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曼昆經濟學十大原理
曼昆經濟學
《經濟學原理》於1998年由美國德賴登(Dryden)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哈佛大學的一位青年經濟學教授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
該書1998年在美國出版時創造了兩項吉尼斯世界記錄:一是這本書還沒有完稿時,出版商就出價250萬美元買下版權,從而創下經濟學著作賣價的吉尼斯世界記錄;二是這本書一出版便很快風行美國,當年銷售量就達到了20萬冊。其暢銷速度和暢銷數量又創下吉尼斯世界記錄。
書名
曼昆經濟學
作者
[美] N·格里高利·曼昆[1]
ISBN
9787301150894[1]
出版社
美國德賴登(Dryden)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8年
快速
導航
本書特色
章節目錄
本書評價
主要內容
《經濟學原理》的主要內容包括:
1. 人們是如何決策的。這其中包括四個原理:
原理一,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此原理典型的注釋 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某個你喜歡的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個喜歡的東西,因此,作出決策要求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或者幾個目 標之間有所取捨。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的重要,因為人們只有了解自己可以得到的選擇,才能作出良好的決策。
原理二,一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當作出任何一項決策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每一種可能的行動而帶來的機會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生活中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界稱這些調整為邊際變動。在許多情況下,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作出更好的決策。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收益作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因此,在分析任何一項政策時,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激勵發生作用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它將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2、人們如何相互交易。包括三個理論。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解讀:比較優勢,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用自己擅長的與別人進行交換,人們從相互交易中獲利。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解讀:亞當斯密斯「無形的手」。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解讀: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但在公共品、壟斷等方面市場有時會失靈,這時就需要政府介入。
個人的決策和人們的相互交易,共同組成了「經濟」。
3、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解讀:同樣10個人做蛋糕,如果生產能力越強,比如A蛋糕房採用手工做,B蛋糕房採用機器輔助。肯定是B蛋糕房的產量大,因為機器的幫助,B蛋糕房的人均產量就比A蛋糕房要多了,也就是生產率高於A。因此10個人可以分的蛋糕更多了,也就是生活水平越好了。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解讀:通貨膨脹,一斤米能夠一個人吃三天,這個價值是不變的。以前工資低,賣5角,現在賣1元,是因為你工資漲了錢不值錢了,但米的價值一直還在。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㈡ 經濟學的十大基本原理是什麼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表明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選擇問題。)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邊際分析法)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激勵因素)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經濟)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市場機制調節)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政府幹預)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國家整體經濟)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貨幣政策)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通貨膨脹)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㈢ 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回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答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3)十大經濟學原理擴展閱讀:
經濟學基本原理:
經濟學基本原理是作為經濟學科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公理、由科學的經濟學公理推導出來的經濟學定理。不同的經濟學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但只有科學的經濟學才有經濟學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一般均衡論,對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對稱平衡論。對稱平衡論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
經濟學核心規律:
經濟學核心規律是由經濟活動中最深層次的本質展開來的經濟活動的內在必然聯系,決定支配經濟活動中其他層次的規律。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
㈣ 簡述十大經濟學原理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原句可理解為「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
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盡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使大家過得更好。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為什麼我們需要政府呢?一種回答是,看不見的手需要政府來保護它。只有產權得到保障,市場才能運行。但是,還有另一種回答。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別是驚人的。隨著時間推移,生活水平的變化也很大。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當政府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時,一個結果是通貨膨脹,另一個結果是至少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
㈤ 經濟學十大原理有哪些
經濟學十大原理:
一、人們如何做出選擇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二、經濟如何作為整體運行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三、國家做出的選擇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㈥ 十大經濟學的原理有哪些
一、人們如何做出選擇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二、經濟如何作為整體運行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三、國家做出的選擇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註:由格里高利 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
㈦ 十大經濟學原理有哪些
一、人們如來何做出選擇
原理一源: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二、經濟如何作為整體運行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三、國家做出的選擇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註:由格里高利 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
㈧ 經濟學十大原理各舉一個身邊的例子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這個可以歸納為一句諺語:「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下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如考慮一個學生必須決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經濟學;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語學習心理學;她也可以把時間分配在這兩個學科上。她把某一個小時用於學習一門課時,她就必須放棄本來可以學習另一門課的一小時。而且,對於她用於學習一門課的每一個小時,她都要放棄本來可以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或打工賺點零花錢的時間。
還可以以考慮父母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們可以購買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們也可以為退休或孩子的人學教育儲蓄一部分收入。當他們選擇把額外的一美元用於上述物品中的一種時,他們在某種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交替關系。典型的交替關系是「大炮與黃油」之間的交替。我們把更多的錢用於國防以保衛我們的海岸免受外國入侵(大炮)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個人物品的消費(黃油)就少了。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如考慮是否上大學的決策。收益是使知識豐富和一生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成本是什麼呢?並不是住房和伙食的錢,因為即使你離開了學校,你也需要有睡覺的地方,要吃東西。只有在大學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貴時,貴的這一部分才是上大學的成本。實際上,大學的住宿與伙食費可能還低於你自己生活時所支付的房租與食物費用。在這種情況下,住宿與伙食費的節省是上大學的收益。真正上大學最大的成本——你的時間。當你把一年的時間用於聽課、讀書和寫文章時,你就不能把這段時間用於工作。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放棄的工資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單項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但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假設一架飛機的乘客票價是500美元,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位。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當蘋果的價格上升時,人們就決定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購買蘋果的成本高了。同時,蘋果園主決定僱傭更多工人並多摘蘋果,因為出售蘋果的收益也高了。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當你的一個家庭成員找工作時要與也在找工作的其他家庭成員競爭。當各個家庭購物時,他們也相互競爭,因為家庭都想以最低的價格購買最好的東西。因此,在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盡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自己做衣服,蓋自己住的房子。顯然,你的家庭在與其他家庭交易的能力中受益匪淺。無論是在耕種、做衣服或蓋房子方面,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價格既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由於家庭和企業在決定購買什麼和出賣什麼時關注價格,所以,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考慮到了他們行動的社會收益與成本。結果,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如某一個地方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的銷售就有市場勢力——他是一個壟斷者。這口井的所有者並不受殘酷競爭的限制,可以隨意定價。在這種情況下,規定壟斷者收取的價格有可能提高經濟效率。另一個辦法,就是政府再造一口井或多個,以競爭來制約個人的私利。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1993年,平均美國人的收入為2.5萬美元。同一年,平均墨西哥人的收入為7000美元,而平均奈及利亞人的收入為1500美元。這種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別反映在生活質量的各種衡量指標上。高收入國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國家的公民擁有更多電視機、更多汽車。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更長的預期壽命。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921年1月,德國一份日報價格為0.3馬克。不到兩年之後,由於期間貨幣量每月增加了3倍,1922年11月,一份同樣的報紙價格為7000萬馬克。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例如,當政府減少貨幣量時,它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僱工人。因此,對價格的變動作出完全的調整之前,貨幣量減少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㈨ 經濟學的十大原理是那十個原理
資源稀缺是人類面臨的最大約束,所以人類在長期的生存實踐中,嘗試了多種回辦法來應對。在實答際生產生活中,人類其實已經表現出多種合理的經濟行為,所以在某種意義上經濟學是在對人類時間進行總結和記錄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學科。經濟學的一些基本理念,有所得必有所失,通過專業化分工和交換可以實現雙贏,市場機制是非常重要的資配置機制,但並非唯一,人們將對激勵做出反應,市場總會調整到均衡,長期來看,經濟增長是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最根本的途徑,經濟出現繁榮與衰退周期難以避免,政府如果發行了過多的貨幣將引起通貨膨脹,低通貨膨脹和低失業之間難以在短期得兼,追求效率時,公平會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