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涓滴效應
涓滴效應
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又譯作滲漏效應、滴漏效應)也稱作「涓滴理論」(Trickle-down theory,又譯作利益均沾論、滲漏理論、滴漏理論),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並不給與貧困階層、弱勢群體或貧困地區特別的優待,而是由優先發展起來的群體或地區通過消費、就業等方面惠及貧困階層或地區,帶動其發展和富裕,這被稱作是「涓滴效應」。由此還有「涓滴經濟學」(trickle down economics),常用來形容里根經濟學,因為里根政府執行的經濟政策認為,政府救濟不是救助窮人最好的方法,應該通過經濟增長使總財富增加,最終使窮人受益。
㈡ 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有什麼區別
民主黨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近幾十年來,民主黨傾向於推行中間派經濟政策和具有改革性的社會政策,並認為政府應在減貧和社會救助等問題上發揮作用。
共和黨強調私人企業和個人決策對於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性,他們支持一個對商業有利的自由市場政策、經濟自由主義、並且限制政府規模和政府管制。
拓展資料: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政黨的國家之一,也是實行兩黨制的典型國家之一。
民主黨與共和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美國的選舉制度、議會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司法制度,都與兩黨制有著密切聯系。
參考資料:美國黨派_網路
㈢ 美國的里根經濟政策是
里根經濟學的財政政策觀點主要是:主張平衡預算,反對赤字財政政策。
里根認為減稅不會增加財政赤字。他在執政後立即向國會提出減稅計劃,且被通過。
其要點是將個人所得稅率不分收入等級,一律在三年內減少30%,三年後個人所得稅的稅級還要隨物價指數的變化加以調整。但做起來卻很困難。
因為減稅實際上就是把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轉移給企業和個人,因此在實踐過程中不得不因為巨額財政赤字的不斷增加而大打了折扣。
把最高累進稅率雖然從70%降到28%,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但減稅的幅度卻小於原計劃三年內減稅30%的幅度。
在後來的稅制改革方案和實踐中,把美國聯邦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從過去的50%降低到28%,公司所得稅從過去的最高稅率46%降低到34%。
盡管財政赤字不斷擴大事與願違,美國依然成為西方工業國家中稅率最低的國家。
里根的經濟政策歸納一下,主要有三條:一是通過減稅,刺激經濟;二是增加軍費支出;三是借款或吸引國外資本。
(1)為刺激經濟增長,里根政府採取的首要對策就是通過減稅,以刺激消費和投資。
該政策實施後,果然奏效,美國經濟自1982年起進入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增長期,里根因為這一業績而在1984年再次當選美國總統。
(2)里根政府在處理國際政治事務上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取得對前蘇聯冷戰的勝利,因而大量增加軍費開支,期望在軍事上對蘇保持絕對的優勢威懾。軍費開支的增加導致了財政支出的擴大。
(3)為解決急劇增加的財政赤字,里根政府大量發行中、長期國債進行正府籌資。但關鍵的問題是這些國債賣給誰呢?
按照當時美國的居民儲蓄水平,美國國內的投資者是沒有這么多錢來購買正府發行的巨額國債的。所以剩下的惟一辦法就是吸引國際資本。
(3)什麼是里根經濟學擴展閱讀:
指里根總統執政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其主要經濟措施包括削減政府預算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控制貨幣供給量以降低通貨膨脹,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投資,放寬企業管理規章條例以減少生產成本。
由於里根經濟政策盡可能大幅度減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業的所得稅率,又大幅度減少各項社會福利開支,故有人指責該政策「劫貧濟富」。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內,所有經濟階層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層的貧窮人口也提升了6%(美國普查局,1996年)。而同時最富有的1%美國人則提升了1萬億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削減政府開支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降低通貨膨脹率。
通過減稅和加速企業折舊,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礙於生產的規章制度,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寬松的環境和市場自由競爭的政策空間。
調動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各方面的積極性,擺脫停滯和膨脹,促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里根的經濟發展總體思路是以供給學派的減稅政策來對付經濟停滯,以貨幣學派的控制貨幣供應量來對付通貨膨脹。
1981年2月,里根向國會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就是這兩個學派經濟理論觀點相結合的產物,它集中體現了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這個計劃的要點是:
(1)削減財政開支(不包括軍費),特別是社會福利開支,減少財政赤字,至1984年實現預算收支平衡。
(2)大規模減稅,三年內減少個人所得稅300,4,對企業實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給企業以稅收優惠。
(3)放鬆政府對企業規章制度的限制,減少國家對企業的干預。
(4)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
這一計劃反映了里根經濟學的基本設想是:摒棄需求管理對工資、物價的控制和隨機應變的貨幣政策;
主張採用減稅和緊縮政府開支,實行預算平衡和貨幣供應量的穩定增長;放鬆政府對企業的限制和干預,通過刺激供給、自由競爭,使美國經濟達到自動復興和發展。
里根經濟學在實踐中,奉行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理論,糾正了凱恩斯學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煩。
比如,減稅和增加軍費同時並舉,造成財政上的超分配和財力不堪重負,從而導致美國經濟新的困難和不平衡。
由此可見,里根政府理論上反對干預。但實際上並沒有放棄干預。正如一些經濟學家所稱:里根政府所實行的是沒有凱恩斯的凱恩斯主義,或是沒有凱恩斯主義的凱恩斯效應。
雖然信奉供給、貨幣學派理論,反對凱恩斯主義,但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實踐中,他並不為所確認的理論觀點所束縛,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長處,綜合運用。
比如,為了擺脫經濟困難,在實踐中,他運用凱恩斯學派所主張的通過增減政府開支調節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供給學派所主張的通過減稅和放鬆對經濟的干預來刺激供給增加的政策。
以及貨幣學派所主張的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穩定貨幣政策等綜合地運用於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擺脫滯脹和控制通貨膨脹的經濟目標。
里根經濟學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有一套經濟政策,更為重要的在於它以高利率作為膨脹的財政政策與緊縮的貨幣政策同步策應的支持點和平衡點所形成的新機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里根經濟學
㈣ 里根經濟學和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是什麼
供給側相於需求側涉及供給各面世紀70代發軔於美供應派供給側經濟研究先聲並約10間名根經濟基礎
供給派認產增決定於勞力資本等產要素供給效利用企業提供產要素事經營謀取報酬報酬刺激能夠影響經濟行自由市場自調節產要素供給利用應消除阻礙市場調節素
供給派主要代表物拉弗供給經濟解釋:提供套基於企業刺激析結構隨著刺激改變行積極性刺激所吸引見消極性刺激避政府結構任務於使用其職能改變刺激影響社行
㈤ 「里根時代」的美國有什麼特徵
里根時代美國的特徵:
保守主義的浪潮 把里根推上了台,保守主義的大氣候也幫助里根完成了里根革命。
(一)里根經濟學
降低稅率和減少政府開支。採取了緊縮銀根的措施。
主張從供應入手,以改善供應環境和增加投入的方式來促進經濟增長。
(二)里根主義
里根主義是里根外交政策的基石,其核心是反共。
(三)里根的社會道德觀
主張恢復傳統的道德觀念:里根談論最多的是人工墮胎和學生祈禱。除此以外,里根在「主動行動」、「平等權利修正案」、被告權利、學校教育、黑白學生同校以及反對吸毒等方面,都持比較保守的觀點。
背景:
70年代末的保守主義浪潮來勢洶涌,瓦解了新政以後確立的自由主義「公眾哲學」。
1、對新政自由主義的反動,人們的反政府情緒高漲
2、經濟保守主義:保守學 派則認為問題的根源恰恰在於政府幹涉過多。強烈的個人主義傳統,物價上漲和失業增多的現實,使多數美國人傾向於後一種觀點,把經濟困難歸因於新政以後執行的自由派經濟政策。
3、社會道德問題上的保守主義:按西方標准,由於殖民地時期清教徒傳統的影響,美國人在社會問題和個人生活方面原本是比較保守的。
4、外交上的保守主義: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國力遠遠超過世界任何其他國家。當時的美國耀武揚威,到處伸手,儼然以世界警察自居。然而好景不長,戰後蘇聯、西歐、中國、日本以及大批第三世界國家迅速崛起,美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里根新政改革的必然性:
1、前任政府管理較弱,卡特政府無法有效抑制通脹、帶動經濟增長。尼克松自「水門事件」後也匆匆離開政治舞台。
2、二戰後三十年來逐漸形成的社會既得利益集團(社會福利計劃早就的一批既得利益集團),一方面希望經濟擺脫困境;另一方面卻又本能的抵觸社會變革,懼怕失去的利益。
3、過去的幾屆政府,處於相對的「和平時期」,信奉及追崇「最小風險及阻力」的原則。
㈥ 里根是誰!!
美國政治家,第33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1967年-1975年),第40任總統(1981年-1989年)。在踏入政壇前,里根也擔任過運動廣播員、救生員、報社專欄作家、電影演員、電視節目演員、和勵志講師,並且是美國影視演員協會(Screen Actors Guild)的領導人。他的演說風格高明而極具說服力,被媒體譽為「偉大的溝通者」(The Great Communicator)。
里根在1980年的選戰中擊敗了現任的吉米·卡特,同時共和黨在那年選舉中也贏得了26年來首次在參議院過半數的席次。里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里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以暫時解決社會福利的問題,排除了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遽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在國內議題上,里根並沒有成功的解決如社會福利和墮胎等問題,但他也經由最高法院及其他聯邦法院的法官任命而轉移了聯邦的司法權。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處里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撤銷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他的支持者盛贊他振奮了美國人在1980年面臨的低昂士氣和挫折感,並且讓積極不幹預的資本主義體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對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擴張軍備,對蘇聯的政策則由原本的圍堵改為直接的對抗。里根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貫徹了反共主義與民主資本主義。
里根任內也經歷了數次嚴重的政治丑聞—並導致不少官員和幕僚被定罪,但他仍然得以安然度過這些危機。
許多的觀察家,尤其是美國的保守派,稱贊里根是美國得以拖垮蘇聯的主要功臣。歷史學家對此還沒有形成共識,一些人認為里根是使蘇聯於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 ;一些人則認為蘇聯於他任內開始的轉變,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巧合。
在里根兩屆任期結束後,同黨的喬治•H•W•布希於1988年的選戰中,挾著里根的高昂人氣而大獲全盛,為共和黨60年來首次成功接任的總統。里根的總統任期影響了美國1980年代的文化,80年代常被稱為「里根時代」。
他也是唯一一個遭到刺客以子彈擊中(1981年3月30日)而得以存活的美國總統。1989年退休後里根定居於加州,在罹換阿茲海默症的10年後,於2004年死於肺炎,享年93歲,並獲得了隆重的國葬。
㈦ 真正的英雄從第一段中可以看出作者發表這篇電視講話的目的是什麼
美國政治家,第33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1967年-1975年),第40任總統(1981年-1989年)。在踏入政壇前,里根也擔任過運動廣播員、救生員、報社專欄作家、電影演員、電視節目演員、和勵志講師,並且是美國影視演員協會(Screen Actors Guild)的領導人。他的演說風格高明而極具說服力,被媒體譽為「偉大的溝通者」(The Great Communicator)。
里根在1980年的選戰中擊敗了現任的吉米·卡特,同時共和黨在那年選舉中也贏得了26年來首次在參議院過半數的席次。里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里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以暫時解決社會福利的問題,排除了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劇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在國內議題上,里根並沒有成功的解決如社會福利和墮胎等問題,但他也經由最高法院及其他聯邦法院的法官任命而轉移了聯邦的司法權。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處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撤銷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他的支持者盛贊他振奮了美國人在1980年面臨的低昂士氣和挫折感,並且讓積極不幹預的資本主義體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對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擴張軍備,對蘇聯的政策則由原本的圍堵改為直接的對抗。里根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貫徹了反共主義與民主資本主義。
里根任內也經歷了數次嚴重的政治丑聞—並導致不少官員和幕僚被定罪,但他仍然得以安然度過這些危機。
許多的觀察家,尤其是美國的保守派,稱贊里根是美國得以拖垮蘇聯的主要功臣。歷史學家對此還沒有形成共識,一些人認為里根是使蘇聯於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 ;一些人則認為蘇聯於他任內開始的轉變,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巧合。
在里根兩屆任期結束後,同黨的喬治•H•W•布希於1988年的選戰中,挾著里根的高昂人氣而大獲全盛,為共和黨60年來首次成功接任的總統。里根的總統任期影響了美國1980年代的文化,80年代常被稱為「里根時代」。
他也是唯一一個遭到刺客以子彈擊中(1981年3月30日)而得以存活的美國總統。1989年退休後里根定居於加州,在罹換阿茲海默症的10年後,於2004年死於肺炎,享年93歲,並獲得了隆重的國葬。
里根和他的哥哥Neil,以及他的父母(大約攝於1916-1917年)里根生於1911年2月6日,在伊利諾伊州坦皮科的一棟公寓里。父親是天主教的愛爾蘭裔人約翰•「傑克」•里根(John "Jack" Reagan),母親是蘇格蘭-愛爾蘭及英國後裔的妮爾•威爾森(Nelle Wilson)。他父親一方的曾祖父Michael Reagan於1860年代自愛爾蘭移民至美國。在他移民之前,家族姓氏原本為Regan。他母親一方的曾祖父John Wilson,則是在1840年代從蘇格蘭移民至美國。
里根全家在經過數次遷徙後,於1920年定居在伊利諾伊州的狄克森市(Dixon)。在1921年裡根10歲時,里根在他母親所信仰的基督會教堂受洗(不過里根的哥哥Neil,則跟隨父親成為天主教徒)。在1924年,里根開始就讀狄克森市的北方中學(Northside High School),里根往後也都自稱狄克森是他的故鄉。
在1927年裡根16歲時,里根在狄克森周遭的羅克河(Rock River)畔的Lowell Park找了一份救生員的打工工作,他在那裡擔任救生員長達7年,據說拯救了77名溺水者。里根後來還開玩笑說這些溺水者都沒有向他道謝過。未來里根對這段成就相當自豪,還會向白宮的訪客們展示掛在總統辦公室的羅克河照片。
里根在1928年進入伊利諾伊州的尤里卡學院(Eureka College),主修經濟學和社會學,並在1932年畢業。身為學院新生他加入了一次反對減縮學院開支的罷課。在1929年裡根加入了Tau Kappa Epsilon兄弟會,後來他回憶起來,認為加入兄弟會的這段經驗是學院生涯里最難忘的回憶。他很少花時間在課業上,只拿到了中等的成績,但他卻是校園里許多俱樂部和運動隊伍的領導人,而被稱為「校園里的大角色」。
里根有著演講和演戲的天份,這些天份使他被選為那次學生罷課上的新生演講人。在1932年,里根先後在愛荷華州的WOC廣播電台、WHO廣播電台擔任運動播報員,負責播報芝加哥杯棒球賽,僅依靠著球場傳來的收報機文字訊息,在廣播室里以他的想像力來報導比賽進行的情況。有一次比賽進行到第九局時收報線突然故障,但里根仍流暢地虛構比賽進行的情況,直到收報線修復為止。
㈧ 里根經濟學具體指什麼 發行債券
指里根總統執政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其主要經濟措施包括削減政府預算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控制貨幣供給量以降低通貨膨脹,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投資,放寬企業管理規章條例以減少生產成本。由於里根經濟政策盡可能大幅度減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業的所得稅率,又大幅度減少各項社會福利開支,故有人指責該政策「劫貧濟富」。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內,所有經濟階層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層的貧窮人口也提升了6%(美國普查局,1996年)。而同時最富有的1%美國人則提升了1萬億元的收入。
在所謂「里根經濟學」的背後,實際上是「供應學派」(Supply-SideEconomics)作為經濟學理論基礎。雖然當時支持「供應學派」的經濟學家並不佔多數,但早在70年代,便有一些經濟學家推行「供應學派」的經濟理論,「供應學派」由美國經濟學家裘得·萬尼斯基在1975年命名。除了裘得·萬尼斯基外,羅伯特·蒙代爾和亞瑟·拉弗爾是另外兩位極力推崇「供應學派」的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是著名加拿大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亞瑟·拉弗爾是美國經濟學家、里根政府的經濟政策顧問團成員。顧名思義,與凱恩斯傳統「需求」經濟理論相反,「供應學派」強調的是,「供應」與「需求」關系中的「供應」一邊,即「供應創造自身的需求」。
㈨ 美國總統最好的前五個是誰
美國最偉大的三位總統:喬治·華盛頓、亞伯拉罕·林肯、富蘭克林·羅斯福。
(1)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1732年-1799年),美國開國總統。早年當過土地測量員。在美國獨立戰爭中,他任大陸軍總司令,為美國的獨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789年當選總統,1793年再選連任。由於他對爭取美國獨立、發展美國經濟、建設民主法制和鞏固聯邦基礎所作的貢獻,被美國人尊稱為「國父」。1797年兩屆任滿後,華盛頓拒絕再參加競選,隱退回鄉。此舉開創了美國歷史上摒棄終身總統制及和平轉移權力的範例。
(2)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國政治家,第16任總統。他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領導了拯救聯邦和結束奴隸制度的偉大斗爭。人們懷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堅強的個性,他一直是美國歷史上最受人景仰的總統之一。盡管他在邊疆只受過一點兒初級教育,擔任公職的經驗也很少,然而,他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義意識,使他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3)富蘭克林· 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美國31位、第32任總統。美國歷史上唯一蟬聯四屆(第四屆未任滿)的總統。羅斯福在20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學者評為是美國最偉大的三位總統之一。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爛的古老結構比任何人都多,他對美國整個面貌的改變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他帶領美國走出經濟困境,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
如果需要再加兩個的話,個人認為可以加上傑斐遜和尼克松。
(4)托馬斯·傑斐遜(Jefferson Thomas 1743-1826)美國第3任總統。傑斐遜的勝利是1800年革命,因為它標志著聯邦主義的衰敗和共和主義的興起。他上任以後,廢除了令人生厭的許多聯邦法令。在兩屆總統任內廢除了前屆亞當斯正府所頒布的《歸化法》、《客籍法》、《敵對外僑法》和《鎮壓叛亂法》,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權利。他積極推行向西擴展的政策,於1803年向法國購買了路易斯安那,使當時的美國國土面積增長了約1倍。
(5)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 (Richard Milhous Nixon 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美國第39位總統。尼克松執正後,對內的目標是抑制通貨膨脹,重振美國經濟。對外,提出尼克松主義,與中國直接接觸。尼克松於1972年2月首次訪華,打開了兩國關系的大門,成為訪問中國的第一位美國總統。訪華期間中、美兩國正府發表了著名的《上海公報》。他為打開中、美關系大門,並為改善和發展中、美兩國關系作出了重要貢獻。1973年,尼克松正府結束了越南戰爭。
PS:再補充一位——里根。
羅納德·威爾遜·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 1911-2004)美國第40任總統。他的演說風格高明而極具說服力,被媒體譽為「偉大的溝通者」。他推行的經濟政策被人們稱為里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以暫時解決社會福利的問題。他排除了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劇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快速發展。
㈩ 撒切爾主義與里根經濟學有什麼異同分別對我國經濟改革有什麼借鑒意義
在所謂「里根經濟學」的背後,實際上是「供應學派」(Supply-SideEconomics)作為經濟學理論基礎。雖然當時支持「供應學派」的經濟學家並不佔多數,但早在70年代,便有一些經濟學家推行「供應學派」的經濟理論,「供應學派」由美國經濟學家裘得·萬尼斯基在1975年命名。除了裘得·萬尼斯基外,羅伯特·蒙代爾和亞瑟·拉弗爾是另外兩位極力推崇「供應學派」的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是著名加拿大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亞瑟·拉弗爾是美國經濟學家、里根政府的經濟政策顧問團成員。顧名思義,與凱恩斯傳統「需求」經濟理論相反,「供應學派」強調的是,「供應」與「需求」關系中的「供應」一邊,即「供應創造自身的需求」。
上世紀80年代,「供應學派」能夠得勢主要歸因於兩方面,一是凱恩斯的需求理論在70年代的失敗,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國政壇上得勢,「供應學派」下的減稅的經濟政策正好順應里根低稅收的價值觀和理念。里根的偉大就在於他能用極通俗的話,並富有感情地將復雜的經濟學理論傳達給美國大眾,即減少稅收、刺激經濟、創造就業,通過經濟和財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稅率的前提下增加國家稅收,同時增加大眾的財富。當時,美國的多數選民接受了減稅的「里根經濟學」,是因為支持里根的選民在理念和直覺上對里根經濟政策有了認同。
撒切爾主義在新工黨執政前主宰英國政壇近20餘年的是撒切爾主義。「所謂撒切爾主義是指撤切爾夫人上台後在保守黨內出現的一股占統治地位的「新右派」勢力的意識形態,是當代西方「新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混血兒」。它一方面堅持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另一方面卻又主張新保守主義的文化右翼綱領政策.它反對建立在凱恩斯經濟學和對福利國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識政治」,是更為廣泛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國際性的反對平等主義和集體主義傾向的一部分。在對待平等問題上,撒切爾主義非常明顯地表現出對不平等現象的漠視,或者是對這種現象的積極支持。提出「社會不平等天然就是錯誤的或有害的」這一觀點。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義的政策(特別是蘇共所遵循的)只能創造出一個單一的社會,而且這些政策只能藉助專制力量來推行。在撒切爾主義的主宰下,經濟上的不平等現象越來越嚴重,進而導致了在社會地位和其他領域方面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