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學政治經濟學(第四版)的考前復習筆記或者總結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838993.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7078585.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7078835.html?from=isnom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871618.html?from=like
以上是復習政治經濟學時的一些材料,包括知識點梳理、概念、難點分析、習題,你可以自己挑選一下,內容比較多,希望你能有所取捨
⑵ 有政治經濟學的筆記嗎
我有剛寫的復習資料,供參考
這是我自己寫的重點的一部分
⑶ 微觀經濟學 什麼是經濟學 第一章 第一法則的筆記總結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⑷ 上政治經濟學的課時要不要記筆記
是需要的
只是ppt可能更方便一些
課本上記錄的並不會特別多
⑸ 公務員考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知識點是什麼考試內容的深度是多少希望有總結性的復習筆記。
考試點很散,每年考的都不一樣,只記知識點肯定不行。你復習下高中的政治書,會有很多幫助。
⑹ 馬克思基本原理讀書筆記(政治經濟學部分)主要內容:基本概念 基本關系 主要原理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其中產生的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理論成果,這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它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是人類思想智慧的結晶,具有絕對的先進性.加強了無產階級的力量,它是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使哲學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回答者:393217275 - 試用期 一級 3-30 22:09
因為馬克思主義只是一個普遍的理論,只有和中國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也就是中國化才具有實際的意義啊.
回答者:刺細胞 - 經理 四級 3-30 22:13
通過所黨委的動員大會和黨支部會議對「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宣傳,全支部黨員已經深刻認識到了先進性教育的重要性。「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更好地肩負起歷史使命」,是這次教育活動的目的,也是教育活動的重要意義所在。黨支部採取個人自學、集中研討等多種形式,認真學習《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讀本》,重點學習好黨章。學習時間不得少於40小時。黨支部每周集中活動一次,每位黨員至少要撰寫兩篇讀書筆記,每篇要求1500字以上。在認真學習的基礎上,黨支部總結新時期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具體要求:
第一,堅持以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在思想上保持先進性。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礎,思想上的先進是其他各方面先進的根基,保持思想先進的關鍵在於用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每一名共產黨員都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努力提高理論素養,提升思想境界,掌握先進文化,提高自身素質。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善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結合起來,自覺運用科學理論去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保持昂揚鬥志和進取精神。
第二,堅持推進社會發展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工作上保持先進性。履行崗位職責,做好本職工作,是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基本要求。共產黨員要保持工作上的先進性,一要積極投身到科技和經濟建設中,站在改革開放的第一線,身體力行,埋頭苦幹,特別要帶領人民群眾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 二要認真實踐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系群眾,尊重群眾的創造,傾聽群眾的呼聲,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進一步提高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能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共產黨員來說不單是個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問題,更重要的是工作職責、工作內容,是檢驗工作成效的基本准則。
第三,堅持開拓創新、廉潔奉公和艱苦奮斗,在作風上保持先進性。作風是共產黨員黨性的體現,優良的作風是我們黨保持先進性的有力保證。黨的優良作風要靠每一名黨員來保持和發揚。共產黨員要有好的思想作風,實事求是,光明磊落,不搞弄虛作假、陽奉陰違那一套,堅決反對官僚主義、教條主義;要有好的工作作風,扎扎實實,不懈進取,追求實效,去除花架子和形式主義;要有好的生活作風,求真務實,言行一致,說老實話,辦老實事,當老實人,廉潔自律,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做艱苦奮斗、反腐倡廉的表率。在作風上保持先進性,要求共產黨員務必正確對待名利、地位和權力,嚴於律己,防微杜漸,夯實精神支柱,築牢思想防線,真正是心胸開闊,無私奉獻,避免政治上蛻化變質、經濟上貪得無厭、生活上腐化墮落。
作為一名黨員,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主要應該體現在做好本職工作,將黨員先進性融入於具體的崗位工作中,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讓人民滿意的業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對於每一個共產黨員來講,都是重要的問題。要樹立立志科學、忠貞報國的責任意識,不怕吃苦、奮發有為的拼搏精神,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不斷增強科教興國、創新為民、求索真理、攀登高峰的責任感和黨性意識,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和黨性修養,為科技創新、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應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辯證法等指導自己的科研工作。要成為堅持科學嚴謹學風的帶頭人。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擁有科學嚴謹的學風至關重要,正確的理論方法與嚴謹的學風是相輔相成的。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和作風,克服浮躁情緒,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樹立高尚的科學道德。科研工作要服務於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要自覺地將自然規律的探索與為國家的重大需求服務緊密地結合起來。要正確處理個人研究興趣和國家需要之間的關系,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在個人興趣和國家需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出現不一致的時候,黨員科研工作者要做到個人利益服從於國家利益。
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不是抽象概念、空洞說教,而應貫穿在黨員的工作和生活實踐中,不僅通過日常工作體現出來,也要通過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顯現出來。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崗位,對黨員的具體要求會有區別,但有一點應當是共同的:那就是共產黨員應成為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模範,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的模範。在社會生活中,也要注重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一旦個人與集體利益發生了沖突,不應斤斤計較小我的利益,而應服從全局的利益,把群眾利益擺在前面。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
每一名共產黨員都要為保持自身的先進性、保持黨的先進性而盡職盡責、不懈努力。要把保持先進性視為一種責任、一種義務,把這種責任和義務轉化為一種壓力、一種動力,時刻提醒自己、激勵自己。要緊密聯系改革發展穩定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大局,進一步明確保持先進性的目標和方向;要緊密聯系黨員隊伍狀況特別是要著力解決好的種種問題,進一步明確保持先進性的關鍵和重點;要緊密聯系自身工作情況和思想實際,進一步明確保持先進性的措施和方法。只要真正重視,認真對待,付諸行動,持之以恆,我們黨和每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就能夠保持好、發揮好、發展好,我們黨和每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就能夠長期保持、有效發揮、不斷發展。
總之,作為一名黨員,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我們要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論上、學術上、學風上和行動上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樹立堅定正確的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堅定不移地帶頭執行黨和國家在現階段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把自己的科研工作與黨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緊密地結合起來,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努力實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應該多學習一些政治理論,應該把學習和實踐聯系起來,應該帶頭去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團結人民群眾,搞好科研和各方面工作。
⑺ 政治經濟學時間節約規律的筆記
1、因為工人在必抄要勞動時間內只是襲創造符合自己工資的那部分價值V(注意:不變資本也在此時間內由工人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但C只是被轉移了,而V被創造了出來),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則是剩餘價值M。又因為價值量和勞動時間成比例,所以有:必要勞動時間:剩餘勞動時間=V:M=1:4必要勞動時間=總勞動時間*(1/5)=2(小時)剩餘勞動時間=總勞動時間*(4/5)=8(小時)2、.不變資本(C)即消耗的生產資料為40元可變資本(V)即支付給工人的工資為2元剩餘價值(M)即總產值-(C+V)=8元3、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值,即m/v=4
⑻ 概和馬克思注意政治經濟學原理的筆記或者總結啊急急
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在馬克思的重要著作資本論中,馬克思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和英國歷年的經濟統計資料,對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進行了分析和批判。馬克思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認為勞動的付出沒有得到同樣的回報,剩餘價值被沒有付出勞動的「資本」所剝削。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產品的社會化必然會導致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解決的辦法只有實行計劃經濟。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一種科學的觀點,是馬克思在大英圖書館中經年累月,用鞋子在座位底下磨出一道槽才研究出來的。他沒有提出如何實行計劃經濟的具體辦法,雖然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行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偏差,甚至導致蘇聯的解體,但目前仍不能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有什麼錯誤,任何市場經濟仍然要不斷地和周期性經濟危機作斗爭,而解決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斷地加強政府調控,即對經濟進行計劃。
歷史上沒有一個經濟學家可以提出一貼萬應靈葯,人類對經濟規律的理解還只是處於一種大致定性的狀態,馬克思發現了經濟規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經濟學領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產力狀況基礎上的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其邏輯要點可以用「五個一」來概括。一個基礎、一個關系、一個中心、一個矛盾、一個結論。一個基礎就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一個關系就是資產
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關系。一個中心就是指著重闡述剩餘價值。一個矛盾是指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的對抗性矛盾。一個結論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走向滅亡。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念大全
庸俗政治經濟學: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經濟理論,代表人物薩伊(法國)、馬爾薩斯(英國)。該學派宣揚階級調和,掩蓋利潤的真正來源,否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政治經濟學研究出發點——物質資料生產(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生產關系(經濟制度;經濟體制)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任務——揭示經濟規律
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該社會的——生產力、上層建築(注意:不聯系經濟基礎)
勞動對象:是人們把自己的勞動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質資料。分為兩類:一是沒有經過人們加工的自然界物質,如礦藏;另一類是經過人們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鋼鐵等。
勞動價值論:(1)、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2)、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3)、形成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具體勞動不是價值的源泉;(4)、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即死勞動,只是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
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指人們謀取物質資料的方式。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
生產力: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資料的能力,生產力反映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生產關系: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特點。生產關系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他們的相互關系;3、產品分配形式。
客觀經濟條件: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狀況。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的生產效率,常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
經濟制度:在一個社會中經法律確認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構成該社會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一個社會的經濟制度。又被稱為這個社會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經濟制度,它規定著這個社會經濟活動的總體方向和基本性質。
經濟體制:社會經濟制度或生產關系所採取的具體經濟運行組織形式和經濟管理體制。它決定著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基礎上應該怎樣從事經濟活動和在怎樣的相互關系下從事經濟活動。
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特點。
經濟基礎: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聯系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基礎不包括生產力,經濟基礎一般情況下又可以稱為生產關系。相對於生產力而言稱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稱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其中政治上層建築中的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築的核心。
社會形態: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是社會經濟形態、社會政治形態、和社會觀念形態的統一體。
商品: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以W表示。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它體現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
商品拜物教:在私有制社會中,商品生產者把商品神秘化,把商品當做神一樣來進行崇拜。
使用價值:物品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系。價值是商品經濟的特有范疇。
商品經濟: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社會生產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商品經濟是一個歷史范疇,到共產主義階段,其會消亡。
簡單商品經濟:又稱為小商品經濟,以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
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即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以資本家私人佔有生產資料和僱傭勞動為基礎。
產品經濟:共產主義社會的經濟形式。整個社會是一個生產單位和分配單位,生產不再藉助交換來進行。
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生產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本身的需要。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貨幣流通速度: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周轉次數。如:1元貨幣1月內平均執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就起了4元貨幣的作用。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越少,反之則越多。
價值實體:商品中凝結的人類抽象勞動。作為價值實體的抽象勞動,對於任何勞動支出來說都是同質的,它們不存在差別。
價值形成過程:抽象勞動同勞動對象相結合而凝結成價值的過程。既是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又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的轉移過程。
市場機制:市場的各種要素,包括價格、競爭、供求等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各自發揮功能,由共同發揮作用的有機聯系。
價值形式: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即交換價值。一種商品的價值不能由該商品自身來表現,而是在同另一種商品交換時,在所交換的商品上表現出來。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的發展而發展,在歷史上曾依次出現過四種形式:(1)簡單價值形式;(2)擴大價值形式;(3)(一般價值形式);(4)貨幣價值形式。
價值增殖過程:即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指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的形成過程。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價值的形成過程就是價值的增殖過程。
交換價值:一種商品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背後的本質內容。
資本積聚:是資本積累的結果。由資本積累而引起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增加,更側重於生產資料的擴大。
相對過剩人口:指勞動力的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求,這部分勞動力的使用不能給資本帶來平均的剩餘價值。
價值規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規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按價值量進行等價交換。
超額剩餘價值:也稱「額外剩餘價值」。因個別商品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獲得的剩餘價值。最先採用先進技術的個別企業,勞動生產率高於生產同種商品的其他企業,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商品按照社會價值出售,資本家就獲得超額剩餘價值。但當企業普遍都採用先進技術時,超額剩餘價值也隨之消失。另一些使用最新生產技術和方法的資本家,又會獲得超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實質上就是相對剩餘價值。
帝國主義:也稱「壟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第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是,生產和資本集中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壟斷統治。
純粹流通費用:由商品的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即純粹由商品買賣引起的費用,包括廣告、通信、店員工資和商業機構的日常開支等。這種非生產性費用不增加商品的價值。在商品流通中的必要的運輸、保管和包裝支出,不屬於純粹流通費用的范疇,它們能增加商品的價值。如果純粹流通費用的增長超過正常需要,會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
生產性流通費用:是由商品的使用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如商品的分類、包裝、保管、運輸等費用,作為生產過程在流通中的繼續而支付的費用。
跨國公司:又稱「多國公司」。以本國總公司為基點,通過在其他國家或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從事跨越國界的生產、銷售或其他經營的企業。
股份合作制:勞動者的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為主的集體經濟。一般具有以下特點:企業的勞動者同時也是所有者;資金用股份制形式籌集,企業分配實行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相結合;企業由職工民主管理,廠長、經理由民主選舉產生。
一般等價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充當其它一切商品的統一價值表現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現,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歷史上,一般等價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擔,隨著社會的進步,黃金和白銀成了最適合執行一般等價物職能的貨幣。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貨幣:在長期的商品交換中,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以G表示。
價格: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
價格標准:貨幣的單位及其等份。
通貨膨脹:流通中的貨幣量(紙幣)超過了商品流通所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通貨膨脹的程度用通貨膨脹率來表示。在一定時期內通貨膨脹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從而刺激生產,出現經濟的虛假繁榮,但通過增發貨幣所增加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沒有相應的商品保證,不能根本解決生產和需要的矛盾。高通貨膨脹率不僅會打亂經濟秩序,而且會危害社會安定。
通貨緊縮:流通中的貨幣量(紙幣)少於商品流通所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物價下跌、紙幣增值的經濟現象。主要表現在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宏觀經濟形勢下。
貨幣的支付手段:是隨著商業信用的發展而產生的,賣者先向買者提供商品,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再向賣者支付所購商品的貨款。這一職能的出現,一方面促進了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經濟中危機產生的可能性。
物化勞動:指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的消耗,生產資料是過去勞動的產物,在其中有人類勞動的凝結,這種勞動同物(產品)結合在一起,故稱為物化勞動。
活勞動:指勞動過程中勞動力的 腦力和體力的耗費。
剩餘價值率:指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表示雇傭工人受剝削的程度。
年剩餘價值率:一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總量同一年內預付的可變資本的比率,年剩餘價值率表示預付可變資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為M』=M/v=m』n(n為資本的年周轉次數)。
固定資本磨損:固定資本的磨損分為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有形磨損也稱物質磨損,是指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由於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損。有形磨損與價值規律無關,而與自然規律有關。無形磨損也稱精神磨損,是指固定資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內,由於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價值上的損失,包括由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發明高性能新設備而使原固定資本貶值。固定資本的精神磨損與價值規律有關。
利潤率:剩餘價值同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即P』==m/c+v。利潤率表示預付資本的增殖程度。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利潤率在數值上絕對小於剩餘價值率。
資本:能夠在運動中增殖的價值。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這種增殖表現為獲取剩餘價值。它是通過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本家剝削工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運動中使其自身的價值不斷增殖,構成了資本最一般的屬性和特徵。
價格標准:為了計量和比較各種商品的價格,貨幣必須以固定的計量單位作為標准。由國家規定的用以衡量貨幣本身的計量單位及其等分,稱為價格標准。
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以貨幣來表現的工資叫做名義工資,以這些貨幣所能實際買到的生活資料的數量來計算的工資,叫做實際工資。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並不是兩種不同的工資,而是同一工資的兩個側面。
不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一部分資本。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只是將其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不改變原有的價值量,故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稱為不變資本。
可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一部分資本。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夠創造出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能創造出剩餘價值,使資本增殖。
勞動強度:勞動的繁重和緊張程度。勞動強度不同,單位時間內的勞動消耗也就有差別,勞動強度高,單位時間內勞動消耗多,反之,則少。
資本積累:指剩餘價值的資本化或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資本積聚:個別資本通過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而增大其總額的一種形式,是資本積累的直接後果。
資本集中:由若干分散的小資本合並成為少數大資本。資本集中是擴大單個資本總額的一種形式,資本集中不會增大社會的資本總額。資本集中在現實上往往採取股份制的形式。
資本技術構成:資本在物質形態方面的構成,即構成資本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同使用這些生產資料所必需的勞動力的數量之間的比率。這種比率是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
資本價值構成:資本在價值形態方面的構成,即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率。公式為C:V。
資本有機構成: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並且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公式為C:V。
相對工資:工人新創造的價值(v+m)中,工人所佔份額和資本家所佔份額相比較的工資。
產業資本:指物質生產部門的資本,即投在工業、農業、礦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築業等方面的資本。
流通資本:是指產業資本循環中的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
資本周轉時間:資本的循環如果不是當作孤立的行為,而是當作周期性的連續不斷的過程時,就是資本周轉。資本周轉一次的時間就是周轉時間,它包括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
生產價格:商品的生產成本加上平均利潤而形成的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生產價格形成後,市場價格將圍繞生產價格而上下波動,這只是價值規律作用形式的變動,而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因為社會商品的生產價格總額等於商品價值總額。
服務貿易:又稱勞務貿易,指國與國之間互相提供服務的經濟交換活動。服務貿易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服務貿易是指一國以提供直接服務活動形式滿足另一國某種需要以取得報酬的活動。廣義的服務貿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勞動,也包括服務提供者與使用者在沒有直接接觸下交易的無形活動。服務貿易一般情況下都是指廣義的。
超額利潤:個別生產價格和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由於個別資本家率先採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從而獲得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利潤。超額利潤也是由工人創造的,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商品所有權規律:各個商品生產者對自己的商品具有所有權,並按照等價交換原則佔有別人的商品。
資本主義佔有規律:資本家通過勞動力的買賣,佔有了工人生產的全部產品及其中包含的剩餘價值。
商品生產過程的實質: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的實質:物質資料再生產與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生產關系的再生產: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定社會關系,隨著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的不斷更新和重復得以維修、更新和發展。社會生產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
有機構成提高的原因:勞動生產率提高,技術進步。
有機構成提高的前提:單個資本的增大。
有機構成提高的的表現:C大V小(相對來說)。
有機構成提高的結果:利潤率下降,但利潤額增大。
勞動耗費:生產商品中的實際耗費,包括物化勞動耗費和活勞動耗費兩部分,相當於商品的價值C+(V+M)
資本耗費:生產商品所耗費的資本量,即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和,相當於生產成本,是生產費用。勞動耗費和資本耗費是兩個不同的涵義,兩者在量上也不相等,勞動耗費大於資本耗費,大於部分就是剩餘價值。
所用資本:即預付資本,資本家為榨取剩餘價值而預先墊支的貨幣資本,在量上包括用於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全部資本。
所費資本:生產商品中耗費的資本量,包括耗費的不變資本和耗費的可變資本之和,在量上相當於生產成本。
經濟危機: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根源來自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這里的過剩不是絕對過剩,只是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而言的,是相對過剩的危機。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
借貸資本:從職能資本運動過程中暫時游離出來,為了取得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
職能資本: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實現,實際發揮了職能作用的資本。在內容上職能資本主要包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產業資本生產剩餘價值,商業資本實現剩餘價值。職能資本所獲得的利潤,在數量上相當於平均利潤。通常情況下,只有職能資本才能獲得平均利潤,而非職能資本(如借貸資本)所獲得的收益(利息)則小於平均利潤。
級差地租:因租種不同等級的土地或對土地投資的收益差異所形成的地租。來源於農業工人創造的超額利潤。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是土地的豐度(肥沃度)或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對同一塊土地連續投資的收益差別。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經營壟斷。級差地租的形式可分為級差地租第一形態和級差地租第二形態。
絕對地租: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繳納的地租。它產生的條件是農業資本的有機構成低於工業,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權壟斷。其來源是農產品的價值高於生產價格的差額,是農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土地價格:土地出售時的價格,實質是資本化的地租。土地沒有價值,因為它不是勞動產品,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權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如同把資金存入銀行取得利息一樣,所以土地可以買賣並有了價格。土地價格與地租成正比,與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即土地價格==地租/利息率
租金:農業資本家在一定時期內,向土地的所有者繳納的全部貨幣額。租金中除地租外,還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資產折舊費和利息,並可能包括農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潤和農業工人的一部分工資。
股票: 股份公司發給股東證明其所入股份並有權取得股息和紅利的書面憑證。是可以作為買賣對象或抵押品的有價證券。股票持有人是公司的股東,股票收益既包括股東的股息、紅利收入,還包括因股票價格上升所帶來的收益。
礦山地租:工業資本家為了取得開采礦藏的權利,向擁有礦藏的土地所有者交納的地租。
建築地段地租:資本家為獲取已經建有(或者可以建造)倉庫、工廠、商店或其他建築物的地段的使用權,而向土地所有者交付的地租。
個別資本:各自獨立發揮資本職能的資本。
社會總資本: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所有個別資本的總和。
壟斷利潤:壟斷資本家憑借其壟斷地位而獲得的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
金融資本:壟斷的銀行資本和壟斷的工業資本融和而形成的一種新型資本形式。
金融寡頭:掌握龐大的金融資本,操縱國民經濟命脈,並在實際上控制國家政權的少數最大的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
卡特爾: 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之一,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為壟斷商品銷售市場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訂立的協定。內容包括:劃分銷售市場、確定商品產量或規定商品售價。參加者不得違反協定,但它們在生產上、商業上和法律上仍保持獨立性。參加者之間為爭取有利的銷售市場和擴大產銷限額進行著劇烈的競爭,常使協定瓦解。
托拉斯: 壟斷組織的高級形式之一,由許多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或產品有密切關系的企業合並組成。旨在壟斷銷售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和投資范圍,加強競爭力量,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參加的企業在生產上、商業上和法律上都喪失獨立性。托拉斯的董事會統一進行經營和管理,領導權掌握在最大的資本家手中,原企業主成為股東,按其股份取得利潤。參加的資本家為分配利潤和爭奪領導權而進行劇烈的競爭。
勞動密集型產業:單位勞動(平均每個勞動力)佔用資金較少、技術裝備程度較低、容納勞動力較多的部門,如紡織部門、手工業、餐飲業等。
資金密集型產業:單位勞動佔用資金量較多的產業部門,如冶金、石油、化工、機械製造等重工業部門。
技術密集型產業:佔用勞動力較少,但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科技專業知識、集中了高科技成果的產業部門,如計算機、航天、核能工業、網路信息等行業。這類產業往往勞動生產率很高,產品技術性能復雜,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集中代表著一個國家和產業的最高水平。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是我國加速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在生產要素質量、結構、使用效率和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依靠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擴張實現的經濟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質是以數量的增長速度為核心。
參與制:金融寡頭通過控制一定數量的股票從而曾層層控制許多企業的經濟上的統治地位。
財政政策: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綜合運用各種財政調節手段,對一定的經濟總量進行調控,使之增加或減少的政策。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變動稅收狀況和財政支出狀況來影響國民經濟的總量狀況,因而,財政政策可分為財政收入政策與財政支出政策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是稅收和國債,後者主要是政府支出和購買以及轉移支付等。
貨幣政策:又稱金融政策。國家為組織、管理貨幣資金的融通、調節貨幣供求關系而採取的各種金融性政策。主要工具包括利率調節、再貼現率調整、准備率調整、公開市場業務以及必要的信貸額度調整。
貼現: 銀行的一種放款形式。以未到期票據向銀行通融資金,銀行扣取自貼現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後,以票面余額支付現金給原持票人。票據貼現的過程相當於一種短期貸款。
再貼現:商業銀行將貼現業務所得票據轉向中央銀行再行貼現。
銀行利潤率:是銀行利潤和銀行自有資本的比率。它相當於全社會的平均利潤率。
借貸利息:借貸資本家憑借資本所有權獲得的、由職能資本家轉讓的平均利潤的一部分,是剩餘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體現著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瓜分剩餘價值、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
法定存款准備金:各商業銀行根據法定比率把吸收的存款轉存入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部分。
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和其他有價證券。
期貨交易: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的標准化和約(合同)的轉讓,其交易的對象並不是商品實體,而是商品的標准化和約(合同)。
國民生產總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民(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 所生產的或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通常用GNP表示。
國內生產總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境內的本國居民與外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所生產的或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通常用GDP表示。它與國民生產總值的關系可表示為:GNP(國民生產總值)==GDP+國外凈要素收入。
即GNP(國民生產總值)==GDP+(本國居民來自國外的財產和勞務收入-外國居民在本國境內的財產和勞務收入)。
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不夠你再給我發信息 我給你找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