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國際經濟貿易怎麼樣啊我是就讀這個專業的,迷惑中……
大致情況樓上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應該也是在校網上COPY下來的。
我不是那個院專的,具體情況不是非常屬清楚。
這個學院是大院,工商院總體其實很不錯,最後就業的情況也是非常好的。
學校的圖書館資源不錯,可以轉專業,可以跨系聽課,可在武漢七大211學校修七校雙學位,所以資源差不多是夠了。就我的經驗,在本校學習的人固守在本專業的不多,都是在外面晃得多。
總的來說還不錯。沒什麼好迷惑的。
㈡ 省考報名中的經濟貿易類包括哪些專業
省考報名中的經濟貿易類包括:
經濟學、貿易經濟、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學、服務貿易學、經濟與行政管理、外貿、投資經濟、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世界經濟、西方經濟學、統計學、數量經濟學、經濟管理、經濟信息管理學、經濟思想史、網路經濟學、體育經濟、海洋經濟學、國防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環境經濟、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國民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經濟信息與管理、勞動經濟學、公共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對外經濟貿易、國際貿易、金融貿易、國際商務、商務經紀與代理、國際經濟貿易、國際文化與貿易、應用經濟學。
拓展資料:
經濟貿易專業是國家教育部保留的特色專業,在全國僅有十所高校設置有該專業。該專業注重內貿與外貿相結合、營銷與管理相結合,以內貿、營銷為主,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該專業主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才兼備、高素質復合型的能在工商貿企業從事貿易、營銷與管理等實際業務工作和商貿部門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貿易經濟專業就業方向:貿易經濟專業畢業生主要適宜在商業(包括糧食、供銷)、外貿系統、國民經濟綜合部門、大型工貿公司(企業)、涉外企業、合資企業等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市場調查與預測、經濟活動分析、理論政策研究等工作,也可以從事有關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
㈢ 經濟學與經濟史的關系
經濟學史和經濟史的關系是既相似而又有所區別。經濟學史和經濟史都是屬於歷史的研究。其研究的方法相同,但研究的對象不同。經濟學史以經濟理論之發展為主要對象,而經濟史則以經濟現象之事實或歷史為研究對象。經濟學史是理論和思想之史的研究,而經濟史則是說明事實的沿革。
經濟理論和思想是被一定社會的經濟條件所決定的,是一定時代的產物。反之,一定時代的生產關系,雖不是根本決定於經濟理論和思想,但亦受其影響,有時甚至會被其左右。所以經濟學史和經濟史的關系非常密切,就象地租的演變(經濟史)和地租理論的歷史(經濟學史)之間的區別與關聯那樣。
(3)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史擴展閱讀
經濟史描述再現人類社會的經濟歷史;分析解釋經濟活動的規律;
經濟史研究方法的特徵:以經驗歸納法與歷史分析法研究人類活動和歷史經濟發展。經濟史學綜合採用歷史的、統計的方法並應用經濟學理論分析歷史現象和組織制度。 研究課題包括商業史、財政金融史和社會歷史的交叉方面,例如人口史和勞動史。數量的(計量的)經濟史也指歷史計量學。
㈣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哪些基本原理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回的物質生產力的一答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要點: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
3.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
㈤ 經濟學碩士哪個專業最容易上岸
。那麼,如果考研經濟類,哪個專業相對容易考一些呢?
實際上,經濟類是一個大的學科概念,涉及的學科既包括理論經濟學,也包括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包括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及經濟史等專業。應用經濟學包括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勞動經濟學、數量經濟學、金融學、統計學、財政學等。
從考研難度上說,通常因為應用經濟學要熱門一些,所以一般情況下應用經濟學考研難度大於理論經濟學。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講,考研理論經濟學領域的幾個專業,比如政治經濟學、經濟史等專業難度相對較小。
但通常,因為多數人考研並不是為了做學術研究,而是為了更好地就業,所以,一般考研比較傾向於考應用經濟學領域的專業,這也使得應用經濟學下面的專業普遍考研比較熱門,比如金融學、統計學等。而且,即便同樣屬於應用經濟學領域,國民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等專業實用性也不強,最主要體現在就業不是特別有競爭力。
如果非要從應用經濟下面選擇考研比較好考而就業又不錯的,我這里推薦財政學。財政學這個三級學科下面通常包括兩個考研的專業方向:財政學專業和稅收學專業。
有一些熱門的專業類財經院校下面專門設置有財政稅收學院這種二級學院,比如西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這里可以給小夥伴一個參考。
最後想告訴大家的是,無論是好考還是不好考,都是要根據個人的情況具體分析的,而且都只是一個相對而言的分析。
㈥ 經濟學史可否脫離經濟史
流行的說法是,經濟學是一種工具。
凱恩斯說:經濟學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是一種方法,一種思維工具,一種構想技術。
羅伯遜說:經濟學不過是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工具箱。
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與社會經濟的變化密切相關。現代的經濟學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從學術層面講,經濟學家為世俗世界確立了人與人、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他們的經濟理論可能變為政策,為國家採用,從而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作為一個學科來說,經濟學的出現是與資本主義的發展相伴隨的,並且發展成為解釋市場、與單個經濟行動運作的分析工具。經濟學最初與政治學密切聯系,所以Smith(斯密斯)和 Marx(馬克思)所從事的經濟學都是政治經濟學。但是,從19世紀後期起,經濟學的主題變得越來越狹隘,到最近30年中,更是日益變成一些用正規教學與語言表述的專題。到今天,正統經濟學的公認原則受到復雜的現實經濟生活的沖擊。對於同一個問題,學緣背景不同的經濟學家會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時代甚至年份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史充當了糾正經濟學弊病的主要手段。不是我這樣說。許多學者對此作出了自己的探索。
不妨舉例說明。
熊彼特:經濟學的內容,實質上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獨特的過程。由於理論的不可靠性,我個人認為,歷史的研究在經濟分析史方面不僅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
吳承明:經濟史是經濟學的源,而不是經濟學的流。經濟學理論是從歷史的和當時的社會經濟實踐中抽象出來的,但是不能從這種抽象中還原出歷史的和當時的實踐。所以,經濟學是研究經濟史的方法,而歷史又是研究經濟學的最後的方法。他又說: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經濟史的思想指導,經濟史又是總結生產和交換的歷史,是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基礎。
卡爾馬克思:「這些抽象本身離開了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它們只能對整理歷史資料提供某些方便。」
諾貝爾獎獲得者?索洛在其名著《經濟史與經濟學》中,專門批評經濟學和歷史學兩個學科的現狀:「經濟學沒有從經濟史那裡學到什麼,經濟史從經濟學那裡得到的和被經濟學損害的一樣多」。
當代經濟學脫離歷史和實際,埋頭製造模型,而當代經濟史也象經濟學那樣,「同樣講整合,同樣講回歸,同樣用時間變數代替思考」,而不是從社會制度、文化習俗和心態上給經濟學提供更廣闊的視野。經濟史學家可以利用經濟學家提供的工具,但不要回敬經濟學家「同樣的一碗粥」。
由此觀之,經濟史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的,它是研究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也是我們關注當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工具。
概括地說:
首先,經濟學方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經濟學為經濟史研究提供了主要的理論框架
其次,從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出發,我們可以對經濟史上的一些問題作出更為合理的判斷。
㈦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歷史背景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興起產生於這樣的歷史背景:上世紀60年代末起,由於布雷頓森林體系出現嚴重危機,
國際貨幣危機頻繁發生,世界經濟出現停滯,保護主義再次在西方發達國家抬頭;許多學者開始擔憂,世界是否會再次出現類似20世紀30年代所發生的由於世界經濟秩序混亂,各國為爭奪市場,解決國內經濟危機而出現的國際政治沖突。國際政治與經濟互動關系再次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關注。一些西方學者希望通過研究國際政治和經濟的互動關系,研究國際經濟的新變化,研究世界經濟史中由於經濟危機導致的政治沖突等諸方面問題,為國際制度建設與國際秩序的變革尋求政治上的答案。這些研究符合傳統政治經濟學的原則,而且把研究的焦點放在了國際政治與經濟的互動關繫上,是一種真正意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對於這些20世紀後期興起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如果從認識論的角度來劃分,它們大體可以分兩類:經驗實證主義/還原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與歷史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
㈧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關系
任何一門科學或學科,都存在著一定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內即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也容是如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和歷史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其他社會科學一樣,其最基本的和靈魂性的方法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對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和原理的研究僅限於概括性的討論是不夠的,還要在運用中進一步深化研究。只有通過運用,才能達到對於這一方法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而運用不是被動的,需要研究者主動設定研究范圍,選擇研究對象,展開自己的研究。 歷史唯物主義是實踐的唯物主義、辯證的唯物主義、徹底的唯物主...
㈨ 經濟學與歷史學的聯系是什麼
經濟學跟歷史學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本身不存在聯系。
1、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2、歷史學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
㈩ 是經濟史,還是政治經濟學
本來不應該局限於馬政經范疇,但單從教材來看,故弄玄虛為主,看看圖個樂就行了別當真。大學政治課是幹嘛的這課就是幹嘛的。至於上課的具體內容。
如果你是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在大一大二可能還是要修政治經濟學,或者說經濟學幾乎沒有關系。說實在的這門課也並不抽象。可以參考這個答案怎麼區別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但既然題主說這是一門公共基礎課,那就真的不用想太多啦如果你不是經濟類專業的學生,這門課大概就是高中政治課本水平,跟主流經濟學,跟老師的關系很大。有可能會是對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進行一番更具學術性的講解(而非意識形態領域的扯淡)也有可能是對現代中國經濟政策的分析等等,如果老師好的話,這課還是有一定價值的,還是毛概馬哲那一套。這里的政治經濟學學術性成分略多一點。
其實政治經濟學含義很寬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