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國際經濟學中解釋產業內貿易的理論有哪些
產業內貿易理論認為同一產業部門的產品可以區分為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兩種類型。同質產品也稱相同產品,是指那些價格、品質、效用都相同的產品,產品之間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彈性極高,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消費偏好完全一樣。
這類產品在一般情況下屬於產業間貿易的對象,但由於市場區位不同,市場時間不同等原因,也在相同產業中進行貿易。
異質產品是企業生產的產品具有區別於其他同類產品的主觀上或客觀上的特點,該種產品間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數產業內貿易的產品都屬於這類產品。
(1)國際經濟學格魯格曼擴展閱讀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歷程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經驗分析階段。主要包括1960年佛得恩(Verdoom,P.J.)對「荷比盧經濟同盟」集團內貿易格局的研究;巴拉薩(Balassa,B.)對歐共體成員製成品貿易情況的分析;小島清(Kojima,K.)對發達國家間橫向製成品貿易的關注。
第二階段是理論研究階段。里程碑是格魯貝爾(H.G.Grubel)和勞埃德(P.J.Loyd)於1975年編寫的《產業內貿易:差別化產品國際貿易的理論與度量》,這是最早的關於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專著。在這本書中作者修正了H —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條件,把貿易中有關的費用引入模型,解釋了部分產業內貿易現象。
第三階段是豐富發展階段。主要理論模型有:20世紀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魯格曼(Krugman,P.)等創立了新張伯倫模型。
把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運用到產業內貿易領域;20世紀80年代初,布蘭德(Brander,J.)而和克魯格曼(Krugman,P.)為解釋標准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現象建立的差別模型。
『貳』 《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第八版,格魯格曼著。中文第八版,有哪位有!冰天雪地跪求!!
電驢網搜索「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就有你這本格魯格曼著的電子版,快去下載吧!
『叄』 求一份管理理論叢林的文獻綜述
產業集群理論的叢林
--一個文獻綜述
李怡羅勇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上海)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430060)
摘要: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國內外的學者逐漸關注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性,對產業集群開始展開新一輪的討論,並將其逐步納入主流經濟學研究范疇。主要代表學派有:新興古典經濟學、現代區位論、新經濟地理學、戰略管理、經濟社會學和東方管理學。西方產業集群理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源區域配置理論,它對我國的產業集群現象同樣也具有一定的解釋力。然而,權威的產業集群理論都以製造業位研究對象,對其他產業或行業是否適用,還需進一步修正。
關鍵詞:產業集群;東方管理;社會網路
當前,國內外學術界掀起了對產業集群研究的高潮,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觀點和流派,形成了"產業集群理論叢林"的局面。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區位理論、經濟社會學、東方管理學等學者都從不同的視角、採用不同分析方法對產業集群進行過研究,得出大量新的結論。為了有助於後來學者下一步的研究,本文將對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回顧,並探討我國的產業集群理論研究方向。
一、各學科體系對產業集群的研究
(一)、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業集群理論
楊小凱和黃有光(1991,1993)等利用超邊際分析方法來分析分工作為一個角點均衡的產生和演進過程,並系統建立了依託於專業化分工基礎之上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其模型結論為:(1)如果交易效率和收益遞增程度都非常低,經濟的動態均衡是自給自足;如果交易效率和收益遞增程度都非常大,經濟的動態均衡是完全專業化分工;中間情形下,即當交易效率和收益遞增程度既不是非常大或非常小,勞動分工將逐漸演進。(2)勞動分工的演進導致人均實際收入的增長,當分工演進到一定水平時,收入增長率將上升,當分工的潛力耗盡時收入增長率就下降。(3)伴隨分工的演進,市場容量、貿易依存度都將上升。楊小凱利用分工與專業化理論解釋了產業集聚和經濟發展過程,他認為,產業空間集聚能夠實現企業報酬遞增而不是收益遞增。實際上,企業集聚必然導致產業內部的分工與專業化生產,專為化工則要求交易的頻率增加。在市場競爭中進行的產品交易,交易的頻率增加會增加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但在一些競爭力強的新產業區內,由於地理上接近的專業化企業之間形成了長期合作的關系,使信任基礎得以建立,導致監督成本和機會成本降低,同行業企業之間的協作競爭能力增強。
(二)、區位理論中對產業集群的解釋
區位理論,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中的空間選擇和空間分布規律的理論,它是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區位理論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古典區位理論和新古典區位理論(陳文福,2004)。古典區位論產生於19世紀初,代表人物是馮·杜能(VonThunen)、阿爾弗雷德·韋伯(A1fredWeber)、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和A.廖什(A.Losch)。新古典區位理論的形成是以1956年艾薩德的《區位和空間經濟》和1968年貝克曼《區位論》的出版為標志,也有的學者認為這時新的學科--區域經濟學才真正成立。新古典區位理論,或者說區域經濟學,不僅研究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還要研究資源空間配置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公平問題。
現代區位論在研究方法和對象上與古典區位論有較大的差異,區位決策目標不僅包括生產者利潤最大化,而且包括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從總體上看,現代區位論主要是沿著宏觀區域研究和微觀區位決策兩個方面發展。新古典區位論代表拉伯(Labber)和蒂斯(Thisse,Jacques-Francois)等學者利用拓撲網路構建區位模型,研究微觀經濟主體的區位選擇問題。哈克密(Hakimi,1964)用拓撲網路方法證明了勞恩哈特的結果,稱為哈克密原理(HakimiTheorem)。該原理指出,網路點集含有一個最小區位點,包括兩個特徵:第一,含有優區位的點集是有限的;第二,當這些點集是市場區、原料地或節點時,從這些點集中找出優區位點的效果很顯著。在微觀方面,蒂斯(Jacqnes-FrancoisThisse,1987)指出,收益獨立於決策成本時,最優區位不會隨著需求變化而變化。收益的這種獨立性涉及到三個方面:一是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市場價格是外生的;二是企業承擔了所有的運輸成本;三是生產過程具有規模報酬不變的同質性。
(三)、新經濟地理學的產業集群觀點
上個世紀90年代西方的一些主流經濟學家發現,經濟學上的一些重要理論如國際貿易理論、新增長理論等只有落實到空間才能得到實證,於是他們試圖將經濟地理學作為主流經濟學的分支帶入經濟學研究領域,從而利用迪克斯特與斯蒂格利茨建立Geography的壟斷競爭模型、薩繆爾森的"冰山"原理(即任何成品在運輸過程中都有一部分丟失)以及後來的博弈論和計算機技術等分析工具,提出新經濟地理學學科。其代表人物有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保羅·格魯格曼(Paul.Krugman)、京都大學經濟學教授藤田(MasahisaFujita)和倫敦經濟學院國際經濟學教授維納布爾斯(AnthonyJ.Venables)。
新經濟地理學不同於經濟地理學表現在:在產業和市場結構的處理、外部性、非市場交易等方面。它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經濟活動空間集聚的原因和區域增長集聚的動力。新經濟地理學以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理論為假設前提,以數學建模為工具,研究區域產業集聚、經濟集聚和貿易活動等問題,形成了一些相關理論:規模經濟和運輸成本理論、外部經濟和產業集中理論、經濟和貨幣一體化理論、復雜性理論等。此外,新經濟地理學建立的數學模型包括:克魯格曼的"中心-外圍"模型、動態多區域模型,維納布爾斯(AnthonyJ.Venables)的國際專業化模型,蒲格(Puga)和維納布爾斯的全球化和產業擴散模型,克魯格曼和維納布爾斯的區域專業化模型等。
保羅·格魯格曼(Paul.Krugman)在"中心-外圍"模型中假設:在一個國家,包括兩各地區:東部和西部;生產兩種產品:農產品和製造品;農產品是同質的,生產品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製造品包括許多差異產品,每種產品的生產中都有規模經濟,形成了一種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通過數學函數的推導,得出一個地區成為製造業中心,而另一個地區成為農業外圍,這種模式取決於較大的規模經濟,較低的運輸成本,以及製造業在支出中較大的份額這三者的某種結合。他還通過區域跑道模型演繹了區域運行的幾何結構,分析了製造業區域由最初均衡布局發展到兩區域集中布局的原因。
克魯格曼認為,特殊的、偶然的歷史事件將會在產業集聚形成的過程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例如,1895年一個居住在喬治亞小城鎮道爾頓的小女孩作了一個植毛床罩作為婚禮的禮物,引發了道爾頓成為美國地毯之都。克魯格曼還認為,現實中的產業區的形成是具有路徑依賴性的,歷史的一次偶然事件導致了在某個地區建立了一個行業,這其中積累循環因果關系(繆爾達爾,MyrdalG,1944)發揮了作用。克魯格曼說:"企業選擇那些容易進入市場的區域進行生產,而市場又傾向於許多企業選擇生產的區域。"
我國南京大學商學院梁琦教授(2003),對克魯格曼的"中心-外圍"模型作了進一步的發展,認為產業集中的原因包括:歷史和偶然事件的影響、累計循環的自我實現機制、預期作用。梁琦教授還利用大量的統計數據,沿用克魯格曼工業區位基尼系數計量方法,對中國的製造業進行了實證分析,論證了影響產業集聚的七大要素(運輸成本、規模經濟、外在性、地方需求、產品需求化、市場觀聯合貿易成本)。梁琦教授的研究是國內產業集聚理論的重大突破,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無論是克魯格曼還是梁琦都是以製造業作為實證研究的對象,對信息產業的實證分析還是空白。
(四)、管理學中的產業集群理論
在管理學領域中,對地理或地點的研究不受重視,在此方面的文獻很少,僅有戰略管理專家、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E.Porter)在其競爭力經濟學中有提到。波特教授是競爭戰略和國際競爭力研究領域的國際權威,1983年曾由里根總統任命,加入產業競爭力委員會。波特認為:"產業是研究國家競爭優勢是的基本單位。一個國家的成功並非來自某一項產業的成功,而是來自縱橫交織的產業集群。"Porter特別強調產業集聚對一定地區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作用。他對產業集群的定義是:"指在特定領域中,同時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又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的廠商,以及相關的機構(如大學、制定標准化的機構、產業公會等)。"地理的集中可以使產業集群的生產率和創新利益進一步放大,一個國家要提高其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在國內創造最有生氣、最富有挑戰性的創新環境,建立地區內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服務機構、政府機構結成的研究和開發合作網路,推動產業聚集,減少企業成本,增強創新能力。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可以看作是增長極理論與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結合形態,對知識經濟增長極理論起了奠基的作用。韓、美等國的學者把發達國家出現的新產業區理論用以研究發展中國家的新產業區問題,使這一理論涵蓋的地域范圍進一步擴大。波特認為:產業集群一旦形成,集群內部的產業之間就形成互助關系。
(五)、經濟社會學的產業集群理論
經濟社會學是運用社會學的基本參考框架、變相和解釋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級服務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有關的復雜行為(斯梅爾塞,Smelser)。具體地說,就是把社會學的視角引入經濟學,重視社會體系、經濟結構、社會制度、人際關系、文化與意識形態等社會因素與經濟的相互作用。1985年格蘭若維特(Granovetter.M.)在《美國社會學雜志》上發表《經濟行為與社會結構:嵌入性問題》,這標志著新經濟社會學的誕生。國內外新社會經濟學者對產業集群的論述主要觀點如下:
1、西方新社會經濟學者的觀點:
20世紀80年代以後,,網路理論開始研究新興工業區的蓬勃發展、小公司網路的形成等等,產生了一些影響巨大的理論成果。例如,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M.)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商業群體"(businessgroups)的概念,是指"在正式或非正式基礎上形成的企業聯合"。斯維德伯格(Swedberg,1997)指出,"商業群體"這個概念是經濟社會學提出的最有前景的概念。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M.)還提出了"嵌入性"(Embeddedness)概念,並認為,現實發生的經濟活動和行為並不是自足的、可脫離社會背景和環境存在的,而是嵌入在特定的社會關系網路之中的,受到行為者之間社會關系的約束和影響,使得現實的很多經濟活動和行為並不同於標準的經濟理論所做出的預測。社會關系滲透於各個企業間,經濟組織和個體經濟行動者一樣受社會關系網路的限定。這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企業間的交往和聯系並不是通過正式的經濟交易規范而達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通過社會關系網路實現的;二是企業內部的等級制度也常常為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網路所取代。企業間在合作時不僅是純"趨利"行為,更多的是採用的非正式關系,如:互派董事、企業領導人之間存在的非正式社會關系和由於長期合作而建立起來的夥伴關系等都會促進企業間的合作行為。
另一為社會學家巴特(R.Burt,1992)年在一本著作中提出的"結構洞"(structureholes)理論。這一理論指出,在社會網路中存在兩種形態,其中一種是處於網路中的個體(個人或組織)與其他任一個體都存在著聯系;另一種形態更為常見,即網路中的個體僅與部分個體存在直接聯系,而與其他個體都不存在直接聯系。這樣,在第二種形態中,整體網路中就出現了某些個體與另外一些個體聯系斷裂的現象,就像網路結構中出現了洞穴一樣,這就是結構洞。新經濟社會學者主張把結構的、經濟的、文化的多種因素結合起來思考。
法國社會學家皮誒爾·布迪厄(PierreBourdieu,1980)最早提出社會資本的概念,但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198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科爾曼(JamesS.Coleman)於對社會資本重新進行了定義,認為社會資本是指"行動者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相互進行各種交換,甚至單方面轉讓對資源的控制,結果形成的持續存在的社會關系",包括權威關系、信任關系以及作為建立規范基礎的關於權利分配的共識。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普特南(RoberPutnam)也做了進一步的研究。這些學者都認為網路、規則(Norms)或文化、互惠、信任構成社會資本的要素。社會資本的分析框架為產業集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有助於引起人們對政治、經濟以外的非制度性因素的重視。
加州大學伯克里分校AnnaLeeSaxenian教授長期追蹤研究美國舊金山矽谷與波士頓128公路區的高科技發展,指出矽谷形成了既競爭又合作的網路式組織,而128公路則保持了美國大公司的科層體系自稱王國的文化將(Chandler,1977),所以,矽谷與128公路同時興起卻能在高科技產業快速變動環境中獨占鰲頭(Saxenian,1994)。Samenian分析了這兩個集群地區交流方式的差別:早期工程師和各類技術專家經常在矽谷的"貨車輪"飲料店聚會和交流本行話題;類似的"綠洲"在128號公路地區毫無蹤影,唯有壓抑的大公司等級氛圍。她把產業區看作是"關系網路而非原子型企業的集合,涉及項目導向型的適應性生產模式";"高流動性的勞動力和熟練工人群體可以迅速組合在一起。他們為一個項目而結合起來,在好萊塢是一部影片,在矽谷是一個新企業。這個系統充滿靈活性和適應性,關於新市場、新技術的信息迅速流動著"。然而,90年代後期,128號公路地區復甦,重建了軟體和互聯網產業,成為軟體、醫療和金融三大服務產業的勝地,由此她又提出了為什麼128號公路區能夠克服失敗、重新前進的原因。
2、國內學者的研究。
我國學者慕繼豐、馮宗憲、李國平(2001)使用的企業網路概念在本質上類似產業集群,並認為企業網路是指一批具有相互聯系的企業和機構在某些地理區域的集中。認為企業網路是許多相互關聯的公司或企業及各類機構為解決共同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持續互動而形成的發展共同體。企業網路包括三類相互聯系、持續互動的組織:(1)某類相似或相關的企業;(2)政府有關部門和機構及其他中介機構;(3)高水平研究機構和大學。企業網路從三個方面影響企業的競爭力:提高區域內所有企業的生產率;影響創新的方向和進程,從而影響區域內企業未來的生產率;促進新企業和企業新組織相識的誕生。
台灣大學地理系的徐進鈺教授、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所的羅家德教授也使用社會資本和網路的理論對產業集群進行研究。羅家德教授使用人際關系網路方法對美國矽谷和128公路進項比較研究,並按Saxenian的集體效率觀點進一步指出網路具有競爭優勢,一方面網路式組織組成的產業環境(或交易系統)具有知識快速擴散的優勢。羅家德教授還對高科技台商在大陸投資的狀況進行實地調查,發現台商在選擇區位的時候,除了考慮市場、行政便利、交通等因素外,還考慮一個重要因素:投資地是否有一個健全的產業網路。外資對當地產業的影響可以分成兩種:一是外包網路,亦即向後、向前連接;二是技術網路。
大陸學者聶鳴、梅麗霞、魯瑩,以班加羅爾軟體產業集群為對象,重點討論社會資本對班加羅爾軟體產業集群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並從規范、網路與信任、知識流動三個角度分別探討了導致班加羅爾軟體集群成功的社會資本因素。認為這些因素是根治於班加羅爾的公共物品,正是其他地方難以模仿的。
(六)、東方管理學派的產業集群理論
以蘇東水教授為代表的東方管理學派已有近30年的歷史,該理論是建立在儒、釋、道等諸家學說的基礎上,結合中西方管理理論和近代中國管理實踐所提出的管理學理論。蘇教授經過50年的研究、實踐,總結出管理學的精髓:"人為為人"。"人為"具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人為",指的是人的心理和行為;狹義的"人為",指道德水平發展成熟的個體表現出來的符合社會期望、有助於自我發展和組織利益的各種行為。"為人"指具有"人為"表現的個體的各種鼓勵、幫助、關心、激勵他人的行為。"人為"與"為人"具有辯證關系,互相轉化並且互相聯系。"人為為人"的文化基礎與保證條件是"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國外學者將其稱為"三為"思想,或者"S"(Su)理論、"O"(Oriental)理論,它是管理學科的新概念、新發展。
上個世紀90年代,東方管理學進一步發展和豐富,逐漸提出三學、四治、八論的學科體系。三學,是指華商管理學、中國管理學、東方管理學;四治,是指治國、治家、治生、治身;八論,是指人德論、人緣論、人為論、人心論、人謀論、人才論、人道論、人本論。
東方管理學派認為,在研究任何一個產業或任何一個部門經濟的發展規律時,首先要著眼於研究本產業、本部門的特殊規律,致力於怎樣將本產業部門搞好,但更要研究本產業、本部門與其他產業及部門的聯系,研究如何與他產業互為支持、協同發展以使整個產業系統協調發展。"人為為人"是指導產業集群研究的根本方法和最終落腳點,構成產業集群理論基礎之一。
經濟學起源於西方,對產業集群的研究也主要以西方理論為主。東方管理學派則認為,早在幾千年前,我國就形成了自己的集群區位理論--風水學。風水學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門集哲學、生態學、心理學、地理學、環境學、經濟學等多領域的綜合性學科。2004年9月9日,由建設部中國建築文化中心和國際易學聯合會主辦的"首屆中國建築風水文化與建築地產發展國際論壇"在人民大會黨開幕,這是新中國建國歷來第一個關於風水文化的高峰論壇。古老的風水學說不僅可以與現代建築相結合,也可以用來解釋當今人類經濟活動空間布局問題。"了解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正是風水學說對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指導,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要與自然協調、平衡,最終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幾點結論
(一)"產業集群理論叢林"主要以西方理論和流派為主,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區域配置重要的理論基礎,同樣,它所揭示的規律對我國目前的產業集群也具有一定的解釋力。西方產業集群理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的資源空間優化配置理論,而我國目前所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於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運行機制和資源配置方式上具有共性,決定了西方產業集群理論是適合我國經濟運行的體制背景的。換句話說,不管人們承不承認,區位理論、新經濟地理學、社會經濟學等所揭示的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基本規律必然會在我國信息產業集群運行和發展中發揮作用。
我國還處於改革的初期,缺乏市場經濟運行的經驗,這些結論和觀點,正好用於學習和借鑒,充分發揮"後發優勢",縮短我國工業化、信息化的時間。
(二)無論是現代古典區位理論,還是新經濟地理學,都以製造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反映的是製造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特徵。韋伯的工業區位論產生於19世紀中後期,當時德國完成了產業革命,尤其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發生,促進了鋼鐵、化工、機械等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發展,工業區位問題顯得突出起來。韋伯在杜能的農業區論的基礎上,將工業區位因素除運輸距離外,再加入了勞動力因素和集聚因素。克魯格曼(Krugman)指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努力改善交通條件、降低運輸成本,會使得製造業傾向於將區位選擇在市場需求大的地方,更大的市場需求又取決於製造業的進一步集聚。總之,迄今為止,產業集群相關理論還主要以分析製造業布局為主。那麼,製造業產業集群理論是否具有一般性呢?我們說,不同的產業,或者即使屬於同一產業但不同的行業,具有不同的經濟技術特點,因此在空間布局要求和指向上也大不相同。例如:信息經濟使許多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幾乎不受運輸成本的限制,這對製造業企業生產能力的規模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要素流動性等因素相互作用提出了挑戰。
(三)21世紀初,產業集群理論取得長足發展,但也面臨著新的困惑和挑戰。例如:在區位論理論中,經濟制度和個人偏好由於不能被引入模型,仍然被看作是外生的,因而無法利用現有的理論框架來說明經濟制度和個人偏好變化對區位選擇的影響。同樣,這些方面都是新經濟地理學和其他學派區位理論需要解決的問題。
載於《世界管理論壇2005》
參考文獻:
[1]朱華友,我國產業集群研究現狀及理論述評,資源開發與市場,2004,20(2)。
[2]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仇保興,小企業集群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4]克魯格曼,地理學和貿易[M].蔡運龍,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4,8,98-117.
[5]克魯格曼,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M].蔡運龍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55-56,90.
[6]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蘇東水:東方管理【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8]Porter,M.E.1998:TheAdamSmithaddress:location,clusters,andthe"new"microeconomicsofcompetition.,33(1):7-17
[9]Porter,M.E.2000:Locations,clusters,andcompanystrategy.In:Clark,G.L.,Feldman,M.P.andGertler,M.S.(Eds.):.253-274.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肆』 求一份管理理論叢林的文獻綜述,人家寫了一篇,老師給了60分,他說不能容忍80分以下的。嗚。。
產業集群理論的叢林
--一個文獻綜述
李怡羅勇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上海200433)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430060)
摘要: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國內外的學者逐漸關注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性,對產業集群開始展開新一輪的討論,並將其逐步納入主流經濟學研究范疇。主要代表學派有:新興古典經濟學、現代區位論、新經濟地理學、戰略管理、經濟社會學和東方管理學。西方產業集群理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源區域配置理論,它對我國的產業集群現象同樣也具有一定的解釋力。然而,權威的產業集群理論都以製造業位研究對象,對其他產業或行業是否適用,還需進一步修正。
關鍵詞:產業集群;東方管理;社會網路
當前,國內外學術界掀起了對產業集群研究的高潮,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觀點和流派,形成了"產業集群理論叢林"的局面。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區位理論、經濟社會學、東方管理學等學者都從不同的視角、採用不同分析方法對產業集群進行過研究,得出大量新的結論。為了有助於後來學者下一步的研究,本文將對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回顧,並探討我國的產業集群理論研究方向。
一、各學科體系對產業集群的研究
(一)、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業集群理論
楊小凱和黃有光(1991,1993)等利用超邊際分析方法來分析分工作為一個角點均衡的產生和演進過程,並系統建立了依託於專業化分工基礎之上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其模型結論為:(1)如果交易效率和收益遞增程度都非常低,經濟的動態均衡是自給自足;如果交易效率和收益遞增程度都非常大,經濟的動態均衡是完全專業化分工;中間情形下,即當交易效率和收益遞增程度既不是非常大或非常小,勞動分工將逐漸演進。(2)勞動分工的演進導致人均實際收入的增長,當分工演進到一定水平時,收入增長率將上升,當分工的潛力耗盡時收入增長率就下降。(3)伴隨分工的演進,市場容量、貿易依存度都將上升。楊小凱利用分工與專業化理論解釋了產業集聚和經濟發展過程,他認為,產業空間集聚能夠實現企業報酬遞增而不是收益遞增。實際上,企業集聚必然導致產業內部的分工與專業化生產,專為化工則要求交易的頻率增加。在市場競爭中進行的產品交易,交易的頻率增加會增加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但在一些競爭力強的新產業區內,由於地理上接近的專業化企業之間形成了長期合作的關系,使信任基礎得以建立,導致監督成本和機會成本降低,同行業企業之間的協作競爭能力增強。
(二)、區位理論中對產業集群的解釋
區位理論,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中的空間選擇和空間分布規律的理論,它是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區位理論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古典區位理論和新古典區位理論(陳文福,2004)。古典區位論產生於19世紀初,代表人物是馮·杜能(VonThunen)、阿爾弗雷德·韋伯(A1fredWeber)、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和A.廖什(A.Losch)。新古典區位理論的形成是以1956年艾薩德的《區位和空間經濟》和1968年貝克曼《區位論》的出版為標志,也有的學者認為這時新的學科--區域經濟學才真正成立。新古典區位理論,或者說區域經濟學,不僅研究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還要研究資源空間配置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公平問題。
現代區位論在研究方法和對象上與古典區位論有較大的差異,區位決策目標不僅包括生產者利潤最大化,而且包括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從總體上看,現代區位論主要是沿著宏觀區域研究和微觀區位決策兩個方面發展。新古典區位論代表拉伯(Labber)和蒂斯(Thisse,Jacques-Francois)等學者利用拓撲網路構建區位模型,研究微觀經濟主體的區位選擇問題。哈克密(Hakimi,1964)用拓撲網路方法證明了勞恩哈特的結果,稱為哈克密原理(HakimiTheorem)。該原理指出,網路點集含有一個最小區位點,包括兩個特徵:第一,含有優區位的點集是有限的;第二,當這些點集是市場區、原料地或節點時,從這些點集中找出優區位點的效果很顯著。在微觀方面,蒂斯(Jacqnes-FrancoisThisse,1987)指出,收益獨立於決策成本時,最優區位不會隨著需求變化而變化。收益的這種獨立性涉及到三個方面:一是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市場價格是外生的;二是企業承擔了所有的運輸成本;三是生產過程具有規模報酬不變的同質性。
(三)、新經濟地理學的產業集群觀點
上個世紀90年代西方的一些主流經濟學家發現,經濟學上的一些重要理論如國際貿易理論、新增長理論等只有落實到空間才能得到實證,於是他們試圖將經濟地理學作為主流經濟學的分支帶入經濟學研究領域,從而利用迪克斯特與斯蒂格利茨建立Geography的壟斷競爭模型、薩繆爾森的"冰山"原理(即任何成品在運輸過程中都有一部分丟失)以及後來的博弈論和計算機技術等分析工具,提出新經濟地理學學科。其代表人物有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保羅·格魯格曼(Paul.Krugman)、京都大學經濟學教授藤田(MasahisaFujita)和倫敦經濟學院國際經濟學教授維納布爾斯(AnthonyJ.Venables)。
新經濟地理學不同於經濟地理學表現在:在產業和市場結構的處理、外部性、非市場交易等方面。它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經濟活動空間集聚的原因和區域增長集聚的動力。新經濟地理學以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理論為假設前提,以數學建模為工具,研究區域產業集聚、經濟集聚和貿易活動等問題,形成了一些相關理論:規模經濟和運輸成本理論、外部經濟和產業集中理論、經濟和貨幣一體化理論、復雜性理論等。此外,新經濟地理學建立的數學模型包括:克魯格曼的"中心-外圍"模型、動態多區域模型,維納布爾斯(AnthonyJ.Venables)的國際專業化模型,蒲格(Puga)和維納布爾斯的全球化和產業擴散模型,克魯格曼和維納布爾斯的區域專業化模型等。
保羅·格魯格曼(Paul.Krugman)在"中心-外圍"模型中假設:在一個國家,包括兩各地區:東部和西部;生產兩種產品:農產品和製造品;農產品是同質的,生產品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製造品包括許多差異產品,每種產品的生產中都有規模經濟,形成了一種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通過數學函數的推導,得出一個地區成為製造業中心,而另一個地區成為農業外圍,這種模式取決於較大的規模經濟,較低的運輸成本,以及製造業在支出中較大的份額這三者的某種結合。他還通過區域跑道模型演繹了區域運行的幾何結構,分析了製造業區域由最初均衡布局發展到兩區域集中布局的原因。
克魯格曼認為,特殊的、偶然的歷史事件將會在產業集聚形成的過程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例如,1895年一個居住在喬治亞小城鎮道爾頓的小女孩作了一個植毛床罩作為婚禮的禮物,引發了道爾頓成為美國地毯之都。克魯格曼還認為,現實中的產業區的形成是具有路徑依賴性的,歷史的一次偶然事件導致了在某個地區建立了一個行業,這其中積累循環因果關系(繆爾達爾,MyrdalG,1944)發揮了作用。克魯格曼說:"企業選擇那些容易進入市場的區域進行生產,而市場又傾向於許多企業選擇生產的區域。"
我國南京大學商學院梁琦教授(2003),對克魯格曼的"中心-外圍"模型作了進一步的發展,認為產業集中的原因包括:歷史和偶然事件的影響、累計循環的自我實現機制、預期作用。梁琦教授還利用大量的統計數據,沿用克魯格曼工業區位基尼系數計量方法,對中國的製造業進行了實證分析,論證了影響產業集聚的七大要素(運輸成本、規模經濟、外在性、地方需求、產品需求化、市場觀聯合貿易成本)。梁琦教授的研究是國內產業集聚理論的重大突破,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無論是克魯格曼還是梁琦都是以製造業作為實證研究的對象,對信息產業的實證分析還是空白。
(四)、管理學中的產業集群理論
在管理學領域中,對地理或地點的研究不受重視,在此方面的文獻很少,僅有戰略管理專家、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E.Porter)在其競爭力經濟學中有提到。波特教授是競爭戰略和國際競爭力研究領域的國際權威,1983年曾由里根總統任命,加入產業競爭力委員會。波特認為:"產業是研究國家競爭優勢是的基本單位。一個國家的成功並非來自某一項產業的成功,而是來自縱橫交織的產業集群。"Porter特別強調產業集聚對一定地區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作用。他對產業集群的定義是:"指在特定領域中,同時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又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的廠商,以及相關的機構(如大學、制定標准化的機構、產業公會等)。"地理的集中可以使產業集群的生產率和創新利益進一步放大,一個國家要提高其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在國內創造最有生氣、最富有挑戰性的創新環境,建立地區內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服務機構、政府機構結成的研究和開發合作網路,推動產業聚集,減少企業成本,增強創新能力。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可以看作是增長極理論與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結合形態,對知識經濟增長極理論起了奠基的作用。韓、美等國的學者把發達國家出現的新產業區理論用以研究發展中國家的新產業區問題,使這一理論涵蓋的地域范圍進一步擴大。波特認為:產業集群一旦形成,集群內部的產業之間就形成互助關系。
(五)、經濟社會學的產業集群理論
經濟社會學是運用社會學的基本參考框架、變相和解釋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級服務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有關的復雜行為(斯梅爾塞,Smelser)。具體地說,就是把社會學的視角引入經濟學,重視社會體系、經濟結構、社會制度、人際關系、文化與意識形態等社會因素與經濟的相互作用。1985年格蘭若維特(Granovetter.M.)在《美國社會學雜志》上發表《經濟行為與社會結構:嵌入性問題》,這標志著新經濟社會學的誕生。國內外新社會經濟學者對產業集群的論述主要觀點如下:
1、西方新社會經濟學者的觀點:
20世紀80年代以後,,網路理論開始研究新興工業區的蓬勃發展、小公司網路的形成等等,產生了一些影響巨大的理論成果。例如,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M.)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商業群體"(businessgroups)的概念,是指"在正式或非正式基礎上形成的企業聯合"。斯維德伯格(Swedberg,1997)指出,"商業群體"這個概念是經濟社會學提出的最有前景的概念。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M.)還提出了"嵌入性"(Embeddedness)概念,並認為,現實發生的經濟活動和行為並不是自足的、可脫離社會背景和環境存在的,而是嵌入在特定的社會關系網路之中的,受到行為者之間社會關系的約束和影響,使得現實的很多經濟活動和行為並不同於標準的經濟理論所做出的預測。社會關系滲透於各個企業間,經濟組織和個體經濟行動者一樣受社會關系網路的限定。這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企業間的交往和聯系並不是通過正式的經濟交易規范而達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通過社會關系網路實現的;二是企業內部的等級制度也常常為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網路所取代。企業間在合作時不僅是純"趨利"行為,更多的是採用的非正式關系,如:互派董事、企業領導人之間存在的非正式社會關系和由於長期合作而建立起來的夥伴關系等都會促進企業間的合作行為。
另一為社會學家巴特(R.Burt,1992)年在一本著作中提出的"結構洞"(structureholes)理論。這一理論指出,在社會網路中存在兩種形態,其中一種是處於網路中的個體(個人或組織)與其他任一個體都存在著聯系;另一種形態更為常見,即網路中的個體僅與部分個體存在直接聯系,而與其他個體都不存在直接聯系。這樣,在第二種形態中,整體網路中就出現了某些個體與另外一些個體聯系斷裂的現象,就像網路結構中出現了洞穴一樣,這就是結構洞。新經濟社會學者主張把結構的、經濟的、文化的多種因素結合起來思考。
法國社會學家皮誒爾·布迪厄(PierreBourdieu,1980)最早提出社會資本的概念,但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198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科爾曼(JamesS.Coleman)於對社會資本重新進行了定義,認為社會資本是指"行動者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相互進行各種交換,甚至單方面轉讓對資源的控制,結果形成的持續存在的社會關系",包括權威關系、信任關系以及作為建立規范基礎的關於權利分配的共識。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普特南(RoberPutnam)也做了進一步的研究。這些學者都認為網路、規則(Norms)或文化、互惠、信任構成社會資本的要素。社會資本的分析框架為產業集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有助於引起人們對政治、經濟以外的非制度性因素的重視。
加州大學伯克里分校AnnaLeeSaxenian教授長期追蹤研究美國舊金山矽谷與波士頓128公路區的高科技發展,指出矽谷形成了既競爭又合作的網路式組織,而128公路則保持了美國大公司的科層體系自稱王國的文化將(Chandler,1977),所以,矽谷與128公路同時興起卻能在高科技產業快速變動環境中獨占鰲頭(Saxenian,1994)。Samenian分析了這兩個集群地區交流方式的差別:早期工程師和各類技術專家經常在矽谷的"貨車輪"飲料店聚會和交流本行話題;類似的"綠洲"在128號公路地區毫無蹤影,唯有壓抑的大公司等級氛圍。她把產業區看作是"關系網路而非原子型企業的集合,涉及項目導向型的適應性生產模式";"高流動性的勞動力和熟練工人群體可以迅速組合在一起。他們為一個項目而結合起來,在好萊塢是一部影片,在矽谷是一個新企業。這個系統充滿靈活性和適應性,關於新市場、新技術的信息迅速流動著"。然而,90年代後期,128號公路地區復甦,重建了軟體和互聯網產業,成為軟體、醫療和金融三大服務產業的勝地,由此她又提出了為什麼128號公路區能夠克服失敗、重新前進的原因。
2、國內學者的研究。
我國學者慕繼豐、馮宗憲、李國平(2001)使用的企業網路概念在本質上類似產業集群,並認為企業網路是指一批具有相互聯系的企業和機構在某些地理區域的集中。認為企業網路是許多相互關聯的公司或企業及各類機構為解決共同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持續互動而形成的發展共同體。企業網路包括三類相互聯系、持續互動的組織:(1)某類相似或相關的企業;(2)政府有關部門和機構及其他中介機構;(3)高水平研究機構和大學。企業網路從三個方面影響企業的競爭力:提高區域內所有企業的生產率;影響創新的方向和進程,從而影響區域內企業未來的生產率;促進新企業和企業新組織相識的誕生。
台灣大學地理系的徐進鈺教授、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所的羅家德教授也使用社會資本和網路的理論對產業集群進行研究。羅家德教授使用人際關系網路方法對美國矽谷和128公路進項比較研究,並按Saxenian的集體效率觀點進一步指出網路具有競爭優勢,一方面網路式組織組成的產業環境(或交易系統)具有知識快速擴散的優勢。羅家德教授還對高科技台商在大陸投資的狀況進行實地調查,發現台商在選擇區位的時候,除了考慮市場、行政便利、交通等因素外,還考慮一個重要因素:投資地是否有一個健全的產業網路。外資對當地產業的影響可以分成兩種:一是外包網路,亦即向後、向前連接;二是技術網路。
大陸學者聶鳴、梅麗霞、魯瑩,以班加羅爾軟體產業集群為對象,重點討論社會資本對班加羅爾軟體產業集群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並從規范、網路與信任、知識流動三個角度分別探討了導致班加羅爾軟體集群成功的社會資本因素。認為這些因素是根治於班加羅爾的公共物品,正是其他地方難以模仿的。
(六)、東方管理學派的產業集群理論
以蘇東水教授為代表的東方管理學派已有近30年的歷史,該理論是建立在儒、釋、道等諸家學說的基礎上,結合中西方管理理論和近代中國管理實踐所提出的管理學理論。蘇教授經過50年的研究、實踐,總結出管理學的精髓:"人為為人"。"人為"具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人為",指的是人的心理和行為;狹義的"人為",指道德水平發展成熟的個體表現出來的符合社會期望、有助於自我發展和組織利益的各種行為。"為人"指具有"人為"表現的個體的各種鼓勵、幫助、關心、激勵他人的行為。"人為"與"為人"具有辯證關系,互相轉化並且互相聯系。"人為為人"的文化基礎與保證條件是"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國外學者將其稱為"三為"思想,或者"S"(Su)理論、"O"(Oriental)理論,它是管理學科的新概念、新發展。
上個世紀90年代,東方管理學進一步發展和豐富,逐漸提出三學、四治、八論的學科體系。三學,是指華商管理學、中國管理學、東方管理學;四治,是指治國、治家、治生、治身;八論,是指人德論、人緣論、人為論、人心論、人謀論、人才論、人道論、人本論。
東方管理學派認為,在研究任何一個產業或任何一個部門經濟的發展規律時,首先要著眼於研究本產業、本部門的特殊規律,致力於怎樣將本產業部門搞好,但更要研究本產業、本部門與其他產業及部門的聯系,研究如何與他產業互為支持、協同發展以使整個產業系統協調發展。"人為為人"是指導產業集群研究的根本方法和最終落腳點,構成產業集群理論基礎之一。
經濟學起源於西方,對產業集群的研究也主要以西方理論為主。東方管理學派則認為,早在幾千年前,我國就形成了自己的集群區位理論--風水學。風水學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門集哲學、生態學、心理學、地理學、環境學、經濟學等多領域的綜合性學科。2004年9月9日,由建設部中國建築文化中心和國際易學聯合會主辦的"首屆中國建築風水文化與建築地產發展國際論壇"在人民大會黨開幕,這是新中國建國歷來第一個關於風水文化的高峰論壇。古老的風水學說不僅可以與現代建築相結合,也可以用來解釋當今人類經濟活動空間布局問題。"了解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正是風水學說對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指導,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要與自然協調、平衡,最終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幾點結論
(一)"產業集群理論叢林"主要以西方理論和流派為主,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區域配置重要的理論基礎,同樣,它所揭示的規律對我國目前的產業集群也具有一定的解釋力。西方產業集群理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的資源空間優化配置理論,而我國目前所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於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運行機制和資源配置方式上具有共性,決定了西方產業集群理論是適合我國經濟運行的體制背景的。換句話說,不管人們承不承認,區位理論、新經濟地理學、社會經濟學等所揭示的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基本規律必然會在我國信息產業集群運行和發展中發揮作用。
我國還處於改革的初期,缺乏市場經濟運行的經驗,這些結論和觀點,正好用於學習和借鑒,充分發揮"後發優勢",縮短我國工業化、信息化的時間。
(二)無論是現代古典區位理論,還是新經濟地理學,都以製造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反映的是製造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特徵。韋伯的工業區位論產生於19世紀中後期,當時德國完成了產業革命,尤其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發生,促進了鋼鐵、化工、機械等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發展,工業區位問題顯得突出起來。韋伯在杜能的農業區論的基礎上,將工業區位因素除運輸距離外,再加入了勞動力因素和集聚因素。克魯格曼(Krugman)指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努力改善交通條件、降低運輸成本,會使得製造業傾向於將區位選擇在市場需求大的地方,更大的市場需求又取決於製造業的進一步集聚。總之,迄今為止,產業集群相關理論還主要以分析製造業布局為主。那麼,製造業產業集群理論是否具有一般性呢?我們說,不同的產業,或者即使屬於同一產業但不同的行業,具有不同的經濟技術特點,因此在空間布局要求和指向上也大不相同。例如:信息經濟使許多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幾乎不受運輸成本的限制,這對製造業企業生產能力的規模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要素流動性等因素相互作用提出了挑戰。
(三)21世紀初,產業集群理論取得長足發展,但也面臨著新的困惑和挑戰。例如:在區位論理論中,經濟制度和個人偏好由於不能被引入模型,仍然被看作是外生的,因而無法利用現有的理論框架來說明經濟制度和個人偏好變化對區位選擇的影響。同樣,這些方面都是新經濟地理學和其他學派區位理論需要解決的問題。
載於《世界管理論壇2005》
參考文獻:
[1]朱華友,我國產業集群研究現狀及理論述評,資源開發與市場,2004,20(2)。
[2]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仇保興,小企業集群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4]克魯格曼,地理學和貿易[M].蔡運龍,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4,8,98-117.
[5]克魯格曼,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M].蔡運龍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55-56,90.
[6]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蘇東水:東方管理【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8]Porter,M.E.1998:TheAdamSmithaddress:location,clusters,andthe"new"microeconomicsofcompetition.,33(1):7-17
[9]Porter,M.E.2000:Locations,clusters,andcompanystrategy.In:Clark,G.L.,Feldman,M.P.andGertler,M.S.(Eds.):.253-274.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