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資源經濟學的地位學科
資源經濟學的學科地位,一是指在資源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它屬於基礎資源學類;一是指在現代經濟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它屬於應用經濟學類。
資源經濟學的學科性質需要分三個層次來界定:
1)它為狹義資源經濟學,即自然資源經濟學;
2)它屬於交叉學科,即自然資源科學與經濟科學交叉形成的學科;
3)它屬於應用經濟學大類中的生產力要素經濟學
2. 經濟學中的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
資源配置即以前所說的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 為誰生產的問題,微觀經濟學從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最大化行為入手,來解 決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因為如果每個經濟單位都實現了最大化,整個社會的資源配 置也就實現了最優化。 宏觀經濟學解決的問題是資源利用,宏觀經濟學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研究現有資源未 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達到充分利用的途徑,以及如何實現增長等問題,如失業,通脹是資源利用的問題。微觀經濟學把 資源的充分利用作為既定的前提,但是30年代的大危機打破了這個神話。這樣,資源利用 就被作為經濟學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宏觀經濟學所要解決的問題。(資源配置是資源在社會經濟各部門的比例)
3. 經濟學中的『資源』指的是什麼
資源,指一復國或一定地區內擁制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
資源一般可分為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兩大類。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將「資源」定義為「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這一定義很好地反映了「資源」一詞的經濟學內涵,資源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
(3)資源經濟學擴展閱讀:
經濟資源與市場經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最基本的特性應該表現為直接的市場性,即完全按照市場規則進行信貸資源和社會資源的配置,經濟資源以及貨幣信用業務的經營,表現為完全市場化的市場金融。
市場經濟越發展,它自行創造的組織工其與技術—集中表現為貨幣價格制度的市場金融也就愈發展,從而市場經濟的自我組織能力與組織效率也隨之不斷提高。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利益刺激機制,通過市場金融的作用引導一切經濟資源以資金作為表現形式,以市場化的利率作為價格,流向出價最高從而要求強度與使用效率最高的地方,驅使人們為了獲得最大利益而高效率地使用資源,滿足市場和社會的需要。
4. 經濟學中什麼是資源利用它包括哪些問題
資源利用的經濟學定義是在經濟學范圍內,它屬於宏觀經濟學范疇:在現實社會中,內勞動者失業、生產容設備和自然資源閑置等是經常存在的狀態。這說明,生產可能性邊界所標定的產量只是充分就業的或者說潛在的國民收入,而實際的國民收入往往小於它。研究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尋求改良這種狀態的方法,從而實現充分就業,使實際的國民收入接近或等於潛在的國民收入,這就是資源利用。
內容包括研究現有資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及其原因、途徑和如何實現增長等問題,如失業,通脹是資源利用的問題。
5. 為什麼說經濟學產生於資源的稀缺性
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第一原則,一切經濟學理論皆基於該原則,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所以人類的經濟及一切活動需要面臨選擇問題,經濟學理論則圍繞這一問題提出觀點和論證。
資源是稀缺的。一方面,一定時期內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用物品進行生產的技術條件是有限的,同時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稀缺是由生產要素的稀缺所決定的。個人期望得到許多商品和追求許多目標。
對於人類來說,資源是重要的,也是稀缺的。正因為這種稀缺性,節約才成為必要,才產生了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資源這個問題。從古至今,資源有種種配置方式,如最初的「習慣」,以及後來的排隊,抓鬮等。在理論界,根據資源配置的主體的不同主要將其分為兩種類型:
1.市場配置。即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鼓勵市場形成價格和自由交易,強調效率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2.政府配置。即政府發揮宏觀調配的作用對資源進行配置。所採取的手段往往是管制,許可證,配額,指標,投標等。
6. 資源經濟學的產生發展
(17世紀60年代—20世紀20年代)
這個階段包括西方經濟學的兩個發展階段:古典主義階段和新古典主義階段,構成資源經濟學的許多思想、內容,就包含在這兩個階段的許多經濟學大師的論著中。
資本主義,是以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迅速增長,是以大量利用和消耗自然資源(尤其是礦物燃料和原料)為前提的。這種社會存在反映在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的著作中,他們最關注兩個問題:一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問題,一是經濟增長的長期發展前景問題。對於第二個問題,馬爾薩斯等持悲觀態度。由於古典主義側重關注的是資源供給對財富生產和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故「代價決定論」(包括勞動價值論)成為這個階段佔主導地位的價值理論。所謂「代價決定論」,是指財物的價值由生產財物必須付出的代價(生產費用、成本或勞動等)決定。
新古典主義對資源經濟學的貢獻主要在四個方面:1.邊際效用價值論;2.邊際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3.均衡價格理論;4.資源優化配置理論和外部性理論。
總之,在資源經濟學的孕育階段,經濟學已為資源經濟學的產生作好了必要的基礎理論和分析工具准備。 (20世紀20年代—50年代)
從18世紀中葉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到19世紀30年代的80年中,世界人口由10億猛增到20億,導致對資源需求的大幅增長。結束於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開辟了人類電氣化的新紀元,使全球的生產力得到更加高速的發展,致使大規模地開發利用偏遠地區的自然資源,尤其是地下礦產資源成為現實,從而大大促進了資源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也同時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進一步加劇。於是從發展資源部門(產業)經濟和解決世界性的資源及環境問題兩個方面,提出了對建立資源經濟學的需要,資源經濟學也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應運而生。
1924年美國經濟學家伊力和豪斯合著的《土地經濟學原理》出版,1931年哈羅德·霍特林發表了《可耗盡資源的經濟學》。這被認為是資源經濟學產生的標志。在中國,第一本土地經濟學研究專著——《土地經濟學》(章植著)於1930年問世。隨後相繼出版了張丕介的《土地經濟學導論》、朱劍農的《土地經濟學原理》等著作。顯然,這個階段國內外建立的資源經濟學還主要限於單種資源(如土地)和單門類資源(如可耗竭性資源)的經濟學。 (20世紀50年代至今)
還可以分為兩個小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70年代末階段和80年代初至今階段。80年代初之前,資源經濟學關注和研究的重心是資源短缺或危機問題,之後是可持續性問題。
80年代初之前階段的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出「五高」的特點:人口高增長;經濟高增長;高消耗且「用後即棄」的生產方式;高消費且「用後即棄」的生活方式;高城市化進程。「五高」導致形成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禍害:土壤遭到破壞、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生物多樣性降低、森林面積減少、淡水資源受到威脅、化學污染、混亂的城市化、海洋過度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空氣污染、極地臭氧層空洞。在如此嚴酷的現實面前,迫使人們開始了對這種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進行反思。如上世紀50年代,美國一些科學家首次提出「資源科學」的概念;60年代,日本經濟學家留重人提出「公害政治經濟學理論」;60年代末,美國博爾丁提出 「地球飛船經濟」論;英國戈德史密斯從自然資源需求出發提出建立「平衡穩定社會」;等等。
在這種反思思潮中,也有一些人(包括經濟學家)犯了矯枉過正的片面性。60年代後期出現的羅馬俱樂部就是這部分人的代表。他們提出了以反增長或零增長為特徵的另一種發展觀念。二次大戰結束至80年代末完成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僅導致社會生產力發生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且還使人類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一切都給了這種對人類未來抱過分悲觀的態度的發展觀以有力的反駁。因此,在實踐中,它既沒有為發達國家所接受,更遭到發展中國家的抵制。
這時期出版了不少有影響的論著,如;《增長的極限》、《自然資源經濟學—問題、分析與政策》、《環境經濟學》等。
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事情。由於可持續發展的四大問題;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都與自然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密切相關,從而導致社會實踐對資源經濟理論的迫切需要與已有資源經濟理論的供給短缺產生尖銳的矛盾。正是這種矛盾促進從事資源經濟研究的機構在世界各國象雨後春筍般地涌現,進而使資源經濟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這期間,世界各國先後出版了一大批資源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論著,如見諸於文獻的主要著作有:《最後的資源》等。
在此期間,不少國家的大學紛紛增設資源經濟學學科和增開資源經濟學課程。如到1993年美國就有13所大學,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巴西等二十幾個國家共有幾十所大學這樣做了。
中國大規模開展資源經濟研究始於50年代。為了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各個部門都開展了大規模的資源調查、評價、區劃和開發利用規劃及資源保證程度分析等研究工作。這些基礎性工作所取得的大量成果,為我國資源經濟學的研究、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2年裡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後,我國的資源經濟研究和資源經濟學科的發展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許多高等院校競相建立了「資源環境學院(系)」,資源經濟或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機構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一大批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經濟方面的論著相繼出版,如:《生態經濟學探索》等。 1.圍繞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資源經濟問題將繼續成為資源經濟學的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2.圍繞建立國民大核算體系的資源經濟問題也將成為資源經濟學研究的重要方向。國民大核算體系是指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社會核算、人口核算、科技核算、資源與環境核算相整合銜接的體系。
3.圍繞資源產權管理和資源產權交易等需要,深化資源產權及其價值—價格研究。
4.圍繞發展資源產業金融需要,深化資源金融研究。
5.圍繞提高資源經濟學的定量化研究水平,繼續拓展和深化數理方法和計算機方法在資源經濟學中的應用研究。
6.圍繞提高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強化和深化評價、區劃和規劃方面的研究。
7.資源經濟學自身的發展趨勢:
1)加強基礎理論和基本理論。包括資源價值—價格理論,環境價值—價格理論,資源產權及其價值—價格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經濟—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物質平衡理論和再循環理論,資源配置理論,外部性理論,市場機制的缺陷和政府的職能理論,社會福利理論等等;
2)分化和綜合並存。即建立和完善單種資源(如土地、礦產、水等)經濟學、單類資源(如可耗竭性資源等)經濟學、部門(如農業、林業等)資源經濟學和區域資源經濟學與建立和完善狹義資源(自然資源)經濟學和廣義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經濟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等交叉經濟學並存;
3)建立和完善各種資源經濟學的學科體系等。
7. 經濟學中的『資源』指的是什麼
狹義的資源是指能夠實際存在和感知到得東西,包括自然資源、資金、人力、地域、空間等等。
而廣義的是指那些凡是能夠被利用的東西,這里除了狹義的資源外,還包括文化、知識、品牌等等。
8. 怎麼理解經濟學建立的基礎:資源的稀缺性
因為只有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人類的經濟活動才需要面臨選擇問題,資源的稀缺性使得社會不得不作出選擇。如果人類的可獲得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麼經濟學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資源是稀缺的。一方面表現在一定時期內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用物品進行生產的技術條件是有限的,同時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稀缺是由生產要素的稀缺所決定的。個人期望得到許多商品和追求許多目標。
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第一原則,一切經濟學理論皆基於該原則,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所以人類的經濟及一切活動需要面臨選擇問題,經濟學理論則圍繞這一問題提出觀點和論證。
正是由於稀缺性的存在,才決定了人們在使用經濟物品中不斷做出選擇,如決定利用有限的資源去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以及在稀缺的消費品中如何進行取捨及如何用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而且只有當物品稀缺時,才能被認為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
(8)資源經濟學擴展閱讀
資源的稀缺性的原理體現在:
1、物品和資源的稀缺性及社會必須對其有效地加以利用,是經濟學的核心思想;正是由於存在著稀缺性和人們追求效率的願望,才使得經濟學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
2、相對於人的需求,人類可以使用的物品和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人工製造的生產設備等,都是稀缺的,而人的慾望卻是無限的。稀缺資源不可能滿足人的無限慾望,因此,人類必須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將資源有效地運用於滿足人類最重要的目標上。
3、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人們不可能無代價地獲取滿足生存需要的物資資料,現有的物品和勞務只能滿足人們消費慾望的很小部分。由於人的慾望的無限性,對任何經濟活動而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資源。
9. 經濟學上資源最大的特點
資源經濟學,是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通過經濟分析來研究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最優使用及其與人口、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等資源經濟問題的學科。資源經濟學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由三大主題和四個方面構成。三大主題是指效率、最優和可持續性。四個方面內容是指生產、分配、利用和保護與管理。
資源經濟學的學科地位,一是指在資源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它屬於基礎資源學類;一是指在現代經濟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它屬於應用經濟學類。
資源經濟學的學科性質需要分三個層次來界定:
1)它為狹義資源經濟學,即自然資源經濟學;
2)它屬於交叉學科,即自然資源科學與經濟科學交叉形成的學科;
3)它屬於應用經濟學大類中的生產力要素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