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用經濟學原理解釋如何解決失業問題
這個問題就中國而言沒有什麼經濟原理,要說原理,只有一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
如果是漲最低工資標准,短期加劇失業,長期增加就業。漲工資在短期會使部分勞動密集企業裁員和或倒閉,從而減少就業機會。從長期來看,我國產品競爭優勢依然十分明顯,大家不是對中國反傾銷嗎,與其提高匯率,不如直接漲工資,大家收入增加了,消費和服務需求就會增加,從而促進就業。
Ⅱ 宏觀經濟學角度分析失業的原因
在我們這樣一個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大國,失業問題從根本上說不是短期的宏觀經濟問題,而是一個長期發展問題
失業現象產生的歷史原因有以下兩點,即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以及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分離。首先,是受宏觀經濟的周期現象影響。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的時候,宏觀經濟不景氣,內需不足,勞動力大量下崗、失業,這是和宏觀經濟周期相關的。其次,市場發育還不夠。另外,發展中國家,資源不足,市場功能也不太健全,政府財源相對是有限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些特點中國也有。
進一步得看,中國的失業問題特徵是強烈經濟增長下的高失業狀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失業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計劃經濟體制下不存在失業,但我國已邁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中,而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必然存在失業。如果計劃不起作用了,市場又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會造成失業。勞動力的配置由計劃機制向市場機制轉變,作為失業前提條件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公開化,於是失業也就成為必然。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工業化和現代化。更多資本被用於先進設備配置和機器引進上,同時也用於介紹現代技術和治理,
因此很少的工人在生產活動中被需要。另外,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帶來工業結構的變化,因此大部分工人下崗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和勞動力資源的快速增長。雖然中國經濟以高增長率迅速發展,但是強烈的就業需求來源於眾多勞動力人口問題沒被解決。因此,中國的失業及就業問題狀況嚴重,尚待解決。
巨大的人口壓力和勞動力資源的快速增長。雖然中國經濟以高增長率迅速發展,
Ⅲ 西方經濟學:失業的類型
失業的類型:
自願失業:自願失業是指工人所要求的實際工資超過其邊際生產率,或者說不願意接受現行的工作條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僱用而造成的失業。由於這種失業是由於勞動人口主觀不願意就業而造成的,所以被稱為自願失業,無法通過經濟手段和政策來消除,因此不是經濟學所研究的范圍。
非自願性失業:非自願失業,是指有勞動能力、願意接受收現行工資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現象。這種失業是由於客觀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過經濟手段和政策來消除。經濟學中的所講的失業是指非自願失業。
摩擦性失業:指人們在轉換工作過程中的失業,指在生產過程中由於難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的失業。這種失業在性質上是過渡性的或短期性的。他通常起源於勞動力供給方。
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業,其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空缺職位,失業者或者沒有合適的技能,或者居住地不當,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結構性失業在性質上是長期的,而且通常起源於勞動力的需求方。這種失業是由經濟變化導致的,這些經濟變化引起特定市場和區域中的特定類型勞動力的需求相對低於其供給。
周期性失業:周期性失業是指經濟周期波動所造成的失業,即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導致的失業,當經濟中的總需求的減少,降低了總產出時,會引起整個經濟體系的普遍失業。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社會總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當經濟發展處於一個周期中的衰退期時,社會總需求不足,因而廠商的生產規模也縮小,從而導致較為普遍的失業現象。周期性失業對於不同行業的影響是不同的,一般來說,需求的收入彈性越大的行業,周期性失業的影響越嚴重。
技術性失業:在生產過程中引進先進技術代替人力,以及改善生產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業。從兩個角度觀察,從長遠角度,勞動力的供求 總水平不因技術進步而受到影響;從短期看,先進的技術、生產力和完善的經營管理。以及生產率的提高,必然會取代一部分勞動力,從而使一部分人失業。
季節性失業:由於氣候狀況有規律的變化對生產、消費產生影響引起的失業。
隱藏性失業:所謂隱藏性失業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實際上對產出並沒有作出貢獻的人,即有「職」無「工」的人,也就是說,這些工作人員的邊際生產力為零。當經濟中減少就業人員而產出水平沒有下降時,即存在著隱藏性失業。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曾指出,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部門存在著嚴重的隱藏性失業。
Ⅳ 經濟學中的"失業"的定義
在經濟學范疇中,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即認為是失業。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佔的比例。實際上,確定確實在找工作的失業人員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找到工作前失業救濟金已經過期的那些人的數量。失業的歷史就是工業化的歷史。在農村這並不被看作是一個問題,盡管農村勞動力的隱性失業人員幾乎沒什麼事可做。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2010年全球失業趨勢」報告說,2009年全球的失業人口已接近2億1千2百萬,創下該組織1991年開始統計該項數據以來的最高記錄。
Ⅳ 經濟學基礎中,失業的類型、條件、內容是什麼
國際上一般將失業分為以下幾類:(1)摩擦性失業,指由於勞動力市場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臨時性失業,如新生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轉換工作崗位時出現的工作中斷等;(2)季節性失業,指由於某些行業生產條件或產品受氣候條件、社會風俗或購買習慣的影響,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季節性變化而導致的失業;(3)技術性失業,指由於使用新機器設備和材料,採用新的生產技術和新的生產管理方式,出現局部勞動力過剩而導致的失業;(4)結構性失業,指由於經濟、產業結構變化以及生產形式和規模的變化,促使勞動力結構進行相應調整而導致的失業;(5)周期性失業,指市場經濟國家由於經濟的周期性萎縮而導致的失業。
Ⅵ 經濟學中關於失業的三大條件是什麼
在經濟學范疇中,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即認為是失業。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佔的比例。實際上,確定確實在找工作的失業人員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找到工作前失業救濟金已經過期的那些人的數量。失業的歷史就是工業化的歷史。在農村這並不被看作是一個問題,盡管農村勞動力的隱性失業人員幾乎沒什麼事可做。
根據失業產生的原因,可以把失業區分為三個條件:
(1)自願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
(2)非自願性失業:技術性失業,周期性失業;
(3)隱蔽性失業等不同類型。
Ⅶ 宏觀經濟學中講述是什麼導致了失業
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而通脹率 = 貨幣工資增長率- 勞動生產增長率,若勞動生產增長率為0,則通脹率和貨幣工資增長率趨勢一致,也就是說失業率是和通貨膨脹率在一定程度下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彼消此長的。
失業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失業類型有不同的原因。三種
摩擦性失業:由難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原因自然是勞動力的供給方,像換工作和找新工作
結構性失業: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業。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職位空缺。原因是失業者技能不匹配或居住地不當。這是起源於勞動力需求方的
周期性失業:經濟周期中的蕭條期或衰退期,因需求下降造成的失業。原因是整個經濟的支出和產出降低
還有一種說法
自願失業:工人不願意接受現有工資價格而形成的失業
非自願失業:工人願意接受現有工資價格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失業
通貨膨脹地原因是市場流通的貨幣供給量超過流通所需量,從而導致貨幣貶值,價格上升
具體原因也有很多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即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從而價格上升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沒有超額需求,但供給方成本上升,從而價格持續普遍上漲。像工資上漲
也可能是需求供給共同推動的
還有就是結構性通貨膨脹:這是經濟結構本身所具有的特點,部門間的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不一樣,工資增長速度也不一樣。但是工資增長速度慢的部門要求向快的部門看齊,從而整個社會工資增長率超過勞動增長率,從而引起通貨膨脹。
還有就是預期的原因。如果全社會都預期通貨膨脹的產生,那麼通貨膨脹就會變成事實。
Ⅷ 傳統經濟學如何解決失業這一經濟現象
人均資源短缺與勞動力總量相對過剩,是我國現階段一個基本國情。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增長方式的逐步轉變,我國的失業問題日益凸顯並引起整個社會的高度關注,已構成對我國今後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尖銳挑戰。本文對我國的失業現狀和特徵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失業;城鎮;失業率 一 在國內諸多的相關著述中,對我國失業現狀的評估存在較大的分歧,其基本原因在於所引用數據的統計口徑不同。目前,我國針對失業現狀大體上有三種統計口徑。 (一)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和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是指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16歲以上,男50歲以下,女45歲以下)有勞動能力...
失業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面臨的難題。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經常爆發嚴重的失業問題,遲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發達國家仍都出現了較高的失業率。而我國近年的失業問題也日益嚴重,雖然每年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城鎮下崗職工、登記失業人口以及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規模卻不能有效地減少。探討失業產生的原因並尋求解決的對策不僅僅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經濟理論工作,更是一項迫切而棘手的現實任務。
為什麼失業問題一直不能很好地得到解決,作為研究工作者是否應該轉換一下思路,調整一下視角。例如,失業問題的中外論著大多是在宏觀層次上進行分析,單純宏觀分析及由此制訂的政策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失業問題。那麼,從微觀角度考察失業是否也是一條有價值的路徑呢?寧光傑博士的論著《失業問題研究--一個微觀分析框架》就是在這方面做出的積極嘗試。
從理論的發展來看,自19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意識到宏觀經濟學需要有微觀基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學派是新凱恩斯學派。受此啟發,作者認為,失業作為宏觀經濟的主要問題,也應該有微觀基礎。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可以豐富和發展既有的失業理論。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作者發現西方學界對失業進行微觀分析的工作雖然已經開始,但遠沒有完成。作者希望能夠將已有關於失業微觀分析的各種理論進行整理、補充,力圖使之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能夠從中發現一般規律,從中提取對解決中國失業問題有借鑒意義的東西。
那麼,失業的微觀分析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本書強調微觀分析可以是尋找失業的微觀原因,例如企業內部的工會組織、局內人對工資的影響形成工資粘性,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失業。也可以是宏觀原因的微觀基礎,例如總需求不足的微觀基礎是微觀企業的投資需求和單個工人的消費行為。更可以是微觀主體對宏觀變數變化的反應,例如當實行貨幣擴張政策時,企業如何根據預期調整價格和工資。
因此,本書的重要意義在於提供了失業問題研究的微觀分析框架,相信這種微觀分析會使失業問題的解釋更豐富、更清晰、更准確。但本書的分析及觀點並不完全是結論性的,更多的是提供微觀分析失業的一種思路,一個框架。強調微觀分析的意義並不是說微觀分析可以解釋失業問題的全部,我們仍不能忽視失業的宏觀原因,微觀分析必須與宏觀分析相結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失業理論。
失業問題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失業的原因。本書的微觀分析在前人形成的失業理論基礎上進行,並有所發展、突破。在市場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假設前提下,作者分析了廠商和勞動者在企業內部及市場上的行為,包括工資確定和變動如何形成工資粘性,企業的投資需求為何不足,企業的技術選擇以及各利益主體對技術變革的反應,企業與勞動者雙方的尋找行為,以此為基礎,對傳統的古典型失業、凱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型失業、結構性失業以及摩擦性失業等進行了解釋。但又不僅限於此,該書的失業原因分析及對應的失業類型都不同於傳統理論。例如古典型失業認為失業的原因是工資過高,作者則認為是工資粘性。凱恩斯型失業只強調企業的投資需求不足,作者的分析還包括消費需求和廠商壟斷。在第四章分析失業的結構性原因時,包括了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工人技能不匹配、二元結構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內容。傳統的摩擦性失業沒有深入分析尋找成本的根源,作者認為尋找成本不僅來源於信息不充分,也來源於制度阻礙。
以傳統失業類型為基礎,本書從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出發,分析企業內部工資的確定、投資需求、結構性原因和勞動力市場摩擦,且都圍繞著工資展開。分析在不確定條件下工資水平高低如何與企業主利潤最大化產生矛盾,如何與企業資本積累、投資需求以及技術選擇相聯系,如何影響消費需求,如何促使勞動者在不同產業、不同企業之間流動,最終影響失業。以體現本書強調的失業的兩個重要原因:信息不充分和制度阻礙。
由於信息不充分與企業內部各方的利益沖突,工資不能正確反映勞動力的供求,企業只能求助於數量調節勞動力,從而帶來失業的變動。企業的所有權結構、市場結構都會影響企業的工資決策、投資需求、技術變動以及失業的結構性問題。勞動力市場上的信息充分與否、是否存在制度阻礙決定著摩擦性失業的多少。同時,無論在產品市場上還是勞動力市場上都會出現協調失靈,即交易成本會使個人的理性行為給整個社會帶來外部不經濟。
這里的信息問題包括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完美、信息不對稱等。這里的制度是很寬泛的概念,不僅包括基本的社會制度,如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並僱傭勞動者進行生產,也包含一些非根本性的制度,如失業保險制度。既有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制度關系,也有資產階級內部和無產階級內部各自的制度關系(前者如廠商的壟斷,後者如企業的局內人-局外人關系)。在這兩大原因中,制度的影響又是更根本、更重要的。由於微觀分析深入到企業內部,因而可以更透徹地看到:基本的制度關系(勞資關系、收入分配)對失業的產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是本書在理論探索上的創新意義,這一理論上的分析建立在對現實深入了解的基礎上,並將對現實經濟中失業問題的治理產生指導意義。
作者尤其關註失業的微觀分析對解決中國當前失業問題的意義。因此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在進行理論分析和以西方國家為對象進行實證研究之後,都有專門的部分分析中國的失業問題,而且是在微觀上進行。中國當前的失業問題與微觀主體行為是分不開的,例如國有企業的工資缺乏靈活性、國有企業投資需求的盲目性、企業技術選擇與要素價格之間的錯位、企業用工制度與下崗者的尋找摩擦等等。也就是說,失業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不是宏觀經濟形勢不好或國有企業改制等可以簡單回答的。近年高經濟增長率和高下崗、失業率並存的現象成為困惑許多人包括一些學者的難題。這是否與微觀行為有關呢?如果在企業僱傭行為和勞動者行為上進行協調、引導,就業會更加順暢,失業率也會得到有效的下降。
在最後一章,作者綜合地闡述了失業微觀分析的政策含義及對中國的借鑒。失業的治理是一項綜合工程,他提出的建議更多的是面向微觀,如對企業技術選擇的引導,加強勞動者的技能培訓,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扶植中小企業,提高市場中介的功能。宏觀的財政貨幣政策也很重要,但必須取得微觀主體的配合。這些觀點都具有參考價值。考慮到國企改革因素,產權問題解決不好會帶來微觀投資的失誤、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僵化的僱傭制度、勞動力市場的低效率。而推動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是一個塑造微觀主體的過程。
總之,本書在微觀分析失業問題上進行了努力的探索,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對策上都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也注重實證檢驗,例如對戰後美國的失業率進行計量分析。
本書研究了基本的失業理論,並結合主要發達國家的失業動態變化進行實證分析,同時緊密聯系中國的失業現狀。因而該書既有理論內涵,又貼近現實經濟;既把握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失業問題的脈絡,又注重解決中國失業問題。它是一本耐讀的經濟學專著,也是一本有價值的政策參考書。
失業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面臨的難題。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經常爆發嚴重的失業問題,遲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發達國家仍都出現了較高的失業率。而我國近年的失業問題也日益嚴重,雖然每年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城鎮下崗職工、登記失業人口以及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規模卻不能有效地減少。探討失業產生的原因並尋求解決的對策不僅僅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經濟理論工作,更是一項迫切而棘手的現實任務。
為什麼失業問題一直不能很好地得到解決,作為研究工作者是否應該轉換一下思路,調整一下視角。例如,失業問題的中外論著大多是在宏觀層次上進行分析,單純宏觀分析及由此制訂的政策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失業問題。那麼,從微觀角度考察失業是否也是一條有價值的路徑呢?寧光傑博士的論著《失業問題研究--一個微觀分析框架》就是在這方面做出的積極嘗試。
從理論的發展來看,自19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意識到宏觀經濟學需要有微觀基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學派是新凱恩斯學派。受此啟發,作者認為,失業作為宏觀經濟的主要問題,也應該有微觀基礎。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可以豐富和發展既有的失業理論。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作者發現西方學界對失業進行微觀分析的工作雖然已經開始,但遠沒有完成。作者希望能夠將已有關於失業微觀分析的各種理論進行整理、補充,力圖使之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能夠從中發現一般規律,從中提取對解決中國失業問題有借鑒意義的東西。
那麼,失業的微觀分析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本書強調微觀分析可以是尋找失業的微觀原因,例如企業內部的工會組織、局內人對工資的影響形成工資粘性,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失業。也可以是宏觀原因的微觀基礎,例如總需求不足的微觀基礎是微觀企業的投資需求和單個工人的消費行為。更可以是微觀主體對宏觀變數變化的反應,例如當實行貨幣擴張政策時,企業如何根據預期調整價格和工資。
因此,本書的重要意義在於提供了失業問題研究的微觀分析框架,相信這種微觀分析會使失業問題的解釋更豐富、更清晰、更准確。但本書的分析及觀點並不完全是結論性的,更多的是提供微觀分析失業的一種思路,一個框架。強調微觀分析的意義並不是說微觀分析可以解釋失業問題的全部,我們仍不能忽視失業的宏觀原因,微觀分析必須與宏觀分析相結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失業理論。
失業問題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失業的原因。本書的微觀分析在前人形成的失業理論基礎上進行,並有所發展、突破。在市場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假設前提下,作者分析了廠商和勞動者在企業內部及市場上的行為,包括工資確定和變動如何形成工資粘性,企業的投資需求為何不足,企業的技術選擇以及各利益主體對技術變革的反應,企業與勞動者雙方的尋找行為,以此為基礎,對傳統的古典型失業、凱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型失業、結構性失業以及摩擦性失業等進行了解釋。但又不僅限於此,該書的失業原因分析及對應的失業類型都不同於傳統理論。例如古典型失業認為失業的原因是工資過高,作者則認為是工資粘性。凱恩斯型失業只強調企業的投資需求不足,作者的分析還包括消費需求和廠商壟斷。在第四章分析失業的結構性原因時,包括了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工人技能不匹配、二元結構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內容。傳統的摩擦性失業沒有深入分析尋找成本的根源,作者認為尋找成本不僅來源於信息不充分,也來源於制度阻礙。
以傳統失業類型為基礎,本書從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出發,分析企業內部工資的確定、投資需求、結構性原因和勞動力市場摩擦,且都圍繞著工資展開。分析在不確定條件下工資水平高低如何與企業主利潤最大化產生矛盾,如何與企業資本積累、投資需求以及技術選擇相聯系,如何影響消費需求,如何促使勞動者在不同產業、不同企業之間流動,最終影響失業。以體現本書強調的失業的兩個重要原因:信息不充分和制度阻礙。
由於信息不充分與企業內部各方的利益沖突,工資不能正確反映勞動力的供求,企業只能求助於數量調節勞動力,從而帶來失業的變動。企業的所有權結構、市場結構都會影響企業的工資決策、投資需求、技術變動以及失業的結構性問題。勞動力市場上的信息充分與否、是否存在制度阻礙決定著摩擦性失業的多少。同時,無論在產品市場上還是勞動力市場上都會出現協調失靈,即交易成本會使個人的理性行為給整個社會帶來外部不經濟。
這里的信息問題包括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完美、信息不對稱等。這里的制度是很寬泛的概念,不僅包括基本的社會制度,如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並僱傭勞動者進行生產,也包含一些非根本性的制度,如失業保險制度。既有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制度關系,也有資產階級內部和無產階級內部各自的制度關系(前者如廠商的壟斷,後者如企業的局內人-局外人關系)。在這兩大原因中,制度的影響又是更根本、更重要的。由於微觀分析深入到企業內部,因而可以更透徹地看到:基本的制度關系(勞資關系、收入分配)對失業的產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是本書在理論探索上的創新意義,這一理論上的分析建立在對現實深入了解的基礎上,並將對現實經濟中失業問題的治理產生指導意義。
作者尤其關註失業的微觀分析對解決中國當前失業問題的意義。因此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在進行理論分析和以西方國家為對象進行實證研究之後,都有專門的部分分析中國的失業問題,而且是在微觀上進行。中國當前的失業問題與微觀主體行為是分不開的,例如國有企業的工資缺乏靈活性、國有企業投資需求的盲目性、企業技術選擇與要素價格之間的錯位、企業用工制度與下崗者的尋找摩擦等等。也就是說,失業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不是宏觀經濟形勢不好或國有企業改制等可以簡單回答的。近年高經濟增長率和高下崗、失業率並存的現象成為困惑許多人包括一些學者的難題。這是否與微觀行為有關呢?如果在企業僱傭行為和勞動者行為上進行協調、引導,就業會更加順暢,失業率也會得到有效的下降。
在最後一章,作者綜合地闡述了失業微觀分析的政策含義及對中國的借鑒。失業的治理是一項綜合工程,他提出的建議更多的是面向微觀,如對企業技術選擇的引導,加強勞動者的技能培訓,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扶植中小企業,提高市場中介的功能。宏觀的財政貨幣政策也很重要,但必須取得微觀主體的配合。這些觀點都具有參考價值。考慮到國企改革因素,產權問題解決不好會帶來微觀投資的失誤、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僵化的僱傭制度、勞動力市場的低效率。而推動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是一個塑造微觀主體的過程。
總之,本書在微觀分析失業問題上進行了努力的探索,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對策上都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也注重實證檢驗,例如對戰後美國的失業率進行計量分析。
本書研究了基本的失業理論,並結合主要發達國家的失業動態變化進行實證分析,同時緊密聯系中國的失業現狀。因而該書既有理論內涵,又貼近現實經濟;既把握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失業問題的脈絡,又注重解決中國失業問題。它是一本耐讀的經濟學專著,也是一本有價值的政策參考書。
2006年,中國存在巨大的就業缺口,將有1400萬需要工作的人無法找到工作。失業問題得不到緩解是否會引發社會動亂?是否會威脅中國的經濟增長?
中國國家發改委關於2006年就業形勢分析報告指出,2006年,中國勞動力總量的供過於求的問題將更趨嚴重。報告預測,2006年,16歲以上的人口增長將達到高峰值,新增勞動力1700多萬。全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總量為2500萬人。但是,預計新增就業機會只有1100萬個,而需要工作而又找不到工作的人數將高達1400萬人。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的高輝清博士指出,中國第三次失業高峰正在到來。他所說的第一次失業高峰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知青返城,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第二次是指上個世紀90年代大批國企工人下崗。高輝清表示,當前的第三次失業高峰將比前兩次更加嚴重。主要原因不僅是需要工作的人數之多前所未有,而且面臨產能過剩的嚴重局面。前幾年在經濟高漲中所形成的新增產能達到空前的規模,使得增加就業的工作更加困難。
這一波兇猛的失業洪峰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應對是否會影響到中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的環境呢?對於這個國內外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旅美獨立評論人士方覺對記者表示,失業問題存在已久,老百姓對此已經麻木,不大可能因此而鬧出大事。
他說:「我覺得這個問題在中國起碼已經存在10年以上了。總的趨勢是越來越嚴重,1400萬人找不到工作,這個數字是很大的。但由於它存在的時間很長,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很多失業者或者潛在的失業者有一種麻木感了。」
曾經長期在中國大陸從事經濟工作的方覺表示,中國的失業問題一部份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現像,比如大批農村勞動力湧向城鎮。但方覺指出,還有一部份是政府政策造成的。
Ⅸ 經濟學對失業的解釋有哪些
西方經濟學中造成失業的原因
造成失業的原因很多,因此失業的結構與變動情況是觀察重點。失業可分為:
1.摩擦性失業:是指人們在尋找工作或轉換工作過程中的失業現象。增加職業訓練計劃與提高信息溝通(使失業者能確實掌握就業機會)可降低這方面的失業。
2.結構性失業:指市場競爭的結果或者是生產技術改變而造成的失業。結構性失業通常較摩擦性失業持久,因為結構性失業常表示人員需要再訓練或是遷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節性失業:農業,營建業與旅遊業特別容易受季節性因素影響。
4.殘余性失業:因無就業能力而失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