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總結暨推進信息化建設和管理現場會議,對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化管理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下半年,我們將著力抓好如下幾項工作:

一、要把建立完善新農合制度作為實施「便民廉醫工程」的一項重要工作扎實推進。

二、加快新農合信息化建設和管理步伐,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信息化建設,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全程以信息化手段處理參合人員資料儲存、報銷補償、數據統計與數據傳輸等業務工作。。

三、總結經驗,大力推進新農合即時補償工作。從2007年7月1日起,在定點醫療機構即時辦理合作醫療補償,要全面抓好這項工作的開展,以方便參合農民群眾。

四、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規范醫療服務行為,讓農民得到適宜、價廉、質優的醫療服務。

五、加強基金運行管理,不斷規范監管措施,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監管機制,確保基金安全運行。

六、要形成科學規范的補償方案,明年,參加新農合實行分檔制,分檔籌資、分檔補償。A檔:農民每年只交15元,報銷封頂15000元;B檔:每年只交30元(以村委會為單位籌資),報銷封頂可達3萬元。同時,要做好新農合醫療救助工作,對參合的特困戶和「五保「人員以及參合農民住院醫療報銷後,仍有較大困難的實行醫療救助,使農民真正得到合作醫療的實惠,把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推上新水平。

四會市衛生局合醫辦

2007年7月3日

H. 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情況匯報怎麼寫

以下有一篇範文:

貫徹落實組織工作會議精神情況匯報

根據峨組通〔2008〕20號文件精神,桂花橋鎮黨委於4月18日召開了黨委班子成員、村書記、主任和鎮幹部參加的會議,黨委副書記陳玉平傳達了中央、省委、樂山市組織工作會議精神。黨委書記秦光星在會上強調:三級組織工作會議是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時刻召開的,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舉措。也是為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和人才資源支撐。我們要嚴格按照推進峨眉山市在新的起點上「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總體取向,扎實開展工作,創新工作思路,從組織源頭上把班子選優配強,切實為推進我鎮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要緊緊抓住城鄉統籌的機遇,按照「抓農業基礎設施項目,推進新農村建設;抓商貿經濟發展,推進小城鎮建設;抓項目建設引進,提升工業化水平」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產業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關注民生,依法執政,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努力構建和諧桂花橋。
今年主要奮斗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3468萬元,增長11.1%,力爭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577萬元,增長7%;第二產業增加值67309萬元,增長12%;第三產業增加值18098萬元,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實現5225元,同比增長15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5‰ 以內,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向前發展。在具體工作中,要著力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夯實和諧桂花橋鎮的組織保障。
一要加強幹部隊伍建設。進一步抓好黨委理論中心組的學習,提高素質,適應變化,做到學以致用。要堅持不懈地抓好黨的十七大精神的學習貫徹,不斷提高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品格來理解十七大精神,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風貌來貫徹十七大精神,用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來實踐十七大精神。
二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以農村基層黨組織創建「和諧支部」為抓手,深化「五好」鄉鎮黨委創建工作。加強對後進村的幫扶工作,選優配強村級班子,加大村幹部管理教育力度,努力打造一支清正廉潔、務實能乾和群眾信賴的村級幹部隊伍。
三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進一步深入開展機關作風效能建設,以優良的黨風促進政風帶動民風,為加快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重點圍繞權力制度、資金監控、行為規范,加強制度監督,切實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建設與發展環境。
二、必須堅持工業強鎮戰略,積極培育主導產業, 在總量上取得新突破。
一要大力培育工業主導產業。在政策上給予優惠,促進現有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和實施技術改造,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形成產業鏈條,切實做大做強。二要大力培育工業新的增長點。發揮現有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拓寬現有水泥、糧食深加工、機械加工、有色金屬等現有工業發展渠道,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和聯系,鼓勵、支持企業相互合作、聯姻。
三、必須堅持農業穩鎮戰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在新農村建設上取得新突破。
一要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繼續抓好葡萄、草莓、養殖等主導產業,走「 特色 + 規模 + 品牌 」路子,形成 「一村一品」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提升我鎮農業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提升農業經濟效益。二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進一步加強聯合,規范管理,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做大做強農村經濟。
四、切實轉變作風,狠抓工作落實,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1、統一思想,振奮精神。「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 在新的形勢和任務面前, 我們別無退路,唯有居安思危,臨危思進,時刻緊綳加快發展這根弦,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發展意識、拼搏意識,以更加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強抓發展機遇,轉變發展觀念,凝聚全鎮的力量,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2、轉變作風,狠抓落實。作風不過硬就會影響到各項工作的落實。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作風建設年活動,保持謙虛謹慎、勤儉創業、艱苦奮斗的作風,把精力集中到干工作、求實效上來,對職責內的事情和群眾的正當要求要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優化發展環境,凝聚黨心、民心;對上級交辦任務,要認真務實,撲下身子真抓實干切實負起我們的責任。
3、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營造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當前,由於征地拆遷、土地承包、利益分配等引發的矛盾比較突出,維護農村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比較繁重。尤其是當前彭橋、折樓、五愛等村的城鄉統籌示範點建設工作,一定要把群眾的切身利益維護好。同時,對群眾關注的黨務、村級財務、村務,要定期在村務公開欄上公示,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要通過完善「一事一議」、民主評議幹部等制度,使群眾有說話的地方,有訴求的渠道,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當前要著重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彭橋片區城鄉統籌示範點建設的前期相關工作,二是南鋁線、沫南朱線工作,三是大春高產示範現場會准備工作,四是抓好黨員幹部教育終端接收點基礎建設准備工作。
為把組織工作會議精神落到實處,黨委書記秦光星要求全鎮黨員幹部團結一致,凝聚實干,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努力把全鎮的組織建設工作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閱讀全文

與四會市新農村建設現場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