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關於貨幣經濟學論文

關於貨幣經濟學論文

發布時間:2021-01-21 04:15:34

Ⅰ 貨幣銀行學 課程論文

淺析人民幣升值的原因及其利與弊 摘要:近年來人們幣匯率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的輿論呼聲特別高。人民幣升值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這加快了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的進程。它有利有弊,但是利多於弊。 關鍵詞:匯率;人民幣升值;正面影響;負面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的背景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我國頂住壓力保持人民幣不貶值,被世界各國稱贊。2003年,我國面臨著同樣巨大甚至更難抵禦的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這次不同的是,先是日本財務相在七國財長會議上提出類似於1985年針對日元的「廣場協議」那樣的文件,要求人民幣升值。隨後美國財政部長斯諾也表示人民幣應該升值。而由於美元走低,歐洲和東亞一些國家擔心我國出口商品的競爭沖擊,也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行列。國際上出現了一股強大的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勢力。 二、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首先從經濟學上講,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依據: 第一,人民幣匯率自1994年以來已近10年沒有進行調整,而這10年中國經濟和國力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第二,90年代以來,一些權威的國際機構和貿易夥伴一直就認為人民幣存在不同程度的價值低估。 第三,在近幾年,國際收支失衡的背景下,外匯節余過多本身就表明外幣定價過高。而中國實行的「盯住美元匯率」政策,所以就使得本幣(人民幣)定價過低,從而使人民幣升值就有很大壓力。 第四,從2001年以來,世界各主要貨幣包括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對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沒有調整,即人民幣實際上也跟隨美元對其他貨幣大幅度貶值。 其次從國際政治分析,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國際政治問題。一些西方國家頻頻呼籲人民幣升值,背後還另有原因。他們簡單地將人民幣幣值水平與其本國製造業的衰退聯系在一起,試圖強迫人民幣升值。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人民幣匯率過低。有人提出應將人民幣匯率恢復在1美元兌4.2元人民幣左右的歷史水平。二是中國外匯儲備過高,中國入世以來,並沒有出現進口激增,相反貿易順差大幅增加。三是中國廉價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貨緊縮。人民幣匯率之爭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國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 再次從國內經濟分析,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來自中國經濟體系內部的動力。內部影響因素有國際收支、外匯儲備狀況、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狀況、經濟增長狀況和利率水平。人民幣升值與國家緩解目前「經濟過熱」的顧慮相一致的。因為在固定匯率下,升值壓力會被轉化為通漲壓力,即外匯占款導致貨幣供給量上升,帶來通漲壓力。擴大人民幣浮動范圍會緩解升值壓力向通漲壓力的轉換,即人民幣升值會對國內價格形成向下的壓力。 三、人民幣適度升值的有利影響 (一)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從宏觀國民經濟結構角度看,人民幣升值從長期來看將有利於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我國進出口產品結構嚴重不匹配,出口產品居於前列的紡織品、農產品和機電產品附加值較低,人民幣升值會降低這些行業的價格競爭優勢。短期來看紡織品、農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有利於我國發揮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解決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但從長遠來看這些行業的畸形發展並不利於我國提高綜合國力,也不利於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 人民幣升值在客觀上可以長期促進我國通過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優化我國經濟結構。當貨幣升值後,資本就會尋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進行投資,使這些產業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技術創新改革,增加其國際市場競爭力。 (二)優化出口貿易結構、擴大內需,有助於我國形成穩定的經濟增長趨勢 在世界市場上,我國產品價廉物美。一旦人民幣匯率的上升,對我國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造成一定的傷害。但是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升值將激勵出口企業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附加價值,一些只靠低成本競爭,技術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會被擠出市場,從而改善我國出口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促使企業轉變經營機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我國企業長期以低價格佔領國際市場的做法,實際是自相殺價競爭的結果。人民幣升值後,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必須降低采購生產資料的價格或提高管理方式來壓縮生產成本。而壓縮生產成本的空間並不大,因此,企業必須從自身管理經營入手,提高生產率和科技含量,提高質量,以增強競爭能力。同時,人民幣匯率形成體制的改革要求出口企業不斷地開發出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也包括進行外匯遠期買賣,在國內融資時借貸美元等運用金融手段的風險規避。這有助於企業養成隨時關注國際動態,及時防範匯率所帶來的風險,從而為企業進一步提升自身國際競爭力奠定良好基礎。 (四)平衡、緩解各國的貿易矛盾,為以後進行深層次的貿易往來打下堅實而良好的基礎 隨著此次對人民幣匯率體制的改革調整,我國的出口產品在生產成本和國際價格上必然被迫提升,人民幣升值雖然不能解決中美貿易巨大的差額問題,但也會間接起到緩解與美國、日本等主要貿易夥伴國在低價反傾銷上的貿易摩擦。 四、人民幣升值的不利影響 (一)不利於出口和引進外資 原來10億美元能從我國買到的商品,人民幣升值後,買相同質量和數量的商品,外國進口商就要多付出幾百萬美元甚至更多才買得到了。外商在投資前肯定需要權衡得失。 (二)可能加劇我國的資本外流 人民幣升值,會使原來需10億美元在境外所能完成的投資,升值後會少用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就能完成了,因此必然會加速資本外流。 (三)使我國巨額外匯儲備面臨縮水的可能 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一。充足的外匯儲備是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們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參與對外經濟活動的有力保證。然而,一旦人民幣升值,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即面臨縮水的可能。 五、總結 人民幣的升值是把雙刃劍,它對我國進出口、對外引資、外債償還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國政府應該制定出合理的實施方案和應對措施,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

Ⅱ 貨幣銀行學論文

淺析人民幣升值的原因及其利與弊
摘要:近年來人們幣匯率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的輿論呼聲特別高。人民幣升值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這加快了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的進程。它有利有弊,但是利多於弊。
關鍵詞:匯率;人民幣升值;正面影響;負面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的背景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我國頂住壓力保持人民幣不貶值,被世界各國稱贊。2003年,我國面臨著同樣巨大甚至更難抵禦的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這次不同的是,先是日本財務相在七國財長會議上提出類似於1985年針對日元的「廣場協議」那樣的文件,要求人民幣升值。隨後美國財政部長斯諾也表示人民幣應該升值。而由於美元走低,歐洲和東亞一些國家擔心我國出口商品的競爭沖擊,也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行列。國際上出現了一股強大的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勢力。
二、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首先從經濟學上講,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依據:
第一,人民幣匯率自1994年以來已近10年沒有進行調整,而這10年中國經濟和國力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第二,90年代以來,一些權威的國際機構和貿易夥伴一直就認為人民幣存在不同程度的價值低估。
第三,在近幾年,國際收支失衡的背景下,外匯節余過多本身就表明外幣定價過高。而中國實行的「盯住美元匯率」政策,所以就使得本幣(人民幣)定價過低,從而使人民幣升值就有很大壓力。
第四,從2001年以來,世界各主要貨幣包括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對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沒有調整,即人民幣實際上也跟隨美元對其他貨幣大幅度貶值。
其次從國際政治分析,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國際政治問題。一些西方國家頻頻呼籲人民幣升值,背後還另有原因。他們簡單地將人民幣幣值水平與其本國製造業的衰退聯系在一起,試圖強迫人民幣升值。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人民幣匯率過低。有人提出應將人民幣匯率恢復在1美元兌4.2元人民幣左右的歷史水平。二是中國外匯儲備過高,中國入世以來,並沒有出現進口激增,相反貿易順差大幅增加。三是中國廉價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貨緊縮。人民幣匯率之爭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國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
再次從國內經濟分析,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來自中國經濟體系內部的動力。內部影響因素有國際收支、外匯儲備狀況、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狀況、經濟增長狀況和利率水平。人民幣升值與國家緩解目前「經濟過熱」的顧慮相一致的。因為在固定匯率下,升值壓力會被轉化為通漲壓力,即外匯占款導致貨幣供給量上升,帶來通漲壓力。擴大人民幣浮動范圍會緩解升值壓力向通漲壓力的轉換,即人民幣升值會對國內價格形成向下的壓力。
三、人民幣適度升值的有利影響
(一)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從宏觀國民經濟結構角度看,人民幣升值從長期來看將有利於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我國進出口產品結構嚴重不匹配,出口產品居於前列的紡織品、農產品和機電產品附加值較低,人民幣升值會降低這些行業的價格競爭優勢。短期來看紡織品、農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有利於我國發揮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解決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但從長遠來看這些行業的畸形發展並不利於我國提高綜合國力,也不利於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
人民幣升值在客觀上可以長期促進我國通過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優化我國經濟結構。當貨幣升值後,資本就會尋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進行投資,使這些產業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技術創新改革,增加其國際市場競爭力。
(二)優化出口貿易結構、擴大內需,有助於我國形成穩定的經濟增長趨勢
在世界市場上,我國產品價廉物美。一旦人民幣匯率的上升,對我國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造成一定的傷害。但是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升值將激勵出口企業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附加價值,一些只靠低成本競爭,技術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會被擠出市場,從而改善我國出口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促使企業轉變經營機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我國企業長期以低價格佔領國際市場的做法,實際是自相殺價競爭的結果。人民幣升值後,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必須降低采購生產資料的價格或提高管理方式來壓縮生產成本。而壓縮生產成本的空間並不大,因此,企業必須從自身管理經營入手,提高生產率和科技含量,提高質量,以增強競爭能力。同時,人民幣匯率形成體制的改革要求出口企業不斷地開發出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也包括進行外匯遠期買賣,在國內融資時借貸美元等運用金融手段的風險規避。這有助於企業養成隨時關注國際動態,及時防範匯率所帶來的風險,從而為企業進一步提升自身國際競爭力奠定良好基礎。
(四)平衡、緩解各國的貿易矛盾,為以後進行深層次的貿易往來打下堅實而良好的基礎
隨著此次對人民幣匯率體制的改革調整,我國的出口產品在生產成本和國際價格上必然被迫提升,人民幣升值雖然不能解決中美貿易巨大的差額問題,但也會間接起到緩解與美國、日本等主要貿易夥伴國在低價反傾銷上的貿易摩擦。
四、人民幣升值的不利影響
(一)不利於出口和引進外資
原來10億美元能從我國買到的商品,人民幣升值後,買相同質量和數量的商品,外國進口商就要多付出幾百萬美元甚至更多才買得到了。外商在投資前肯定需要權衡得失。
(二)可能加劇我國的資本外流
人民幣升值,會使原來需10億美元在境外所能完成的投資,升值後會少用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就能完成了,因此必然會加速資本外流。
(三)使我國巨額外匯儲備面臨縮水的可能
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一。充足的外匯儲備是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們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參與對外經濟活動的有力保證。然而,一旦人民幣升值,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即面臨縮水的可能。
五、總結
人民幣的升值是把雙刃劍,它對我國進出口、對外引資、外債償還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國政府應該制定出合理的實施方案和應對措施,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

Ⅲ 貨幣金融學論文課題有哪些

《貨幣金融學》論文的課題的話是有很多的,你可以研究一個金融的一個發展趨勢。

Ⅳ 跪求一篇論文,結合通貨緊縮對經濟的影響與治理措施,分析我國穩健貨幣政策的現實意義(貨幣銀行學)

通貨緊縮的成因與危害

(一)通貨緊縮的成因

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貨幣緊縮

弗里德曼和舒瓦茨認為,美國1920--1921年出現的嚴重的通貨緊縮完全是貨幣緊縮的結果。當然,貨幣緊縮往往是貨幣政策從緊的結果。不少學者認為,把貨幣政策目標定為零通貨膨脹是非常危險的。

2.資產泡沫破滅

3.多種結構性因素

全球的生產能力過剩和供給過剩,促使綜合物價長期下跌。

4.流動性陷阱

凱恩斯把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並未帶來利率的相應降低,而只是引起人們手持現金增加的現象叫「流動性陷阱」。貨幣政策將不起作用。貨幣供應量增加既然對利率沒有影響,也就無法改變投資和消費,增加總需求。

流動性陷阱的出現,使過量的現金轉化為公眾的手持現金或銀行儲備,並未使利率降低,不能刺激投資與消費增加,從而使經濟蕭條更趨嚴重。

(二)通貨緊縮的危害

1.加速經濟衰退

通貨緊縮導致的經濟衰退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物價的持續、普遍下跌使得企業產品價格下跌,企業利潤減少甚至虧損,這將嚴重打擊生產者的積極性,使生產者減少生產甚至停產,結果社會的經濟增長受到抑制。二是物價的持續、普遍下跌使實際利率升高,這將有利於債權人而損害債務人的利益。而社會上的債務人大多是生產者和投資者,債務負擔的加重無疑會影響他們的生產與投資活動,從而對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三是物價下跌引起的企業利潤減少和生產積極性降低,將使失業率上升,實際就業率低於充分就業率,實際經濟增長低於自然增長。

2.導致社會財富縮水

3.分配負面效應顯現

4.可能引發銀行危機

通貨緊縮有利於債權人而有損於債務人。

三、通貨緊縮的治理及我國的實踐

(一)通貨緊縮的治理

除少數經濟學家相信經濟的自我恢復能力外,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通過赤字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貨幣主義者建議採用擴大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等手段振興經濟。許多國家都採取了適合本國的治理措施。

1.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

(1)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即增加貨幣供應量,壓低利率,以刺激投資與消費;(2)赤字財政政策,即政府要用舉債的辦法發展經濟,擴大有效需求。不過,凱恩斯認為應以財政政策為主,以貨幣政策為輔。其理由是貨幣政策有局限性,存在流動性陷阱。

2.貨幣主義的政策主張

堅持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國家干預和貨幣政策最重要的經濟思想,提出以穩定貨幣,反對通貨膨脹為中心的政策主張。

其一,認為貨幣數量是經濟中唯一起支配作用的經濟變數,貨幣政策是一切經濟政策中唯一重要的法寶;

其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如果沒有相應的貨幣政策配合,就只能產生「排擠效應」,不可能產生「乘數效應」。

3.治理通貨緊縮的政策措施

(1)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主要包括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兩種方法。

當然,增加財政支出只是彌補總需求缺口的臨時性應急措施:

(2)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有多種方式,如擴大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投放、增加對中小金融機構的再貸款、加大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適當下調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等。貨幣政策的重點是:一是以間接調控為主;二是調控貨幣總量與調節貨幣層次相結合;三是在需求管理的同時兼顧供給管理;四是尋找穩定幣值、經濟增長和防範金融風險的結合點。

(3)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

要治理通貨緊縮,必須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就產業結構的調整來說,主要是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形成新的消費熱點。

(4)推進金融制度建設

第一,建立並完善銀行內部風險防範機制。

第二,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第三,調整信貸結構,擴大信貸范圍,加大信貸資金的投入。

(5)其它措施

除了以上措施外,對工資和物價的管制政策也是治理通貨緊縮的手段之一。此外,通過對股票市場的干預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股票市場呈現牛市走勢,則有利於形成樂觀的未來預期,同時股票價格的上升使居民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上升,產生財富增加效應,也有利於提高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

(二)我國的通貨緊縮及其治理

治理通貨緊縮的穩健貨幣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1.下調利率

大幅下調了中央銀行存、貸款利率。准備金存款利率下調,限制了商業銀行在資產運用上減少貸款資產,增加中央銀行儲備資產的「套利」行為;再貸款利率下調有利於中央銀行吐出基礎貨幣,商業銀行降低融資成本。

2.改革存款准備金制度

3.增加基礎貨幣供應

通過收購外匯,增加基礎貨幣投放。

運用再貸款,增加基礎貨幣供應。

4.取消貸款限額控制

5.加大再貼現力度

6.發展公開市場業務

7.活躍貨幣市場

8.啟動消費者信用控制和不動產信用控制工具

9.加強「窗口指導」

10.貨幣政策緊密配合財政政策
意義:穩健」的貨幣政策或貨幣政策的常態又是什麼呢?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非常時期的貨幣政策為非常態的貨幣政策(即從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24個月的貨幣政策)。我們可以看到,2008年9月美國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在沒有出現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只是外貿出口受到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更可能是上一年人民幣過度升值所導致的結果),採取比美國更強有力的財政救市政策(即4萬億元的財政投入),以及貨幣政策由「從緊」突然轉變為「適度寬松」,即在非常時期採取了非常的貨幣政策。銀行存貸利率全面下調、信貸規模放鬆、按揭貸款利率優惠等。在這種「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引導下,從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的14個月里,僅銀行信貸增長就近11萬億元;在2010年的前10個月銀行信貸新增達69015億元,兩年銀行貸款新增近18萬億元,接近1998年-2007年10年信貸增長的總和(為207936億元)。從而使得2009年及2010年前10個月M2和M1增長分別達到27.7%、32.4%和19.3%、22.1%,達到了1998年以來的前所未有的增長速度。
二是1998年-2007年(如果更細分些是1999年-2006年)的10年中基本實行了「穩健」的貨幣政策,這是1984年人民銀行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以來執行時間最長的貨幣政策取向或常態的貨幣政策。我認為,引導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實際上就是向這個時期的「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轉變。在這個時期新增銀行信貸為207936億元(其中1998年-2002年為67069億元;2003年-2007年為140867億元,兩個時期信貸增長速度有比較大差異),年均增長2萬億元左右,僅為非常時期的2009年-2010年的九分之二。2009年以來,M2增長一直保持在17%以上,最高時達到29.7%,並持續一年(2009年3月-2010年2月)保持在25%以上。
從上述的數據可以看到,非常時期的貨幣政策特點是貨幣發行過多、流動性泛濫,盡管這種貨幣政策在危機時期對保持經濟增長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這種貨幣政策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是不可持續的。如果不調整,給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而「穩健」的貨幣政策就是要保證銀行體系向市場流動性釋放適度(如M2增長維持在15%水平),要保證流通中的貨幣量與商品及服務交易量之比在一個合適的水平,弱化系統性風險積累的條件。因此,穩健的貨幣政策核心就是讓非常時期的貨幣政策回歸到常態的貨幣政策。
「穩健」的貨幣政策不僅意味著實施了近兩年的「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退出歷史舞台,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開始步入常態管理,也意味著中國經濟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來的困境之後,希望通過貨幣政策轉變,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來尋找新的、持久的經濟增長動力。也就是說,政府希望通過貨幣政策轉向為中國經濟重新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它也是控制物價水平再上漲、有效地管理通貨膨脹預期、遏制資產價格快速上升(尤其是擠出房地產泡沫)的有效工具。
我們可以看到,2010年中國經濟不僅走出經濟復甦的困境,也開始步入快速增長上行軌道,而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資產價格泡沫過大(主要是房地產泡沫)及通脹壓力過大。當前過大的房地產泡沫不僅扭曲了整個市場資源有效配置及收入分配關系,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利益關系,而且正在積累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造成了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協調,而貨幣政策的重大轉向則是擠出房地產泡沫最為有效的主要手段,就是要讓房地產市場的價格回歸常態及理性。
對於泛濫的流動性對資產價格的影響,中央政府在年初就看到問題所在,並希望信貸政策調整來遏制房地產泡沫。但是,在貨幣政策沒有轉向的情況下,不僅這種「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慣性影響無法改變,而且也給各商業銀行過度使用(或過度放款)這個體系提供政策上的依據,從而使得各商業銀行都在競爭性突破對其信貸規模擴張的限制。因此,貨幣政策轉向就是要改變當前國內商業銀行無限信貸擴張的局面。
當然,穩健的貨幣政策也不是貨幣政策全面收緊,而且管理層可針對性地在不同的條件及環境下靈活使用不同的貨幣政策工具,既要擠出房地產市場泡沫、保證物價穩定、防範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也要提供經濟增長相應的融資條件與環境。如果把穩健的貨幣政策僅僅理解為貨幣政策收緊是片面的。
總之,「穩健」的貨幣政策就是要讓非常時期的非常的貨幣政策回歸常態並非是銀行信貸的全面收緊,並讓信貸增長回歸到一個正常的增長水平(如1998年-2007年)。既要管理好泛濫流動性、擠出房地產泡沫及穩定物價,也要以信貸促經濟增長,及以信貸促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及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因此,「穩健」的貨幣政策也包括了有效利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特別是要加快中國金融體系的改革(包括匯率制度)及利率市場化的步伐,通過有效的價格機制及政策工具引導貨幣信貸回歸常態。這樣才能加強對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及風險管理、弱化系統性風險的累積、保持金融體系穩定、擠出房地產的泡沫,並讓物價水平回歸到正常水平。
希望能給你幫助

Ⅳ 跪求<貨幣金融學>論文一篇

你好這位同學,我是去年畢業的,寫論文是很麻煩的一件事。當時寫的我頭都大啦,一遍一遍的就是不合格,怎麼寫也是不通過。不過後來我聽朋友介紹說,有一個叫誠信義論文服務網挺好的,不要押金的。
我就去找了他們幫我寫的, 什麼樣的論文都能寫的。很快就通過啦!也沒耽誤我找工作,你不如也去找找他們,這樣你就不用愁啦!呵呵~ ,去看看吧。祝你好運

Ⅵ 貨幣銀行學的論文5000字

需要5個頁面

Ⅶ 關於政治經濟學的貨幣政策論文

貨幣政策的政治經濟學 貨幣政策是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之一,其目標與財政政策的目標基本相同,包括充分就業、價格穩定、匯率穩定、高速度經濟增長以及利率穩定、依據可承受的要求分攤緊縮性貨幣政策的負擔、防止大規模銀行倒閉和金融恐慌等。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率、法定準備金率、道義勸告、公布與指導等。貨幣政策有多個目標和多種工具,就需要討論:第一,不同的貨幣政策之間在效果上有什麼差別?第二,不同貨幣政策工具對不同經濟主體有什麼影響?第三,不同的貨幣政策工具是如何選擇的?如果同一個貨幣政策對國內不同經濟主體的影響差別很大,獲得利益者自然支持該政策,而利益受損者就可能反對,從而產生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差別和利益博弈。同時,在國內不同經濟主體之間與貨幣政策的制定者之間也存在博弈,這還涉及到理性預期假定下貨幣政策是否有效的問題。(一)貨幣政策的制定是不同主體博弈的結果貨幣政策一般是由中央銀行制定實施的。中央銀行是如何制定貨幣政策的呢?美國經濟學家凱恩對比了美國聯邦儲備體系貨幣操作的兩種觀點:一種是烏托邦式的;另一種是憤世嫉俗式的。烏托邦式的觀點是將美聯儲看作一心一意為公眾利益服務的機構。美聯儲的政策目標包括通貨膨脹、失業和利率等,其任務是更精確地定量給出政策目標和政策工具之間的關聯。大量的經濟學專業人士被邀請來設計模型,以找到能夠最有效地實現其政策目標的工具。憤世嫉俗的觀點強調貨幣政策並非美聯儲一心一意為公眾利益服務的結果,而是各方壓力相互競爭的結果。美聯儲主席、其他聯儲官員、國會議員和財政部官員的言論都被看作貨幣政策受不同主體影響的證據。美聯儲通過利率進行操作,接受利率向哪個方向變動的勸告,它接受經濟部門,特別是受利率影響的經濟部門的游說,這些部門可能包括建築行業、金融機構和證券交易商等。烏托邦式的觀點將貨幣政策看作是美聯儲為實現公眾利益而設計的,是福利經濟學的規范分析;而憤世嫉俗的觀點將貨幣政策看作美聯儲與其他政府部門和各種利益集團相互博弈的結果,是實證分析。如果美聯儲是一個超脫於政府、總統、國徽和其他利益集團的部門,可以設想它完全為公眾利益服務,但如果美聯儲是一個現實的官僚機構,那麼其為全體公眾利益服務的可能性就要受到懷疑。同時,相同的貨幣政策對國內不同主體的影響差別甚大,其政策即使想要服務於全體公眾的利益也是不可能的。這就決定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只能是不同主體相互博弈的結果。(二)特定貨幣政策對不同經濟主體的再分配效應相同的貨幣政策對不同經濟主體的影響差別很大,有的主體受益,有的主體受損。即使都受益或都受損的經濟主體,受益或受損的程度也不相同,即貨幣政策是非中性的。梅耶等認為,人們在緊縮性貨幣政策中受到的負面影響比較大,因為它可能會從公眾手中抽走一部分實物;在緊縮性貨幣政策中受到負面影響的部門有住宅建築業、小企業廠商等。最簡單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工具是提高利率。對住宅建築業而言,這至少會造成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提高了住宅建築業的建築成本,使新住宅建設者遭受損失;第二,提高了購房者的支付成本,特別是購房者需要分期付款的時候,利率越高,購房者需要支付的成本就越高。對小企業廠商、特別是新企業廠商而言,利率提高可能會使這些企業在還未進入市場前就已經破產了,因為利率提高會提高這些企業的運營成本,降低其獲利的機會。同時,利率提高對債權人比對債務人有利,比如在銀行中擁有存款者在利率提高後可以多得到利息;而欠銀行貸款者則必須因為利率的提高而多向銀行支付還款。針對特定的貨幣政策,有的主體收益,有的主體受損,就在不同主體之間由於特定的貨幣政策而形成了利益的再分配效應。(三)貨幣政策是否有效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是與一定的宏觀經濟背景密切相關的,中央銀行之所以要制定和實施一定的貨幣政策,就是為了解決宏觀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如在經濟過熱時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在經濟蕭條時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這些貨幣政策的效果如何呢?經濟學的研究表明,任何貨幣政策都存在時滯,即從政策實施到發揮作用有一定的時間間隔;並且在許多情況下,貨幣政策不但起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問題,被稱為「穩定器夢魘」。對貨幣政策「時滯」和起不到預期效果的原因,經濟學家們雖然給出了各種解釋,但也可以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得到解釋。1.社會公眾可能不知道什麼對他們是最好的。每個經濟主體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在貨幣政策問題上,公眾並非不理性,但政策實施中每個主體能夠得到的收益或受到的損失是非常少的,而對政策實施可能產生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但如果要關注貨幣政策實施中的各種問題,卻可能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理性的選民一方面會有搭便車的動機,另一方面也有「理性的無知」的動機。2.特殊利益集團可能會對貨幣政策施加過大的影響。貨幣政策對每個主體的影響是不同的,但不同主體組織起來形成利益集團的可能性卻存在很大的差別,住宅建築業、小企業生產商可能更容易組織起來,而其他受影響的公眾組織起來的可能性就比較小。在政策制定的影響中,已經組織起來的利益集團要比尚未組織起來者將產生大得多的影響,他們可能會提供政治獻金等方式獲得政策制定者的支持。3.作為官僚機構的中央銀行更是關心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公眾的利益。前面在分析中央銀行是官僚機構的時候已經闡述過該問題。4.理性預期的反作用。羅伯特·盧卡斯、托馬斯·薩金特和尼爾·華萊士等提出了選民或其他經濟主體的理性預期問題。他們認為,面對特定的經濟形勢,企業主、消費者等可能會對中央銀行將會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做出理性預期,為了防止自己在貨幣政策中遭受損失或為了在政策實施中獲得收益,這些消費者、企業主在政府實施特定的政策之前就已經開始行動,當中央銀行制定的貨幣政策實施時,經濟條件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作用基本也就不能發揮出來了。他們還提出,政策要能夠起作用,必須要出公眾所不意。這樣,在政策制定者和公眾之間就存在一種博弈。總之,貨幣政策能否發揮作用、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並非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問題,需要進行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四、貨幣非中性的新解釋傳統的「貨幣中性論」認為,從長期看,貨幣數量增加對物價和經濟增長沒有影響。如果僅從貨幣數量對物價和經濟增長的影響看,貨幣數量的增加對社會經濟可能沒有影響,是中性的。但是,貨幣數量增加並非均勻分布的,社會不同階層、不同主體在貨幣數量增加中能夠得到的新增加貨幣的數量是不同的。貨幣數量的變化可能會影響社會階級結構,進而改變一個國家不同階層的地位,促使制度發生變遷,促進或阻礙經濟增長。該思路可以概括為:外生貨幣→財富重組→階級興衰→制度變遷→經濟增長。比如,美洲地理大發現之後,歐洲人在美洲發現了大量金銀並運往歐洲,導致了歐洲金銀數量的迅速增加。與此同時,流入歐洲的金銀在歐洲不同階層之間重新分配,導致了歐洲社會階級結構和不同階級相對力量的變化,商人階級興起。新興階級出現之後,不滿足於既定的社會制度和權力分配格局,進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促進了產權制度創新。有效的產權制度建立起來,形成了對新興階級產權的有效保護。在此基礎上,政府信譽建立起來,促進了國債制度的建立;私人信譽建立起來,促進了金融市場的自發建立和擴展。由此引起的低利率和大規模投資,促進了歐洲工業革命的發生。五、結語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貨幣問題本來就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學問題,因為貨幣是最直接的財富。貨幣關系體現了人與人之間最赤裸裸的利益關系。貨幣本身作為一種制度,它的起源與演變,體現了人與人之間交易關系的變化,貨幣材料的選擇、鑄幣制度、紙幣制度等都是以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相互信任為基礎的。貨幣政策問題既是貨幣問題,也是政策選擇問題,顯然是政治經濟學的問題。對貨幣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還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貨幣材料的選擇是否體現了特定歷史時期不同階級或利益集團之間的相互博弈;從多種金屬本位制度向單一金屬本位制度的演變,是否涉及財富的轉移;貨幣政策的演變究竟體現了哪些主體之間的關系;不同國家之間貨幣相互交換的基礎是什麼;等等。本文僅是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研究貨幣問題的一個開端,大量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Ⅷ 經濟學論文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以及我國逐步開放金融業,我國的金融體系越來越成為世界金融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20世紀以來頻繁發生的金融危機卻明白無誤地昭示著金融危機的危害性。尤其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而言,金融危機在某種意義上可能就是一個災難性的結果。雖然我國迄今還未曾在發生金融危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國的經濟結構和金融體系有多麼健全,而更多地可歸結為我國先前所處的封閉狀態。事實上,國外近年來關於中國爆發金融危機的論調幾乎就不曾停止過。比如尼古拉斯•拉迪就認為,中國的金融危機早已成熟,唯一缺乏的是引發危機全面爆發的導火索(吳傳俯,2003)。更有《遠東經濟評論》2002年發表文章認為「中國金融系統在走向毀滅」。雖然這些觀點各有其出發點,但是中國經濟體系內部存在著許多誘發金融危機的因素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金融開放已成為趨勢的當前,從其他國家發生的金融危機中汲取經驗,防範金融危機並且增強自身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就更顯得迫切而重要。
一、理論綜述
關於金融危機,比較權威的定義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給出的 ,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其特徵是基於預期資產價格下降而大量拋出不動產或長期金融資產,換成貨幣。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而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一)馬克思的金融危機理論
馬克思關於金融危機的理論是在批判李嘉圖的「比例」理論、薩伊的「市場均衡法則」的基礎上建立的。馬克思指出,貨幣的出現使商品的買賣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出現分離的可能性,結果導致貨幣與商品的轉化過程出現不確定性,而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在客觀上又會產生債務支付危機的可能性;因此,導致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的關鍵在於商品和貨幣各自不同的獨立運動價值特性。而只要商品、貨幣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並且會首先表現為金融危機。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一旦勞動的社會性質表現為商品的貨幣存在,從而表現為一個處於現實生產之外的東西,獨立的貨幣危機或作為現實危機尖銳化的貨幣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 可見,馬克思是將貨幣金融危機分為兩種類型:伴隨經濟危機發生的貨幣金融危機和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伴隨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主要是以市場競爭、資本積累以及信用發展等因素為現實條件,而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則是金融系統內部紊亂的結果。同時馬克思特別強調了銀行信用在緩和和加劇金融危機中的作用。
總的來說,馬克思認為金融危機是以生產過剩和金融過剩為條件,表現為企業和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債務支付危機,但是其本質上是貨幣危機。
(二)西方的金融危機理論
早期比較有影響的金融危機理論是由Fisher(1933)提出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Fisher認為,在經濟擴張過程中,投資的增加主要是通過銀行信貸來實現。這會引起貨幣增加,從而物價上漲;而物價上漲又有利於債務人,因此信貸會進一步擴大,直到「過度負債」狀態,即流動資產不足以清償到期的債務,結果引起連鎖的債務-通貨緊縮過程,而這個過程則往往是以廣泛的破產而結束。在Fisher的理論基礎上,Minsky(1963)提出「金融不穩定」理論,Tobin(1980)提出「銀行體系關鍵」理論,Kindleberger(1978)提出「過度交易」理論, M.H.Wolfson(1996)年提出「資產價格下降」理論,各自從不同方面發展了Fisher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
70年代以後的金融危機爆發得越來越頻繁,而且常常以獨立於實際經濟危機的形式而產生。在此基礎上,金融危機理論也逐漸趨於成熟化。從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金融危機模型是由P.Krugman(1979)提出的,並由R.Flood和P.Garber加以完善和發展,認為宏觀經濟政策和匯率制度之間的不協調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第二階段金融危機模型是由以M.Obstfeld(1994、1996)為代表,主要引入預期因素,對政府與私人之間進行動態博弈分析,強調金融危機由於預期因素存在的自促成性質以及經濟基礎變數對於發生金融危機的重要作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金融危機理論發展至第三階段。許多學者跳出貨幣政策、匯率體制、財政政策、公共政策等傳統的宏觀經濟分析范圍,開始從金融中介、不對稱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機。其中有代表性的如Krugman(1998)提出的道德風險模型,強調金融中介的道德風險在導致過度風險投資既而形成資產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流動性危機模型(J.Sachs,1998),側重於從金融體系自身的不穩定性來解釋金融危機形成的機理;「孿生危機」( Kaminsky & Reinhart, 1998 ) ,從實證方面研究銀行業危機與貨幣危機之間固有的聯系。

二、金融危機的國際經驗與教訓
從歷史上看,早期比較典型的金融危機有荷蘭的「鬱金香狂熱」、英格蘭的南海泡沫、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以及美國1929年的大蕭條等等。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僅回顧20世紀90年代以來所發生的重大金融危機,並試圖從中找出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共同因素,以為我國預防金融危機提供借鑒。
(一)90年代一共發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機,根據時間順序如下:
1.1992-1993年的歐洲貨幣危機
90年代初,兩德合並。為了發展東部地區經濟,德國於1992年6月16日將其貼現率提高至8.75%。結果馬克匯率開始上升,從而引發歐洲匯率機制長達1年的動盪。金融風波接連爆發,英鎊和義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歐洲匯率機制。歐洲貨幣危機出現在歐洲經濟貨幣一體化進程中。從表面上看,是由於德國單獨提高貼現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層次原因是歐盟各成員國貨幣政策的不協調,從而從根本上違背了聯合浮動匯率制的要求,而宏觀經濟政策的不協調又與歐盟內部各成員國經濟發展的差異緊密相連。
2.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將被擴大到15%,由於經濟中的長期積累矛盾,此舉觸發市場信心危機,結果人們紛紛拋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貶值30%。隨後股市也應聲下跌。比索大幅貶值又引起輸入的通貨膨脹,這樣,為了穩定貨幣,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結果國內需求減少,企業大量倒閉,失業劇增。在國際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機在1995年以後開始緩解。墨西哥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債務規模龐大,結構失調;第二、經常項目持續逆差,結果儲備資產不足,清償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匯率機制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3.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是泰國貨幣急劇貶值在亞洲地區形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這次金融危機所波及的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大都為歷史罕見,不僅造成了東南亞國家的匯市、股市動盪,大批金融機構倒閉,失業增加,經濟衰退,而且還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區,對全球經濟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亞洲金融危機涉及到許多不同的國家,各國爆發危機的原因也有所區別。然而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決不是偶然的,不同國家存在著許多共同的誘發金融危機產生的因素,如宏觀經濟失衡,金融體系脆弱,資本市場開放與監控,貨幣可兌換與金融市場發育不協調等問題(李建軍、田光寧,1998)。

閱讀全文

與關於貨幣經濟學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