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理解大學生投入新農村建設
落葉歸根。。。
② 在新農村建設中大學生起到什麼作用
只要 能掙到 養活 自己和自己需要照顧到得人的錢,就是起到自己的作用了,多多益善,人品啦,錢啦,都是。
③ 大學生怎樣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現代科學技術與文化知識對於農村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作用已經愈發顯著。大學生群體作為文化知識傳承與創新的主導力量,如何在回應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期盼中,為自身發展尋求最佳定位,也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出應有貢獻,應該是我們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一、從「知青下鄉運動」到「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涉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的綜合性工程,是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要求,同時也是一項促進就業的積極政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根本前提,是要造就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科學、善管理的新型農民,基於這一前提,廣闊的農村沃土需要和呼喚廣大大學生立足新的起點、展現新的風貌,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為新農村建設建功立業。
我們倡導新一代知識青年繼續傳承中國知識分子勇於承擔、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義無反顧地擔當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任,同時,也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客觀分析當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進而對當下新農村建設與大學生的歷史使命作整體的把握,使之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發展。
歷時20餘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當時我國城鎮就業壓力的增大,而農村又需要有文化的知識青年,國家開始鼓勵部分城鎮知識青年支援農村和邊疆建設,這與當前國家面臨的就業形勢在歷史條件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應當客觀地指出,文革前早期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基於拓寬就業途徑、支援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知識青年自覺自願的行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家的就業壓力,並且,知青在傳播文化科學知識,推動農業發展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因而,這一時期的知青下鄉工作總體是健康的。但不幸的是,知青下鄉在後期「文革」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政治色彩日益突出,上山下鄉被作為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必然途徑,最終演變成了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的組成部分。這一沉痛的歷史教訓值得我們汲取。
對歷史和現實的客觀分析表明,「文革」期間知青下鄉與當前我們倡導的大學生投身新農村建設存在著本質的區別。首先,前者借力於政治手段,帶有明顯的強制力。後者則是倡導運用非強制力的市場經濟方法,按照市場需求與實現大學生自我價值相統一的導向,吸引大學生自覺自願地支援農村基層建設;其次,文革期間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在我國長期推行的單一呆板的計劃經濟體制背景下,囿於所有制的限制,使知青下鄉之路越走越窄。而當代大學生投身新農村建設,則是在充滿生機活力的改革開放大好形勢之下,多元就業觀念、靈活就業模式和政府行為的有力政策支持,為大學畢業生在農村施展才華提供了寬廣的前景;第三,文革期間上山下鄉的約1700萬知識青年,其文化程度多為初、高中畢業生,加之「再教育」理論的影響,多以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為主,青年們所接受的鍛煉是以喪失正規教育和正常就業為代價的,很難發揮知識對農民的反哺作用。而今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則是要把自己所掌握的專業技術知識轉化成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杠桿與動力。就業問題顯然是一個經濟范疇,歷史經驗證明,試圖通過政治干預下的知青運動來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對經濟規律的違背,作為一種權宜之計和短期行為,其路徑只能越走越窄,進而損害個人、殃及社會,最終造成更嚴重的政治問題,因而是不可取的。總之,深刻認識「知青上山下鄉運動」與當代大學生投身農村建設的區別,有助於我們准確理解和把握大學生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現實意義和必將產生的歷史意義。
④ 大學生能為新農村建設做什麼
隨便做什麼唄~
能做的盡量做咯``
⑤ 有關新農村建設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是地方院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專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渠道屬,也是大學生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有效途徑。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應當將服務新農村建設作為自身的重要責任。新農村建設是我們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其目標是實現農村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地方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在新農村建設中大有作為。一、地方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服務於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1.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是人類的理性追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大學生作為准社會人,其是否能全面發展將決定他能在多大程度上適應社會以及參與社會競爭、服務於社會的能力。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結合當代時代特徵與社會發展對大學生的要求,我們認為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涵除德才兼備、身心健康外,關鍵是知能結合。知識和能力不能割裂開來,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協調統一的。知識是培養能力的基礎,能力則是獲取知識的手段和掌握知識的前提,只有具備了能力,才能獲取更多的知識。
⑥ 大學生眼中的新農村建設論文(2000字左右)
關於農村改造 農村改造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短短幾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村改造被稱為「就地城市化」。近幾年,我國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快。專家表示,「農村因素」在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而且在來年及以後對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還會增強。引起廣泛關注的,是農產品供求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影響。在糧食增產情況下出現農產品供求失衡的局面,表明影響農產品供求格局的因素在發生變化,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城市化、工業化的影響將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從供給來看,工業化、城市化的影響更是有目共睹。其一,耕地面積減少成不可逆轉之勢。隨著工業化從沿海向內地推進,喊「建設指標太少」的聲音也已從沿海蔓延到內地,能否保住滿足糧食基本需求的耕地量將成為未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博弈的焦點。其二,誰來補糧食生產缺口成疑問。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東南沿海發達地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糧食生產大幅減少。到目前為止,東部地區減產後的缺口主要靠中西部地區在補充。但是,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諸省份正在步入快速工業化軌道,它們不僅不可能再為東部地區彌補缺口,而且自己是否能達到糧食供求平衡都面臨嚴峻挑戰。其三,隨著大量農民、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出外打工,農村「三化」(村莊空心化、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加劇。未來農業勞動者的主體是誰將成重大問題。 事實上,農村改造計劃的實施,大的一方面是正確、有效的。農村改造計劃推動我們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就幾年的變化、發展,農村的經濟就會有顯著的增長,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改善。原來破舊的房子大多被拆除,改建。外來小企業主也可以在村裡租用廠房,開設工廠,給本地的閑置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緩解當地的就業壓力,增加當地村民的收入,同時也引入外來務工人員,帶動本村住房業和飲食業的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速度也一直很高。因此,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說,這是一個世界奇跡。村裡也有很多年輕人到各個大城市打工、賺錢,回來建新房子,定居。城市化直接推動了農村改造,農村改造也有利於加快城市化進程,兩者是相輔相承的。 建設和改造新農村,需要農村的基層政權和廣大農民在加快經濟發展、改善自然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適合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觀念能夠形成並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持久的影響。廣大農村至今保持著數千年農耕時代的歷史記憶和根脈,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源所在。中國的現代文明就是從農村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農村改造要重視文化建設,而農村的文化建設貴在創新。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意見》也指出,要根據時代的特點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只有創新,才能不斷增強農村文化發展活力,才能實現農村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中國目前整體國民素質水平還較低,而這個群體多來自於農村。雖然,國家教育制度不斷地完善,教育也不斷普及,但農村人口的素質水平還是偏低。這應該與他們長久以來生活的周圍環境息息相關。大多數農民的收入著重用於改善家庭的物質生活,而精神文化生活卻存在著一個大缺口。要改變農村人口的知識教育程度或許不是難事,但是要改變他們根深蒂固的思想,決非易事!農村的改造計劃,一開始不會很順利。很多以土地為生的農民反對改造,他們的收入本來就不多,舊房子拆除重建,雖然有補貼,但還是需要一筆資金。這對普通農民來說,會是不小的經濟負擔。也有人向有關部門投訴,至少增加點補貼,但結果還是被迫接受。加上,除了住房的重建,大部分水果林地和一部分莊稼用地也被規劃到改造范圍,有的變成商業區,有的是商品房,還有墓園。 有消息說,村委會那邊有意也將村裡靠近河邊的大片農田規劃到改造范圍。那裡集中了村裡大部分農田,幾乎對全村的農民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事情。所以目前,關於農田改造這件事,還一直拖著,得不到合理的解決。 換個角度看,農村改造不僅涉及土地,更牽涉以土地為生的失地農民,它既會影響農業經濟發展,又和社會穩定緊密相關!所以,農村改造在規劃思想上要充分考慮本區域現狀,結合地形地貌和風土人情,因地制宜,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在規劃原則上要實事求是充分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要根據村裡的經濟水平,充分尊重村民的規劃意願。
⑦ 大學生如何建設新農村
把你所認識的,知道的,學習到的,你的思想,發展目標未來發展方向這就是新農村
⑧ 大學生眼中的新農村建設
關於農村改造
農村改造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短短幾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村改造被稱為「就地城市化」。近幾年,我國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快。專家表示,「農村因素」在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而且在來年及以後對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還會增強。引起廣泛關注的,是農產品供求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影響。在糧食增產情況下出現農產品供求失衡的局面,表明影響農產品供求格局的因素在發生變化,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城市化、工業化的影響將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從供給來看,工業化、城市化的影響更是有目共睹。其一,耕地面積減少成不可逆轉之勢。隨著工業化從沿海向內地推進,喊「建設指標太少」的聲音也已從沿海蔓延到內地,能否保住滿足糧食基本需求的耕地量將成為未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博弈的焦點。其二,誰來補糧食生產缺口成疑問。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東南沿海發達地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糧食生產大幅減少。到目前為止,東部地區減產後的缺口主要靠中西部地區在補充。但是,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諸省份正在步入快速工業化軌道,它們不僅不可能再為東部地區彌補缺口,而且自己是否能達到糧食供求平衡都面臨嚴峻挑戰。其三,隨著大量農民、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出外打工,農村「三化」(村莊空心化、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加劇。未來農業勞動者的主體是誰將成重大問題。
事實上,農村改造計劃的實施,大的一方面是正確、有效的。農村改造計劃推動我們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就幾年的變化、發展,農村的經濟就會有顯著的增長,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改善。原來破舊的房子大多被拆除,改建。外來小企業主也可以在村裡租用廠房,開設工廠,給本地的閑置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緩解當地的就業壓力,增加當地村民的收入,同時也引入外來務工人員,帶動本村住房業和飲食業的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速度也一直很高。因此,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說,這是一個世界奇跡。村裡也有很多年輕人到各個大城市打工、賺錢,回來建新房子,定居。城市化直接推動了農村改造,農村改造也有利於加快城市化進程,兩者是相輔相承的。
建設和改造新農村,需要農村的基層政權和廣大農民在加快經濟發展、改善自然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適合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觀念能夠形成並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持久的影響。廣大農村至今保持著數千年農耕時代的歷史記憶和根脈,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源所在。中國的現代文明就是從農村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農村改造要重視文化建設,而農村的文化建設貴在創新。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意見》也指出,要根據時代的特點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只有創新,才能不斷增強農村文化發展活力,才能實現農村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中國目前整體國民素質水平還較低,而這個群體多來自於農村。雖然,國家教育制度不斷地完善,教育也不斷普及,但農村人口的素質水平還是偏低。這應該與他們長久以來生活的周圍環境息息相關。大多數農民的收入著重用於改善家庭的物質生活,而精神文化生活卻存在著一個大缺口。要改變農村人口的知識教育程度或許不是難事,但是要改變他們根深蒂固的思想,決非易事!農村的改造計劃,一開始不會很順利。很多以土地為生的農民反對改造,他們的收入本來就不多,舊房子拆除重建,雖然有補貼,但還是需要一筆資金。這對普通農民來說,會是不小的經濟負擔。也有人向有關部門投訴,至少增加點補貼,但結果還是被迫接受。加上,除了住房的重建,大部分水果林地和一部分莊稼用地也被規劃到改造范圍,有的變成商業區,有的是商品房,還有墓園。
有消息說,村委會那邊有意也將村裡靠近河邊的大片農田規劃到改造范圍。那裡集中了村裡大部分農田,幾乎對全村的農民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事情。所以目前,關於農田改造這件事,還一直拖著,得不到合理的解決。
換個角度看,農村改造不僅涉及土地,更牽涉以土地為生的失地農民,它既會影響農業經濟發展,又和社會穩定緊密相關!所以,農村改造在規劃思想上要充分考慮本區域現狀,結合地形地貌和風土人情,因地制宜,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在規劃原則上要實事求是充分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要根據村裡的經濟水平,充分尊重村民的規劃意願。
⑨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應該為社會新農村建設做些什麼
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投身農村工作,促進農村發展,比如說:在農村擔任一些職務,在理念上引導農村文化的提升;下鄉支教提供利索能及的服務;依託自己的專業知識為農民提供實質性的一些支持,比如說,養殖、種植知識,提供商業信息等。甚至可以藉助不同高校間存在的聯系,幫助農民高一些經濟增收活動等等。我能想到的思路線索就這些,供你參考,在這個基礎上再延伸。
⑩ 大學生如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貢獻
大學生應該響應國家新農村建設的號召。
1、做現代農業的有效推進者
大學生作為先進文化的承載者,責無旁貸地要站在了培訓和教育新型農民的第一線,這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會。大學生走進農村應根據各自的情況在培訓農民致富和培訓農民推進農村現代化經營管理,以及培訓農民發展經濟等方面有所作為。同時,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村級民主建設,大學生應該做農村民主建設和管理的創新者,利用自己的知識優勢把創新精神貫徹到每一個工作細節當中。
2、成為農村的有用之才
大學生要勇敢接受時代賦予自己的歷史使命,成為無愧於時代、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機遇不是明天,也不是後天,就是現在!用我們的知識,去服務新農村建設,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有用之才也是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有效途徑之一。只有農村發展了我們的國家才是真正的發展,只有農民富裕了我們的國家才是真正的富裕。相信大學生的參與,新農村建設一定會如虎添翼,發展的更好、更快!
3、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面對大好機遇,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應保持清醒頭腦,堅持市場調節和國家需要相統一,尊重價值規律,不隨波逐流,西部需要人才,東部也需人才,跟據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就業去向。不要一窩蜂地當西部志願者,造成國家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巨大浪費大學生是年輕的一代,應樹立正確就業觀念,與世俱進,提高認識,拼棄錯誤就業觀念不斷充實頭腦、活躍思維、加強修養,用政治理論武裝頭腦。無論身處何地,都要自尊自愛,保持一個中國人優秀形象,防止我國出現人才流失;時刻等待祖國的重用,克服祖國發展的障礙,必能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