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浙江工商大學產業經濟學研究生怎麼樣,請知情的說說吧,謝謝啦~
浙江工商大學產業經濟學碩士點聚集了一大批在產業經濟學和經濟理論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專家和海外歸國人才,重點培養從事產業理論與政策、產業結構與投資、流通產業與政策等方向的高級人才。本碩士點是浙江省重點建設學科,現有教授12人,博士和在讀博士教師22人。近幾年來,學院教師已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世界經濟》、《中國農村經濟》、《金融研究》等雜志上發表論文500多篇,出版專著教材20多部。同時,學院骨幹教師完成國家級、省部級課題項目30多項,獲省部級獎10多項。
本碩士點設以下個研究方向:
1、區域發展產業政策:培養從事區域發展規劃、戰略研究的產業發展政策研究方面的高級人才。
2、產業發展與金融投資:培養金融投資與產業發展、金融投資與產業結構等方面的研究與分析的高級人才。
3、產業結構與投資流向:培養從事投資流向、產業結構變化規律方面的研究和分析的高級人才。
4、流通產業與政策管理:培養從事流通理論和大型超市、連鎖經營、物資配送等流通企業發展戰略研究和分析的高級人才。
何大安,男,1957年生,安徽省安慶市人。1984年本科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經濟法律學院,1988年研究生畢業於浙江大學經濟學院。1988至2002年曾任教於浙江財經學院,現為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經濟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兼職教授,浙江省社區學會常務副會長,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何大安致力於投資運行機理、產業組織、政府產業規制、商貿流通、理性行為及其決策等方向的研究。曾在中國享有盛譽的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的《當代經濟學文庫》獨立出版專著2部,在較高品味的學術性刊物上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其中,獨立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論文3篇,獨立在《經濟研究》上發表論文5篇。在學術界提出過"投資流向與產業結構調整共異向"、"投資流向陷阱"、"投資流向與結構調整、結構升級的關聯層面"、"投資傳導循環"、"有限理性的實現程度"、"理性選擇向非理性選擇轉化"等概念。接受過《光明日報》之《名家訪談》欄目的專訪,接受過《學術月刊》中青年經濟專家欄目的教授訪談。浙江省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二等獎、二等獎、一等獎獲得者;獲浙江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共5項;其中,2002年、2003年度浙江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連續獲得者。
何大安教授在投資運行機理和理性、非理性決策等研究領域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張旭昆,男,漢族,1953年1月生於浙江杭州。1982年2月本科畢業於杭州大學經濟系。現為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寧波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理事。主要論著:
2000——2006主要科研成果
2000
「關於『入世』對我國企業影響的幾點淺見」 《浙江社會科學》2000年1期。
蕭山日報2000年2月16日全文轉載。
「用多層市場模型分析當前糧食購銷體制」宋華盛,張旭昆《中國農村經濟》2000年2
期。
「股利政策與融資的相互影響」宋華盛,張旭昆《浙江社會科學》2000年3期。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養成—兼論政府在道德養成中的作用」陳福清,張旭昆《浙江
學刊》2000年3期。
轉載沈立江 萬斌 主編《百名專家話誠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義烏杯』WTO與信用——蘇浙滬百名專家華誠信」理論研討會論文一等獎。
「多層市場模型:用交易費用解釋商人和商業的作用」 張旭昆,鄭少貞《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6期。
《雲南體育產業發展研究》 饒遠 叢湖平 張雲鋼 張旭昆 雲南科技出版社2000,12。
雲南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2002,8)。
2001
「經濟人、理性人假設的辨析」《浙江學刊》2001年2期。
人大復印資料《理論經濟學》2001年8期全文轉載。
「關於制度演化分析及其方法(節選)」《杭州金融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2期。
「制度的需求」《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1年7期。
《思想市場論——分析知識產品演化的一個模式:以經濟學為例》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消費的閑暇時間約束模型與假日經濟現象」張旭昆,徐俊《經濟評論》2001年第5期。
「制度演化分析的歷史回顧」《經濟學動態》2001年第9期。
「制度與行為」《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人大復印資料《理論經濟學》2002年2期全文轉載。
2002
「勞動價值論:過時的教條還是永恆的公正觀——兼論公正觀念的重塑」 《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2期。
「制度變遷的成本——收益分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年5期。
「制度系統的結構分析」《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2002年6期。
「制度的實施收益、實施成本和維持成本」《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人大復印資料《理論經濟學》2002年10期全文轉載。
《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第19卷第5期,2002年,論點摘要。
《國際經濟學說史簡編》張旭昆 周方曉 姜書竹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制度的定義與分類」《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2003
「市場化改革中的四大問題」《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試析軟體產品需求的特殊性」 張昭時,張旭昆《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人類合作的條件」《財經論叢》2003年第1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年第2期論點摘要。
「商會的激勵機制」張旭昆 秦詩立《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
「健康經濟學與我國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張旭昆 岑丞《經濟學動態》2003,2。
「單項制度演化方式淺議」《制度經濟學研究》2003,1。
《經濟思想通史》蔣自強 張旭昆 袁亞春 王如芳 羅衛東 曹旭華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4。2005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經濟學家的求索精神」《浙江社會科學》2003,3。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影響因素、效果及對策」 姜書竹 張旭昆《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3,6。
「東盟貿易效應的引力模型」 姜書竹 張旭昆《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10。
「企業激勵機制中的績效評價與反饋」邵敏 張旭昆《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12。
2004
「論單項制度的特徵」《浙江社會科學》2004,1。
「中國與東盟貿易關系及貿易競爭力的實證研究」姜書竹 張旭昆《浙江學刊》2004,2。
「1990年代以來我國小城鎮研究綜述」徐少君 張旭昆《城市規劃匯刊》2004,3。
「制度系統的關聯性特徵」《浙江社會科學》2004,3。
「制度系統演化是一個馬爾科夫過程」《浙江學刊》2004,4。
「民間自發的制度演化與政府主持的制度演化」《財經論叢》2004,4。
「最低工資制可行性研究」徐慧 張旭昆《經濟學消息報》2004,5,7,3版。
「制度演化的突變與漸進——兼論次序比速度更重要」《制度經濟學研究》第四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82-197頁。
「組織形成的條件」《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杭州,2004,6,第64-70頁。
「制度系統的性質及其對於演化的影響」《經濟研究》2004年12期,第114-121頁。
2005
「拍賣理論綜述」黃瑞剛 張旭昆《經濟學動態》,北京,2005年第3期,3月18日。第109-114頁。
「專業服務市場的規制分析」郭萍 張旭昆《浙江樹人大學 學報》,杭州,2005年第2期,第44-47頁。
「厘金制度略論——兼評鄭備軍的《中國近代厘金制度研究》」《浙江社會科學》,杭州,2005年第3期,5月15日。第208-212頁。
「試析利他行為的不同類型及其原因」《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杭州,2005年第4期第13-21頁。2005年7月10日出版。
「經濟結構、宏觀調控與產業升級」《浙江社會科學》,杭州,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15日出版,第10-13頁。
「人類形成合作關系的條件」《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上海,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25日出版,第60-64頁。
「區位理論分析傳統述評」張旭昆,魏偉忠《浙江社會科學》,杭州,2005年第5期,2005年9月15日出版,第184-191頁。
「收入懸殊與民營化問題」《民營經濟》2005年第1期,2005年8月出版,第96-97頁。
「社會經濟制度形態演化研究的一個新成果」《當代經濟研究》,長春,2005年第7期,第70-72頁。
「我國29個省市之間的經濟基本面與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比較研究」張旭昆,徐少君《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杭州,2005年第3期,第12-16頁。
「制度演化分析需要方法論個人主義與方法論制度主義的綜合」《制度經濟學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45-56頁。
「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的路徑探討」李麗珍,張旭昆《農村經濟》,成都,2005,12。第7-10頁。
「民營經濟的沖鋒號 改革開放的過河卒——評單東教授的<民營經濟輪>」《當代經濟》,武漢,2005,12。第36頁。《民營經濟》,杭州,2005,2。第115頁。
2006
「政區競爭與廠商區位選擇」張旭昆,魏偉忠《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年第2期,第48-54頁。
「經濟思想的歷史——經濟思想創新的源泉」蔣自強 張旭昆《經濟思想史評論》第一輯,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109-117頁。
《中級宏觀經濟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經濟學中的事實與虛構》張旭昆 校 世紀出版集團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對於經濟人假設批判的一些思考」《南大商學評論》第9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202-219頁。
2007
「政府政策、規劃與廠商區位決策」魏偉忠 張旭昆《學習與實踐》,武漢,2007年第1期,1月20日出版,第51頁。
《制度演化分析導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2000年以前主要科研成果
《思想市場——分析經濟學說演化的一個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獲浙江省教委1996年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三次革命與三次綜合—西方經濟學演化模式研究》(蔣自強,張旭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獲浙江省教委1998年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浙江省政府1999年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思想市場:用經濟學方法研究經濟學的演化」《社會科學》1993年7期,《新華文摘》1993年9期全文轉載,人大復印資料《政治經濟學總論》1993年9期全文轉載。
「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的根本區別」《社會科學》1994年8期,人大復印資料《理論經濟學》1994年10期全文轉載,獲浙江省經濟學會1994-1995年度科研成果二等獎。
「一條可供選擇的研究途徑—西方經濟學演化模式初探」(張旭昆,蔣自強)《經濟研究》1992年2期,獲浙江省經濟學會1994年優秀成果一等獎,浙江省政府1994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私有制:產權制度自然演化所趨向的均衡狀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9年春季卷。
「制度的均衡與演化」《經濟研究》1993年9期,獲浙江省教委1992-199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994)。
「交易費用:交易方式多樣化的一個解釋」 《浙江社會科學》1997年1期。
「試論文化商品市場的政府規制」 《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1999年4期。
「不良商品,過度競爭與政府規制」 《浙江學刊》1999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理論經濟學》1999年7期索引。
『貳』 中國最權威的財經報紙和時政報紙
概括有3類。
國際國內時政經濟類報紙:人民日報 、南方周末、參考消息、中華工商時報、等報紙;
國際國內經濟財經類報紙:中國證券報、環球時報、中國經營報、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財經日報、經濟學消息報、經濟觀察報、世界經濟導報等報紙;
地方時政報紙類:揚子晚報 、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楚天都市報、新民晚報、北京晚報、大河報、南方日報、齊魯晚報 、錢江晚報、現代快報、燕趙都市報、北京青年報、新快報、華商報、每日新報、經濟日報等。
『叄』 說明2010年前後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不同經濟理論學家的原因
199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籍教授羅伯特·芒德爾。他通過對「不同匯率體制下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佳貨幣區域」進行分析,發展了開放型經濟的宏觀經濟理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貨幣動力學芒德爾沒有止步於穩定政策短期效果的研究。貨幣動力學是他的許多文章的主題。芒德爾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在國際收支的情況下,調節經濟至非平衡狀態。在戰後時期,對非平衡狀態的研究強調對外貿易中的現金流量,但這些研究基於靜態的經濟學模型。休謨(DavidHumes)關於國際價格調節的經典理論(金幣流)強調貨幣因素和庫存變數。受其啟發,芒德爾用動態模型描述長期非平衡狀態的產生與消失。在幾篇文章中,芒德爾表明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中的順差和逆差可以逐漸改變貨幣供給量。例如:在資本流動緩慢的情況下,擴張貨幣政策可降低利率並提高國內支出。由此導致的國際收支逆差引發資本外流,進而降低國內需求,使國際收支恢復到均衡狀態。隨時間推移,價格水平也會變化,貨幣政策的實際經濟效果將消失。芒德爾的學生和其他研究者發展了這一被稱之為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法()的方法,一些重要的文獻收集在弗雷克爾(Frenkel)和約翰遜(Johnson)的專著中。在很長時期內,貨幣分析法是開放經濟中穩定政策分橋的基石,在實際經濟政策的制定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家們的重視。在浮動匯率制度下,支付的不平衡引發匯率的變化,但經濟的調節過程受相同力量的影響。芒德爾也為匯率的貨幣分析法()鋪平了道路。幾篇這個方向的文章收集在斯堪迪那維亞經濟學期刊特輯中。盛行的穩定政策理論是由1969年和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丁伯根(JanTinbergen)和米德(JamesMeade)提出的。該理論認為一國的經濟政策由一隻手同時協調決定。芒德爾的貨幣動力學分析著眼於不同的方面,與之形成鮮明對照。芒德爾通過一個簡單的動態模型說明國家財政和利率兩大工具是如何分別達到它們各自目標(外部平衡和內部平衡)的。這意味著政府和中央銀行通過不同的政策穩定工具擔負不同的責任。芒德爾的結論簡單而明確。為避免經濟的動態不穩定,應根據國家財政和利率兩大工具在相應市場上的不同效果指派政府和中央銀行的不同職責,即指派工作應根據有效市場劃分原則來進行,在芒德爾的固定匯率模型中,貨幣政策被指派保持國際收支(外部平衡)的職責,財政政策被指派保持控制總需求(內部平衡)的職責。與其說芒德爾強調分散管理的基本原理,不如說他強調目標與工具之間的關系。但通過分析分散管理的條件,芒德爾給出了一個時隔很久之後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預言:中央銀行應肩負穩定價格的責任。最優貨幣區如前所述,在60年代早期,布雷頓森林協議框架下的固定匯率制度支配世界經濟;在那時,確有一些經濟學家說明了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的優缺點。國家貨幣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在關於最優貨幣區的文章中,芒德爾提出了一個新的基本問題——在什麼條件下幾個區域放棄它們的貨幣主權,使用統一貨幣,對它們更為有力?這個問題使得不同匯率系統難題得以重新表述。實際上,芒德爾只是注意到了統一貨幣的優點;降低貿易中的交易成本和減少相對價格的不確定性。他用的篇幅描述統一貨幣的缺點。他特別指出:當需求發生改變時,難於維持充分就業,當「不對稱沖擊」出現時,難於降低個別區域的實際工資。芒德爾強調高度的勞動力流動性在克服這些困難中的重要性。芒德爾認為:最優貨幣區是若干區域的集合。在這些區域中,當其中某一區域受到「不對稱沖擊」時,勞動力遷移的趨勢足夠大,可以確保充分就業的實現。其他研究者,如:麥基農(RonaldMcKinnon)和科南(PeterKenen)發展了芒德爾的方法,提出了其它的判別最優貨幣區的標准,例如:資本流動性、區域專業化、共同的稅收轉移系統。芒德爾提出問題的方式已經影響了幾代經濟學家。對芒德爾理論的評述浮動匯率制度和資本的高度流動性在當今世界的許多國家都已成為現實。但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芒德爾的文章即使在學術圈中都顯得離奇,芒德爾的工作是極有遠見的。在20世紀40年代晚期簽署布雷頓森林協議之後,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被納入一個全球范圍的固定匯率制度系統。廣泛的資本和外匯管制限制了國際資本流動。但到了20世紀50年代,芒德爾的祖國——加拿大——已經開始取消這些限制,加元與美元間的匯率也可以上下浮動。在這以後的10年中,隨著國際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芒德爾的理論分析變得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到了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崩潰。芒德爾的動態模型是極有特色的,在分析中常常使用簡單的術語或圖表。芒德爾的理論成為國際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分水嶺。他通過明確區分庫存變數與流量變數,清晰描述庫存與流量在趨於長期均衡的動態調節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引入了動態方法。芒德爾的工作使凱思斯的短期分析與古典的長期分析得以協調,前者假設價格剛性,後者假設價格彈性。後來的研究工作是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的。當今的國際宏觀經濟學普遍使用動態模型,但有更好的微觀經濟學基礎、種類的金融資產、更豐富的動態價格與往來帳戶。芒德爾的政策穩定理論是有局限性的。與當時的宏觀經濟學研究一樣,最初的芒德爾一弗萊明模型對金融市場的期望作了過於簡單的假設,並且假設在短期價格完全剛性。這些局限性已經得到了彌補。例如:多思布施(RudigerDornbusch)表明將逐漸的價格調整和理性預期引入到分析中來,不會顯著改變芒德爾的結論。不論是芒德爾的短期分析,還是他的動態模型,都沒有堅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忽視了公司與家庭決策的跨時(intertemporal)因素。在進行財政政策分析時尤其如此,影響了對預算赤字的正確分析。預算赤字有時是削弱而不是加強匯率,這與芒德爾—弗萊明模型的預測相反。芒德爾之後的研究者們注意到了這些不足。奧布斯特菲爾德(Obstfeld)和羅戈夫(Rogoff)提供了更好的微觀經濟學基礎,在研究穩定政策效果時,使用了理性預期概念。在動態分析方面,「新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newopeneconomymacroeconomics)明顯地受到芒德爾的影響。新的建模手段並不能真正取代芒德爾—弗萊明模型,只是其現代版本而已,芒德爾—弗萊明模型仍然是現代政策分析的主要手段。最優貨幣區的判別問題逐漸受到經濟政策制定者們的重視。隨著世界經濟中資本流動性的提高,暫時固定但可調節的匯率制度已經變得日益脆弱,這種制度正在受到懷疑。許多觀察家們認為貨幣聯盟和浮動匯率制度(芒德爾的文章中提出的兩種情形)是最現實的選擇。不用說,芒德爾提出的問題和他的分析很容易與引入共同歐洲貨幣(Euro)計劃聯系起來。研究歐洲貨幣聯盟(EMU)優缺點的研究人員明顯地以芒德爾的方法作為起點。勞動力流動性與不對稱沖擊間的關系是研究重點。芒德爾的理論對中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特別是在中國即將加入WTO的時刻,我們更應該未雨綢繆。例如:我們可以研究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否滿足構成員優貨幣區的必要條件。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制訂正確的金融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ddition:關鍵詞:最適貨幣區域理論;芒德爾—弗萊明模型;固定匯率;財政政策199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對不同匯率制度下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對最適貨幣區域的分析」作出了開創性貢獻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A·芒德爾(1932-)。芒德爾最重要的學術貢獻大都完成於60年代:1961年的《最適貨幣區域理論》、1962年的《適當運用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實現內外均衡》、1963年的《資本流動與固定和浮動匯率下的穩定政策》等。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的兩部專著《國際經濟學》和《貨幣理論》出版,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經濟思想。30多年來,芒德爾在理論上對國際金融學說、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理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對國際經濟學和世界經濟的運行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全球金融一體化迅猛發展的今天,特別是在亞洲走出金融危機開始復甦的時候,將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一殊榮授予芒德爾,其意義耐人尋味。開放經濟條件下,處於經濟轉型時期的我國匯率制度安排及財政貨幣政策選擇問題也一直是經濟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芒德爾的學術思想或許能為我們政策選擇提供一個理論視角。一、轉型期人民幣固定匯率制度安排思考:從最適貨幣區域理論說起(一)最適貨幣區域理論簡介1.芒德爾的最適貨幣區域理論「最適貨幣區域」分析理論是芒德爾走向諾貝爾獎台的關鍵。該理論是在圍繞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制度孰優孰劣爭論中發展起來的。50年代,西方學者對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的爭論進入白熱化階段:以金德爾伯格為代表的學者推崇固定匯率,而以弗里德曼為首的學者鼓吹浮動匯率。一般認為,無論是固定匯率制還是浮動匯率制,各自均有其利益與成本,並且這兩種匯率制度的利益與成本均依賴於經濟社會的各種條件。芒德爾於1961年發表的《最適貨幣區域理論》論文,通過重新系統地闡述不同匯率制度下的優劣點問題而進一步提出,如果通過適當的方式將世界劃分為若干個貨幣區,各區域內實行共同的貨幣或固定匯率制,不同區域之間實行浮動匯率制,那麼就可以兼顧兩種匯率制度的優點而克服兩種匯率制度的弱點,這就是芒德爾最早提出的「最適貨幣區域」思想。最適貨幣區域理論是關於匯率機制和貨幣一體化的理論,旨在說明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某一區域(若干國家或地區)實行固定匯率和貨幣同盟或貨幣一體化是最佳的。芒德爾提出用生產要素的高度流動性作為確定最適貨幣區域的標准。他定義的「最適貨幣區域」是:相互之間的移民傾向很高,足以保證當其中一個地區面臨不對稱沖擊時仍能實現充分就業的幾個地區形成的區域。芒德爾認為,一個國家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發生了需求轉移。假定有A、B兩個區域,原來對B地產品的需求現在轉向對A地產品的需求,這樣就有可能形成B地的失業率上升而A地的通貨膨脹壓力增加。若A產品的生產者正巧是A國,B產品的生產者正巧是B國,則B國貨幣匯率的下跌將有助於減輕B國的失業,A國貨幣匯率的上升有助於降低A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但若A、B是同一國家內的兩個區域,它們使用同一種貨幣,則匯率的任何變動都無助於同時解決A區的通脹和B區的失業,貨幣當局於是陷入一個進退兩難的怪圈:如果他們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貨幣貶值)直接處理B地的失業,那麼,就會進一步惡化A地的通貨膨脹;反過來說,如果他們通過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貨幣升值)努力解決A地的通貨膨脹,他們就要冒進一步惡化B地失業問題的風險——被用來改善一個地區形勢的貨幣政策會使另一地區的問題更加惡化,除非這兩個區域使用各自的區域貨幣。芒德爾指出:浮動匯率只能解決兩個不同通貨區之間的需求轉移問題,而不能解決同一通貨區內不同地區之間的需求轉移問題;同一貨幣區不同地區之間的需求轉移只能通過生產要素的流動來解決。在芒德爾的分析中關鍵是統一貨幣區內的勞動流動程度。如前述,如果勞動力是充分流動的,那麼我們將會發現B地失業工人會向A地遷移,這種勞動力的流動也許通過抑止A地工資上升甚至可能降低工資水平來緩和A地的通貨膨脹壓力,從而可同時緩解A地通脹和B地失業。因此,他認為:若要在幾個國家之間保持固定匯率並保持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必須要有一個調節需求轉移和國際收支的機制,這個機制只能是生產要素的高度流動。>2.經典最適貨幣區域理論的確立芒德爾邏輯性地把最適貨幣區的特徵概括為「勞動力遷移的偏好足以確保充分就業」。其後,麥金農(1963年)和凱南(1969年)又對最適貨幣區域理論作了發展研究:(1)1963年,羅納德·麥金農指出,應當用經濟高度開放作為最適貨幣區的一個標准。他認為一個經濟高度開放的小國難以採用浮動匯率的兩條理由是:首先,由於經濟高度開放,市場匯率稍有波動,就會引起國內物價劇烈波動;其次,在一個進口占消費很大比重且高度開放的小國中,匯率波動對居民實際收入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致存在於封閉經濟中的貨幣幻覺會消失,由此,匯率變動在糾正對外收支失衡方面失去作用。(2)彼得·凱南在1969年提出以低程度產品多樣化作為確定一個最適貨幣區的標准。凱南的建議同芒德爾一樣,也是建立在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宏觀經濟的需求波動這一假設上的。他認為:一個產品相當多樣化的國家,出口也將是多樣化的。在固定匯率下,某一種出口商品的需求下跌了,由於它在整個出口中所佔的比重不大,因而對國內就業影響也不會很大。相反,如果外國對本國出口商品的需求曲線下降了,低程度產品多樣化(因而出口產品種類也是不多的)的國家,勢必要更大幅度地變動匯率,才能維持原來的就業水平。由於出口的多樣化,外部動盪對內部經濟的影響經過平均化後變小了,出口收益可以相當穩定。因此,產品多樣化國家可以容忍固定匯率的後果,而產品非多樣化的國家難以容忍固定匯率的後果,它們應當是一個採用靈活匯率的獨立(最適度)的貨幣區。一般認為,上述三位學者的思想構成了經典最適貨幣區域理論框架,盡管70年代後,關於最適貨幣區標准問題在西方學者之間一直沒有停止研究和爭論,諸如國際金融高度一體化標准、政府政策一體化標准、通貨膨脹率相似標准等。(二)開放經濟下轉型期人民幣固定匯率選擇分析1.各家最適貨幣區域理論對構成統一貨幣區的條件眾說紛紜。這些討論多圍繞執行固定匯率的宏觀成本,其中較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各國必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放棄宏觀經濟政策的獨立性,從而往往不能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採取針對性的調節措施。盡管如此,但對進入貨幣區所帶來的微觀效率常認為是不言而喻的:最佳貨幣區的形成能消除匯率波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有效地促進成員國之間的生產專業化發展,加速商品和資本的流動;最佳貨幣區的主要運行機制,有利於成員國保持物價水平的穩定;最佳貨幣區的建立還有利於實現國際收支平衡,降低國際貿易中貨幣兌換的交易成本。正是這種不言而喻的微觀效率是選擇人民幣固定匯率的主要理由,盡管按IMF的正式分類,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從1994年1月起,人民幣匯率始終處於8.26—8.70范圍內定住美元,可以認為其實質上採用的是某種較寬松的定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政策(馮用富,1999)。如前所述,固定匯率的好處主要在於可減少由於匯率變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所代表的風險對國際貿易和投資是有害的。在發達國家,這種風險可以通過遠期外匯市場基本規避,所帶來的僅是增加交易成本的問題。而在中國及類似的許多欠發達國家,由於金融活動深度不夠,利率遠未市場化,遠期外匯市場在一定時期內不可能形成,一旦發生匯率不能預期的大幅波動,其所帶來的風險對所有國際間的經濟交往的影響可能是毀滅性的。2.當今世界,對應三大區域經濟集團: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洲經濟區,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均形成了自己的區域貨幣體系,似乎亞洲地區仍然是一盤散沙。但我們可以承認一個事實上鬆散的「亞洲美元區」的存在。與中國相類似的理由,盡管名義上的匯率制度安排各不相同,亞洲各國(地區)包括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泰國等均或多或少地採取了定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政策。這些國家(地區)與美國的雙邊匯率變動的標准差,甚至還小於歐元區內各貨幣間的標准差(1991年1月-1994年12月)。用經典最適貨幣區域理論考慮,也可發現這些國家確實已具備構成統一貨幣區的一些基本條件。比如有類似的通脹率,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各國或地區在1982-1996年的平均通貨膨脹率為5.8,標准差為3.67,而歐元區為6.1和4.11(鄭輝,1999);再則,亞洲九國或地區均採取外向型的經濟政策,均可視作開放小國或地區(除中國大陸人口基數偏大),採用固定匯率按麥金農的看法也是合意的。3.經過20餘年的改革開放,無論是用商品和勞務的流動規模還是用資金的流動規模來衡量,中國經濟的外向態勢已經形成,對外貿易佔GDP的比例越來越大,對外經濟的依存度也越來越高,生產要素流動性加強、產品出口多樣化必將是個趨勢,採用固定匯率無論是按麥金農的「經濟高度開放」標准,彼得·凱南的「產品多樣化」標准,還是按芒德爾的「生產要素高度流動性」標准來分析都有其合理性。4.如果說轉型期我國金融活動深度不夠,宏觀經濟預期的不確定性表明現時固定匯率制度安排的必要性,那麼,芒德爾、麥金農或凱南的論述或多或少能為這種制度安排提供些可能性分析的框架和理論上的支托。二、固定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作用大於貨幣政策:芒德爾—弗萊明模型的結論1.芒德爾在1963年發表的《資本流動與固定和浮動匯率下的穩定政策》一文及其他文章中,論述了開放經濟中貨幣與財政政策的短期效應問題。他得出的結論是,在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的作用大於財政政策,而在固定匯率下,財政政策的作用大於貨幣政策。另一位多年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擔任研究部主任的經濟學家馬庫斯·弗萊明(MarcusFleming)也對這一問題作出了類似分析。因此,這種分析稱為芒德爾—弗萊明模型(當然,就分析的廣度與深度而言,芒德爾的貢獻要大於弗萊明)。芒德爾—弗萊明模型(開放經濟中宏觀穩定政策理論)奠定了芒德爾在國際宏觀經濟學領域的地位。芒德爾把對外貿易與資本流動引入IS—LM模型(IS—LM模型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提出的,用於分析封閉經濟中國民收入與利率的決定,並說明貨幣與財政政策的效應)。芒德爾的分析說明了穩定政策的效果與國際資本的流動程度密切相關。特別是證明了匯率制度的極端重要性:在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有力而財政政策無力;在固定匯率下,情況正好相反。芒德爾—弗萊明模型的結論也可以概括為:在固定匯率和資本完全流動的情況下,一國無法實行獨立的貨幣政策,或者說單獨的貨幣政策基本是無效的。貨幣政策的傳遞機制是通過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活動(在金融市場上買賣政府有價證券)影響貨幣量,貨幣量影響利率,利率影響總需求和國民生產總值。在資本完全流動的條件下,國外與國內利率是完全一致的。(1)在固定匯率下,中央銀行必須在貨幣市場上進行干預,以滿足公眾對這一匯率的外匯需求。這樣,中央銀行就要根據對本國貨幣的需求來調節貨幣量,而無法按貨幣政策的要求控制貨幣量。這樣,利率與匯率總維持不變,貨幣政策無法發生作用。但由於利率不變,財政政策沒有利率上升引起私人支出減少的擠出效應,所以財政政策的效果最大。當一國面臨國際金融和貨幣因素的沖擊時,固定匯率是合意的。因為在固定匯率下,國際資本的套利活動可以自發化解貨幣因素的外部沖擊,並使財政政策糾正經濟失衡效果達到最佳。(2)在浮動匯率下,匯率由市場供求力量決定,中央銀行不進行干預。這時財政政策就無用了,因為政府支出增加(擴張性財政政策)使貨幣需求增加,利率上升。當國內利率上升到高於國外利率時,資本流入,這就使匯率上升,從而凈出口的減少抵消了政府支出的增加,總需求仍然不變。但在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成為影響經濟活動的有力工具。因為貨幣量增加(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了國內利率,這不僅使國內總需求增加,而且會引起資本流出,使匯率下降,這又通過增加凈出口而進一步擴大總需求,擴張性貨幣政策見效。2.金融全球化是世紀之交全球金融格局演進的主流趨勢。1999年11月15日,中美簽署了中國加入WTO的雙邊協議,從而中國入世的最大障礙業已排除,中國經濟已全面融入全球經濟之中。芒德爾—弗萊明模型作為開放經濟中宏觀穩定政策理論,理當可成為我們當前及今後宏觀經濟穩定政策制定的理論依據之一。為了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一直以積極財政政策為主導(從1998年5月增發1000億國債算起),對於擴張性貨幣政策的無效或收效甚微(例如從1996年5月的多次利率下調),理論界從多方面進行了論證。盡管我們目前利率市場化仍在探索研究之中,資本的完全流動也尚需時日,無法因果性地套用芒德爾—弗萊明模型將固定匯率與當前積極財政政策聯系起來,但至少這一開放經濟中宏觀經濟穩定政策理論模型能為我們分析相關政策問題擴大了理論思考空間。最後要說明的是,任何學術理論(模型)的成立都有一系列嚴格的假設前提,所以對政策實踐的意義都僅是指導性的。更何況,芒德爾的理論是以發達國家經濟為背景,不可能為解決我國的現實問題提供直接的答案。這就要求理論與實際工作者從中國的現實出發,發展適於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開放經濟理論,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正是我們了解芒德爾理論的現實意義之所在。——————————參考資料:〔1〕馮用富.我國不宜選擇浮動匯率制?N?.經濟學消息報,1999-12-31(2).〔2〕鄭輝.有關人民幣匯率安排?J?.上海經濟研究,1999,(11).〔3〕姜波克.國際金融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美)彼得·林德特,查爾斯·金德爾伯格.國際經濟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5〕Mundell,R.A.,1961.ATheoryofOptimumCurrencyAreas?J?.AmericanEconomicReview51.〔6〕Mundell,R.A.,1962.ity?J?.IMFStaffPapers9.?7?Mundell,R.A.,1963.?J?.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29.?8?Mundell,R.A.,1968.InternationalEconomics?M?.NewYork,Macmillan.
『肆』 最近剛出的關於經濟學的新書
《政治經濟學》逄錦聚,高教出版社; 《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社會主義部分)吳樹青,中國經濟出版社; 《西方經濟學》(上下冊)高鴻業,中國人大出版社。 《西方經濟學簡明教程》尹伯成,上海人民出版社; 《貨幣銀行學》黃達,中國人大出版社。 《半知一解 --世界經典趣味哲學》,是以通俗的故事為背景來透徹引讀哲學命題的哲學普及性讀物。作者叫孟雲劍,通過哲理性很強的文學故事,向讀者特別是青少年學生解讀了生活的哲理和重大的哲學命題,《蘇菲的世界》告訴讀者一部哲學史,而《半知一解》告訴讀者解決問題的方法。 1.公認寫得最好最受歡迎的經濟學初級教材:曼昆《經濟學原理》.曼昆為哈佛高才生,天才橫溢 ,屬新古典凱恩斯主義學派,研究范圍偏重宏觀經濟分析。 該書為大學一年級學生而寫,主要特點是行文簡單、說理淺顯、語言有趣。界面相當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報刊文摘,與生活極其貼近,諸如美聯儲為何存在,如何運作, 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應付經濟低迷等措施背後的經濟學道理。該書幾乎沒有用到數學,而且自創歸納出「經濟學10大原理」,為初學者解說,極其便利完全沒有接觸過經濟學的人閱讀。學此書,可了解經濟學的基本思維,常用的基本原理,用於看待生活中的經濟現 象。可知經濟學之功用及有趣,遠超一般想像之外。推薦入門首選閱讀. 目前該書最新中文版已經有了第四版,機械工業出版社,上下兩冊96元. 2.資格最老讀者最多最權威的經濟學教材: 薩繆爾森《經濟學》,目前中文版已經有第十八版.《經濟學》由美國麥格勞——希爾圖公司1948年初版。將近60年裡,總銷量達數千萬冊,並有40 多個語種的譯本,成為空前的一本經久不衰的經濟學教科書. 3.薩繆爾森的同名教科書出版以來最具國際影響的一部經濟學原理教科書:斯蒂格利姿《經濟學》及系列輔助教材 最新中文版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上下兩冊96元. 《經濟學》第三版既繼承了前兩版的特點,重視不完全競爭和信息經濟學,強調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和經濟增長等,同時又是經過徹底修改的全新版本。首先,由於策略行為已滲透到了現代經濟分析中,作者增加了關於「博弈論」的一章。其次,對經濟波動模型進行了較大的調整,比如,利用通貨膨脹和產出來建立波動模型。第三,對1997-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進行了深入分析,對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以及中國經濟轉軌進行了中肯評價。 第三版中最大的變化或許是關於「新經濟」的討論。作者希望讀者了解,雖然「技術變了,但經濟法則並沒有變」。為此,作者對第二版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在使讀者系統把握現代經濟理論同時,還著力於使讀者了解經濟理論如何有助於理解新經濟現象,解釋數字時代的經濟問題。 作者希望本教科書能夠反映經濟學的最新發展和經濟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書中的許多新觀點都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正如作者在「寫給《經濟學》的中國讀者」中所說:「盡管一個經濟體所面對的主要挑戰可能會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但其背後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經濟學》(第三版)更系統、更科學地為讀者提供了這些原理,使讀者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現階段的問題,還可以了解中國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 ps: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於1943年生於美國的印第安納州,1967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69年,年僅26歲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魯大學聘為經濟學教授。1979年,他榮獲了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美國經濟學會「克拉克獎」。1988年起他在斯坦福大學任經濟學教授,1993年至1997年成為柯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的重要成員,並且從1995年6月起任該委員會主席。1997年至1999年間,他在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職位上,為消除世界貧困、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諸多貢獻。2001年,因在信息經濟學領域的傑出成就,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同年起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經濟學教授。 其它:推薦張五常的系列作品比如<賣桔者言>,<學術上的老人與海><經濟解釋>,梁小民的讀經濟學系列<我品><我讀>..經濟學消息報也不錯,不過很難買到. 21世紀經濟報道.有網路板.南方周末經濟版.
『伍』 關於介紹經濟常識的書
1.公認寫得最好最受歡迎的經濟學初級教材:曼昆《經濟學原理》.曼昆為哈佛高才生,天才橫溢 ,屬新古典凱恩斯主義學派,研究范圍偏重宏觀經濟分析。 該書為大學一年級學生而寫,主要特點是行文簡單、說理淺顯、語言有趣。界面相當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報刊文摘,與生活極其貼近,諸如美聯儲為何存在,如何運作, 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應付經濟低迷等措施背後的經濟學道理。該書幾乎沒有用到數學,而且自創歸納出「經濟學10大原理」,為初學者解說,極其便利完全沒有接觸過經濟學的人閱讀。學此書,可了解經濟學的基本思維,常用的基本原理,用於看待生活中的經濟現
象。可知經濟學之功用及有趣,遠超一般想像之外。推薦入門首選閱讀.
目前該書最新中文版已經有了第四版,機械工業出版社,上下兩冊96元.
2.資格最老讀者最多最權威的經濟學教材: 薩繆爾森《經濟學》,目前中文版已經有第十八版.《經濟學》由美國麥格勞——希爾圖公司1948年初版。將近60年裡,總銷量達數千萬冊,並有40 多個語種的譯本,成為空前的一本經久不衰的經濟學教科書.
3.薩繆爾森的同名教科書出版以來最具國際影響的一部經濟學原理教科書:斯蒂格利姿《經濟學》及系列輔助教材
最新中文版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上下兩冊96元.
《經濟學》第三版既繼承了前兩版的特點,重視不完全競爭和信息經濟學,強調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和經濟增長等,同時又是經過徹底修改的全新版本。首先,由於策略行為已滲透到了現代經濟分析中,作者增加了關於「博弈論」的一章。其次,對經濟波動模型進行了較大的調整,比如,利用通貨膨脹和產出來建立波動模型。第三,對1997-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進行了深入分析,對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以及中國經濟轉軌進行了中肯評價。
第三版中最大的變化或許是關於「新經濟」的討論。作者希望讀者了解,雖然「技術變了,但經濟法則並沒有變」。為此,作者對第二版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在使讀者系統把握現代經濟理論同時,還著力於使讀者了解經濟理論如何有助於理解新經濟現象,解釋數字時代的經濟問題。
作者希望本教科書能夠反映經濟學的最新發展和經濟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書中的許多新觀點都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正如作者在「寫給《經濟學》的中國讀者」中所說:「盡管一個經濟體所面對的主要挑戰可能會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但其背後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經濟學》(第三版)更系統、更科學地為讀者提供了這些原理,使讀者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現階段的問題,還可以了解中國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
ps: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於1943年生於美國的印第安納州,1967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69年,年僅26歲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魯大學聘為經濟學教授。1979年,他榮獲了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美國經濟學會「克拉克獎」。1988年起他在斯坦福大學任經濟學教授,1993年至1997年成為柯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的重要成員,並且從1995年6月起任該委員會主席。1997年至1999年間,他在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職位上,為消除世界貧困、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諸多貢獻。2001年,因在信息經濟學領域的傑出成就,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同年起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經濟學教授。
其它:推薦張五常的系列作品比如<賣桔者言>,<學術上的老人與海><經濟解釋>,梁小民的讀經濟學系列<我品><我讀>..經濟學消息報也不錯,不過很難買到.
21世紀經濟報道.有網路板.南方周末經濟版.
『陸』 經濟體制和經濟學是一樣的概念嗎
一.新自由主義的實質新自由主義實質上是以經濟學包裝起來的西方意識形態,是發達國家競爭戰略,和西方大國國家霸權主義理論。新自由主義起源於1985年「華盛頓共識」,西方大國逼日圓升值,把日本經濟和全球經濟拖入泡沫,樹立了美英的金融霸權。80年代末期美國哈佛大學薩克斯搞垮蘇聯陣營;90年代導致亞洲金融危機和拉丁美洲連鎖性的政治經濟社會危機,前者是由於盲目擴張出口而依賴於國際市場,後者是由於長期依賴外資而損害了民族產業,外部依賴性和內部腐敗性的結合,雖然在一定時期形成經濟高速度增長,但終究陷入危機不能自拔。新自由主義的第二個歷史性標志是1995年在美國召開的「世界政治精英和科技精英」論壇,提出未來世界「20:80」的理論,認為現代化以資本力量統治世界,將把80%的世界人口和國家邊緣化,這是導致全球兩極分化和恐怖主義的根源思想根源之一。新自由主義之所以能達到核武器達不到的目的,一方面是因為各個國家有自己內部的體制缺陷,一方面則是因為新自由主義是以經濟包裝起來的,有極大的欺騙性。長期占據國際經濟學主流地位的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其理論發展非常精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們追求短期利益的需要,因此被許多發展中國家所盲目仿效。新古典經濟學所鼓吹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效率第一,市場萬能,比較利益,自由貿易,金融深化等信條,在發展中國家應用時,由於與發達國家實力相差太遠,資源和體制環境都不具備,所以往往走向反面,成為撤消國家保護,瓦解戰略產業,製造經濟泡沫,培植買集團,製造社會分裂的理論依據。所以,新古典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學理論,而成為一種新型的西方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它同時又成為西方大國從事國際競爭,壓制和控制其他國家的戰略思想武器。二.張五常是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頭面人物張五常是美英右翼意識形態集團和情報系統最早安插在香港,以新自由主義理論誤導中國改革開放的頭面人物。80年代科斯勸說張五常到香港任教是這樣說的:「中國正在改革開放,即將出現意識形態真空,你懂得中文,可以影響中國的改革開放。」科斯通過當時的港英當局情報六處,推薦張五常到香港大學經濟學院當院長。他積極策動了中國1987年激進的「價格闖關」,並且在十六大前夕炒作新自由主義理念,講演上百次,吹噓他和弗里德曼,科斯的關系,稱自己是華人中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形成了社會性的「張五常熱」。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不僅僅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還有新制度學派。在西方處於非主流的新制度學派,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盛行,是因為中國處於經濟體制改革時期。於是,科斯等人特地選擇了私有產權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為樹立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話語霸權,就需要貶低馬克思抬高科斯。張五常有一篇文章題目是:「最蠢還是馬克思。」他說:「關於馬克思的剩餘價值概念,我曾經用過三招兩式,使它片甲不留。」「1984年12月我寫了《馬克思奄奄一息》,把勞力價值定律批評得一無是處。馬克思的理論不是過了時,而是從未對過。在馬克思和科斯之間的一場智力角賽中,無論是邏輯或實證科斯均全面勝出。」「科斯老早便體察到,產權的監察和市場的運作將會牽涉到費用及代價……從邏輯推理及實證兩方面,都否定了以摧滅私有產權來提高生產力的可能性。中國亦絕不可能例外。」「困難的還是馬克思自己,他是個術語的創造者,有理無理總是說不清。天下怎麼會有那樣高深的學問?所以我認馬克思是最蠢的。」三.張五常觀點的核心是腐敗私有化張五常認為,公有產權導致人權不平等,所以共產主義沒有出路。不健全的私有產權會產生尋租和腐敗,因此要徹底實行完全的私有產權制度,這是人類社會最優的產權制度。推行私有化的國家都是欣欣向榮的,這是「獨步單方」。他說:「市場經濟是基於私有產權的,這是科斯定律」,「中國大陸的共產經驗一敗塗地」,「私有產權是真正的市場的先決條件」,「私產的界定是市場成交的先決條件」,「唯一沒有經濟浪費的競爭准則是市場價值,這種准則只有在私有產權下才可以有效運用」,「中國改革的要點當然是要把資產轉為明確的私產……就是政府要盡量讓資金落在私人或私營機構手上」。「我曾經建議將某些資產乾脆地交給有較大特權的作為私產,讓他們先富起來,作為放棄特權的交換……我堅持中國的改革要急進,即使這樣做會引起混亂,也要冒險而行的」。張五常認為「貪污只有在管制的情況下產生」,「1987年,我大膽建議,國家要送資產給高幹,或者說,以適當補償他們因改革而受到的損失,誘導他們棄官從商。這樣做在道德上也許說不過去,但就經濟效益而言,卻是大為可取的。合乎經濟原則的制度,是資產要有明確的權利界定,而權利屬誰是不重要的,這是科斯定律的核心了。」張五常反對公平處理國有資產,反對腐敗私有化,他完成了新制度學派產權理論的中國化。記者問他:您認為,只在私有產權的情況下,價格機制才能起作用,若實行完全私有化又會引起混亂。改革進入了兩難境地。您對此有何看法?張五常的意思非常明確:把國有資產送給有權力的人就是了。四.張五常的惡劣影響張五常赤裸裸鼓吹腐敗私有化,休克療法,瓦解國有經濟和政府職能,在中國是有市場的,它符合了一小撮腐敗分子利用改革開放機會侵吞國有資產以至全民資產的需要。在他們的鼓惑和利益驅動下,許多地方政府限期把國有資產低價賣給企業經營者,並且通過擔保公司向他們發放銀行貸款。國家經貿委出台了經營者持大股的決定。在權錢結合腐敗猖獗的社會背景下,將演變成為一小撮人利用權力瓜分國有資產的狂潮,從不合法的偷竊演變成合法的瓜分。在外資大量進入的背景下,權力資本的惡性膨脹在國內不能取得合法性,必然向買資本演化並圖謀搞垮共產黨和國家。為此,就需要詆毀馬克思,社會主義,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歷史,張五常這方面言論非常猖狂,在青年學生中流毒甚廣,甚至滲入了國家機關,比如國家經貿委研究中心,兩次以高價請他講演;有專門的報紙如高小勇的《經濟學消息報》替他做經紀人,收取高價安排講座,在張五常被美國判罪之後,還連篇累牘發表他的文章。因此我們要求公開批判張五常,在理論上揭露新自由主義對中國的影響,制止對權力國有資產的瓜分。
『柒』 楊有紅的學術研究
一、承擔課題
1、中西方會計比較,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體系,中國會計學會,1996.1
2、資金管理與流通效益,國內貿易部,1997.12
3、多方著手,謀求全面發展的新路子,北京市教委,1997.3(北京市政府頒發教學成果一等獎)
4、面向二十一世紀會計學類系列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教育部,1999.5
5、期貨交易財務、會計和稅務問題研究,中國證監會,2000.6
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95規劃項目-----現代企業制度下財務管理理論,教育部,2001.10
7、企業改組、兼並與資產重組中的財務與會計問題研究,財政部,2001.10
8、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設計,北京市社科基金,2003.5
9、構建以EVA為導向的國有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系統,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005.2—2006.12
10、企業內部控制自我評價指引與典型案例研究,財政部重大課題,2008.8-2009.12
11、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研究,北京市屬高等校人才強屬教計劃—創新人才建設計劃,2009.1-2010.12
12、上市內部審計部門如何開展內部控制審計,國家審計署重點課題,2009.4-2010.8
13、市屬國有非上市公司外部董事與董事會運作機制的完善,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011.1-2012.12
14、跨國資本運營中會計准則趨同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1.3-2013.3
15、基於行為價值管理視角的首都零售業內部控制評價研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2013.4-2015.12
16、我國企業財務報表改進研究,北京市屬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三年行動計劃(2013年—2015年)「長城學者」培養計劃
17、綜合收益概念框架、報告體系以及信息運用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5.7-2018.12
二、出版著作
1、World Accounting,West Publishing House,1995.3 (與Anne.Rick合作)
2、預算會計,中國商業出版社,1996.5 專著
3、金融工具會計,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7 專著
4、企業會計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7 專著
5、資產重組會計,中國財經出版社,2001.4 專著
6、企業內部控制框架——構建與運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2 主編
7、內部會計控制系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 主筆
8、高級會計學(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9 主譯
9、高級財務會計(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6 主編
10、中級財務會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 主編
11、企業內部控制系統:構建·運行·評價,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 專著
12、中級會計學(基礎篇),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主譯
13、中級會計學(應用篇),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7,主譯
三、論文
1、獨立董事履職狀況和客觀環境研究,楊有紅、黃志雄,會計研究,2015.4
2、設定受益計劃會計處理的難點與對策,楊有紅、申悅,會計之友,2014.12.下
3、委託經營方式下的合並財務報表編制問題,楊有紅、張丹,財會學習,2014.9
4、公允價值選擇影響因素綜述,余德慧、楊有紅,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14.3
5、基於國內買方信貸的風險控制,楊有紅、劉曉敏,商業會計,2014.5
6、透過報表看集團公司戰略執行,楊有紅、尹雪,財會學習,2014.1
7.戰略導向預算下的指標設計,楊有紅,財務與會計,2013.12
8、我國合並財務報表合並范圍問題研究,楊有紅、尹雪,商業會計,2013.20
9、會計准則國際趨同研究評述與展望,楊有紅、王海濱,會計之友, 2013.8中
10、提升管控能力 警惕「隱形殺手」, 楊有紅、陳婧,新理財, 2013.3
11、論內部控制環境的主導與環境優化,楊有紅,會計研究, 2013.5
12、做好內控評價 提升公司管控能力,楊有紅,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3第2卷首篇
13、我國互聯網企業盈餘質量評價體系研究,楊有紅、吳珊珊,會計之友, 2013.2中
14、與營銷財務相匹配的財務手段:風險管控與與信息披露,財務與會計(理財版)楊有紅、劉麗,2013.1
15、負債制度閾值下債務結構對公司成長性的影響,劉婷、楊有紅,當代財經,2012.9
16、提升財務管理水平 引領企業價值創造,楊有紅,財會學習,2012.7
17、關於完善《或有事項》和《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准則的幾點建議——樁未決訴訟案件引起的思考,楊有紅、張麗麗,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18、釐清利潤指標間的關系 提高報表解讀能力,楊有紅、劉爽,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1.11
19、集團財務報表分析與財務管控——基於渝三峽A2010年財務報表的分析與診斷,楊有紅、楊華,會計之友,2011.27
20、內部控制、財務報告質量與投資者保護——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楊有紅、毛新述,財貿經濟,2011.8
21、國有企業外部董事激勵機制對外部董事行為的影響——基於博弈論的理論模型分析,孫玥璠、楊有紅、張真昊,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22、市場化程度、法律環境與企業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的披露——基於滬市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楊有紅、何玉潤、王茂林,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1.1
23、內部控制缺陷的識別、認定與報告,楊有紅、李宇立,會計研究,2011.3
24、關於業績評價的幾點反思,楊有紅,首席財務官,2011.3
25、整合預算與內控、改進企業預算管理系統,楊有紅,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0.9
26、提高年報質量、提供充分准確的財務信息——閱讀天一科技2009年年報引發的思考,楊有紅、陳海琴,會計之友(下旬刊),2010.8
27、財務戰略規劃初論:從控制、實施到業績提升,楊有紅,中國總會計師,2010.6
28、企業應注重合並報表與個別報表的對比分析,楊有紅,財務與會計(理財版) ,2010.5
29、小議基於不同目的利潤考核對非經常性損益的處理,楊有紅,中國總會計師,2010.4
30、企業應注重合並報表與個別報表的對比分析,楊有紅,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0.5
31、領會准則實質,確實提高報表質量——方大碳素09年半年報解讀與啟示,楊有紅、張萌,財會學習,2009.12
32、企業內部控制構建應關注的問題,楊有紅,會計師, 2009.11
33、2007年滬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研究——數據分析與政策建議,楊有紅、陳凌雲, 會計研究,2009.6
34、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中國會計學會2009內部控制專題學術研討會綜述,毛新述、楊有紅,會計研究, 2009.5
35、我國企業內控建設中的組織規劃與權責分配,楊有紅,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09.10
36、揭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真實面目——來自寶新能源半年報的啟示,楊有紅,財務與會計, 2009.4
37、內部控制評價的目的與內容,楊有紅,首席財務官, 2009.2
38、試論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幾個問題,楊有紅,財政監督,2009.2
39、危機檢驗財務風險,楊有紅,首席財務官,2009.1
40、並非公允價值惹的禍,楊有紅,新理財,2009.1
41、高管人員股權激勵機制中的業績考評指標設計,楊有紅、劉佳,會計之友(下旬刊),2008.12
42、新准則下的報表架構與解讀方式更新——基於寶新能源半年報的分析與啟示,楊有紅、 武民強,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11
43、公司層面內部控制的完善,楊有紅,首席財務官,2008.12
44、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楊有紅,首席財務官,2008.11
45、「嵌入式」內控體系,楊有紅,首席財務官,2008.10
46、2006年滬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楊有紅、汪薇 ,會計研究,2008.3
47、預算必須以戰略為導向,楊有紅,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08.3
48、破解匯兌收益之憂,楊有紅、徐心怡,新理財,2007.9
49、上市公司股票期權激勵計劃中的業績評價問題,楊有紅、柯劍,會計師,2007.8
50、期權會計規范評析與建議,楊有紅、謝萍,會計之友(下旬刊) ,2007.6
51、准確理解所得稅會計准則應把握的幾個問題,楊有紅,中國總會計師,2007.5
52、試論我國上市公司監督機制中的模式選擇及完善,楊有紅、徐心怡,審計研究,2007.3
53、凈利潤抑或股票市價——高管人員股份支付中業績評價核心指標的設計問題,楊有紅, 財務與會計,2007.4
54、試論銷售收款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楊有紅、徐心怡,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
55、試論ERM對我國企業內控系統構建的提升,楊有紅、與李梓, 國際財務與會計,2007.1
56、試析綜合收益及其對我國報表體系的完善——由新准則頒布引發的思考,楊有紅、劉豐,會計之友,2006.11
57、企業如何向雇員支付股份?楊有紅,中國財經報,2006.08.11
58、讓高品質的社交圈提升自己,楊有紅,中國財經報,2006.05.26
59、審計委員會職責再造與關系梳理,楊有紅、趙佳佳,會計研究,2006.5
60、用誠信勤勉構築公司可持續發展的軌道——*ST巨力案例引起的警示,胡燕、楊有紅,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61、預算與戰略的結合,楊有紅,財會信報 ,2006.6.13
62、《薩班斯法案》404條款的最新進展及其理性思考,劉曉嬙、楊有紅,會計之友(下旬刊),2006.3
63、集團公司的財務治理,楊有紅、葉華,新理財,2006.3
64、「安然破產」對公司財務治理的思考,楊有紅、葉華,新理財,2006.3
65、關於中國會計准則國際趨同的幾個問題研究——訪北京工商大學會計學院院長楊有紅教授,崔偉、楊有紅,中國總會計師,2006.2
66、股權分置改革後財務管理的變化,楊有紅,新理財,2005.10
67、關於財務會計案例教學的調查分析,楊有紅、胡燕、謝萍,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68、認識預算、駕馭預算,楊有紅,首席財務官,2005.5
69、COSO:由內控向風控的嬗變,楊有紅,首席財務官, 2005.8
70、母子公司交叉持股情況下合並會計報表編制方法探討,楊有紅、趙海苗,財務與會計,2005.7
71、中國會計教育,中國會計年鑒(2004),2005.1
72、淺談企業並購後的財務整合問題----青島啤酒並購案例分析,楊有紅,中國集團經濟(核心刊物) ,2005.1
73、我國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激勵實現方式,楊有紅、趙佳佳,新理財,2005.3
74、試論資產減值內控制度的完善,楊有紅、趙佳佳,會計研究,2005.2
75、論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的披露,歐陽愛平、楊有紅、黃家英,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76、試論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的對接,楊有紅、胡燕,會計研究,2004.10
77、試論公司治理與內容控制的對接與互動,楊有紅,浙江財稅與會計,2004.7
78、EVA:人力資本收益分配模式創新之路,胡燕、支春紅、楊有紅,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79、有益的嘗試,楊有紅,新理財,2004.6
80、導向·效果·建議——關於《企業會計制度》若干問題的探討,楊有紅,會計之友,2004.4
81、CFO與獨立董事---協調·溝通·配合,楊有紅,今日會計師,2004.1
82、會計監管新視角:完善虛假信息發現機制,楊有紅,財務與會計,2004.2
83、並購會計處理:購買法與權益結合法,楊有紅,新理財,2004.3
84、企業並購應力避三大誤區,楊有紅,新理財,2004.3
85、焊衛「實質重於形式」原則、扼制惡性操縱會計信息行為,楊有紅,財務與會計,2003.9
86、試論人力資本股權獎勵的運作模式,楊有紅,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87、論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楊有紅,海南財會 ,2003.3.P4
88、讓會計報表更真實,楊有紅,證券日報,2003.4.26P2
89、試論內部會計控制的關鍵問題,楊有紅,國際財務與會計,2003.1
90、股權獎勵:認識創新與制度創新,楊有紅,財務與會計,2003.3
91、透明度:經濟學含義與會計檢驗,王仲兵、楊有紅、萬輝,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2.11
92、PressingIssuesfor Accounting Research in China, Yang Youhong, China& WorldEconomy , 2002.5(雙月)
93、中國會計最需要研究的問題,楊有紅、肖澤忠,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
94、監督和處罰應雙管齊下,楊有紅,證券日報,2002.9.6
95、關於人力資源會計的若干理論問題,楊有紅、王仲兵,會計研究,2002.9
96、誠信勤勉是公司生存發展之本——「安然」事件的財務思考,楊有紅,財務與會計,2002.5
97、入世後我國財會管理面臨的挑戰與對策,楊有紅,商業會計,2002.2
98、完全不是想像,楊有紅,中國財經報,2002.1.31P3
99、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框架,楊有紅,西部論壇,2001.4(季刊)
100、會計規范構建中的里程碑,楊有紅,財務與會計,2001.4
101、健全內部會計控制的重大舉措,楊有紅,商業會計,20011.3
102、內部控制框架構建,閻達五、楊有紅,會計研究,2001.2
103、透過現象看本質-解讀企業報告有感,楊有紅,中國財經報2000.11.30
104、對非貨幣交易准則的兩點看法,楊有紅,財務與會計,2000.10
105、試論權益結合法在我國的運用,楊有紅,北京商學院學報,2000.5
106、二十一世紀的會計和會計教育,楊有紅,會計研究,2000.8
107、上市公司虧損之管見,楊有紅,中國財經報,2000.8.10
108、關於投資多元化的思考,楊有紅,中國財經報,2000.8.17
109、商品期貨會計研究,歐陽愛平、楊有紅、王仲兵,財貿經濟,2000.5
110、年報摘要的信息含量有待進一步提高,楊有紅,中國財經報,2000.3.4
111、權益結合法在我國的運用探討,楊有紅,特區財會,2000.2
112、企業並購會計問題,楊有紅,南開管理評論,1999.3
113、會計准則經濟後果研究,楊有紅,財會研究,1999.4
114、注重研究會計准則經濟後果,楊有紅,經濟學消息報,NO:322,99.3.5
115、豐碩的成果 艱巨的任務,楊有紅,財務與會計,1998.9
116、關於高級會計學的幾個理論問題,楊有紅、江濱,北京商學院學報,1998.5
117、試論會計目標層次化和具體目標多元化,楊有紅、呂學典,會計研究,1998.4
118、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楊有紅,中國財經報,1998.7.11
119、合夥企業會計探討,楊有紅,商業會計,1998.6
120、試論資產重組定位與策略,楊有紅,北京商學院學報,1998.1
121、初始經營期會計芻議,楊有紅,會計研究,1997.11
122、深化會計改革,服務於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楊有紅,財務與會計,1997.12
123、試論會計制度建設,楊有紅,四川建設會計,1997.2
124、會計准則實施後會計制度建設問題探討,楊有紅,財務與會計,1996.8
125、試論重組會計,楊有紅、劉婉立,會計研究,1996.4
126、重組會計若干問題探討(上、下),楊有紅,中國財經報,1996.2.10; 1996.3.10
127、關於未來事項的確認與計量問題,楊有紅,會計研究 ,1995.3
128、試論所得稅會計,楊有紅,北京商學院學報,1995年增刊
129、A Comparison ofConceptual Framework among China, U.S.A Collection of theSixth Asian-Pacific & IASC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Conference. 1994.11本文收入第六屆亞太地區國際會計論文集
130、關於建立財務分析學的思考,李殿富、楊有紅、王斌,會計研究,1994.6
131、論中美合資企業中方職工的行為激勵,李畢萬、米勒(美)、楊有紅,北京商學院學報,1994.5
132、中美及國際會計准則比較,楊有紅,北京商學院學報,1994.6
133、論謹慎性原則,楊有紅,電子財會,1993.12
134、應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教風,楊有紅,北京商學院學報,1993年增刊
135、試論會計觀念更新,楊有紅,電子財會,1989.9
136、試論兩權分離與會計管理體制,楊有紅,財會研究,1988.5
137、關於建立決策會計的探討,楊有紅,財會通訊,1988.4
138、責任會計概念剖析,楊有紅,江蘇會計,1987.8
139、試論責任會計,楊有紅,四川會計,1987.3
140、企業流動資金控制體系探討,楊有紅,江西商業經濟,1987.7
141、會計控制與會計反映,楊有紅,電子財會,1987.5
142、試論會計參與經營決策,楊有紅,大連會計,1987.5
143、會計信息與企業管理,楊有紅,商品流通與管理 ,1987.2
144、任期目標責任制與責任會計,楊有紅,遼寧會計,1987.1
『捌』 陳宗勝的作品
陳宗勝自從事經濟學以來,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和參編著作8部。 2002a, 關於收入差別倒U曲線及兩極分化研究中幾個方法問題的建議,《中國社會科學》,第五期;
2002b,關於收入差別總體基尼系數測算的方法的一個建議,《經濟研究》,第五期;
2002c,以開放推動經濟開發-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業績與發展前景,《宏觀經濟研究》,第7期;
2002d, 城鎮居民收入差別及制約其變動的某些因素,合作,《經濟學(季刊)》,第一卷第3期;
2002e, 中國的城鄉差別及其對居民收入差別的影響,合作,《南方論叢》,第二期;
2002f, 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現狀及調控政策,合作,載《社會主義勞動與勞動價值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7版;
2001a, 非法非正常收入對居民收入差別的影響及其經濟學解釋,合作(周雲波),《經濟研究》,第四期;
2001b, 加速市場化進程,推動經濟體制轉型,合作(周雲波),《天津社會科學》,第三期;
2001c, 體制改革對城鎮居民收入差別的影響-天津收入差別再研究,合作,《中國社會科學》,第六期;
2001d,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徵對城鎮居民收入差別的影響-三論發展的影響,合作,《南開經濟研究》,第四期;
2001e, 行業特徵等因素對居民收入差別的影響,合作,《中國經濟論壇》,第10-11期;
2000a,簡論把所有製作為資源配置方式,《天津社會科學》,第三期;
2000b,利息、遺產「二稅」的理性思辨,合作(與孫鳳),《宣傳廣角》第七期;
2000c,中國地區差別研究與西部大開發,合作(與曹桂全),《環渤海經濟瞭望》第二期;
2000d, 中國居民收入差別的深入研究---評《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別再研究》,《經濟研究》,第七期;
1999a, 聯邦德國社會經濟體制的框架特徵及其對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啟示,《天津經濟》第三期;
1999b, 中國農業市場化進程測度,合作(與陳勝),《河北學刊》第二期;
1999c, 鑫茂模式是符合市場經濟的創新模式,《天津經濟》,1999年第三期;
1999d, 21世紀初期中國居民的收入分配差別趨勢―――論公有經濟收入差別倒U理論及與庫茲涅茨倒U理論的比較,載張卓元主編《21世紀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談》,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1999e,關於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差別的研究,合作(陳曉東),《環渤海經濟瞭望》第六期;
1998a,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研究,合作(周冰等),《中國社會科學季刊》夏季號;
1998b, Overview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in Light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Chinese Community Forum, No.18. 1998c, 對《回歸模型中的多重共線性問題》一文的答復——兼議經濟學學術爭鳴,《生產力研究》第五期;
1998d, 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再生資源研究》,合作(周雲波),第四期;
1998e, 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 China』s Reform and Economic Growth, Edited by Yanrui Wu and Qiang Ye, NCDS Asia Pacific Press. 1998f, 還是提倡力爭完成8%的計劃速度為好,《環渤海經濟瞭望》,第五期;
1997a,中國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別的現狀、趨勢及影響因素,《經濟研究》,第三期;
1997b,天津市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天津社會科學》, 第三期;
1997c,人口、就業與收入分配,載劉佩瓊編《中國經濟大趨勢1997》,香港商務印書館,1月;
1997d,中國經濟學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合作者:徐剛、劉書祥)《經濟學動態》,第七期(收入同年於光遠編《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e,所有制的改革方向──相對優勢公有制的混合經濟,《求知》第9期。1997f,失業、就業及2020年的前景預測和對策,合作(謝思全、張燦), 載國家計委政策研究室編《邁向2020年的中國》,中國計劃出版社1997年9月。1997g,所有制改革、工程中心改制與推動科技進步, 載國家計委科技司編(內部資料):《國家計委1997年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工業界合作研討會文集》。1997h,價格管制復歸的制度變遷研究---天津市雞蛋價格管制剖析,《經濟研究》第11期。1996a,人口遷移與就業問題,載劉佩瓊編《中國經濟大趨勢1996》,香港商務印書館,2月;
1996b,論發展經濟學的現狀與趨勢,《經濟學家》,第四期;
1996c,增長方式轉型與技術進步及勞動密集技術的選擇,《管理世界》,第三期;
另該文經與顧頡改編後以《技術進步與勞動密集技術的選擇》為題載陳德華、 王裕國、程民選編《論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一書,由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1996d,增長方式轉型與技術進步,《沿海企業與科技》,第二期;
1996e,滯脹---當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新趨向,合作,《南開學報》,第一期;
此文的部分內容以《深化體制改革 擺脫滯脹》為題載陳德華、闌子榮、潘石、於良春編《深化企業改革與治理通貨膨脹》,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f,突出優勢深化改革穩步推進海口市的下一步發展,載中共海口市委辦公室編《專家論海口》,8月;
1996g,增長方式轉型與勞動密集技術的選擇,《吉林石油化工》,第一期;
1996h,技術進步---轉變增長方式的核心,《光明日報》,1月25日;
1996i,推動增長方式轉型必須考慮勞動密集技術的選擇,《天津工人報》,1月25日;
1996j,加速經濟增長方式轉型,《中國改革報》,4月5日;
1996k,天津市經濟增長方式轉型與跨世紀戰略研究,合作(顧頡),《南開經濟研究》,第三期(獲天津市體制改革協會1997年一等獎)。1995a,論中國經濟運行的大背景---雙重過渡,《天津社會科學》,第五期;
1995b,提高中股比例,克服買斷弊端,合作,《南開經濟研究》,第三期;
1995c,沿海地區「民工潮」及其對策,合作,《天津社會科學》,第三期;
1995d,「民工潮」狀況調查,合作,《經濟研究》資料,第四期;
1995e,從無序狀態到規范化市場的有益嘗試,合作,《理論與現代化》 , 第四期;
1995f,新的新古典理論,《發展導報》,1月4日;
1995g,從微觀入手求穩定,《中國市場經濟報》,1月17日;
1995h,順水行舟-民工潮現象縱橫談,《天津日報》,1月24日;
1995i,生產資料市場將結束無序狀態(上),《北方市場導報》,5月9日;
1995j,民工潮的起因、利弊與對策,《天津工人日報》,1月30日;
1995k,民工潮:辨因析利話對策,《中國市場經濟報》,2月7日;
1995l,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20家中外合資企業經營管理調查(1-8),合作,《北方市場導報》,1月21日-3月20日;
1995m,產業深化分工細化收入分配,《中國市場經濟報》,4月19日;
1995n,完善失業保障逐步解決失業問題,《開放導報》,第三期;
1995o,收入差別跳躍上升,《北方市場導報》,8月28日;
1995p,一個嶄新的理論框架,合作,《改革》,第五期;
1995q,讀楊敬年教授的新著《西方發展經濟學文獻選讀》,合作,《南開經濟研究》,第五期;
1994a,深化企業改革與抑制通貨膨脹,《上海金融》,第十一期;
1994b,失業、通脹、收入差別擴大,《經濟學消息報》,12月1日;
1994c,The Estimation of Incidence on Income Distribution of Abnormal Income: the Case of China, Nankai Economics Studies, Vol.I, No.II;
該文最初於1992年在美國東北部大學發展討論會上宣讀;
1994d,失業、失業保障及勞動市場,《天津社會科學》,第六期;
1994e,倒U曲線的階梯形變異,《經濟研究》,第五期;
1994f,可貴的探索可喜的成果-評《比較經濟體制》,《南開經濟研究》,第三期;
1994g,充分就業三策,《天津日報《專家論壇》》,5月31日;
1994h,當前通貨膨脹原因復雜,《天津日報《焦點訪談》》,11月15日;
1994i,產業深化分工細化與收入分配,《工人日報《社會之聲》》,12月23日;
1993,公有經濟中減低貧困的理論與實踐,《南開經濟研究》,第六期;
1992, Theoretical Model and Inverted-U Hypothesis on Income Distribution with EconomicDevelopment under Public Ownership, reserved in EGC, Yale University;
1991a,庫茲涅茨倒U假說理論論爭評析,《上海經濟研究》,第三期;
1991b,庫茲涅茨倒U理論統計檢驗評析,《學術季刊》,第二期;
1991c,公有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別理論模型與假說(I),《南開經濟研究》, 第三期;
1991d,公有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別理論模型與假說(II),《南開經濟研究》, 第四期;
1990a,天津市二元經濟發展狀況,《南開經濟研究》,第三期;
1990b,收入分配與二元經濟發展,《經濟學家》,第三期;
1990c,論經濟增長模式、速度與周期,《經濟研究所年刊(1990)》;著作
2002a,《再論改革與發展中的收入分配》,合著,中國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2b,《體制轉軌中經濟問題研究》,專著,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收入分配及發展經濟學的其他主題》,編著,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a,《發展經濟學---從貧困邁向富裕》,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b,《收入差別、貧困及失業》,專著,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0c,《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中國轉型期經濟問題研究》,主編第四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d,The Extent of Marketization of economic systems in China,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USA.
1999, 《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研究》,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簡裝、精裝兩種);
1998, 《改革、發展及收入分配》,專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7,《反不公平貿易法概論》,合譯,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6, 《新發展經濟學---回顧與展望》,專著,中國發展出版社;
1995,《走出滯脹的困境》,合著,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1(a),1994(b),《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專著,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第一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聯合第二版(簡裝、精裝兩種) 有:《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走出滯脹困境》、《新發展經濟學-回顧與展望》、《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等,並發表了一批在學術界有影響的論文。他的《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一書,寫於80年代末我國居民收入差別迅速擴大之時,在學術界產生較大影響,並引起大學及研究機構的重視,被稱為收入分配領域的經典著作。該書的核心內容在美國耶魯大學以公有經濟收入差別倒U理論為題用英文發表,被著名發展經濟學家拉尼斯教授稱為陳氏倒U曲線。《體制變革中的客觀經濟分析》一文,作為中國宏觀經濟理論討論會的入選論文,受到入會者稱道。該文被選入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周年討論會的入選論文。
『玖』 《經濟學消息報》為什麼停刊
先是改名《經濟學消息》,後來停了,可能有某種外部壓力。
『拾』 周燕的論文
1、「資源基礎理論與企業成長中的異質性要素分析」,《中山大學學報》(管理科學與工程專刊),2005.01。
2、「交易費用理論與資源基礎理論對跨國公司市場進入模式的解釋及理論比較」,《中山大學學報》(管理科學與工程專刊),2005.01。
3、「政府管制下的合資合約分析」,《國際化環境與跨國交流》,2004.07。
4、「跨國公司進入及其壟斷效應的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3.03。
5、「談談我們的研究生教育」,經濟學消息報,2001.8.17。
6、「清朝移民實邊與美國西進運動」,《讀者》(轉載),2001.2。
7、「從香港經濟看失業與資源的有效配置」,經濟學消息報,2001.11.23。
8、「零基預算為何『水土不服』」,經濟學消息報,2001.03.02。
9、「澳門財政政策的作用和職能」,《新經濟》,2001.03。
10、「論澳門財政政策的作用和職能」,《澳門經濟》,2001.02。
11、「對人性麻木的一種經濟學解釋」,經濟學家茶座(第四輯),2001。
12、「同一時點:清朝『移民實邊』與美國西進運動」,《經濟學消息報》,2000.8.11。
13、「財政規模問題之我見」,《經濟學消息報》,2000.12.15。
14、「尼德蘭的故事」,《經濟學消息報》,2000.10.20。
15、「細說澳門財政」,《廣東財政》,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