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解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要國家的政策支持。就像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國家把優惠政策都放到了以深圳為代表的珠專三角,就有珠三角的屬繁榮。九十年代初,國家主要優惠政策投到了以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長三角也迅速富裕了。二十世紀初,國家政策移到了環渤海地區,環渤海地區也快速崛起了。
Ⅱ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有哪些
1、從復人均GDP最高的前制5個省份與最低的後5個省份的平均水平之比,以及地區間加權變異系數看,我國區域間差距自2006年以後逐步縮小,但近兩三年出現再度擴大的勢頭。
2、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2017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2.81倍。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差距仍很明顯。
5、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不平衡。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8.4%(2016年),為主要經濟體最高,超過美國的7.3%、英國的7.2%。大量資金在金融系統內部循環,「脫實向虛」現象比較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待提升。
Ⅲ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形成原因,現狀及消除措施
一
1.歷史原因.
2.傳統工業依賴能源和資源,能源和資源的不平衡分布造成區域差異專.
3.進出口貿易的因素導致的海屬陸交通樞紐地區的發達.
4.產業主導因素的轉移也可以導致地域發展水平的變化,從而使得一些地區和城市建立比較優勢,比如現代的金融、軟體、生物科技。以上都是不依賴傳統區域發展因素的產業,這些產業主導的區域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先行優勢。
二
我國商業地理的現狀從來都被認為是狹長的,一直有5個發動機之說: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灣、東北、成都重慶地區,這些地區都是區域發展的重心。國家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也是很明顯的,沿海好於中部,東北好於西北。
三
消除的方法重要的就是在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要素轉移和現有的資源及基礎條件結合,使用人口轉移、政策支持、發展比較優勢產業或者新興產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等
Ⅳ 區域不平衡發展理論有哪些其基本觀點是什麼意思
區域經濟(來regionaleconomy)是指在;一、區域自經濟發展梯度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處於;(一)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是建立在工業生產生命循環;區域經濟的盛衰主要取決於它的產業結構優劣;處在創新階段的工業部門一般都布局在處於高梯度的經;(二)梯度發展理論的動態表象——三種效應;在區域經濟梯度推移
Ⅳ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研究意義
這個和國家的發展穩定有關系!和地緣經濟有關系!
Ⅵ 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回水平,但是也出現了答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和貧富分化現象。各區域發展的差距不斷擴大,經濟發展出現明顯的不平衡,給國家整體經濟的增長帶來一定的影響。導致此種現象的原因是多重的,查找根源,制定行之有效的對策,縮小區域發展的差距,對於保持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Ⅶ 區域經濟學原理的編輯推薦
本叢書的核心成果《區域經濟學原理》作為一本區域經濟學者的理論研究著作,在主體內容結構上,包含了區域經濟發展的要素稟賦、區域經濟發展動力機制和區域發展中社會經濟要素空間結構及其演變兩大組成部分。在這兩個主體部分之下,又包含了現代區域經濟學家的主要理論領域,如均質空間和非均質空間的劃分,要素稟賦的空間分析,區位、區位選擇與集聚經濟,集聚經濟與經濟區的形成,區域經濟發展及其不平衡,區域經濟的自組織功能,區域治理等。因此,在內容結構上,系統性和理論性均比較強。應該說,該書概括了區域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和新的領域。作者對國內外這個領域的發展有清楚的分析脈絡和理解,也具有自己的評價。該書還在一定程度上結合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例如,將地理要素差異和環境特點作為非經濟因素用於對區域發展的評價;針對不平衡問題,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周期演變規律,揭示了不平衡發展的內在機制,探討了協調發展的路徑,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區域經濟學原理》是這套「區域經濟學叢書」的紐帶與核心,清晰構建了一個區域經濟學的研究框架。除帶有總論性質的對區域經濟分析的邏輯前提和方法論進行探討的部分(《區域經濟學原理》的第1、2章)外,這個研究框架的具體內容由五部分有機構成,而這五個部分又可以相對獨立地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共同支撐《區域經濟學原理》一書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觀點。
第一部分是區位與區域形成,這部分內容涉及《區域經濟學原理》中的第3、4、5章。高進田博士研究完成的《區位的經濟學分析》在反思傳統區位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區位觀,較為系統地分析了區位區位選擇聚集經濟一經濟功能區——經濟區域的歷史和邏輯的演化機理。
第二部分是區域發展理論,對應於《區域經濟學原理》的第6章。王建廷博士研究完成的《區域經濟發展動力與動力機制》在經濟區域形成的基礎上,構建了以聚集為核心的時空相結合的內生動力模型,揭示了始於要素稟賦的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這跳出了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簡單沿襲宏觀一般經濟增長理論的路徑。
第三部分是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理論,對應於《區域經濟學原理》的第7章。金相郁博士研究完成的《中國區域經濟不平衡與協調發展》通過實證研究,揭示了不同要素對於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將古典經濟學的自然要素稟賦納入分析,提出了要素適宜度概念,闡明了由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到區域協調發展的新路徑。
第四部分是區域主體與空間經濟自組織,對應於《區域經濟學原理》的第8、9章。金麗國博士研究完成的《區域主體與空間經濟自組織》力圖從區域微觀主體的空間行為視角來構建區域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和揭示空間經濟演化的微觀組織機理。由於主體經濟行為必然會影響到區域經濟發展與不平衡問題,所以這部分的研究也是對區域經濟發展和不平衡發展研究的一個補充。
第五部分是區域治理,對應於《區域經濟學原理》的第10章。孫兵博士研究完成的《區域協調組織與區域治理》強調區域內多主體的共同參與和互動,依據區域內各個主體的利益需求,調動微觀區域主體的積極性,進行區域的有效治理,為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種值得借鑒的思路。
Ⅷ 從經濟學角度認識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和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意義。
這個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第一,中國共產黨的本質是消滅剝削消滅壓迫,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東部沿海城市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由於區域和歷史的優越性加上政策的鼓勵與扶持,那些地區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生產力有顯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等等。中西部地區由於交通通信基礎建設思想等滯後,嚴重製約了改地域的經濟和生產力發展提高。第二,中西部有特殊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一般是農牧業和礦產開掘,生產來的是初級產品,其商品附加值很低就沒有什麼經濟效益了,很難讓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第三,在機械化,自能化程度上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有嚴重差異,東部地區實現了機械化用於工廠生產工程施工等等而中西部地區絕大多數是靠天吃飯,男耕女作的狀態。
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的意義:1,有利於其將自然資源轉化成經濟優勢,提高當地區人民的收入也水平,為拉動內需添磚加瓦。2,有利於提高優化我國的整體結構,增加經濟實力。3,有利於承接東部沿海的產業轉移,增強我國政府和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4,有利於社會實現小康,靠內需這輛馬車來帶動經濟的全面發展升級,這樣減少經濟發展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有利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5,在政治上,中西部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增強區域之間的聯系和各民族之間的大融合。
Ⅸ 怎樣解決不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是極其迅猛的,達到。在此過程中,一些區域經濟在年實現了戰略性發展,但中國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區域經濟是區域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其綜合集群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水平的明顯提高。
首先是經濟水平。在自然條件和社會因素的雙重影響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差距。改革開放以來,“先富起來再富起來”的經濟發展路線,逐漸將中國經濟推向了一個新的領域。隨著不斷發展,東南沿海地區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而中西部地區由於其地理位置和社會因素,略次於東南沿海地區,造成東南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水平的差異。
Ⅹ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對策
1.歷史原因.
2.傳統工業依賴能源和資源,能源和資源的不平衡分布造成區域差異.
3.進出口貿易的因素導版致的海陸權交通樞紐地區的發達.
4.產業主導因素的轉移也可以導致地域發展水平的變化,從而使得一些地區和城市建立比較優勢,比如現代的金融、軟體、生物科技。以上都是不依賴傳統區域發展因素的產業,這些產業主導的區域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先行優勢。
二
我國商業地理的現狀從來都被認為是狹長的,一直有5個發動機之說: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灣、東北、成都重慶地區,這些地區都是區域發展的重心。國家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也是很明顯的,沿海好於中部,東北好於西北。
三
消除的方法重要的就是在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要素轉移和現有的資源及基礎條件結合,使用人口轉移、政策支持、發展比較優勢產業或者新興產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