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做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Ⅱ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005年10月8日,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做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Ⅲ 新時期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把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5個方面。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是系統性的、綜合性的,目的在於全方位推進農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呢?主要有八大方面。
———城鄉統籌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新農村之「新」,就新在城鄉統籌、城鄉互動、城鄉和諧。
———建設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現代農業從根本上說就是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深化農村改革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措施。全面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要加快推進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改革,要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以及農村金融體制和土地徵用制度改革。
———發展農村公共設施是新農村建設中必須突出解決的問題。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是城鄉發展失衡的重要原因。要始終堅持農民自願、政府支持、項目支撐的原則,採取農民出工出力、社會扶智扶資、市場方式運作的辦法。
———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是新農村建設中要解決的又一個重點問題。多年來農村公共事業欠賬多、包袱重,不僅直接關乎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而且嚴重影響到農村、農業的發展。解決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問題:一是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二是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
———增加農民收入是建設新農村最重要、最關鍵的目標。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制定一系列重農補農政策的核心和主題。建設新農村必須努力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培育新農民、提高農民素質是建設新農村的前提和首要環節。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敗。
———加強黨的領導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保證。各級黨組織要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同時要組織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支持和有力幫助。要防止有關部門無動於衷,或者借機向農民伸手。新農村建設既要量力而行,也要盡力而為。要按照農民的意願,從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入手,速度可以有快有慢,水平可以有高有低,但都必須有所作為。千萬不要搞一個模式,不要搞一刀切。
Ⅳ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問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把祖國大地建設得無比美好,隨著許多新農村建設改造工作的完成,農村的面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約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1.勞力缺失
現在農村的經濟模式大多數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在家,年輕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輕人,越是選擇留在外面,好像無工不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有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還不足以提供足夠多的崗位來滿足年輕勞動力的就業需求,農村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也不足以讓許多的年輕一代在農業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工作,所以,現階段著力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勢在必行。
2.重工輕農
農村的一個主要體現,就在於一個「農」字,農業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現狀則是嚴重的重工、商,輕農業。甚至,所謂的新農村改造,農村城鎮化,更使人們逐步脫離土地,驅使勞動力思想上的對農業的輕視,加速務農人員的流失。
3.觀念落後
在農村,由於農村的特性,人老後不能像城市職工一樣,有退休金、保險等保障,只能靠兒女的孝心來維持老後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證生活的穩定及質量,更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會養。
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事實無疑是一個隱形的強大的社會地雷。這些都制約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減慢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具體的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好這些矛盾,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Ⅳ 簡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途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只有大力推進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的新一輪改革,還農村以公平的發展環境、讓農業有公平的產業地位,給農民以公平的國民待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才能真正走向坦途,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才能順利推進。
一、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一是從法律上賦予農戶物權性質的農用土地承包權。給農民50年以上的穩定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允許其自由轉讓、出租、抵押、入股、繼承。二是給農民私有和集體所有的房產頒發房地權產證,允許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積極推進社區股份使用制,把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資產量化為其成員的股份,明晰集體資產的產權,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二、推進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建立農產品市場交易制度的關鍵在於消除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產品流通的國家壟斷。逐步建立一批上規模的農產品中轉市場、拍賣市場以及期貨交易市場。從供應鏈的角度構建農產品流通平台,通過標准化和信息化來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
三、推進農村土地徵用制度改革。一是對「公共利益的需要」做出明確的司法解釋,堅決杜絕借公共利益為由低價侵佔農民耕地;二是對於城市工商企業經營用地等,要在確保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積極探索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解決,而不應再實行國家先徵用後轉讓的辦法,以徹底杜絕土地徵用過程中的尋租現象。三是要充分考慮土地既是農民的生產資料又是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雙重功能,大幅度提高國家征地的補償費、安置費標准,使「失地農民」能夠獲得第二、第三產業就業和在城鎮居住的必要資本,為「失地農民」提供能夠參加失業、醫療、養老保險的費用。四是政府通過土地使用權的出讓或拍賣獲得的土地凈收益,應按一定的比例返還,用於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和解決「失地農民」的福利;五是在土地征地過程中,政府應給予村集體組織一定比例的非農建設用地,允許其自用或入市交易。
四、推進農村戶籍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最根本的問題是保障公民遷徙和居住的自由,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在全國范圍內徹底取消戶籍制度的身份內涵,取消農業和非農業、城鎮和農村的嚴格戶口限制;第二步是允許國民跨區和跨鄉流動;第三步是建立全國性的勞動就業保障制度。改革必須由國家根據宏觀的社會需要進行強制性制度變遷,徹底消除城鄉居民的身份,賦予農民完整的人權地位,使農民在社會化的競爭中能夠享受制度和人文環境的平等對待。
五、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重新對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進行功能定位和調整,建立一個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為「三農」服務的農村金融體系。一是改革農村信用社,解決農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權不清晰、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水平較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等問題。二是改革農業發展銀行。將農業發展銀行改建成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政策性銀行,保障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資金需求,並利用改革後的農村信用社網路,發展委託業務。三是國家應建立政策性的農業保險公司。切實改變農業保險無人問津的局面,對風險較大的農業項目進行保險,以保護投資者和生產者的利益。
六、推進農村勞動就業制度改革。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支持體系和保障體系。農村勞動力轉移支持體系包括:1、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採取政策扶持措施;2、建立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培訓體系;3、消除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各種歧視政策與措施。農村勞動力轉移保障體系包括:1、對失地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其過去擁有土地使用權的有效期內為農民提供相當於每年土地獲益水平的失業最低生活保障;2、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醫療保險制度;3、農村剩餘勞動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
七、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改革原來主要涉及國有單位的福利保障制度,擴大社會保障面,逐步建立農民與市民、各種所有制企業職工平等一致的、覆蓋全社會的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編織一張社會安全網。
八、推進公共財政支農改革。認真貫徹中央「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自覺地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大對農村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設施、公共安全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努力解決農村「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就業難」、「通訊難」等實際問題,保證農村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進一步加大政府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提高對農業的綜合支持力度,同時,通過運用財政政策工具,吸引和帶動全社會增加對農業的投入。
祝你順利,如果對回答滿意,請採納,這年頭助人為樂也不容易,鼓勵鼓勵熱心人~~~~~~~
Ⅵ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做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Ⅶ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模式有哪些
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專》明確提出屬,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工作內容有:(1)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2)加快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建設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4)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5)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6)培養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7)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8)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確保現代農業建設取得實效。概括來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Ⅷ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工作內容有:(1)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2)加快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建設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4)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5)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6)培養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7)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8)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確保現代農業建設取得實效。概括來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Ⅸ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什麼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一)生產發展——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生產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產發展,才能為建設新農村、提高廣大農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為農村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否則,新農村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
(二)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核心目標就是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讓農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務。
(三)鄉風文明——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鄉風文明,就是要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農村精神家園,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
(四)村容整潔——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村容整潔,就是要從根本上治理農村臟亂差的狀況,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打造擁有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風尚、新秩序的農村新面貌,使農村成為人們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園。這是建設新農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五)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農村黨組織的領導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村民自治機制。這是建設新農村的政治保證。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意義:
1、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2、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4]
3、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4、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5、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做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Ⅹ 什麼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專建設的若屬干意見
http://www.lwcj.com/focus/focus/focus_20/focus_20nc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