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編寫水電新農村電氣化建設驗收報告
請參考,網路文庫版:權http://wenku..com/link?url=2ilIel5GqSiKRA6V7goOseOMf_oe7id6UDy-q
Ⅱ 哪有2011中央一號文件的下載呀 原始文件啥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下決心加快水利發展,切實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近年來我國頻繁發生的嚴重水旱災害,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暴露出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必須大力加強水利建設。現就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作出如下決定。
一、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地位
(一)水利面臨的新形勢。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水利工作,領導人民開展了氣壯山河的水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必須看到,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水情。洪澇災害頻繁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農田水利建設滯後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國家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大,我國水利面臨的形勢更趨嚴峻,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求越來越迫切,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工作越來越繁重,加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局面任務越來越艱巨。2010年西南地區發生特大乾旱、多數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部分地方突發嚴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們加快水利建設刻不容緩。
(二)新形勢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繫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繫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擺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三)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注重科學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大力發展民生水利,不斷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水利現代化道路。
(四)目標任務。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重點城市和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明顯提高,抗旱能力顯著增強,「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重點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獨流入海河流和內陸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建設;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全國年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城鄉供水保證率顯著提高,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明顯降低,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間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基本建成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有利於水資源節約和合理配置的水價形成機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機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則。一要堅持民生優先。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推動民生水利新發展。二要堅持統籌兼顧。注重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並重、治標治本兼顧,促進流域與區域、城市與農村、東中西部地區水利協調發展。三要堅持人水和諧。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水資源。四要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公共財政對水利發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會協同治水興水合力。五要堅持改革創新。加快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破解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三、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
(六)大興農田水利建設。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結合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實施,在水土資源條件具備的地區,新建一批灌區,增加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實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強重點澇區治理,完善灌排體系。健全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大幅增加專項補助資金,市、縣兩級政府也要切實增加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引導農民自願投工投勞。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優先安排產糧大縣,加強灌區末級渠系建設和田間工程配套,促進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建設。因地制宜興建中小型水利設施,支持山丘區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重點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傾斜。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技術,擴大節水、抗旱設備補貼范圍。積極發展旱作農業,採用地膜覆蓋、深松深耕、保護性耕作等技術。穩步發展牧區水利,建設節水高效灌溉飼草料地。
(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要優先安排洪澇災害易發、保護區人口密集、保護對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達到國家防洪標准。鞏固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盡快消除水庫安全隱患,恢復防洪庫容,增強水資源調控能力。推進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治要堅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抓緊完善專群結合的監測預警體系,加快實施防災避讓和重點治理。
(八)抓緊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快推進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區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堅持蓄引提與合理開采地下水相結合,以縣域為單元,盡快建設一批中小型水庫、引提水和連通工程,支持農民興建小微型水利設施,顯著提高雨洪資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決缺水城鎮、人口較集中鄉村的供水問題。
(九)提高防汛抗旱應急能力。盡快健全防汛抗旱統一指揮、分級負責、部門協作、反應迅速、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大投入,整合資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預報水平。建立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的應急搶險救援隊伍,著力推進縣鄉兩級防汛抗旱服務組織建設,健全應急搶險物資儲備體系,完善應急預案。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准適度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立應對特大乾旱和突發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儲備制度。加強人工增雨(雪)作業示範區建設,科學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
(十)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到2013年解決規劃內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十二五」期間基本解決新增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的飲水問題。積極推進集中供水工程建設,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有條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網,發展城鄉一體化供水。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落實管護主體,加強水源保護和水質監測,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制定支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的用地政策,確保土地供應,對建設、運行給予稅收優惠,供水用電執行居民生活或農業排灌用電價格。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十一)繼續實施大江大河治理。進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黃河下游治理和長江中下遊河勢控制,繼續推進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設,加強太湖、洞庭湖、鄱陽湖綜合治理,全面加快蓄滯洪區建設,合理安排居民遷建。搞好黃河下游灘區安全建設。「十二五」期間抓緊建設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不斷提高調蓄洪水能力。加強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提高城市排澇標准。推進海堤建設和跨界河流整治。
(十二)加強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完善優化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在保護生態前提下,盡快建設一批骨幹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進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設,確保工程質量,適時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研究。積極推進一批跨流域、區域調水工程建設。著力解決西北等地區資源性缺水問題。大力推進污水處理回用,積極開展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高度重視雨水、微鹹水利用。
(十三)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保護。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採取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建設、坡耕地整治、造林綠化、生態修復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強長江上中游、黃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區、東北黑土區等重點區域及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水土流失防治。繼續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修復,加快污染嚴重江河湖泊水環境治理。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濕地的保護。實施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設項目佔用水利設施和水域等補償制度。
(十四)合理開發水能資源。在保護生態和農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統籌兼顧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功能,科學制定規劃,積極發展水電,加強水能資源管理,規范開發許可,強化水電安全監管。大力發展農村水電,積極開展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搞好農村水電配套電網改造工程建設。
(十五)強化水文氣象和水利科技支撐。加強水文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覆蓋范圍,優化站網布局,著力增強重點地區、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區水文測報能力,加快應急機動監測能力建設,實現資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務水平。健全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力爭在水利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上實現新突破,獲得一批具有重大實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術引進和推廣應用力度。提高水利技術裝備水平。建立健全水利行業技術標准。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全面實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設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和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利管理和工程運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加強水利國際交流與合作。
五、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十六)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力爭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各級財政對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要有明顯提高。進一步提高水利建設資金在國家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水利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充分發揮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土地整治資金的綜合效益。進一步完善水利建設基金政策,延長徵收年限,拓寬來源渠道,增加收入規模。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合理調整水資源費徵收標准,擴大徵收范圍,嚴格徵收、使用和管理。有重點防洪任務和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要從城市建設維護稅中劃出一定比例用於城市防洪排澇和水源工程建設。切實加強水利投資項目和資金監督管理。
(十七)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資金。有條件的地方根據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設特點和項目性質,確定財政貼息的規模、期限和貼息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農業發展銀行積極開展水利建設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業務。鼓勵國家開發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增加農田水利建設的信貸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水利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探索發展大型水利設備設施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開展水利項目收益權質押貸款等多種形式融資。鼓勵和支持發展洪水保險。提高水利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
(十八)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水利。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通過直接、間接融資方式,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鼓勵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統一規劃基礎上,按照多籌多補、多干多補原則,加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充分調動農民興修農田水利的積極性。結合增值稅改革和立法進程,完善農村水電增值稅政策。完善水利工程耕地佔用稅政策。積極穩妥推進經營性水利項目進行市場融資。
六、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十九)建立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抓緊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要與當地水資源條件和防洪要求相適應。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對擅自開工建設或投產的一律責令停止。嚴格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對取用水總量接近控制指標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嚴格地下水管理和保護,盡快核定並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圍,逐步削減地下水超采量,實現采補平衡。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協調好生活、生產、生態環境用水,完善水資源調度方案、應急調度預案和調度計劃。建立和完善國家水權制度,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
(二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堅決遏制用水浪費,把節水工作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全過程。加快制定區域、行業和用水產品的用水效率指標體系,加強用水定額和計劃管理。對取用水達到一定規模的用水戶實行重點監控。嚴格限制水資源不足地區建設高耗水型工業項目。落實建設項目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制度。加快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全面加強企業節水管理,建設節水示範工程,普及農業高效節水技術。抓緊制定節水強制性標准,盡快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工藝、設備和產品。
(二十一)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各級政府要把限制排污總量作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依據,明確責任,落實措施。對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完善監測預警監督管理制度。加強水源地保護,依法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強化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
(二十二)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負總責。嚴格實施水資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主要指標的落實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交由幹部主管部門,作為地方政府相關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加強水量水質監測能力建設,為強化監督考核提供技術支撐。
七、不斷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
(二十三)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強化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對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和防洪排澇等實行統籌規劃、協調實施,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權清晰、分工明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的水資源管理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協調機制。
(二十四)加快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區分水利工程性質,分類推進改革,健全良性運行機制。深化國有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單位基本支出和維修養護經費。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公益性工程維修養護經費給予補助。妥善解決水管單位分流人員社會保障問題。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明確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對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給予補助,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多種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對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中的作用,引導經營性水利工程積極走向市場,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二十五)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職能明確、布局合理、隊伍精幹、服務到位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全面提高基層水利服務能力。以鄉鎮或小流域為單元,健全基層水利服務機構,強化水資源管理、防汛抗旱、農田水利建設、水利科技推廣等公益性職能,按規定核定人員編制,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大力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
(二十六)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充分發揮水價的調節作用,兼顧效率和公平,大力促進節約用水和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和服務業用水要逐步實行超額累進加價制度,拉開高耗水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水價差價。合理調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價格,穩步推行階梯式水價制度。按照促進節約用水、降低農民水費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運行的原則,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探索實行農民定額內用水享受優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的辦法。
八、切實加強對水利工作的領導
(二十七)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切實加強水利工作,及時研究解決水利改革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實行防汛抗旱、飲水安全保障、水資源管理、水庫安全管理行政首長負責制。各地要結合實際,認真落實水利改革發展各項措施,確保取得實效。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認真履行職責,抓好水利改革發展各項任務的實施工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照職能分工,盡快制定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和辦法,形成推動水利改革發展合力。把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作為農村基層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二十八)推進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法規體系,抓緊完善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防汛抗旱、農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領域的法律法規。全面推進水利綜合執法,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洪水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強河湖管理,嚴禁建設項目非法侵佔河湖水域。加強國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設。健全預防為主、預防與調處相結合的水事糾紛調處機制,完善應急預案。深化水行政許可審批制度改革。科學編制水利規劃,完善全國、流域、區域水利規劃體系,加快重點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強化水利規劃對涉水活動的管理和約束作用。做好水庫移民安置工作,落實後期扶持政策。
(二十九)加強水利隊伍建設。適應水利改革發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統幹部職工隊伍素質,切實增強水利勘測設計、建設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專院校、中等職業學校水利類專業建設。大力引進、培養、選拔各類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評價、流動、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科技人員服務於水利改革發展第一線,加大基層水利職工在職教育和繼續培訓力度,解決基層水利職工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廣大水利幹部職工要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更加貼近民生,更多服務基層,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三十)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傳國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識、節水意識、水資源保護意識,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水利建設。把水情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中小學教育課程體系,作為各級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把水利納入公益性宣傳范圍,為水利又好又快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對在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各級政府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使命光榮,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奮力開創水利工作新局面!
Ⅲ 十二五規劃農村部分詳細內容
第二篇 強農惠農 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加大強農惠農力度,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第五章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第一節 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和品質,廣泛開展高產創建活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4億噸以上。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將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建設成為高產穩產商品糧生產基地。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加強以農田水利設施為基礎的田間工程建設,改造中低產田,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加強糧食物流、儲備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第二節 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加快構建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和甘肅新疆等的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其他農業地區為重要組成的「七區二十三帶」農業戰略格局。鼓勵和支持優勢產區集中發展糧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農產品。加快發展設施農業,推進蔬菜、水果、茶葉、花卉等園藝作物標准化生產。提升畜牧業發展水平,提高畜牧業產值比重。促進水產健康養殖,發展遠洋捕撈。積極發展林業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壯大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
第三節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新品種,做大做強現代種業。加強高效栽培、疫病防控、農業節水等領域的科技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實施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機農藝融合,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左右。發展農業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
第四節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加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加快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培育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供銷合作社、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積極發展農產品流通服務,加快建設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農產品營銷網路。
第六章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加大引導和扶持力度,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第一節 鞏固提高家庭經營收入
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穩步提高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完善大宗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生產經營水平和經濟效益。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化和新型農村合作組織,使農民合理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利用農業景觀資源發展觀光、休閑、旅遊等農村服務業,使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
第二節 努力增加工資性收入
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就業信息服務,開展勞務輸出對接,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平穩有序外出務工。促進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努力實現農民工與城鎮就業人員同工同酬,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增加縣域非農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以創業帶動就業。結合新農村建設,擴大以工代賑規模,增加農民勞務收入。
第三節 大力增加轉移性收入
健全農業補貼制度,堅持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繼續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增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准和報銷水平,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積極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增加農業保險費補貼品種並擴大覆蓋范圍。加大扶貧投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
第七章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第一節 提高鄉鎮村莊規劃管理水平
適應農村人口轉移的新形勢,堅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願,突出地域和農村特色,保護特色文化風貌,科學編制鄉鎮村莊規劃。合理引導農村住宅和居民點建設,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合理安排縣域鄉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統籌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
第二節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加快大中型灌區、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資源豐富地區適時新建一批灌區,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完善農村小微型水利設施。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大力推進農村集中式供水。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進一步提高通達通暢率和管理養護水平,加大道路危橋改造力度。加強農村能源建設,繼續加強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和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大力發展沼氣、作物秸稈及林業廢棄物利用等生物質能和風能、太陽能,加強省柴節煤爐灶炕改造。全面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國有林區(場)、棚戶區、墾區危房改造,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強農村郵政設施建設。推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節 強化農村公共服務
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全面提高財政保障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積極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建立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可及的基本醫療服務。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准。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建設,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節 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治理農葯、化肥和農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和水污染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快推動農村垃圾集中處理,開展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嚴格禁止城市和工業污染向農村擴散。
第八章 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第一節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完善農村土地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佔有、使用、收益等權利。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加快農墾體制改革。
第二節 建立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制度
加快消除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統籌城鄉發展規劃,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一體化。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調整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和布局,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征地制度,縮小征地范圍,提高征地補償標准。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加大國家財政支出和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向農業農村傾斜力度。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縣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新途徑。
第三節 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穩步推進擴權強縣改革試點。建立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制度,增加對縣級財政的一般性轉移支付,逐步提高縣級財政在省以下財力分配中的比重。依法賦予經濟發展快、人口吸納能力強的小城鎮在投資審批、工商管理、社會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許可權。發揮縣域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科學規劃產業發展方向,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推動形成城鄉分工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
Ⅳ 農田水利建設的重點工作
為此,要重點抓好以下六項工作:
一是加快修復水毀災毀水利工程,突出抓好防洪薄弱環節建設。要在今年冬季修復各類灌溉設施,確保明年春灌用水;在明年汛前全面修復各類防洪設施,確保明年度汛安全。大力推進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環節建設,全面實施全國抗旱規劃,建設一批抗旱水源工程。
二是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不斷完善農田灌排體系。進一步增加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投入,做到完成一批、驗收一批、銷號一批。積極推進大中型灌溉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在有條件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區,加強重點澇區治理,不斷提高農田灌排骨幹工程的配套率和完好率。
三是加快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著力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突出抓好1250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大力加強田間工程、末級渠系及涵閘泵站建設,因地制宜興建「五小水利」工程,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縣域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擴大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面積。
四是加快推進東北四省(區)節水增糧行動,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抓緊實施東北四省(區)節水增糧行動,積極推進西北、華北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前期工作,完善節水灌溉設備補貼等政策,集中力量建設一批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示範片區,力爭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00萬畝以上。
五是加快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大坡耕地綜合整治力度,實施革命老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推進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抓好牧區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加快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大力開展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
六是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積極發展集中供水工程。優先考慮城鄉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鼓勵發展集中供水工程,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強化水源地保護和水質監測,創新農村水利建設管理體制,確保明年再解決6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為「十二五」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Ⅳ 2010國際國內十大新聞 2010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中央一號文件 2010年1-2月重大新聞 請簡要總結,政治考試要用
1.「建材下鄉」給力行業發展,惠農政策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2.六部委聯合下文,建材下鄉取得實質進展。
3.建材家居業首個經濟指數誕生,BHI引發社會關注。
4.上海靜安大火將建材牆體保溫材料推向風頭浪尖,既節能又防火。
5.拉閘限電助漲水泥價格,節能減排不能投機取巧。
6.家居賣場單體規模超大型發展,競爭趨於白熱化。
7.建材企業外貿摩擦頻發,建材行業對外貿易面臨重大挑戰。
8.建材流通企業加快資本運作步伐,上市發展指日可待。
9.「兩化」融合落地建材物流業,《全國建材物流信息化建設指導意見》正式發布,電子商務熱流行全行業。
10.科技進步獎進入建材流通領域,新工藝、新技術促進行業創新發展。
中國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師昌緒、王振義
Ⅵ 人居環境的重要性
人居環境對心情的陶冶與凈化、身體狀況的改善的重要性。隨著人們的居住環境在人口迅速增長所造成的壓力下不斷惡化,人居問題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Ⅶ 水電農村電氣化制度建設包括哪些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促進水電新農村電氣化事業發展,規范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和項目(以下簡稱電氣化縣或電氣化建設項目)管理,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已納入《「十二五」全國水電新農村電氣化規劃》(以下簡稱《電氣化規劃》)的電氣化縣和電氣化建設項目的實施與管理。
第三條 納入《電氣化規劃》的電源建設項目必須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流域綜合規劃、水能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和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的要求。
第四條 電氣化建設項目資金實行以地方和社會投入為主、中央補助的政策,採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參與的方式,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籌集。
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五條 電氣化建設項目必須按國家有關規定嚴格履行前期工作程序後實施,要確保前期工作質量。
第六條 在項目前期工作和實施過程中,要努力提高科技含量,促進農村水電行業的現代化技術水平、裝備水平和運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第七條 在《電氣化規劃》基礎上,要以縣為單位編制五年規劃整體實施方案。實施方案由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並會同發展改革部門上報,由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商發展改革部門審批,報水利部備案。實施方案作為電氣化縣驗收的依據。
第八條 納入實施方案的項目要開展項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項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由具備相應資質的設計單位承擔。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審查意見後,地方發展改革部門審批;初步設計報告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項目審批許可權按照各地現行規定執行。
第三章 投資計劃申報及下達
第九條 電氣化建設項目年度投資建議計劃由地方根據項目前期工作情況提出,按照管理許可權逐級申報,由省級發展改革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後,聯合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水利部。
第十條 申報項目年度投資建議計劃應提交以下文件和材料: 1、項目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設計批復文件; 2、年度預計投產農村水電裝機容量;
3、項目建設資金籌集方案(包括地方財政補助資金承諾文件);
4、項目年度投資建議計劃。
第十一條 中央投資實行定額補助和分省切塊下達。中央投資占項目總投資的比例,西部地區縣(含參照西部地區政策縣)、中部地區縣(含參照中部地區政策縣)、東部地區縣新建項目分別按20%、15%、10%左右分年度安排,技改項目分別按25%、20%、15%左右分年度安排。地方應按照不低於中央投資規模的比例落實項目地方財政補助資金,並同步到位。同一個項目安排中央投資原則上不超過3年。
第十二條 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對各地上報的項目年度投資建議計劃進行審核,根據國家財力和全國水利建設任務,綜合平衡後,聯合下達電氣化建設項目年度投資計劃。
第十三條 省級發展改革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聯合下達投資計劃後的1個月內,負責將年度投資計劃分解落實到具體項目,並報水利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備案。項目投資計劃一經下達,必須嚴格執行,不得擅自調整。
第十四條 各地要嚴格資金使用管理,提高資
第二十一條 各地要積極探索電氣化建設國家投資形成的收益反哺「三農」、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多種形式並開展試點,培育電氣化建設在促進農民入股辦電、農民增收等方面的典型,並對試點項目在資金和政策上予以重點傾斜。
第五章 驗收
第二十二條 電氣化縣建設和項目驗收工作要按照國家有關規程、規范和其他有關規定進行。電氣化縣和電氣化建設項目由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同級發展改革部門進行初步驗收,並提出驗收申請,由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同級發展改革部門聯合進行驗收,驗收報告報水利部備案。
第二十三條 電氣化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後,要及時辦理交接手續,完善各項管理措施,建立長效、良性運行機制。
第六章 附 則
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實施,原出台的《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管理辦法》(水電[2006]97號)廢止。
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六條 各地可根據本辦法,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並報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備案。
Ⅷ 論述2011年我國國民經濟的主要體現以及2012年我國經濟的發展環境
一、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1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國內經濟運行的新情況新變化,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按照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呈現增長較快、價格趨穩、效益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計劃執行情況總體是好的,實現了「十二五」良好開局。
(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效益保持較高水平。初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超過預期目標1.2個百分點。經濟增速較上年出現了適度回落,但符合年初確定的調控方向,仍處在較快區間。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5%、10.6%和8.9%,超過預期目標0.2個、2.4個和0.4個百分點。全部工業增加值18.86萬億元,增長10.7%。加強煤電油氣運供需銜接,居民生活、重點時段、重要領域的需求得到較好保障。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繼續改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4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5.4%;全國公共財政收入10.37萬億元,增長24.8%,財政赤字比預算減少500億元。
圖表一、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新華社發
消費、投資穩定增長,內需動力明顯增強。擴大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得到認真落實並不斷完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919億元,增長17.1%,超過預期目標1.1個百分點。投資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民間投資的增速和比重繼續提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1022億元,增長23.6%,超過預期目標5.6個百分點,其中,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投資分別增長20.1%、27.5%、28.7%和30.4%;民間投資(不含農戶)增長34.3%,所佔比重提高4.5個百分點。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分別拉動經濟增長4.7個和5個百分點;最終消費的貢獻率為51.6%,提高10.1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為54.2%,提高1.4個百分點。
(二)物價漲勢得到初步遏制。
市場供應保持穩定。大力發展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支持蔬菜生產基地建設,落實生豬生產扶持政策;啟動實施棉花、油菜籽、大豆、玉米臨時收儲,建立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儲備制度;適時組織玉米、大豆、食用油、棉花、食糖、豬肉等緊缺商品進口和投放,累計投放國家儲備糧3986萬噸、食糖127萬噸。
貨幣條件明顯改善。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6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3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7.47萬億元,比上年少增3901億元;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同比增長13.6%,低於預期目標2.4個百分點。
流通成本得到控制。取消、降低和減免了一批涉農涉企收費。對農副產品生產用水、用電實行了價格優惠政策,對蔬菜批發、零售免徵增值稅。收費公路專項清理和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工作有序推進。農貿市場攤位和超市進場的收費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
市場監管繼續加強。嚴厲查處少數商貿企業的價格違法行為,深入開展反價格欺詐、打擊惡意囤積、查處散布虛假漲價信息等專項行動,大力推進反價格壟斷執法工作。全年共查處各類價格違法案件4.51萬件,實施經濟制裁20.91億元。
價格漲幅逐步收窄。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漲幅由7月份的6.5%逐月回落到12月份的4.1%,全年上漲5.4%,沒有實現預期目標。重點城市房價漲幅回落,12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下降的有9個,環比價格下降的城市擴大到52個。
圖表二、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漲幅月度變化情況。 新華社發
漲價影響得到緩解。社會救助和保障標准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全面建立,價格調節基金制度依法設立並不斷完善,各地全年累計發放價格臨時補貼近百億元。
(三)農業和農村發展保持良好態勢。
主要農產品全面增產。夏糧、早稻、秋糧季季豐收,分別比上年增產2.5%、4.5%和5.1%;全年糧食產量達到57121萬噸,增長4.5%,實現連續8年增產,總產、單產都創歷史新高。油料產量3279萬噸,增長1.5%;糖料產量12520萬噸,增長4.3%;棉花產量660萬噸,增長10.7%;肉類總產量7957萬噸,增長0.4%;水產品產量5600萬噸,增長4.2%。
圖表三、糧食連續8年增產情況。 新華社發
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全面落實。全國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29342億元,增長21.2%;中央預算內投資用於農業和農村建設的比重超過50%。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全面推進,江河治理、骨幹水源、大型灌區建設與節水改造等重點工程的投入增加,農田水利建設和中小河流治理得到加強。全年補充耕地31.33萬公頃,建成高標准基本農田400多萬公頃。對農業生產的補貼力度加大,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平均每50公斤分別提高5.4元和14元。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解決了6398萬農村居民和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達到75%。新建和改造農村電網線路34萬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19萬公里,啟動了331個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新增沼氣用戶280萬戶、小水電代燃料用戶11萬戶。改造農村危房265萬戶,比上年增加145萬戶。支持建設了糧食收儲倉容430萬噸、農產品批發市場115個、農產品冷鏈物流項目186個。農村流通「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連鎖經營網路建設向縱深發展。
(四)經濟結構調整積極推進。
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創新2020工程開始實施。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54家、國家工程實驗室28家,認定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23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8家,中央和地方聯合共建實驗室(工程中心)173家。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投入試運行服務,百畝超級雜交稻試驗田畝產突破900公斤。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新增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41隻。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准和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標准成為新的國際標准。平板顯示、集成電路、智能製造裝備、生物制葯和育種、國家基因庫等重大工程實現階段性突破,21個電子商務示範城市、5個雲計算示範城市啟動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6.5%,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2.6個百分點。
圖表四、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情況。 新華社發
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基礎保障能力提升。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頒布實施。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資金150億元,支持了4000多個企業技術改造項目。裝備製造業快速發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水平明顯提高。淘汰落後產能工作積極開展,淘汰落後的水泥產能1.5億噸、煉鐵產能3122萬噸、焦炭產能1925萬噸、煤礦產能2463萬噸,關閉小火電機組超過700萬千瓦,均超額完成計劃目標。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新建鐵路投產里程2167公里,京滬高鐵投入運營;新增公路通車里程7.14萬公里,改擴建國省道完成2萬公里;改善內河航道里程1091公里;新增運輸機場5個。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加快發展,新增非化石能源電力裝機超過3400萬千瓦,佔全部新增裝機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年原煤產量35.2億噸,增長8.7%;原油產量2.04億噸,增長0.3%;發電量47001億千瓦小時,增長11.7%。
服務業發展環境不斷改善,水平繼續提高。頒布實施了支持現代物流業、高技術服務業、家庭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運用國家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支持了服務業集聚區和生產性服務平台建設。積極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建設。加強現代服務業新興業態培育,推動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信息、咨詢、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
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開局良好。西部大開發新10年政策措施全面實施。新開工22項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2079億元。促進西藏、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以及加快青海等四省藏區發展的各項舉措得到較好落實,新時期對口支援工作全面開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成果得到鞏固和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和改革開放取得新的進展,中央財政用於資源枯竭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達到135億元,比上年增加60億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全面實施,「三基地、一樞紐」建設穩步推進,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工作有序展開。東部地區經濟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穩步開展。出台了成渝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河北沿海等區域規劃和雲南橋頭堡、中原經濟區等區域性政策文件,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福建平潭、浙江舟山等試驗功能區建設順利推進。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頒布實施,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了財政轉移支付政策。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勝利完成,災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明顯超過震前。玉樹、舟曲、盈江災後恢復重建進展順利。
(五)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
節能工作積極推進。全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1%,雖然沒有完成計劃目標,但工作力度繼續加大,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頒布實施。支持重點節能項目924個,建成後可形成2200多萬噸標准煤的年節能能力。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深入實施,推廣高效節能空調1600多萬台、電機500多萬千瓦、節能燈1.6億只。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半導體照明應用工程試點在37個城市開展。合同能源管理政策進一步落實。支持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重大項目415個,建成後可形成年節水9.2億噸、廢物循環利用量7240萬噸的能力。國家「城市礦產」示範基地、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進展順利,再製造產業化取得初步成效。
生態環境保護得到加強。長江黃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京津風沙源治理、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小流域治理、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點工程繼續推進,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擴大,退耕還林成果進一步鞏固,退牧還草政策進一步完善,開展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植樹造林610多萬公頃。塔里木河、石羊河近期治理任務基本完成,太湖等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積極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1100萬噸、垃圾日處理能力11萬噸。5000多萬千瓦新增燃煤發電機組全部安裝脫硫設施。80%以上的鉛蓄電池企業已關閉或停產。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下降2.2%和2%,超額完成計劃目標0.7個和0.5個百分點;氨氮排放量下降1.52%,完成計劃目標;氮氧化物排放量上升5.73%,沒有完成計劃目標;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82立方米,下降8.9%,完成計劃目標;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66.74%,沒有完成計劃目標;城市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82.6%和78%,超額完成計劃目標。
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務實推進。「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頒布實施,在七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積極參加聯合國氣候大會德班會議等國際談判,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和人才培訓。
(六)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加大。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就業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21萬人,超過預期目標321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1%,實現了預期目標。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77.8%,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分別達到553萬人和180萬人。外出農民工15863萬人,增長3.4%。
圖表六、城鎮新增就業情況。 新華社發
居民收入繼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1810元和6977元,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4%和11.4%,農民收入是1985年以來實際增速最快的一年。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達到2049元,比上年增長21.2%。頒布了新10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攻堅啟動實施,易地搬遷農村貧困人口90萬人,超額完成計劃目標3萬人。
圖表七、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情況。 新華社發
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147個縣(市、區)開展了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343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面達60%以上。連續第7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財政補助標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將312萬名企業「老工傷」人員和工亡職工供養親屬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人數分別達2.89億人、4.73億人、1.43億人、1.77億人和1.39億人,國家新農保試點地區參保人數達3.26億人。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惠及農村5300多萬人、城市2200多萬人。
大規模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落實並完善優惠政策,運用多種融資渠道,支持廉租住房建設,國有工礦、林區林場、墾區和中央下放煤礦棚戶區改造,以及農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其中中央安排財政性資金1713億元,是上年的2.2倍。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應,做到了應保盡保。截至年末,基本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432萬套;新開工1043萬套(戶),超額完成計劃目標。
(七)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積極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繼續提高,公用經費年生均基準定額又提高了100元,中西部地區小學年生均達到500元、初中700元。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啟動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惠及2600萬農村在校學生。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1.5%,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84%,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普通高等學校招生681.5萬人,研究生56萬人,均完成計劃目標。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全科醫生臨床培養基地、基層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啟動,每千人口醫院和衛生院病床數達到3.51張,比上年增長7.3%。中央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行了全面部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新聞出版東風工程取得重要進展,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地保護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國家話劇院劇場工程竣工。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文學藝術等事業繁榮發展。全國重點景區和旅遊線路的配套設施進一步改善,旅遊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旅遊接待總人數達到27.8億人次,增長12.7%。人口自然增長率4.79‰,完成計劃目標。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20.1張,比上年增長11.7%。全民健身計劃深入推進,體育事業加快發展。殘疾人康復和托養工程啟動實施。
(八)改革開放繼續深化。
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邁出新步伐。25個省份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國有林場改革試點正式啟動,水利建設管理體制改革順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電網企業主輔分離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三網融合試點擴大到各直轄市和各省(區)的省會城市及其他符合條件的城市。制定出台了促進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進一步改善。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穩步推進,煤炭電力價格綜合調控方案和試行居民階梯電價指導意見出台,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在部分地區試點,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以及水價改革有序推進。全民基本醫保體系初步形成,基本葯物制度在城鄉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實現全覆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穩步推進。修訂後的資源稅暫行條例頒布施行,個人所得稅改革方案出台實施。逐步建立金融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實施差別准備金動態調整機制,符合現代銀行特點的公司治理體制機制不斷健全,跨境貿易和投資人民幣結算范圍擴大到全國。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製取得實質性進展,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改革正式啟動,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順利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取得積極進展。
開放型經濟水平繼續提升。進出口貿易趨向平衡。外貿進出口總額36421億美元,增長22.5%,其中,出口18986億美元,增長20.3%;進口17435億美元,增長24.9%;貿易順差155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264億美元。利用外資結構繼續優化。全年非金融領域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160億美元,增長9.7%,其中服務業使用外資增長20.5%。借用國外貸款252億美元,增長23%。企業「走出去」穩步推進。全年非金融類境外直接投資601億美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1034億美元,增長12.2%。
圖表八、非金融類境外直接投資情況。 新華社發
「十二五」規劃實施總體上進展順利。(1)進行年度分解的7個約束性指標中的11個分項指標,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全國總人口8個分項指標,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度任務;但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3個分項指標,沒有完成年度計劃目標。(2)進行年度分解的9個預期性指標中,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化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等7個指標,實現或超額完成年度預期目標;但是,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個指標沒有實現年度預期目標。(3)一些指標未能完成年度計劃任務或實現年度預期目標,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經濟結構調整仍然滯後,重化工業比重偏大,產業技術水平總體偏低;有的約束性指標是「十二五」規劃新確定的,工作基礎比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政策措施,已有措施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實際工作也需要進一步提高和改進。
在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好態勢,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決策、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不懈努力、扎實工作的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斗的結果,也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2012年宏觀調控面臨的形勢仍然嚴峻復雜。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上升,下行壓力明顯增加,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繼續惡化,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盪,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加劇。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全球能源資源穩定供應面臨重大挑戰。從國內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仍很突出。一是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外需持續疲弱和內需增長放緩可能同時顯現。2011年9月份以來我國出口增速持續回落,2012年面臨的困難進一步加大。內需增長的制約因素繼續增多,消費增速可能穩中趨緩,企業投資能力和意願有所減弱。二是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勞動力、土地、能源資源等要素價格上漲呈長期化趨勢,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因素不容低估,部分農產品緊平衡格局難以改變,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關系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升價格總水平。三是農業穩定增產的難度較大。農業基礎尚不鞏固,科技水平不高,資源約束加劇,務農比較收益較低。同時,糧食在實現「八連增」後,面臨產量基數高、生產成本高等新的情況。四是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結構不合理問題突出,淘汰落後產能、促進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市場條件和政策環境有待完善,能源消費增長較快,節能減排長效機制尚不健全,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較大,環境污染事故呈多發態勢。五是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重。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凸顯,企業虧損面擴大,特別是一些小型微型企業經營困難突出。同時,財政金融領域存在潛在風險,房地產市場調控處於關鍵階段,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教育、衛生事業改革發展任務艱巨,在安全生產、產品質量、征地拆遷等方面存在一些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對於上述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在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和應對。
二、2012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2012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繼續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著力加強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以經濟社會發展的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按照上述總體要求,綜合考慮需要和可能,並與「十二五」規劃《綱要》相銜接,提出2012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比上年的目標下調0.5個百分點。主要考慮:一是反映國內外經濟走勢和發展速度的趨勢性變化,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持續顯現,國內穩增長、控物價、轉方式任務相當繁重,增長速度預期目標適當調低一些,可以更好地反映經濟走勢。同時,7.5%仍是一個較快的增速,在我國經濟總量較大、外部環境嚴峻的情況下,實現這一目標仍需付出艱苦的努力。二是與「十二五」規劃目標逐步銜接,引導各地把工作著力點進一步放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三是充分考慮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增長目標適當調低一些,有利於減輕日益凸顯的資源環境約束壓力,也有利於緩解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
——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增加科技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進一步提高;穩定發展農業,提高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取得新進展;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切實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幅更大一些,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2%,氨氮排放量下降1.5%,氮氧化物排放量實現零增長。主要考慮是:國內外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不少困難和挑戰,同時也對調整經濟結構形成一種「倒逼機制」。要按照主題主線的要求,依靠科技和體制創新推動產業升級,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健全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低於2011年實際漲幅。主要考慮是:一方面,當前我國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平衡,絕大多數產品供應充足,特別是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為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奠定了物質基礎;引發物價過快上漲的短期因素有所減弱,2012年的翹尾影響約為1.1個百分點,低於上年。另一方面,要素價格上漲呈長期化趨勢,成本推動價格上漲的壓力將持續存在;全球流動性仍比較充裕,輸入性通脹因素不容低估;而且要為疏導價格矛盾、推進價格改革留出一定空間。
——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新農保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500萬套,新開工700萬套以上。主要考慮是:2012年,經濟增長速度有可能回落,繼續擴大就業規模、增加居民收入、健全保障體系等,將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要處理好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關系,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制度安排,下更大力氣解決好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順利實現民生領域各項預期目標。
Ⅸ 提出水利改革主要發展目標的依據是什麼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
(2010年12月31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下決心加快水利發展,切實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近年來我國頻繁發生的嚴重水旱災害,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暴露出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必須大力加強水利建設。現就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作出如下決定。
一、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地位
(一)水利面臨的新形勢。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水利工作,領導人民開展了氣壯山河的水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必須看到,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水情。洪澇災害頻繁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農田水利建設滯後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國家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大,我國水利面臨的形勢更趨嚴峻,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求越來越迫切,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工作越來越繁重,加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局面任務越來越艱巨。2010年西南地區發生特大乾旱、多數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部分地方突發嚴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們加快水利建設刻不容緩。
(二)新形勢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繫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繫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擺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三)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注重科學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大力發展民生水利,不斷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水利現代化道路。
(四)目標任務。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重點城市和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明顯提高,抗旱能力顯著增強,「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重點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獨流入海河流和內陸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建設;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全國年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城鄉供水保證率顯著提高,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明顯降低,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間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基本建成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有利於水資源節約和合理配置的水價形成機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機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則。一要堅持民生優先。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推動民生水利新發展。二要堅持統籌兼顧。注重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並重、治標治本兼顧,促進流域與區域、城市與農村、東中西部地區水利協調發展。三要堅持人水和諧。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水資源。四要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公共財政對水利發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會協同治水興水合力。五要堅持改革創新。加快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破解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三、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
(六)大興農田水利建設。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結合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實施,在水土資源條件具備的地區,新建一批灌區,增加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實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強重點澇區治理,完善灌排體系。健全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大幅增加專項補助資金,市、縣兩級政府也要切實增加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引導農民自願投工投勞。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優先安排產糧大縣,加強灌區末級渠系建設和田間工程配套,促進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建設。因地制宜興建中小型水利設施,支持山丘區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重點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傾斜。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技術,擴大節水、抗旱設備補貼范圍。積極發展旱作農業,採用地膜覆蓋、深松深耕、保護性耕作等技術。穩步發展牧區水利,建設節水高效灌溉飼草料地。
(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要優先安排洪澇災害易發、保護區人口密集、保護對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達到國家防洪標准。鞏固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盡快消除水庫安全隱患,恢復防洪庫容,增強水資源調控能力。推進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治要堅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抓緊完善專群結合的監測預警體系,加快實施防災避讓和重點治理。
(八)抓緊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快推進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區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堅持蓄引提與合理開采地下水相結合,以縣域為單元,盡快建設一批中小型水庫、引提水和連通工程,支持農民興建小微型水利設施,顯著提高雨洪資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決缺水城鎮、人口較集中鄉村的供水問題。
(九)提高防汛抗旱應急能力。盡快健全防汛抗旱統一指揮、分級負責、部門協作、反應迅速、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大投入,整合資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預報水平。建立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的應急搶險救援隊伍,著力推進縣鄉兩級防汛抗旱服務組織建設,健全應急搶險物資儲備體系,完善應急預案。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准適度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立應對特大乾旱和突發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儲備制度。加強人工增雨(雪)作業示範區建設,科學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
(十)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到2013年解決規劃內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十二五」期間基本解決新增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的飲水問題。積極推進集中供水工程建設,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有條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網,發展城鄉一體化供水。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落實管護主體,加強水源保護和水質監測,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制定支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的用地政策,確保土地供應,對建設、運行給予稅收優惠,供水用電執行居民生活或農業排灌用電價格。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十一)繼續實施大江大河治理。進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黃河下游治理和長江中下遊河勢控制,繼續推進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設,加強太湖、洞庭湖、鄱陽湖綜合治理,全面加快蓄滯洪區建設,合理安排居民遷建。搞好黃河下游灘區安全建設。「十二五」期間抓緊建設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不斷提高調蓄洪水能力。加強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提高城市排澇標准。推進海堤建設和跨界河流整治。
(十二)加強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完善優化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在保護生態前提下,盡快建設一批骨幹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進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設,確保工程質量,適時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研究。積極推進一批跨流域、區域調水工程建設。著力解決西北等地區資源性缺水問題。大力推進污水處理回用,積極開展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高度重視雨水、微鹹水利用。
(十三)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保護。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採取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建設、坡耕地整治、造林綠化、生態修復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強長江上中游、黃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區、東北黑土區等重點區域及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水土流失防治。繼續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修復,加快污染嚴重江河湖泊水環境治理。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濕地的保護。實施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設項目佔用水利設施和水域等補償制度。
(十四)合理開發水能資源。在保護生態和農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統籌兼顧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功能,科學制定規劃,積極發展水電,加強水能資源管理,規范開發許可,強化水電安全監管。大力發展農村水電,積極開展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搞好農村水電配套電網改造工程建設。
(十五)強化水文氣象和水利科技支撐。加強水文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覆蓋范圍,優化站網布局,著力增強重點地區、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區水文測報能力,加快應急機動監測能力建設,實現資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務水平。健全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力爭在水利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上實現新突破,獲得一批具有重大實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術引進和推廣應用力度。提高水利技術裝備水平。建立健全水利行業技術標准。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全面實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設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和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利管理和工程運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加強水利國際交流與合作。
五、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十六)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力爭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各級財政對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要有明顯提高。進一步提高水利建設資金在國家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水利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充分發揮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土地整治資金的綜合效益。進一步完善水利建設基金政策,延長徵收年限,拓寬來源渠道,增加收入規模。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合理調整水資源費徵收標准,擴大徵收范圍,嚴格徵收、使用和管理。有重點防洪任務和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要從城市建設維護稅中劃出一定比例用於城市防洪排澇和水源工程建設。切實加強水利投資項目和資金監督管理。
(十七)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資金。有條件的地方根據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設特點和項目性質,確定財政貼息的規模、期限和貼息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農業發展銀行積極開展水利建設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業務。鼓勵國家開發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增加農田水利建設的信貸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水利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探索發展大型水利設備設施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開展水利項目收益權質押貸款等多種形式融資。鼓勵和支持發展洪水保險。提高水利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
(十八)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水利。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通過直接、間接融資方式,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鼓勵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統一規劃基礎上,按照多籌多補、多干多補原則,加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充分調動農民興修農田水利的積極性。結合增值稅改革和立法進程,完善農村水電增值稅政策。完善水利工程耕地佔用稅政策。積極穩妥推進經營性水利項目進行市場融資。
六、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十九)建立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抓緊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要與當地水資源條件和防洪要求相適應。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對擅自開工建設或投產的一律責令停止。嚴格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對取用水總量接近控制指標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嚴格地下水管理和保護,盡快核定並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圍,逐步削減地下水超采量,實現采補平衡。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協調好生活、生產、生態環境用水,完善水資源調度方案、應急調度預案和調度計劃。建立和完善國家水權制度,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
(二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堅決遏制用水浪費,把節水工作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全過程。加快制定區域、行業和用水產品的用水效率指標體系,加強用水定額和計劃管理。對取用水達到一定規模的用水戶實行重點監控。嚴格限制水資源不足地區建設高耗水型工業項目。落實建設項目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制度。加快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全面加強企業節水管理,建設節水示範工程,普及農業高效節水技術。抓緊制定節水強制性標准,盡快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工藝、設備和產品。
(二十一)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各級政府要把限制排污總量作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依據,明確責任,落實措施。對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完善監測預警監督管理制度。加強水源地保護,依法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強化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
(二十二)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負總責。嚴格實施水資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主要指標的落實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交由幹部主管部門,作為地方政府相關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加強水量水質監測能力建設,為強化監督考核提供技術支撐。
七、不斷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
(二十三)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強化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對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和防洪排澇等實行統籌規劃、協調實施,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權清晰、分工明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的水資源管理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協調機制。
(二十四)加快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區分水利工程性質,分類推進改革,健全良性運行機制。深化國有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單位基本支出和維修養護經費。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公益性工程維修養護經費給予補助。妥善解決水管單位分流人員社會保障問題。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明確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對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給予補助,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多種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對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中的作用,引導經營性水利工程積極走向市場,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二十五)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職能明確、布局合理、隊伍精幹、服務到位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全面提高基層水利服務能力。以鄉鎮或小流域為單元,健全基層水利服務機構,強化水資源管理、防汛抗旱、農田水利建設、水利科技推廣等公益性職能,按規定核定人員編制,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大力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
(二十六)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充分發揮水價的調節作用,兼顧效率和公平,大力促進節約用水和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和服務業用水要逐步實行超額累進加價制度,拉開高耗水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水價差價。合理調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價格,穩步推行階梯式水價制度。按照促進節約用水、降低農民水費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運行的原則,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探索實行農民定額內用水享受優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的辦法。
八、切實加強對水利工作的領導
(二十七)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切實加強水利工作,及時研究解決水利改革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實行防汛抗旱、飲水安全保障、水資源管理、水庫安全管理行政首長負責制。各地要結合實際,認真落實水利改革發展各項措施,確保取得實效。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認真履行職責,抓好水利改革發展各項任務的實施工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照職能分工,盡快制定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和辦法,形成推動水利改革發展合力。把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作為農村基層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二十八)推進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法規體系,抓緊完善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防汛抗旱、農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領域的法律法規。全面推進水利綜合執法,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洪水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強河湖管理,嚴禁建設項目非法侵佔河湖水域。加強國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設。健全預防為主、預防與調處相結合的水事糾紛調處機制,完善應急預案。深化水行政許可審批制度改革。科學編制水利規劃,完善全國、流域、區域水利規劃體系,加快重點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強化水利規劃對涉水活動的管理和約束作用。做好水庫移民安置工作,落實後期扶持政策。
(二十九)加強水利隊伍建設。適應水利改革發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統幹部職工隊伍素質,切實增強水利勘測設計、建設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專院校、中等職業學校水利類專業建設。大力引進、培養、選拔各類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評價、流動、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科技人員服務於水利改革發展第一線,加大基層水利職工在職教育和繼續培訓力度,解決基層水利職工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廣大水利幹部職工要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更加貼近民生,更多服務基層,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三十)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傳國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識、節水意識、水資源保護意識,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水利建設。把水情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中小學教育課程體系,作為各級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把水利納入公益性宣傳范圍,為水利又好又快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對在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各級政府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使命光榮,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奮力開創水利工作新局面!
Ⅹ 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區發展規劃的第五章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生產力布局和城鎮體系布局的要求,加快老區基礎設施建設並給予政策傾斜,構建布局合理、設施先進、暢通便捷、城鄉共享的基礎設施網路,為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加強老區縣(市、區)對外通道建設,完善內部交通網路,實現公路、水路、鐵路、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有效銜接,改善老區發展條件,增強老區區位優勢。
重點推進建設老區對外通道,加快實施客運專線、快速鐵路、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和高等級航道等進出川綜合運輸大通道,提升老區內聯外通快速通行能力,推進水路聯運,建設瀘州、宜賓、廣元、南充、廣安等港口,加強老區支線機場建設,積極發展航空運輸,增強快速運輸能力。完善老區內部網路,建設覆蓋鄉鎮、建制村的農村公路網路,建立健全農村公路安全保障體系,繼續實施三州基本通公路,內地基本完成通鄉、通村瀝青(水泥)路建設。
專欄3 老區交通重點項目
鐵路。建設成綿樂、西成、成貴、成渝客專,成都至雅安、蘭州至重慶、巴中至達州、敘永至大村等鐵路項目,加快建設成都至蘭州鐵路。新開工建設川藏鐵路雅安至康定至昌都段、隆黃鐵路(內江至敘永段擴能改造、敘永至畢節段)、綿遂內自宜城際鐵路、廣元至巴中鐵路擴能改造。加快川青鐵路成都至馬爾康段等項目前期工作。
公路。建設廣元至陝西、雅安至瀘沽、內江至遂寧、廣甘、達陝、廣南、成都至南部、巴中至桃園、達州至萬州、巴中至達州、成都至安岳至重慶、宜瀘渝、南大梁、映汶、雅樂等高速公路;加快樂山至漢源、宜賓至敘永、敘永至古藺至習水、汶川經川主寺至川甘界、綿陽至九寨溝、巴中至廣安至重慶界、汶川至馬爾康、雅安至康定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爭開工建設。加快藏區、彝區干線公路以及現有省道為重點的國省干線公路建設,進一步完善大九寨、川東北、川南、川中、川西等重要經濟干線公路。
水運。加快長江川境段、嘉陵江和渠江航道整治;加快建設瀘州港、宜賓港和廣安港,開工建設廣元港和南充港。
航空。建成九寨黃龍三期擴建;加快南充機場擴建、阿壩紅原機場建設;遷建宜賓、瀘州和達州機場;加快甘孜機場前期論證工作,適時開工建設。加快閬中等通用機場前期研究論證工作,適時開工建設。 加強供水保障工程建設。以「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為重點,加快大中型骨幹水利工程建設,新建一批小微型農田水利設施,大力實施灌區渠系配套工程,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努力滿足老區群眾生活和經濟建設對水資源的需求。
加強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加快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設,完成現有病險水庫和水閘的除險加固,基本完成主要江河及重點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完善水文基礎設施和防汛預警預報系統,搞好重點河道整治,提高防洪減災能力。
專欄4 老區水利重點項目
水庫及灌區工程。建成亭子口水利樞紐、武都水庫、二郎廟水庫、白岩灘水庫等在建項目;開工建設紅魚洞、開茂、關刀橋、寨子河等大中型水庫和武引二期、毗河一期、升鍾二期、向家壩一期、銅頭引水等大中型灌區工程;加快建設關門石水庫、惠澤水庫等在建項目的渠系配套工程,基本完成都江堰、玉溪河等大中小型灌區的渠系配套建設。
防洪減災工程。加強渠江等主要江河防洪控制性工程,基本完成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礱江、長江上游幹流重點河段堤防工程;繼續推進中小河流治理。 按照全面消除「無電村」的目標,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工程。加強城鎮電網改造,建設優質的城市供電網路。強化負荷集中區和工業園區供電網路建設和跨區域輸電通道建設,提高電力保障和送出能力。加強供氣管網建設,逐步形成安全、高效的天然氣輸配送網路。因地制宜實施農村戶用沼氣和沼氣集中供氣、秸稈能源利用和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小水電代燃料、農村水電站增效擴容改造工程,改善農村用能條件。
專欄5 老區能源重點項目
電力。重點建設向家壩、雅礱江錦屏二級、大渡河大崗山、長河壩、猴子岩、雙江口等「三江」及大中型河流的水電站。建設珙縣、福溪、內江6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示範電站;建設達州等燃機電廠。加快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無電地區電力建設等工程。
煤炭。加快筠連、古敘等礦區綜合開發,建設觀文、武樂、沐園、石屏二礦、龍山、瓦窯坪等重點煤礦項目。
天然氣。加快達州、巴中、廣元、南充以及川西等地區天然氣開發。
管道。加快川東北至川西、北外環等骨幹輸氣管道工程;建設內江至宜賓、成都至遂寧至南充至廣安至達州等成品油管道。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新跨越,發展農業專合組織,完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提高農業專業化、標准化和集約化水平。重點發展優質糧油、特色水果、優質蔬菜、道地葯材、食用菌等特色效益農業;突出發展有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節糧型草食牲畜和特色小家畜禽,建設食品飲料、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肉類、檸檬、糧油、茶葉、中葯材等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培育發展一批引領帶動力強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打造綠色、特色農產品品牌。
加快優勢資源開發。加快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水電資源開發,建成 「川電外送」重要水電基地。大力支持通南巴構造帶天然氣勘探開發,支持以川陝蘇區為重點的革命老區發展利用天然氣產業。加強煤炭、鹽鹵等老區優勢礦產資源的開發、轉化和綜合利用,積極發展特色加工製造業,培育壯大產業集群。
積極發展特色旅遊業。以自然生態、紅色文化、三國文化等為核心旅遊吸引物,結合民族特色,加快旅遊資源深度開發,調整旅遊產品結構,積極培育旅遊市場,重點打造大九寨、環貢嘎山、光霧山生態休閑度假等旅遊品牌。
專欄6 特色優勢產業
特色農牧業。以優質稻、馬鈴薯、「雙低」油菜、飼用玉米為重點,實施優質糧油基地建設工程。以名優早茶為重點,建設高標准無公害茶葉種植基地。以優質甜橙、檸檬、荔枝、龍眼、獼猴桃、核桃、銀耳、木耳、香菇、綠色水果等特色產品為重點,建設一批高標准、高效益、規模化的特色果蔬種植基地。以盆周山區、川西北高原的黃連、金銀花、天麻、杜仲、川貝母、黨參、羌活、冬蟲夏草等道地中葯材為依託,建設中葯材良種繁育基地、標准化生產基地;以優質生豬、優質肉牛、優質奶牛、優質蜂、優質肉雞、黑山羊、優質肉兔、高原氂牛、藏系綿羊等有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特色畜產品為重點,突出發展特色畜禽養殖業。以高粱為重點,建設高標准釀酒原料基地。以工業原料林、特色經濟林、生物質能源林為重點,大力培育木竹工業原料林、核桃、油橄欖、油茶、青花椒、棗、銀杏、麻風樹、粉葛、山桐子等林業產業基地。
優勢資源開發。山區縣、高原縣重點開發水能資源。川東北老區重點開發天然氣,建成全國重要的天然氣生產基地。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加快推進筠連礦區和古敘礦區開發,構建我省大型煤炭生產基地。
特色加工製造。重點發展糧油、肉禽、果蔬、茶葉、中葯材、林竹等農副產品深加工。發展大型煤氣化及綜合利用。建設中國白酒金三角。林漿紙一體化。
特色旅遊業。建設大九寨國際旅遊區、中國白酒金三角旅遊區和大巴山生態文化旅遊區等精品旅遊區。提升九環線、三國文化旅遊線等國際精品旅遊線;新推環貢嘎山旅遊線、抗震救災和紅色旅遊線等精品旅遊線路。發展休閑度假、高端生態、特色文化、鄉村旅遊等特色旅遊產品。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廣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建材、冶金、輕工、紡織等產業技術改造,振興絲綢、薴麻等傳統優勢產業。實施淘汰落後產能計劃,運用市場機制和政策導向,分地區、有重點、分步驟推進老區紅磚、小礦山、立窯水泥等落後產能淘汰。支持老區引進培育節能環保、先進製造和生物醫葯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商貿、餐飲、家政、養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務業。
推進產業集聚發展。繼續推進生產力布局調整,引導產業和項目向園區集中集聚,培育壯大產業集群。按照布局合理、規模適度、資源環境可承載的要求,在資源富集地區適度規劃建設特色產業園區。鼓勵發展「飛地」園區,支持地區之間合作共建產業園區。 抓住國內外產業轉移機遇,按照「市場導向、優勢互補」的原則,圍繞特色資源,發揮比較優勢,以重點園區為載體,主動融入成渝經濟區及毗鄰地區產業分工協作,打造天然氣化工、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承接基地,建設汽摩零部件、機械裝備、電子產品、輕工紡織等產業配套基地。
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提高招商引資針對性,把承接產業轉移與發展壯大本地特色優勢產業有機結合起來,鼓勵招大引強,支持各地承接產業(品)鏈薄弱環節、缺失環節的轉移項目,努力增強經濟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