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什麼原則
一、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深刻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
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實現這五句話提出的要求,就是農村各方面實現協調、全面發展的過程。
——「生產發展」,新農村的物質基礎 。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十一五」時期,農業要加大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的過程中,一方面協調糧食與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另一方面協調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家一戶的農民由於生產生活分散,信息不靈,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帶領農民致富過程中有很大優勢,要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新經濟組織,提升農
民的組織化程度。
——「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 。要達到生活寬裕的目標,就是要千方百計開辟各種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鄉風文明」,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內容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從我們先情況來看,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較快,但文化生活卻單調乏味,同時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頭。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適應,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主要問題是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廣大農民過上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
——「村容整潔」,改善農民生存狀態 ,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的要求,最主要的是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管理民主」, 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所在。
不要將新農村建設片面理解為就是興建新村莊,只注重農村房子是否整齊劃一,道路是否寬闊等表面的東西。決不能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搞成農村新一輪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潔」,不能單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長。 不能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建設混同起來。農村有農村的特點,有的地方按小城鎮的要求搞農村建設,最後搞得不城不鄉,反而不利於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著力解決制約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 ,一定要把握好五個「堅持」原則:一是堅持發展經濟,富裕農民;二是堅持政府引導,農民主體;三是堅持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四是堅持循序漸進,務求實效;五是堅持節余資源,持續發展。
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農村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但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做好「三農」工作的新平台,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促進農村經濟更大更快更好發展的新載體。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區域。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沒有全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加快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客觀要求。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方針,立足於城鄉全體居民,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參加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實現農村與城市統籌發展、城市化與工業化聯動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必將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再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動實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業經濟,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素質,豐富農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讓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果,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及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鮮明特徵,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動實踐。
三、 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要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
首先,選准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升級。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遵循廣開思路、廣辟渠道、多種經營、突出特色、搞活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按照調高、調優、調出質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區內、區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通過區域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量,發揮資源優勢,盡快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報率型發展;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城市轉移,廣泛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化的良性循環。
其次,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尤其是鄉鎮企業中的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今後,我們應該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積極發展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按照多層次、多樣化的原則,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注意滿足農民要求;既要發展大規模的加工業,又要發展具有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小企業,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導產業之一。
第三,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規模化發展。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集中力量培植名優品牌,以增強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多渠道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
3、加大對「三農」投入和服務,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 要求進一步
4、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
5、協調發展,走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道路。
6、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建設。
7、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
8、加強培訓教育工作,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
祝你順利,如果對回答滿意,請採納,這年頭助人為樂也不容易,鼓勵鼓勵熱心人~~~~~~~
B. 說說「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地位和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為「二十個字」,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地位: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堅持以人為本,必須立足於城鄉全體居民,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著眼於所有城鎮鄉村,重視把農村的事情辦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建設好農村這個最大的生態屏障。如果脫離農民群眾的願望,忽視農民群眾的利益,發展就沒有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如果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農村生態環境沒有明顯改善,發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能否保持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系,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的行列。但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導致農村長期落後、人口過分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數量龐大的城市貧困階層,致使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二元結構明顯的發展中大國,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近些年來,盡管我們做了很大努力,但長期形成的工農失調、城鄉失衡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觀,有些方面還在加劇。如果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村不能擺脫落後面貌,我國就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國家。我們要准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把農業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全面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目前不少城市的發展水平已經接近或達到一些發達國家水平,但農村卻還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學、喝不上干凈水。全國也還有6億左右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民依然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社會群體。如果農業問題解決不好,農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變,農民生活得不到明顯改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們要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對於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擴大國內需求是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人口佔大多數,集中著數量最大、潛力最大的消費群眾,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城求,接動整個經濟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民的消費環境,大大釋放消費潛力,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激活農村的巨大需求,不僅是解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應對之策,更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長久之計。
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把農村的事情辦好,使農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使農村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當前,農村總體是穩定的,干群關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環境污染、土地承包、農民負擔等引發的糾紛屢屢發生,有的甚至引發群眾性事件和惡性事件,影響了一些地方的社會穩定。相當數量的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就業技能低,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一些農民生存壓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處理不好就會引發社會矛盾。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認識,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加大力度,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持基礎。
C. 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 籌什麼
經濟、文化建設。
D. 辯論:統籌城鄉的著力點是 城鎮化建設 還是 新農村建設
我認為著力點是城鎮化建設,只有把城鄉結合部建設好,農民才有近距離發展的操作性,也才能有思想上的進步,統籌城鄉才能逐步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的一個支撐點,是改善農村居住條件,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但是新農村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個長期的系統工程。
E. 重慶農村佔地與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建設等
F. 如何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對我國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背景
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是當其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二、統籌城發展的基本途徑
1、體制和制度創新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根本途徑;
2、城鎮化健康發展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途徑;
3、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載體;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集中要求和具體實踐。
三、統籌城發展的理念模式
1、加強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形成城鄉公共服務統一標准、流動可用新局面
農村社會與城市社會文明的差異是城鄉差別的顯著特點之一,也是城市偏向的二元發展模式的直接後果。統籌城鄉發展必須統籌城鄉社會發展,加快促進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發展。按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統籌發展城鄉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充分發揮城市的先發優勢,推動城市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向農村延伸,著力形成社會事業城鄉協調發展、社會保障城鄉全面覆蓋的新格局;
2、要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
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鄉村重建的道路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搬發達國家完全依賴政府強大財政供給或者農村剩餘勞動力全部轉移的路子,同時也應盡量避免部分拉美國家城市貧困和農村衰敗同時並存的局面。中國各地區城市化水平和經濟差異較大,村鎮建設將會出現多種模型。應該因地制宜,分區進行將是中國村鎮建設的一個基本特點;
3、村鎮建設的主體和關鍵還是農民本身
轉變農民觀念,促進農民就業,改善農民福利,使得農民與城鎮居民真正對等,能適應集中生產生活才是村鎮建設可以持續發展的途徑。實施鄉村教育計劃,提高農民素質是中國徹底解決農村問題的核心與基本走向;
4、完善經營渠道,拓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渠道
城鎮建設必須走市場化道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通過政府的政策鼓勵和資金引導,調動社會各方面投資的積極性,形成多元化的示範鎮投融資體制。在政府預算中,要安排一定的財政資金,用於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G.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實行城鄉統籌 ,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 .( )
正確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方法就是:統籌兼顧
具體的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表現即為:
實行城鄉統籌 ,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
H. 我國應怎樣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目前我國城鄉差距持續擴大,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實施統籌城鄉發展,主要是統籌考慮和安排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勞動力就業、商品和要素市場體系建設,著力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
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這不僅事關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我們要加深對統籌城鄉發展的理解,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現代化建設。
加深理解統籌城鄉發展,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
統籌城鄉發展與建設新農村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系,建設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集中要求和體現,統籌城鄉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宏觀環境和條件。
統籌城鄉發展基本方略的實質,就是促進城鄉的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目前我國城鄉差距持續擴大,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實施統籌城鄉發展,主要是統籌考慮和安排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勞動力就業、商品和要素市場體系建設,著力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國家財政資金重點向農村傾斜,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過大差距,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這次新農村建設是在統籌城鄉發展的背景下推進的。在當前形勢下,推進新農村建設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需要。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就要求發展必須從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立足於城鄉全體居民,尤其是注重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占人口大多數的廣大農民的利益,使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提高。科學發展觀的目的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發展必須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著眼於所有城鎮鄉村,特別是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使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從整體上改變農村面貌的需要。新農村建設既包括經濟全面發展,又包括農民收入較快增加;既包括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又包括公共事業不斷進步;既包括加強物質文明建設,又包括加強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而且,新農村建設實行城鄉統籌發展,資源整合優化,綜合配套推進,相對容易取得較好的整體效果。同時,新農村建設沒有統一的標准和固定的模式,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都可以在現有基礎上有所進展,不僅中西部地區可以大有作為,而且沿海發達地區也可以繼續推進。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目前,我國城鎮化率43%,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農村。即使將來城鎮化率達到60%甚至更高,也還有好幾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村建設和發展是一個始終無法迴避的重大現實問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也就是加快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進程,直接關系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建設全局。同時,推進新農村建設也有利於從多方面緩解和消除社會矛盾,保持農村以至全國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擴大國內需求的需要。我國是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國民經濟發展必須主要立足於擴大國內需求。現在我國經濟發展對出口貿易的依存度已經相當高,國際貿易摩擦日趨加劇,在這種情況下更應重視擴大內需。農民是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擴大內需的主要潛力所在。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既可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又可以直接形成農村投資需求,緩解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將產生強大而持久的拉動作用。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需要。無論發展經濟還是發展社會事業或者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都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環境熏陶人,環境培養人,環境造就人。我國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素質較低,關鍵是農村的經濟社會環境較差,不能適應人全面發展的多種要求。推進新農村建設正是改善農村經濟社會環境,為促進廣大農村居民的全面發展從多方面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從而全面提高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素質。
推進新農村建設面臨許多有利的條件和難得的機遇,整體外部環境已經具備
一是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第二、第三產業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87.6%,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2.4%。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農業勞動力佔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下降到46%左右,今後仍將呈現下降趨勢。中等大中城市建設成就突出,不少城市現代化水平已經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工業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初步具備了反哺農業和支持農村的能力。二是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明顯增強。2005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萬億元,已居於世界第四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703美元,在今後若干年內仍將保持較快增長趨勢;國家財政收入總量3.1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232億元,比「十五」期間增長1.36倍,平均每年增加3647億元。各方面特別是經濟上的迴旋餘地增大,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構築了堅實基礎和可靠保障。三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要進展。糧食產量連續兩年較大幅度增產,農民收入連續兩年較大幅度增長,農村經濟在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中得到全面發展,農村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農村社會事業在公共財政覆蓋范圍擴大推動下邁出堅實步伐。四是全社會關心和支持「三農」已經形成共識。五是許多地區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已有不少有益探索。無論是沿海發達地區還是中部地區或者西部欠發達地區,如浙江、江西、貴州等,都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由此可見,推進新農村建設,不僅對促進農村長期持續發展是必要的,而且根據我國現實狀況來說是適時的,從當前我國各方面情況綜合來看也是能夠做到的。
認真貫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宏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持續不懈的努力奮斗。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以下五條指導原則,做到扎實穩步推進。一是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二是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三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四是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逐步推進。五是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的共同行動。
具體說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點要認真貫徹以下幾個方面的重大措施:
國家建設資金投放重點切實轉向農村。要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切實把投資重點放在農村。今年要做到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總量要高於上年。根據財政預算安排,今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3397億元,其中新增422億元,增量高於上年。今後要做到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國家基本建設資金增量主要用於農村,國家徵用土地轉讓收益主要用於農村。在現行的資金管理體制下,各地區、各部門都掌握了大量的建設資金,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努力增加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有條件的地方,步子要邁得更大一些,使財政性建設資金更多地投向農村。要加大支農資金協調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切實解決資金分散、效率不高的問題。同時,各類金融機構也要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調整信貸投放結構,不斷改善金融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
認真落實已有的各項農村政策。特別是對種糧農民的補貼政策、對糧食主產區和財政困難縣的扶持政策、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政策、對農村義務教育和醫療衛生的支持政策,以及對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護政策等,對於維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較快增加農民收入,已經產生並將繼續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
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從現在開始,就要更多地關注和支持農村,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轉向農村。各個大中城市都要切實履行市帶縣、市幫縣的責任,通盤制定城鄉發展規劃,加大市級財政性建設資金對郊區和縣域的投入,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的延伸,動員城市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對口幫扶,增強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形成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局面。
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要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改變農村面貌、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要組織和引導農民群眾對直接受益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項目決策要經過農民民主討論,實施過程和結果要接受農民監督。要教育幹部和群眾學會運用「一事一議」等民主決策機制,尤其是基層幹部要學會與群眾商量辦事,按民主決策程序辦事。
發揮社會各界的幫扶作用。要加快建立全社會參與的激勵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建設,支持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化經營,鼓勵企業和社會團體興辦農村公共設施和社會事業,繼續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濃厚氛圍。
歷史經驗表明,要保持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必須嚴格遵循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原則。我們要認真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既要充分認識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又要充分認識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使真正做到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務求不走彎路。防止加重農民負擔和增加鄉村債務搞建設,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鎮小區建設模式,防止搞不切實際的大拆大建,防止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防止違背群眾意願隨意並村。尤其要強調尊重實際、尊重群眾,一切從當地實際出發,讓農民群眾得到實惠,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真正造福億萬農民群眾。
I. 如何從統籌城鄉視角理解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對我國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背景
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是當其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二、統籌城發展的基本途徑
1、體制和制度創新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根本途徑;
2、城鎮化健康發展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途徑;
3、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載體;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集中要求和具體實踐。
三、統籌城發展的理念模式
1、加強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形成城鄉公共服務統一標准、流動可用新局面
農村社會與城市社會文明的差異是城鄉差別的顯著特點之一,也是城市偏向的二元發展模式的直接後果。統籌城鄉發展必須統籌城鄉社會發展,加快促進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發展。按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統籌發展城鄉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充分發揮城市的先發優勢,推動城市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向農村延伸,著力形成社會事業城鄉協調發展、社會保障城鄉全面覆蓋的新格局;
2、要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
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鄉村重建的道路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搬發達國家完全依賴政府強大財政供給或者農村剩餘勞動力全部轉移的路子,同時也應盡量避免部分拉美國家城市貧困和農村衰敗同時並存的局面。中國各地區城市化水平和經濟差異較大,村鎮建設將會出現多種模型。應該因地制宜,分區進行將是中國村鎮建設的一個基本特點;
3、村鎮建設的主體和關鍵還是農民本身
轉變農民觀念,促進農民就業,改善農民福利,使得農民與城鎮居民真正對等,能適應集中生產生活才是村鎮建設可以持續發展的途徑。實施鄉村教育計劃,提高農民素質是中國徹底解決農村問題的核心與基本走向;
4、完善經營渠道,拓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渠道
城鎮建設必須走市場化道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通過政府的政策鼓勵和資金引導,調動社會各方面投資的積極性,形成多元化的示範鎮投融資體制。在政府預算中,要安排一定的財政資金,用於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J. 如何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要發展現代農業,堅持把發展農業生產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回農村的首要任務。答二要增加農民收入,完善增收減負政策。三要改善農村面貌,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政府引導、群眾自願、因地制宜、注重實效,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四要培養新型農民,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五要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六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統籌推進農村其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