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富論中和現代西方經濟學中財富的定義分別是什麼
人們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對財富給出不同的定義。例如,有人出於個人版的享樂目的,把財富定義為個權人效用,用於研究滿足個人主觀偏好的方法;有人出於分析資源靜態配置的需要,把財富定義為交換決定的價格,把一切暫時不稀缺的資源都不當做財富;有些財產多的人及其理論代表,為了在收入分配中永遠處於有利地位,把經由人用自己的勞動改造自然創造的勞動產品財富和自然資源等非勞動產品財富等同起來,否定勞動產品財富對於人類文明進步的特殊意義;還有些人把自己對金錢財富的追求作為經濟活動的最高目標,把人力只作為和機器原料一樣的為了追求金錢財富必須貶損、別無用處的資本,無視人力對人所具有的直接財富意義。
② 經濟學中 「收入」與「財富」倆個概念有什麼區別
沒記得在哪見過財富的定義,在講收入理論的時候,那個生命周期理論貌似提到了財富這個概念。
從經濟上講區別的話:收入是流量,財富是存量;另外,再舉個例子,你種了個蘿卜,賣了才能叫收入,不賣也能叫財富。
③ 經濟學中的社會財富是如何定義的
社會財富
社會財富是指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具有對人有使用專價值的勞動產品;是指進屬入社會生產、生活領域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物質。社會財富包括自然資源、勞動產品和知識技術產品等形式。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是社會財富的兩個基本屬性。
④ 經濟學原理 人有哪六種需求,財富有哪五種形態
人有六種需求: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
4、尊重需求
5、自我實現的需求
6、超越自我的需求
財富有五種形態(其中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這三者構成生命資本):
1、人力資本
2、社會資本
3、自然資本
4、人造資本
5、金融資本
以馬歇爾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學派在長達40年的時間里在西方經濟學中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是均衡價格論,而《經濟學原理》正是對均衡價格論的論證和引申。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猶如剪刀的兩翼,是同時起作用的。
(4)經濟學財富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中,他認為,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治經濟學」 理解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經濟的學科,「政治經濟學」也可簡稱為 「經濟學」。
馬歇爾的經濟學說集是19世紀上半葉至19世紀末經濟學之大成,並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方法,對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馬歇爾是劍橋大學教授,也是英國正統經濟學界無可爭辯的領袖。他於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被看作是與斯密《國富論》、李嘉圖《賦稅原理》齊名的劃時代的著作,在盎格魯——撒克遜世界(英語國家)替換了古典經濟學體系其供給與需求的概念,以及對個人效用觀念的強調,構成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
⑤ 經濟學家都怎麼看待「財富」這個詞
每個人都在追求財富,但是很多人搞不懂什麼是財富。
我們通常所說的具有價值的東西就稱之為財富,實際上說到財富一般都會想到的是銀行的存款,個人的房產,口袋的現金,擁有的土地。
但是,你也會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知識就是資本,健康就是財富,信用就是本錢。其實,不論我們有沒有意識到,我們也會把很多無形的資源當做財富。
那到底什麼樣的資源才算是財富,什麼樣的又不是呢?陽光是財富嗎?畢竟有的人是見不到陽光的。美貌的財富嗎?畢竟任何時代美女都是有競爭力的。
再進一步問,如果在城市的一套房產是財富,那麼在農村的一套宅院是財富嗎?而在深山之中唯一的一個茅草屋是財富嗎?
同樣,美貌也是財富,只不過這種財富很容易耗散。就是前面所說的,資源永遠是稀缺的。拋開道德因素不談,美女不論是在就業市場還是婚姻市場都有更高的議價能力。美女有更高的機會成本,所以對於收入和另一半要求自然較高。
財富是能夠帶來未來收入的資產,這當然會受到時代的影響,受到其他人的影響。一塊土地在農村,可以用來種植作物或者飼養牲畜,這時候的機會成本是比較小的。但如果城市化到來,土地被徵收,財富的價值會猛然增加。因為這種資源,未來的現金流會隨城市化加快而劇增。
⑥ 經濟學家是如何看待財富的:貨幣等於財富嗎
公元前四五世紀,古希臘有位歷史學家叫色諾芬,他是蘇格拉底的弟子,以記錄希臘歷史和蘇格拉底語錄著稱於世。
1928年,美國經濟學家阿林?楊格在就任英國科學促進協會經濟科學與統計學分部主席一職發表的就職演說《報收遞增與經濟進步》中,對斯密定理做了深入發展,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上述問題。
楊格的觀點是「分工取決於市場規模,而市場規模又取決於分工,經濟進步的可能性就存在於上述條件之中」,這就是著名的「斯密-楊格定理」。
楊格的結論簡單又符合事實:如果市場只需要一輛車,定然不值得新建一個輪胎廠、玻璃廠、塑料廠、木材廠、皮革廠、組裝廠等分工生產,然而如果是100萬輛汽車,分工生產更具效率和福利。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斯密-楊格定理似乎陷入「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反復論證之中。其實不然,楊格引入了報酬遞增的邏輯,解釋分工經濟中出現報酬遞增導致規模經濟。他認為,分工既是經濟進步的原因又是其結果,這個因果累積的過程體現出的就是報酬遞增機制。
實際上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第一章《論分工》中就已經提出了報酬遞增的邏輯,「其中技術變遷以分工加速知識積累的形成,成為報酬遞增永不枯竭的源泉」。
不過,古典經濟學家發現,亞當?斯密強調分工加速知識積累引發的報酬遞增,必然導致壟斷的出現,這一動態理論與靜態的自由競爭均衡自相矛盾。簡而言之,就是自由競爭導致壟斷。這就是著名的「馬歇爾悖論」。
現實中,存在知識積累引發報酬遞增和規模效應的行業,都容易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例如鐵路、電信、自來水、石油、操作系統、互聯網、飛機製造等都具有規模效應,也稱網路效應,最終走向壟斷。
馬歇爾認為,內部經濟的差異瓦解競爭均衡導致壟斷,但是外部經濟決定了整個產業的規模。因此,外部經濟的自然增長成為報酬遞增的唯一源泉。
楊格藉助了馬歇爾關於內外部經濟的分析,認為「某一產業的增長率是以其他產業的增長率為條件的」。外部經濟哪裡來的?什麼因素導致報酬遞增?楊格認為,「其中最有力的因素可能是新自然資源及其應用的發現,科學知識的增加」。所以,斯密-楊格定理揭示了一個經濟增長的規律,即是一個報酬遞增的動態累積過程。
在經濟學歷史上,楊格這篇文章價值非常之大,楊格自己將其視為「在全部經濟學文獻中是最有闡述力並富有成果的基本原理之一」。 然而,這篇文章被埋沒了50年之久,無人問津。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也感到奇怪:「令人不解的是在楊格精闢的文章之後,經濟學界競對這個問題長期保持沉默。」
這里應該有兩個原因:馬歇爾對「斯密定律」的兩難解釋不夠充分,報酬遞增導致的壟斷問題是新舊古典主義的禁區。還有一個原因是,強大的邊際主義長期占據經濟學主流地位。
邊際主義和新古典主義這兩個學派都擅長數學分析,以經濟模式來論述經濟運行的完美均衡。雖然新古典主義也構建了資本、勞動、土地、技術在內的經濟要素模型,但是出於對均衡性的絕對崇拜,經濟學家很難接受包括來自資本、技術沖擊帶來的生產力變革這一理念。實際上,邊際主義的「邊際」概念更好解釋報酬遞增和規模效應,但是邊際主義對邊際遞減規律的教條式推崇,邊際遞減規律與斯密-楊格定理的報酬遞增格格不入,斷然不會接受規模遞增的經濟增長邏輯。
期間,雖有楊格、馬歇爾零星的閃光,但是經濟增長這一主題被埋沒在兩大學派強大的學術論證之下長達一百多年。如此,人類浪費了發現經濟增長密碼的機會,當「知識累積」、「技術變遷」再次進入經濟學家的視野時,已經是《國富論》發表200年以後的事情了。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個聽硬課、讀硬書、看硬文的硬核學習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benshe0-1),學習更多深度內容。
⑦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價值與財富應當是什麼一個關系
從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理論看,價值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因此,價值是版抽象的。
財富是權實在的,財富的載體,歷史進程中,豐富多樣。一般認為,商品與貨幣是財富的代表、象徵。
勞動創造價值,價值外顯為財富,價值凝結在商品中,價值與財富是本質與現象的關系
⑧ 一、什麼是財富什麼是幸福教材(《經濟學原理》韋曙林編著,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中關於財富
經濟學上,財富是指物品按價值計算的富裕程度,或對這些物品的控制和處理的狀況。財富的概念包括貨幣、不動產、所有權。在許多國家,財富還包括對基礎服務的享受,如醫療衛生,以及對農作物和家畜的擁有權。
幸福,是指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長久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並不與快樂、快感、方便劃等號。
⑨ 經濟學中財富的五種形態是什麼
經濟學是研究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並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至於財富,我不太知道了…願有幫助