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城鎮化經濟學

城鎮化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1-24 22:31:57

A. 區域經濟學考研 城鎮化戰略

就是綜合運用各方面歷史,文化,地理,整治資源為城市發展做貢獻

B. 從傳統文化看來土地是農民的心結,但是現代經濟學和現實告訴我們必須走進城鎮化和現代化,你有什麼感

時代在發展,觀念也要變化。以前土地產出的東西有限,農業作為國家乃至世界民族的支柱。現在社會的生產力提高了,城鎮化和現代化實質是調節剩餘生產力的表現。生產力要適應新的生產關系。

C. 發展經濟學的關於城市化工業化的案例分析題

研究經濟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關系規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發展規律的經濟學。嚴格意義上,經濟學就是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要求用主客體的對稱分析代替純客體的線性分析,用五維空間分析代替平面二維分析,用復雜系統論分析代替還原論分析,用規范分析代替實證分析,用規模分析代替邊際分析,用「邊際效益分析」提升「邊際效率分析」,用價值經濟學代替價格經濟學,用價值機製取代價格機製成為市場的核心機制,用國民福利體系代替GDP增長體系,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代替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用科學發展代替增長。秉持線性思維方式不可能建構真正的發展經濟學。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的.

D. 城市化各階段產業結構有什麼特點(經濟學)

城市化產業結構抄的變化襲沒有一個異常不變的規律。因此我只能給你一個一般情況:首先,從歷史來看,城市大多由農村發展而來的,而推動農村發展為城市的動力就是手工業的產生。在城市發展之初,農業仍佔主體地位,而隨著手工業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大,進而出現的僱傭勞動力。此時工業出現萌芽,農業的地位下降。而隨著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會從中分離出來。此時,農業所佔的比重基本已經確定。工業會進一步發展,但比重會逐漸降低。第三產業的比重逐年增加。等到了城市成熟階段,三大產業的比重趨於穩定。農業一般不會超過10%。工業大概在20%-30%之間。第三產業佔60%以上。此時城市發展水平已經相當發達。 大體的規律就是從農業到工業在到第三產業。三種的比重在不短變化。但這也不是絕對的,也有不少城市是從農業直接發展第三產業,通過第三產業再來帶動工業的發展。比如一些旅遊城市就是這樣。像:三亞 海口 在比如像國外的馬爾地夫。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對你有些幫助~

E. 關於政治經濟學4000字的論文

著力解決「三農」
問題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市場經濟體系就沒有完善的全國的市場經濟體系;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穩定。因此,解決好「三農」問題,應當是我國政府下一步財政政策調整的核心問題。
首先是農民的收入政策問題。我國黨和政府歷來重視農民的收入問題。但是,在經濟轉型期,農民收入問題比較復雜,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的時候,必須同時考慮在我國農村建立市場經濟機制和解決農民收入這個雙重的、有的時候是相互矛盾的問題。近年來,縱向比較,盡管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比較快,但是同城市的情況相比較,收入的差距還是相當大的。我們以今年前三個季度的情況為例,在前三個季度,我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347元,扣除物價因素,比去年同期實際增長9.0%;而同期農民現金收入人均只有1802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率只有3.8%。農村與城市相比較,農民同期的收入只相當於城市居民的28.4%,尚不足城市居民收入的1/3;而同期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也比城市居民低5.2個百分點。
其次是農業生產條件問題,主要是政府對農業領域里的公共投入不足(例如,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和技術研究與推廣等等)。而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實際上也是改善農民經濟狀況、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國和其他國家的實踐均證明,增加屬於「綠箱」政策(符合WTO規則的農業支持政策)的農業公共投入,可以通過提高單產水平和替代私人投資等方式有效地降低單位農產品的私人成本,從而降低農產品的國內生產者價格,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內與國際市場上同其他國家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再次是農村經濟體制問題,即進一步穩定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問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實踐證明,穩定和安全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是確保穩定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與社會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通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因為完善的土地使用制度,可以提高預期收益,有利於增加投資和提高生產率。
積極推進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不僅僅是一個鄉村與城市區域劃界的改變的問題,更主要的,它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縱觀經濟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無一例外地都經歷過城市化的過程。城市化,同時也意味著工業化,甚至是市場化;反之,推動工業化的結果必然也是城市化。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發達的國家無一不是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因此,我國經濟和社會經歷城市化的過程,同時也意味著經歷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財政政策的重點,應當是積極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城市化。
2001年,我國人均GDP大約為1000美元,城市人均GDP大約在2000美元以上;城市化率在37%左右,這意味著我國大約有5億人左右處在人均2000美元的城市化高速起飛的起點上;2002年我國的成化率達到39.1%,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引起的投資熱潮的高漲構成了我國今後經濟發展的動力。
城市化與工業化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雙引擎。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低價工業化和高價城市化。因此我國政府財政政策在這個方面調整的重點應當是轉變傳統的財政投資方式和理念,引入非政府部門參與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供給領域,提高財政政策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使用效率,以便有效解決我國城市化的高成本問題。
我國城市化高成本主要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的高投入。例如水電、燃氣、公路、交通、綠地等等,都需要相當多的資金投入;
二是公共服務的高投入。例如控制和治理環境污染,公共服務部門(包括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門)相對高額的人工費用,教育,城市運營,等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化的費用;
三是社會保障的高投入。這一方面是我國目前尚無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在大量的農民變為城市市民的情況下,即使是城市本身的社會保障投入也必將增大。而下一步的發展必然是建立起能夠覆蓋全社會的、包括城市和農村全體居民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而在這個體系建立的初始階段,無論費用出自政府還是居民個人,都將是一筆高投入。
從一些國家的經驗來看,城市化的必然結果就是高成本,因而需要高投入,高稅收。因此,我國政府面對高速度的城市化進程,一是利用政府財政政策的影響力解決好非政府部門對城市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的投資問題,二是要提高政府財政支出的效率,盡量減少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對政府財政的資金壓力,三是要進一步調整稅制結構,建立健全中央稅和地方稅體系,確保政府有比較充足的財源和財力履行其職能。
我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成為一體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我國政府在經濟轉型時期,其財政政策的制定、實施與調整必須充分考慮到開放經濟這個現實,實行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政策。
開放經濟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因此,傳統的治理失業問題和通貨膨脹或者緊縮問題的財政政策必須改變,必須充分考慮政策的國際效應,必須重新估價一個國家的政策由於國際經濟的影響,由於其他國家相關政策的實施而形成的抵充效應。2003年10月底開始到目前出現的中國糧食、食用油和其他原材料價格波動,對世界市場的影響以及世界市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F. 城市經濟學中影響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城市發展必定受到資源因素的影響。自然資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社會資源也是有限度的。人多粥少時,必然會引起社會的不穩定,當然會制約城市的發展。

G. 從經濟學的角度,談談對城市化概念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它不僅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殊規律,並且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也提出了科學的預見。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提出以來,學術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解讀。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也只有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出發,才能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避免陷入新自由主義的理論陷阱之中。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堅持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在社會生產中,始終存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及其對立統一關系。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過程來看,生產力的不同發展階段決定著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但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下,生產關系及其具體形式對生產力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甚至決定性作用。因而,片面強調生產力的決定作用是一種庸俗機械的唯物主義觀點,片面強調生產關系的反作用或決定作用則是一種唯意志論和唯心主義觀點。所謂供給側,總是相對於需求側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會生產這一方面。而任何社會生產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須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認識供給側,另一方面又必須注重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認識供給側。分析當前中國經濟所表現出來的供給側方面存在的問題,不能停留在生產力這個層面上,而是必須深入認識生產關系這個層面存在的問題,應該地從完善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這個角度出發去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內容。必須高度重視已經形成的社會生產關系體系對於我國社會生產力所產生的巨大能動甚至決定性作用。僅僅從生產力角度來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社會經濟發展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其中既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運動這樣的一般規律,同時,不同性質和階段的社會條件下的經濟發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規律。因而,僅僅從抽象的、一般意義上去談經濟發展是沒有意義的;僅僅從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去解釋和解決特殊條件下的經濟發展問題則是無效的。因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須注重借鑒國外的經驗與教訓,另一方面又必須從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反對任何形式的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只有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運用於對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科學分析,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和原則。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能迷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制度基礎。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比資本主義私有制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前景。同時,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社會生產計劃,能夠避免資本主義生產無政府狀態所產生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和社會經濟資源的巨大浪費,從而能夠更加有效地保持社會生產的快速和可持續發展。建立在按勞分配原則基礎上的收入分配製度,能夠避免社會財富佔有和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從而不僅能夠保證社會公平和正義,極大地煥發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而且也避免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民群眾的消費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從而為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必須遵循的路線和道路原則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和方向,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發展道路。同時,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看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經濟發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其特殊性在於它以追求無止境的價值增殖或賺錢為目的,因而,剩餘價值規律支配著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全部過程,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發展生產力是資本獲得剩餘價值的手段,與此同時,生產力的發展又與資本的內在要求相矛盾的。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表現在各個方面:第一,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含義在於同一勞動時間內生產的商品,從而單位商品的勞動量及價值量必然下降,可是資本追求的卻是剩餘價值,而不是物質財富。這樣,資本生產的商品越多,單位商品的價值以及剩餘價值就越少,從而平均利潤率具有一種下降的內在趨勢,這就迫使資本必須加快積累並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使同一單位的資本獲取的剩餘價值會更少,平均利潤率進一步趨於下降。這就形成一種循環,正是這一循環推動著資本主義的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第二,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的實現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需要一系列嚴格的前提條件,這些條件最重要的是:必須有足夠的市場購買能力來消化或購買大量生產出來的商品。可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恰好不能保證這一條件,原因在於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與生產供給相比總是不足的,因為資本積累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造成財富佔有在資本一方和勞動一方的兩極分化。除此之外,資本主義生產還表現為一種無政府狀態,即使是資本之間的相互需求也具有不確定性和經常的不平衡。因而,生產之間的矛盾以及生產與最終消費之間的矛盾,是一個標準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型無法解決的問題。於是,這些矛盾總是以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方法來進行一種強制性的解決。第三,資本為了獲得利潤或收益的最大化,在職能資本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一個龐大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系統。信用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資本的集中和一定階段的經濟增長,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創造出一套投機和欺詐機制,使現實資本地轉化為虛擬資本,從而產生了國民經濟金融化,並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最終必然產生金融危機並進一步引發經濟危機。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身的矛盾會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並最終給廣大民眾帶來深重的災難。因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不能朝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去改,絕不能如資本主義社會那樣盲目迷信市場的力量,而應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三、解決供給側問題需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任何社會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在不同的條件下具有不同的模式,而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是由一定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決定的。一定性質的社會生產關系構成了一定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它決定了一定社會的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徵。同時,一定經濟制度下的不同發展階段,社會生產關系具有不同的具體形式,從而形成不同的經濟體制,而一定的經濟體制決定了一定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表現出一系列問題:對外貿易增長乏力、部分產能嚴重過剩、產業結構失調、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資源生態危機等等。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些問題都具有供給側的性質。因而,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切合實際的。但必須深究的問題是,產生供給側問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對於當前的中國經濟問題可以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但是,必須抓住中國經濟發展的「牛鼻子」,這個「牛鼻子」,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特殊經濟體制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特殊經濟增長模式。從中國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角度來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在於地方政府在實際職能上的企業化。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一方面造就了中國經濟在一定階段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又是產生一系列問題的根源。正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指出的那樣,全面深化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是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其中,如何處理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尤為重要。因而,改革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模式才是治本之策。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特別是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如何通過改革,使地方政府一方面在經濟增長中繼續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夠貫徹落實中央制定的綜合改革和發展目標,這是能否解決供給側問題以及能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要環節和關鍵。四、供給側改革既應強調供給又要關注需求,既要著眼當前又要立足長遠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表現為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等四個環節同時存在並且相互轉化的過程。這四個環節之間存在著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但是生產在其中始終起著支配的作用,社會生產過程的性質和特點始終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性質和特點。因而,必須始終重視生產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地位,同時又必須高度重視分配、流通和消費對於生產的巨大反作用。只有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這個基本理論出發,才能全面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分配、流通和消費方面的改革的辯證關系,也才能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豐富內涵和重要意義。僅僅從供給或需求的角度來看待經濟發展問題是片面的,把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割裂開來更是錯誤的,必須全面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我國經濟的突出問題在於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加大,而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直接來源於企業的活力不足。企業活力不足的根源在於企業生產的商品或服務沒有市場,企業生產的商品或服務沒有市場是因為它們生產的東西與市場的需求之間存在矛盾。而供求之間的矛盾既來源於供給側,也來源於需求側。因而,在強調和注重供給側改革的同時,必須進一步重視需求側的作用和需求側的改革,其中,投資體制的改革和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把供給側的改革與需求側的改革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改善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僅如此,還必須正確理解和處理好長期經濟變數和短期經濟變數之間的關系。從一般意義上來說,供給側地具有長期的性質,而需求側地具有短期的性質。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供給側也存在短期的經濟變數,需求側也具有長期的效應。就供給側方面來說,不僅存在產業結構、技術創新能力、在價值鏈中的地位等長期經濟變數,也存在產品庫存、過剩產能、產品質量等短期經濟變數。就需求側方面來說,出口、消費和投資不僅具有短期經濟效應,同時也會產生長期經濟效果。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須注重影響長期經濟變數的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又必須採取有關政策措施解決短期經濟變數方面存在的問題;既要把這兩個方面區別開來,又要對它們進行全面統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無論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還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都沒能科學地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因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依據這兩種經濟學理論所制定的,無論是新自由主義政策還是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由於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經濟制度所固有的內在矛盾,從而也未能消除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因此,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決抵制這兩種經濟學理論和思潮的干擾,必須堅定不移地依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來制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方面具體政策。望採納我的回答。

H. 求城市經濟學論文一篇

文章編號:1673-1751(2007)01-0019-03
試論我國城市經濟學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劉揚
(濮陽市建委測量隊,河南濮陽457000)
摘要:通過分析我國城市經濟學的發展現狀,提出了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和一些可行的建議與
方法,展望了未來城市經濟的發展趨勢。對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城市經濟學;城市經濟一體化;城市理論體系
中圖分類號:F290文獻標識碼:A

城市經濟學自西方傳入我國20多年來,在我
國經歷了從興起到不斷繁榮的發展過程,在許多
領域取得了若乾重大研究成果,為我國城市化和
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1我國城市經濟學科發展現狀
1. 1國外城市經濟研究現狀
國外的城市經濟研究以解決城市問題作為出
發點和己任,在不斷進行理論探索的基礎上更加
注重城市實際問題的解決。在現實經濟問題的左
右下,近年來,國外城市經濟研究的內容可集中歸
結為4個主要的領域:區位分析與城市內部空間
結構演化;城市化與城市體系的一般均衡模型設
計;特定城市市場與城市經濟模型的建立;城市經
濟問題、城市政府行為和城市經濟政策分析。
1. 2國內城市經濟研究現狀
國內的城市經濟研究在改革開放後才起步
但是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20世紀80年代
我國城市經濟學集中研究了城市經濟在區域經濟
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的城市化道路等問題。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全方位展開了城
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論的研究,並對城市經濟學
的基礎理論、學科體系以及具體的城市問題、城市
經濟政策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
概括而言,近年來國內城市經濟學研究主要
集中在下述5個方面: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的關
系研究;都市圈發展與城市之間經濟合作及協調
分析;區位選擇與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演進研究;產業集群與城市經濟發展分析;城市政府職能與城
市治理模式研究等。
2我國城市經濟學的新特點
城市經濟研究直面時代重大問題。現代城市
規劃、城市建設與城市管理等領域越來越引起社
會各方面的重視,越來越需要城市經濟學的理論
指導,實踐的需要促使理論工作者從經濟學層面
上積極進行探討。就城市化和城市發展問題的認
識而言,也取得了一些新認識和新見解。
城市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日趨活
躍。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
是在中觀層次和空間范疇上對城市經濟問題進行
了跨學科、跨部門的綜合性研究。
研究方式的多樣化和研究手段的現代化。近
年來,我國的城市經濟學研究方式越來越多樣化,
出現了「個性化研究」的方式。與「個性化研究」
方式相對應的是「群體化的跨空間協作研究」也
正在興起,出現了跨地域乃至跨國界的全球同步
合作研究,這與網路化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
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密不可分。城市經濟學研究
方式的個性化、多樣化,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發展的
創新與突破。
城市經濟研究的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日趨活
躍。改革開放為我國城市經濟學者提供了與國外
進行廣泛交流和對話的機會,各研究機構或高校
的有關單位經常派出學者到國外進修、講學、參加
國際會議,了解國外城市經濟學發展的最新信息,
同時邀請國外專家來華講學,大大拓寬了我國學
者的研究視野。
城市經濟學的學科組織建設和教學工作不斷邁上新的台階。時代呼喚著城市經濟學的新發
展,與此相呼應,中國城市經濟學會於2000年10
月成立了城市經濟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以下簡
稱「委員會」),擔負起促進中國城市經濟學發展
的歷史重任,為學科建設與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組
織保障。隨著城市經濟學學科建設的推進,城市
經濟學教學工作在國內各高校也得到了相應的重
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約有20所大學開設
了城市經濟學課程,有10多所大學成立了專門的
研究機構,近百名教師從事城市經濟學及相關問
題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3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存在的問題
城市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存在不足,城市經
濟理論基本觀點的表述不規范,城市經濟理論研
究與實踐部分分離。
城市經濟學研究存在薄弱環節。對城市化問
題、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的研究存在不足,對城市
競爭力問題研究不足。
4「十一五」期間本學科發展的主要
領域及其趨勢
城市經濟學基礎研究。一是在重視對特定城
市進行實證研究的同時,關注統領全局的城市經
濟基礎理論研究,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
快速發展的新背景下,對城市化和城市經濟運行
的規律性研究及城市經濟學理論、方法、工具、經
濟模型的研究。其趨勢是完善城市經濟學基礎理
論體系,明確城市經濟學的性質、研究對象、范疇、
結構等問題,創建相關經濟模型,提高研究的規范
性和增強其實踐的可操作性,規范城市經濟學的
研究方法,規范相關概念的使用。二是完善城市
經濟學學科體系與內容,應融會多個學科的理論
方法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涵和外延。如可探討
建立科學的城市政治經濟學,包括城市及城市區
域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築、社會福利和行政區劃等
在內的問題,將制度性和社會性因素視為經濟分
析的內生變數,將所有權的分配、經濟組織結構乃
至社會政治制度結構都理解為城市經濟增長的關
鍵因素。應創新和發展城市化理論,把城市化研
究放到城市化時代的高度加以認識。應反思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問題以及思想、制度和管理方面
的原因。要提高城市經濟學的實踐性,研究城市
發展的系統工程和價值工程,將城市經濟學研究
劃分為基礎理論、應用理論研究。應研究城市化
定理或定律,使之既接受實證主義的檢驗,又接受
偽證主義的檢驗,成為經過科學論證和可以反復
驗證的結論及指導實際工作者實踐的依據。
城市化問題研究。一是研究城市化的方針政
策。包括城市發展政策、城市產業政策、城市人口
政策、城市戶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會
治理的方針政策等。要加強以生產力為轉移的城
市化規律的研究、以經濟發展水平為依據的發展
階段性的研究和國情與地區差異的研究。二是研
究城市化進程中的具體措施,特別是政府定位及
其作用的發揮。三是研究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
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契機,加快落後
地區經濟發展,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問題。以
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較少關注落
後地區的城市化問題,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四
是城市發展的成本效益分析。從宏觀的角度看,
應加強對不同地區城市規模結構的發展規律、不
同地區城市規模效益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區域
差別擴大與縮小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大城市化
與城鎮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區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規律等問題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較研究。如
發達國家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可資借
鑒;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做法和經驗也極具參考價
值。六是研究城市化與教育、文化發展的關系。
城市化不單單是一個經濟過程,也是一個國民生
活方式轉變、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有
必要加強城市化對國民生活觀念的影響及應對措
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設的規劃研究。應加強城
市建設創新性與國際性關系的研究;加強民間建
築與公共建築協調性的研究;加強城市建設方法
論的研究以及城市規劃法制性與指導性的關系等
問題的研究。
城市規劃建設與城市管理問題研究。一是城
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中政府的職能與定位。這是城
市建設與管理的首要和基本問題,相關的研究已
有很多,但還不夠清晰明確,指導實踐的能力也不
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強。二是城市經營與管理過程中「三個效益」的統一問題。下一步的相關研
究將集中在確立實現「三個效益」統一的原則和
相應機制的形成與完善上。三是城市發展中的文
化傳承與保護。在追求所謂「現代化」的過程中,
需要從經濟學角度確立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機
制,平衡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的矛盾。四是
城市文化與城市文明的建設。研究精神文明與城
市發展的關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進措施;建樹
「倫理經濟」和「道德經濟」的產業文化觀念;剖析
城市環境的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科學制定城市
文化發展戰略,積極探索發展城市文化事業和文
化產業的新途徑。
城市競爭力問題研究。一是盡快建立一套能
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具有一定權威性的評價指標體系,這需要加強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調
查。二是以城市綜合競爭力來評價城市發展狀
況,對大城市來說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對於中
小城市,特別是具有發展特色的中小城市則有失
偏頗。因此,應建立可以用來評價具有發展特色
城市的指標體系,使之與綜合競爭力評價標准一
起,構成完整的評價城市的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何文超.重彩濃抹繪宏圖—濮陽市城市規
劃建設回顧與展望[M]·北京:中國國際廣
播出版社, 1996.
[2][加]伯拉舒特T J·城市測量與制圖[M],
北京:測繪出版社, 2001.

閱讀全文

與城鎮化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