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論文作業
1。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經濟問題的現實起點是什麼?
應該是商品,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個屬性,這是勞動二重性導致的,理解勞動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2。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邏輯起點是什麼?
應該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按照馬的觀點,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從而在剩餘價值的分配上佔有優勢,從而剝削了勞動者,因為勞動者只有人身自由,自由得沒有任何生產資料
⑵ 求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論文---談價值規律方面的
論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與宏觀調控
內容摘要:
就資源配置而言,市場機制下極具活力的自由競爭,加快了優化資源配置的步伐,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的效率,使市場經濟煥發著其他資源配置方式所不可比擬的光彩與生命力。然而,也正是由於優勝劣汰的殘酷和趨利避害的「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動機,使市場機制具有本身無法克服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經濟運行難免出現大的波動,客觀上要求政府必須在一定限度內掌握必要的經濟資源和參與必要的經濟活動來克服市場失靈,並通過宏觀經濟政策保證經濟平穩運行。
關鍵詞:
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 宏觀調控
內容:
一、價值規律 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只要商品經濟存在,價值規律就必然發生作用。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以價值為基礎進行等量交換。可見,價值規律既是價值決定的規律,又是價值實現的規律。也可以說,它既是調節商品生產的規律,又是調節商品交換的規律。
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對社會經濟具有以下作用:
1、價值規律自發的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會資源。
2、價值規律自發的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進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價值規律會引起和促進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造成優勝劣汰的結果。
總之,價值規律的作用,就是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的作用,歸結為一點是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經濟效益。這是通過價格與供求相互制約的關系、通過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生產者要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實現的。
二、宏觀調控 是指政府為實現宏觀(總量)平衡,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增長,而對貨幣收支總量、財政收支總量、外匯收支總量和主要物資供求的調節與控制。由此擴展開來,通常把政府為彌補市場失靈採取的其他措施也納入宏觀調控的范疇。
政府的宏觀調控主要表現為國家利用經濟政策,經濟法規、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對市場經濟的有效動作發揮調控作用。
關於宏觀調控問題,我覺得大家在理解上有一些偏差,包括有一個議題「後宏觀調控」的理論。其實,不存在前宏觀調控和後宏觀調控的說法,都不是一個時代,為什麼呢?因為宏觀調控在國外專門有宏觀經濟管理經濟學,它和市場機制是配套的。過去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認為計劃就是宏觀管理。認為外國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其實情況不是這樣的。
1985年有一個會議,我們請了一批外國經濟學家,外國經濟學家談到市場經濟的時候,法國的經濟學家叫阿爾百克,他說法國就是有宏觀管理的市場經濟。我們78年開始改革, 85年才認識到西方的市場經濟特別是西方的現代市場經濟是有宏觀管理的市場經濟。當我們提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的宏觀管理和市場機制是什麼關系?很多人又糊塗了,認為搞市場經濟用不著宏觀管理,這是錯誤的。它要克服市場的波動性和盲目性,他們是質同的關系。剛才企業家講了宏觀調控、宏觀管理管的什麼?
很多人講市場經濟但不講市場經濟運行模式是什麼。我們要建立國家調控市場,市場調控企業,這是我們在理論上的創新。這是一半,因為它還有一個逆向調節,如果企業發生了變化,影響到市場信號,然後影響到國家,國家在進一步進行宏觀調控政策,所以他們是一個互動的行為,這樣兩個方面講就全了。
宏觀調控是一個不斷的變化的完整過程
如果說企業發生變化市場發生信號,引起國家在進一步進行宏觀調控。這是一個不斷往復的過程,所以說宏觀調控是一個無限的過程。所以哪來的後宏觀調控,哪來的前宏觀調控,他自始至終與市場經濟共存,所以對當前政策的理解了就找到了方向,就看到了前途,要看到未來。要想看到未來必須在理論上武裝自己,什麼叫宏觀調控、什麼叫市場機制、什麼叫市場經濟運行方式,把這個幾個掌握了,就能掌握未來。所以說企業如果不參與這個環節,就會導致信息不足,這就會使有些方面花費的時間長一些,如果及時的反映及時的調整,這個效果會更快一些,所以它是互動的行為。所以企業要參與進來。
宏觀調控是一個不斷的變化的過程,那麼我們國家的宏觀調控,它不僅僅是房地產,房地產是一個方面,和我們聯系的一個是我們國家800種商品,或者900種商品有相當一部分是供大於求,解決這個供大於求外貿,現在我們加入世貿以後,紡織品設限,出口更多困難,外貿達到70%,這樣的情況,通過設限影響產品的出口,能源我們40%進口,那麼現在石油價格漲到70美元一桶,影響了國內經濟的發展,我們大量的產品供大於求,就要考慮擴大內需。
增加內需的能力
第二個政策,要擴大內需,要靠我們居民的消費能力,把我們的產品把它消費,把它轉換成價值,房地產業是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的內容,他對拉動內需起到重要的作用。
宏觀調控就要通過增加內需的能力,來使市場經濟生產的商品、產品消費掉,形成供給和需求的平衡,建成市場經濟內在的增長機制,調控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房地產只是一個方面,你要形成內在增長機制,企業、市場的消費主體和國家政策要連動。有一個政策的實現性,通過實現企業把信息反饋給市場,市場再反饋給宏觀部門。企業的參與對宏觀調控的正確性起著一定的作用。宏觀調控是一個大的方面,它要不斷的調整和完善,使經濟供給和需求平衡。
關於區域經濟的發展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西部要大開發,東北部要振興,東部要崛起要率先實現現代化,這個區域的發展對房地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商機,房地產業可在區域協調發展中大有作為。還有一點,很多人沒有談到,就是走出去,我們建築業要走出去,我們在建築業在國際上要有一個很好的影響,在阿爾及利亞地震中,我們上海建築公司建的醫院在別的國家建設的建築都有倒塌或斷裂等等現象出現的時候,我們的醫院紋絲不動。所以阿爾及利亞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評價。我們房地產業怎麼樣和走出去相結合,這是房地產業的新經濟增長點,房地產業應該說五中全會給它提供了寬闊的發展方向,落實十一五規劃我們房地產業就大有作為,大有發展。
房地產問題:
2006年,上海樓市將從供需兩方面進行調控。23日,在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上海市房地局副局長龐元表示,今年將圍繞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加強和改善對供應和需求的雙向調控。
龐元表示,今年上海將繼續貫徹「以居住為主、以市民消費為主、以普通商品房為主」和「鼓勵消費、規范投資、抑制投機」的調控原則。
在供應方面,根據開發商的資金情況,上海市房地局將加強預售管理,積極引導開發商分批有序均衡地上市。
同時,將通過加大土地供應調控力度,合理控制配套商品房的上市節奏,進一步控制新建商品住房的上市供應總量和節奏。
在需求方面,繼續落實各項措施,並積極引導市場預期和信心,進一步鼓勵市民正常的自住性消費。
住宅建設方面,著力加強住宅發展的前瞻性研究,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探索節能省地型住宅建設標准,進一步提高住宅的工程質量和配套質量,降低住宅的資源能源消耗。
去年全年上海總共建成「四高」優秀小區85個;加大了「平改坡」綜合改造的力度,共竣工項目60個,面積386萬平方米,受益居民6萬多戶;完成舊住房綜合整治1550萬平方米;加大了廉租住房工作的力度,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已由上年底的1.35萬戶增加到1.8萬戶。
此外,上海計劃2006年完成舊住房綜合改造900萬平方米,其中包括列入市政府實事工程的「平改坡」綜合改造40個小區,400萬平方米。
總結:
由於社會供求受市場機制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會出現周期性波動是客觀存在,必須通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來加以調整,熨平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波動。有市場機制,就要有宏觀調控,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內容。宏觀調控將貫穿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宏觀調控不存在何時結束的問題。但是宏觀調控的方向、重點和力度,應當而且必須根據不同時期經濟運行情況而有所調整。我們自始至終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要根據不斷變化的經濟運行情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從以上對宏觀調控多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國家是通過對影響價值和價格的諸多因素,即使用價值量、紙幣發行量和勞動生產率水平進行調節,來間接調控作為國民經濟綜合反映的價格的。這些方法都是從價值規律的要求出發的。就市場調節來說,也體現了價值規律的要求和作用。所以,價格問題實質上是承認不承認價值規律的問題;遵守和運用價值規律是處理好價格的關鍵。這個科學結論已為我國實踐所證明。
參考資料:
2006年上海市房地產問題
關於宏觀調控問題以及「後宏觀調控」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⑶ 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論文)
一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市場經濟機制的運行,中國經濟學的基礎究竟是什麼,成了許多經濟界人士關心的話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的關系問題再次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和內容的構成及在當今的作用和地位如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實踐性、科學性需要人們研究這樣的關系問題。
基本的爭議依然沒有變化。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經濟學,主要的推理過程一般是這樣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政治經濟學,而政治經濟學就是經濟學,所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經濟學,只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內容不能完全等同於政治經濟學。「在當代通行的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二詞,一般都是作為理論經濟學而言,是論述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經濟運行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其他一切經濟學科提供基礎理論的學科。這時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是同義的。」[1]王振中同志用了較大篇幅的材料,來證明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是一致的,指出「現在風靡世界的所謂『經濟學』其實就是『政治經濟學』」。王振中同志還從馬歇爾到薩謬爾森的有關文章和著述中引證了這一觀點。得出的結論是:「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能否通過弱化或輕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來發展政治經濟學?回答顯然是否定的。」[2]持這一觀點的同志應是為數不少的。
另一些學者則認為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已有了不同,在中國政治經濟學已特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又是兩種特指:一種是以馬克思的《資本論》為代表的政治經濟學;一種是以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資本主義部分為代表的政治經濟學(1998年起國家教育部在高校恢復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公共理論課就是這樣)。南開大學的谷書堂先生基本上是持這一觀點的,他在《再談經濟學在中國未來的發展問題》一文中,指出改革開放的實踐,使「政治經濟學作為基礎理論的地位受到了很大威脅,出現了基礎理論『缺位』現象」[3]。「傳統的政治經濟學(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者注)由於自身理論體系的局限,不能為應用經濟學提供理論支持,從而使自己的基礎地位不能不處於虛置狀態。這對於一直從事這方面理論研究的學者來說,是一個很難接受的客觀現實。」[3]現在國內有不少學者正在創立《中國經濟學》,試圖擺脫關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的關系問題糾纏,事實上這些同志還是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是不同的,否則就沒有這一必要了。
本文中所要論及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的關系問題時,前者主要是指以蘇聯教科書資本主義部分為藍本、馬克思《資本論》及相關經濟思想或學說為主要內容的,如果脫離了這一點,討論也就沒有意義。我們不主張將一個人的學說和思想內容無限擴大,將一切後人的發展都概括到馬克思或馬克思主義中去,那也是機械的、唯心的、違心的。否則也就沒有建立「列寧主義學說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之必要了。
二
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經濟學的。但長期以來有兩種認識:一種認為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區分開來,說明經濟學擺脫了階級性,增強了科學性。另一種認為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充分展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作用與意義,證明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的經濟思想仍然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基本指導思想,我國的經濟建設才不會犯方向性錯誤。而我認為這兩種認識都具有片面性,對搞清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的關系都是不利的,也不利於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沒有及時形成好的經濟理論,常常出現理論落後於實際的現象,與這兩種片面認識是有一定關系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經濟學,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著自身特有的研究對象和特有的研究目的及其歸宿,可以說是由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及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決定的,這樣的認識絲毫不會削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地位,不會影響馬克思經濟思想的作用,事實應該正好相反。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亦即在經濟活動中的人與人的關系(張仁德,1999年)。首先,經濟活動中存在人與人的關系,且又是一種最為基礎的關系,孤立的生產活動是不存在的。現代社會的經濟聯系普遍存在,單個個人的生存越來越困難了。馬克思抓住了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基本關系和人們的相互聯系以後盡情展現經濟理論,應該說是執了經濟活動的牛耳。通過對經濟活動中人與人的關系的分析,馬克思引入了社會經濟制度分析(基礎是產權安排),經濟活動狀態(企業內部與社會的經濟運行)、經濟結構的均衡設想(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和私有制條件下結構均衡的破滅——經濟危機)和社會集團成員間階級對立的論述。
問題是經濟活動中除了人與人的關系外,還有人與物的關系,即按馬克思講的社會生產力問題。這一點馬克思在他的經濟思想中有所涉及,但並非是為研究生產力而研究生產力的,對生產力自身的規律、要素、層次、分布等這些基本內容馬克思都沒有太多的展開。馬克思論及的生產力問題就象他研究使用價值一樣,是作為「商品價值的物的承擔者」來對待的,研究生產力不是他的本意,他要研究和揭示的目的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必然性及其推動力,生產關系形式由低級到高級演進的事實過程,馬克思始終要抓的是社會生產關系運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此外經濟活動中還有物與物的關系,這一點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幾乎就沒有論及了。經濟活動中的物與物的關系,表現為替代品的生產,競爭物品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產業結構的是否均衡問題,馬克思關於兩大部類的生產對經濟活動中的物與物的關系有了觸及,但嚴格來說也是沒有從生產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來說明,因而離社會生產與發展的需要是有距離的。
馬克思主義不朽的經濟著述中還有一個鮮明的思想,那就是人與人的關系表現為一種階級關系,是一個集團對另一個集團的佔有和壓迫關系,階級的爭斗是人類演進的直接動因。應該說階級和階級斗爭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因為今天階級斗爭的緩和而否定歷史的存在,農民受地主的剝削和壓迫,工人受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奴隸受奴隸主的剝削和壓迫都是階級問題都有階級斗爭,但問題是除此以外人們的經濟活動中既有階級關系還有親緣關系和一些可移性關系。親戚、家庭成員參與經濟活動,這中間不同的利益歸屬往往就很難用階級斗爭來說明。我們在這里講的可移性關系是指後發的社會關系,如同學關系、朋友關系、鄉鄰關系等。在中國這個崇尚做人為先的社會里,可移性關系處理的好壞會被認為比什麼都重要,為獲得親友和社會的贊許,財產佔有上的多寡往往會變得並不突出。
進一步講,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階級關系的存在,意味著對立關系的存在。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對立面肯定存在,這樣的分析與歷史發展的吻合大於隙裂。綿延不斷的被壓迫者的起義和抗爭說明了分析的正確性。問題是走向極端就會顯得不足,作為階級關系存在對立以外還有協調甚至合作的方面,從時日短長的角度看,協調和合作要多於對立和爭斗。階級關系間自我協調和合作的基礎是彼此間的適應,按馬克思的觀點來分析,新興階級處在上升時期還有它的進步性,其他階級還願意與其合作。可正是這樣的思想在傳統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中被忽略了,當時代進入以階級合作為主的時候,人們就容易懷疑這一理論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其創立時因市場經濟的各種表象並不充分,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後人在發展過程中又存在背離馬克思實事求是的精神,出於迷茫、投機、革命等復雜的心態,傳承多於發展、僵化多於創新,以致於一些人不是從精神,而是從詞句摘抄 來維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今天許多文章還總是在述釋《資本論》是如何先見,馬克思《資本論》分析市場經濟,我們今天也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那裡都有了說明,《資本論》的觀點仍然是我們的指導。他們居然忽視了馬克思並不認為社會主義應搞市場經濟的起碼知識,馬克思是分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導致資本主義滅亡的經濟根源之一。那種看似維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做法,其結果不是正確地弘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是封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套用一句流行的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將來也不是被誰打倒,而可怕的是會被一些看似馬克思主義的人捧殺。「左」是主要的危害,這句震人肺腑的話應猶在耳邊。
三
近百年來生產力的社會化程度迅速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國際分工與聯系的日益廣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發展,是誰也不會否定的事實。為什麼要發展?說明原有理論有不足、有缺陷。如何對待這一點很可能是問題的又一個焦點。我們認為從傳統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看,既要「補新」,又要修篡,兩者都是需要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演變為主要任務的(我們也知道還有廣義的政治經濟學),但戰後以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演變有「脫軌」之勢,我們應該能認識這一點。第一是資本家的經濟人性質有了變化,資本家的純粹的經濟人身份開始向理性的經濟人轉變。純粹的經濟人唯一任由追求利潤而牽引,敢冒絞刑的危險,剝削工人不擇手段,對待競爭採取的就是你死我活,爾虞我詐的態勢。馬克思當時分析的資本家是吸收了亞當·斯密的純粹的經濟人觀點的:為了利益不惜一切。而理性資本家是現代資本家的主要特徵。所謂理性資本家可以從這幾個方面看出:①他們接受政府的宏觀調控。從這點講就會有「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要求,就會要「犧牲」個別資本家的利益;②重視社會福利,為福利捐納稅利。福利事業從企業行為講是好企業救差企業,是盈利企業幫微利甚至破產企業;③關心公益事業,對社會文化教育事業有所投入。從目前我們國內的情況看,改革開放以後就吸引了不少資本在這方面投入。盡管他們的動機也許是各種各樣的;④理性分析經濟運行,避免了經濟運行中的部分盲目性。成熟的市場主體成為社會持續的均衡發展的主要力量。馬克思當時指出的資本主義條件下企業生產有組織有秩序,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況,從現今資本主義世界的情況看,多少因為市場主體的成熟而得到了一些避免。
第二個重要變化是企業制度及企業組織形式。現代資本主義佔主體地位的企業制度形式為股份制,股份制形式又有多種多樣,由資本家之間相互參股與控股、國家與資本家之間的相互參股與控股,其部分股份甚至還掌握在工人手中。從地區看參股和控股還超出了國界,形成了不同性質的國家、企業之間的相互參股和控股。社會主義國家的股份制企業中有本國的也有外國的私人資本家的參股和控股,社會主義國家也在資本主義國家中興辦企業,搞參股與控股。股份制形式的多元化,既表明生產力的社會化程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也表明企業制度形式已與某一社會性質脫離了聯系,那種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初始形式——個人業主所有制被認為全資、全權、全利和全部風險的資本主義企業制度已不適應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需要了,也不再是資本主義的典型或經濟基礎。鑒於馬克思所處的時代,馬克思是以剖析資本主義初始的企業制度為範例的,這樣的企業制度事實上如馬克思講的適應不了社會化大生產,其「喪鍾已經敲響」了。自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企業制度作出精闢論述以後,資本主義接連不斷的經濟危機,也使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不得不承認其制度的弊端(凱恩斯),有的甚至指出了這一制度的歷史性和必然毀滅。「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有一種固有的自我毀滅的趨勢,這個趨勢在它的較早階段可能十分明顯地表現為阻滯進步的趨勢形式」。[4]1929-1933年的大危機更是給了留戀資本主義個人業主私有制的學者、官僚們一記猛擊。羅斯福新政(1936年)和凱恩斯的經典理論《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訊》(1939年)終於出台。可以這么認為這些政策措施和理論,實際上是在馬克思對早期資本主義診斷的基礎上,開出的試圖拯救資本主義的葯方,資本主義所有制被迫從產權「明晰的個人私有制」(胡代光,1998年),轉變到社會間共同佔有的股份制形式,以既求得適應生產力社會化的需求,又求得利益和風險的共享共擔。資本主義股份制是一種資本社會化、管理社會化、(管理權)利益社會化和風險社會化的形式,股份制因其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組織形式的不斷變化,在資本主義生產力極大提高的過程中,具有極強的消化力,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從這里我們可以說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已經發生了不少變化,對私有制揚棄的股份制(恩格斯)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制 度的基礎。
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的關系 來自: 免費論文網
第三,當今社會個人身份的多元化,對階級關系起著一定的調和作用。它是戰後以來,甚至就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才迅速出現的又一種變化。新的知識經濟的出現,一代高科技人才,將資本運行和智力運行有機地結合起來,他們主要利用自己的智力作資本,加之以適量的貨幣資本(包括利用信用)很快佔領和拓展市場,成為新經濟的領頭羊,這些人通過自己的智慧而暴富,以致僱傭部分智力型勞動者共同參與知識經濟的運作,他們既僱傭他人勞動,自己往往又是最主要的勞動者,負責主要產品(軟體)的開發生產。對於這類企業來說,一旦這些人自己不再參加勞動,企業資本很可能會一文不值。另一種情況是一些人既是僱主又是雇員。這種情況目前我們國內已較普遍,在高校和私企中就有這種現象,一個人既受雇於某一企業,而自己又開有自己的公司,僱傭他人勞動。這類情況的出現很難使人分清,某一個人到底是資本家還是工人,是僱主還是雇員,還是什麼?所以個人身份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階級區分的邊界,表明簡單的階級分析方法解決不了這一問題。
實際上問題並不在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內容與現實之間存在著什麼樣差異。就像前面說的,無論是誰,他們都承認馬克思主義學說需要發展,關鍵是說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現實有差異是不是就意味著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我們認為並不是這樣,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早期無產階級斗爭的學說,作為工人階級的聖經,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和作用,它對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指出市場競爭的無序性和社會干預與調配的必要性,推動今天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繁榮和文明有著深刻的影響。作為以推翻舊的資本主義制度為己任的馬克思、恩格斯,他們理論的靈念和先見是任何一位公正的學者都不能否定的,無論是表現出對這一學說的害怕還是敬仰,都表明了這一學說的科學性。問題是一百多年的實踐和社會變化,尤其是經過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初始制度形態和資源配置方式轉變的社會,均面臨著新的建設和發展任務。尤其是象我們這樣處在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可能簡單地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我們的市場經濟與馬克思分析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有本質區別的,馬克思展望社會主義(馬克思本人從沒有正面肯定過社會主義)的是計劃經濟(有人把它歸之於列寧的發明),是沒有商品、貨幣的。硬是從馬克思的一些著述里找出一些言語來佐證某一個觀點是容易的,但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系統,是一種價值傾向,甚至是一種精神,片言只語代表不了馬克思主義。
從這里我們再回到開頭的話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否等同於經濟學,經濟學是否等同於政治經濟學。很顯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其特有的內容,若它等同於政治經濟學,那麼政治經濟學就不等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學。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學應該包括更多的內容,更廣的運行功能分析及定量的操作。如果我們的經濟學不能解釋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問題,不能系統而深刻地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中的實際問題,我們就對不起馬克思主義,對不起馬克思、恩格斯為我們創立的經濟思想和經濟學說。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經濟和政治關系分析的經濟學說,承認他們有自己的特點和內容,那麼我們認為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是可以等同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誕生以來,它就成為了現代經濟學的血液之一」[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研究經濟活動中人與人關系的經濟學,現實社會中經濟學離不開政治(王振中,1999),在現代社會更是如此,經濟學不會因為加上了「政治」兩字而變得大逆不道。加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科學」,恩格斯說過,「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它所涉及的是歷史性的即經常變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產和交換的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特殊規律,而且只有在完成這種研究以後,它才能確立為數不多的、適合於一切生產和交換的,最普遍的規律」[5]。作為歷史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本來就沒有想要解決一切社會的一切經濟問題,假如我們一定要讓一門本質上屬於歷史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來承擔解決現實一切經濟問題的責任,實在有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本意。
迄今為止,純而又純,普遍適用的經濟學還沒有出現。
西方經濟學中許多概念、范疇、原理也同樣並不完全適用於中國的經濟建設,甚至不適用於西方國家自己,現在有人試圖通過將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來擺脫政治的影響,建立一門超國界、超時空的經濟學,其嘗試之心可嘉,但其功效實屬徒勞。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既要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吸收西方經濟學的方法,更主要的是要以中國經濟的自身運行為出發點,在不同的時期建立不同的經濟 學說,那種希望一勞永逸地建立一門中國經濟學無異於懸木求魚。
⑷ 急求--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論文(有關商品經濟及運行規律)
發達市場經濟是當代世界各國經濟運行的共同形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經濟體制逐步轉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於這一創舉,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確實沒有直接講過,但是馬克思關於三大社會形式學說對於我們理解這一轉軌提供了啟示。我國創立並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當代實踐表明,發達的市場經濟是世界各國經濟運行的共同形式。
一、人類社會只有經過商品經濟才能進入共產主義是馬克思的一個基本觀點
認識人類社會發展進程,觀察當代世界各國經濟社會形態以及我國新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應該全面把握馬克思的社會形態學說。馬克思對於社會形態的劃分,是有多種依據和劃分序列的。這里只談談他大致同時提出的兩種社會形態劃分學說。一種是他在1859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以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總和為依據,把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劃分為五種經濟社會形態的學說。後人將之概括為:原始公社制、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五種經濟社會形態或生產方式的序列。這種劃分是大家熟知的,也是廣為流傳和普遍採用的。但是,還應該注意馬克思的另一種關於社會形態的劃分,這就是他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以人的發展程度為依據,把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劃分為三大社會形式或三個階段的學說。
馬克思關於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的基本觀點是:「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於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107-108.)馬克思提出的五種經濟社會形態學說和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的時間相距不足一年半。馬克思對人類社會形態的這兩種劃分序列並不矛盾和排斥,也不存在哪一種劃分更重要,或者五種經濟社會形態學說已經取代了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的問題。
馬克思說的三大社會形式或社會發展三個階段,是以社會主體的個人的發展程度,即個人是否獲得全面發展和具有自由個性作為標准或依據進行劃分的。從經濟上說,這種劃分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人們交換活動方式從而經濟關系的發展和演變。這種劃分說明:起初,由於生產力低下,個人沒有戰勝自然界的力量,不得不依賴並從屬於共同體,個人沒有獨立性。這表明個人發展程度很低,馬克思把這個階段稱之為最初的社會形式即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在這個發展階段,生活在共同體中的不獨立的個人,憑借血緣關系和對他人的依賴建立聯系,這時個人之間只有勞動交換,沒有產品交換,從而人們直接地交換彼此的活動,個人勞動直接地表現和實現為社會勞動,這意味著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後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原來自然發生的個人對共同體的依賴、從屬關系解體,個人獲得了一定的獨立性,但這種獨立性是建立在對物的依賴性的基礎上的。這表明個人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仍然是不全面、不自由的,馬克思把這個階段稱之為第二大社會形式或社會發展的第二階段。在這個發展階段,生活在社會中的已獲得一定獨立性的個人,通過交換自己生產的產品實現勞動交換和建立社會聯系,從而人們間接地交換彼此的活動,個人勞動間接地表現和實現為社會勞動,這意味著商品經濟占統治地位。最後,由於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原先單獨的個人變為聯合起來的個人,他們共同佔有和控制生產資料和生產能力,並成為他們的共同的社會財富,從而個人得到全面發展,並獲得完全的自由個性。在這個發展的階段,人們又直接地交換自己的活動,個人勞動直接地表現和實現為社會勞動。這表明個人的發展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實現了人類的最高理想,馬克思把這個階段稱之為社會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或第三大社會形式。
個人發展程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標尺。馬克思說的個人發展的三個階段,也是生產力發展的三個階段,相應地也是人們經濟關系的形式發展的三個階段。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式或三個發展階段序列,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樣一條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遵循以上三大社會形式或三個階段體次相繼前進,決不能從生產力低下的、人們在狹小范圍內發展著的第一大社會形式或第一個階段,跳越過人們建立了普遍社會物質交換和全面關系的、能夠滿足人多方面需要的、存在發達分工體系的第二大社會形式或第二個階段,而直接過渡到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個人全面發展的第三大社會形式或第三個階段。從人們勞動交換的社會形式而言,人類社會決不能從自然經濟或半自然、半商品經濟,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經濟,而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一個必經的歷史階段。所以,馬克思用人的發展程度作為標准和依據,來衡量社會發展程度和劃分社會發展階段,是科學的。
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以上兩種劃分序列,對於正確認識經濟文化落後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後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以及採取的經濟形式,有重大現實意義。我國解放前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都很不發展的經濟文化落後國家,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從五種經濟社會形態序列來看,屬於第五種即社會主義社會,但從三大社會形式序列來看,仍然屬於第二大社會形式或第二個發展階段。這種情況同馬克思原來設想的社會主義並不完全符合,或者正如有學者所說發生了「錯位」現象。也就是說,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從五種經濟社會形態序列來看不同於資本主義,但從三大社會形式或三個發展階段序列來看,又同資本主義處於同一社會形式即第二大社會形式或同一個發展階段即第二個發展階段上。過去我們在理論研究和實錢中,只依據馬克思關於五種經濟社會形態學說,不考慮馬克思關於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結果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犯了超越階段的錯誤,走了不少彎路,直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糾正過來。
因此,正確理解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兩種劃分序列具有重要理論意義。一個重大啟發是,在認識本國社會發展階段、確定理論政策和創建馬克思主義廣義政治經濟學體系時,將五種經濟社會形態學說和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結合起來考慮,可能是一種新思路。也就是說,在考察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時,不僅要看到它們在基本經濟制度即生產關系性質上的根本區別,而且要看到它們在社會經濟形式上又有相同的地方。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商品經濟已經發展為更高層次的發達商品經濟、現代市場經濟,大大超越了馬克思生活時代的發展水平,並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存在。在像中國這樣原來經濟文化落後的社會主義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則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必須實行市場經濟體制。而這些都是馬克思恩格斯當初沒有預料到的。因此,我們黨將我國現階段社會定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並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是對馬克思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二、當代世界各國實踐表明發達市場經濟是普遍共同的經濟形式
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經濟制度從16世紀誕生,到現在已有500年的歷史。以資本主義制度誕生為標志,人類社會進入了馬克思提出的三大社會形式序列的第二大社會形式或第二個階段。從人們的勞動交換關系的形式來說,盡管商品經濟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就早己產生並緩慢發展,但它成為社會的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式卻屬於資本主義社會。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商品生產在原始社會末期就開始出現,價值規律已經在長達5000~7000年的時期內起作用。那麼,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當代的商品經濟又處在一個什麼階段上?
關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歷史,傳統看法認為,它經歷了三個階段或有三種類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商品生產從原始社會末期產生,跨越存在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到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就將消亡。他們把商品經濟發展的歷史劃分為簡單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兩個階段。20世紀10年代以後,社會主義從理想變成現實,出現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它們在實踐中認識到,現階段的社會主義還不能消滅商品和貨幣,還需要利用價值規律。蘇聯在斯大林領導時期,明確承認「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貨幣」,但強調它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有根本區別。這一理論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有重大影響,總不敢理直氣壯地發展商品生產,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掛鉤,某些國家在特殊時期甚至主張取消商品貨幣和價值規律。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共產黨宣布: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學家提出商品經濟發展三階段論,將迄今為止的商品經濟發展歷史劃分為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這三個階段或三種類型。但在理論研究和著述中,總是強調這三種商品經濟類型的不同,特別強調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根本區別;對於這三種商品經濟的共性只簡單地提及,而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共性只有少數人探討過。其實,我國既然要發展商品經濟和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上述這些問題是不容迴避的,應該深入加以研究。首先要研究這三種商品經濟的共性和個性,考察它們的聯系和區別;其次還要研究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共性和個性,考察它們的聯系和區別。
關於上述三種商品經濟的共性,我國學者將之歸納為以下諸點:生產者的勞動採取價值形式,商品交換遵循等價原則,商品生產者具有本位利益,商品生產者進行自主經營,與貨幣經濟共同存在,經濟活動受市場調節,通行自由競爭原則,經濟具有開放性,等等。對於簡單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區別,馬克思作了經典分析,集中表現在他提出的兩種流通公式上,前者為W-G-W(為買而賣),後者為G-W-G'(為賣而買)。它們的根本區別在於生產資料所有制不同:前者建立在生產資料小生產者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的基礎上,經濟活動的目的是追求使用價值以滿足生產者自身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交換時貫徹等價原則,不發生價值增殖;後者建立在生產資料資本家私有制和僱傭勞動的基礎上,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追求資本價值增殖,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剝削並佔有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而等價交換僅僅存在於流通過程。對於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區別,研究者總是強調它們的性質根本不同,如所有制、生產目的、作用和後果不同等等;至於它們的共同點,學者們很少論及。
但是,我國也有少數學者對此進行了探索。80年代初,卓炯作為我國最具創見的經濟學家之一,首先提出「擴大商品生產」概念,為研究近現代商品經濟理論,特別是為研究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共性開辟了一條拓荒之路。他認為,商品經濟的發展過程是從簡單商品生產到擴大商品生產。從邏輯形式來看,簡單商品生產的對立物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如果把簡單商品生產說成是小商品生產,那麼它的對立物是大商品生產。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社會主義商品生產都屬於擴大商品生產,這是它們的共性,不同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因此,如果按生產資料所有制來劃分,則是小私有制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私有制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公有制商品經濟(註:卓炯:再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M].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1版,68-73.)」。可見,卓炯對商品經濟發展歷史進行劃分時有兩個標准,一是按生產力發展狀況和生產規模來劃分,則有簡單商品生產和擴大商品生產兩種類型;二是按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來劃分,則有前述商品經濟的三種類型。他的創見和突破在於前一種劃分,類似於馬克思把社會生產劃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兩種類型一樣。按生產規模來劃分商品經濟發展階段,符合從過去的小商品生產到後來的大商品生產發展的歷史過程。卓炯按生產規模劃分商品經濟類型的優點在於,既能把歷史上的簡單商品經濟和後來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區別開來,又能把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共性尋找出來。但是,擴大商品生產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一個共性,但卻不能涵蓋和概括它們的主要共性;它是考察它們共性的一個切入點,但並沒有直接點擊到它們的核心。
根據16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為了研究和揭示商品經濟發展各階段的共性和個性、一般性和特殊性,在劃分發展階段或類型時,採用包容性較寬的用語似乎更好,可以首先把歷史上迄今的商品經濟劃分為簡單商品經濟和發達商品經濟兩個階段。為了與發達商品經濟相對應,可以把簡單商品經濟理解為不發達商品經濟。
發達的商品經濟也就是發達的市場經濟。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概念之一。這里涉及到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這兩個概念的異同及其關系問題。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學術界曾經熱烈討論過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是大同小異的兩個概念。從這兩個概念的主詞商品和市場來說,它們是不可分離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要通過市場實現,市場是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沒有商品就不會有市場出現,沒有市場也就沒有商品存在,所以商品和市場是一bìng@①產生、互相依存、共同發展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作為同一種經濟關系的形式,在概念上並無實質性區別。但從這兩個概念提出的過程來看,它們的含義又是有區別的。商品經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專門研究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制定了完整科學的商品貨幣理論,認為商品貨幣關系的實質是與自然經濟相對立的、人們勞動通過產品交換而建立的一種生產關系的特殊社會形式。後來,列寧把人們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作為一種經濟形式稱之為商品經濟。而市場經濟概念則主要是西方經濟學家使用的。20世紀20~30年代以後,比較經濟學或比較經濟制度學提出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這兩個對立概念,用來描述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說明二者的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方式不同:資本主義用市場來配置資源和調節經濟活動,稱為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用計劃來配置資源和調節經濟活動,稱為計劃經濟。可見,市場經濟的本質含義是指與計劃經濟相對立的、由市場及其機制來配置資源和調節經濟活動的一種形式或體制。即使從市場經濟概念的這個含義來說,它與商品經濟概念也是一致的,是專指商品經濟的資源配置方式的特徵。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這兩個概念是對同一關系——商品貨幣關系從不同角度考察而得出的不同用語:市場經濟是從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方式來說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是由市場機制調節人們勞動交換關系的市場經濟。從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方式的角度來看的商品經濟的這一含義說,那麼它們就沒有什麼發展階段的高低之分,說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高級階段的提法,其根據似乎並不能成立。然而,就市場經濟概念提出的時間來說,實際上它指稱是已經有400多年歷史的發達的商品經濟。在這個意義上說,只有與資本主義結合的發達的商品經濟才稱得上是市場經濟,把資本主義以前的簡單商品經濟稱為市場經濟則比較勉強,充其量只能是不發達的、不成熟的市場經濟。所以,與資本主義結合的發達的商品經濟,其實也就是發達的市場經濟,二者在發展階段上是一致的。
在西方國家,發達的商品經濟或發達的市場經濟已經存在了5個世紀。在20世紀最後20年,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從而,發達商品經濟或發達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共同採取的經濟形式。簡單商品經濟和發達商品經濟或發達市場經濟的區別主要是:(1)在生產技術上,前者是建立在落後技術和手工勞動基礎上的個體小生產;後者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和機器大工業基礎上的社會化大生產。(2)在所有制上,前者是個體小私有制;後者是日益社會化的所有制,或者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或者是社會主義公有制。(3)在存在領域上,前者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經濟社會形態中不佔主導地位,只作為附屬經濟成分在比較小的范圍內存在;後者則與資本主義經濟或社會主義經濟結合在一起,在全社會范圍內存在。(4)在經濟活動的目的上,前者是為了獲得相等價值的使用價值,以保值為目的;後者是為了追求更大的價值,以價值增殖為目的。(5)在市場范圍上,前者只形成狹窄的有限的地區市場,後者則形成廣闊的完整的國內市場體系和不斷擴大的世界市場。(6)在經濟運行機制上,前者是在自然經濟統治下的小生產者的自由競爭和市場自發調節;後者是資本自由競爭和市場自發調節,並逐步與國家宏觀調控相結合。(7)在生產規模上,前者以簡單再生產為特徵;後者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徵。
上面講的發達商品經濟不同於簡單商品經濟的七個特點,正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共同點或共性。它們的區別點或個性有:(1)所有制基礎不同,前者是生產資料資本家私有制;後者是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或社會所有制,現階段中國則是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2)追求價值增殖的目的不同,前者是為了資本家個人發財致富;後者是為了社會整體和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3)在收入分配上,前者是少數資本家剝削大多數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並佔有社會財富的大部分,勞動者僅獲得維持生存的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只佔有社會財富的一小部分;後者在本質上是勞動者平等地勞動,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但在一定歷史階段允許其他生產要素參與分配。(4)在社會後果和最終目的上,前者必然造成社會兩極分化,社會成員貧富鴻溝加深;後者發展趨勢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對於已經存在了5個世紀歷史的發達商品經濟或發達市場經濟如何劃分階段?過去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由於劃分依據不同而有多種發展階段劃分的序列;而單從發達商品經濟或發達市場經濟形式這一角度來劃分階段,則很少有學者做過。我認為,對它同樣可以從不同角度、用不同依據來劃分發展階段。如果從市場經濟概念原來的含義,即以市場為基礎配置資源和調節經濟的方式來看的商品經濟的角度,那麼則可以依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方式的變化,把發達商品經濟或發達市場經濟的500年歷史劃分為以下兩個階段:(1)從16世紀資本主義誕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的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方式基本上是由市場自發調節的,可以叫做市場調節主導的市場經濟。(2)20世紀初,特別是20~3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方式除市場調節手段外,又有了國家干預和宏觀調控手段,可以叫做國家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市場經濟。前者可以理解為發達市場經濟的近代形式,後者可以理解為發達市場經濟的現代形式,或者叫做現代市場經濟。當今世界客觀存在的經濟事實是:包括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約200個國家和地區,幾乎都實行市場經濟形式,一些國家早已建立了發達的市場經濟,一些國家已經初步建立起市場經濟,另一些國家正向市場經濟轉變。這就是說,除已經建立起發達市場經濟的國家外,其餘大多數國家正向建立發達市場經濟的模式前進。總之,從當前實踐和今後一段較長時期的發展趨勢來看,發達的市場經濟是當代世界各國經濟運行的普遍的共同的形式。
三、資本和剩餘價值也是發達市場經濟的共有范疇
前已說明發達市場經濟是當代世界各國共同的經濟形式,但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並不相同,那麼,它們有沒有共有經濟范疇呢?當然,首先因為它們都實行市場經濟形式,不言而喻,商品經濟一切范疇,如商品、價值、貨幣、市場等等都是它們的共有范疇。可是,《資本論》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核心范疇,如資本和剩餘價值能否成為發達市場經濟的共有范疇並適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呢?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資本和剩餘價值是現代發達市場經濟共有范疇的問題在實踐中已經解決。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資本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范疇已經正式載入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中。現在的問題是,這樣做是否有悖於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當代實踐新發展出現的這個問題,因為已經超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進行理論概括的時代,我們既不應該要求前人那時就做出完全符合現在實際的回答,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受前人結論的束縛而不再進行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探索。因為馬克思《資本論》的任務是揭示19世紀中葉以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他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趨勢和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特徵的意見只是一種科學預測,這些預測應該接受實踐檢驗,並根據新的實踐加以發展。這樣做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恰恰在於,《資本論》為我們解決當前問題提供了科學方法和據以前進的出發點。馬克思是運用辯證邏輯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一般和特殊相結合是一個重要方法,貫穿於整個理論體系的分析之中。當我們考察馬克思對資本和剩餘價值這兩個范疇本身進行分析時,發現它們又有一般性和特殊性兩個方面。
關於資本。資本的一般性是指它是一種能夠增殖的價值。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研究了資本范疇的一般規定性。在他看來,「資本顯然是關系,而且只能是生產關系。」但是他在分析資本這種生產關系時,首先撇開了資本和僱傭勞動的關系,在最一般、最抽象意義上,從流通過程的層面上,分析了資本的屬性。馬克思在討論貨幣轉化為資本時,為了發現作為資本的貨幣和作為貨幣的貨幣的不同,認為應該「先考察資本的一般規定」。馬克思認為,資本是一個價值額,也是貨幣,但與單純的價值不同,與單純的貨幣也不同,資本的一般規定就在於,它作為價值成了運動的主體,在運動過程中通過勞動保存自己,並使自己「增殖」(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510.)。《資本論》第1卷第4章在研究「資本的總公式」時,在敘述「勞動力的買和賣」之前,從比較資本流通公式和簡單商品流通公式的區別入手,從價值流通過程的角度,揭示了資本的一般規定性,說:「原預付價值不僅在流通中保存下來,而且在流通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量,加上了一個剩餘價值,或者說增殖了。正是這種運動使價值轉化為資本。」(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176.)《資本論》第2卷第4章在談到「資本是一種運動」這一觀點時給資本下了一個定義:「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不僅包含著階級關系,包含著建立在勞動作為僱傭勞動而存在的基礎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122.)資本的這一完整定義,顯然有兩個層次,首先它是一種自行增殖的價值,其次它是具有一定社會性質的、建立在剝削僱傭勞動基礎上的生產關系。前一層次可以理解為資本的一般屬性,後者可以理解為資本的特殊屬性。資本的特殊性是指它是資本家所有的和進行生產的條件,是剝削和佔有僱傭勞動者剩餘勞動的手段,是資本和僱傭勞動的生產關系。資本的特殊性的含義從生產過程的角度,解決了資本作為能夠增殖的價值是怎樣增殖的,其來源是什麼的問題。《資本論》第3卷最後一篇從社會歷史的高度指出:資本是「一定的、社會的、屬於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它體現在一個物上,並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920.)所以,說資本是體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特殊屬性的范疇是完全符合馬克思原意的。
關於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一般性就是馬克思說的「只是剩餘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剩餘勞動」(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251.)。這是對剩餘價值一般性的經典解釋。馬克思還說過,如果我們把剩餘價值、剩餘勞動的「獨特的資本主義性質去掉,那麼,剩下的就不再是這幾種形式,而只是它們的為一切社會生產方式所共有的基礎。」(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990.)這表明馬克思本人也主張對剩餘價值這些范疇進行抽象,發現它們的一般性並成為一切社會生產方式的共有范疇。當然,馬克思講得最多的是剩餘價值的特殊性,即它是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雇傭工人剩餘勞動時間的凝結,體現資本和僱傭勞動的生產關系。
馬克思自己以及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往往在資本的一般性即能夠增殖的價值的含義上使用資本范疇,說明其他社會形態里的經濟現象。一個明顯的例子是,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經常提到前資本主義社會里的古老的資本形式。盡管那時並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資本和僱傭勞動的關系,卻使用了商業資本、生息資本(高利貸資本)等這類用語,以說明它們也是一種能夠增殖的價值,從而拓展了資本范疇的適用范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全國解放前後也經常在一般含義上使用資本范疇,用來說明革命勝利後的經濟現象。毛澤東認為建
⑸ 求一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論文
馬克思經濟學說與當代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科學。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不僅體現在100多年來它對客觀世界的深刻改造上,而且體現在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上。今年3月14日,是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為了紀念馬克思,緬懷馬克思,今天本報刊發此文。作者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是研究經濟現象、經濟利益關系,揭示經濟規律的科學,我們堅持馬克思的經濟思想,就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當代不斷發展變化的實際經濟情況。
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主要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及其運動規律的,但不能由此認為,它對社會主義沒有指導意義。雖然馬克思沒有留下專門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的論著,但他的經濟學說對社會主義的意義,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研究和把握。下面分別舉例闡述。
有關社會生產與再生產的一般原理,對包括社會主義在內的一切社會都適用
馬克思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關系的原理,對包括社會主義在內的一切社會都適用。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中,對待這一原理,既有經驗,也有教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原理,明確了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恢復和發展了非公有制經濟,實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繁榮。
馬克思關於社會再生產諸環節間相互關系的原理,對處理好社會主義國民經濟中的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的關系具有理論與實踐意義。在社會再生產諸環節中,生產具有支配和決定作用。關於這個方面,過去在理論和實際工作中強調得比較多。但對於分配、交換與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對生產的決定作用,則認識不足。然而,馬克思的有關原理是:「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當然,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於其他要素。」所謂「單方面形式」的決定作用,是相對於生產在總體上和多方面形式上的決定作用而言的。比如,消費不能從總體上對其他諸環節及其相互關系起決定作用,但對生產這一方面來說可起決定作用。馬克思指出:「消費的需要決定著生產。」近些年來,我國通過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明顯地體現了消費需要對生產的決定作用。過去片面強調生產的決定作用,而忽視消費的需要,搞為生產而生產,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馬克思還論述了「消費從兩方面生產著生產」的道理:一方面,「產品只是在消費中才成為現實的產品」。無論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如果出現了超常的生產過剩,大量產品積壓,不能被用於消費,它們就不是現實的產品,等於沒有生產,其實還不如沒有這部分生產,因為它浪費了資源。另一方面,「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消費創造出生產的動力」。生產應根據社會的消費需要而進行,生產規模與生產結構應與消費需要的規模與結構相一致。
交換與分配也會在「單方面形式」上決定生產。市場擴大,交換范圍擴大,生產規模也就擴大。允許私人資本參與分配,才有私人資本參與生產。這種關系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得很明顯。
關於商品生產及其規律的一般理論,適用於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馬克思的商品生產及其規律和勞動價值理論,適用於一切商品經濟。商品與價值,是一種中性的范疇與關系。但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人們曾把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看作是產生資本主義與資產階級的土壤,把發展商品市場關系看作是走資本主義道路。這種認識是不科學、不符合實際的。
馬克思關於勞動和勞動價值的理論,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深化和發展。近些年來,相關論述較多,這里不再贅述。
馬克思分析商品生產所揭示的有關經濟規律,如價值規律、價格運動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等,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中依然存在和發生作用。就拿價值規律來說,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搞「一平二調」,違反價值規律,造成了經濟損失。實踐證明,當違反價值規律、破壞等價交換原則時,經濟發展就受到損害;而遵循價值規律時,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就順利。
我國的經濟活動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在國際貿易關系中,國內商品價值會轉化為國際價值。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了國際價值的概念和原理,指出決定國際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各參與國家之間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國內成本低、勞動生產率高的國家,較少的國內價值可還原為較多的國際價值,增加收入;反之,則減少收入。因此,在國際經濟交往中,要重視與遵循國際價值的原理與規律,力求降低國內成本,利用先進技術,提高國內勞動生產率與國際競爭力。
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提出的一些原理和規律,如果抽去其資本主義的特定關系,對社會主義也有意義
馬克思關於資本有機構成的理論,對於說明資本主義相對人口過剩、平均利潤與生產價格、工農業差別及絕對地租等問題,具有理論前提的意義。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出現的矛盾與問題,在某些方面或輕或重地也會在我國出現。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意味著科技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但隨之會出現結構性矛盾,使就業難度增大。考慮到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資本有機構成高,而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機構成低,就業崗位多,因而需要處理好產業結構升級中不同類型產業的關系。資本有機構成高低不同的企業利潤率高低不同,而部門之間的競爭引起資本向利潤率高的部門轉移,最終形成平均利潤率與生產價格。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理論界把平均利潤與生產價格看作是資本主義的范疇和關系。實際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競爭機制、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的作用下,也會形成平均利潤率與生產價格。如果資本有機構成高的先進行業利潤率低,而有機構成低、生產技術落後的行業反而利潤率高,就不利於產業結構的高度化,不利於科技進步和各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理論,包含社會化再生產的一些一般原理。諸如國民經濟合比例發展的原理,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對比關系的原理,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及其價值補償與實物補償的原理,社會再生產中外延的擴大再生產與內涵的擴大再生產的原理等,也適用於社會主義再生產。關於外延與內涵的再生產原理,我國經濟學界經常引用,但存在理解不完整、不準確的情況。馬克思曾從兩個角度論及外延及內涵的擴大再生產問題。一是從固定資本的折舊基金用於擴大再生產的角度論述:「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擴大;如果生產資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內涵上擴大。這種規模擴大的再生產,不是由積累———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引起的。」有的學者以此把場所的擴大與效率的提高截然分開,似乎有場所的擴大就沒有效率的提高,有效率的提高就沒有場所的擴大。但實際情況並非這樣。二是從剩餘價值用作追加資本的角度論述:「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按其實際內容來說,就是規模擴大的再生產過程,而不論這種擴大是從外延方面表現為在舊工廠之外添設新工廠,還是從內涵方面表現為擴充原有的生產規模。」添設新工廠是外延擴大,但並不妨礙利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這是投資形式上的外延擴大,經營方式上的外延與內涵並舉。這里把追加投資用於原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大視為內涵擴大,但可以有兩種經營方式,一是只增加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規模擴大卻沒有效率提高;二是進行技術改造與革新,增添先進設備,提高效率。不能把外延擴大再生產同粗放經營等同,把內涵擴大再生產同集約經營等同。
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設想,其中有些是科學預見,對社會主義有直接意義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和商品生產等問題時,為了對比,有時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對未來社會的設想方面,提到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一些特點和規律性。對於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某些特徵,有些曾在我國宣傳得比較多,如公有制、按勞分配、消滅剝削、計劃調節等,而有些則宣傳得比較少,有的甚至不宣傳。比如,馬克思反復強調的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制度下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問題,就曾在理論宣傳工作的視野中消失。近些年來,我們已注意並重視這個問題。《共產黨宣言》提出:代替「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又指出:在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更高級的社會中,「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而實現這一原則,要以生產力和物質條件的發展為「現實基礎」。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論述由社會主義社會轉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必要條件時,提及一個重要條件就是「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可見,馬克思強調個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不僅是從人文的角度去考慮,而且是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財富源泉的充分涌流聯系在一起的。
再比如,社會主義的要求和任務之一,是要盡快地發展生產力和滿足人們需要,實現共同富裕。這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著作中,是很明確並作過突出論述的。《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經濟學手稿》中又說:在新社會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發展了馬克思的上述理論,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搞社會主義如果離開了這兩條,那就只能實行貧窮的公有制,貧窮的按勞分配,短缺的計劃調節,一句話,就是貧窮的社會主義。然而,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對待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一方面要繼承和堅持,因為馬克思主義既是我們進行革命的理論依據,也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老祖宗不能丟」。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展的;不是宗教教義,而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是研究經濟現象、經濟利益關系,揭示經濟規律的科學。我們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國內外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際經濟情況,而不能拘泥於他在特定情況下所做的個別論斷和具體結論。
⑹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小論文
家庭消費調查:有收縮跡象,住房開支是最堅挺。
日前,零點研究咨詢集團進行一項女性消費行為調查,結果與人們的日常經驗一致:中國家庭中的財政大權更多地由女性掌握,超過6成已婚女性稱家庭成員中從她們手中花出去的錢最多。
在當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近6成女性表示有壓縮開支的計劃,服裝箱包、外出就餐和珠寶首飾成為她們首選壓縮的三類消費項目,而住房成本則成為中國家庭最不想壓縮的消費項目。
本次調查為網路調查,參與調查者以女性為主,包括部分男性。家庭消費女人拿主意,本次調查顯示,24.9%的女性驕傲地宣稱自己在家中掙錢最多,同時,15.1%的男性承認妻子在家中掙錢比自己多。
雖然在多數中國家庭中女性還不是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但她們在消費方面擁有很大的發言權。63.9%的已婚女性坦言平均每個月從她們手中花出去的錢最多。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2006年9月發表的《中國女性社會地位調查報告》也顯示:78%已婚女性為家庭日常開銷和購買衣物作出決定;在購買大額商品,如房子、汽車、奢侈品時,23%的已婚女性表示她們能作出獨立購買決定,其餘的77%女性雖然會與配偶商量後作出決定,但她們的個人好惡會對最終決定產生重大影響。
在消費的過程中,女性帶有很強的感性消費特質,「打折」和「情緒」對女性的消費影響明顯高於男性:28.9%的女性承認自己碰到促銷活動就容易消費;27.3%的女性承認情緒會影響自己的消費行為,分別高於男性9.7和6.8個百分點。男性的消費則更多由錢袋鼓癟而定,46.7%的男性在剛發工資或獎金的情況下最容易去消費。
寧可吃得差,不想住得差。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居民消費信心指數跌至2004年以來最低點。本次調查中,14.8%的女性擔心自己未來一年裡會被裁員。
女性的開銷也隨之進行調整,56.7%的女性有壓縮家庭開支的計劃,在有此打算的女性中,近9成人選擇從自己開始。有較大彈性的消費項目成為人們削減開支的首選,其中,女性更傾向於削減服裝箱包、外出就餐以及珠寶首飾方面的開支。在打算壓縮家庭開支的女性中,分別有56.2%、54.5%和47.6%的人選擇了這3項。
對於男性而言,壓縮消費則主要集中在外出就餐和休閑娛樂兩項,分別有59.4%和52.8%的男性選擇了這兩項。
讓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顯示住房開支都是他們最不想壓縮的消費項目,選擇可能壓縮住房成本的男性和女性分別只有7.1%和4.4%,看來某地產大鱷稱住房消費為剛性需求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最近樓市的「小陽春」也不難理解了。
⑺ 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論文!急
論跨國公司的金融服務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跨國公司已成為當代國際經濟活動的核心組織者。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通過無所不包的公司戰略和錯綜復雜的網路結構,將世界各國的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據有關資料統計,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華進行了投資。隨著中國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將會有更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並對中國經濟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跨國公司這一客戶群體已日益成為中國銀行業關注和競爭的焦點,如何積極拓展對跨國公司的金融服務並有效防範金融風險已成為銀行業迫切需解決的課題,本文試圖就此問題作些初淺探討。
一、 當代跨國公司的經營特徵及在中國發展的特點
(一) 當代跨國公司的經營特徵
跨國公司最為突出的經營特徵就是「無國界經營」,它的目標是全球市場,它注重整個公司的資源在世界范圍的最優配置並獲取最大利益。
1 在經營戰略方面:跨國公司實行全球性戰略,它以整個世界市場為自己的活動空間,把整個國際市場作為一個整體在世界各地進行投資、生產和銷售,並具有全球化的生產和銷售網路。跨國公司的經營決策所考慮的不是一時一地的局部得失,而是整個公司在全球的最大利益,它通過全球經營網路來實現公司戰略目標。目前全球市場營銷戰略正逐步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經營戰略的核心。
2 在公司管理方面:跨國公司實行管理的集中性,總公司對整個公司的投資計劃、生產安排、價格體系、市場分布、利潤分配、研製方向以及重大的決策,均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管理。對內:跨國公司主要通過全球性系統決策的方法,把不同的子公司統一起來,通過實施內部交易運用價格轉移方式以實現資金轉移、利潤轉移、稅收轉移;對外:跨國公司藉助「參與制」,以少量自有資本(採用直接投資的方式)控制他人的巨額資本。
3 在內部貿易上:跨國公司內部貿易主要表現為跨國公司的母公司與國外子公司以及國外子公司之間在產品、原材料、技術和服務方面的交易活動,這種活動是在國際間的流動。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最關鍵的是其價格政策的確定一般由公司總部集中制定,內部母子公司在銷售產品時的價格不隨國際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而是服從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需要。
4 在跨國經營方面:跨國公司採取一體化的區域性甚至是全球性的戰略,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組織相互依賴的生產設施,擴大其全球競爭優勢;通過獨資或合資的形式不斷進行系統化投資,向綜合型多種經營發展,它根據生產、銷售過程內在需要,將有關聯的生產聯系起來,進而向其他行業滲透;跨國公司還建立了有效的國際市場網路,能滿足其對中間產品的特定需求。
5 在技術創新方面:技術壟斷已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控制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跨國公司要一直保持競爭優勢,必須不斷研究和開發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
6 在對外融資方面:跨國公司的籌資從以母國、母公司為主,逐步向母國、東道國和國際資本市場並舉方向發展,盡管跨國公司總部均具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和資金調度能力,但它仍然憑借其良好的資信,極力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外部資金,經過成本比較來確定籌資區位,以最低成本籌集國際投資資本。
(二) 當代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的主要特點
當代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的主要特點:其一,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不僅規模大,而且系統化程度高,各跨國公司在中國紛紛設立投資性控股公司,統一管理其在華投資企業,最終實現投資管理的系統化;其二,跨國公司大多將其生產經營網路中的製造中心或銷售中心設在中國,而較少將技術開發中心或營運中心設在中國;其三,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的新趨勢就是人力資源本地化、投資資金當地化。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到一定規模時,不再是從總部和母公司拿錢,而是直接找本地金融機構貸款;其四,在中國的跨國公司已不再滿足於以合資方式的次優選擇,而日益趨於獨資經營,通過收購兼並和股權稀釋等方式逐步達到控股的目的。
二、 當代跨國公司的主要金融需求及國內銀行業的金融服務
近年來,跨國公司已逐步成為國內銀行業新興及重要的客戶群體。開拓對跨國公司的金融服務,不僅有利於銀行業創新金融品種、優化客戶結構,而且還有利於銀行業挖掘新的效益增長點,增強綜合競爭力;同時,通過與跨國公司的業務合作也有利於提升國內銀行業的經營管理水平,適應金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一) 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的幾個階段
1 業務試探階段:當跨國公司有意向來中國投資,首先要了解中國的各種宏觀、微觀信息,對所投資的項目進行詳盡的可行性研究,經過慎重決策並辦理項目的審批申報。這一階段,銀行可與跨國公司取得聯系,充分利用自身業務專長和信息優勢提供信息咨詢,包括國內的各種政治、經濟、法律、法規等宏觀信息及行業、市場等微觀信息,協助跨國公司進行項目評估和完成有關項目立項的審批。
2 項目建設及生產運營階段:完成項目的立項審批後,跨國公司一方面加快項目前期建設工作,盡快完成投產及進入試運行階段;另一方面會尋求一家資信優良的金融機構為其開立外匯帳戶,辦理一些前期的結算業務(包括資本金的注入、引進設備及進口主要原材料等)。在此階段,跨國公司會通過與銀行的接觸,逐步選定一家有利於今後大量跨國界資金結算業務正常、高效運作而值得信賴的銀行。
3 正常運營及項目再擴張階段:跨國公司生產經營從試產發展到經營穩定甚至需進一步擴張時,對銀行信貸服務需求更顯強烈;同時,隨著跨國公司經營規模逐步壯大及經營日趨成熟,對銀行的信貸服務需求又會逐步減弱,而對銀行的理財服務提出需求。
(二) 跨國公司的主要金融需求
1 信貸資金需求(包括項目投資、流動資金、收購兼並企業的資金需求等)。項目建設階段,跨國公司往往藉助銀行的貸款或有銀行參與的項目融資來進行投資;營運階段,跨國公司除了從總公司或外資金融機構獲取資金外,還需要國內銀行的人民幣短期營運資金,並需要使用靈活方便的綜合授信額度;再擴張階段,收購兼並企業需要銀行的搭橋貸款予以支持。
2 國際結算及貿易融資需求。跨國公司有大量的本外幣結算業務並經常需要國內銀行業提供其在進出口貿易項下的信貸支持。為了規避外匯風險,還需辦理一些外匯貸款或套期保值業務。
3 金融咨詢及資產管理需求。跨國公司往往要求銀行利用自身的業務專長和信息優勢,為其提供對外投資和國際經濟活動的信息,同時還需要銀行提供投資理財服務,充當財務顧問的角色。
4 投資銀行業務需求。跨國公司要在國際市場上融資需要有實力的銀行為其策劃並籌備發行和上市工作。
(三) 國內銀行業要根據跨國公司的需求特點,不斷改進金融服務
跨國公司對銀行金融服務需求的主要特點有:(1)希望選擇靈活方便的綜合額度授信並使用多種形式的擔保方式;(2)對投資銀行業務有較強需求;(3)具有很強的成本效益觀念,對銀行定價及利率、手續費調整特別敏感;(4)對銀行金融服務的質量、效率有較高要求;(5)一旦選定一家值得信賴的銀行,願意真誠長久合作。
應該說,這些年來中國的銀行業在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銀行制度方面作出了努力,但目前中國銀行業金融服務水平和金融技術能力仍處於較低水平,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在服務意識、手段、品種和效率上都有較大差距,在全方位服務、主動超前服務、規范化服務、靈活多樣服務等方面仍不及外資銀行,缺乏「滿足需求、創造需求」的營銷意識。因此,要積極拓展跨國公司的金融服務仍需下大氣力:
首先,國內銀行業應從經營機制上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現代銀行制度。面對加入WTO後外資銀行的沖擊,國內銀行業應盡快做好應對准備,目前以銀行為中心所設計的組織架構不適應市場和客戶的需要,不利於鞏固和拓展優質客戶,要盡快建立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金融服務體系。
其次,進一步加強金融服務品種創新。要盡快改變目前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品種單一、技術手段落後的局面,一方面學習與借鑒國外銀行的先進金融品種;另一方面應將現有金融工具的特性加以分解,根據市場需要進行取捨並重新組合,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如推出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富有特色的投資理財、結算網路業務;在信貸業務上,嘗試採用跨國公司母公司信用擔保、應收帳款、存貨質押、股票股權質押等多種方式。再次,要根據市場的發展和客戶的需要完善有關業務規章制度。比如像跨國公司最受歡迎的額度授信業務,國內銀行在管理辦法的制定上應充分考慮跨國公司的經營特點,盡快改進對跨國公司客戶的評價指標體系;否則,按照現有一些國有銀行的評價指標衡量,可能會將一些優秀的跨國公司拒之門外。
此外,還要盡快培養一批適合金融全球化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競爭的需要。
三、 跨國公司金融風險的表現形式及防範對策
銀行的宗旨永遠是穩健經營,面對不斷進入中國市場的大型跨國公司,國內銀行業在風險防範措施方面應抓緊研究,絕不能因為跨國公司總公司資金實力雄厚、生產規模巨大、經營管理水平高、現金流量大而放鬆對來華子公司的風險防範與控制,也不能因為來華企業處於業務起步階段,發展前景不明朗而放棄拓展、跟蹤跨國公司的商機,必須加強對跨國公司各種信息的收集,全面、客觀加以甄別與判斷,從而有效地識別、預防與規避相關金融風險,以達到銀企「雙贏」的目的。
(一) 跨國公司金融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
1 資金轉移風險。主要表現在跨國公司內部母子公司和不同子公司之間大量的資金流入流出,跨國公司慣用「高進低出」和「低進高出」方式以達到資金轉移的目的,同時,跨國公司全球化的經營網路無疑對一般的銀行或銀行分支機構造成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因而無法掌握跨國公司內部企業間非正常地大量轉移資金,無法掌握企業集團整體的現金流量的趨勢、規模和質量,更難以准確分析信貸資金的真實去向和還款來源、價格、資金、利潤轉移的風險,使銀行很難判斷和把握風險。
2 借款人獨立償債能力風險。跨國公司在華的子公司無論採取何種形式,均是中國企業法人,將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一個子公司往往只代表跨國公司現金生成能力的一個不定部分,在銀行貸款給某個子公司時,如果銀行考慮的僅僅是整個集團的狀況,而還款的義務實際上僅由子公司自己承擔,則可能會導致銀行的信貸風險失控。
3 內部關聯交易風險。由於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價格不隨國際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內部母子公司在銷售產品時的價格不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跨國公司憑借其豐富的避稅經驗,大量轉移其在華投資企業賺取的高額利潤。因此,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關聯性給銀行的信貸資金造成潛在的風險。
4 信貸總量風險。表現為對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的貸款、表外信貸業務支持等直接信貸總量和接受跨國公司不同子公司的交叉擔保等間接信貸總量之和超過了其承受能力,並引發連鎖風險。
5 外匯風險。跨國公司在跨國經營過程中使用大量的外匯,匯率的波動將形成某種貨幣的升值和貶值,從而有可能對公司的獲利能力、現金頭寸、帳面價值以及市場競爭地位造成不利影響。
(二) 防範跨國公司金融風險的主要對策
1 對大型跨國公司必須由總行牽頭營銷,從上至下整體聯動,發揮銀行的網路優勢,信息及時反饋;客戶選擇范圍主要立足於世界500強並視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的各個階段區別對待,不能過熱或盲目,否則將給銀行帶來損失。
2 要將跨國公司作為一個整體,對其綜合授信額度必須考慮整個跨國公司企業集團的風險承受能力,總體加以風險控制。銀行給予跨國公司的授信額度既包括給予跨國公司各子公司的貸款、表外信貸業務等直接授信總量;同時還必須包括跨國公司內部各子公司互擔保所形成的間接授信總量。直接和間接授信總量之和必須控制在銀行所確定的綜合授信額度內。
3 必須加強對跨國公司母公司的經營情況動態監控,特別是對於採用母公司信用擔保方式的貸款更有必要及時、全面、動態地掌握母公司的運作情況、掌握跨國公司所有在華投資企業的信貸業務總量和在各企業的結構分布及風險狀況。
4 藉助國際知名評級機構的研究結果,充分利用國內銀行海外分支機構以及代理行的合作優勢,收集跨國公司各方面信息。建立跨國公司客戶信息庫,國內銀行業實現對跨國公司經營信息的共享,以緩解信息不對稱的矛盾。
5 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及時規避因跨國公司整體或局部風險問題引發的連鎖信貸風險和過度集中風險;採取預防性控制措施,包括與借款人或保證人、抵(質)押人在信貸合同上增加對債務人的有關限制性條款以降低風險。
6 通過國內銀行業所推行的客戶經理制,安排一批高素質的客戶經理負責對跨國公司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及時、動態收集跨國公司及在華企業的各種經營情況,發現各種風險預警信號,積極採取措施做好各種防險、避險和化險工作。
⑻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論文,《淺談價值規律》。急急急,多謝各位大俠了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只要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價值規律就一定會發揮作用。
1.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1)等價的含義:就是交換雙方的商品的價值量相等。貨幣出現後,商品和商品之間的等價交換,就變成了價格與價值相符的商品與貨幣之間的交換。
(2)等價交換的要求:商品價格既要反映商品價值,又要反映供求關系的變化。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值決定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所以,商品的價格要反映價值。在一般情況下,商品的價格與它本身的價值成正比,但會受供求關系的影響,當商品供過於求時,價格下跌,低於價值;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上漲,高於價值。所以,商品的價格又反映供求關系。(註:不能以特殊現象否定此原則,一些文物、名畫、珍貴郵票的價格嚴重超出其本身的價值,原因在於這些東西價格上漲不會促使這些商品擴大生產,增加供應量,也不能反過來抑制價格上漲。)
(3)等價交換的實現:等價交換是在動態中實現的,是藉助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等價交換的原則並不是體現在每一次具體的買賣關系中,而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的買賣關系的總體是等價交換的。
(4)等價交換的必然性:等價交換作為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交換的客觀要求。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都有各自獨立的物質利益,都希望盡可能多地獲得利潤,盡可能抬高自己的商品價格。但另一方面,每個生產者和經營者又是購買者,抬高價格對每個生產者來說都是同等的,在大量的交換中,最終必然達到等價交換。
(5)實行等價交換的重要意義:由於市場上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因此,誰的個別勞動時間更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誰就會獲得更多的額外收益,誰在競爭中就更有優勢。只有實行等價交換,才能維護各個生產者、消費者的利益,才能形成平等的競爭環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從而促進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生產者要想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就必須熟練掌握和充分運用市場規律,特別是價值規律。
(6)等價交換原則的適用范圍:等價交換是商品經濟的一個重要原則,只適用於商品經濟,不能引入政治生活和其他社會生活。要嚴防把經濟活動中的商品交換原則引入黨的政治生活和國家機關的政務活動,也不能把它作為人們活動的行為准則。否則,不利於培養和發揚集體主義精神,不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 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是在供求影響下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價值規律與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前者是後者的依據,後者是前者的表現。
3. 價值規律的作用
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生產各個部門的分配;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歸結為一點就是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是價值規律通過價格、競爭和供求實現的。也就是說,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實質上是價值規律發揮調節作用、刺激作用、優勝劣汰作用的結果。
4. 價值規律的缺陷性
價值規律對市場的調節作用不是萬能的,價值規律的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的缺點。所以,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調節必須和國家的宏觀調控結合起來,而國家的宏觀調控又要自覺遵循和利用價值規律。
⑼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論文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科學地揭示客觀經濟規律,揭示經濟規律也是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成功的認識經濟規律,便可以利用經濟規律能動地改造世界,為人民大眾謀利益,對經濟規律認識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動就越自由,越能發揮主動能動性,從而在實踐中達到更好地實現經濟利益的目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在唯物論基礎上的辯證方法亦稱唯物辯證法,在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法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規律,研究社會經濟運動,揭示其本質及規律,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論原理應用於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和更替,看作一種客觀必然的歷史過程,用它來評價社會經濟制度的先進和落後,評價某一階級的進步與反動,看是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起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
中國的經濟發展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幾個發展時期(而我們的課本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的分析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全面的看問題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是從分析商品開始的,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直接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活動叫做商品生產,商品的出現標志著封建社會的開始。
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滿足人民的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比如糧食可以吃、衣服可以禦寒、遮體、鋼鐵可以造機器武器等,使用價值是商品必須具備的一個首要因素,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能成為商品。不拿來進行交換,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說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只有用來交換的時候才是商品。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糧食和衣服被作為商品大量的交換,在封建社會初期它大大的促進了社會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強盛之時,國與國也有大量的商品交換活動,例如「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等。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期,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到一定階段,貨幣產生了。最初有戰國的刀幣、小銖等,發展到後來由白銀、黃金、珠寶等稀有物品作為貨幣。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出現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完全一致,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品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就是貨幣的本質,它的五個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在我國的封時期也得到了具體體現。尤其是世界貨幣,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國家敗落,清政府用白銀買了大量的武器,依然戰敗,後來的戰爭賠款,向別國借款等。充分體現了貨幣的作用。
價值規律的基礎內容和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以價值為基礎進行等價交換。
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和存在,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在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壓制之下,艱難的發展,由於資本主義的出現,勞動力開始大量的成為商品,很多沒有土地的人開始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中國的資本家也是通過榨取勞動者的剩餘價值致富的,資本主義的資本分為兩部分:一為不變資本,一為可變資本。不變資本是用來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可變資本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和動機是追求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為達到這一目的,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擴大和加強對僱傭勞動和剝削。資本主義的生產的實質就是生產的剩餘價值,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實質亦如此。
剩餘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全部過程,在中國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資本主義走到了盡頭。
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剝削問題。紙幣本身沒有實際價值,是由國家發行並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使國家對宏觀經濟的控制和引導更加有力有效。
為促進經濟發展,中國先後進行了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等強有力的推動措施,從而為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引進了經濟發展所必須的生產資料。在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的現代,新生產工藝、新生產理念的引進對激活全國經濟有巨大的作用,在改革開放以後,科技人員愈來愈成為主要勞動者,電子計算機和監制的自動化機械體系日益成為主要的勞動工具,合成材料和擴展型資源正在成為主要勞動對象。
當今社會出現高失業這一現象,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應客觀的面對這一現象,隨著經濟的發展,每一個國家都需要龐大的失業隊伍存在,這支失業大軍會有利地促進社會發展,當有新興行業時它們會馬上進入其中促進新興行業發展,失業大軍本身的地位,亦會激發非失業者的工作態度促進社會生產。當然事物總有兩面,如果失業大軍過於龐大,就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比如失業者的生活保障,失業者的人生引導等,如處理不當會起社會動盪,所以正確的處理失業者是一個迫切的問題。
⑽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對現代經濟的影響(論文)
農業超額剩餘價值與工業超額剩餘價值不同
產生的原因不同。工業中的超額利潤是通過個別企業採取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而得。但當其他企業也採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時,這種超額利潤就會消失。因此工業中的超額利潤只是一種暫時現象。而農業中的超額利潤則不同,它是以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為基礎的,優、中等地被農場主租種後,就會壟斷其經營權,從而阻礙了農業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從而穩固獲得超額利潤;②產生的條件不同:工業中的超額利潤只有先進企業才可以獲得,因為工業品的社會生產價格是由中等條件決定的;而農業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卻不是由農業中的平均生產條件決定,它必須由劣等地的生產條件決定,而經營劣等地的農業資本家也要獲得平均利潤。
經濟發展要靠良好的經濟秩序
—淺論商業信譽和商業道德的建立
上個世紀初,西方商業經歷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確立了一個牢固的信條,就是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童叟無欺這個信條在中國人頭腦當中是根深蒂固,因為我們的傳統道德是人以理自信。古話說「人無信不立」,可見中國人歷來強調信譽對於做人的意義。不過,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上信譽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信譽的作用也愈益重要。現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對於現代市場經濟來說,守信行為才能保證交易能夠進行、經濟能夠運轉。但是,十分可惜的是,到了上個世紀的末年,情況發生了變化,這個時候商業意識、現代意識進入到了中國人的頭腦中,但是童叟無欺卻沒有進去,而且明碼標價也做得很不全面。
比如這樣一個場景:我到樓下的一個小雜貨店買一罐飲料,五塊錢。我把五塊錢交給這個雜貨店老闆,我要出門。這時候那個老闆說我沒有給錢。這時應該怎麼辦呢?可能許多人沒有面對過這樣的情形,因為其實這樣的情形一般是不大會發生在雜貨店裡的,更有可能的事實是:我在某一個大街上買了點香蕉,本來應該出五塊錢,結果被迫出了十塊錢。
這是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因為雜貨店和路攤的客源性質是不同的。雜貨店的老闆欺詐,顧客不但不會再買東西了,還會告訴他的鄰居,那麼他的鄰居也不會去買東西了,那麼這個雜貨店就失去了客源。經營者當然明白這個道理。
因此,我想說的是,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礎是信譽。
在傳說中的原始狀態下,人們之間沒有交換,也就不會發生信譽問題;即使發生了一些偶然的交換,在這種物物交換中,信譽也不是一個重大問題。在市場經濟發展早期階段的小市場上,普遍實行的是現金交易,即使有一些靠未來付款的信用承諾支撐的信用交易,但由於這種市場小范圍的性質,人們不大可能互相欺騙。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市場經濟的交易通常發生在整個民族國家乃至全球化的市場上,欺騙就變得方便多了。因此,我們必須找到一種使這種交易能夠長久持續下去的動力和中介-信譽。失去了信用,交易的鏈條就會斷裂,市場經濟也就無法運轉。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內市場的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中國面對的將是全方位的國際競爭。而讓人憂慮的是,目前我國市場上的商業信譽狀況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我們的商業秩序非常混亂,我們的商業道德非常差。例如企業間簽訂的合同履約率極低、債務人大量逃廢債務、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企業進行虛假廣告等行為屢見不鮮。許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心理:我們去醫院看病的時候,經常懷疑我們拿的葯是真的還是假的,擔心別人給我們打針的針頭是第一次使用還是回收的;我們去買肉的時候,也經常擔心這肉是不是注水的;當我們受雇一個老闆的時候,都擔心他到時候會不會給我們發工資;當我們雇一個人給我們打工的時候,我們也擔心他會不會把公司的東西拿走,帶到自己家逃跑了;我們借給別人借錢的時候,擔心他不還錢…… 可以看出,我們國家當前的情況下,商業道德、市場秩序非常不盡人意。我想,可以說,中國的經濟面臨著「信譽危機」。
一個市場經濟要有良好的市場秩序,而這個秩序則是要建立在一個良好的信譽機制之上的。而我想,建立信譽制度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長期的預期。
說的明白一點,就比如:一個人的行為與他的生命預期有關。假如他預期我只活一個禮拜,他發財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也許他會去搶錢包。犯罪是要判刑的,但是他無須擔心這些事,因為法院還沒有來得及開庭,這個人就已經死了,那麼他還何必在乎法律呢?但如果他預期要活很長很長的時間,他也許就不會這么做了。一個人的生命預期越長,他的行為就越規范,他就越願意堅持兌現自己的承諾。因而我想,我們可以把信譽歸結為這樣一個東西,信譽就是人們為了獲得長遠利益而犧牲眼前利益。要讓一個人、一個企業重視自己的信譽,一定要讓他們有一個長期預期,也就是讓他們意識到他們能夠「存活」很長的時間,因此要有一個使自己長遠的發展東西—信譽。
我認為,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是個系統工程,當務之急是要制定出一套制度使全社會形成「失信寸步難行」的良好環境和信用秩序。我想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動員受損失方積極捍衛自己的利益
許多欺騙是發生在消費者不知產品根底的情況下,也就是銷售商隱瞞了一些「私有信息」。而作為消費者,他們需要購買的商品成千上萬,不可能對每一種商品的信息都了如指掌。因此這時候就需要一些提供信息的機構或體制來幫助他們,同時進行組織,使他們團結起來自我保護。如各地的消費者協會等一類組織,有些國家銀行業所採取的「黑名單制度」也值得仿效。如果易受侵害的方面都能積極行動起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欺詐行為的活動空間就會大大縮小,「伸手就被捉」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但光是動員受損失方積極捍衛自己的利益還是遠遠不夠的,畢竟消費者只是弱勢的一方,只是自己保護自己,而不使加害方的失信成本大幅度增加,還是難以達到目標。而要提高加害方的失信成本就要依靠法律的手段來達到-完善規章制度。
2。完善產權制度
應該提高售假等行為的成本,使違規違法者在經濟上受到損失。而為了提高失信和欺騙行為的成本,必需要有健全的法規。沒有完善的產權制度的經濟不會是一個講信譽的經濟。產權制度就是使人們有一個穩定的長期、預期的制度。能夠使得一個人幹了壞事,就一定會受到壞事後果的懲罰;如果他做了貢獻,就一定能夠得到回報。如果一個人做的事,後果不一定會由這個人承擔。這時候的他也許就會有積極性去追求一種短期的利益。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產權制度下,欺騙、不講信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發達國家的人們都比較講信用,我想這不是種族原因使然。文化背景和道德規范固然有一定的關系,但主要的還是因為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中,國民信用體系比較完善,人們不敢以身試法,如此日積月累,才能成為社會的風尚和習慣。良好的道德風氣應該建立在制度的基礎之上。所以,第一點,如果我們要有良好的信譽制度、市場秩序,我們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產權制度。
有人也許會說,中國現在大量的民企、私營企業也不講信譽,也在坑蒙拐騙,他們已經有自己的產權,為什麼他們還不講信用呢?而這正是我想說的第二點。
3。 規范政府行為
要規范市場一定要規范政府行為。
假定我們已經完善了制度,但是如果政府任何時候有權利來宣布這個企業做這個是違法的、做那個是違法的,今天能幹、明天不能幹,一個私人的企業家也沒有一個穩定的預期,所以他也會追求短期的利益。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政府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著個人的行為。現在我國的情況,我們的民營企業、私營企業對自己的未來並不充滿信心,他們並不預期自己企業做大之後,做好之後,有了信譽之後可以收回果實了。所以他們和國有企業一樣,也就免不了要追求短期的利益。我們的有些政策是模糊的,是不透明的,這樣使得政府的官員本身享有了好多權力,他們可以用這些權力來去干涉企業。那麼由此導致民營企業本身也不會重視信譽。
如果買了一輛富康車沒有一個月,政府突然宣布富康車不能上長安街,那人們會有什麼行為?辦了一個飯店,如果預期政府可能明天就要關閉這個飯店的時候,店主為什麼不宰一刀?所以我想,規范市場一定首先要規范政府,沒有規范的政府行為不會有規范的市場行為。
4。 建立良好的信息傳輸體制
建立一個良好的信譽制度、市場秩序,要有一個好的信息傳輸體制。
回到我們前面的例子,這個雜貨店的老闆不敢騙人,是因為他一旦騙了人,這個信息很快傳給好多人。假如他騙了人,所有的人都不知道,那麼他為什麼不這樣做呢?所以我想信息的傳輸是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讓那些欺騙行為的信息盡快在市場中傳輸,傳輸得越快市場秩序的建立就越容易。因為我們現在面臨的社會和我們過去的社會是不一樣的。我們的交易對象經常只見一次面,我們大概不會每天都在一個商店買東西,或者不會只向一個人買東西,我們要跟好多人進行交易。這樣的話,欺騙行為被下一個可能交易的人知道就非常重要。
為什麼在現代都市裡建立信譽要比鄉村社會困難的多?我想「閑言」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傳輸機制。所以我們在現代社會里邊怎麼能夠製造這樣一個機制就非常重要。
5。 減少政府部門的交易行為
建立信譽也要求盡量減少政府部門的交易行為。
第一個例子中的雜貨店老闆之所以不騙人,是因為騙了之後顧客會心疼,以後就不再買東西。但如果顧客沒有感覺,他自己買東西被騙卻不在乎,那麼我想這個老闆當然不會講信譽。而政府買東西就是這個意思。買東西的人對欺騙之後他本身並不受損害,因為他是給別人買東西,他不是給自己買東西。所以,我們看到的是買東西的和賣東西的合謀起來。現在有那麼多回扣就是與這個有關系。所以說,如果政府部門作為一個重要的消費者、購買者,在這個事實下的秩序也就很難建立。因此我想應當盡量減少政府交易行為,或說價格操縱於人的手上的交易(如通過電腦等進行無法作弊的交易,透明度會高很多)。
我想這是我們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一個信譽制度需要解決的四個最重要的問題。
「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優化市場發展環境」這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界使用頻率最多的一句話。因為,市場經濟秩序和發展環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我們中國現在的市場秩序是比較糟糕,看看歷史,在那麼多年之前我們就有了契約關系。現在是新的世紀,和一百年前相比,現在中國的商業道德基礎可能不會比那時候更好。比如說山西票號,作為中國最初的現代銀行,它們有多少壞帳;再看一看現在的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等,他們又有多少壞帳呢?「山西票號」在一百幾十年前還是借貸,已經發行我們現在的支票,他的分支店分支機構遍及國內外,那時候沒有中央銀行審批單,誰都可以開銀行,但沒有欺騙。為什麼我們現在管制越來越多欺騙也越來越多,這個問題本身就值得我們深思。建立信譽變成每一個人的最優選擇不是靠幾個口號就能解決的,我們應該實實在在的在制度上、在體制上、在政策上有大的動作。
這是我參考了一些資料才寫出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