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前景如何答案要長越好
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前景:盡快向商業銀行專制。
如果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商業銀行必須在以下幾方面做工作:
一、股權明晰,由於它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所以在產權上向來是糾纏不清的。
二、資產質量。要想成為一家商業銀行必須按照世界通行的《巴塞爾協議》來執行,例如資本充足率一項8%,全國的信用社基本都達不到。呆壞賬問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問題等這些對於信用社來說都是很頭疼的事,如果在現有的狀況下信用社都按照《巴塞爾協議》規定來要求,全國80%信用社要倒閉。
三、人員素質問題。由於信用社一直是定位於農村,所以他們認為人員的素質並不重要,從而導致員工的現狀是不部分是關系和子弟,員工隊伍是標準的探親結婚的產物。
綜上所述,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機構的主力軍,如果按照現代商業銀行的道路來走,還是有希望的也是很前途的,但是,向現代商業銀行過渡還是一段很長的道路需要走。
1、從管理和業務發展上,農村信用社管理比較簡單落後,業務比較單一,風險比較大。總之,人才缺乏,管理落後。
2、從競爭力上看,農村信用社在大范圍內不具有優勢,但是在區域內卻具有絕對的優勢:1)大的商業銀行一般只在縣級甚至市級以上城市開辦業務;2)由於是本土銀行,更能獲得儲戶的信賴,資金來源有保證。
3、從前景來看,農村信用社會逐步向農村信用社合作社發展,逐漸走向聯合,與農村信用社的區域優勢結合,在更大范圍內發展。
因此,很多農村信用社表面看起來不怎麼樣,但是卻很有錢,員工待遇非常高。
2. 農村信用社如何發展
你的這個問題好廣,你具體想問什麼呀,你是說信用社將來在中國的發展前景還是問,如果你進了信用社有沒有前途呀
3. 農村信用社前景
我今年在信用社上班5年了,我爸爸在這裡面待了30多年了, 我覺得不錯,很有前途,雖然我們在內管容理上(最早村農行分出來,之後交給人行監管,然後又交給銀監上監管,之後又交回省政府,像個沒人要的小孩一樣),正因為這樣,所以發展比較慢,但是近幾年,國家在政策上的扶持(票據置換)力度很大,加上我們相繼開通綜合網路業務,大力發展中間業務,銀行卡、網銀、電話銀行、充值業務等等。。。。 在對農民服務的問題上,我們表面上很吃虧,比如說退耕還林資金,抵保、糧食直補資金,因為農民生活的關系,所以在我們加班加點上好存摺之後,農民第一時間又從存摺裡面取出來。表面上到頭來我們沒得到多少存款,並且付出大量的勞力和存摺等等, 但是,這就是我們能長久紮根農村的根本原因,這對一個企業來講,是什麼?? 我想不用我說,您也會知道, 農村信用社,在中國的農業大國來說,將會越發展越好。 最近幾年,有好多專業銀行也想進軍農村,郵政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以我個人的觀點,想根農村信用社掙這片陣地,將會輸的很慘。。。。
4. 農村信用社現狀、問題、原因
農村信用社現狀:硬體設施滯後、人員素質偏低、服務手段跟不上、員工收入低、經營環境不利於信用社發展。
問題:
1、硬體設施:電子網路平台建設,國有極大銀行、郵政部門早已實現全國聯網,刷卡消費,信用社至今都局限於辦理傳統業務存、貸、結算。
2、人員素質:人員大部分是家屬、子弟有裙帶關系的人,造成業務素質偏低,人事關系復雜,有能耐的不一定受重視,有關系的一定是好崗位。
3、員工收入:干不幹一樣拿工資,干多干少不區別,很難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跟談不上創新進取啦!
4、經營環境:信用社以服務「三農」為己任,信用社處於農村前沿陣地受當地經濟狀況、信用觀念等制約。
5. 請介紹一下農村信用社的概況
目前,農村信用社經營困難、效益低下、虧損面大。究其原因,除了金融體制等外部條件的制約之外,財務管理工作沒有規范化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如何加強農村信用社的財務管理是一個現實而迫切的問題。
一、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的現狀分析
從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的現狀來看,其正處在從傳統的財務管理向現代財務管理轉型的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依法穩健經營,建立了科學的財務管理分析指標。農村信用社引進開發了一些現代化管理手段,通過建立「存貸款業務統計分析表」、「經營指標考核情況表」、「營業費用情況表」、「財務收支分析表」等一系列財務報表,採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計算、分析、預測和決策,對信用社籌資管理和資金運用起到了有效的調節和引導作用。其中,固定資產的指令性計劃管理保證了農村信用社的固定資產保持在上級主管部門控制的指標之內,有效控制了固定資產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引進的綜合費用率管理將費用與財務收入掛鉤,費用額較有彈性,較之不管信用社是盈是虧、財務收入是多是少的「費用定額管理」更靈活、有效。
2.以財務決策為中心的現代財務管理機制還沒有形成,財務管理仍然屬於以計劃為中心的傳統管理。目前,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主要圍繞存貸款、財務收支、利潤三個方面的計劃展開,側重於事後核算,而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很少涉及。即使涉及,也往往由於缺乏科學的方法,造成計算結果與實際誤差太大,因而不能追蹤千變萬化的實際業務發展情況,達不到動態管理的目的。而且,數量指標分析運用相對較少,主要是針對人民銀行監管辦下達的五項指標進行考核,尤其是費用支出的考核指標單一,僅有「綜合費用率」一項。雖然它比費用定額管理前進了一步,但仍不夠科學。
3.內部財務管理不嚴格,體現為有章不循、違章不糾、管理鬆懈。這主要表現在對《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實施辦法》執行不到位上。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對抵貸資產處理不當。近年來,隨著經營業務不斷擴大,借款人或擔保人因無力以貨幣資金償還貸款而以資產抵償貸款本息的情況大量增加,農村信用社由此取得的抵貸資產也就增多。農村信用社在取得抵貸資產時,往往賬務處理不當,使「待處理抵貸資產」科目成為農村信用社轉移不良貸款的「避風港」。《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實施辦法》第五十三條規定:「信用社取得的不能當即變現的抵貸資產,應根據其計價價值的大小,沖減貸款本金與應收利息。其中,沖減貸款本息不足的,不足部分作為呆賬或壞賬按規定進行核銷;沖減貸款本息有結余的,結余部分暫作為信用社的負債,待抵貸資產變現後再按借貸雙方事前簽定的合同或協議的有關約定,作為信用社的當期收入或退還借款人。」但在實際工作中,信用社在取得抵貸資產時,都是以本金全額計入「待處理抵貸資產」科目,而沒有把不足以抵償本金部分沖減貸款呆賬准備金、所欠利息部分沖減壞賬准備金。這樣做的結果是使抵貸資產名不符實,價值相差甚遠,使當前利潤反映不真實,增加了信用社的稅費開支,形成了信用社新的風險源。
二、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問題的成因
1.觀念滯後,未能建立起以利潤為目標的財務管理機制。時至今日,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中心地位還沒有確立,我國農村信用社也是如此。勤儉辦社的思想較為淡漠,鋪張浪費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使本來就很困難的信用社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同時,目前信用社的職工絕大多數是農行和農村信用社的「子弟兵」,受傳統觀念影響,人員只能進不能出,不論盈虧,工資比照農行執行,獎金福利攀比商業銀行,這種狀況大大降低了信用社的活力。
2.農村信用社內部財務制度不健全。農村信用社現行財務制度亟待改進與創新之處有:第一,農村信用社職工教育經費計提,管理辦法的改革與創新;第二,農村信用社業務宣傳費計提比例欠合理;第三,由於農村信用社機構數量較多,粗放經營,佔用了大量不生息資產,並且這些不生息資產大部分是信貸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信用社盈利水平的提高。
3.財務管理的基礎工作薄弱。會計信息是財務管理的基礎,信用社的會計信息(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附註提供的信息)披露結構的不完備,使得財務制度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會萍嘍餃鮮恫壞轎唬
6. 安徽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的發展概況
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和聯系廣大農民的金融紐帶。安徽省的農村信用社始建於1951年。50多年來,全省農村信用社始終堅持立足農業、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截止2004年12月末,全省農村信用社系統共有獨立核算的法人機構1802個,其中:獨立核算的縣級聯社83個;員工3萬多人。實現各項收入38.08億元,比上年增長27.05%;有1644個社實現盈餘3.84億元,增加2.44億元,118個社虧損,比上年減少210個,虧損面為6.7%,虧損額8893萬元,比上年減虧9349萬元;年末不良貸款余額148.9億元,佔比29%。全年增資擴股8.63億元,股本金總額19.17億元,資本充足率1.66%,比上年提高4.72個百分點。
多年來,我省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經歷幾次變動,1996年與農業銀行脫鉤後,由人民銀行管理,2003年又劃歸銀行業監管機構管理。
2004年8月,國務院將我省列為全國21個擴大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省份之一。改革試點的主要內容是:一是以法人為單位,改革信用社產權制度,明晰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區別各類情況,確定不同的產權形式;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體制,將信用社交由地方政府負責。根據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按照「明晰產權關系、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國家適當支持、地方政府負責」的總體要求,全省農村信用社將堅持服務「三農」的宗旨,把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大支農力度作為首要目標,改革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轉換經營機制,規范經營管理,加強風險控制,提高資產質量,真正成為服務「三農」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
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國發[2003]15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的意見》(國辦發[2004]66號)精神,結合我省農村經濟和農村信用社實際,省政府制定了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確定了我省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近三年的目標:一是2004年底前建立省級政府依法管理、市縣政府協助管理、農村信用社自主經營的管理體制。二是完成3個農村合作銀行和66個統一法人縣級信用聯社的組織形式改革任務。三是擴大全省農村信用社經營規模,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爭取到2007年,各項存款余額由2003年末的597.1億元增加到98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由2003年末的424.2億元增加到730億元。四是農村信用社資產質量明顯改善,經營實力不斷壯大。2005—2007年不良貸款比例分別控制在25.2%、21.7%、18.5%;2004年底資本充足率計劃為2%,2005—2007年分別達到4%、6%、8%。五是改革用人機制和收入分配製度。六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內控制度建設,防範管理風險、經營風險和道德風險。我省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遠期目標:把農村信用社逐步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充分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更好地支持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7. 農村信用社前五年快速發展的現狀如何處理好質量規模效益協調匹配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施行,為我市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我市各級農機管理部門順應形勢,因勢利導,大膽探索,創新服務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大力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從而推動農機服務社會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是順應「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的要求,著力提高農機的組織化程度,解決農機規模化作業與小農戶分散經營的矛盾。近年來隨著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其優勢和作用愈加明顯:1、有利於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糧食生產成本,調動種糧積極性,保障糧食生產安全。2、有利於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快城鄉統籌發展。3、有利於機械化全程作業服務,較好地解決土地承包到戶分散經營與產業化經營的矛盾,提高耕地利用率,制止季節性拋荒。4、有利於提高農機戶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機作業市場的競爭力。5、有利於提高農業機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6、有利於新農機、新技術的推廣和農機裝備水平的提高。 農機專業合作社不僅能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程度,而且能提高我市農業現代化程度,提高農民種糧的效益和積極性,是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模式之一,應該大力發展、積極扶持,以推動我市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一、鄭州市農機合作社的發展概況 通過調查發現,農機服務產業借《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東風進一步壯大,農機專業服務組織不斷涌現,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加快推進,有規模、有水平、有效益的農機大戶蓬勃發展。全市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農機戶總數達到16萬個,組建農機合作社64個,其中注冊44個,農機大戶458戶,農機資產在30萬元以上的農機大戶20個,並涌現出中牟大豐農機專業合作社、新鄭好幫手農機專業合作社、新密牛店富民農機專業合作社等一批全省、乃至全國一流的農機專業合作社。這些專業服務組織逐步成為農機社會化服務的骨幹力量。農機銷售、作業、維修三大市場日漸完善,三大領城鄉村農機從業人員達17.8萬人。 農機合作社的創建,在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有效整合資金,提高機具利用率,推廣新機具、新技術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經過幾年的發展和完善,在農業生產及自然災害恢復建設中已顯示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二、發展農機合作社的主要措施 1、從政策上給予支持:在發展農機合作社上,農機部門積極向上爭取資金。2006年以來,共爭取配套資金100餘萬元。農機管理部門爭取各類項目資金50萬元,優先用於支持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2、在投入機制上實施多元化:一是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的財政補貼政策;二是逐年加大對新成立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扶持比例;三是鼓勵種糧大戶、農機大戶和村集體部門利用資金入股、技術入股、機具入股等方式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 3、不斷優化農機合作社發展環境。各級農機管理部門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為農機合作社在工商登記、金融信貸、稅收減免、用地安排等方面提供優惠和便利。對凡符合條件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一律准予工商注冊登記,開辟專業合作社注冊登記綠色通道。積極協調農村信用社每年安排一定額度的農機合作社貸款,解決合作社生產經營所需資金。幫助合作社積極爭取機具庫房等用地安排,對合作社建造機具庫房、購置機具維修檢測設備和農機信息網路設備給予多方面支持。 三、農機合作社發揮的作用 農機合作社作為一種新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融資廣泛,經營形式靈活,既擴大和延伸了單機作業經營范圍和生產服務規模,又克服了一家一戶抗禦市場風險能力弱的問題。實踐證明,它是加快農機化發展速度、提高農機化發展質量的最有效途徑。 1、促進了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農機合作社通過採用大機械、標准化作業,基本上實現了作物生產的全程機械化,使作物產量明顯增加。如新密市牛店富民農機專業合作社,承擔全鎮3萬畝耕地農機化作業任務,進行大機械連片作業和管理,平均畝產比周邊非大機械作業地塊增產40公斤。 2、增強了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農機合作社採用科技含量高的大機械連片作業,打破犁底層,建立「土壤水庫」,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形成科學合理的土壤物理結構,抗旱排澇能力顯著增強。尤其是今年遭遇嚴重乾旱,深松整地的作用十分明顯,大機械整地的作物普遍長勢好,而且經過農機合作社大型機械化作業後,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作物殘茬、落葉和有機肥,培肥了肥力,土地疏鬆,易於鏟趟。深松的地塊春季冷氣散發快,年可增加有效積溫200℃左右,促進作物早熟,提高作物品質,有效減少了第二年病、蟲、草害的發生。 去冬今春以來,我國北方冬麥區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乾旱。據農業部農情調度,2月7日旱情最嚴重的時候,河南、安徽、山東等8個小麥主產省區小麥受旱面積最高曾經超過1.6億畝,也就是說全國近一半面積的小麥遭受旱災,河南省截止2月6日小麥受旱面積已佔到小麥播種面積的56%。鄭州小麥受旱面積達182萬畝,占麥播面積的68.3%。其中,嚴重受旱74.1萬畝。同時,西部山區13.34萬人、2.6萬頭大牲畜已出現吃水困難局面。針對嚴重旱情鄭州市農機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前備足了抗旱澆麥用的油料、灌溉機械零部件,積極組織本社社員幫助那些有困難的農戶抗旱澆麥,截止2月26日全市共出動拖拉機3.8萬台,澆灌機械6.42萬台,發電機100多台,檢修機具10.1萬台(套),累計澆麥264.8萬畝,其中澆兩遍90.7萬畝,占水澆地面積的53.7%,中耕173.1萬畝,大大緩解了旱情。同時還幫助和指導農機戶保養、調試和檢修各類機具10.1萬台套,提高抗旱澆麥的進度。 3、推動了土地連片作業和規模經營:農機合作社在農業生產經營中,以農業機械使用為主線,促進了農業生產、加工、運銷等多領域實現了現代裝備的應用,較好地參與並處理了機具配置、作業環節合並、農機維護保養和機庫場地道路配套設施建設以及從業人員技術培訓等問題,使農業機械應用領域、農村勞動力分工分業進一步增強,帶動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與合理流轉。如新密市郭崗鴻運農機合作社通過包租農民土地進行規模作業,取得了效果顯著,2008年經營收入達20萬元。據統計,通過農機合作社的帶動,2008年入社機車收效2.8萬元,比入社前增收1萬元。 4、加快了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機合作社的發展解放了大批的農村勞動力,特別是大部分青壯年農民,通過技能培訓後外出務工,不但增長了技能本領,也增加了自身的收入。 5、提高了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和作業標准:農機合作社的組建,既降低了作業成本,又改善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激發和帶動了農機戶的發展熱潮。2008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455萬千瓦,保持年增長2%的幅度,鄭州市目前綜合機械化水平為67% ,不但高於全省平均值,還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農業機械化程度和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通過使用大馬力配套農業機械,全市農機作業質量標准全面提高,很多作業項目都能實現標准化,特別是收獲和保護性耕作作業實現了新突破,達到了新標准。 四、農機合作社發展面臨的問題 1、大機械與小地塊矛盾突出。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一家一戶小塊經營給廣大農民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險」和「就業保險」,廣大農民形成了因循守舊、安於現狀的思想。而且國家不斷加大惠農政策力度,農民「惜地、戀地」情結日益嚴重,一家一戶小塊經營的現狀短時間內很難扭轉,大機械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收益不高,嚴重製約了農機合作社的發展步伐。 2、農機合作社的數量少、農機品種單一。我市現有耕地438.1萬畝,全市有農機合作社64個,如果農機合作社都滿負荷運轉也只能經營70萬畝耕地,覆蓋范圍佔全市耕地的1/6。而且現有的合作社農機具品種單一,多為土地旋耕機、播種機、深翻機械,用於青貯玉米、薯類收獲的大型農機具還很少,遠遠不能適應綜合作業和標准化生產的需要。 3、農機合作社的運行機制不健全。在全市的農機合作社中。嚴格按照合作社章程經營的不多,在管理、生產、作業方面還沒有形成有效的運行和管理機制。 4、資金投入不足。當前,廣大農民對發展農機合作社、實現大農機作業的優勢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但是由於組建農機合作社需要資金的比例較大,農民手中持幣量嚴重不足,金融部門放貸資金有限,而且周期短,嚴重製約了農機合作社的發展和壯大。 五、農機合作社今後發展的主要任務 1、集約經營土地,促進全市農機合作社規模發展:合理集約經營土地、實行土地連片種植,是推進農機合作社規模發展的重要手段。 一要走股份合作道路,鼓勵農民以資金、土地、農機具等要素入股進社,或者以土地流轉的形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實行集約化經營、科學化管理、標准化生產、機械化作業。通過對土地的重組、規劃和平整,擴大土地規模面積,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解決小地塊與大農機的矛盾;二要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用足、用好補貼資金,配齊配足相應的匹配資金,促進農民連片種植,擴大規模經營。特別是今年,要進一步探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方式,確保全市土地規模經營地塊落到實處並取得效益;三要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進一步挖掘農村勞動力的剩餘空間,加大組織化轉移力度,使大部分農民從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同時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土地流轉方面的政策,進一步規范土地流轉中的行為,加快土地現代化經營步伐,為農機合作社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加強規范管理,促進全市農機合作社規范發展。一手抓發展、一手抓規范是當前推動農機合作社發展的重要途徑。一要健全制度,規范運作:促進農機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設置、工商登記、組織機構、管理制度、盈餘分配等方面加以規范。二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認真總結各地經驗,在集體經濟較好、班子較強的地方,可以走連片整地、統種分管、統分結合的路子;在農民市場經濟意識較強的地方,可以在農民自願的前提下,將承包田作為股份投到農機合作社統一經營,按股分紅,走股份合作的路子;在其他產業發展較好的地方,可以走分工分業,耕地實行統種、統管、統收,集約化經營的路子;在土地流轉較快的地方,可以自辦家庭農場,走自耕與代耕相結合、專業化服務的路子。三要跟蹤服務,強化監督:充分利用農機部門的技術優勢,加強農機合作社機具和場、庫、棚等折舊提取和管理,加強社員的技術培訓,切實為農機合作社排憂解難,幫助解決農機服務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糾紛。要實行嚴格的「三級」監管機制,建立良好規范的運行機制和獎懲機制,提高農機合作社經營效率和質量,確保農機合作社健康發展。 3、改善外部環境,促進全市農機合作社健康發展。當前我市農機合作社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在加強內部運營管理的同時,還要創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一要制定政策,加強扶持:要制定扶持農機合作社發展政策,在資金匹配、購機補貼等方面加以扶持。對農機合作社優先培訓管理、經營人才,優先投放發展農機化的相關項目,優先幫助農機合作社解決貸款和生產資金,切實提高農機合作社的投入實力;二要多方投入,提高效益:逐步建立以國家資金投入為引導,農民個人投資為主體,社會融資參股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大力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經濟成分的農機合作社。既要鼓勵合作社積極引進、試驗、推廣新技術、新機具,又要鼓勵農機合作社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加強橫向聯系,實行異地合作,實現跨區域作業,努力拓展農機合作社獲利空間;三要典型示範,總結推廣:加強典型宣傳,及時發現和總結基層農機合作社的新動態和新亮點,學習和推廣各地的好做法、好經驗,不斷加快我市農機合作社的發展步伐和發展水平。
8. 農村信用社合作社發展現狀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藍圖,作為一直以農村市場為主陣地的農村信用社,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從戰略的高度做好農村市場的布局,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不斷鞏固和擴大農村陣地,真正實現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已成為當前農村信用社的首要任務。而近年來,農村信用社雖然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壯大,卻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人力資源豐富,人才資源匱乏。大多數農信社的網點都有5人以上,但在從業人員當中,第一畢業院校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的,佔比卻很少。同時,各營業網點一線人員年齡結構相對偏大,對新鮮事物的適應能力明顯滯後,真正精業務、懂技術、高素質、富有開拓精神的人才屈指可數。
(二)網點資源豐富,網路資源不足。農信社作為地方金融的主力軍,其網點布局往往以撒網式進行,一般每個鄉鎮都有一到兩個網點,比較繁華的鄉鎮,網點數目則多達十多個。豐富的網點資源對網羅客戶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但由於農信社普遍存在服務手段落後、結算渠道不暢的弱點,且地區發展差異性大(如有的農信社已自主開發了卡業務,但也有的農信社仍停留在單機操作水平)等因素,規模性業務開發的網路資源極端缺乏。
(三)傳統業務操作系統完善,新業務發展平台尚未建立。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農信社在傳統的綜合業務系統網路上與商業銀行的差距已大為縮小。但渙散的經營機制使大規模業務開發缺乏統一的平台,各自為政的做法,往往增大了開發成本、增加了統一的難度、增大了地區的差異。
(四)人緣優勢突出,優質客戶資源不足。長期以來紮根農村,農信社與地方建立了深厚的人緣親和力,培育起一支以廣大農民、個體工商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的客戶群。但面對弱質產業的農業、弱勢群體的農民,農信社現有客戶群中,優質客戶比重極低。
(五)當地信息來源豐富,同業信息共享存在壁壘。深厚的人緣、地緣優勢,給農信社廣泛收集地方信息提供了條件。但與同業間網路的等級差別,影響了農信社與同業之間的信息溝通,進而對拓展新業務的資源共享、風險防範等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六)競爭壓力較小,創新動力不足。由於當前農信社在農村中的「壟斷」優勢,使農信社的競爭壓力相對較小,從而形成一種自得情緒,嚴重影響了競爭意識、競爭氛圍的形成。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涉及到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共同開發。其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必然要求在建設的初期有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這個投入單純依靠政府是不可能實現的。為此,國家通過行政杠桿及財稅優惠等手段,干預、引導各方面的資金匯聚到農村市場。這些優惠政策包括:
(一)取消農業稅。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決議:農業稅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稅負的減輕,從另一個方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二)逐步增加對農村的財政投入。2005年12月29日,全國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三個高於」原則: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標志著「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將不再是一句空話。
(三)以優惠財稅政策引導各方資金流入農村市場。根據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各地相繼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個體經營戶等出台了所得稅收減免政策,並採取財政貼息、財政補貼銀行貸款的方式,吸引工商企業和社會閑散資金投入。同時,各地也開始積極探索建立農業風險補償機制,完善農村保險體制等,通過社會保險方式解決農民後顧之憂,減輕財政負擔。
面對以上情況,農村信用社應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的優惠政策和良好環境,不斷增強綜合競爭力,鞏固擴大農村市場,實現地方、農信、農民「三贏」。
為實現構築新農村的宏偉目標,各級政府努力建設資金聚集的長效機制,逐步健全農村的信用環境和制度建設環境,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農信社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應充分把握好這有利時機,鞏固和擴大自身在農村中的優勢地位,通過外聯內動,在推動新農村建設發展中實現自身綜合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一)加強與外部的協調合作
1、加強銀政合作。
農信社作為地方金融機構,決定了與地方政府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但農信社與地方政府的密切關系由於歷史的原因形成了典型的對立統一關系。首先,在對立上,由於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政府行政性指令放款給農信社造成了沉重的不良資產包袱,農信社對政府管理行為終究帶有懷疑和顧慮;其次,在統一上,無論是地方還是農信社,基於在農村中的共同目的和利益,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上是存在共識的。因此農信社必須切實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協調與溝通,理順情緒、理順關系,努力實現與地方政府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發展。
(1)促成各項優惠政策貫徹落實。中央已出台了一系列關於對支農資金投入的優惠性政策指引。農信社應加強與地方政府溝通,促使各項優惠政策實施細則的制訂,促成各項優惠政策的徹底貫徹落實,降低支農投入的運營成本,提高支農投入的風險防範系數,在獲得優惠政策中實現自己的休養生息和壯大發展。
(2)爭取對清收涉政不良貸款的支持。由於歷史的原因,農信社不良資產中,很大一部分是涉政貸款。對這部分貸款,單純依靠農信社的力量進行清收存在著較大的難度。農信社應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從減輕農信社歷史包袱、扶持地方金融發展壯大及構築地方誠信環境的角度出發,爭取地方政府對清收工作的支持,利用一切可行的方式盤活不良貸款,優化資產結構,提高資產質量。
(3)探索與財政支農資金的合作。隨著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財政投入的不斷增加,農信社可探索將信貸資金與財政資金捆綁式結合運行的模式,一方面緩解自身的支農資金壓力,另一方面可利用自身地處農村金融市場前沿,對「三農」情況熟悉,對當地農村的信用環境、經營情況、生產狀況較為了解的優勢,配合地方政府更好地發揮支農資金的作用,提高支農資金的效率。同時,通過與財政資金的合作,擴大農信社的影響,提升農信社的形象。
(4)及時反饋信息以引導政府調整政策方向。新農村建設是一場以農民為主體、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村金融改革。政府部門以一系列的財稅優惠政策引導各方資金流向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的增收。農信社要履行好社會人的義務,加強與政府的協調與溝通,利用自身在農村中的信息資源優勢,及時收集政策落實情況的信息,反饋給政府部門,引導政府部門及時調整政策的方向,形成政策環境的良性互動發展,實現農村、農信、政府的三方共贏。
2、加強銀銀合作。
新農村建設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農信社當前的服務水平與這些服務需求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農信社應在充分發揮自身網點資源、人力資源、地方信息資源等方面優勢的基礎上,結合商業銀行的技術優勢、管理優勢和資金優勢,實現在國際金融、投資理財等業務上與商業銀行的合作。以合作為導因、以學習為目的,切實轉變觀念、拓寬思路、增強實力,待條件成熟後,逐步將合作轉變為自為,擴大市場佔有率。
3、加強銀保合作。
農村保險業是一個成長中的市場,各種保險業務正處於由無到有、由有到全的局面。其各項業務的開展,既事關農民養老、意外傷害、醫療等方面的保障,也涉及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時的保障。農信社與保險業的合作,一方面以保險對象的身份出現,積極參與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開發的農業險,保障自身的資金安全,降低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成本;另一方面以保險合作者的身份出現,以拓展中間業務的形式,為保險公司代理開辦各項保險業務,不斷延伸服務領域。
(二)加快內部的改革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出,為農信社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展自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農信社應切實抓住這個機會,苦練內功,加快發展。
1、明確定位。
農信社應清醒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牢牢把握「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發展農業」的市場定位,合理制定遠、近期經營目標。在目前情況下,首先應該是不求做大,但求做強,盡量實現業務精品化、市場最優化、利潤最大化。在實現精、壯、強的目標後,逐步拓展業務范圍、創新業務品種、擴張業務市場,達到鞏固和擴大農村陣地的最終目的。
2、在發展中轉換思想,理順機制。
新一輪農信社改革對明晰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機構等方面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和實質性的進展。在新農村建設中,農信社應在農村改革中,理順政府領導、行業管理和自主經營之間的關系;在商業化運作中,真正實現理事會、監事會、社員代表大會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法人治理結構。從而對農信經營者的經營理念進行一次「大換腦」,促使農信社經營管理行為能真正與時俱進,與先進銀行管理理念並軌。
3、加快構建業務平台,大力實施人才工程建設。
技術平台與人才建設滯後已經成為制約農信社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要突破這個瓶頸,農信社一是要以前瞻性的思維和聯動性的發展戰略,以省聯社為主導,構建一個全省乃至全國性的,高起點、現代化、多功能的金融信息化服務體系,為各項業務的拓展提供一個優秀的服務平台。二是要切實轉變農信社「近親繁殖」的進人、用人現狀,做到「送一批人出去、進一批人進來、退一批人回去」。「送一批人出去」是把一批年紀較輕、思維活躍、敢創敢拼、學歷層次較高的人送到專業院校進行再學習,讓他們掌握最新的金融理念、了解最新的金融政策、熟悉最新的金融技術,與時俱進、開拓視野,把這批人培養成農信社的中堅力量;「進一批人進來」是按照農信社部門設置和業務發展需要,引進一批金融文秘人才、計算機管理人才、營銷人才等,改善、優化農信社的人力資源機構。「退一批人回去」是讓一批年齡偏大、知識層面偏低、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弱的職工提前退休,讓新鮮血液可以補充進來。在這里要再提提「送一批人出去」,必須是把這批人以「脫產學習」或委託培訓的方式送出去,但不宜以「交流」的方式送出去,因為隨著各商業銀行企業運作的強化,其對自身商業機密的保護性也加強,「交流」人員學習效能性將降至最低。在「退一批人回去」方面,也要做好對這批人的後續安置工作,盡量做到人心不亂,避免影響農信社凝聚力。
4、突出支持重點。
農村信用社要迅速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信貸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服務目標和方向,合理安排資金使用順序,促進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一是推動農村傳統產業實現規模經營。積極籌措資金,統籌安排使用順序,優先對農業生產大戶和有市場潛力的種植、養殖戶給予重點資金扶持,支持種養業大戶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二是積極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兼顧基地和農戶,形成龍頭帶動基地,基地聯結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大力支持特色產業和產品的基地建設。要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區別對待,突出重點,主攻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農業。四是大力支持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支持興建集收購、銷售、流通於一體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拓寬商品流通渠道,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和市場競爭力,增加對化肥、農葯、農機和種子經營等服務體系的信貸支持,為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