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學上的價值含義是什麼
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量的大小決定於生產這一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不經過人類勞動加工的東西,如空氣,即使對人們有使用價值,也不具有價值。
不過這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現代經濟學並不承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了以及價格在價值周圍波動的理論,供求關系決定了商品之間的相對價格,沒有價值概念
『貳』 價值在經濟學中有哪些分類
1. 時間價值。「物」從供給者到需要者之間有一段時間差,由於改變這一時間差創造的價值,稱做「時間價值」。時間價值通過物流獲得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① 縮短時間創造價值。縮短物流時間,可獲得多方面的好處,如減少物流損失,降低物流消耗,增加物的周轉,節約資金等。馬克思從資本角度早就指出過:「流通時間越等於零或近於零,資本的職能就越大,資本的生產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42頁)。這里,馬克思所講的流通時間完全可以理解為物流時間,因為物流周期的結束是資本周轉的前提條件。這個時間越短,資本周轉越快,表現出資本的較高增殖速度。現代物流學著重研究的一個課題,就是如何採取技術的、管理的、系統的等等方法來盡量縮短物流的宏觀時間和有針對性地縮短微觀物流時間,從而取得高的時間價值。從全社會物流的總體來看,加快物流速度,縮短物流時間,是物流必須遵循的一條經濟規律。物流和一般力學運動一個重大區別,就是它不是簡單地按自然科學規律所發生的運動,而是能動地取得時間價值的運動形式。
② 彌補時間差創造價值。經濟社會中,需要和供給普遍地存在著時間性差,這可有很多例證:
糧食生產有嚴格的季節性和周期性,即使人類已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創造人工條件使糧食種植不受季節影響,但周期性仍是改變不了的。這就決定了糧食的集中產出,但是人們的消費是一年365天,天天有所需求,因而供給和需求之間出現時間差。
水泥工廠一旦點火,生產就必須連續進行,每時、每天都在生產產品,但是其消費卻帶有一定時間隔的集中性。尤其在地球南北兩個近極區,建築施工有很強季節性,存在適合施工季節的集中需求,這也出現了時間差。
凌晨磨製的鮮豆漿在上午出售;前日採摘的菜、果在次日出售等等,都說明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時間差,可以說這是一種普通的客觀存在,正是有了這個時間差,商品才能取得自身最高價值,才能獲得十分理想的效益。但是商品本身是不會自動彌合這個時間差的,如果沒有有效的方法,集中生產出的糧食除了當時的少量消耗外,就會損壞掉、腐爛掉,而在非產出時間,人們就會找不到糧食吃;如果沒有有效的方法,集中施工季節就會出現水泥供給不足,造成停工待料,而其他不消費季節生產出的水泥便不會無處可放,最終損失掉。
物流便是以科學的、系統方法彌補,有時是改變這種時間差,以實現其「時間價值」。
③ 延長時間差創造價值。第1個問題講的是物流總體和不少具體物流遵循「加速物流速度,縮短物流時間」這一規律,以盡量縮小時間差來創造價值,尤其是物流的總體,講規律主要從這一總體地位出發。
但是,在某些具體物流中也存在人為地能動地延長物流時間來創造價值的。例如,配合待機銷售的物流便是一種有意識地延長物流時間、有意識增加時間差來創造價值的。當然,一般來講,這是一種特例,不是普遍的規律現象。
2. 場所價值。「物」從供給者到需求者之間有一段空間差。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往往處於不同的場所,由於改變這一場所的差別,創造的價值稱做「場所價值」。
物流創造場所價值是由現代社會產業結構、社會分工所決定的,主要原因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空間差,商品在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價值,通過物流將商品由低價值區轉到高價值區,便可獲得價值差,即「場所價值」。有以下幾種具體形式:
① 從集中生產場所流入分散需求場所創造價值。現代化大生產的特點之一,往往是通過集中的、大規模的生產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在一個小范圍集中生產的產品可以覆蓋大面積的需求地區,有時甚至可覆蓋一個國家乃至若干國家。通過物流將產品從集中生產的低價位區轉移到分散於各處的高價位區有時可以獲得很高的利益。例如,現代生產中鋼鐵、水泥、煤碳等原材料生產往往以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噸的大量生產密集在一個地區,汽車生產有時也可達百萬輛以上,這些產品、車輛都需通過物流流入分散需求地區,物流的「場所價值」也依此決定。
② 從分散生產場所流入集中需求場所創造價值。和上面一種情況相反的情況在現代社會中也不少見,例如糧食是在一畝地一畝地上分散生產出來的,而一個大城市的需求卻相對大規模集中,一個大汽車廠的零配件生產也分布得非常廣,但卻集中在一個大廠中裝配,這也形成了分散生產和集中需求,物流便依此取得了場所價值。
③ 從甲地生產流入乙地需求創造場所價值。現代社會中供應與需求的空間差比比皆是,十分普遍,除了大生產所決定之外,有不少是自然地理和社會發展因素決定的,例如農村生產糧食、蔬菜而異地於城市消費,南方生產荔枝而異地於各地消費,北方生產高粱而異地於各地消費等等。現代人每日消費的物品幾乎都是相距一定距離甚至十分遙遠的地方生產的。這么復雜交錯的供給與需求的空間差都是靠物流來彌合的,物流也從中取得了利益。這就是與一般力學運動十分不同的取得「場所價值」的運動。
3. 加工附加價值。有時,物流也可以創造加工附加價值。加工是生產領域常用的手段,並不是物流的本來職能。但是,現代物流的一個重要現代特點,是根據自己的優勢從事一定的補充性的加工活動,這種加工活動不是創造商品主要實體,形成商品主要功能和使用價值,而是帶有完善、補充、增加性質的加工活動,這種活動必然會形成勞動對象的附加價值。雖然在創造加工附加價值方面,物流不是主要責任者,其所創造的價值也不能與時間價值和場所價值比擬,但這必竟是現代物流有別於傳統物流的重要方面,也更是有別於簡單力學運動的重要方面。讀者若想進一步了解加工價值問題可以閱讀本書的流通加工部分。
『叄』 政治經濟學中的價值問題
這一觀點抄是正確的。分析如下!
價值襲規律表現形式: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商品價格是商品的貨幣表現,由於受價值規律支配和其它因素影響,從某一次具體交換看,商品價格和它的價值往往是相脫離的;但從較長時間和整個社會的趨勢上看,商品價格仍然符合其價值。
因此,價格和價值是既相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二者的關系可概括為: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還必須明確,價值決定價格,價格表現價值在不同社會形態里情況是不一樣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價值規律自發地起調節作用,價格更多地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價格受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外,還要受國家自覺運用價值規律進行宏觀調控的約束。
『肆』 資本論中的價值和主流經濟學的價值有何區別
資本論中的價值和主流經濟學的價值區別: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產品價值。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 價值,價值通常通過貨幣來度量,成為價格。
《資本論》,全稱是《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網路全書,更是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巔峰之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資本論》首次出版於1867年9月14日的德國漢堡,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伍』 市場學里的價值和經濟學裡面的額價值有什麼區別
童鞋,我回答完了記得幫我贊一個。好不好的另說,這多少是我為服務廣大
知友
的一片誠心那。
額價值是指貨物的表面價格。
市場學里的價值是指等價物的
相對價格
。
應該是這樣的。
要不就是我記反了。
『陸』 經濟學里「價值」的概念
「經濟價值」是指任何事物對於人和社會在經濟上的意義,經濟學上所說的「商品價值」及其規律則是實現經濟價值的現實必然形式。經濟價值就是經濟行為體從產品和服務中獲得利益的衡量。經濟價值(EconomicValue)是金融系統中金融工具未來的現金流(包括本金和實際利息),折現至當前時點的價值。即未來現金流現值。
絕對價值就是商品蘊含的人類勞動量,所需勞動量越多,絕對價值越高。生產同一種商品,在任何時代需要人類勞動量相等。勞動量=勞動效率*勞動時間。
在人們眼中的價值。由供求決定。即人們常說的價格。即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跟商品的絕對價值沒有關系。
『柒』 市場營銷價值觀與經濟學中的價值觀有什麼區別
市場營銷價值與經濟學,我覺得這個價值是相差很大的,區別在於一個是預測的未來,一個是評估現有的價值。
『捌』 馬克思經濟學里什麼是價值的構成
產品價值構成
是指根據
馬克思勞動
價值論
所確定的構成產品價值的幾個方面的內容,通常用C+V+m來表示。產品價值指凝結在產品中的
社會必要勞動
,其構成包括已消耗掉的生產資料中的
物化勞動
和生產勞動者新加進去的
活勞動
。物化勞動是生產資料的舊價值,在勞動過程中,由生產勞動者的
具體勞動
把它轉移到新產品中去,構成產品價值的一部分。
『玖』 經濟學中的價值是主觀還是客觀
經濟學中的價值是客觀的。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勞動就是價值,價值是商品中的本身版固有屬性,是不權隨外界的影響而改變的,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價格,價格是不穩定的,易受外界環境的改變在某一位置做上下振動,即商品價值規律,規律也是客觀的,是一系列客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