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信息經濟學基本原理

信息經濟學基本原理

發布時間:2021-01-21 06:11:59

A. 經濟學有哪些基本原理

經濟人假設

需求定理

供給定理

均衡價格

產權理論

博弈

經濟制度

信息不完全

政府行為

國際經濟

B. 微觀信息經濟學的八大大理論都有哪些

圍觀信息來經濟學八大原理如自下所示:
原理一:企業經理做決策時總面臨權衡取捨問題
原理二:決策上考慮的成本都是機會成本
原理三:理性的經理是從邊際的角度考慮問題
原理四:交易能使每個人受益
原理五:時間因素決定了企業經營採取的行為
原理六: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原理七;市場常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最好方式
原理八:政府的政策有時會改變市場結。
微觀信息經濟學,也稱理論信息經濟學,是指從信息分布的非對稱這一基本事實出發,對於傳統經濟學在完備信息假設下所提出的論點及命題進行重新思考。這些問題包括市場機制、資源配置、競爭均衡、統計決策、委託--代理人、風險與不確定性、不利選擇與道德風險等。主要以個別市場主體為基本分析單位,考證信息對市場均衡、勞動市場供給、消費者行為以及市場機制等一系列微觀經濟問題的影響,分析信息資源配置和微觀信息市場的效率問題。

C. 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1、信息來的經濟作用。主要研源究信息的經濟屬性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功能。

2、信息的成本和價值。主要研究信息價值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信息的價值和成本的關系;信息價值的表現形式。

3、信息的經濟效果。主要研究信息的使用價值量與勞動消耗量的比例;信息的經濟效益計算和考核。

(3)信息經濟學基本原理擴展閱讀:

信息經濟學把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稱為代理人。不了解這些信息的一方稱為委託人。因此,一般不對稱信息問題都可歸結為「委託一代理」模型。

在非對稱信息環境中。「委託一代理」關系的成立條件是委託人對代理人的支付不低於後者參與這個契約的機會成本。

非對稱信息環境是微觀信息經濟學重要的既定條件之一。微觀經濟學的完全競爭模型在現實中很難真正存在。

D. 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1、經濟學基本理論是作為經濟學科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公理、由科學的經濟學公理推導出來的經濟學定理。不同的經濟學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但只有科學的經濟學才有經濟學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一般均衡論,對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對稱平衡論。對稱平衡論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

2、以一般均衡理論、配置經濟學、價格經濟學為基礎理論、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經濟人」假設為理論出發點、以私有制為經濟基礎、以價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

3、以競爭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博弈為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以利潤最大化為微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GDP經濟規模最大化為宏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和還原論思維方法為方法論特徵、擅長數量分析。

(4)信息經濟學基本原理擴展閱讀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

經濟學的發展曾經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起源於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希臘色諾芬與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

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中國經濟學家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逐步由政治經濟學向科學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實際應用不斷完善。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通過研究、把握、運用經濟規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最大限度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與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E. 什麼是逆向選擇,什麼是道德風險請根據信息經濟學原理給予說明。

「逆向選擇」是現代主流經濟學的一個慣用詞語。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存在著一些和常規不一致的現象。本來按常規,降低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提高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供給量就會增加。但是,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機會主義行為,有時候,降低商品的價格,消費者也不會做出增加購買的選擇,提高價格,生產者也不會增加供給的現象。所以,叫「逆向選擇」。
「逆向選擇」的含義與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有關,卻絕不是這兩者所能夠涵蓋得了的。通常經濟學家們把這個定義含混的現象之所以出現的原因解釋為信息不夠對稱,結果導致信息不對稱和逆向選擇成為互相定義的循環解釋。
如果把行為人的選擇當作逆向選擇,又把這種選擇的動因歸結為信息不對稱的話,我們可以說,在現實經濟生活當中逆向選擇是無處不在的或者說沒有不是逆向的選擇。這樣一來逆向選擇這個術語就和眾多經濟學術語一樣變得沒有意義了。
一、什麼是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並不等同於道德敗壞。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

在經濟活動中,道德風險問題相當普遍。獲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險市場時,發現了一個經典的例子:美國一所大學學生自行車被盜比率約為10%,有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發起了一個對自行車的保險,保費為保險標的15%。按常理,這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應獲得5%左右的利潤。但該保險運作一段時間後,這幾個學生發現自行車被盜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這是因為自行車投保後學生們對自行車安全防範措施明顯減少。在這個例子中,投保的學生由於不完全承擔自行車被盜的風險後果,因而採取了對自行車安全防範的不作為行為。而這種不作為的行為,就是道德風險。可以說,只要市場經濟存在,道德風險就不可避免。

F. 對信息經濟學的看法、理解

從信息經濟學研究重點的轉變看什麼是信息經濟學

——答王則柯教授之三

謝 康

王則柯教授(以下簡稱王教授)認為,「信息經濟學是研究如何讓人講真話,如何讓人守諾言的學問」。那麼,讓我們從信息經濟學研究重點的轉變看什麼是信息經濟學,看看王教授推崇的「正宗」的信息經濟學的內容在信息經濟學歷史發展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為此,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回應王教授的觀點:

第一,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阿羅1984年出版了一本論文集《信息經濟學》(Basil Blackwell)。他在該書中文版序言中寫道,「或許,從來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會否認,大多數經濟決策都是在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的條件下作出的,但只是在最近幾十年,大約從1950年開始,明確地分析不確定性下的經濟行為的工具才得以運用。一旦不確定性的存在在形式上是可以分析的,信息的經濟作用就變得十分重要了」,「數理統計學家早就認識到了復雜的抉擇問題,信息經濟學已經吸收了、並且還將繼續利用他們的研究成果。本書中的論文是在一段很長的時期內分別撰寫的,它們的演變過程為讀者揭示了信息經濟領域里研究重點的轉變」(參見阿羅《信息經濟學》,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中文版序言)。

在這本論文集中,阿羅共收集了從1949年到1981年中的18篇論文,內容涉及統計決策、信息價值、組織議事日程和大團隊的資源配置等。按照王教授給出的信息經濟學的定義,這18篇論文中頂多隻有3篇論文屬於信息經濟學范疇。但是,阿羅對信息經濟學發展的貢獻是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這種貢獻不是誰可以隨意否認的。

第二,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施蒂格勒對信息經濟學思想的論述主要體現在他早期的三篇論文中,即《信息經濟學》(1961年)、《勞動市場的信息》(1962年)和《論寡佔》(1964年)。按照王教授的標准,這三篇經典的信息經濟學論文全部不算信息經濟學,至少不算「正宗」的信息經濟學。但是,瑞典皇家科學院在1982年授獎公告中,將施蒂格勒譽為「信息經濟學」和「管制經濟學」的創始人,以及邊緣科學——法律經濟學的先驅之一。施蒂格勒在後來出版的《價格理論》(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中,在第14章進一步細化了他對信息經濟學搜尋理論的探索。同樣地,我們相信,施蒂格勒在信息經濟學中的開創性思想不會隨著研究重點的轉變而成為非信息經濟學的內容,搜尋及寡佔中的信息經濟問題依然值得我們去研究。

第三,按照美國經濟學家赫什雷弗和賴利發表在《經濟文獻雜志》1979年第4期上的調查,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包括:信息的決策,公共信息與市場均衡,研究與發明經濟學,信息優勢與信息的市場顯示,合理預期與信息效率等五個部分。赫什雷弗和賴利按照市場不確定性和技術不確定性將信息經濟學劃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分支體系。如果按照王教授的「正宗」的信息經濟學范疇,只有信息優勢與信息的市場顯示大體可以算作信息經濟學內容。但是,從赫什雷弗和賴利對信息經濟學的學術貢獻上,我們更接受他們的看法而不同意王教授的觀點。赫什雷弗(1973)認為,信息經濟學是經濟不確定性理論自然發展的結果。按照王教授劃定的范圍,赫什雷弗對信息的私人和社會價值及其發明活動的回報的研究,肯定不屬於信息經濟學的范圍,但是,為什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李紹榮同志依然稱這是赫什雷弗對信息經濟學的貢獻呢?(有興趣的讀者參見李紹榮《傑克·赫什利弗對信息經濟學和沖突分析理論的貢獻》《經濟學動態》2001年第10期)

第四,王教授說我們「把信息技術信息產業這些與『非對稱信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拿到信息經濟學裡面喧賓奪主」,說我們這樣做不能與「國際接軌」。那麼,還是以事實來說話吧!目前國際上唯一一本以信息經濟學為主題出版、著名經濟學家阿羅擔任第一任主編的信息經濟學刊物《信息經濟學與政策》雜志,刊載的論文既有討論非對稱信息經濟理論的,也有大量論文討論信息產業理論,特別是電信產業及服務定價、網際網路壟斷與競爭等內容的。如果王教授不信的話,不妨通過國際互聯網找來看看。此外,《中級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的作者范里安建立了個人網站,取名為「信息經濟——關於網際網路、信息商品和知識產品的經濟學」(www.sims.berkeley.e/resources/infoecon),刊載他發表的有關信息商品定價、網路經濟的探討論文。在范里安《中級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1996年第6版之後)中,作者將信息技術與非對稱信息分別安排兩個獨立章節來討論,並沒有定義前一個章節為信息產業、後一個章節為信息經濟學。

我們藉此向王教授請教一個小問題:信息商品定價究竟是屬於非對稱信息理論的問題還是屬於信息產業的問題?我們認為,這個問題既不完全屬於非對稱信息理論問題,也不完全屬於王教授劃定的信息產業問題,它只能屬於信息經濟學的問題。這里,就涉及到我們與王教授之間對信息經濟學這個概念的不同理解了。王教授將信息經濟學狹義地理解為非對稱信息理論,而我們則廣義地將信息經濟學看作是研究與信息相關的經濟現象的一門學問,或者說,信息經濟學就是研究經濟行為中的信息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它不僅包括非對稱信息理論、激勵機制理論,而且還包括搜尋理論、信息價值理論、信息商品定價、網際網路經濟、信息化理論及信息產業理論等。

第五,從信息經濟學研究重點的轉移,可以清楚地看到究竟什麼是信息經濟學。它先從統計決策的研究做起,從討論不確定性入手,逐步出現多個方向的研究領域,包括施蒂格勒的搜尋理論、阿羅的信息價值理論、維克里與莫里斯的第二投標法與最優稅激勵機制理論、阿爾其安的信息成本與定價理論等。20世紀70年代,出現以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等為代表的非對稱信息經濟理論。80、90年代,非對稱信息經濟理論逐步被運用到從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市場到發達國家金融服務市場等領域。但是,90年代後,信息商品定價、信息產業、信息化、網際網路和網路經濟等問題紛紛成為討論議題。非對稱信息理論直到1995年前後才較為普遍地出現在標准經濟學教科書中。

對信息經濟學的范疇有不同理解是正常的,關鍵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好自己的事情。信息經濟學是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學,它不可能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就停滯不前了,更不可能由於非對稱信息理論或激勵機制理論成為信息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信息經濟學就將自己局限在這個領域中。基於這樣的看法,我們認為,任何人從任何角度研究或探索信息的經濟現象或經濟本質,研究或探索由於信息帶來的各種經濟問題,都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都應該可以看作是對信息經濟學的探索。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共同探索信息的經濟問題乃至一切經濟問題,使經濟研究沒有禁區,才有可能做出王教授提出的「我國學子對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也將做出不但世界推崇而且世界採用的貢獻」。如果對不符合自己觀點的著作或論文就使用漫罵式的語詞隨意批評,或者自己畫地為牢,這樣的話,要想達到王教授的目標恐怕是不可能的。我們主張:專心做自己的事,不管它是不是某些人劃定的「正宗」的信息經濟學的內容,只要社會需要、國家需要、學術發展需要和自己興趣所在,就去研究,就去探索、就去發展。同時,也斗膽向王教授提個小建議:既然您認為您做的才是「正宗」的信息經濟學,那麼,為什麼不實實在在、扎扎實實去研究和探索具體的信息經濟學問題呢?這樣做不是更有利於信息經濟學的發展么,這樣不是更有利於消除經濟學研究中的浮躁氣么。

我們認為,對什麼是信息經濟學的討論有一定的意義,但對信息經濟學的實質發展沒有大的價值,特別是如果長期陷入這種隨意批評之中,或者在學術批評上采醛

G. 信息經濟學主要研究什麼問題

未來信息經濟學研究的有關問題
從宏觀上看,信息經濟就是信息產業經濟,它具有知識性、刨造性、整台性、互聯性、緊迫性及全球化數字化、虛擬化的特點;從微觀上看,信息經濟也就是信息產品經濟,它具有綜合性、集約性高增值性、高技術性和可持續性的特點。總體而言,信息經濟是以信息技術為物質基礎,以信息產業為部門構成,以信息活動作用的強化為主要特徵的經濟。

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將不斷深入,並集中致力於以下七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研究信息產業和信息市場的結構、發展規律。它既包含對正在變化的職業和就業模式、信息產業和信息技術的地位所直接進行的實證研究,又包括對經濟基礎結構的變化及社會長期發展的理論所作的更一般的分析。潑拉特創立的信息經濟測度範式,用信息產業產值佔GMP的比重和信息產業勞動者佔全體勞動者的比重兩項指標來測定信息經濟規模,為信息經濟學在產業結構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法。然而,這套範式在當前新的經濟形勢下還需相應地改進,這是信息經濟學研究有待完善的。

第二,信息的經濟成本問題研究。信息成本包括信息生產成本信息傳播成本,也包括市場交易過程中獲得信息的成本。在不同環境中,信息成本會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特徵,這也是信息經濟學

研究的重點。

第三,信息商品問題。把信息當作一種生產要素來考察其特徵、功能以及對經擠系統的作用備件、作用規律,主要探索信息商品的價值產生、轉移和消費以及信息關系經濟效益問題的客觀規律,社會在信息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各種經濟關系及客觀規律。從經濟角度研究信息系統活動和信息系統經營管理,以及與信息商品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全過程有關的經濟活動。目前,信息商品和物質商品的區分仍有爭議,有形的物質商品是傳統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基礎,由此對信息經濟范圍也就有著不同的界定。

第四,信息經濟分析問題。首先,經擠學上的古典主義框架是否適台於信息的經濟分析,始終是有爭論的問題。盡管修正後的新古典理論在一些領域中容納信息現象,如在生產理論、市場行為和技術變化中已經出現「搜尋」和「信號」等概念,但缺乏系統組織研究和偏重專業知識。這種方法下的經濟分析,需要進行更進一步的實證性工作。其次,信息在系統中的作用,包括在企業系統和市場環境中的作用,一直被視為可能彌補新古典理論缺陷的分析主題。這個主題集中於揭示非完全信息的一個特殊類型一一不確定情況下決策的本質,試圖讓決策者有能力處理減小不確定性下的信息;以及在不完全信息和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經濟活動及經濟行為的特徵及規律。

第五,信息經濟學與其它學科的關系問題。信息經濟學既有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繼承,也有現代信息價值分析方法的剖新,是一門經濟學與信息學的交叉學科。信息經濟學是經濟學理論的重要分支,是對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相應的經擠模式的描述與運行規律的揭示。它涉及經濟、信息、管理、計算機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因此深刻理解其間的異同點和相互關系,有助於更好地挖掘信息經濟中有價值的對現代社會有用的東西。

第六,應用信息經濟學的研究。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及人們信息經濟意識的提高,我國信息經濟恬動發展迅速,許多堀起的信息服務業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以信息經濟學理論成果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同時也促使著信息經濟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向應用性和實用性方面轉化,如信息商品的定價原則和定價策略問題、信息服務業發展過程中的管理問題和政策問題、信息服務中的區域台作問題、信息技術及其對信息服務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問題等。

第七,信息資源的有救利用問題。信息資源是信息經濟學之本,信息資源能否產生經濟效益以及產生多大經濟效益,涉及信息資簿計劃、組織、使用、協調等多方面的工作。由於信息資源與其它的社會資源一樣具有稀缺性,使得人類無限的需要難以滿足。因此信息經濟學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會信息資源組織生產括動,研究如何將社會信息商品分配給社會成員以供消費,使信息資源成為經濟增長的燃料和動力。盡管信息資源的台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有賴於政府協調和相關的信息政策,然而,研究如何確定最優信息系統,選擇對於決策者具有最大價值的信息系統,有助於解決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便於掌握經濟運轉規律,在改革與發展中取得更大的成效。
當今世界的競爭是以高科技為先導,以創新為靈魂,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在即將到來的2l世紀,隨著人們信息經濟意識的不斷提高,國家信息港的建設和信息產業的推進,以及人類社會將由工韭社會逐步向信息社會過渡,信息將成為人類社會不可分的基本經濟資源。因此,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經擠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信息經濟學這門學科的基本理論體系也將隨著研究的深化而豐富和完善。盡管信息經擠學在本世紀還尚不成熟,相信其前景是樂觀的。

H. 信息經濟學的形成發展

宏觀信息經濟學方面最早的研究者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弗里茲·馬克盧普(F.Machlup)教授。他在1962年發表了一本專著:《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書中提出了知識產業的問題,並對1958年美國知識產業的生產進行了統計測定。這本書1966年被譯成俄文,1968年又被譯成日文。自1980年起,馬克盧普又擴展前書,陸續發表了《知識:它的生產、分配和經濟意義》8卷本巨著。其中第1卷名為《知識與知識生產》。第二位著名的早期研究者,當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orat)博士。他在書中更新了美國知識產業的統計數據。他在馬克盧普的研究的基礎上,在丹尼爾·貝爾(Daniel.Bell)的影響下,於1977年完成了《信息經濟》(The Information Economy)9卷本的內部報告。這個報告是在他的博士論文《美國信息經濟分析》的基礎上擴展後寫成的。波拉特第一次把產業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信息業,並把信息部門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第一信息部門是由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企業所組成的部門,第二信息部門是由政府和非信息企業的內部提供信息服務的活動所組成的部門。波拉特還用投入產出技術按不同於馬克盧普的最終需求法的另一種增值法,對1967年美國的信息經濟的規模與結構作了詳盡的統計測算和數量分析。這種方法不僅引起美國商務部的重視,而且於1981年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所採納,用來測算其成員國的信息經濟的發展程度。
微觀信息經濟學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形成於60年代,發展於70-80年代。最早從經濟學角度研究信息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和日本的宮澤等。早在1961年,美國經濟學家,信息經濟學的創立者之一的喬治·斯蒂格勒就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信息經濟學」的論文,其中對信息的價值及其對價格、工資和其他生產要素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認為獲取信息要付出成本,不完備信息會導致資源的不合理配置。美國的維克里教授和英國的米爾利斯教授還在不對稱信息的前提下,延伸出了委託-代理理論。他們把掌握信息多的一方稱為代理方,另一方稱為委託方,通過引入「激勵相容」等概念,把不對稱信息問題轉化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問題。這一理論的提出得到高度重視,其中的約束—激勵機制正被廣泛應用。美國主要從具體應用方面研究有關信息的成本和價值,信息對價格、工資和其它生產因素的影響;日本則側重於抽象研究信息系統評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兩者都是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70年代以後,美國霍羅威茨的《信息經濟學》、日本增田米二的《信息經濟學》、美國霍肯的《下一代經濟》等著作相繼問世。
199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英國劍橋大學的詹姆斯·莫里斯教授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維克里教授,以表彰他們對西方信息經濟學研究作出的貢獻。2001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了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喬治·阿克爾洛夫、邁克爾·史賓斯,就是為了表彰他們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的在「使用不對稱信息進行市場分析」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的新聞公告說,阿克爾洛夫的貢獻在於,他闡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賣方能向買方推銷低質量商品等現象的存在,是因為市場雙方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對稱。信息失衡甚至可能使劣質的二手車擠掉優質車市場。史賓斯則揭示人們應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更多信息來謀取更大利益。斯蒂格利茨為掌握信息較少的市場方如何進行市場調整提供了相關理論。三位教授的分析理論用途廣泛,既適用於對傳統的農業市場的分析研究,也適用於對現代金融市場的分析研究。同時,他們的理論還構成了現代信息經濟學的核心。

I. 如何理解信息經濟學這些領域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信息經濟學同信息學、經濟學、管理學以及它們的子學科的關系
         
信息經濟學是一門信息與經濟的交叉、邊緣學科。因此,信息學與經濟學共同構成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矗
   
信息學以信息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信息的本質與運動規律的研究,達到擴展人類的信息功能特別是智力功能的目的。信息學在信息的概念、描述、測度以及信息的傳遞、再生、認知等方面,為信息經濟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同時還用信息的分析綜合方法給信息經濟學以銳利的工具。反過來,信息經濟學為信息學架起了與經濟學相溝通的橋梁,為信息學研究信息及其施效問題增加了一個重要的視角。信息經濟學與經濟信息學密切相關,兩者有更多的交叉與重合。盡管後者目前不如前者發展,且屬於信息學的范疇,但就其研究對象經濟信息而言,比信息學更接近於信息經濟學。在信息經濟學的研究中,主要涉及市場信息等經濟信息,但也涉及技術信息等非經濟信息。
            
經濟學與信息經濟學的關系是一種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信息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同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不能截然分割,但是信息經濟學決不是簡單地運用經濟學的傳統理論,而是以一種新的透視角度對後者進行重新認識,並加以發展,同時還根據信息經濟的實踐,為經濟學增添新理論。信息經濟學的發展有利於促進經濟學的變革,例如,更新市場理論中的「理想競爭」、「普遍均衡」等陳舊觀念,考慮影響經濟理論的新因素,如國際貿易理論中跨國數據流的巨大作用等。
           
信息經濟學需為經濟學從工業時代步入信息時代確立自己的地位作出應有的貢獻。信息經濟學同經濟學的其他分支學科如數量經濟學、技術經濟學存在著更緊密的關系。數量經濟學為信息經濟學提供數量分析和經濟計量方法,技術經濟學則為信息經濟學提供費用效益分析方法。這對推動信息經濟學的深入研究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經濟學同不確定性經濟學、經濟對策論(或經濟博弈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信息經濟學和不確定性經濟學都研究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
               
但信息經濟學不是研究人們在經濟行為中如何適應客觀存在的不確定性問題,而是研究如何縮小或排除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問題。如果說,不確定性經濟學的研究具有被動的性質,那麼應當說,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則具有主動的性質。信息經濟學和經濟對策論都研究經濟活動中信息不對稱問題。但經濟對策論研究的是一群經濟人在對策互動的情況下其決策結果可能會怎麼樣的問題,而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則是倒過來,即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先預計應有什麼樣的結果,再據此要求制定何種游戲規則,使其結果對大家都為最好,以兼顧公平與效率,並強調具有激勵作用的機制設計的重要性。

閱讀全文

與信息經濟學基本原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