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農村建設政策
對於來村莊撤並建社區現象,熟悉基源層情況的山東聊城市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室副教授夏正智非常關注。「要通過建設中心城市的辦法來吸引農村居民進入中心城市居住和生活,而不是以村改居的方式強制農民『被城市化』。」夏正智認為。
夏正智表示,目前的村改居、建設萬人村等行動主要是在新農村建設的名義下,歸並和縮減農村住宅建設用地,以獲取城鎮建設用地指標、補充地方財政收入,其背後的主要推動力量就是國土資源部出台的「城鄉建設用地掛鉤制度」。
村改居的實施過程中
農民要遭受經濟損失
「按照國土資源部出台的『城鄉建設用地掛鉤制度』,地方政府新增城鎮建設用地不得超過農村退出的宅基用地面積。如果農村不能退出宅基地,也就意味著城鎮不能新增建設用地,地方非農產業(包括房地產業)發展就要受到土地制約,同時地方政府也不能通過土地徵用和土地出讓的價格差額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在此規定的逼迫下,地方政府不得已只能藉以新農村建設的名義,強制減少農村宅基地面積,以增加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夏正智一語道破了「村改居」的秘密。
⑵ 請問武威市涼州區武南鎮徵用農用地,總賠償48000合理嗎鎮府領導未出面,一直都是大隊領導在操作!
大隊和鎮政府都是無權征地的。如果是徵用農村的土地需要有省級以上政府批准。您可以要求對方出具征地手續。
⑶ 新農村建設的問題.在網上向什麼網站上反映.網址是多少,
你是哪個省的啊?你可在網路搜索你們省的新農村建設網,看看網路有沒有。我是江西的,我們江西有江西新農村建設網
⑷ 新農村建設,統一規劃蓋房子,是永久產權嗎
現在因為我們國家的土地改革,永久產權的房子已經很少,幾乎沒有了。而現在國家對農村的規劃也在提上日程。對於農村統一規劃,蓋房子其實是一件好事兒。由政府出錢蓋房子,農村的村民只用拎包入住就行。
這樣一來,就可以大大的減少村民的支出,也可以為村民省下不少的錢。並且由政府出面,他們的生活質量也會得到提高,住房也將更加的美觀牢固。在質量方面肯定是沒得說的,也會合理的利用空間,將村民們廢棄的土地再次利用起來,為村民們打造更便利的生活條件。
對於村民私自買賣房屋,政府也是不允許的。政府之所以提出這個政策,是因為農村的發展實在是太過於緩慢。它與城市的發展形成了一個鮮明的貧富差距對比。所以只要政府出手,農村全部都會有。在政府的極力幫助下,農村脫貧就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⑸ 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科學地規范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五位一體的系統工程,是黨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做出的重大決策,是新階段「三農」工作指導思想的深化、升華和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農業哺育工業的歷史階段已基本結束,工業反哺農業條件已經成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
(一)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
改革開放前,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主要是通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實現的。改革開放後,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逐漸縮小,農業支持工業的方式主要表現在新的「三個剪刀差」:
1.金融存貸剪刀差。目前,在農村吸收資金的正規金融機構很少在農村地區發放貸款,農村資金大部分流向城市。據國家統計局資料表明,2003年,農戶儲蓄占城鄉儲蓄比重為18%,農業貸款僅占各項貸款總和的5%,農業貸款僅占農戶儲蓄總額的46%。
2.征地價格剪刀差。按照土地政策規定,建設開發區和房地產用地,必須先由政府徵用,然後才能進入一級市場,征地價格低,出售開發價格高。據專家估計,通過「征地價格剪刀差」又從農民手中拿走2萬億以上。
3.工資剪刀差。農民工與城市職工同工不同酬,據有關單位調查,農民工月平均工資與相類同城鎮職工月平均工資比較,2004年相差500~800元,進城務工農民按1.2億人計算,僅「工資剪刀差」一項社會一年就節省一萬多億元,近兩年總和可達2萬多億元,而且城市職工享受的福利待遇還未包括在內。
同時,國家在財政、金融等方面對農業的支持與農業的貢獻很不相稱。2004年,各級財政支農資金僅占財政總支出的5.9%;農業貸款余額僅占社會總貸款的5%,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僅佔全社會的16.3%。
(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條件已經成熟
1.農業和農村發展進入重要轉變時期,迫切需要工業反哺農業和城市支持農村。傳統農業出現了四大分化和演變:一是產業的分化,由傳統的種養業向產前、產中和產後三大產業部門演變;二是農業富餘勞動力就業的分化,由原來主要集中在農業產中就業,向產前和產後部門演變;三是農業經營方式的分化,由傳統的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向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演變;四是農業就業者收入來源的分化,由原來單純依靠種養業獲得收入向依靠農業外部收入演變。
2.我國處於工業化中期,工業有能力支持農業。從2000年到2005年,我國GDP由89404億元增長到182321億元,增長1.04倍;人均GDP由880美元增長到1703美元,增長1.94倍,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近幾年,財政收入增加幅度每年在20%左右,2005年二三產業增加值占整個
GDP的87.5%,這表明我國現代工業體系已初步建成,先進工業裝備農業的能力已初步形成,二三產業勞動力就業人員占社會就業人數的比重已超過50%以上,城鎮化水平已達到40%,工業和城市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國家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國家完全有條件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
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特點與原則
(一)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特點
一是鮮明的時代性。我國總體上已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歷史性的必然選擇。
二是內涵的全面性。「二十字」要求是對新農村全景式的描述,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方位規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五位一體的系統工程。
三是影響的全局性。這一重大戰略舉措將影響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和全局。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堅持的原則
1.必須以堅持兩個「不動搖」為前提:一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這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完善。二是確保糧食安全不動搖,這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
2.統籌城鄉發展,搞好建設規劃。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扎實推進。
3.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按照農民的需要,尊重農民的意願;政府引導扶持,不搞包辦代替;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合力。
4.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立足鄉村實際,突出地方特色,根據農民群眾最迫切需要,尊重各地傳統、習慣、風格,不搞固定模式。
5.量力而行。各地按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農民群眾現實需求,根據實際可能,合理確定目標任務,不搞統一標准。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路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物質基礎,「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沒有「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就無從談起,「二十字」要求是一個系統工程。當前,重點要抓好現代農業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工業反哺農業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
(一)以科技進步為手段,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農業現代化建設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以科技進步為手段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競爭力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
1.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除了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外,重點應抓三方面工作:
——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傳統的農業增長方式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它不僅浪費資源,增加生產成本,而且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當前要從五個方面轉變傳統的農業增長方式:從主要重視農產品產量和質量轉向產量、質量、安全、生態和效益並重;從主要依靠傳統技術轉向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相結合,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從勞動密集型轉向勞動密集、資本密集和知識密集相結合;從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型轉向可持續發展型;從農業自我發展轉向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
——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農業發展能力的集中表現,從根本上來說,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靠農業科技進步。實踐表明,推廣農業良種化、測土配方施肥和節水農業,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最有效的舉措。
(1)推廣農業良種化。良種是增加糧食生產、提高質量、提升農業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其他生產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更換一次良種,可增產5%~10%,如果將我國15.6億畝糧食播種面積按80%計算,實行良種化,每更換一次良種,增產水平按7%計算,可增產538億斤。
(2)逐漸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是實現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重要措施。實踐表明,測土配方施肥每畝費用3元,可節本增效25元,投入產出比為1∶8,同時,可減少不合理施肥5公斤。目前測土配方施肥面積僅佔耕地面積30%,潛力很大。
(3)發展節水農業。我國水資源不足、利用效率偏低,節約潛力巨大,實踐證明,在不增加農業用水總量的前提下,通過合理使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資源,我國農田灌溉水的利用率和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可提高10個百分點,可節約水資源為1130~1180億立方米。同時,通過全面普及灌溉節水、旱作節水和生物性節水技術,每年可節水1300億~1550億立方米。按畝均水資源量470立方米計算,相當於新增灌溉面積5.17~5.81億畝。
——加快農技推廣改革。農技推廣工作是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農技推廣目前的狀況遠不能滿足建設現代農業的需要,必須加快改革步伐,將農技推廣工作列為公益性事業,為鄉鎮站配備必要的設備,加強技術人員知識更新。
2.提高農業競爭力。農業競爭力集中表現在產品的數量、質量、安全、效益和生態等五個方面,是一個國家農業發展和科技進步水平的重要標志。入世後,我國農產品平均關稅低,農業市場開放程度高,國內市場國際化,提高農業競爭能力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當前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1)農業產品出口的主要目標要由創匯轉變為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擴大勞動力就業;(2)出口結構要由初級產品轉變為初級產品、特色產品、加工品並重;(3)質量控制要由單純的質量認證轉變為全過程的產品質量體系認證;(4)強化政府服務職能,為農業產品出口創造便利條件,為農業產品出口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必要資金;(5)培育壯大農業產品出口企業,加快培育農業產品行業協會。
(二)以新思路、新舉措,促進農民增收
生活寬裕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體現。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面小康社會指標,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要達到8000元,年均須增長6.8%,而近20年平均遞增不到4%,中西部地區更低。因此,加快農民增收形勢嚴峻,必須採取新思路、新舉措。當前重點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設施農業包括設施種養業、設施漁業,如設施蔬菜、水果、水產、特色農產品,畜禽養殖小區等生產方式。實踐表明,設施農業是高效農業,是農民增收的新亮點;是解決「靠天吃飯」、避免自然風險的根本途徑;能夠提高土地、水等資源利用率;既適合分散經營又適合規模經營;有利於提高農業綜合素質和綜合效益。
在種植業方面:設施農業已經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渠道。標准化日光溫室畝均收益相當於大田作物的18倍,比大水漫灌的水澆地節水38%,還能避免水、旱、蟲、雹、風等自然災害。遼寧省凌源市過去是個貧困市,通過發展設施蔬菜,每戶大棚面積為0.6~0.8畝,僅這一項,年純收入就超過萬元。
在畜牧業方面: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蛋雞產蛋量可提高18%,奶牛產奶量可提高12%。據調查,約有64%養殖小區對糞便和廢棄物進行了無害化處理,有76%養殖小區能夠規范使用飼料、獸葯等投入品。目前,全國有各類畜牧小區4萬多個。
在漁業方面:以工廠化養殖、網箱養殖為主的設施漁業,單位水體產量和效益大大高於池塘等傳統養殖方式。目前,全國設施漁業養殖水體近5000萬立方米,年產優質魚40萬噸。
第二,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夠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抵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據統計,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戶35%,平均每戶增收1200元。農產品加工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個重要環節,2004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38322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1.06倍;「十五」期間,農產品加工產值增加了0.4個百分點,據專家測算,產值每增加0.1個百分點,可吸納230萬人就業,每個農民可增收190元。應積極鼓勵、扶持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類型的產業化經營,這兩種類型農民能夠真正得到農產品加工、銷售增值的利潤,目前已佔農業產業化組織的26%。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民增收新亮點,國家應給予重點扶持。
第三,大規模開展農民技能培訓。「知識就是財富」在農民身上同樣表現得非常明顯。據有些省統計,在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中,受過農業科技培訓的比未培訓的平均收入高出30%;在外出務工農民中,受過打工培訓的比未培訓的不但就業機會多,而且月平均工資高出200元。給農民培訓知識,就等於給農民錢。目前,農民培訓迫切需要由常規性的知識和技術培訓向提高農民綜合素質轉變;由過去主要培訓骨幹農民向骨幹農民與一般農戶並重轉變;由單一培訓農民向多元培訓對象轉變。
(三)認真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方針
要從資金反哺、科技反哺、政策支持三個方面入手。
1.資金反哺。主要是國家在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時向農村和農民傾斜,重點投入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生產和生活基礎設施,如水、路、電、通訊等;二是社會事業,包括教育、衛生、文化等;三是公共服務,如農村流通體系、金融服務等;四是社會保障,如養老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在這些方面,僅靠農民自身努力是難以縮小的,主要靠政府調節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
2.科技反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迫切要求完善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體系,增加農業科研投入,加快成果轉化。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投入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極不相稱。如2003年全國科研政府投入強度為1.21%,而農業科研僅為0.31%,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2003年國家對農業科研投入僅為全國科研撥款的一半左右。國家應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使農業「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3.政策支持。要圍繞保障農業的再生產活動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從農業支持與保護、農村稅收、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推廣、農民就業等方面,建立健全一整套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體系。原有惠農惠民政策要認真落實。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在反哺農業和安置農民就業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十五」期間每年補農資金156億元,安置農民就業272萬人。國家對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補農資金應稅前列支,對安排農民就業應比照「國有企業安排下崗工人」政策。
(四)全面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
1.鄉風文明,積極倡導新風尚。要大力發展農村文化,加強治安管理,加大科學普及力度,建立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村容整潔,使鄉村面貌呈現新變化。要努力實現農村基礎設施根本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明顯改觀,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得到妥善處置,農業面源污染和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水平顯著提高,村鎮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突出特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3.管理民主,健全鄉村治理新機制。要努力實現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明顯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水平全面提高。各項民主制度健全,黨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充滿活力,村民民主權利得到充分尊重,村民自治組織決策實現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
⑹ 武南鎮的經濟狀況
武南工業區位於武威市武南城區西部,是武威城市四大工業區之一,西側隔城市生態防護綠帶與城東生態工業區相連,東側為武南城區,北接武黃公路,南連蘭新鐵路,蘭新鐵路南部約2 公里處為312 國道。工業區處於武威市區與武南城區的發展軸線上,對外交通主要有工業區南部的武南西路、中部的武威-武南一級公路、北部的武黃公路。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
工業區規劃用地面積 885.88 公頃,工業區現狀用地構成為:村民住宅用地39.79 公頃,工業用地85.32公頃(工業企業主要以二類工業為主),倉儲用地12.03 公頃,市政設施用地3.60 公頃,商業服務業用地2.35 公頃,教育用地1.61 公頃,特殊用地29.17 公頃,水域及其他用地712.55 公頃。工
業區規劃范圍內現有村民小組13 個,包括花盛村一組、十一組,青石村一組、二組、三組、四組,范家寨四組、五組、六組、七組、八組、九組、十組,居住村民約2659 人。蘭新鐵路、武南火車站與編組站位於工業區南側,330kv 高壓線在園區北部東西向穿過,3 條110kv 高壓線從分別從工業區南部與中部東西向穿過,2 條大區域光纖從工業區北部東西向穿過。武黃公路從園區北部東西向通過,工業區內道路已具方格路網格局雛形。現狀工業區供電由武威電網的化工變電站供給,化工變電站共出線4 條10kv 電力線路,主要沿工業區內道路敷設,主變容量8000KVA,現狀用電最高負荷2500 KVA,最低負荷1000 KVA,供電負荷尚有大的發展空間;武南鎮區的水廠位於工業區內,給水管網基本覆蓋現有工業企業;武南污水廠亦位於工業區內,設計污水日處理量5000 立方米。工業區內道路、電力、通訊、給排水等基礎設施已初具規模,並隨著項目的建設將不斷完善和延伸。
區內知名企業有甘肅吉祥鋁型材有限責任公司、福海木業有限責任公司、新達園釘有限責任公司、武南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武南預制構件廠、世隆防水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德農種業公司、武威市糧隆工貿有限公司麥芽廠、金穗麥芽廠、金業麥芽有限責任公司、屯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祁連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武豐油白菜脫水廠、武南中之軋鋼廠、永鑫鋼板改制有限責任公司、華源肥業有限責任公司、華藝紙箱包裝有限責任公司、武威橡膠製品廠、武威飛天塑膠廠、奧理工貿有限責任公司、金西北種業、甘鑫種業、涼州麥芽廠、張義皮革廠、益民食品廠、天祥肉類加工廠等。
武南工業區處於武南城市生活區的主導風向的上風向,故規劃設置對環境影響較小的無污染輕污染工業。在工業區用地范圍內,地塊規模劃分靈活,大致分成大、小兩個層次,大規模用地可適應大項目投資需求,而小規模用地可適應於相關中小項目(如相關加工工業項目)投資需求,用地劃分具有適應性和連續性。 農村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二十字方針的要求,以增加農民收入著手,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積極引導和扶持發展日光溫室、規模養殖、食用菌栽培、制種、加工型馬鈴薯等產業。止2007年底,建成日光溫室695座1008畝,優質瓜菜栽培面積達16024畝;建成規模養殖村5個,規模養殖組33個,規模養殖戶發展到2061戶;食用菌栽培面積達到78萬袋5200㎡;建成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4.5萬畝。與此同時,狠抓了農業科技服務及農業產業化的培育、扶持,成立農業產業化專業協會2個,成立了武南鎮農業智能化信息中心,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武南鎮高標准農田建設示範工程,總投資4343萬元,配套建設元湖、馬行河、宋府等9個村組的3.17萬畝農田渠路林田;元湖、宋府、西寨、百塔村4條全長21.5公里的通村公路,鄉鎮計劃生育服務所建設項目、危房改建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建成,加快了該鎮新農村建設步伐,促進了全鎮和諧穩定發展。 在城鎮建設方面,按照《武威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對武南的城市定位(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工業基地、旅遊城市)及城市規劃分區(東部為商貿區、南部為鐵路發展區、西部為工業區、中北部為行政中心和住宅區),嚴格規劃管理,並將城市建設項目分為經營性和非經營性兩個大類,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切實加大建設力度。自1997年以來,全鎮累計完成各類城市建設項目156個,完成投資3.2億元,僅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的投資就達1.2億元。截止2007年底,鎮區共建成道路24條16公里,硬化率達95%,人均硬化面積7.8平方米;綠化面積25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5.8%,人均綠化面積7.7平方米;架設路燈238盞,安裝交通標志牌16個;建成供水廠2處,鋪設供水主管15.8公里,全鎮城鄉供水設備、設施配套齊全,已形成完善的自來水供水系統,為工業生產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建成污水處理廠1座,排污主管道13.6公里;建成集中供熱站3個,供熱面積達90萬平方米;建成供變電所3個,供電能力達4萬KVA;建成集貿市場2個,現代化體育館1個。共有醫院4所,各類學校26所,金融保險機構7家,通訊企業4家。小城鎮服務功能更趨完善,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鎮區的人居環境、生態環境和投資創業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⑺ 新農村建設項目
這些問題不太好回答,
如果你是外行人要去搞這個會走很多彎路,
不過你是大學生內畢業,如果你容去創業搞的話,可能機會會大一點,
建議你花點錢請你那村民喝個酒,巴結一下,讓他教教你。
或到區或鎮里去了解了解。
對於一些本人所了解的給你講解一下。
ZF的規劃項目,一般都是要經過報價投標的,這個靠個人能力了,你懂的。
就像建個小區一樣,所有項目都是規劃好,等人找上來,有的還需要你給出施工方案,比如路燈、綠化、給排水等工程,當然你要去承包是要有相關資質的,不是隨便人都能包的,除非你有關系。
想要了解項目,多到地方政府官方及建設局信息網去找找,也許能找到一些東西。
⑻ 求 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1.「生產發展」——新農村的物質基礎
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十一五」時期,農業要加大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的過程中,一方面協調糧食與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另一方面協調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家一戶的農民由於生產生活分散,信息不靈,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帶領農民致富過程中有很大優勢,要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新經濟組織,提升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要達到生產發展的目的,就要激活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勞動力。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把培育新農民作為一項根本措施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為增產增收和改變鄉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其次,培養新型產業農民和務工農民,大力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有針對性地舉辦相關技術培訓。
非農產業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空間,也包含在「生產發展」的要求之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拉長產業鏈,可以使農民在加工增值的過程中增加收入。在非農產業不發達的地區,要進一步加快農村工業化的進程。
城市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也是「生產發展」的渠道之一。要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就要對現行的一些政策措施進行清理,疏通農民進城的渠道。
2.「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
要達到生活寬裕的目標,首先要通過開辟各種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從宏觀層面來講,農民增收可以激發廣大農村的巨大消費潛力,使農民的需求成為一種有效需求,從而增強消費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力。
建設與改善農民生活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是農民生活寬裕的條件之一。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一半的行政村沒有通自來水,60%以上的農戶還沒有用上衛生廁所。水、電、道路、信息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需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
目前城鄉社會保障覆蓋率之比高達22∶1,佔全國總人口近60%的農村居民僅享用了2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九成左右農民是無保障的自費醫療群體。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農村公共事業滯後的現狀。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要通過公共財政補貼,幫助農民建立起包括合作醫療、農村養老保障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目前,農村商品市場總量不足,分布不盡合理,同時假冒偽劣產品較多,這給農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專家指出,建立健全農村市場體系,形成現代流通方式下的農村消費經營網路,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3.「鄉風文明」——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內容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
近年來,雖然一些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較快,但文化生活卻單調乏味,同時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頭。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適應,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主要問題是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廣大農民過上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
移風易俗是鄉風文明的表現之一。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城市中出現的人情淡漠等現象,在農村地區已經有出現的苗頭;另一方面,傳統的陋習在一些農村地區還廣泛存在。一些地方攀比修造墳墓,甚至出現豪華的活人墓。這些都與新農村「鄉風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亟待改變。
4.「村容整潔」——改善農民生存狀態
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的要求,最主要的是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長期以來,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不能令人滿意。「露天廁、泥水街、壓水井、雞鴨院」,是對農民生活居住環境的形象描述。農村的房舍、街道建設缺乏規劃,浪費大量土地;通行條件差,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由於缺少硬體設施,加上農民的不良生活習慣,垃圾污染嚴重。另外,隨著一些農村地區非農產業的發展,工業污染問題凸顯,亟待改變。因此,在新村鎮建設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要尊重農民意願,在國家、社會力量的支持下,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二是要根據當地的文化傳統等,做一個長期規劃,在規劃過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從全國來看,各地具體情況差別比較大,但基本制度已經確立起來。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所在。
2006年我國已全面取消農業稅,在「後農業稅」時代,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之一。鄉鎮政府要為本地經濟發展創造條件,要擔負起社會管理的職責,為鄉村提供公共服務。同時,鄉鎮政府要對村民自治進行正確引導。另外,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緊緊圍繞服務群眾這個中心,切實發揮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幹部耗費的精力經常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這嚴重影響了基層幹部帶動農民致富的積極性,因此,基層民主建設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是新農村建設中一個很大的課題。
五、把握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走出四個誤區 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總體要求,走出「四個」誤區。
1.拆舊建新的思想認識誤區。不能簡單地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解為就是村莊建設,那種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造房子建新村,修大路排店面的認識是片面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個系統工程,涵蓋到農村的各個領域和諸多方面,規劃新村建設必須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
2.招商引資急功近利的誤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體是農民,而不是外商或企業家。要堅持基層組織民主決策,農民群眾自願的原則,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不能採取招商引資或以小團體組織以盈利為目的的拆舊造房建新,切勿搞企業發財、幹部收益、百姓埋單的做法。
3.無資金搞建設慢慢來的誤區。財力短缺使新農村建設面臨難題,村幹部壓力加大。存在著「等觀望」和「慢慢來」的思想。建設新農村需「破冰」前行,因地制宜,先抓籌劃,先易後難,量力而行,穩步推進。目前要著眼於解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農民群眾急需且最盼解決的熱點問題,一件件地抓好落實。
4.一哄而上搞運動的誤區。建設新農村要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尊重農民意願,不斷滿足農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建設新農村是與時俱進的,沒有具體標准。因此,應避免搞不切實際的大拆大建,一哄而上搞運動。各村要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抓好村建規劃,適宜舊村改造的就重點抓舊村改造,適宜新村建設的就抓新村建設,需要環境整治的就從「臟、亂、差」入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穩定推進建設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