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叫 新農村建設模式 拜託大家了
揚帆破浪正當時——西安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查
中央和省委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以後,全省各地迅速行動起來,涌現出一批縣鄉典型。市一級如何抓?最近,我們到西安市進行了調查,深感他們採取政府推動、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在全省推廣。
繁榮的城市呼喚興旺的農村
西安市把新農村建設作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全市現代化進程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在時任市委書記袁純清、市長孫清雲的直接領導和參與下,開展了自上而下的市情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千人大調查。調查出智慧,調查出思路:
一個戰略轉變。就城市發展而言,西安與其他大城市相比並不遜色,而差距主要在農村。到「十五」末,全市地方生產總值人均已超過2000美元,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度增長,城鎮化水平達到63.2%。但農村還有30多萬人尚未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排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末位。沒有農村的興旺發達,就不能鞏固和提升城市的繁榮。在深入分析市情基礎上,市委、市政府認為西安已經基本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基礎和條件,必須把過去城鄉分割、重點發展城市的戰略,轉變為城鄉統籌、共同發展,公共財政投入重點逐步向農村傾斜的戰略,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全市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大局中去謀劃、去推進。以建設城市標准建設農村,以教育市民的理念教育農民,以發展工業的思路發展農業,逐步讓農民過上城市人的生活。
一個行動綱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科學的規劃。他們及時制定了《西安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行動綱要(試行)》,決定用15年時間,分三步使全市3159個村的新農村建設上升一個大台階,實現名實相符的全面小康。第一步到「十一五」末,力爭使1000個行政村達到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創造新生活、塑造新農民、培育新組織、完善新機制的「六新」目標。第二步到2015年,爭取80%的行政村在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生產條件、社區面貌以及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使城鄉差距有明顯的縮小。第三步到2020年,使全市城鄉二元結構狀況有根本性改善,形成欣欣向榮、城鄉和諧的良好局面。 三大保障措施。西安市從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整合力量,創新機制,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放在重中之重位置。
——組織保障。按照整合農村工作領導力量和建立工作機制的要求,成立了由市委副書記任組長、副市長任副組長、市級53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辦公室和市農工辦(政研室)一套人馬,主要任務是抓好全市新農村建設。辦公室下設生產發展組、規劃建設組、社會事業組、基層組織建設組、體制改革法規組,各組組長由相關部門主要領導擔任。各區縣也成立了相應機構,一把手負總責。各級新農村建設辦公室主要承擔新農村建設組織推進、協調指導、檢查督促職能。
——資金保障。從2006年開始,西安市決定每年安排不少於80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先干後補、貸款貼息等方式,用於補助重點示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起到「四兩撥千斤」作用。並把全市綜合(扶貧)開發以及農業、水利、能源、交通等專項資金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規劃走」的原則捆綁優先用於市縣新農村建設重點村。我們調研期間,市上正在研究制訂《西安市市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關於加快示範村村內基礎設施建設補助和獎勵辦法》等配套文件。要求各有關部門按原有資金渠道提前一年上報項目計劃,市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市財政局根據新農村建設規劃予以確定,捆綁下達。《西安市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投融資財政補助暫行辦法》,鼓勵和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縣鄉村也採取了多種措施、多元化籌集新農村建設資金。據初步了解,全市今年上半年僅市縣(區)兩級財政就已拿出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2億多元。
——制度保障。西安市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的長效保障機制。建立各級領導聯系、部門和單位幫扶責任制度,城區包縣、企業包村責任制度,加大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力度;創新幹部人事管理制度,鼓勵市縣鄉三級幹部和大學畢業生到農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決定從近年分配的大學生中選調100名下派示範村指導新農村建設。對在新農村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村幹部可直接選拔任用為鄉鎮領導;深化戶籍和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鼓勵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把新農村建設納入西安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城鄉發展,逐步實現非農產業、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現代文明向農村延伸。
三馬共拉一掛發展車
西安市始終堅持把生產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第一要務,大力促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緊抓工業強市強縣不松套。高陵曾是全國有名的噸糧縣、籠養雞大縣,但都沒能解決強縣富民問題,直到1995年全縣財政收入僅1821萬元,是一個典型的高產窮縣。近幾年來,他們大膽探索工業強縣路子,實施工業園帶動戰略,引進了一批對全局發展有影響的大企業大項目。到2005年底實現地方生產總值22億元,財政收入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15元,取得了富民強縣的大跨越。西安市唯一的省定貧困縣藍田,這幾年也明白了無工不富的道理。他們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積極招商引資,引進堯柏水泥有限公司一個200萬噸的低鹼水泥生產線,項目建成後,每年銷售收入可達5.2億元,可為縣級財政貢獻4000多萬元。
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高陵縣和藍田縣分別拿出1000萬元和200萬元專項用於新農村建設。市上要求各區縣學習高陵經驗,在工業強縣上實現新突破。
緊抓城鎮化以城帶鄉不松套。西安市把小城鎮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堅持以縣城、中心鎮和工業園區為重點,並將縣城方圓5公里左右及鄉鎮方圓3公里范圍內的村都納入小城鎮體系規劃,允許小城鎮社會事業和公益事業發展所需用地,享受城市公共設施用地政策,加快建設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產業配套的農村城鎮。今年除增加財政投入外還帶動社會資金共投入12億元,專門用於小城鎮建設。「十一五」期間,把2個國家級發展改革試點鎮和8個國家批准實施的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項目與區縣重點工業園區建設銜接起來著力發展。爭取到2020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80%。
西安市規劃局同志指著全市村莊布局規劃圖給我們介紹,目前市上正在聯合西北設計院、西安交通大學等八大院所,為全市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年底前要高標准完成1000個村的規劃編制任務。
城區包縣、企業包村是西安市以城帶鄉的又一舉措。市上要求,碑林、蓮湖、高新開發區等都要對周至、藍田、戶縣等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區縣結對幫扶,市、縣各部門和駐地有實力的大中型企業,也要對口幫建1-2個村。高新開發區和周至縣大庄寨村結對,投入資金使全村6.3公里街道全部實現了水泥硬化,建成了農民科技廣場、「兩委會」辦公室和黨員活動室,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灞橋區70多個駐地企業都與區內新農村建設重點村簽訂了幫建責任書,承諾達不到"六新"目標不離開。我們在狄寨塘村看到,區屬西安銀橋工貿總公司投資1.6億元在這里開發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園,目前已建成1000多畝良種苗木基地,1200畝優質櫻桃園,600畝優質葡萄園。示範園的建立,吸納了村內200多個勞動力就業,優化了產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去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400多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示範園。目前,像這樣的結對幫建全市已有300多對。
緊抓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不松套。西安市根據大城市郊縣農業的特點,緊緊圍繞服務城市,因地制宜優化產業結構,重點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和深加工,著力發展秦嶺北麓旅遊農業、周至獼猴桃、閻良無公害瓜果、臨潼奶畜業四大板塊,培育糧食、蔬菜、果品、養殖、苗木花卉等十條產業帶。上半年,全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2045元,同比增長12%。
一村一策繪制建設新藍圖
西安在新農村建設中把全市農村分為城中村、城郊村、平原沿山村、嶺塬山區村四種類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一村一策,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幫扶。城中村以城市化、市民化為重點,納入城市建設整體規劃;城郊村以城鎮化、工業化為重點,完善城鎮功能,加快產業聚集;平原沿山村以產業化、專業化為重點,做強優勢產業,形成「一村一品」;嶺塬山區村以生態化、特色化為重點,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在實踐中,他們對主導產業初步形成、發展思路明晰的好村,通過提升改造計劃在5年內達到「六新」目標;對主導產業正在形成、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和農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產業發展有了萌芽的中間村,從今年起,利用五年時間培育主導產業、奠定經濟基礎,力爭10年內達到「六新」要求;對貧困落後村,立地條件差的進行移民搬遷,具備一定發展基礎的,配強班子、選好路子。目前,不同類型的村,都已經有了一些好的典型。在我們調查過的地方,就有如下幾個實例。
老先進、新跨越。未央區和平村可以說是西安市的「華西村」。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初步達到了「生活寬裕」的程度。根據本村以二、三產業為主的特點,在新農村建設中,他們積極探索企業股份制、集體資產股份化、村民變股民、集體經營活動企業化管理的路子,並在這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B. 城郊鄉的新農村建設
城郊鄉堅持以省道八官線崛山至崖底段12公里村容路貌整治為重點,努力加大投入,對縣城東西出入口進行了3次大規模綜合整治,使沿線視力所及范圍內干凈、整潔,村內環境優美、村容整潔、建築物料集中有序堆放。並通過通過拆、建、粉、清、整等綜合整治措施,結合沿路景觀綠化,深入開展吳村、馮庄、溫庄、冀庄、溪村、塢南、寨溝等環境生態文明村創建工作,並收到明顯效果。同時,不斷加大崛山市場綜合整治工作力度,促使「崛山、余庄市場」這一「洛寧東大門」的窗口形象得到明顯改觀。另外,在全鄉21個行政村全面實施了「村村通」道路硬化和「通組入戶」道路硬化工程,建成了莊上、冀庄、馮庄、寨溝、余庄、溫庄、溪村、蒼龍、吳村、余糧10個村的社區服務中心,和16個村的「兩委辦公場所」,完成了全鄉21個村級衛生室配套達標建設;並通過逐步實施人畜安全飲水工程,田間灌溉渠道硬化、村內雨污排水渠硬化等工程,使農村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改善。
在加速鄉域經濟發展,加快社會事業建設的同時,鄉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主動服務、積極作為」的發展理念,對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以及重點工程建設採取「保姆式」服務,跟蹤協調、保障環境,僅2010年以來,就先後完成了金海大道兩側、永寧大道兩側、省道八管線兩側等縣城規劃區內10多個項目、1200多畝土地的儲備任務。在土地徵用、拆遷補償、利益協調等群眾工作方面積累了豐富有效的實踐經驗,可為新近簽約項目在土地規劃、土地佔用、群眾協調、環境保障等具體工作中提供便利、高效、及時、優質的服務。
C. 為什麼現在新農村建設不讓建了
你可能不了解所謂新農村是怎麼回事,新農村是為響應「大力發展中小城鎮」的中央文件精神的規劃,需要大量的土地特別是耕地,因為要擴建城鎮、搞開發,沒有土地不行,並且還不可能是坡地,因為坡地開發成本太高,而且不利於交通運輸。因此,佔用的主要是城郊耕地。但中央不許減少耕地面積, 地方領導們發現:現在絕大多數農村地區,住宅是獨門獨戶的,如果能夠把幾個村的農戶集中起來遷入樓房,至少可以騰出一半以上的住宅用地,如此才能落實『佔多少,墾多少』原則的一個可行的辦法,這對農村發展的影響很大,養殖、曬糧、跑運輸的連個地都沒
D. 建設農村新社區和新農村建設的模式有哪些
發展農村社區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與有效途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涵。
一、我國現有農村社區建設模式
從不同的視角可將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作不同的歸納,實際上這些模式可能是相互交叉的。
1.從農村社區的建置及其邊界來看,主要包括以下模式:
(1)一村一社區。這是在現行的村委會的基礎上,一村只設立一個社區。該模式比較切合農村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村民的認同感比較強,有利於實施村民自治,且沒有增加管理層和管理成本。缺點是村委會和社區合二為一,社團力量相對薄弱。該模式由四川省宜賓市率先探索,目前已有226個縣市區實行了一村一社區的建置,占實驗縣市區總數的76.09%,是最普遍的一種模式。
(2)多村一社區。這是在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村中,選擇中心村或較大的村為單位設立社區,形成的農村社區村委會農戶模式。該模式的優勢在於社區服務少了行政色彩、多了專業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資源浪費。但這勢必要增加管理成本,且與村民自治的結合度不高。已有45個縣市區實行該模式,占實驗單位總數的15.15%,例如山東省諸城市。
(3)一村多社區。這是在一個村設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社區。在一些地方,由於建制村的轄區過大,故在一個行政村內設立多個社區,形成了村委會農村社區農戶的模式。該模式能促進社區服務組織的發育和成長,充分體現村民的自我服務和管理。但是該模式中的社區實質上只是農村社區村委會下設的小區或服務站(點),故無法發揮社區的發展、建設、管理的功能。已有21個實驗縣市區實行該模式,總實驗單位總數的7.07%。例如,湖北省遠安縣在洋坪鎮雙路村實行的撤組建社。
(4)集中建社區。這是在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的小區設立的社區。又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農(牧)民聚居設社區。如天津、成都等地支持和鼓勵農民遷村騰地、集中居住;另一種是以甘肅阿克塞縣為代表的在人口自然聚居形成的地區設立社區。該縣將3個鄉鎮10個村整合成1個民族新村牧農村中心社區,建立牧農村社區服務中心,下設3個牧農村社區服務站,由此形成全縣設立自然村社區一中心三站的社區模式。
2.依據與城鎮的距離,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分為以下三種:
(1)城市化擴張下的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也有學者稱之為城郊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
它將城郊鄉鎮政府直接改為街道辦事處或城中村村委會直接改為居委會社區模式。該模式充分利用城鄉一體化的契機,對處於大中城市郊區的農村地區進行社區化建設和管理。例如,深圳全面撤銷鎮政府成立街道辦事處,撤銷村委會成立居委會。該模式使得城鄉社區建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節省建設成本。
(2)就地城鎮化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也稱為集鎮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它是以集鎮為依託,以中心鎮、中心村為中心展開社區建設。它主要包括:一是以鄉鎮政府所在地的小集鎮為中心的鄉鎮大社區模式;二是以村莊合並後的村部所在地或條件較好的自然村為中心的中心村社區模式,例如贛州模式。該模式與農村的城市化道路相一致。
(3)村民自治體制下的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也稱為村落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它是指以行政村或自然村為基本單位展開社區建設。例如,湖北省秭歸縣楊橋鎮各行政村建立了村委會社區理事會互助組基本農戶這一新型的農村社區自治組織,實行了村小組社區自治模式。這實質是對村民自治的一種內在調整,但未對村委會和社區理事會的職責進行明確界定。
3.從農村社區體制改革角度,形成了如下模式:
(1)村落自組織模式。這是指在沒有外部強制指令的前提下,村落社區成員通過面對面協商,自發組織並管理村落社區事務。該模式以自然村落為界,邊界和受益主體清晰;以村落民間組織為主要治理主體,以自治和志願為治理機制,在行政村黨組織領導和村民委員會指導下,通過協商民主治理村落社區事務,例如江西省。該模式提升了社區的自治能力,但沒有觸動長期以來村民委員會的行政化問題,且由於村落社區自組織與村級行政的職責關系交叉,社區自組織功能的發揮受限。
(2)村社合一模式。這是指村委會與社區服務組織成員交叉任職,功能合一的社區模式。建制村與社區空間合一;村兩委下設社區服務組織,村兩委成員與社區服務組織領導成員交叉任職;村民委員會自治管理與社區服務職能合一;社區工作者隊伍專兼結合,例如重慶市永川區等地。這節省了管理成本,工作效率較高,但村民委員會與社區服務組織職責不清,人員重疊,導致社區行政色彩濃厚,削弱了社區自治的功能,且社區服務的專業化和效能面臨挑戰。
(3)村企主導模式。這是指村民委員會、村辦企業、社區服務組織成員交叉任職,功能合一的模式。首先,在組織結構上,村民委員會、村辦企業、社區服務組織負責人實行一套班子、三塊牌子、交叉任職。其次,在組織功能上,社區的自治管理、行政管理、服務職能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沒有分開。第三,村級組織是社區建設的主導者。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村辦企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也為農民帶來了直接的利益。但村民委員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一的制度安排,影響了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制約了村民自治的開展。這在江蘇省等集體經濟較為發達地區較為普遍。
(4)聯村建社模式。這是指介於行政村與鄉鎮政府之間,以一定服務半徑設置社區服務組織,專門承接社區行政事務和公共服務的模式。在多個建制村基礎上設置社區,建立社區服務組織和社區黨總支,兩個組織交叉任職;社區
服務組織性質定位為服務農民的平台,主要承接社區行政事務和社區公共服務。這創建於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的農村社區和一部分人口密度較大的中西部平原地區,例如舟山市。該模式可以較大程度地整合利用社區資源,但容易制約村民自治。
4.按照政府和社區之間權能關系的不同,社區建設模式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行政主導型。在該模式中,基層政府組織是農村社區管理的主體,通過行政手段發揮政府組織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的優勢,實施對社區資源和社區組織的控制,在短時間內體現出社區建設的效率。但是基層政府對社區建設的各項事宜統包統攬,限制了社會組織的發展和農民的參與,不利於社區自治能力的提高和社區建設的深入開展。在欠發達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有限,農民參與意識薄弱等原因,農村社區建設可以暫時採取這種模式。
(2)合作型。該模式是由政府對社區進行間接和寬松的干預,政府部門人員與地方及其它社團代表共同組成社區管理機構,社區以自治為主,政府有關部門負責規劃和指導,並提供較多的經費支持,由社區內的社會組織履行政府原本承擔的部分職能。這利於提高農村社區自治能力,尤其是農村社區的民主選舉、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增加了資金投入的來源渠道。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村民自治得到很好地落實的地區,可以採取這種模式。
(3)自治型。該模式主要表現為農村社區自治組織真正成為社區建設的支柱力量,成為承擔社區公共事務管理與決策的自治性組織。政府與農村社區自治組織共同為農村社區提供資源。該模式使得社區內各種資源不斷進行互補,提高了農村社區整合資源的能力。但這對社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要求較高,是農村社區的發展趨勢。在發達地區,經濟充分發展,市場機制比較發達,利益和權力多元分化,參與意識強烈,可以採取該模式。
二、以吉林省為例,新農村建設的20種建設模式:
1.美麗鄉村模式(通化市東昌區夾皮村)
2.社區建設模式(農安縣陳家店村)
3.舊村改造模式。(敦化市小山子村)
4.整體推進模式(通化縣委縣政府)
5.景觀帶建設模式(磐石市委市政府)
6.民族建村模式(和龍市光東村)
7.民俗文化模式(東豐縣紅榔頭村)
8.產業富村模式(洮南市翻身村)
9.旅遊興村模式(長白縣望天鵝新村)
10.合力共建模式(集安市上活龍村)
11.能人治村模式(公主嶺市興林村)
12.合作共贏模式(德惠市吉家村)
13.項目帶動模式(伊通縣保南村)
14.新式民居模式(扶余市廣發社區)
15.環衛下鄉模式(綠園區委區政府)
16.鎮鄉帶村模式(吉林市小白山鄉黨委政府)
17.屯務管理模式(雙陽區委區政府)
18.村規民約模式(伊通縣營城子鎮黨委政府、磐石市永紅村、公主嶺市清林村、榆樹市紅廟子村)
19.志願服務模式(扶余市委市政府)
20.服務外包模式(吉林市豐滿區建華村)
來源: 吉林日報
E. 城郊村的介紹
該村地處溧水縣城西南邊緣,該村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自然環境優良。經2000年4月區劃調整由原蔬菜村、城郊村合並而成。截至2007年,城郊村村轄區面積為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2000畝;共有16個村民小組;人口2394人;城郊村黨總支下設:6個黨支部、12個黨小組,黨員97人。該村先後獲得全國敬老模範村;中國新農村建設明星村;江蘇省、南京市民主法制建設示範村;平安江蘇創建先進集體;江蘇省、南京市文明村;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六好村關工委、先進老年人協會等榮譽稱號。
F. 如何解決城郊農村村委會與村民關於宅基地的置換問題拜託各位大神
舊村改造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部分,如果已經過立項批准,是合法的。 折抵房款的協議,如果村民不同意,可以拒絕;如果認可協議,即具有合法性。但應當進行不動產登記。 宅基地收回後,集體可以依法使用。 目前因法律對農村宅基地有限制,此類合同無法公證或者見證。進行不動產登記是必須的。
G. 河南林州城郊鄉社會主義新農村住房還用交裝修初裝費嗎
要交的,這個少不了
希望能幫助到你
H. 城市化和新農村與美麗幺村有什麼區別
城市化指的是工業文明發展模式,通過擴大城市體量和功能,使各種生產要素人力、資本、技術等集中,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方式。而新農村是相對於舊的破敗貧困的農村而言的,美麗鄉村則著重表達對優美環境的追求,這兩個名詞都是國內對農村建設目標的表述。
遺憾的是從目前地方政府的做法看,似乎已經把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等同於簡單的城鎮化,通過城市擴張、土地流轉等一系列措施,使農民都轉變成市民,農村成為城郊。農民生活福利沒有多少實際提高,而農村的故鄉文化全被刨除。
所以中國應該走城鄉二元共生的城市化道路。或者說,應該走城市化和鄉村復興並舉的道理。因為西方國家的單一城市化模式,已經給地球和人類帶來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中國繼續走這條不歸路,絕對無法實現偉大復興。未來應該是鄉村利用現代便利的高鐵、互聯網、新能源技術,根據自己的特點優勢,發展各種可持續經濟,如有機農業、文化旅遊、養老休閑等,實現不砍樹、不挖山也有好收入,不搬遷、不奔波也有好生活。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之根——鄉土農耕文化,也能繼續綿延發展下去。中國鄉村將和城市一起成為兩翼,共同助力中國夢的最終實現。
更多資訊可以參看微信公號「生態文明觀察者」
I. 城郊村的新農村建設
城郊村黨支部、村委會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發展集體經濟,提高文明程度,富裕村民生活」為宗旨,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帶領全村廣大村民,把握機遇,開拓進取 ,扎實工作,引導全村三個文明建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