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經濟學的問題:這是一個案例分析題。
廠商當然是想推廣其產品啦,我想營銷學的原理多一些吧,比如迎合回我們的需要,對新鮮感答的追求以及人們的虛榮心等,同時使其產品從其同類中脫穎而出,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如果非要用經濟學的觀點解釋的話,在下愚見,可能在於人們對產品的預期吧,試想一下,當您面對同樣一類商品時,當您對該類產品有一個初步認識的情況下,對該種產品的預期越高,是否會使您更加傾向於購買這種產品呢?
⑵ 開設傳媒經濟學,碩士點的高校都有哪些
1、中國人民大學( University of China)
簡稱「人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位列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211工程」、「985工程」,為世界大學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亞太國際教育協會、京港大學聯盟成員,入選「111計劃」、「2011計劃」。
2、中國傳媒大學(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簡稱「中傳」,位於首都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語言藝術類行業特色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1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入選高校。
(2)傳媒經濟學案例擴展閱讀:
傳媒經濟學專業的研究內容:
傳媒經濟學以新聞學,傳播學為理論基礎,主要研究經濟領域中的傳播課題以及傳播領域中的經濟課題,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門學科。
傳媒經濟學專業在新聞學和傳播學專業在職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增設了案例互動實戰課程。來自於傳媒界、工商界和學術界的領袖人物,與傳媒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們共同分享他們親歷的最鮮活、最具借鑒意義的實戰案例。
⑶ 開設 傳媒經濟學 碩士點的高校有哪些
1、中國傳媒大學(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簡稱「中傳」,位於首都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語言藝術類行業特色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111計劃」。
2、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簡稱「人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位列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211工程」、「985工程」,為世界大學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入選「111計劃」、「2011計劃」。
(3)傳媒經濟學案例擴展閱讀:
傳媒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和特點:
傳媒經濟學以新聞學,傳播學為理論基礎,主要研究經濟領域中的傳播課題以及傳播領域中的經濟課題,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門學科。
傳媒經濟學專業在新聞學和傳播學專業在職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增設了案例互動實戰課程。來自於傳媒界、工商界和學術界的領袖人物,與傳媒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們共同分享他們親歷的最鮮活、最具借鑒意義的實戰案例。
旨在培養政府,企事業單位及傳媒業高級管理者及專業型人才。
⑷ 媒介經濟學與傳播學有什麼據題區別
媒介經濟學是新生事物,而傳播學是成熟的學科。
《媒介經濟學:一個急速變革行業的原理和實踐》出版
趙曙光 史宇鵬著
最近幾年,媒介經濟學成為業內的熱門話題,各種著作也是從出不窮。但是絕大多數論著缺乏對媒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的了解,從框架體系、研究方法到基礎概念存在很多誤讀之處。相應的是這些論著多屬跟風之作,熱點過後也就失去了價值。
與其他相關著作相比,湖南出版集團推出的這本媒介經濟學的著作尤其側重於兩點:一是規范媒介經濟學研究的方法體系。有些學者在討論媒介經濟問題時,既不知道該如何設定假設和進行實證分析,也不知道推導出來的結論在多大范圍內有效,所得出的結論也往往存在偏頗之處。希望閱讀本書的讀者了解規范的媒介經濟學研究方法,共同將這門學科的研究引向科學之路。二是架構媒介經濟學研究的分析框架。在多數情況下,人們在討論媒介經濟問題時容易流於天馬行空,業界缺乏交流的共通之處。本書著力構建媒介經濟學的基本概念體系,展示推導過程,並且告訴讀者結論的適用范圍,讓讀者明白媒介經濟學研究應該在什麼樣的框架內展開。這些概念體系和分析框架,既與實踐密切關聯,又是在與實際脫離一定的距離之後做出的抽象,理論只有與實際保持了這樣的距離,才能過濾掉種種雜質。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郭慶光教授認為「此書的力量在於嚴格遵循實證的方法,從大量的媒介經濟現象中總結概括出普遍的規律。作者從假設到推理的演進是清晰、准確的,豐富的案例為書中的理論闡述提供了可信的證據。這種將理論和應用的有機結合正是學習和研究媒介經濟學的讀者所期翼的」;
台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專任教授 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馮建三給予了高度評價:「西方媒介經濟學發展至今十餘年,雖有成就而值得借鑒,仍不如中國學人以本地情境,厚植人文,社會與經濟關懷,提煉及積累媒介經濟與政治的知識。特別是中國大陸的媒體性質,具有潛力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媒介所必須同時完成的媒介之經濟、資訊、娛樂、及教育功能,從理論從面給予適當的闡述,從實踐從面給予貼切的驗證,既以利潤最大化作為媒介的營運動力之一,又要滿足不同地區及階層的媒介資源公正配置之需要。曙光與宇鵬先生的著作放在英語世界同類著作中評比,非但毫無遜色之虞,實有後出轉精的機會。特別是若繼續針對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結合情況下媒介的形態與內涵,多加耙梳,則假以時日,作者對理論界的貢獻當可期待」。
《經濟觀察報》總編輯何力認為「這是一本在媒體研究領域告別直覺主義思維的書,它引入了實證的方法,注意到媒介行為、市場結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作者既熱心跟蹤媒介市場的最新變化,又盡量給予遠距離的審視和關照。並努力為媒介經濟現象的分析提供一個一般性的模型,以解釋各種媒介市場結構形態的內在差別,包括這種差別又是如何影響各個媒介市場的運行方式。書中的探索有利於讀者釐清媒介經濟現象的內在邏輯,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
內容簡介:
從現代意義上的媒介產生以來,其在經濟領域內的影響從來沒有現在那樣奪目。媒介產業本身已經成為媒介報道的重點。媒介經濟學旨在研究各個媒介如何在不同的約束因素和資源條件下,選擇最優化的行為,實現利潤最大的化目標。雖然中國媒介經營管理的原則是「社會效益第一,經濟效益第二」,但是我們可以將社會效益理解為約束條件,媒介利潤最大化目標必須是在社會效益的約束下實現的。本書共十一章,第一章著重介紹媒介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是闡述媒介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包括從微觀角度對媒介存在的經濟基礎和成本最小化問題的討論等。第五章至第九章屬於媒介市場結構的理論分析。第十章探討了媒介產業中愈演愈烈的聯盟與兼並行為。第十一章從媒介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出發,討論了媒介產業管制的效率依據以及放鬆管制和強化管制的統一問題。本書完整系統地分析了完全競爭等四種媒介市場結構、行為和績效,有助於人們理解處在轉軌期的中國媒介市場,同時規范、科學的分析方法也為媒介經濟學的研究提供了較高的起點。
什麼是傳播學?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簡言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傳播學又稱傳學、傳意學等。
傳播學是本世紀30年代以來跨學科研究的產物。傳播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有密切的聯系,處在多種學科的邊緣。由於傳播是人的一種基本社會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語義學、神經病學、等等,都與傳播學相關。它運用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新聞學、人類學等許多學科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來研究傳播的本質和概念;傳播過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聯系與制約;信息的產生與獲得、加工與傳遞、效能與反饋,信息與對象的交互作用;各種符號系統的形成及其在傳播中的功能;各種傳播媒介的功能與地位;傳播制度、結構與社會各領域各系統的關系等。
此外,傳播學還要借鑒自然科學中的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所以,人們稱它為邊緣科學,意思是處在多種學科的十字路口。各種社會學科的理論又往往成為傳播學理論的一部分。①但是,傳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論,是其他社會科學所不能代替的。
傳播學研究的重點和立足點是:人與人之間如何借傳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關系。
它的研究范圍主要包括: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而其中又以大眾傳播為主。②
研究傳學其實就是研究人:研究人與人,人與其它的團體、組織和社會的關系;研究人怎樣受影響,增養互相受影響;研究人怎樣報告消息,怎樣接受新聞與智據,怎樣受教於人,怎樣消遣與娛人。首先了解人於人怎樣建立關系。③
傳播學起源:
傳播學誕生於美國,美國的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探索傳播理論,並提出了種類繁多的傳播模式,諸如以文字、圖形和數學公式等表述的各種模式。傳播學家運用不同的模式來解釋信息傳播的機制、傳播的本質,提示傳播過程與傳播效果,預測未來傳播的形勢和結構等。一般認為,傳播學的奠基人有五位:④
1、 Harold Dwight Lasswell, 拉斯韋爾(1902-1980) 是美國現代政治科學的創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傳播學5w模式
2、 Kurt Lewin,盧音(1890-1947)德國猶太人。提出了信息傳播中的「把關人」的概念。
3、 Carl Hovland,霍夫蘭(1921-1961)耶魯大學的實驗心理學教授。把心理學實驗方法引入了傳播學領域,並揭示了傳播效果形成的條件和復雜性。
4、 Paul F.Lazarsfeld,拉扎斯菲爾德(1901-1976)奧地利籍猶太人。羅傑斯指出,拉扎斯菲爾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傳播學引向了經驗性研究的方向。⑤
5、 Wilbur Schramm,施拉姆(1907-1988)美國人,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傳播學研究所,,主編了第一批德傳播學教材。開辟了如:電視對少年兒童的影響等幾個新的研究領域。他被認為是集大成者。
之所以起源於美國,是因為20世紀上半頁,歐亞大陸連續遭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禍害,而美國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眾多科學家的避風港。而且,美國本身由於本土未遭破壞,技術的發明與應用一直持領先地位。比如:1920年匹茲堡無線電視台的開業,1926年,全美廣播公司NBC的成立等等。⑥
從社會狀況來說,美國的政治與社會生活中有著高度重視大眾傳媒的傳統,在政治機制中大眾媒介是與立法機構、政府機構互相制衡的力量之一,報紙曾被稱為第二國會。
從學術傳統來看,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盛行,學術研究特別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大量的實用信息為人們所用,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社會的運行。但是也有大批的商業推銷政治宣傳欺騙、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這些問題或是潛在問題就成了美國學術界必須面對、必須研究的課題。
以上條件,都決定了傳播學起源於美國。
傳播學在美國問世後,很快傳到西歐和日本。英國的傳播學研究從60年代開始蓬勃興起,在方法論上可分為四大學派:以麥奎爾為首的社會學派;以霍洛倫為代表的社會心理學牌;以奇斯曼和迦納姆為代表的政治經濟學牌;以利茲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為代表的職能學派。日本的傳播學研究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兩大特點:一是沿襲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理論體系,並著重發展了強調受眾有權直接參加傳播過程的社會參與論;二是實踐優先於理論。蘇聯自60年代起,開始重視研究傳播學理論。蘇聯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分別提出了各自的 傳播模式,較著名的有菲爾索夫傳播模式和阿列克謝耶夫傳播模式。⑦
應當看到,西方傳播學者在研究中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比如,他們不適當地把傳播放到人類第一等重要的地位去認識,從而排斥了人類的生產能力這一主要標志;他們把傳播行為的發生和發展分別歸之於人的本能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把他們和社會生產方式聯系起來予以考察;在研究傳播事業的社會控制時,又往往不能徹底揭示社會內部的深刻矛盾等等。
⑸ 傳媒經濟學的圖書1
基本簡介
過去的三十多年中,傳媒經濟學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廣泛開展並迅速發展,其研究領域和相關議題超出了許多對該學科不熟悉的人所能想像的深度和廣度。 從技術意義上講,並不存在特定的傳媒經濟學這一概念,因為這將意味著傳媒領域的經濟規律和理論有別於其他領域。然而,從實踐來看,將經濟規律和理論具體應用於傳媒產業和公司卻意義深遠。因為傳媒經濟學的研究有助於解析經濟影響力如何指導或限制傳媒活動,以及它如何對傳媒市場的具體動態產生宏觀影響。
傳媒產品和服務有著獨一無二的特徵和屬性,這與人們對其它產品和服務的理解迥然不同。一個基本的區別就是:傳媒產品和服務具有雙重性,它同時服務於受眾和廣告商。由於受眾市場和廣告市場對傳媒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同,因此經常會產生不均衡的經濟影響力。傳媒產品和服務有別於其他產品的另一個特徵是傳媒產品可以被多次重復利用,能夠產生比初次使用更高和更持久的價值。基於知識產權的保護,電影、錄音錄像節目以及信息等能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其經濟價值。還有必要認識到的是,對於傳媒企業和組織來說,傳媒產品的生產過程是藝術性的創造過程,這與一般性的工業化生產有著極大的區別。
經濟力量影響所有的媒體,而這種影響力也應因市場和社會體制而異。傳媒經濟學分析不僅適用於理解自由和開放的市場,它也為許多不同市場條件下的傳媒活動提供觀點和分析方法,包括在一些較為封閉或是具有很強管制及國家干預的市場,傳媒經濟學研究都能為其提供很多有益的思路和建議。 傳媒經濟學的產生從根源上來說是以傳媒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傳媒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出現具有廣泛的基礎。
1、多種學科的融合是傳媒經濟學產生的學理基礎對傳媒經濟的研究最初是經濟學家依據傳媒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經濟問題而展開的,這期間的傳媒經濟學研究具有較強依附性,實證性和對策性研究居多,原創性研究缺乏。隨著傳媒經濟的社會影響力日益擴大,傳媒經濟現象引起了各個學科的重視,管理學、政治學、信息學等多種學科紛紛把其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這為傳媒經濟學學科的獨立奠定了深厚的學理基礎。但這種孤立的學科研究的片面性導致了傳媒經濟學研究的停滯不前,迫切要求其走向獨立。
2、傳媒經濟對社會影響力的擴大是傳媒經濟學產生的社會基礎傳媒經濟的最初形態是一種隱形經濟,對社會發展的貢獻沒有明顯體現出來,直到大眾傳媒的出現,傳媒經濟的社會影響才逐步擴大,並正式成為一種主流經濟形態,這是傳媒經濟學產生的社會基礎。
3、政府管理和控制傳媒經濟行為的需要是傳媒經濟學產生的政治基礎傳媒經濟活動的擴張,使其成為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但長期以來,政府的管理行為一直停留在意識形態的管理之中,存在較大爭議。這一方面使得政府對傳媒經濟活動的管理存在許多盲點,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傳媒業的健康發展。傳媒業迫切需要政府制定相關的制度和法律對其進行管理和控制發展。這也為傳媒經濟學的產生提供了政治基礎。
4、傳媒經濟的規模化和規范化發展是傳媒經濟學產生的經濟基礎和實踐基礎傳媒經濟的規模化發展為傳媒經濟學的產生和地位提升奠定了經濟基礎,而傳媒經濟的規范化發展使得傳媒經濟自身規律不斷顯現出來,又為傳媒經濟學的產生提供了實踐支持。
5、大眾傳媒的產生是傳媒經濟學走向獨立的關鍵點大眾傳媒的產生,一方面使其開始從事傳媒經濟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存在和社會現象,其社會參與性和影響力也為傳媒經濟研究群體的擴大奠定了基礎,並最終促使傳媒經濟學走向獨立 培養目標
掌握傳播媒體的廣告經營,媒體的多元經營與資本經營,傳媒成本收益分析,媒體產品策劃與開發及受眾需求分析,為國家綜合經濟管理機構、政策研究部門、相關企業以及廣播電視等傳媒組織培養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經濟管理等方面的綜合素質人才。
知識面涉及廣泛
傳媒經濟學不僅能涉及到傳媒行業的知識,而且還需要掌握現代西方經濟學原理和現代經濟分析方法,熟悉國家的經濟政策和法規。另外還要求考生們具有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的能力,提高國家綜合經濟管理機構、政策研究部門、相關企業以及廣播電視等傳媒組織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經濟管理等方面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作為新興學科,傳媒經濟學的邊緣交叉性決定了該專業很強的綜合涵蓋性,對學生關於新聞傳播、經濟分析方面能力的培養有著更高要求。
適合報讀人群
在人們看來傳媒經濟學是專業人士才能報考的,但是很多行業都可以報讀這個專業。當然傳統媒體,包括報紙行業、雜志行業、圖書出版業、廣播電視行業、電影動漫業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最近幾年,戶外媒體,包括交通運輸工具媒體(公交、地鐵、飛機、火車上的移動視頻與平面媒體)、交通運輸設施場地媒體(公路、機場、火車站、候車亭等數字與平面媒體);社區媒體,包括生活社區媒體(各住宅小區與商住樓社區)、商務社區媒體(寫字樓、商場超市、健身所、醫院等)、校園社區媒體(各大中院校);新媒體,包括互聯網媒體(數字報刊、電子圖書)、掌上媒體(手機互動軟體、手機簡訊等)、數字互動媒體(各種數字電視視頻媒體)都可以選擇。
未來就業方向
傳媒經濟學畢業的學生在未來就業有著很寬泛的范圍,我們可以從事各大傳媒行業、企事業單位的新聞宣傳部門。即使我們從事一些普通的企業或公司,對自己也是很大程度上的一個提高。 到80年代,越來越多的傳媒經濟學研究著作開始涌現。這條新的研究路線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來那種忽視傳媒企業作為商業和經濟機構的狀況。從80年代開始,很多研究為傳媒企業的組織運營、傳媒企業之間的競爭、傳媒產品的消費以及一系列經濟和金融問題提供了參考,特別是為集中和壟斷等議題提供了理解和認識的基礎。這一時期的重要成果包括:探討傳媒行業的經濟結構和組織問題(Picard,1989;Albarran,1996),關注世界范圍內傳媒的經濟問題(Al-barran and Chan-Olmsted,1998)和具體傳媒領域內的經濟問題(Owen and Wildman,1992;Picard,etal,1988;Collins,Garnham and Locksley,1989;Dunnett,Lacy and Simon,1993,etc)等。
盡管對傳媒經濟學的研究興趣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在增加,但是在該領域活躍的學者數量仍然十分有限,他們散落於世界各地,分布在不同的學術項目中,包括新聞學、廣播學、傳播學、經濟學、工商學以及政治學等。近二三十年來,世界各地的傳媒經濟學者開始融合。每年舉行的電信政策研究會議、廣播電視教育協會年會、新聞學大眾傳播教育協會年會以及每兩年召開的世界傳媒經濟大會使學者們之間的交流變得更為頻繁和便利。
同時,這一領域的學術刊物也開始創建。1987年,在羅伯特·皮卡特(Robert.G.Picard)等人的倡導下,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傳媒經濟學學刊》)在美國創立。這一刊物在1988年春出版了它的第一期,從此成為傳媒經濟學領域的核心刊物。1999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 edia Management(《國際傳媒管理學刊》)在瑞士聖加倫面世並更明確地集中研究管理問題。2004年,隨著Journal of Media Business Studies(《傳媒管理研究學刊》)在瑞典延雪平的創刊,這一領域的研究再一次得以加強。這些刊物所涵蓋的研究方法、研究議題和趨勢為傳媒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指標。 80年代以後,研究傳媒經濟學的著作往往以介紹基本概念和方法為主,例如探討傳媒支出(Wood,1986)、研究傳媒的財務績效(Litman& Bridges ,1986)、研究預報收入(Ad-alTIS,1987)、研究福利經濟學與傳媒關系(Bustema,1988)、衡量集中化(Picard,1988)、通過傳媒公司支出衡量質量 (Lacy,1992)、分析消費行為(McCombs& Nolan,1992)以及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解析傳媒(Gandy,1992)等。到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無線和有線媒體中的結構變革問題成為關注焦點。學者們利用研究行業組織與競爭的方法,解釋和探討了有線電視行業中的融合問題(Chan-Olrrmted & Litman,1988)、多樣化問題(Albarran & Porto,1990)、電視辛迪加市場問題(Chan- Olmsted ,1991)廣電入行壁壘的市場影響問題(Berry& Waldfogel,1999)、信息分布的垂直融合(W aterman,1993)以及集中化(Sparks,1995: barran& Dimmick,1996)等。 90年代後期到新世紀之初,宏觀經濟問題,譬如經濟蕭條對傳媒的影響(Picard,2001)以及全球經濟中的傳媒制約 (Picard& Rimmer,1999)開始被關注。學者們更加強調分析傳媒公司的市場環境和行為而不是單論市場,這一時期開始涌現了對傳媒帝國的研究(Picard,1996)、對公司繼承的研究(Wolfe& Katx~r,1998)、對兼並收購的研究(Chan-Olmsted ,1998),對公司比較戰略的研究(Shrikhande,2001)、對公司選擇的研究(Picard,2002b)以及對公司經濟學和財務學的研究(Picard,2002a)等。對於互動電視收入流和商業模式(Pagani,2000)、網上內容(Picard,2000)及免費報紙 (Ba kker,2002)的探討也開始出現。
隨著傳媒經濟學研究的發展,傳媒經濟教育也開始興起。課程教育的內容囊括了90年代的全日制學習,美國西北大學、美國Fordham大學、瑞士St.Gallen大學的MBA項目、芬蘭圖庫大學高級經理MBA項目等。碩士專業項目也在西班牙Navarra大學、南加州大學和蘇格蘭Stirling大學開設。傳媒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博士課程在印第安那大學、延雪平國際工商學院、密西根大學、科隆大學、Dortmund大學、Navarra大學、佛羅里達大學、St.GalIen大學、南加州大學等開設。
傳媒經濟學方面的非英語教科書在90年代迅速發展。Picard的書作被翻譯成中文、韓語和西班牙語;原版教科書以法語、德語、波蘭語、俄語和匈牙利語出版。很多傳媒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和教材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許多過去媒體市場沒有完全開放的國家也紛紛引入其他國家的經驗,希望為本國的傳媒市場改革和體制轉型提供參考。 綜觀西方傳媒經濟學的發展,其主要研究範例有三種:理論型範例,應用型範例和批評型範例(見表1)。理論型和應用型範例在研究中常常相互胞生,但批評型範例卻往往與其他兩個獨立開來。這些範例基於不同的學術基礎,關注著不同的研究議題和研究重心。
理論型範例最早由經濟學家所創導,始於一些對傳媒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以及對其選擇的研究。這種範例基於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主要用來探討制約和推動傳媒體系的媒體力量。它常見於對傳媒發展的前景和影響力進行預測的研究,對傳媒經營人決策的研究,或是對政策優化選擇的研究。
應用型範例主要來自於大學里的企業經濟管理系以及傳播行業協會。它目前是傳媒經濟學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這種範例常常探究傳播行業及其市場結構,強調對趨勢和變化的認識和理解。它的研究目的是應用型的,旨在為公司或政府制定戰略和政策,以便對經濟和消費者行為中的變化進行控制並作出快速反應。運用這種範例,學者們研究了傳媒消費行為者和廣告業趨勢、媒體公司、單一或是整體的傳媒產業等。
批評型的範例始於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批評家,它集中應用在傳播學研究領域,主要關注福利經濟學等問題。應用批評型範例的學者一般都有強烈的文化和社會背景,這使他們能專注於諸如傳播的集中化和壟斷、文化影響、工業經濟轉向信息經濟所帶來的問題的研究。這一範例受到了英國文化研究學者和新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影響。理論型範例和應用型範例都使用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方法來探討傳播機構與互動的問題。宏觀經濟學方法常常被用來分析國家層面的經濟制度運行。然而,隨著傳媒市場中民族和國家的界限越來越不明顯,這種方法也更加趨向在區域或全球的層面上探討問題。微觀經濟學方法往往側重特定市場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市場活動。它主要對諸如購買決策、價格行為、財務流程、成本結構以及財務績效等問題進行研究。它的基本觀點是,媒體是一個經濟機構,如果不認識到媒體的這種必須在市場上運營的特性就無法正確理解和認識媒體。媒體企業為消費者提供內容產品和服務,同時也為廣告商提供與消費者交流的平台。而相對來說,宏觀經濟學的方法則更多研究廣泛的行業問題和市場結構。它們探討的是競爭與壟斷、經濟變化以及政府政策對於傳播行業的影響等。
批評型範例的學者則持有更寬泛的觀點,他們研究傳播制度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基礎、整體影響以及制度的制約性等。他們探究制度或是政策性制約的終端結果,考察由此引發的問題,尋求通過公共政策來克服效率低下的辦法。
上述三種研究範例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間經常存在很多爭論,但是沖突既無必要,也於事無補;因為實際上每種範例都貢獻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方法,而且這幾種範例之間也存在著互補,它們的共存使彼此更具說服力,並為彼此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盡管研究傳統存在著差異,隨著傳媒經濟學的發展,一些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研究方法也已形成。它們被歸納為:行業市場研究、公司研究和影響力研究(見表2)。這些方法大多運用了常見於經濟和企業研究的理論和技巧,為行業中的經濟行為的分析提供了基本的途徑。
摘自《傳媒經濟學研究的歷史、方法與範例》 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在職研究生重點打造「傳媒經濟學」專業。
傳媒經濟學以新聞學,傳播學為理論基礎,主要研究經濟領域中的傳播課題以及傳播領域中的經濟課題,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門學科。
傳媒經濟學專業在新聞學和傳播學專業在職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增設了案例互動實戰課程。來自於傳媒界、工商界和學術界的領袖人物,與傳媒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們共同分享他們親歷的最鮮活、最具借鑒意義的實戰案例。旨在培養政府,企事業單位及傳媒業高級管理者及專業型人才。 《傳媒經濟三論說》
《現代傳媒經濟學》
《傳媒經濟及其在中國的發展研究》
《傳媒經濟學——數字信息經濟學與知識產權》
傳媒經濟學 (市場、產業與觀念)(國外傳媒經濟管理經典譯叢)
作者:(美)(IanB.Albarran)安瀾·B.艾爾布蘭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
ISBN: 9787811273939
開本: 16
定價: 48.00 元 安瀾,B.艾爾布蘭(AlanB.Albarran),博士,教授,美國媒介經濟學、媒介管理學和傳播學領域的著名專家,美國北得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ofNorthTexas)廣播電影電視系主任,曾擔任傳媒經濟領域享有世界聲譽的學術刊物——《傳媒經濟學刊》的主編。此外他還是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指導委員會委員、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會議三位學術顧問之一。
著作主要有:《傳媒經濟學——市場、產業與觀念》、《全球傳媒經濟學》、《電子媒介經營與管理》、《無線廣播產業》等。
陳鵬,北京廣播學院管理學學士,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碩士、博士生,專業為傳媒經濟學,研究方向為傳媒經濟制度研究、媒介營銷管理、節目管理等。曾赴多個地區進行媒介調研,參與多項課題研究,發表研究報告、論文十餘篇,參與編著、翻譯著作多部。曾講授《數理統計》、《影視節目管理》、《傳播學理論》等課程。 內容簡介
譯者前言
中文版前言
前言
第一單元導論
第一章傳媒經濟學研究的緣起
第二單元傳媒經濟學的原理
第二章經濟概念
第三章理解市場
第四章傳媒市場評價
第三單元電子媒介產業
第五章廣播產業
第六章傳統電視產業
第七章有線與衛星電視產業
第八章互聯網產業
第四單元電影和音像產業
第九章電影產業
第十章音像產業
第五單元印刷產業
第十一章報紙產業
第十二章期刊(雜志)產業
第十三章圖書產業
第六單元傳媒經濟學研究
第十四章傳媒經濟學研究的議題
第七單元附錄
附錄A:傳媒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B:常用的財務運算公式
術語表
關鍵詞索引
……
⑹ 誰知道哪個網站有經濟學的案例
佐丹奴服裝營銷案例分析
港資品牌「佐丹奴」在90年代初開始進駐國內市場,短短幾年裡,其專賣店數量發展迅猛,而且其銷售和利潤率都躍居同行業榜首,成為成功實施品牌戰略的經典之作。根據筆者近年來對該品牌的觀察和調查,將其獨到的成功品牌營銷策略進行歸納總結供國內同行參考。
一、周密的市場調查,准確的市場定位。
首先從面料的考究和選擇來看,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化纖面料層出不窮,但經過人們長期使用和篩選,人們至今鍾情的依然是棉製品。棉布面料以其透氣性好,吸水性強,手感舒適,耐用廉價等特點,而表現出其永恆的生命力。因此該品牌服裝從T恤、襯衫、夾克衫、長褲、內褲和襪,無一不是由全棉或高含棉面料製成。這樣就滿足了各種年齡階段的消費者的需求,為獲得盡可能多的消費者群體奠定了基礎。再根據價格和款式突出服務於18~45歲的中青年人,因為這一年齡層的人士,服裝購買欲最旺盛、更新換代頻率最高。
其次從服裝的價格定位來看,「佐丹奴」敏銳地察覺到我國服裝市場上中高檔價格男裝花色品種的匱乏,尤其是款式表現為「大路貨」的斷檔。針對這種情況,「佐丹奴」將產品價格定位為:全棉長短袖T恤50~150元,棉布襯衫100~200元,長褲100~300元,皮帶100~200元。夾克與加厚棉料夾克200~400元。風褸500元左右,羊毛衣150~300元。這種價格定位非常適合我國現階段大中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
再次從該品牌服裝款式的確定來看,不難發現其經營者深諳國人的著裝心理和習慣,對我國的服裝文化亦下了一番功夫進行研究,把握較准。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崇尚中庸的古老民族,穿著樸素,不寒磣亦不過火乃最高境界,較之於西方民族更含蓄和傳統。盡管現在我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與西方文化亦有所交融,但自身的穿著打扮卻有其自身漸進的發展進程,大多數人並不追求新奇。針對這種市場狀況,「佐丹奴」服裝款式設計力求簡明、流暢,而不見粗陋。給人感覺透著古典、渾朴的平凡,但又毫無落伍、過時之感,體現出一貫稟承的「優雅中愈見洗練的沉穩風格」。
二、獨到的企業策劃,匠心獨具的市場營銷。
「佐丹奴」在進行了充分細致的市場調研後,確立了以中國大中城市為目標市場的策略,形成了以深圳為總部,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並向全國大中城市輻射的商業網路。
在城市裡,「佐丹奴」將專賣店設在人流量大、客流量多、影響廣的商業旺市,即使該地段租金遠高於其它地段,亦在所不惜。因它可以通過商品流通速度的加快和資金周轉的加速,來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從而贏得較高的利潤率。根據各大城市不同的人口數量,確定設立不同規模和數量的專賣店。城市大,人口多,店鋪規模就大,數量也就越多。
雖然佐丹奴在全國各地的專賣店規模大小不一,但其品牌風格卻完全保持一致。所有該品牌的專賣店都以淺蘭底色、配以橫寫的白色粗體的中英文「佐丹奴」字樣的注冊商標直接作為商店名稱,既簡潔醒目、印象突出,又象幅廣告牌,令人賞心悅目。各地專賣店,從建築物外觀到裝修
⑺ 哪些大學有傳媒經濟學專業
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在職研究生重點打造「傳媒經濟學」專業。
傳媒經濟學以新聞學,傳播學為理論基礎,主要研究經濟領域中的傳播課題以及傳播領域中的經濟課題,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門學科。
傳媒經濟學專業在新聞學和傳播學專業在職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增設了案例互動實戰課程。傳媒經濟學的研究最早開展於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學者主要致力於研究報業競爭和廣播電視結構及管制。
大眾傳媒的產生是傳媒經濟學走向獨立的關鍵點大眾傳媒的產生,一方面使其開始從事傳媒經濟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存在和社會現象,其社會參與性和影響力也為傳媒經濟研究群體的擴大奠定了基礎,並最終促使傳媒經濟學走向獨立等。
政府管理和控制傳媒經濟行為的需要是傳媒經濟學產生的政治基礎傳媒經濟活動的擴張,使其成為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⑻ 媒介經濟學的同名圖書
【書名】《媒介經濟學:經濟學在新媒介與傳統媒介中的應用》
【作者】柯林?霍斯金斯、斯圖亞特?麥克法蒂耶、亞當?費恩
【譯者】支庭榮、吳非
【出版】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獲獎情況】2006年11月分別獲第一屆廣東省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第七屆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暢銷書二等獎。 1.引論
1.1 為什麼研究媒介經濟學
1.2 什麼是經濟學
1.3 任何經濟活動都要解決的問題
1.4 在不同的經濟制度下解決配置問題
1.5 關鍵概念
1.6 經濟學方法論
1.7 決策
1.8 小結
2.需求與供給
2.1 需求
2.2 供給
2.3 市場價格的決定
2.4 價格不是由企業而是由供給與需求決定嗎
2.5 小結
3.市場
3.1 需求的變動
3.2 需求的變動對價格與數量的影響
3.3 需求變動的原因
3.4 供給的變動
3.5 供給的變動對價格與數量的影響
3.6 供給變動的原因
3.7 進一步應用
3.8 小結
4.消費者行為
4.1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4.2 消費者均衡
4.3 價格變化的影響
4.4 個體需求與消費者剩餘
4.5 接入的需求與使用的需求
4.6 當接入付費而使用免費時的需求
4.7 網路外部性
4.8 文化產品的消費可能是習慣形成的
4.9 特性理論
4.10 消費者主權
4.11 等邊際法則
4.12 小結
5.生產與成本
5.1 短期、長期與極長期
5.2 短期生產
5.3 短期成本
5.4 長期生產與成本
5.5 極長期
5.6 小結
6.收益、利潤、風險與管理決策
6.1 收益
6.2 識別利潤最大化產出與價格:邊際分析
6.3 增量分析
6.4 貼現與資金的時間價值
6.5 經濟利潤與會計利潤的比較
6.6 不確定性與風險
6.7 小結
7.市場結構、廠商理論與產業組織
7.1 廠商理論
7.2 產業組織框架
7.3 小結
8.完全競爭與壟斷
8.1 完全競爭
8.2 壟斷
8.3 績效:完全競爭與壟斷的比較
8.4 小結
9.壟斷競爭與寡頭壟斷
9.1 壟斷競爭
9.2 寡頭壟斷
9.3 產品競爭
9.4 績效
9.5 小結
10.定價與市場區隔
10.1 定價中成本的角色
10.2 需求的角色
10.3 新產品定價
10.4 產品定價系統
10.5 掠奪性定價
10.6 擁擠成本與定價
10.7 小結
11.廣告
11.1 市場經濟中廣告的角色
11.2 媒介產業中廣告的重要性
11.3 小結
12.勞動市場
12.1 工資率的決定
12.2 廠商對勞動的需求
12.3 勞動的市場需求
12.4 個體對勞動的供給
12.5 勞動的市場供給
12.6 勞動市場的應用
12.7 經濟租金、超級巨星與好萊塢的吸引力
12.8 小結
13.政府幹預
13.1 政府幹預的規范分析
13.2 沒有外部性時資源的有效配置
13.3 外部性
13.4 公共產品
13.5 壟斷
13.6 政府失靈
13.7 政府幹預的實證理論
13.8 小結
14.國際貿易
14.1 比較優勢與貿易
14.2 從現實世界的貿易中獲益
14.3 比較優勢的來源
14.4 應用:為什麼美國主導了電影和電視節目的生產
14.5 保護的理由
14.6 應用:美國傾銷電視節目嗎
14.7 應用:文化產業的保護
14.8 關稅與配額
14.9 應用:電視節目的本國內容規則
14.10 小結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喻國明
20餘年來,隨著中國傳媒市場和傳媒經濟的迅猛發展,對傳媒產品、傳媒機構和傳媒產業進行系統研究的必要性與迫切性,正在影響著當前廣大新聞傳播和經濟管理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研究日程。可喜的是,已有越來越多的同行研究者,將學術關注的焦點從政治理想轉到經濟現實,放在當代中國傳媒業的現狀、趨勢、發展空間和「問題單」上,放在傳媒業價值增值的環節和鏈條上,放在傳媒市場需求的結構及其變動上。這些努力對於我們建構傳媒經濟學這一學科,是個有力的促進。應當說,從問題出發,是邁向理論規范的第一步。但是,我們還應當邁出第二步,第三步,乃至永不停步。只有這樣,才能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在更大的社會范圍內實現理論的解釋、預測和決策參考功能,也才能走向實踐的自覺。
傳媒經濟是一種既具有一般產業的屬性和規律,又兼具有創造性產業(所謂智慧產業)的屬性和規律,同時又是一種服從於社會公共利益的公共產品。因此,傳媒經濟學的任務就是通過某些中介性的概念、范疇和邏輯框架的提出將三者的「語匯」得以溝通和彼此進入。我始終認為,傳媒經濟學科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建立在別人「領地」上的學問。故而,傳媒經濟學是一種「中介性質」的學問,而判斷這一學問做得好不好的標准,不是看它提出了多少新鮮的名詞、概念,或者自得其樂地「創造」一個體系,而是看它在上述三者的融會貫通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在全球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的時代,值得注意的是,傳媒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很重要的學術資源來自國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如果說,由於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中西新聞學研究差異極大;由於文化語境和社會科學研究傳統的原因,傳播學研究也存在著一定的中西之間的跨文化隔閡,那麼,傳媒經濟學研究,在其基本的操作層面上,可能是中西方相通之處最多、差異最小、最有可能開展對話的一個領域。即便如此,不同的制度結構在經濟活動和社會交往中的烙印,也是十分深刻的。在涉及到「看得見的手」的部分,研究者應當格外留心。
擺在讀者面前的《媒介經濟學:經濟學在新媒介與傳統媒介中的應用》,正是這樣的一本「他山之石」。該書由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商學院教授柯林?霍斯金斯、斯圖亞特?麥克法蒂耶和亞當?費恩合撰。英文版於2004年6月面世。它的三位作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長期追蹤美英等國的影視製作業、新聞出版業和新媒介產業,出版了大量與媒介經濟學話題有關的論著,對美國製片商主導全球電影電視節目的貿易、公共服務廣播的角色、廣播電視業管制、補貼和其他激勵政策的評估,以及國際聯合製作、新產品開發等企業管理問題作了大量專門的研究。三位作者曾合著過《全球電視和電影——產業經濟學導論》(1997)一書,已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02級的兩位博士生(劉豐海和張慧宇)翻譯出版。 與同類英文版著作,如艾莉森?亞歷山大等編的《媒介經濟學:理論與實踐》(2004)、阿蘭?阿爾巴朗的《媒介經濟學:理解市場、產業與概念》(2002)、吉爾蘭?多伊爾的《理解媒介經濟學》(2002)等書相比,霍斯金斯等人所著的《媒介經濟學》一書具有以下一些突出的優點:
一是將微觀經濟學的體系結構與媒介產業的具體實踐對接起來,跳出了分門別類研究產業經濟的窠臼,打破了報刊、廣播、電視、網路、電信、游戲等媒介類型的傳統界限,旨在探討整個傳媒領域的內在經濟規律,具有極大的包容性,適合傳媒、娛樂、文化、信息產業界人士以及對經濟學、管理學、政治科學、社會學等學科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二是內容深淺得當,從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入手,次及基本原理、媒介案例和實例,以及媒介應用方面的探討,由淺入深,引人入勝。書中沒有使用高等數學工具,也沒有繁復的論證。行文通俗易懂,同時不失專業水準,具有「專業眼光看經濟,經濟眼光看傳媒」的色彩。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一本基礎性的讀物。
三是不乏獨到的見解。在概括了媒介經濟領域關於「二元市場」理論、相對常數原理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該書提出接入需求與使用需求的劃分、文化產品消費的習慣養成、廣播電視節目設置的公分母趨向等極有見地的看法,並不惜筆墨,討論了媒介商品的特性理論、網路經濟的外部性現象、產品系統定價、超級明星的天價工資、文化產品的貿易保護等話題,其闡釋和演繹既合乎人們的生活經驗,也高於人們對事物和現象的瞬間把握,頗能使人產生心領神會之感。
四是對美國主導全球視聽文化產品貿易現象有所警惕和反省,這在一般的美國版教科書中是看不到的。麥克法蒂耶教授和費恩教授聯合製作過《電視加拿大》專題片,在加拿大廣播公司電視網上播出,針砭當代跨國傳媒和美國文化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入侵,並就此提出對策建議。這對於我國加入WTO後媒介經濟的發展和公共政策的制訂,也是有啟發意義的。如何讓中國傳媒業在面臨全球化挑戰時對等地挑戰西方國家,是一代又一代傳媒人應當牢記的使命。 當然,一切閱讀都應該是批判性的。讀完這本書,讀者應該可以回過頭來,對以下問題展開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中國傳媒能否遵循利潤最大化假定?它們是偏好風險的、風險中立的、還是風險規避的?對社會效益的追求如何影響著傳媒的決策?
與日益增長的受眾需求相比,中國目前的傳媒供給充分嗎?傳媒產業鏈的上下游貫通嗎?應從何著手來改善媒介供給水平?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在傳媒產品膨脹和過剩的情況下,在決定購買何種傳媒產品組合和體驗何種傳媒增值服務方面,優先考慮的心理期待是什麼?
對傳媒決策者來說,受眾、票房和銷售量、視聽率數據起著什麼樣的作用?流行口味和要素市場的變動怎樣影響到新產品的開發與投資決策?
如何看待自然壟斷、競爭形成的壟斷和行政力量產生的壟斷之間的不同效率?這些對於中國傳媒集團化又有哪些啟示?
如何看待英美等國政府的放鬆傳媒管制的政策?合理而有效率的政府幹預應滿足什麼樣的條件?我們的游戲規則是否符合這些條件?怎樣再造這些規則?
在文化產品的國際貿易中,中國傳媒業的比較優勢是什麼?如何才能打造更大的競爭優勢?如此等等。
正如這本書所指出的,傳媒業是一個常變常新的產業。如果不能深入把握其內在的脈搏,便極易訴諸直覺和武斷,甚至為雲山霧障的表象所迷惑。對前述問題的揣摩與思辨,雖然不能立刻帶來對中國傳媒產業改革和發展路徑的解答,甚至未必能讓人們對傳媒經濟的現實狀況解讀得更透,但是卻有可能推動人們沿著正確的方向體認傳媒規律,判斷傳媒大勢,優化正在作出的以及即將作出的決策,從而離比較理想的傳媒經濟目標越來越近。正是基於這一點,我願意向大家推薦這本《媒介經濟學》。
⑼ 德國有哪些大學有傳媒經濟學專業
可以 參考留學志復願參考制系統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5748947/
,輸入GPA、專業等信息,系統會自動從資料庫中匹配出與你情況相似的同學案例,看看他們成功申請了哪些院校和專業,也可以按照留學目標來查詢,看看你的目標院校和專業都哪些背景(語言成績多少分、學校背景如何、什麼專業、GPA多少等)的學生申請了,也從而對比自身情況,制定大致的目標和方向。
⑽ 中國傳媒大學傳媒經濟學考研的參考科目是什麼啊
《傳播學總論》(第二版)胡正榮 清華大學出版社 2)《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段鵬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3)《21世紀初大眾傳播發展戰略研究》胡正榮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4)《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美]沃納·賽弗林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5)《傳播學史》[美]羅傑斯 上海譯文出版社
綜合考試【新聞傳播類】
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