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讀《西方經濟學》讀後感
《經濟思想的力量》,一本將近400頁的書,可以總結為一句話:自由市場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和帶來更大的幸福。 作者馬克史庫森列舉了美國的醫療保障計劃、社會保障計劃、歐洲的福利制度、印度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等等的例子,論證政府幹預市場的結果是巨大的經濟損失,與此相對的,他對智利的社會保障私有化和香港的經濟自由度表現出極度的欣賞。 作者偏愛供給學派的理論,極力反對凱恩斯的經濟模式,反對政府大規模地干預經濟運行,提倡經濟自由、市場化、私有化、低稅率等經濟模式。 「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管得越好的」,這句話可能是這位經濟學家篤信的。美國的社會保障計劃的章節,我發現,我們平常認為正確無誤的政策,其實帶給我們的是損失。中國也有中國的社保體系,參加社保的公民需要每月向社保體系投入規定比例的資金,雖然在未來的會計的賬面上,我們可能會得到比投入量更大的收益,但是,我們失去的是把這筆資金投入到能獲得收益大得多的投資的機會,在經濟上,我們是損失的。而印度和香港的對比也告訴我們,自由市場和私有化,常常是解決經濟難題的好方法。 低稅率是小政府的體現,也是作者希望看見的。我在另外一位經濟學家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中了解了「剩餘」的概念,知道稅收會使總剩餘減小,即使連同政府收入加入總剩餘,也會造成無謂損失。就個人而言,低稅率意味著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收入,意味著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同樣商品。我覺得,中國在政府支出方面嚴重缺少管理,大量的稅收被浪費,沒有人願意因稅收把多付的錢用在不合適的地方,低稅率至少可以讓每個個人少付一些被浪費的錢。 盡管《經濟思想的力量》的確給了我很多很寶貴的思想,但是它的某些部分我不能完全認同。 首先是我開頭認同的私有化的社會保障。從總體來看,市場化的確可以給社會總體創造更多的財富,這我並不懷疑,可是,這個結論的前提是,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現實生活中,不能理性理財的人占據的比例,我想,沒有少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假如社會保障私有化了,而我們當中的某些個人保障計劃破產的人,應當怎樣度過難關呢?我認為以來慈善行為是不可靠的,書中並沒有解答社會保障私有化可能帶來的這個問題。 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作者似乎混淆了概念。他認為在自由經濟下,富人更富了,窮人也更富了,證據是窮人用上了以前富人才能用的奢侈品。我認為,富人們和窮人們是否比以前更富了,不在於他們財富的絕對值是否增加了,而在於他們的差距。人們所說的富人更富,窮人更窮也並不是指窮人的財富比原來少了,而是指窮人和富人的財富差距增大了。我很認同作者關於「向富人征更多的稅不能帶來繁榮」這個觀點,不過,我認為在不向富人征更多稅的同時,有一個我認為很重要的、幾時回阻礙經濟發展的事,是給窮人脫離窮人階級的機會。只是機會,不是實質的援助。很可惜,作者沒有提及怎樣使窮人獲得這樣的機會。我認為,在自由市場的模式下,「馬太效應」會越發明顯,企業競爭可能會演變成壟斷,而壟斷對經濟的破壞可能比稅收還要大。作者崇尚的自由市場,似乎不能解決某些問題。 自由市場給我們解決很多問題的方向,只是可能有時候會失效。事實上,我們的政府的干預明顯多於我們實際需要的。看完《經濟思想的力量》,我不時思考,到底怎樣的自由和政府才是好的組合呢?我的腦海里,出現了NBA這個詞。我認為NBA的模式是十分值得參考的,前提是,官員要像NBA的管理人員一樣,個人收益和經營收益密切相關。NBA聯盟,作為管理機構,權力無比強大,從修改規則到強行阻止球隊的行為,它想對任何一支球隊做任何決定都可以,但是,聯盟極少動用它的權力,更多的情況是,它讓球隊自行決定他們的決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制度,是選秀制度。選秀制度使戰績糟糕的球隊得到一次增強實力的機會,選秀制度與工資帽制度一起發揮作用,使NBA在幾十年間沒有一支球隊保持優勢,也沒有一支球隊一直是弱旅,充分的競爭下,NBA的籃球水平和收益迅速增長。與NBA球隊的普遍盈利不同,由自由競爭發展到現在少數球隊瓜分獎杯的歐洲足壇,很多球隊不能為老闆賺取利潤。 自由市場並不是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樣完美,不過,我們的政府也的確大了點,當今的階段,我希望我們還是盡量聽市場的。
㈡ 急求一篇 經濟學方面的書的讀後感
國富論
亞當斯密《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採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由於《國富論》蘊涵了諸多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分析方法,並提出了經濟學原理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政策實施意義,本文僅對自身感興趣或自認為有特別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部分理論進行表述和評點。為避免打破原書的邏輯思維結構和思想脈絡,本文以《國富論》(謝祖鈞、孟晉、盛之譯,國富論----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節目錄為序作以擇要。
(1)斯密認為,對工資勞動者的需求必須隨每一個國家的收入和資本的增加而增長。而沒有後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長。而收入和資本的增長就是國家財富的增長。沒有國家財富的增長,也就不可能有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個以農業為主導的時代,資本的增加引起社會資本總量的增加這一過程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勞動生產率得以不斷提高,使得整個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在整體上大為增加。然而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這種國家財富增長所引起的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的效果並不十分明顯,甚至還有減小的趨勢。同時,在我國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在國民經濟持續高漲的同時(這里僅從數字可以說明,至於這個數字的准確性和可靠度則另當別論,但還是能夠得出經濟快速發展的結論的,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盡管有勞動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國內的就業形勢卻日益嚴峻,失業人數逐年增加。當然,這其中有人口的增長快於經濟的增量、勞動力素質與就業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說明斯密的這一理論沒有考慮到諸多的外生變數,需作進一步的改進,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
(2)斯密認為,資本在農村的利率總要比城市的高,這是由於農村金融市場規模不經濟、借貸成本高、資金市場供不應求等因素引起的。(第一篇,第九章)資本在農業方面雖然對社會貢獻最大(現在已不能絕對地說是最大,用比較大的說法也許更合適),但利潤比較小,因此對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總是不能得到滿足。因此,也就出現了農村發展的兩難:問題:一方面是農村建設的資金需求缺口趨於擴大,一方面卻是各種金融機構不願意在農村從事放貸業務。以斯密的思維,可以通過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限制來發展農村業務,通過圍繞時常利率進行自由浮動的適度高利率來彌補各種借貸成本,最後通過競爭者對市場的爭奪逐漸回歸到利率的正常水平,這不失為當前解決建設新農村資金籌集困難的有效途徑,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適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會因為高的利率帶來新的高風險,就適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過引導和規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締各種非正規民間金融、加大政府財政支農力度等措施來解決農村市場的金融抑制。
(3)斯密認為,當一個人的資財,只能維持他幾天或幾個星期的生活時,他會很少考慮從這筆資材中獲取收入。他會盡可能地節約消費,希望依靠自身的勞動,能獲得一些收入來增補這筆資財。他的資財完全來自他的勞動收入。各國的窮苦勞動者大多過的這種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過分析資財的額度和可支配期限將其界定為生產性和生活性支出兩部分,又將生活性支出按來源和用途細劃為三種類型。這樣,使我們對收入的認識逐步深化,更利於支配和使用不同類型的資財,為後來人們樹立了理財觀念和收支計劃提供了依據。
(4)斯密認為,一個為了消費而借貸的人很快就會破產,而借錢給他的人通常也會後悔自己的愚蠢。因此,為了這樣一個目的不論是借款還是貸款不管什麼場合高利盤剝是不可避免的,對於雙方均將不利。(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貸的人多為窮人,放貸的人會提高利率(如高利貸)來彌補這部分風險,但利率提高的同時又增加了還貸的風險。這樣就存在了一個悖論:不管是借貸者還是放貸者,雙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種風險,高利貸卻依然能夠生存下來。我認為原因是高利貸的存在包含了諸多不正當的經濟和社會行為,比如洗黑錢、黑勢力介入、借款者被迫從事違法犯罪現象等。
由於當前我主要涉足的領域是農村的金融問題,所以對《國富論》中與此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拜讀和分析。第一篇和第二篇做了有選擇的精讀,第三篇是概要地閱讀,第四篇和第五篇僅作大致瀏覽,盡管殖民地部分斯密做了最為詳盡和精彩的論述,然而限於時間和篇幅,在此一一略過。上面的一些認識和觀點純屬我個人的意見,希望老師和學者能夠點出其中理解偏頗和謬誤之處,以期更好地理解這本經濟學的典範巨著。
㈢ 急求經濟學著作讀後感~!!
一,[原]弗里德曼《實證經濟學方法論》讀後感 讀完這片文章之後,我對實證經濟學有了一些更加具體的理解。粗略地劃分,這片文章主要講了兩個方面地內容。 首先,有關實證經濟學。 從原則上說,實證經濟學應該是一門客觀地科學。這有些像一些自然科學,譬如化學,要研究的就是物質是由什麼化學成分組成的。目的就是將物質的實際組成原原本本的揭示給大家。而實證經濟學畢竟是社會科學。社會科學不像自然科學那樣現象是獨立於研究者的價值觀的。在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時,研究者有時會不經意地將自己的價值判斷帶入到結論當中,這就造成了「實證」與「規范」的混淆。經濟學就是這樣。而當結論發表之後,人們在判定這一結論時,也會帶著自己的價值尺度,從而造成爭議。而我們一般所進行的經濟學研究都應該是「實證」的,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能夠預測經濟狀況發生變化的影響的概括體系,而這也是經濟學的科學性的要求所在。 「實證科學的最終目的是要發展出一種『理論』或『假說』,它能夠對尚未觀察到的現象作出合理的、有意義的預測。」(當然經濟學的「預測「不只是對於尚未發生的事件,對已經發生但還未被觀察到的現象也可以進行預測)而理論是一種實證性假說體系,它的判斷標准就是實際證據。這樣就是下一個方面的內容:假說。 第二,有關假說。 上面提到,實證性假說體系就是理論。所以要發展出理論,就是要在現實世界重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提取其抽象本質的東西。而對於社會科學,沒有一件事情是必然要發生的,也就是我們所研究的東西並不包括世界上所有的經濟現象。這樣,我們就會有一些已知的經濟現象提出一些假說用以推測。而判斷這種假說是否合理的標准就是要檢驗假說的預測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合。但社會科學無像自然科學那樣提供那種可以給人強烈的可信任感的受控實驗,而只能從偶然的「實驗」(也就是現實發生的沒有被控制的)中進行檢驗。可是這並不阻礙這也是種檢驗,且檢驗結果更加使人印象深刻。 在這里人們容易產生的誤解是認為假說中假設(假說中有含義和假設)的正確與否是判斷假說是否成立的標准。這是錯誤的。例如書上關於檯球手的例子,雖然檯球手並不會進行如此復雜的線路選擇,但這並不妨礙他打出我們按照他可以進行線路選擇的假設而得出的預測。一種假說的假設的真實與否不能影響假說在現實事例中的應用。就如文章中關於重力加速度的例子。當然,在有些情況下在實際情況與假設有很大出入的情況下,一種假說不能適用。判斷假說是否屬於這種情況的標准有兩個:1,替代理論的精確程度;2,更高精確度所帶來的成本(個人認為第二條更適用於社會科學,因為自然科學總是竭盡所能找到最真實的)結論是只要假說合理,無論假設是否符合現實,我們都可以接受這個假說。 理論中的假設是十分重要的:1,它們是對理論的簡潔描述或表述方式;2,它們有時促進了通過假說的含義而對假說所進行的間接假設;3,它們有時是明確說明理論可能正確的條件的一種簡便方式。對於第一條可以這樣理解,假說是可以看成由抽象模型和一系列規則所組成的。在我們判斷可觀測的現象與模型中的實體之間的一致性時,就用到假設(關鍵性假設)。它能夠簡潔的描述出模型,使我們可以判斷模型適用性。(第二點不太明白,請老師指教) 總體來講,經濟學的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提出假說(模型+規則),其中包括假設和含義。假設是模型的簡潔性描述,當判斷實際現象是否與模型相對應,是否能用此規則加以推測時,就可以看假設是否基本上滿足事實情況。而判斷一種假說是否有意義,是否正確而可以為大家所接受時,不是看假設現實嗎,而是看這種假說的預測是否與現實情況相符合。 最後要強調,經濟學是門科學,它的目的就是預測。 二,《經濟學家與經濟政策》 經濟學家的有趣表現在他的職業:「經濟學家通過解釋其他人為什麼貧窮而變得富有。」經濟學家的有趣也表現在他的坦率:「我寧肯含含糊糊地對,也不願嚴謹無誤地錯。」這句由凱恩斯說出的話讓大家覺得很有意思。經濟學家的有趣也表現在他的遮遮掩掩:「經濟分析就像比基尼,其所暴露的都是重要的;但是其所掩蓋的,卻是致命的。」經濟學家自然也難免給人留下乏味的印象,以致於使大家對於經濟學家的不滿延伸到經濟政策專家身上:「經濟政策專家沒有律師的嚴密,不像神學家那樣身體力行,但是比經濟學家更能賣弄學問。」經濟學家的乏味也被好事者狠狠攻擊了一下,當然從故事中我們還找不出為什麼經濟學家乏味的原因。說是一個婦人被確診患了絕症,醫生說她只能活半年時間。這位婦人十分熱愛生命,所以十分痛苦,醫生於是建議她嫁給一個經濟學家,婦人奇怪地問:難道經濟學家可以治好我的病嗎?醫生說:不是的,但是你如果與經濟學家結婚,就會覺得半年也是十分漫長的。於是,就有人說:「應當說,哥倫布是第一個經濟學家。當他出發去尋找美洲大陸時,他卻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當他到達美洲大陸時,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但是,他的所有活動都是由政府無償支持的。」 看來,國外的經濟學家的處境似乎並沒有中國的經濟學家風光,經濟學似乎也沒有那麼高的地位;但是國外的經濟學家取得的成就似乎要比我們大。惟望中國的經濟學家慎思之,明辨之。
㈣ 求幫寫讀後感,2000字以上,有關經濟學的
初看這個書名,你也許覺得誇張,一個凡人,怎可與神相比,而且,神本身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如果你知道這本書的作者,以及這本書寫作背景,你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何用這個書名了。本書作者是王詠剛和周虹,前者還是谷歌資深軟體工程師,對IT技術發展史和矽谷創業史有著透徹的理解。兩位作者本身就是喬布斯迷,對其無比的崇拜;同時,此書寫於喬布斯病重,將要去世之時,而背景是蘋果在喬布斯的領導下近年來一再推出一系列讓人欣喜若狂,「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品,對於這個英雄式的人物,怎不讓人感覺天妒英才,從而扼腕嘆息。所以,這個書名,我想,除了商業目的外,更多的是代表了一大批喬布斯迷的作者自己內心對喬布斯無比崇拜的真切感受吧。
㈤ 《經濟學是什麼》讀後感10篇
在不完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什麼樣的手段最好,還沒有說法,實踐上也沒有證明。如稅收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普遍的手段。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就不行,沒有形成必要的稅收體制。西方國家的稅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人所得稅。而我們的個人所得稅占的比例實在太低,不能起多大作用。真要把個人所得稅管理起來,在技術上和管理上也跟不上,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稅收體制,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網路也沒有建立,因而難以形成完整的體系。這樣的教科書,內容不論,編寫得適應教學,很清楚,對象就是大學生。我們現在沒有這樣系統的教科書。大的學者不屑於寫這樣的書,出版社也不願意出,考慮經濟效益多。其實,真正寫好了,可以保證經濟效益。國外很多出版社就靠教科書盈利。當然,也有一些為利益而寫的書。
㈥ 《什麼是經濟學》讀後感
在不完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什麼樣的手段最好,還沒有說法,實踐上也沒有證明。如稅收回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答是普遍的手段。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就不行,沒有形成必要的稅收體制。西方國家的稅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人所得稅。而我們的個人所得稅占的比例實在太低,不能起多大作用。真要把個人所得稅管理起來,在技術上和管理上也跟不上,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稅收體制,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網路也沒有建立,因而難以形成完整的體系。這樣的教科書,內容不論,編寫得適應教學,很清楚,對象就是大學生。我們現在沒有這樣系統的教科書。大的學者不屑於寫這樣的書,出版社也不願意出,考慮經濟效益多。其實,真正寫好了,可以保證經濟效益。國外很多出版社就靠教科書盈利。當然,也有一些為利益而寫的書。
㈦ 宏觀經濟學讀後感
[宏觀經濟學讀後感]---宏觀經濟學讀後感 |宏觀經濟學讀後感(本文)宏觀經濟學讀後感(1)讀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和宏觀經濟學才真正知道和曼昆相見恨晚啊!讀了一段時間的宏觀經濟學,寫一點感受吧,宏觀經濟學讀後感。進入宏觀經濟學的第一步是看宏觀經濟學的數據,最重要的數據是國內生產總值(既衡量經濟的總收入又衡量經濟為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總支出)、消費物價指數(衡量生活費用和物價總水平的上漲)和失業率(衡量想工作而沒有工作的人占勞動人口的比例)。理解宏觀經濟學的數據之後進入正式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即宏觀經濟學模型。首先探討長期中的經濟,主要用古典宏觀經濟學來解釋,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兩個重 的變數)。長期中的經濟有幾個重要的變數:真實國內生產總值、真實利率、物價水平、真實匯率、貿易余額和失業率。以下分別解釋這些經濟變數的決定因素和適用的模型。在長期中,一國的真實國內生產總值是由該國的勞動人口、資本存量(物質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存量)、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和將這些生產要素轉變為產出的技術所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就是生產函數Y=AF(K,L)。在長期中,真實利率是由投資和儲蓄所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就是可貸資金市場模型,該模型不僅可以解釋真實利率的決定還可以財政政策的長期效應,包括對投資的稅法,對儲蓄的稅法以及預算赤字。在長期中,一國的物價水平是由貨幣供應量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是古典貨幣數量論(MV=PY),該模型還解釋了貨幣政策的長期效應。.在長期的開放經濟中,一國的貿易余額和真實匯率是由投資儲蓄和資本凈流出所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就是將可貸資金市場,外匯市場和資本凈流出與國內真實利率負相關關系相聯系起來的幾何圖象模型。該模型不僅解釋了貿易余額和真實匯率的決定還解釋了財政政策的長期效應(包括對投資的稅法,對儲蓄的稅法以及預算赤字)、貿易政策的長期效應和資本外的長期效應,讀後感《宏觀經濟學讀後感》。在長期中,自然失業率是由就業率和離職率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是勞動力市場的動態模型。造成失業的原因有兩個:尋找相匹配的工作(摩擦性失業)和工資剛性(結構性失業)。以上就是對長期中的經濟的理解。宏觀經濟學讀後感(2)告別了長期,我們就要進入在超長期中的經濟,如果給我們50年的時間(超長期),我們的經濟會是怎麼樣變化呢?我們首先關心的是這個經濟中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沒有提高(用人均收入來衡量),是什麼因素決定了該經濟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就進入了宏觀經濟學中的增長理論,增長理論告訴我們人均資本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決定了該經濟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個有用的模型就是索洛增長模型,該模型不僅解釋了人均資本存量,人口增長率和技術進步速度的差別導致了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差異,還解釋了各個國家經濟能夠永久性持續不斷的增長的源泉是技術的進步。長期和超長期中的經濟盡管迷人但是我們終歸生活在我們的短期經濟之中,所以我們更關心的是我們的短期經濟到底是怎麼樣運行的。並且長期和短期中的經濟非常的不一樣,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說:「長期對我們來說,通常是一種誤導。長期中,我們都會死。如果在暴風雨的季節,經濟學家只能告訴我們暴風雨終將過去,海洋終將恢復平靜,但這樣我們給自己的任務就太簡單且無用了。短期經濟的一個重要假設是價格是不變的,資源未充分地利用。短期中的經濟也有幾個重要的變數:真實國內生產總值,利率,貿易余額,名義匯率。在短期中,真實國內生產總值和利率(內生變數)是同時決定的,決定他們的變數是貨幣供給(貨幣政策變數),政府支出,稅收(財政政策變數),以及人們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外生變數)。一個有用的模型是IS-LM模型。該模型解釋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短期效應。在短期的開放經濟中,真實國內生產總值,利率,貿易余額和名義匯率(內生變數)是同時決定的,決定他們的變數仍然是貨幣供給(貨幣政策變數),政府支出,稅收(財政政策變數),以及人們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外生變數)。一個有用的模型是浮動匯率大型開放經濟下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該模型同樣解釋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短期效應。因此長期中僅存在物價的波動而產出不會發生變化,而短期中僅存在產出的波動而物價不會發生變化。聯系長期和短期經濟的是中期中的經濟,中期經濟不僅產出會發生而且物價也會發生變化。在中期經濟中有四個重要的變數:物價,產出,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在中期中,物價和產出是由總供給和總需求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是AD-AS模型。該模型解釋了中期中物價和產出的波動。在中期中,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實際上和物價和產出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因為物價描述了通貨膨脹產出描述了失業率,因此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也是由總供給和總需求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是菲利普斯曲線,該曲線描述了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關系。該曲線實際上是由總供給曲線推導出來的,因此它和總供給曲線也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宏觀經濟學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㈧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書中告訴我們,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我們面臨權衡取捨,這才會在生活中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相信大多數人對於其中的道理並不陌生,但能夠時時做出正確取捨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這充分說明了取捨的痛苦,如何取捨,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維模式了。曼昆在提到這個原理時寫到:「也許一個人一生中沒有一種取捨比工作和閑暇之間的權衡取捨更明顯和更重要。」我完全贊同這句話。尤其對於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大的稀缺性資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要是把時間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棄了學會改變境遇的奮斗和追求。
其實,我們自己也在被取捨中生活著。無論我們在找工作時,還是與他人合作時,甚至找女朋友時,如果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擁有稀缺性資源,如高學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這樣才可以發送有效的信號,才可以讓他人權衡取捨時更多的考慮我們。當然,其信號的成本是昂貴的。
個人行為的取捨或許是簡單的,當個人組成社會時,將會面臨更多、更難的權衡取捨。對於社會,效率與公平永遠是「魚與熊掌」的關系。效率決定整個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則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得更均勻時,就減少了人們做大蛋糕的熱情,從而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這就要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取捨。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研,對於一個沒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來說,他認為的成本是:「學費+住宿費+生活費+考試費用」,時間是一個不會計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卻認為:住宿費和生活費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會明白,因為這些開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會更貴。這樣說來,那不如接著讀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實際的成本卻正是我們所忽略了「機會成本」。如果六年的時間用來工作,我們能賺多少?你想過嗎?最重要的是六年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前建立起來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讀書的成本。當然,對於更多繼續讀書深造的人以後所創造的收益會大於所有付出的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自我實現」。
引用這樣一個例子是為了更好說明「機會成本」。經常用這種想法你會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談到,工作是閑暇的機會成本,正是因為如此,經濟條件不充裕的人很願意選擇加班,甚至有人會選擇干副業。同樣曼昆也認為閑暇是工作的機會成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旅遊業得以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剛讀書時好好學習是為了爭當「三好學生」,讀到中學挑燈夜戰是為了「中考」「高考」,在大學博覽眾書是為了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崗位上還得為了職稱拚死拼活……也許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奮斗,從一個頂點向另一個頂點攀登,不知疲憊。而這一切完全是符合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這常常可以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作為一個職業人,能夠盡可能考慮你的同事、下屬和領導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諧。
往大的方面說,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准確把握民眾的利益所在。曼昆在書中舉了一個關於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對房屋實行最高限價,長期中會導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為此時政府限制了潛在房東的激勵,誰也不願做不賺錢的生意,此時房子的質量環境都會大打折扣,反而未達到政策制定的初衷,這也說明政府的任何一個政策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艱難的事。現實生活中我們接觸太多由於引進激勵機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為什麼國有企業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我想應該有一個因素是因為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不高吧。這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我們的專業與經濟無關,但我們的生活本身卻離不開經濟學的知識。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讓我這個經濟學門外漢領略到了經濟學的魅力。而在寫這篇讀後感的過程中,也加深了我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學著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現象,遠非如書中所說那樣的簡單易懂,而是復雜多變的。也正是如此,讓我覺得自己所學只是皮毛。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二)
今天讀了一本書《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雖然還沒有完全讀完,但是還是從這裡面學到一些誒東西。在這里,真想向很多有機會讀書的人讀一下,這本書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卻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很多社會上我們習以為常而一旦問起來卻很難以回答的問題,想為什麼裝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裝軟飲料的容器多是圓的的原因,想為什麼硬幣上的頭像多是側面而紙幣上的頭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這些看似很平凡不過的事情,真正解釋起來還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興讀到這么一本非常感興趣的書。盡管是美國作家所著,有很多的
文化差異和社會差異,但是作為經濟學的原理都是一致的,這是偉大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所著,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樣對經濟學感興趣的人讀一下。
現在就像用這種機會成本的原理來解釋一種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為什麼國內瘋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極少數是男歌迷?首先,i從機會成本的定義來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歡上了某個明星,她們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在上面,而男孩子則沒有這么誇張,從這個程度上來講,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還是堅持工作的話她們肯定會心不在焉,還不如直接去關注,而男孩子則會比較理智比較容易去控制,這大概是為什麼那麼多接機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們中國這個相對比較傳統的社會,對於女孩子來說,人生很有可能在結婚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很大的突變,而男孩子可能性則很小,像時下的什麼鳳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樣這很容易成為悲劇,還有就是這個社會大男子主義還是非常常見的,所以男性更加務實,更傾向與和與自己情況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結為伴侶,而明星給我們的感覺是高高在上,收入頗豐,每天光鮮亮麗,這些讓女孩子更加瘋狂,讓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為對於他們而言這才是最經濟的最現實的。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三)
曼昆教授在《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即開宗明義的提出經濟學的十大原理。這十大原理涵蓋經濟學的各個方面,從人們如何做出決策,到人們如何進行貿易,直至整個經濟如何運行,層層推進,構成了經濟學的整體。
原理一雲:人們面臨權衡取捨;原理二雲: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簡言之就是機會成本。原理一和二是相關的,舉例來說,甲有5K人民幣,他可以選擇買一台筆記本電腦或者外出旅遊(當然他可能還有其它的選擇,比如買股票),那麼這個時候他就面臨取捨。這種取捨我們幾乎天天面對,今天中午吃午飯還是面條?天冷了,用取暖器還是開空調?買國產車還是買進口車?一個國家也類似如一個人,也需要做出取捨:該發展重工業還是輕工業?側重發展國防還是民用工業?是進口核電設備還是自主研發?所謂機會成本,就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必須放棄的東西。如上例中甲選擇買筆記本電腦,那麼他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外出旅遊(當然,其它的選擇也是他的幾乎成本)。也就是說甲決定花5K買一台筆記本電腦,他就不能再用這5K作其它的花費。
機會成本是極其重要的,考慮兩個人A和B,他們開個雜貨店,假設每天均能盈利200元。而A又是個程序設計人員,他如果在某公司上班,每天可以賺250元,那麼他開雜貨店的機會成本是較大的;而B是個卡車司機,如果他開車,每天可掙120元,他的機會成本要小。自然,A會關閉雜貨店而B會選擇繼續經營,這也解釋了我們這個社會的職業多樣性以及人們的選擇的差異。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經濟學里通常假設人是理性的,所謂理性人就是在機會成本既定的條件下,人們會系統而有目的做可以達到其目的最好的事。在上列子中,同樣是一天時間,A會選擇做程序員工作,B會選擇開雜貨店,他們都是理性人。所謂邊際量,簡單舉例說,買9雙襪子花費18元,如果再買一雙,那就再加2元,那麼多買一雙襪子就得多花費2元,那麼這最後2元就是增加的這雙襪子的邊際價格。邊際量是經濟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可以解釋喜歡喝可樂的人為什麼不會把所有的錢都用來買可樂,可以解釋一個工廠不可能無限大。那麼所謂的理性人考慮邊際量就很好解釋了,一個喜歡喝可樂的人,他花3元買一瓶可樂所得到的滿足感是巨大的,但是再花3元買一瓶可樂所得到的滿足感可能會降低,顯然繼續買的話,他的滿足感繼續下降甚至會到反感可樂的地步。也就說,每多買一瓶,可樂的價格不變,但是他的邊際滿足感是下降的。
原理三是很具有實用性。假設你回家坐汽車正常的車票是50元,但是在汽車即將啟動時如果還有3個空位的話,最後上的一個人可以花40元坐車。因為最後一個人上車對汽車所有者的邊際成本是很小的,也就說帶上這個人的成本是很小的,但是邊際收益卻比較大(也就是相對不帶這個人,額外賺取了40元)。但是如果有10個人想坐這個車的話,司機可能就需要重新考慮了,他必須考慮其所得和所失,如超載所帶來的安全問題,前面買票的顧客的不滿而導致的投訴等等。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所謂激勵,就是某種刺激,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一旦外界有激勵存在,人們就會做出反應。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超市對商品打折,人們會爭先恐後的去買。汽油漲價,更多的人會選擇不開車或者購買小排量的車,汽車公司會研發節能汽車,而石油公司會選擇提高產量。經濟學家甚至宣稱,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而所有經濟學內容就是對此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