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專業論文

經濟學專業論文

發布時間:2020-11-25 13:50:21

㈠ 求一篇經濟學相關的本科畢業論文,已經用過的也行,不要網上能直接搜到的。

你要什麼方向的,我是西安交大的,手上有很多我們學校研一學生的大作業,全部是論文形式寫成的,應付本科生畢業答辯綽綽有餘,你要哪個方向的我給你找一篇

㈡ 經濟類論文怎麼選題

如何找到自己的經濟類畢業論文選題:

在經濟類畢業論文選題時,我們首先要學會如何去發現一個好的問題,在知道靈感後,根據自己的所學知識以及經驗積累,盡快入手撰寫畢業論文。一般來說選題靈感大致的來源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真實世界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接觸哪些問題,比如在你今天實習的路上,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引起了你的思考,這時你該想到如何把它和你的經濟專業知識去聯系起來;

第二個方面是通過大眾傳媒,網路渠道等報道的時事新聞,展開的對經濟問題的一系列思考;

第三個方面是在與人溝通和交流中,你通過他人的語言、行為等方面所感悟的問題。

第四個方面是通過閱讀一系列經濟類文獻,寧對立面所展示的問題產生自己的見解。

不知道大家看完上面這些經濟類畢業論文選題有沒有得到靈感,或者已經對自己的題目有了想法呢?論文其實並不難寫,難的是有想法。論文完成後不要忘記去查重,現在學校一般都非常重視畢業論文學術不端行為的。如果查重幾次後還未通過要求的重復率,那可能就會被推遲畢業哦,因此大家務必認真對待論文查重,且要選對查重工具進行查重。

以上就是關於「經濟類畢業論文選題參考大全 速進!」的全部內容了

㈢ 經濟學論文有知道的么是不是很專業的啊

首先說論文,一般來說一篇非常專業的論文只能圍繞著一個問題展開,將這個問題論述清楚就行。其次作為經濟學論文,專業的經濟學論文可分為利用數據和計量方法檢驗經濟理論的實證論文和構建理論模型來論述某個新理論的理論論文。
當然對於不同的學生層次論文要求不一樣。對於大部分本科生來說,要求你把所涉及問題的各個方面的現有經濟學理論和解釋自己歸納總結起來就可以。當然如果你學過計量和統計學,會用軟體,就可以看實證論文了,理論論文比較難,一般不建議本科生讀。

㈣ 求一個適合本科關於經濟學的畢業論文

像這種畢業論文,他是強烈要求,是自己本人寫的,然後不可以與網上相同

㈤ 經濟學畢業論文題目

學術堂整理了十五個經濟學畢業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產業鏈競爭力理論研究

2、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3、城市交通與城市空間演化相互作用機制研究

4、城鄉一體化的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以成都市為例

5、城鎮住房分類供應與保障制度研究

6、創意產業發展與中國經濟轉型的互動研究

7、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互動發展研究

8、促進中部崛起研究

9、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

10、低碳經濟範式下的環境保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11、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監管研究

12、東北地區區域城市空間重構機制與路徑研究

13、東北亞區域能源安全與能源合作研究

14、都市旅遊發展與政府職能研究

15、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研究

㈥ 關於經濟學的論文

恩,這個你可以重 個方面入手,首當其沖的是貨幣政策這一塊,這個寫點很多,比如央行的貨幣政策是什麼,採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間的相互影響,對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影響極其利弊等,有可以通過何種舉措來平衡利弊之間的關系。。。還有就是匯率這一塊,這塊可以寫的太多了,而且被各位經濟大師都寫過很多次了,這個你可以上網收索參考下,總之,一一個點切入,貫穿眾多經濟領域,發表你的獨特見解。我也是個經濟學初學者很多東西都不懂,不會什麼專業術語,也不會長篇大論,如果這些對你有幫助我深感欣慰,如果沒用就當看個帖子吧!

㈦ 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選擇

當代中國經濟轉型下促進體育消費的對策
[摘要] 在經濟取得快速發展的前提下,我國居民生活水平和結構也相應的發生了較大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體育開始成為一種商品進入市場,並按照經濟規律運行。人們用貨幣購買自己所需要的體育,體育成為一種消費應運而生,萌發出勃勃生機,並日益發展成為人民日常消費的組成部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將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極。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體育產業己日趨重要,而體育消費將是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體育消費在居民生活消費中所佔的地位也將大大提高,逐漸增加的體育消費已說明了這一點。本文就當代中國經濟轉型下促進體育消費的對策做了相關探索。
[關鍵詞] 經濟轉型 體育消費

一、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的轉型的特徵
我國體育產業成長於社會經濟轉型期,當代中國經濟仍處於轉型階段。社會經濟的轉型不是社會制度轉型,而是社會結構轉型,即社會的結構性變化。當代中國社會經濟轉型具有如下特點:
1.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啟動,在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過程中,政府和市場表現為兩種不同的推動力量
這兩種力量的有機結合,是世界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成功範例。我國實行的是漸進式的改革,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始終表現為一種政府倡導,試點推廣的過程。在市場經濟逐步發育成長過程中,由於存在「市場失靈」,所以政府的有效干預是必須的,又由於還存在「政府失靈」,因而市場經濟成長壯大的前提是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綜觀我國的改革歷程,我們的經濟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卻舉步不前,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市場經濟的發展。
2.轉型進程中的非平衡狀態
從本質意義上說,當代中國經濟和社會轉型是一個整體推進的現代化變革過程,經濟和社會轉型明顯地表現為不平衡特點,甚至成為結構性轉型的重要制約因素,這種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首先表現在地域上,即存在東部、中部、西部之間的「梯形發展格局」;另外表現為城鄉之間的不平衡,農村的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的進步遠遠落後於城市;再次表現為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平衡。我們國家社會改革滯後,社會事業欠發達,在某種程度上社會事業已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瓶頸。
二、經濟轉型期體育產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1.社會經濟轉型期體育產業的發展可帶動相關產業的增長
體育產業與其他許多產業有著比較密切的產業關聯度,在與其他產業的行業邊緣交叉上可形成許多新興產業,大力發展體育產業,能夠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拉動整個經濟增長。
前蘇聯著名經濟學家瓦西里·里昂節夫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部門關聯數學模型(里昂節夫矩陣),藉此模型,通過分析部門間產品的直接及多次間接相互消耗關系,可以定量計算出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產業關聯度,美國經濟學者曾藉此模型推算出體育產業與6個聯系較為緊密的行業之間的產業關聯度。
表 體育產業與其他行業之間的產業關聯度
與體育產業有產業關聯度的不僅限於這6個行業,在美國經濟結構現有的42個部門中,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度被列為第8位,說明與體育有關聯的部門較多。體育產業的產業關聯性一方面表現為與其他產業的直接與間接的消耗關繫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行業邊緣交叉上,可以形成許多新行業,積極發展體育消費可以推動這些新行業的發展。
2.體育產業正成為推動我國社會經濟轉型期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國已基本達到小康社會。如果按GDP年均增長7%測算,我國人均GDP到2018年將達到2516美元,完成工業化任務;到2030年人口將到達峰值15.5億人,人均GDP將達到5400美元左右,進入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40年左右進入富裕國家行列,根據體育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新世紀我國經濟的基本走勢,21世紀應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壯大並走向繁榮的世紀,體育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對推動我國經濟在新世紀的持續增長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三、經濟轉型期我國體育消費存在的問題
1.體育消費水平偏低
盡管我國體育消費最近幾年發展速度較快,也取得了較大成績。但從整體上來看我國體育消費水平偏低,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我國城市居民體育消費占居民總消費的比例還非常低,據調查結果表明:在被調查的7個城市中,即使是體育消費水平最高的上海,2004年的人均體育消費為305.68元,人均總消費為8,167.65元,體育消費占總消費的比例為3.74%;而體育消費水平最低的鄭州,2004年人均體育消費為146.25元,人均總消費為5,213.36元,體育消費占總消費的比例只有2.81%;其他5個城市(吉林、福州、成都、蘭州和廣州)的這一比例也都不超過3%;而且我國城市居民的體育消費水平基本上保持在對體育實物的消費上。而經濟發達國家人們日常生活中用於體育消費方面的開支通常占整個社會消遣和娛樂消費的30%~40%。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有效體育需求不足,決定了以體育消費需求為基礎的體育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是有限的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
2.城市化水平低影響體育消費的擴大
城市化水平過低有三個方面的不利影響:一是抑制了體育產業的發展,就體育消費品,尤其是體育服務消費品供給不足;二是廣大農民的收入不高,體育消費難以啟動;三是城鄉差距過大,農民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天然地對體育消費需求不足。城市是體育消費活動、體育產品的聚集地,將直接影響體育消費水平。城市較之鄉村發展體育產業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更好一些,如果對城市功能填平補齊,建設完善,使之接近發達國家城市的水平,那麼,城市對於體育消費、體育產業現期的直接作用將是巨大而現實的,會在較短時間內奏效。而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過低,對於體育消費的啟動與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制約著體育消費的擴大,這是影響我國體育消費浪潮規模和質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3.缺乏體育消費環境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國(包括全國范圍內,除我國台灣、中國香港特區、中國澳門行政區,各系統、各行業、各種所有制形式)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要求的各類體育場地85,0080個,以2003年底全國總人口129227萬人(不含港澳台地區)計算,平均每10萬人擁有體育場地65.8個。與西方國家差距很大,如義大利,每10萬人有212個,芬蘭是457個,德國是240個,瑞士是220個,日本是260個,韓國是100個。我國非但數量少,而且開放率低,全部向居民開放的只有41.2%。場館種類單調,籃球、排球、門球場地就占總量的87%,制約了其他項目的開展。體育場地設施是體育消費的場所,是體育消費發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物質保障。我國目前體育場地數量少、開放率低和場館種類單一,從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居民置身於體育消費浪潮中的參與性。
四、促進我國居民體育消費發展的對策
1.培育體育消費的主體——體育消費者
體育消費的主體是具有體育消費能力和消費需要的個人或家庭,培育體育消費者,就是要培育其體育消費能力和消費需要。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主要取決於收入水平,這一點早已被理論和實踐所證明。因此,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體育消費能力、促進體育消費發展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大力發展生產力,特別是大力發展和培育服務業,提高就業水平,增加居民總收入。隨著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有力地推動了包括體育消費在內的消費需求的增長。但是,我國居民收入在總量不足的情況下,還存在分配嚴重不均和社會保障不足的缺陷,二者均對居民消費產生了嚴重不利影響。貧富差距過大會造成體育消費規模不足和結構滯後;而社會保障的缺失將使得居民消費信心不足,不敢消費,不利於體育消費的發展。因此,在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總量的同時,還必須調整收入結構,把縮小城鄉二元收入差距、增加廣大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放在重要位置,這樣才能培育出具備體育消費能力的消費者。
2.發展體育消費的客體——體育消費資料
發展體育消費的客體就是要做大作強體育消費資料市場,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提高滿足體育消費主體需求的能力。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體育消費作為體育產業的出發點和歸宿,要求體育產業必須圍繞體育消費的要求,以體育消費的需求為軸心,既要追求經濟效益,更要堅持社會效益。因此要滿足我國人民不斷增長的體育消費需求,就必須重視對我國體育產業及和體育有關的產業的開發和利用。要發展體育產業,關鍵的措施就是制定和調整體育產業政策。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發展各具特色的項目,讓不同地區、不同收入階層的群眾共享體育產業發展的成果。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應圍繞大型體育賽事,帶動相關服務業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一些邊遠地區則可以利用當地的優勢開展有特色的賽事和健身活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如「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國際性公路自行車賽事,已連續三年成功舉辦,成為青海省對外開放的「金名片」。
3.增加體育消費的時間和空間保障
體育消費行為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狀態下進行,餘暇時間和場館設施是體育消費過程的時間和空間保障,是體育消費過程的必要條件。在居民具備體育消費能力和消費需要的前提下,這種時空保障變得不可或缺。各類體育場館,應加速向經營型轉變,使有限的體育設施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可實行企業化管理,逐步做到有償使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打破傳統封閉的自我服務體制,確實提高體育設施的使用效率。國家在加強場館建設的同時,應通過提供優惠政策等形式鼓勵企業、集體、個人等社會力量興建各種類型的娛樂場所,切實走國家、集體、個人多元投資模式,用經濟手段,市場法規管好用好體育設施,建立自我投資,自我受益的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
4.體育消費統籌規劃
我國居民體育消費的重要特點是發展不平衡,存在體育消費的二元結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體育消費水平相差迥異,這與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和消費結構是緊密相關的。從城鄉來看,我國居民體育消費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居民的體育消費規模、消費結構、消費觀念等都遠遠超過農村居民;從地區來看,我國居民體育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省市,其中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塘地區又是主要的體育消費市場,而廣大中西部地區居民的體育消費水平十分有限。我國東部沿海和城市地區是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地方,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都比較發達,因此,可以充分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放寬政策,打破壟斷,引進外資、啟動民間資本發展體育市場,促進該地區居民體育消費的進一步發展。廣大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市場經濟的力量還很弱,有必要加強政府引導和扶持,政府有必要加大對該地區的投資力度,增加居民收入,改善體育消費環境,培育體育消費觀念以促進該地區居民體育消費的快速發展。這樣,確保了效率和公平,必將對我國居民體育消費規模和結構產生積極的影響。
有問題可以在來找我

㈧ 經濟學專業論文有哪些選題

四.流通經濟學:
1.現代流通方式研究
2.WTO背景下我國商貿流通領域大力推進連鎖、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的現實意義
3.有關商業物流的問題研究
4.傳統商流與現代物流的區別與替代
5.對外開放與農村流通產業連鎖化發展

五.消費經濟學:
1.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研究
2.深化我國分配製度改革問題研究
3.拓寬消費領域和優化消費結構研究
4.我國消費結構問題研究
5.收入分配合理性的界定及調節
6.對可持續性消費的研究
7.休閑消費問題研究
8.擴大農民消費的對策
9.

六.其他可供選擇的論文題目
1.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研究
2. 我國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研究
3. 我國國民信用體系建設研究
4. 我國金融混業經營問題研究
5. 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
6. 壟斷與反壟斷問題研究
7. 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及體制改革研究
8. **省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研究
9. 勞動收入與非勞動收入問題研究
10. 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問題研究
11. 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問題研究
12. 公司融資與公司資本結構關系研究
13. 股市投機問題研究
14. 公司治理與民營企業現代化改造
15. 環境、資源經濟問題研究
16. 生態經濟研究
17. 我國建立期貨基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8. 西方主流宏觀經濟理論與馬克思宏觀經濟理論的比較研究
19. 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20. 經濟「軟實力」的內涵與打造
21. 城鄉貧困問題研究
22. 教育與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23. 企業成長與企業戰略
24. 「**省模式」研究的回顧
25. 城市化與工業化互動研究
26. 中國農業產業化研究
27. 住房貸款風險防範研究
28. 中國農業規模化經營
29. 中國投資管制體制改革研究
30. 民工與勞動力流動
31. 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
32. 民工慌問題
33. 中國醫療社會保險體制改革
34. 勞動者權益保護
35. 中國養老社會保險體制改革
36. 社會誠信與經濟發展
37. 中國失業保險制度
38. 國有企業改革
39. 中國經濟轉型時期政府的經濟職能
40.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
4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的經濟職能
42. 中國居民儲蓄持續增長的原因、影響與調整
43. 市場經濟中政府的經濟職能
44. 中國當前居民消費不足的成因與對策
45. 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與管制
46.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比較研究
47. 中國現階段經濟中的壟斷與反壟斷研究
48.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與中國的對策
49. 反壟斷法與行政壟斷
50.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各個行業的影響
51. 地方保護主義
52. 中國未來的勞動力成本變化趨勢
53. 行業壟斷問題
54. 中國的收入分配狀況
55. 跨國公司
56. 拉美經濟發展教訓對中國的警示
57. 彩電行業的價格戰研究
58. 中國居民地區之間收入差距研究
59.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化
60. 中國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研究
61. 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的比較研究
62. 中國城市居民之間收入差距研究
63. 1990年以來國際上企業並購浪潮
64. 中國農村居民之間收入差距研究
65. 論國際政治對國際經濟的影響
66. 收入分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67. 法治、倫理與市場經濟的運行
68. 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研究
69. 東亞經濟奇跡的經驗與教訓
70. 新經濟地理學與區域經濟發展
71. 東亞的文化傳統與經濟發展
72. 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與經濟增長
73. 西方經濟學與中國經濟
74. 論出口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
75. 評新經濟自由主義
76. 中國的失業問題
77. 評新制度經濟學
78. 中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79. 評增長極理論
80. 中國銀行業市場結構、市場行為與市場績效
81. 平衡增長戰略與不平衡增長戰略的比較研究
82. 論金融自由化與金融風險的關系
83. 西方經濟學中的政府幹預理論演變
84. 論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的條件與進程
85. 負的外部性內在化的一般途徑
86. 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與目前匯率水平
87. 可持續發展與科學發展觀
88. 金融業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研究
89. 綠色GDP
90. 中國利率管理體制改革問題
91. 對近期物價指數上漲的研究
92. 國有商業銀行不良債權處置研究
93. 人民幣匯率、對外出口和國際經濟關系有關問題
94. 中國創業投資發展
95. 高等教育產業化問題
96. 中國資本市場功能有效性檢驗
97. 新經濟有關問題
98. 論中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99. 中部崛起經濟發展戰略

㈨ 寫一篇關於經濟類的論文

一、開發中的新進展和主要成效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2000年初開始啟動的,但實際上是在「九五」時期的1998年,我國經濟應對普遍性供大於求為特徵的通貨緊縮趨勢下,中國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以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為核心,拉動經濟增長。按照西部大開發的基本戰略設想,「十五」初期,西部的投入重點仍是完善基礎設施,以農村農電水利、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設為核心。在城市以交通樞紐,周邊高等級公路以及通信設施建設為核心。現在西部的基礎設施條件已經有了清晰可見的變化。
目前「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和光纜通訊等信息化的建設以及水利資源大規模的開發,鐵路、機場、高等級公路建設和一系列環保項目的上馬已經進入大規模投入高潮,政策的效用開始顯現,投資逐年增長,比東中部地區分別高出6和3個百分點。
城市化發展的「集聚效應」明顯加快。在我國實施的城市化進程中,西部地區普遍出現了以新城區建設和城市改造中心外移為特徵的城市規模擴張建設,城市化發展趨勢具有明顯的資源集聚特點,不僅基礎設施投入呈現出向城市集中,而且新興產業也向城市集中。
西部產業結構正處於轉換而變動階段,優勢產業正在成長,各省區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從目前實際發展態勢來看,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產業,外部競爭少,市場前景廣,且市場需求具有持續性。如有特色的綠色畜牧農產品、稀有的礦產品及天然氣水電、特殊自然地貌、民族風情的旅遊業。這些資源的規模前景區外是無法競爭的。二是具有區域性壟斷市場資源產業,由於地域遼闊特點,為其滿足特定市場需求的一些產業提供了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如西部的鋼鐵、水泥、建材等產業,由於運距使外部競爭者很難參與到某一區內競爭中來。同時區域內的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產生的大規模需求為這種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提供了長期的發展基礎和本地性的區域壟斷優勢。這些都將成為西部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二、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西部發展不平衡。
首先是自然稟賦和發展歷史階段的投資不平衡。在自然稟賦不平衡中,西南各省區域水資源極其豐富而土地資源利用少。西北各省區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最大的障礙就是水資源嚴重匱乏。二是體制資源配置不平衡。如西部廣大農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城市經濟、工業發展相脫離,地區城鄉之間差距很大。三是歷史投資發展的基礎不平衡。如內蒙的鋼鐵、煉鋁、軍工、陝西的棉紡、甘肅的石化、軍工、有色金屬、棉毛紡、都是「一五」和「二五」計劃時期發展起來的。陝西、四川、貴州等省的電子、航空、汽車製造、家電都是「三線建設」時期而投資的。而青海、寧夏、雲南、廣西等地在那時幾乎沒有過戰略性的投資。雖然這些工業的生產能力在過去的一些年內經過多次擴張改造,但根本的技術工藝未脫離國際上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按照固定資產折舊壽命,企業經濟壽命已經完結。因此還存在著技術改造、產品更新的更大的投資問題和面對國內外市場激烈競爭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2.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和人才資源利用問題。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要素,而西部地區由於地域遼闊,人口居住分散,民族眾多,教育機會不平等。成人文盲率高,成人文盲率與人均GDP水平呈負相關系,特別是廣大貧困山區,人的科技知識文化素質太低,是貧困地區難以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近年來由於地、縣、鄉財政分灶吃飯,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在機構改革中,由於沒有財政轉移支付,許多基礎教育中的中小學縮減,許多偏遠居住人口的孩子不能得到完全義務教育,這將是影響西部農村未來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同時在西部許多老工業基地中,由於效益差、條件差、加之各級政府部門對落實人才的實質性問題重視不夠,留不住已有的人才,更談不上吸引外部高素質的人才。因此工業中的技術改造與創新還存著許多的問題。
3.以人為本的社會全面發展問題。
社會發展是指人類在生產能力增長的基礎上,基本消除貧困實現充分就業,享受更好的衛生保健、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健康的精神生活,更好的工作環境。一切經濟發展都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而西部地區發展和貧困問題,人均差距較大。目前尚存在的農村貧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的西部偏遠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同時在經濟欠發達的區域中的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生態環境及人均居住條件、飲水問題的生存條件比較困難。

三、對未來發展中要解決和研究的問題

西部的發展關繫到國家的根本利益和發展戰略目標的全局性和長期性的問題,是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需要。因此在開發中要和國家的總體發展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在開發中不但要分階段進行,更要注重研究在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以及未來的戰略問題。
1.各省區要認真研究自身的特點,發揮優勢,消減劣勢。
西部的自然資源優勢是不平衡的,只有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才能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西部現處在工業化的初始階段,工業化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個百分點。而工業產值僅佔全國的1/10。西部地區的主要工業大多數都是圍繞其自然資源優勢逐步發展起來的,這種資源導向性的產業,在工業初期階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但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特別是知識經濟已現端倪的現代經濟時代,自然資源和一般勞動力資源相對下降,其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而技術、管理、信息、專利、品牌、網路環境等後天獲得性資源和創新人才的作用漸顯其重要性。因此西部地區在工業發展中應培養和創造企業競爭優勢,要改變過去那種對當地資源高度依賴的狀況,從資源導向型逐步轉變為市場導向型戰略,注重人才培育和引進。在企業投資中,加強技術開發,強化管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2.加快西部人才戰略的研究與開發。
在西部地區勞動力素質偏低,科技創新能力不高,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競爭力的重要瓶頸。在西部開發中要重新審視和謀劃教育培訓的發展與人力資源的開發,把潛在優勢變為巨大的現實優勢。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先例來看,在世界發展史上曾經先後三次出現後進國家追趕先行國家發展的成功範例。如美國趕超英國,日本趕超美國,韓國追趕西歐國家,這些國家的發展不僅是人均GDP的高速增長,更主要的是人力資源的加速積累。因此西部大開發必須確立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並把人才的培養目標從滿足傳統工業化需求向滿足新型工業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求轉變。實行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從學歷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在人才戰略的實施中西部地區的各級政府應加快多層次培訓和建立促進優秀人才到西部基層和艱苦地方工作的政策機制。要尊重知識,鼓勵創新,實行公平競爭,完善激勵制度,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創造應用人才的良好環境。
3.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
貧困是許多社會問題產生的重要根源,而沒有就業機會或就業不充分又是貧困的主要根源。加快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西部地區,廣大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還存在著脫貧問題。而過去在「一五」、「二五」、和「三線」期建設的企業以及城鎮居民貧困問題仍比較突出。因此政府要盡快改善欠發達地區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欠發達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國家要採取財政轉移支付手段,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環境保護等建設。積極實施以工代賑,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就業、改善其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其自身發展能力。政府要改善落後地區軟硬投資環境,為落後地區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創造有利條件,緩解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縮小地區居民生活福利差距,特別是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生活福利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4.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西部大開發是政府的政策行為,而發展的手段要遵循市場化原則。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加速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主要職責是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和促進社會公平。政府的任務應做好開發中的制度環境改造,建立好法律基礎,投資於基本的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保護承受力差的階層,保護自然環境。並制定好西部中長期及短期開發戰略規劃和優惠政策,處理好發展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培育市場投資主體,建立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規范維護市場秩序,建立和培養地方政府、企業及公民信用意識。建立維護地方形象與知名度吸引資本與人才。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專業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